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自北宋初年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诞生以来,已经1000多年过去了,人们早就习惯了平常老百姓们的姓氏了。即使我国的姓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产生的更久远,对某些冷僻的姓氏也知道不少,可是对于有人姓“死”,还是有所怀疑和不敢相信的。那么,有人问:如果姓“死”,究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和体验呢?
关于死姓的由来。务必请大家相信,死姓确实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姓死的人数不是很多,属于最冷姓氏之一,但是仍是众多姓氏中的一个非常罕见的姓氏。“死”姓是历史上的北魏时期,生活在我国大西北的少数民族,由他们原来的4字复姓发展而来的。到了隋、唐以后,他们的族人嫌自己的姓氏用字很不雅观,于是有许多人改为谐音的思氏、肆氏、亖氏等,但是仍有人坚持了原来的死姓,并世代相传一直至今。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姓死的人口仅仅只有2000人左右,而且人数还在呈现减少的趋势。他们目前主要零星分布和生活在我国西北部的一些少数地区。从姓氏艺术来说,姓死确实是会给人一种异常难以理解的感觉,无论是从文化角度,还是从情感角度,都几乎无法接受,而且可以想象一不,如果姓死,不管怎么说,好像都会给生活带来不少困惑和纠结的。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就是有人姓死。
姓死起名字较难。因为死往往会让人联想到“死亡”,给人的感觉总会是很不吉利的字眼,貌似只要是姓死,这个人就好像犯了什么罪似的,所以不管起个什么样的名字,都不好听,更不美好,也似乎没有善意,而且可取的名字也几乎是找不到,好像根本没法起名字,因为无论起个什么的名字,用字寓意再好,前面加上个“死”的姓,一切都变味了,变坏了,甚至会没有办法喊出来了。
据传说,有这样一个关于死姓给孩子起名字的故事。说的是一户死姓人家,媳妇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子,全家人都非常高兴,可是一提起取名字,大家就又一次地犯了难。究竟应该取个什么样的名字为好呢?正在全家人为此犯难的时候,孩子的奶奶一拍大腿,脱口而出:“有什么好为难的,干脆就叫‘死不了’不就行了吗!”一家人听后无不拍手叫好。听起来名字确实不错,且通俗吉祥,但是作为姓名,毕竟还是过于草率了,也许这也是无可奈何,不是办法的办法吧。
姓死应该是不惧怕死亡的。既然用“死”来作为自己的姓氏,那应该是对死亡不存在恐惧感的。也许在他们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生之古谁无死呢?既然有这个字,就可以用来作为姓氏,百无禁忌,根本不忌讳死亡。也许姓“死”的祖先们,在当时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他们不迷信,不畏惧,头脑里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而是自认为有一定的道理,自己以及族人们就应该姓“死”罢了。
其实,在我们大家的现实生活中,也还是会有一些非常少见,而又令人不解或犯难的姓氏的,有时候因为过于稀有和古怪,会让家人没法起名字,就连别人也没法喊名字,特别是姓。比如有的人姓“老”,你总不能喊他(她)“老老”吧?!还有的人姓“母”,那就更不好叫了。只是令人费解是,汉字有近10万个之多,为什么偏要用“死”字来作为自己的姓氏呢?大家以为如何?
个人观点,欢迎评论,敬请关注。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每个姓都包括非常独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开枝散叶,生生不息,孕育出优秀的中华儿女。每一姓都有它的代表人物,当然,每一姓也都有不肖子孙。姓的出现有早有晚,比如姬姓,非常古老;妫姓,非常古老;姚姓,也非常古老。姓的出现有早晚,底下的人口数也有天壤之别,大姓一个亿,小姓几万,都有。但姓与姓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个大家千万要搞清楚。
《百家姓》是不是记录了所有的姓呢?如果不是,中华民族到底有多少个姓呢?我用的是最通行版本的《百家姓》,四字一句,一共142句,568个字,是“三百千”里面字数最少的一部。里边讲到的姓504个,单姓444个,复姓60个。可在中华姓氏的大海里边,这是沧海一粟。中华民族到底有多少姓啊?老实说,不知道,说不清楚,我看也没有人说得清楚,尽管现在调查手段已经非常先进。
我手头有比较新的数字,在1996年的时候,中华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有11969个,而且民间肯定还有很多姓没有包括在内。有些姓匪夷所思。比如毒姓,这个蛮瘆人的——您贵姓啊?我姓毒。在陕西,蹦也是姓。还有用死作姓的。死这个姓在台湾,而且只有一家人,这一家现在很恐慌,因为没有孩子。于是便专门为这事开会讨论,“为死而生”。因为他们只有有了孩子,这个姓才可以延续下去,不然这个姓就没了。有意思的是,我讲的这个节目播出以后,有位观众和我联系,他家乡那里竟然就有姓“死”的,而且人数还不少呢!这是一些极特殊的姓。
常见的姓是一个字,复姓是两个字,那么还有没有字数更多的啊?有的是。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有三字姓、四字姓、五字姓、六字姓、七字姓、八字姓,最高九字姓。三字姓很多,随便举几个吧,扈地干、树若干、独孤浑、奚什卢、破六韩、破多兰、普六茹、壹斗春,很明显,这些都是兄弟民族的姓。四个字的姓,也有不少,爱新觉罗、叶赫那拉,这些大家都知道。五字姓,忽神忙兀歹,这一听就是蒙古族兄弟的姓。最牛的是九字姓,迄今为止发现一个,这个姓怎么念呢?“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想象一下,有两个人路上碰上了:“您贵姓啊?”“我姓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对方肯定晕了。或者你碰到这么一个朋友,喊他“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还没叫完,人家早走远了,都没听着。所以,姓文化真是非常的复杂和有趣。
能跟秦始皇攀亲戚的赵姓
作为《百家姓》里排第一的姓氏,赵姓有什么过人之处吗?它同战国七雄里的赵国有怎样的联系呢?
赵,《百家姓》排名第一,它起源于什么呢?起源于嬴姓,也就是秦始皇嬴政的那个姓,形成于西周时期。嬴姓的祖先叫伯益,伯益第13世孙里有一个叫造父的,他是干什么的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驾驶员”,是为那位特别爱玩的周穆王赶马车的。造父驾驶技术非常了得,是一个超速大王,放到今天,肯定罚单无数。史书记载,他曾经赶着八匹千里马驾的车,一天一夜走了两千里路。这当然是开玩笑,不可能的事。总之就是造父赶车速度非常快,并为此得到了周穆王的封赏。周穆王把造父封在赵城,就是今天山西省赵城县南部。于是,造父的子孙后代就姓赵了。
赵姓的后续发展过程很复杂,因为姓赵的人里面很多不是汉族人。比如汉代有个人叫赵安稽,这个名字全是汉字吧?对不起,他其实是匈奴人,不是汉族人。比如唐朝有一个人叫赵曳天,非常漂亮的汉字姓名吧?对不起,他是南蛮,也不是汉族人。情况类似的还有五代时期的一个人,叫赵国珍,是广西、贵州一带的南蛮人。蒙古族当中有一个姓,叫要术甲氏,不知道为什么改成了赵,所以蒙古族里面也有赵姓。壮族、瑶族当中,也有赵姓。而赵宋王朝时赵匡胤又赐了很多他姓的人为赵姓。比如,他曾经赐过姓李的、姓穆的、姓隆的、姓宇文的人改姓为赵。所以赵姓的血缘非常复杂。这排在百家姓第一位的姓,就彰显出中国姓氏文化的这种复杂特点了:不单纯。
到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灭亡时,赵姓就已经分布在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一带了。秦初,秦始皇派了一个叫赵公辅的人到甘肃天水,于是甘肃也开始出现赵姓了。大概在同时,有一个赵王的后代,被流放到了今天的湖北房县,所以湖北也开始有了赵姓。还有个叫赵佗的人,建立了南越国,所以赵姓又进入了两广。赵姓大规模的南迁始于三国时期,宋朝建立后,赵成为国姓,赵姓人口开始飞速增长。宋以后,赵姓已经遍布全国。
赵姓的迁徙线路很清楚,先是在中原地区,包括今天的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然后到了湖北和甘肃天水,一个往南一个向西;三国时候,开始大规模南迁,最终遍布全国。在我所掌握的较新的资料当中,中国的赵姓人口排名第八,总人口2600万,几乎相当于人家欧洲一个国家的人口总数了,主要集中在黄河沿岸和东北。这里必须强调一点,请大家务必注意:关于某个姓的人口数,在今天的排名,占全国人口的比例,都是一个大约数;我们没有一个权威的数据,各种数据彼此并不一致。有的姓有不止一个数据,有的姓干脆找不到任何数据。提供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有个约略的、直观的印象,如此而已。
(摘自《钱文忠解读百家姓》江苏文艺出版社)来源:广州日报
文 | 黑马奇说
编辑 |黑马奇说
中国5个数量最少的姓氏,比国宝熊猫还少,你知道几个?
他们不仅很多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就连最后一个,手机都打不出来,你敢信吗?
根据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他们几个姓氏加起来,一共不超过1000人。
下面就让我带大家来认识下这5个姓氏。
第5名:”死“姓,读si(三声)
这个姓氏,最早出现在古老的南北朝时期,起初是一个部落的名称,族人通常都以部落的名字命名,后来经过汉化,世世代代沿传至今。
在南北朝时期,鲜卑人是内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使用的语种为阿尔泰语。鲜卑人在不同地方,分为4大部落,以及零零散散的小部落,而“死”氏就是其中一个部落,其他三个大部落为自氏、独氏、膊氏。
公元4世纪初,鲜卑族在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建立了”代国“,但是后来被秦国灭亡。
公元386年,代国的君主东山再起,重新建起了代国,并改名为魏朝,历史上称为北魏,而君主也改叫为道武帝。
公元398年,道武帝正式定都于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不过因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在那里并没待多长时间。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移到中原大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在洛阳孝文帝建立了一座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一度成为北方最繁华的地方。
公元557年,随着北魏发生变乱、灭亡,“死”氏族人也家破人亡。
到了隋唐时期,部分族人嫌弃“死”字,听起来不是太吉利,于是用谐音思、肆、亖字等代替,但是还有一部分人仍然保留了“死”氏的原本写法,并世代相传至今,而思氏、肆氏、亖氏,已简化为“四”氏,同样相传至今。
随着世代变迁,“死”氏目前仅分布在河南省的洛阳、开封,以及宁夏的吴忠市等地区,并且人口数量已经非常稀少,按照中国科学院的调查结果,“死”氏在全中国只有几百人,这个数值还在不断减少。
第4名:“难”姓,读ning(四声)
这个字,可不读难(nan),而是读难(ning),和“死”氏一样,都是源自鲜卑族,是其中一个部落的名称。
在北魏时期,族人名字叫吐难氏,也可以叫土难氏,它是古代一种禽类动物的名字,后来经过考证,就是现在我们常见的鸵鸟。
因为鲜卑族,十分崇尚鸵鸟,不但把部落名字起为“吐难”,还把鸵鸟作为部落的图腾,同时也成为族人的姓氏。
随着北魏首都前往洛阳后,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吐难氏一族被分改为单字姓氏,即难氏、山氏,所以难氏主要分布在洛阳。
199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焦作市武陟(zhi)县发现了一块墓碑,上面记载了一位鲜卑族将领的事迹,他的名字叫“难楼”,所以难氏也分布在焦作武陟县地区。
因为在古时候,难氏部落定居在大兴安岭一带,后来其中一部分族人,跟随鲜卑族迁移到了东北松花江地区,传闻历史上松花江一度被改为“难江”。
再后来,他们继续向北迁移,跑到了朝鲜半岛,也就是现在的朝鲜和韩国,因此,韩国人当中有一波人是“难”姓。前几年,这波韩国人还组团跑到中国寻根问祖,并把河南“难”姓认作祖先。
另外,在台湾也有一小部分“难氏”,大概在公元794~1192年,日本的一个“难氏”家族跑到台湾后,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不过是不是朝鲜半岛那波鲜卑族难氏,就不得而知了。
第3名:“贲”姓,读ben(四声)
关于贲姓,众说纷纭,它的来源非常多,并且故事复杂,人口分布范围也非常广,上至辽宁,下至广西,江苏、湖北等地也有分布。
第一个来源,贲姓源于春秋时期,根据史书记载,在鲁庄公管理国家之时,有一个叫县贲夫的贵族,他是鲁庄公的亲信大夫,而县贲夫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名字为姓,故称为“贲氏”。
第二个来源,同样是在春秋时期,不过相传是源于戎族,戎族和鲜卑族一样,都是草原上的一个少数民族。
戎族里面有一个部落叫贲浑戎,他们的生活方式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因为能骑善射,四处游荡,故称为“贲浑戎”。
公元前525年,贲浑戎与周王朝发生冲突,周景王下令攻击贲浑戎。于当年9月27日,攻灭贲浑戎,君主流亡到楚国,其族人逃窜到如今洛阳伊川县,却没想到周景王的军队早早在那里等待,后将族人流放到大西北甘肃敦煌,并改名为“陆浑戎”。
直到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才将陆浑戎族人迁回洛阳,他们的所在地也起名为“陆浑县”,也就是现在的洛阳嵩县。
在贲浑戎被灭亡后,大部分族人都用部落名为姓氏,也就是贲浑氏或陆浑氏,后来又被简化为如今的“贲”姓和“陆”姓。
第三个来源,贲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的苗贲夫。根据史料记载,苗贲夫生于晋国,却是楚国皇室的后人。在晋国和楚国交战时,他偷偷告诉晋平公,楚队的弱点,为晋国灭掉楚国,起到锦囊妙计的作用,所以在晋国有很大的威望,他的子孙后代直接以他的名字为姓氏,有“苗”姓,也有“贲”姓。
第四个来源,在东周和西周时期,“贲”是勇士的代名词,包括士兵、驯兽师、刺客、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叫做“贲”,勇士特指那些不顾自身安危,不管对错与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比如现在的“敢死队”,是一种对身份认可的尊称。
第五个来源,出自地名,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个地方叫贲泉,也就是现在的山西运城万荣县,在贲泉生活的人,他们用地名作为姓氏,称为贲泉氏,后来被简化为单字“贲”姓,并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来源,同样来源于鲜卑族里面的一个部落,称为“拾贲氏”,随孝文帝搬迁到洛阳后,被简化为“贲”氏。在孝文帝去世后,鲜卑族里的达官贵人又纷纷改回“拾贲氏”,而寻常百姓,因为已与汉族融合,便继续沿用“贲氏”。
第2名:“山”姓,读shan(一声)或ya(四声)
山姓的起源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以前,并且来源的说法不尽相同,一般有6种起源说,同时地域分布也比较广,南方、中原、西北、东北都有山姓居住。
来源之一,是由烈山氏简化而来,传说中的炎帝就是出生在烈山,烈山氏家族以前生活在当今的河南北部,后来部分人又向上迁移,到达东北等地。
来源之二,在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贵族叫叔山冉,子孙后代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为姓氏,其中有用冉字,即为“冉”姓,也有用山字,即为“山”姓,两个姓氏都为同一个始祖。
来源之三,出自回族,史书记载,元朝有位官员叫山僧,他的祖先生活在宁夏甘肃一带,进入中原后,才以“山”字为姓氏,并延传至今,回族的山姓主要分布在宁夏和河南。
来源之四,据史书记载,在周王朝掌管山林开发的职位叫做山师,其中一个官员,他的子孙后代,就用“山”字作为姓氏,传承了下来。
来源之五,正如上文所讲,鲜卑族中的吐难氏,他们在北魏时期分为难氏、山氏。
来源之六,相传山氏是岳飞的后代,岳飞被人谋杀后,后人为了躲避追杀,故隐姓埋名,把岳字拆分为山姓和丘姓,但是这里的山姓,不读山(shan),而是读ya(四声)。
第1名:“贶”姓,读kuang(四声)
这个姓氏,据说连手机都打不出来,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在评论区打一下试试看。
科学院专家认为,贶姓来源是竟然是“况”字误写形成的,所以把贶姓归类为况姓的一个支系。
相传,贶姓起源于清朝末期,算起来到现在,也不过只有100多年的时间。
1860年左右,贶姓祖先从外地搬迁到现在的安阳市,来到安阳的一共三个人,分别是贶金銮、贶金印、贶金兰,后来经过世世代代的繁衍传承 ,除了在安阳以外,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有零散分布。
这个姓氏在中国非常的稀少,甚至在史书上也找不到关于它的记载,可以说,是最神秘的一个姓氏。
由于人口数量只有几十个,被放在了“中国最小姓氏”榜首,简直比大熊猫还珍贵。
以上就是中国人口最少的5个姓氏,相信大多数人都没听过,更没在现实生活中见过,但他们确实是我们中国人当中的一份子。
我国上下5000年,拥有14亿人口,据统计,曾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万多个,不知道你听过几个呢,你身边又有什么稀有姓氏呢?可以留言给我哦。
姓氏来源
死[死,读音作sì(ㄙˋ),不可读作sǐ(ㄙˇ)]
单一渊源:源于鲜卑族[1] ,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ҁ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拓拔部中有ҁ(Ѿ)、自、独、膊四个氏族部落,其部族以部落名称为姓氏,后汉化分称ҁ氏(Ѿ氏)、自氏、独氏、膊氏,并世代沿传至今。在古代,\"ҁ(Ѿ)\"字就是\"死\"的古体字,因此,ҁ氏(Ѿ氏)就是死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年~496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今河南洛阳)入主中原之后,ҁ氏(死氏)与大多数鲜卑民族一样,皆逐渐融入汉族。
隋、唐以后,有ҁ氏(Ѿ氏、死氏[2] )族人嫌其姓氏用字不雅,遂改为谐音的思氏、肆氏、扭氏、亖氏等,但原本的Ѿ氏(Ѿ氏、死氏)仍世代相传至今。其后,肆氏、扭氏、亖氏皆简化为四氏,世代沿传至今。
折叠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死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鲜卑族姓氏,隋、唐时期即已经汉化,族人皆融入汉族,但人口数量非常稀少。在中国科学院的调查结果中,死氏在\"难氏(读去声)\"、\"山(yà,也念shān,同为姓氏)氏\"等三小姓中名列在倒数第二位,人口总数在千人左右,仅在今河南省的洛阳市、开封市,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吴忠市等地区有零星分布。不过,死氏人口稀少。
折叠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折叠郡望
平城郡:即今山西省大同市,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的都城。北魏平城是在汉朝的平城县之基础扩建而成,从公元四世纪初起,鲜卑族拓跋部在山西和内蒙古交界的代北地区建立了代国。东晋太元元年(丙子,公元376年),代国被前秦国所灭。东晋太元十一年(丙戌,公元386年),故代国君主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再次称王,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后魏、或元魏。东晋隆安二年(北魏天兴元年,戊戌,公元398年),拓跋·珪建都平城,并于次年称帝,即为北魏道武帝,随后于农历7月定都于平城。至北魏孝文帝于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北魏王朝立都于平城长达九十七年之久,前后经历了北魏道武帝、北魏明元帝、北魏太武帝、北魏文成帝、北魏献文帝、北魏孝文帝共六位皇帝,使平城在近一个世纪间成为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当时就已是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北方重镇。
代北郡:即古代代北地区,泛指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朝以后代州以北的广大地区,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以西、山西省外长城以南、忻州市原平县、定襄县、代县、五台山市东北一带,包括河套地区东南部。
洛阳府: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始置洛阳县,县城以设在在洛水之阳(北岸)而名,当时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洛阳开始成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时期的曹魏国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郡的辖境曾一度抵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唐王朝的大周皇帝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唐、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历史上多称洛阳为\"九朝古都\"。
折叠堂号
平城堂:以望立堂,亦称大同堂。
代北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