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敬姓的来源和历史 敬姓氏怎么读gou

发布时间:2024-04-12 11:32:48作者:陈情匿旧酒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苟姓人家原姓敬……历史上姓名的避讳与更改你都了解吗?

文|戴永夏

朋友苟卓遇到一件烦心事: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放学后哭丧着脸对他说:“爸爸,咱们改姓吧,我不想姓苟了。”一问才知道,因为姓“苟”,一些同学都喊她“小狗”,还有的叫她“狗不理包子”,让她感到很没面子。朋友听了女儿的诉求感到很为难,可又不知如何说服女儿,于是找我商量。我告诉他:“你女儿的要求很合理,你完全可以把姓改过来!”朋友听了大吃一惊。于是,我把苟姓的演变以及历史上姓名的避讳详细地讲给他听。

几年前,河南省登封市就出过一件改姓的事:该市唐庄乡张村村民宋秋丽从派出所领到了新的户口本和居民身份证。在新的户口本和居民身份证上,她丈夫的姓由“苟”改成了“敬”。这一改,揭开了一个“苟姓人家原姓敬”的历史真相。原来,在五代以前,姓“苟”的人本姓“敬”。五代后晋皇帝石敬瑭统治时期,朝内有个大臣姓敬,犯了这位石皇帝的名讳;再加上这大臣得罪了皇帝的近臣,于是石敬瑭便下令让他改姓“苟”,否则杀无赦。为免遭杀身之祸,这位敬姓大臣及其家人从此被迫改姓“苟”。这样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

其实,像“苟”姓这样的遭遇,在封建社会并不鲜见。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皇帝、圣人、长官及尊者的名字,是不能随意叫和写的,平时用到与这类人物名字相同的字,必须避开或改写,这就是所谓“避讳”。这一法规,在封建社会要求极为严格,一旦犯讳,便会大祸临头。

避讳大体分为两类,即国讳和家讳。避统治者之名叫国讳,也称公讳;避自己祖先和尊长之名叫家讳,也称私讳。

避讳制度起源于周代。当时的统治者一方面为了自身“安全”,不让人随便诅咒伤害自己,尤其是对自己施行巫术;另一方面为突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便强迫臣民避用他们的名字。这便是国讳的开始。

到了秦代,随着中央集权的建立,避讳法规也初步确立。秦始皇姓嬴名政,为避“政”字,便改“正月”为“端月”;秦始皇的父亲名楚,便改“楚”为“荆”。

西汉中期以后,避讳制度进一步确立。为避皇帝名讳,犯讳者必须改姓换名。例如汉明帝名刘庄,为避“庄”讳,凡姓“庄”的一律改姓“严”。当时还一度将已死去数百年的庄子改称“严子”。直到汉朝覆亡后的魏晋时代,“严”姓才恢复为“庄”姓。

到了晋代,避讳制度更加严厉,在许多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如“授官与本名同宜改”“山川与庙讳同应改”等等,甚至皇后的名字也在避讳之列。如简文帝时期,郑太后名阿春,当时凡有“春”字的地名都以“阳”字代替,富春改为“富阳”,宜春改为“宜阳”。晋代人还特别重视家讳,别人言谈中若涉及自己父亲、祖父的名字就得赶快哭泣,以表示对父、祖的孝心。《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记载:东晋桓玄初任洗马时,有一个叫王忱的人来看望他,他便设宴招待。王忱因刚服用过五石散,不能吃冷食,便频呼取温酒来。而桓玄的父亲名温,他一听到“温酒”犯了父讳,便大哭不止,一直哭到不能出声。

至唐朝,避讳成为政府颁布的法律,不少人因不慎触讳丢官去职,断送仕途。著名诗人李贺的父亲名晋肃,由于“晋”与“进”同音,按当时规定李贺就不能中进士。虽然有韩愈帮忙,专门写了《讳辩》为之辩白,但李贺最终没能参加进士科考试。再如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凡称“世”的一律改为“代”。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就是将原来的“三世”改为“三代”。

宋朝的避讳制度比唐朝更进了一步。在宋代,庙讳就达到50个字。科举考试中,举子“举场试卷,小涉疑似,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失去中榜机会。宋孝宗时,应避讳的文字达到278个,文人士子遣词造句如履薄冰,举步维艰。至于因避讳不敢做某事、担任某官的,更是常有。司马光被遣出使辽国,但因辽主名耶律德光,司马光只好以“同名难避”为由辞去这一差使。

与以上朝代相比,清代的避讳制度最为严苛。清朝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入关之初,避讳制度并不严格。如顺治皇帝本名爱新觉罗·福临,按讳法本应避“福临”二字。可是当时顺治皇帝下诏,宣布凡遇自己的名字“福临”二字,可不用避讳,不可因他一人而使天下人无福。可是到了乾隆时期,避讳制度变得空前严厉,不但皇帝的名字要避讳,连胡、夷、虏、狄等字都在避讳之列,违者常常引来杀身之祸。如乾隆四十二年,江西举子王锡候在一本叫《字贯》的书中触犯了康熙玄烨、雍正胤稹和乾隆弘历的名讳,使得乾隆龙颜大怒,认为“大逆不法”“罪不容诛”,竟因此将其满门抄斩,令天下士子心惊胆战。

到了慈禧太后时代,避讳变得更加离奇荒唐。尽管慈禧是封号而非其名,却不让大臣和百姓的名字带“禧”字,凡带“禧”字的名字统统要改名。慈禧喜欢听戏,戏班里的人知道慈禧讳言“禧”字,因此凡带“禧”字的戏一律改名——《红鸾禧》改为《秀才讨饭》,《喜崇台》改为《登台笑客》……这种自作聪明的避讳,除了彰显愚昧,只能徒留笑柄。

避讳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三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后才逐渐废除。不过,有些家讳一直沿用至今。比如,不直呼父辈的名字,不用父辈名字用过的字起名等,这些都已成为表示尊敬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及语言等都不会造成危害。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陈香梅:嫁大32岁美国将军,为丈夫守寡60年,称自己很幸福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皑皑

她是第一位进入白宫工作的华裔。她为中美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中美建交起到了重要作用。

她就是陈香梅,一个执意嫁大自己32岁美将军的人。

告别初恋,采访陈纳德

很多人知道陈香梅与陈纳德的忘年恋,认为是英雄配美人,可很少有人知道,年轻时的陈香梅曾有一个相恋男友。

16岁那年,陈香梅代表学校参加一场演讲比赛,她坐在台下,观看演讲,忽然上来一位举止潇洒,面带笑容的男青年,代表交通大学演讲,陈香梅说,看到这张面孔,自己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对方似乎也感受到台下陈香梅对自己投来的异样目光,两双眼睛一碰,两人都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陈香梅说,那就叫一见钟情。

两人相识后,很快确定恋爱关系,结伴上馆子,跳舞,观剧,看电影,听音乐会形影不离。

1941年12月,日本飞机轰炸了香港,男友告诉陈香梅,他要到英国求学,问陈香梅能不能同去。

此刻的陈香梅尽管很爱男友,却不准备离开中国,她的专业是新闻,是当时中国极为需要的职业,陈香梅受外祖父和舅外公廖仲恺的影响,内心热爱祖国,希望毕业以后,能够留在中国,为中国服务。

男友最后和陈香梅流着眼泪做了告别,尽管陈香梅很爱男友,但为了留在中国,道不同不相为谋,只能与男友分手,放弃这段初恋。

多年后,陈香梅回忆说,这段感情很美,可自己坚持留在中国从事新闻报道。

19岁那年,陈香梅从学校毕业,由于英文水平扎实,被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录用,成为该社的第一位女记者,负责采访报道抗战前线情况。

由于当时昆明局势不断恶化,陈香梅的父亲命令陈香梅离开昆明,到美国避难,但倔强的陈香梅婉拒了父亲的要求,继续留在昆明做记者。

1944年,美国为帮助中国抗战,陈纳德将军在美国招募了一百多名年轻飞行员和机械人员、三百多文职人员组成有名的“飞虎队”,来到中国协助训练中国空军。

飞虎队被编为中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参与对日作战,屡建功勋,当时流传着不少有关陈纳德和飞虎队的传说,中央社派遣陈香梅采访报道陈纳德,两人开始接触。

陈香梅与美人之恋

陈香梅父亲与陈纳德是旧识,之前她也听说过不少关于他的传说,第一次看到陈纳德时,却发现这位美国名将平时工作很忙。

日本与中国抗战已经进入胶着阶段,陈纳德每天都在计划布局如何与日军作战,陈香梅只和陈纳德有过几次短暂交谈。

见女儿如此执着于做战地记者,父亲托人告诉好友陈纳德,请他代为照顾一下陈香梅,偏巧陈香梅因工作紧张引发胃病住进医院。

陈纳德每天让司机去医院送鲜花给陈香梅,祝愿她早日恢复健康,有一天,陈纳德忙完公务,前往医院看望陈香梅,发现病床前布满鲜花,疑惑问起谁送的?

陈香梅调侃道:不是你的司机送的还有谁?我还没死呢,你就想用鲜花埋葬我!

陈纳德也哈哈大笑,从那时起,陈纳德开始猛烈追求陈香梅,他欣赏陈香梅在困难时期展现出的勇敢个性,敢于真实报道战争实况。

两人就这样在战时的昆明谈起爱恋,相差30多岁的忘年恋,遭到陈香梅家人的反对。

父亲不能允许一个比自己还大的老朋友,变成女婿,为了让家人接受陈纳德,陈香梅带着陈纳德来到外婆外公家,陪着两位老人玩桥牌。

陈纳德是桥牌高手,三人玩得有说有笑,场面其乐融融,陈纳德主动敬了外公外婆一杯酒,表示要和陈香梅结婚。

外婆看出陈香梅的心意,也明白陈纳德此来的目的,她对陈纳德的印象很好,觉得外孙女嫁给他没什么问题,就怕婚后陈香梅会跟随陈纳德远赴美国,外婆舍不得陈香梅远嫁。

陈香梅告诉外婆,陈纳德热爱中国,他的事业中心在中国,因此自己不会远嫁,做通了外婆的工作,陈香梅又做通了继母的工作,请继母说服父亲。

父亲的态度依然是坚决反对,陈纳德决定亲自前往拜访昔日的老友如今的岳父,在双方见面后,陈纳德最终说服准岳父,接受了自己这个女婿。

1947年,二人结婚了,当时这段年龄相差悬殊的婚姻,轰动一时。可陈香梅却说自己过得很幸福。

孀居60年

陈香梅和陈纳德结婚后,先定居台湾,协助丈夫完成回忆录。

陈香梅说,丈夫的英勇战绩让自己始终敬仰。

1948年,她跟随丈夫定居美国,因为英语口语讲得不标准,生活时常被当地美国人嘲笑,陈香梅为了丈夫开始下功夫学习英语,用英文演讲, 学美容、学烹饪、学缝纫、学园艺,努力了解美国文化。

1958年,65岁的陈纳德患癌症去世,他与陈香梅的婚姻只维持了10年,此刻34岁的陈香梅不仅没有工作,还有两个年幼的女儿要抚养。

陈香梅搬离了原来的房子,搬进一间临时公寓,以做中文演讲和翻译维持生计。

在工作中,陈香梅发现美国社会存在严重种族歧视,在一些涉及亚洲问题研究上,发声的都是金发碧眼的白人,在美亚裔的意见从来不被重视。

这种明显的歧视,让陈香梅深感不公,为此她以自己力量在美国社会发声,在演讲会上,陈香梅以自己和丈夫陈纳德经历痛斥种族歧视,希望得到美国社会重视。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陈香梅凭借自己家族与廖家和蒋家的特殊情义,往来中国与美国之间,扮演者民间交往大使的角色,为中美、为两岸做着积极沟通工作。

20世纪80年代末,陈香梅亲自来到台湾劝说蒋经国,放弃戒严,晚年陈香梅回国访问时却说,自己只是在延续丈夫生前的事业——中美友好交往。

2018年,93岁的陈香梅去世,她曾说,与丈夫陈纳德在一起生活十年,是她最幸福的时刻,他们的结合代表着中美交流,为此,陈香梅一直努力做中美之间的桥梁,宁愿为陈纳德孀居60年无悔。

参考文献:

1:郭友中.我与陈香梅女士的交往.武汉文史资料.2017.06

2:董燕.陈香梅与陈纳德:一千个春天.决策与信息.2015.03

敬姓分成三姓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