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星座

贵格会是什么意思 贵格会教徒

发布时间:2024-04-12 22:09:38作者:超甜的布丁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百年「贵族企业」被收购,六旬女继承人心有不甘,卖豪宅创业

封面题图|《唐顿庄园》

文|风马牛 (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最近,「怡口蓮把怡口莲告了」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对此,网友惊讶地表示:这两家竟然不是一家!一直以为怡口蓮是怡口莲的繁体写法。

事实上,被告怡口莲(厦门)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成立于 2014 年的新公司,而原告怡口蓮所属公司吉百利最早则可追溯到 1824 年,它曾是全球第一大糖果公司。

作为一家历史长达 195 年的公司,吉百利早在 1853 年就受到维多利亚女王的青睐,在其包装袋上依然可以看到英国皇家徽章图案和「英女王指定产品」字样。基本上每一个英国人都吃过吉百利的糖果,吉百利也一直是英国人的骄傲。

尽管它的历代继承人都为了家族荣誉做了英勇的斗争,但这家被誉为「英国甜心」的著名企业却在 2010 年被一个美国公司收购了。彼时,其职工称被收购不仅关乎自己的工作,还关乎英国的体面,其女继承人更是愤怒地决定卖豪宅创业。那么,这家令英国骄傲的企业究竟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01

百吉利其实是一个家族姓氏,其创始人约翰·百吉利出生于 1801 年,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友派(教的一个分支)信徒,教友派也称贵格会,贵格其实是英语 quaker(颤抖)的音译,这和该派信徒们认为神启出现时,会浑身颤抖有关。

尽管现在全世界的贵格会教徒还不到十万人,但我们依然能感知它的存在。在超市里常见的桂格燕麦片最初就起源于贵格会信徒所经营的麦片厂,该商标的的克劳威尔先生身上穿的正是贵格派教友服装。

百年贵族企业也并非天生的贵族。约翰·百吉利 17 岁时曾在一家茶叶店里当学徒,六年后,他回到伯明翰准备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饮品店。

他的宗教信仰让他自动摒弃了酒精售卖,因为酒精在约翰·吉百利的眼中是引起贫困和其他很多社会问题的罪魁祸首,为此,这家小店最初主要售卖茶叶和咖啡,以及可可和巧克力饮品,在 1847 年之前,人们还不知道怎样生产固态巧克力。

约翰·吉百利

约翰·吉百利生意的转折点出现在 1831 年。这一年他租下了一家旧的麦芽厂,改造后专门用来制作可可粉和巧克力,从此之后这成为吉百利家族的主营业务。遇上英国政府当时大幅降低可可豆的进口关税,整个行业在那时得到高速发展,注重品质的老约翰也因此得到了皇家的青睐,他于 1854 年获得皇家特许,专门为维多利亚女王生产巧克力。

等到 1861 年,吉百利的二代登上历史舞台。老约翰将家族事业传给自己的次子查理德·吉百利和三子乔治·吉百利。其中,哥哥负责销售和市场,弟弟则负责开发新产品。

乔治是一个天才的工程师,吉百利著名的「一杯半」牛奶巧克力的配方就出自他手,这款被称作吉百利新鲜牛奶巧克力的产品畅销了 100 多年。为吉百利成为巧克力头部公司立下功劳。

吉百利以参与社区建设闻名也和这位乔治有关。1879 年,乔治在距离伯明翰 4 英里远的地方买下一块地,用来建工厂,以及为骨干员工建房子,并且一建就建了 300 多所。用现在的标准来看,那些房子无疑是豪宅,每个房子都配有一个大大的花园,因为乔治认为,「住在连玫瑰都不会生长的地方的人,是不会对工作和生活产生的。」

这个社区也因此并命名为「波恩维尔花园工厂」,在这个花园里,乔治还建设了医院、学校、图书馆等配套设施,甚至为员工购买足球与自行车,现在「花园工厂」已经成为英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波恩维尔花园工厂景观

除此之外,吉百利也是当时第一个提出给员工周六休假半天的公司,1906 年,乔治还拿出 6 万英镑为员工设立养老资金。并为贫困儿童提供食物和游戏的场所,乔治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帮不了上帝做什么,除了真诚地帮助他人。」

1889 年,该公司以吉百利兄弟有限公司的身份注册成立,并由乔治担任担任董事长。

02

20 世纪中叶的吉百利早已发展成为一家全球化公司,业务遍布新西兰、南非、北美等世界各地。但吉百利第一个海外订单其实产生在 1881 年,随后,它澳大利亚开设了第一家海外工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的普及促进了巧克力市场的繁荣,吉百利也进一步发展壮大。

但那时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家族持股的膨胀,20 世纪 60 年代,持有公司股份的家族成员达上百人,但只有 10 人真正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与运营。这些家族成员急于将手里的股份变现,这直接促成了吉百利于 1962 年的上市,这让吉百利第一次走出家族的直接控制,也为该公司接下来的一次大合并铺垫了道路。

1968 年的秋天,时任吉百利董事长的阿德里安·吉百利在一次贸易展览会上遇到了哈罗德·沃特金森,后者当时在软饮料公司史威士担任高管,面临国内市场没有增长,海外扩张又无法与美国企业集团竞争的尴尬境地。二人发现彼此有同样的担忧后,便开始进行合并谈判,并与 1969 年达成协议,从此,吉百利成为了吉百利史威士,并由此产生了全球最大的糖果公司和全球第三大饮料公司。

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吉百利史威士进一步往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前进,它开始涉足酒精饮料,并收购了百事可乐南非公司,但总体来说,整个 70 年代吉百利史威士大多数举动规模较小,并不是很成功。

时光很快来到 80 年代,此时吉百利史威士遇到了一个挫折,受限于英国的反垄断法,吉百利史威士收购糖果公司朗特里的计划以失败告终,而朗特里被对手雀巢收购则是对吉百利的另一个打击。

吉百利家族最后一任 CEO 的多米尼克·吉百利对此曾遗憾地说,「那是一个岔路口,本是英国成为世界巧克力业领袖的机遇期,可惜公司没能得到政府的支持。」

多米尼克是乔治的孙子,等他进入公司时,家族信托股份占公司全部股份的比重只剩下不到 1%,多米尼克本人也是通过严格的面试才进入公司的。

随着规模的扩大,吉百利家族的股份被稀释并不奇怪,事实上,早在 1943 年,吉百利公司就任命了第一批非家族董事。等到多米尼克退休的 1997 年,曾经家族股份膨胀的烦恼早已远去,进入 21 世纪的吉百利史威士却仿佛进入自己的水逆期。

2006 年 6 月,吉百利史威士宣布在英国及爱尔兰全面回收 7 款逾 100 万巧克力条,因当时工厂废水管劈裂,导致这些巧克力感染沙门氏菌。2008 年,其两款巧克力又被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产品被召回。

而在公司管理上,吉百利史威士也遇到新的麻烦。2007 年,美国激进投资人纳尔逊·佩尔茨通过对冲基金购买了吉百利史威士 3% 的股份,成为这家百年公司 5 个最大持股人之一。

纳尔逊·佩尔茨

他提出了一个看似可以轻而易举为股东带来回报的计划:分拆公司的糖果和软饮料业务,两者结合在一起,企业价值在 120 亿英镑左右;分拆的话,史威士估价为 70 亿到 90 亿英镑,吉百利估价为 90 亿英镑。如果拆分顺利进行的话,受益于企业价值的上升,公司股东的利益也将增大,因为他们的股票将会因此一分为二,巧克力糖果部分一股,美国的软饮料部分一股。

这个计划很快就得到董事会批准,但这场巨大的赌注恰恰「分不逢时」,受 2008 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其分拆成本猛增至 10 亿英镑,几乎相当于吉百利史威士总价值的 1/10。

事实上拆分的果实并没有股东们想象的可口,反而为巨头收购吉百利提供了方便。2009 年,美国食品巨头卡夫向吉百利提出了收购要约,虽然吉百利方面对于收购价格寸步不让,但到最后还是以 119 亿英镑的价格把自己卖了。时任公司董事长的罗杰·卡尔无奈地说,「对股东来讲,这是一笔体现了良好价值的交易。」而他必须对股东负责。

但一位在吉百利发源地伯明翰的工厂工作了 31 年的女职员感叹:「这不只是担忧工作,还关乎英国的体面。这是一个伟大的英国公司的结束。」

03

吉百利和中国的缘分始于 1990 年,那一年第一批吉百利开拓者来中国调查市场,并在后续建设了两家工厂和一家销售公司。而这次引起公众关注的怡口蓮则在 1997 年上市。除此之外,何氏、魄力口香糖、维果C 等也陆续出现在中国消费者的视野。

但在被收购后,吉百利却逐渐淡出中国市场。直到今年 11 月,卡夫被拆分后的亿滋国际才宣布,将吉百利重新带回中国市场,并在刚刚开设不久的亿滋国际天猫跨境电商平台上进行销售。但业内人士并不看好这次回归,「吉百利错过了发展的最好时机。并且,德芙、费列罗、好时等品牌的地位已比此前更加巩固,未来发展或将面临围攻。」

和蒂芙尼蓝一样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吉百利紫了。从 1920 年起,为了向喜爱紫色的维多利亚女王致敬,吉百利就把包装改成了紫色。这种配色延续至今,吉百利标志性的紫色早就被纳入到了潘通配色系统中,名为「Cadbury 2685C」。

吉百利官网琳琅满目的紫色产品

除此之外,吉百利于 1990 年开始建设的吉百利世界(Cadbury World)早已用另一种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在世界各地,吉百利世界都是最受欢迎的主题公园之一,在那里,游客不仅可以通过参观了解吉百利的历史故事,观赏到大型巧克力瀑布还能亲自动手制作巧克力。

吉百利世界景观

必须强调的是,吉百利家族后人对吉百利的情感更深,和多米尼克共事过的公司高管德里克曾对媒体透露,「吉百利家族的成员们非常有家族荣誉感,害怕失败,尤其害怕顶着家族名誉失败。」

在吉百利被收购后,其家族女继承人费利西蒂在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悲愤地说:「这桩交易绝对是一个悲剧,如果听说吉百利被一家『汉堡奶酪』公司收购,我的爷爷、爷爷的父亲、爷爷的爷爷都会气得在坟墓里打滚」。

这位不甘心的后人在 2012 年卖掉了自己价值 3000 万英镑的豪宅,用来开一家新的巧克力公司。

费利西蒂价值3000万英镑的豪宅

费利西蒂原本的职业是室内设计师,但现在她准备集中力量打造一个新的巧克力品牌,以用来和卡夫食品抗衡。

「我无法接受吉百利变成美国牌子的事实,我不想接受,我想重新开始,我想制造巧克力,我很高兴将这么做。」彼时已经 62 岁的她表示虽然要离开自己的豪宅也很伤心,但「觉得我疯了的人越多,我就越想建一个新的巧克力公司。」

对此,卡夫食品表示拒绝置评,「不猜测竞争对手可能采取的行动」。但遗憾地是,这条消息至今孤立地存在互联网上,人们至今无法确认费利西蒂是否真的推出了新的巧克力品牌。

参考资料:

1.《大航海时代(英美篇[第29节]) 》温骏轩

2.《英国「甜心」》罗声

3.《吉百利 「分」逢时?》华尔街日报

4.《英国家族是如何失去吉百利的》家族企业杂志

5.《时隔九年重回中国,吉百利与“德芙们”的巧克力战》北京商报

6.《Cadbury heiress Felicity Loudon seeks sweet revenge on Kraft》The Independent

图片来自网络

本篇作者|黍风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17世纪,英国激进独立教派贵格会,给女性提供了哪些帮助?

#历史开讲#

文|木木

编辑|观星

17世纪的英国,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涌现出了如托利党和辉格党等政治派别,而持续的宗教纠纷引发的宗教冲突和矛盾则造成了多个宗教派别的建立。

女性在许多激进教派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异教中女性的精神愿望比在传统教会中更能得到满足,宗教也为她们的公共行为提供了一定的辩护。

在一些独立教派中,女性获准辩论,投票、预言乃至传道。

许多女性在没有得到丈夫的同意下离开从前的家庭教会,一些女性甚至抛弃她们食古不化的配偶,选择能分享她们新信仰的新配偶。

部分学者罗列了1641年至1700年间女性发表的作品清单,出自女性之手的书籍为673本,有293位作者,宗教主题的作品占比达到55%,其中贵格会约有70名作者和171篇作品。

由此可见,在当时激进派别中,以贵格会女性最为典型。

一、激进独立教派的出现

英国内战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宗教问题而引发的,国外有学者将内战描述为一场“清教革命”,可见宗教问题在英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自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后,不信奉英国国教者蠢蠢欲动,创立了各种独立教派,但这时的独立教派不管从信徒还是影响范围上都难成气候。

内战之前,英国国教已处于极度风雨飘摇的状态,要求改革宗教的呼声与日俱增。

内战后,代表清教势力的克伦威尔赢得了,国教在信仰上的统治地位被推翻,随之而来的是人民信仰出现了危机与混乱,于是各种激进独立教派应运而生。

议会统治区内出现了大量的独立教派活动,以及各式各样的出版物、小册子,折射了当时人们关于自由、思想、信仰的激烈争论。

当时担任议会秘书的托马斯·梅益写道:“普通大众、织布工人、商贩、盐贩等,公开的传播讨论不同宗教派别的各种论题,并对教会的礼拜加以粗暴的干涉”。

主教胡尔也谈到,仅在伦敦一个地方就诞生了80个归属不同教派的圣会,这些圣会“毡匠、鞋匠、皮匠等诸如此类的人来布道”。

一些学者将英国革命期间产生的那些激进的独立教派宽泛地称为“内战期间不信奉国教的激进派别”。

这些激进派别为了免受宗教迫害,活动常常较为隐蔽。

他们的教义和信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且比较激进,推崇宗教信仰自由,主张人人精神平等,因此得到了下层社会阶层男男女女的青睐。

二、贵格会的作用

在众多激进独立教派中,势力最大、人数最多、影响最广的当属贵格会。

它是17世纪中期兴起于英格兰北部的非国教激进宗教派别,又被称为教友派、公谊会,创立者为乔治·福克斯。

“贵格”意为颤抖者,源于1650年:乔治·福克斯在一次宗教裁判时警告法官本尼特将在上帝面前颤抖,本尼特反击到:“那么你们就是颤抖者了”。

自此“贵格会”成为“教友派”的别称。贵格会信仰“内心之光”,信徒可以与上帝直接联系,强调人人平等,反对外在权威和繁琐的形式等等。

各非国教宗教派别中最激进的是第五王国派,兴起于17世纪英国共和国和护国时期,在1649年至1660年间频繁活动,其领袖为罗伯特·欧文顿和托马斯·哈里森。

该派借《圣经·但以理书》和《旧约》的预言,宣称耶稣千年王国统治到来前有四个君主国在凡间统治,第一王国是亚述—巴比伦。

第二王国为波斯;第三王国为希腊;第四王国为罗马。前面三个王国都灭亡于偶像崇拜,第四王国罗马的继承者神圣罗马帝国也濒临末日。

以为王的千年王国是第五王国,它即将降临人间,在这个王国中正义能得到伸张,人压迫人的现象会彻底消失。

他们自称为第五王国的“圣徒”,在千年王国到来之前代表耶稣进行统治。他们反对查理一世的统治,支持克伦威尔,但后来又对克伦威尔失望,转而反对其统治。

他们主张必要时可采取暴力形式改造国家,废除腐朽的教会体系。此外,还有流亡者创建的浸信会,产生于17世纪上半叶。

浸礼会的教徒幼年时不行洗礼,成年后才受洗,且受洗仪式是将全身浸入水中,因而被称为“浸礼”。

浸信会肯定《圣经》的权威,主张信徒皆祭司,人人平等,自主的地方教会,政教分离等。贵格会创始人乔治·福克斯就曾受到浸信会传教士伊丽莎白·霍顿的影响。

这些激进的独立教派崇尚宗教信仰自由,主张男女精神平等,为妇女提供了新的空间。

女性可以超越身体的局限,担任先知、牧师甚至是领导者的角色,她们可以阅读《圣经》,形成自己的神学观点,由此吸引了大批的妇女参加。

帕特夏·克劳福德写道:“独立教派的运动,对妇女和下层阶级的劳动阶层男性来说是很有益的”,肯定了这时期激进独立教派给妇女带来的积极影响。

1652年创立的贵格会是这一时期势力最大,人数最多的激进独立教派。

贵格会宣称人的精神完全平等,克服了阶级层次和性别特征,在宗教里恢复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贵格会女性不仅能布道、发表小册子、甚至还能担任贵格会的领导工作。

作为少数几个宣称男女在精神上平等的团体之一,妇女在贵格会的创立及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贵格会的兴起

17世纪的英国,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权威,而去探寻自我的权利。不管是科学领域或是宗教层面,个人的直接经验都成为了相当重要的事。

乔治·福克斯1624年出生于英格兰莱斯特,父母都是圣公会信徒,他从小接受的也是圣公会教育,形成了严肃、虔诚的性格。

他从幼年时就对圣经着迷并反感社会不良风气,“当我11岁时的时候,我知道了纯洁与正义”,并暗下决心,“当我长大成人后绝不如此,要远离一切不良风气”。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发感觉到心灵的空虚,也越发不能容忍传统宗教礼仪的约束。1643年他成为“探索者”,开始了四处游历,想要寻找一种直接接近上帝的宗教启迪。

1647年的一天,他突然感到了上帝的召唤。

“正当我对所有人的希望都转成失望,既不知何去何从,也没有任何方法自救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声音说道,‘只有耶稣才能拯救你’,听到这话,我顿时心花怒放。”

史学家们普遍认为,他的宗教理念这时期已经初步形成了。

1652年的夏天,福克斯和几个追随者来到了彭德尔山上,“正当我眺望之际,上帝给了我清晰的指示,在远方,有个伟大的群体正等待着我去召集”。

此后不久,一批信徒在英格兰北部聚集,形成了“初代贵格会”。

也在这一年,福克斯拜访了斯沃斯莫尔庄园,庄园主人玛格丽特·费尔被成功劝服,加入了贵格会,并成为贵格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

斯沃斯莫尔庄园成为贵格会的摇篮,“拜访斯沃斯莫尔庄园,成为贵格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贵格会的平等教义第一批贵格会信徒是一群受人敬畏和迫害的先知信徒,他们宣称“每个人心中都有光和精神”的概念。

创始人乔治·福克斯称之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上帝”,他们肯定所有人在精神上的平等,拒绝把“神圣的侍奉”当做世俗的侍奉,并认为宗教权威的来源不是来自外部。

不是来自神职人员、教堂或圣经,而是来自内部,来自每个人内在的精神。早期贵格会的光之约是建立在相信上帝的光存在于所有的男人和女人。

存在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中的基础之上,任何人,无论高低贵贱,都可以转向这道光,并按照它进行拯救性的转变。

这种光不是共享的,而是所有光都是一样的,这使得一些早期的贵格会信徒可以完全真诚地宣称他们是以赛亚,或者是。

英国贵格会信徒遵循彻底改革的唯心论传统,运用直接启示的内在体验,将权威从圣经那样的外在事物转化为内在的光明。

福克斯宣称的光是普遍的,它照耀着每个人:“我看到已经为所有的人而死,为所有的人赎罪,并以他神圣和拯救的光照亮了所有的男人和女人。”

早期的贵格会信徒认为他们是第二次降临的先锋,而的到来会消除敌意,开创一个希望的新时代。

他们称为女人的种子,因为他既是上帝的儿子,又是玛利亚的后代。

根据这一信念,真正的徒可以过已实现的生活,这种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一个伊甸园,不再有种族、性别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敌意。

从清教徒到贵格会:四波移民共同塑造的美国精神

那个时代,殖民地就是萌芽阶段的国家,它的兴起与繁荣都有赖于智慧的引导与人丁的兴旺;而建设得越好,也越能吸引人气。

——威廉·佩恩,1681

美国的独立并不意味着这四种不列颠民俗的终结,也不表示它们肇始的四种地域文化走向没落。这四种文化在历史上继续沟通、融合。美国社会最主要的共识来自这些文化共通的价值观。而美国历史上主要的冲突也主要是来自它们之间的差异。每一次总统选举都展现出这些文化在政治里持久的影响力。十年一度的人口普查也显示出,美国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大于欧洲国家之间的差异。

地域文化的延续也解释了美国历史上的很多事情。它尤其帮助我们解答了本书提出的问题,即自愿社会的成因。我们可以通过概括和总结,来分析四种不列颠民俗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们与美国历史主线之间的关系,时间跨度从17世纪的大移民到我们今天的时代。

缘起:北美的英国前哨

本书开始的时候,我们暂时略过了四次大移民之前半个世纪的盎格鲁 -美国人的历史。从1580年到1630年,美国东部地区先后建立了三十多个英国定居点。其中很多幸存下来,有几个至今保持着文化的独特性。

例如,在切萨皮克湾的史密森和丹吉尔岛(Tangier),从不列颠西南部来的移民建立的文化至今保持着17世纪康沃尔和德文郡的方言(sink读成 zink,nice读成 noyce)。在新英格兰西南部的普利茅斯,“五月花号”船上的乘客引入了一种迥异于马萨诸塞清教徒的文化;即使到了今天,这个小地方的人还称这里是“老殖民地”,并且说一种与其他洋基人有微妙差别的英语口音。在新英格兰北岸,从马布尔黑德到缅因,有来自泽西、根西岛(Guernsey )和英吉利海峡的渔民建立的另一种文化;他们的习俗至今保留在一些小镇和沿岸的小岛上,从基特里(Kittery)延伸到蔓越莓(Cranberry)等群岛。

在马萨诸塞湾,德文镇家族马弗里克(Maverick)避开主流,住在现今的切尔西城(Chelsea)和波士顿湾的一个岛上,这个岛至今还叫马弗里克。他们与清教徒有矛盾,就搬得远远的,并始终和这个威胁要同化他们的文化保持着距离。到19世纪,马弗里克一家

找到机会向西部进发。他们的名字被用于没有打上主人标记的牧场牛,由此在美国语言中变成了特立独行的同义词。

很多这样的“马弗里克们”在1630年之前移民到美国。只举两个例子,鲍尔奇(Balch)家族和科南特(Conant)家族,他们都是在温斯罗普的船到达之前就来到了马萨诸塞,在新英格兰他们至今以特立独行闻名。所有这些早期的英国定居者都给早期美国的文化图景添加了多元的色彩与元素,但他们基本的角色是为更大的群体到达做些准备。他们是英属北美的前哨!

逃出生天:四次大移民,1629—1750

1629年之后,主要的移民潮开始了,它们正是本书的研究对象。我们已经知道,第一波(1629—1640)是出逃的英国清教徒,他们主要来自东部郡,然后在马萨诸塞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有自己的语言和建筑,独特的婚姻家庭方式,聚居的方式,公理教会,城镇集会和有序自由的传统。

第二波给弗吉尼亚带来了一种不同的英国民俗,主要来自从肯特郡、德文郡北部一直延伸到北汉普顿和沃里克郡的宽阔地带。这个文化的特点包括散居的房舍、极为重视等级、强势的统治寡头、圣公会教堂、根深蒂固的荣誉感和支配性自由观念。

第三波(1675—1715)是贵格会的移民,把另外一种文化从英国中北部带到了特拉华山谷。这种文化的基础包括教精神平等的理念,高强度的工作伦理,对社会等级的疑惧和被马克斯·韦伯称为“现世禁欲主义”的苦行僧精神。它还保留了很多中北部的方言、建筑、穿着和饮食方式。最重要的是,它在特拉华山谷精心创造了一种多元的相互自由体系。

第四波移民(1717—1775)从北不列颠边境来到美国边区——来源地包括苏格兰低地、北爱尔兰和英格兰的北方六郡。这些移民有不同的族群背景,但有共同的边境文化,在语言、建筑、家庭方式和教育传统方面都很独特。它的经济生活体现出极端的不平等,公共生活则以独特的天然自由为原则。

早期美国这四种民俗都有独特的品质,但民间对它们的传说要比20世纪很多学者的再诠释更接近真实。马萨诸塞的清教徒事实上非常守清规戒律。他们并不是传统的农夫,也不是现代的资本家,或村社主义者,更不是现代个人主义者,先锋派,维多利亚式的道德家,或新弗洛伊德式的自恋者,或英国文学的学院派教授。他们和所处的时代、地域紧密融合,对自我很敏感,有极高的精神追求,但这一要素却在众多修正主义的学术阐释中被遗漏了。

弗吉尼亚的第一代贵族是真正的绅士。他们并不是维多利亚时代小说里呆板的人物造型,也不是《飘》的电影胶片里那种英雄。他们不是白手起家的中产阶级,也不类似于现代农业商人,更不是日积月累的自耕农或“平头百姓”。他们大多是有强烈保王主义倾向的徽章家族的小儿子,有虔诚的圣公会信仰,有重农倾向,有执着的庄园情结,极为重视自身的荣誉,并接受过一些亚里士多德式的教育。但弗吉尼亚大部分白人是契约仆役、无地佃农和身无分文的穷人,他们是下等的农业无产者,从不指望爬到社会的顶层。在17世纪晚期,没有任何一个仆役或仆役的子孙成为弗吉尼亚的议员。有关弗吉尼亚贵族和穷人的神秘传说都是基于其历史事实。

特拉华山谷的文化以英国贵格会和德国虔诚派为主,因而具有鲜明的道德特点。但他们的文化也被历史修正主义学者所歪曲,后者对这种文化的再诠释有乌托邦的怪人、控制欲很强的物质主义者、世俗的多元论者和“第一个现代美国人”,等等。特拉华山谷的现代性被夸大了,威廉·佩恩所说的“神圣试验”的教根基常常被遗忘。

边区人也拥有强大而充满活力的文化,但经常被误解。他们并不是现代凯尔特人,也不是苏格兰裔爱尔兰野蛮人,更不是天真的自然之子。他们不是无根的多元论者,也不是雄心勃勃的开创者,或者爱丁堡启蒙主义的再现者,更不是新南方的先驱。他们无论来自北爱尔兰、苏格兰低地还是英格兰的北方六郡,都体现着经由北不列颠边境淬炼的完整的文化精神。

我们从早期美国四种民俗的经验研究中所知越多,它们就越显示出自己的个性,也越能揭示出围绕它们的历史迷思。

一个自愿社会的文化决定因素

美国地域文化的延续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多元的地域文化也在共和国内部形成了生动的张力。同时,它也在同一个文化架构下滋养了四种不同的自由观念。

这四种自由传统并不是经典共和主义或欧洲自由主义的表现形式,虽然这些域外的观念常被用来论述。美国的自由观念源自其土生土长的习俗,根植于英语世界长期传承的文化。

从道德的角度说,这四种自由方式都始于伟大而高尚的冲动,但它们又都在具体阐述上有局限,在实际操作中有问题。清教徒的有序自由在传播到马萨诸塞后,很快就变成残酷镇压的工具。绅士的支配自由观念传到弗吉尼亚之后,为种族奴隶制大开绿灯,并从中获得支持。贵格会的相互自由具有褊狭性,只有退隐的生活才能与之符合。边区的天然自由观念有时陷于文化无政府主义的泥沼。

但所有这四种自由传统都能够持续发展。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信仰的有序自由早已超越其原先的信条,用佩里·米勒的话说,已经成为“美国心灵的基本观念”。弗吉尼亚绅士对支配自由的理解,已经超越等级、种族和性别的不平等,成为与所有人有关的道德观念。宾夕法尼亚贵格会的相互自由理念从一种脆弱的宗派观念发展为自由至上的观念,以坚定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韧性而著称。边境和边区的天然自由观念也从民俗发展为内容丰富的意识形态。

这四种自由方式在美国仍然独立存在着。美国自由最重要的事实是,它从来不是单一的观念,而是一系列有区别,有时甚至是冲突的传统,彼此之间维持着张力。自由观念的这种多元性缔造出一种自由文化,在开放性及扩展性方面远胜任何单一的自由传统。它也成为美国自愿社会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时间或许终将证明,自由方式的多元化是美国向世界贡献的最经久不息的传统。

罗辑思维独家线上销售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