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大道无情情至公 大道无情万物为刍狗

发布时间:2024-04-12 11:37:25作者:行尸走肉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凡人修仙传:灵根之说,让仙凡两隔!大道无情,只能伛偻独行

凡人修仙传:灵根之说,让仙凡两隔!大道无情,只能伛偻独行

《凡人修仙传》在仙侠小说中的地位,就如同《射雕》在武侠中的地位,虽然一晃十余年过去了,凡人流小说也出现了不少,但真正能同凡人相提并论的,实在找不出几本。

凡界篇是其中的经典,忘语现在虽然续写仙界篇也一千多章了,但很多道友都认为,此书只是在沾凡界篇的光而已,并不如那时写得好了。但其实对于韩立这个角色来说,性格变得更好,也更正能量这是好事。作者也在寻求写作上的突破,还是希望大家能多理解的!

凡人之所以成为经典,其中的修仙体系的设定非常合理,结构等级非常严谨,凡人是真实的反映了一个小人物的奋斗过程,这也是我们喜欢凡界篇的理由。

凡人不是爽文,不打造那种自带王霸之气的英雄,也不写是某某大帝出手就能遮天,更不是主角身边围着一大群女人,修仙都是为了追女。

韩立是平凡的,生于微末之间,却能靠着自己的谨慎和过人的心智,战胜一个个敌人,每次打宝探秘,都能捞到最大的好处,从而让自己积累资源,一步步升级,最终成为一界的最高存在。在灵界时,韩立更是以一人之力,将弱小的人族带到了灵界大族的地位,而且成为公认的韩天尊,这是多么的励志啊!

在凡人修行体系中,最有特点的,便是灵根之说!一个人,只要有灵根了,就可以通过修炼,与天地灵气相沟通,从而进入修仙者的行列!没有灵根的人,哪怕你再厉害,也只能是一介凡人!就算富甲天下,就算一国之君,在修仙者的眼里,都是不值一提!

韩立还是个筑基修士时,到了越国都城保护师父李化元的一个故人之后,那些王侯将相,都以家族能出一个修仙者为荣!因为修仙者强大的实力,完全可以决定一个家庭,甚至是一国皇室的命运,他们已不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了。

“师兄,没有灵根,就真的无法修仙吗”?墨师妹多情的一问,让无数道友心中苦涩。灵根,是忘语为凡人这部书,为仙与凡设置的一道坎。有灵根,则可为仙,无灵根,则永远是一个凡人。

仙与凡的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基本上没有交汇点!而修仙者,因为漫长的寿命,一般都不会真正去爱一个凡人,因为那只能徒增伤感,还为自己种下心魔,得不偿失啊!韩立更是严格要求自己,所以从来不拈花惹草。

其实,这个灵根之说,也不是忘语独创的。而是忘大借鉴了一本古典名著,那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西游记》。

​西游第一章,标题就是: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便可以看出,早在五百年前的明朝中期,吴承恩就确方了灵根之说。孙悟空这个天产石猴,正是天地诞生的灵根,所以他才具有极高的悟性,所以他才能在菩提老祖坐下,仅仅十年时间就修成太乙金仙。这速度,可比韩立快多了!

真正的凡迷,还发觉忘语以前特喜欢用“滴溜溜”这个词儿,其实此词,同样来自西游记中,这个词西游中出现了三次。这也说明作者忘语,是很喜欢研究名著小说的,借鉴名著中的一些思路方式,这个也挺好的。

最近仙界篇中,更是比较多的引入了西游和封神中的神魔体系,不过许多道友们认为是过多了一点,这样也是有利有弊了。

你认为仙界篇写得如何呢?值得一看吗?欢迎道友们点评交流哦。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该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该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本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那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对于这两句话,历来都存在着很多曲解和误解,甚至有人将其理解为带有蔑视意味的言语。但是这句话真正想要体现的含义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在传达一种极为冷静客观的思想境界。

而之所以会对这两句话产生误解,其实与其自身接触的途径和方式有着很大关系。因为同样一句话,如果放在不同的环境和氛围之下,就很有可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两大传播途径

在这里按照这两条不同的传播途径,大概可以把受众分为两拨人,其中一波是古代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爱好者,他们喜欢研究各种古时候的典籍,如《道德经》、《论语》、《庄子》之类。而这句话又正好出自于《道德经》之中,所以自然就会有所了解。

然而另一类人则有所不同,这一类人是现代网络文学的受众,他们虽然也爱好古典元素,但是看的作品却出自现代网络作家之手。尤其是前些年的网络小说读者,对于这《诛仙》一本书应该不会陌生,而此书中恰好就有这一主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诛仙》一书中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和阐述,的确和《道德经》中的原意有所区别,两者之间的境界也不可同日言语。如此一来,也就使得两波读者在内心中产生了不一样的观点。

毕竟网络小说是以情节和故事为主,其最终目的在于吸引读者,而且书中营造的虚拟世界和背景,也不可能像老子阐述的世界观那样公正和纯粹。再加上读者阅读这些情节之时,也往往是抱着一种想要获得精神满足和快感的心态,而不是为了深度体会某种思想境界。

所以在这样的大氛围之下,往往只会对这句话进行片面的解读,也就是字面上的理解。天地不仁,意思就是天地没有仁慈之心,是非常无情的存在。以万物为刍狗,所谓刍狗就是以稻草扎成的狗,属于古时的候祭祀用品,但是祭祀完后就会被丢弃在一旁,无人问津,那么就可以理解为,天地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没有仁慈之心,全都当成没用的废物垃圾一样看待。

如此一来,一种带有强烈蔑视意味的情绪油然而生,仿佛天和地并非以自然形象存在,反倒拥有清晰的人格和意识,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藐视世间的一切。如果基于这种方式,那么后面的这一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

圣人对天下没有仁慈之心,所以把百姓当成蝼蚁来对待,而他本人则一直高高在上,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放在心上。

其实这样的理解方式,相对于网络玄幻小说中的世界背景而言,确实非常吻合,毕竟网络小说都要遵循一个统一路线,打怪升级主角无敌。在主角的无敌境界之下,一切皆为蝼蚁。

但是这种观点显然非常浅薄,很难涉及到思想上的高度和深度,也正因如此,很多网络小说都被人们称为爽文或者小白文。所以要想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深度含义,以及其真正想要向世人传递的思想境界,还是要基于《道德经》来深入体会。

可是只要是从《道德经》中体会出来的意思就一定正确吗?其实这也未必,比如老子也曾在书中写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由此可见,并不是每一个读《道德经》的人都会有相同的感受和理解,这其中也存在着千差万别,要不然哪来的误解和曲解?

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误解,就是把这句话当成一种厚黑之术,认为上位者不必对其他人心存仁慈,正如俗话所说,那样无毒不丈夫。甚至还有人拿先秦时期的商鞅变法为例,觉得要想做一个合格的执政者,就必须狠下心来,不能把人当人看。

然而,如果真的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上来看,这样的理解属实过于偏激。首先,商鞅变法并不是不讲仁慈,人家是为了富国强兵,是为了统一天下结束战乱之苦,而根据当时的情况,也只能用这种雷厉风行的手段,才能实现这一目的。所以说商鞅变法不是不仁,而是大仁。

更何况古往今来有哪一位治世明君是完全依靠厚黑之术,心里始终存在着不把人当人看的想法?所以说这种观点看似有理,但实则是不成立的,甚至可以说完全违背了老子的本意,只能说是断章取义。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以最正确的方式,来理解这一句话,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结合老子的核心思想。

结合“无为而治”的思想,才能真正体会这句话中的思想境界

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无为而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简单概括就四个字,道法自然。其主要含义就是让人们向天地和自然学习,用自然规律来贯穿人生规律社会法则。

换句话说,在老子看来人类其实和其他动物没什么两样,别的生物需要遵循天地四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长,同时还要遵循生老病死的规律,一代又一代的往复循环,而人类同样逃不开这个规律。从这个角度上来分析,世间万物的确都是平等的,在天地自然的面前,人和刍狗还有什么分别,同为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元素,只不过是形态不同罢了。

人们不会在意一只被丢弃在地上的刍狗,这片天地也同样不会在意渺小的人类。这种想法是老子无为而治这一理念的基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以及最合理的存在状态。

就比如人们祭祀完后丢弃的刍狗,其本质其实就是一堆杂草,迎接他的命运就是腐朽,然后转化成其他物质,回归于土壤之中。如果说有人觉得它可怜,把它捡起来带回家里,可是这样做有什么用呢?到最后还不是一样要尘归尘,土归土。

因为这是一种不可违逆的自然规律,非人为因素能够改变,与其人为倒不如无为。这个道理放在人类的社会上也是一样,之所以说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因为圣人的任务,并不是对某个人彰显自己的仁慈,而是要替人们梳理好应该遵循的规则,让人类社会能够像天地自然一样,以良性循环的方式发展下去。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任何带有强烈主观意识的人为因素,都会对这种规则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这就是圣人不仁的原因,也是天地不仁的原因。因为对于这个世界和人类的社会而言,天地与圣人的不仁,反而是最大的仁慈。

正所谓:“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与此同理,大仁不仁。

这种理念可以理解为哲学上的相对论,就像古人提出的太极概念一样,阴之极尽便是阳,阳之极尽便是阴。天地看似不仁,但却把最大的仁慈给了世间万物,让它们得以繁衍生息,生而不有,养而不持。圣人看似不仁,但却把无私的博爱奉献给了世人,效法天地自然,以大道养育万民,自己则无欲无求,亦无为,不循私情,不动私欲,看起来好不无情。

但是圣人也只有以这样的状态,才能被称之为圣人,他不仅视百姓为刍狗,而且将自身也同样视为刍狗。或者说以他的思想境界而言,俨然已经升华到了与天地同存,与大道同在之境。这种思想境界,就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天和地,绝对的客观和平等,而且极具包容性,无人能够超越。

结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既没有任何高高在上的凌驾之意,也不存在对世人,对万物不屑一顾的意思。其中所传递的只是一种非常冷静客观,而且公正的思想境界。

天地以万物为刍狗,然而自身亦是万物之一,故同为刍狗。圣人以百姓为刍狗,而自身亦是万民之一,故亦为刍狗。

“天亦有情天亦老,大道无情情至公” #修仙

天若有情天亦老,大道无情情至公。每一个存在都有问顶的机会,就看如何把握,如何争锋。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是一辈子的配角,也没有人会是永恒的主角。万物相争,优胜劣汰。正是因为天下英杰的争锋,相互之间实力的碰撞,底牌优势的较量,才显得历史如此厚重精彩,世间如此丰富曼妙。

念及于此,方源胸中一阔。苦闷和仇恨,荆棘及悲喜,都化为烟云消散。他的心一片清明,魔的执着又令他双眼熠熠闪光。

《清静经》原文逐句翻译,让你更好的理解道家的经典

《清静经》原文逐句翻译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慾牵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於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慾岂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清静经逐句翻译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天与地之间,看起来,好像就是空的,本来就没什么形体可言;可是天与地间,虽然是没有形体,却能生出天地之间的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植物,与无生命的沙土、石头,及许许多多的物体。〕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天与地的运转,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存在可言;虽然没有什么感情的存在,但是天与地之间,却好像是有感情的存在,才使它们不断的运转。〕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天与地的空间,它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所以,本来就没什么名字可以去称呼它;可是虽然没有名字,但是它却能养育万物,滋润万物,使它们的生命能够继续成长。〕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的确是一个很玄妙的问题,连我(老子)也不知道它的原因,所以也不知道要怎样去称呼它,那么干脆勉强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做「道」吧!〕

夫道者。〔这个「道」的确太玄妙了,包涵也太广阔了,为什么呢?〕

有清有浊。〔因为这个「道」;有时候,有些地方是清清净净的;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显得非常污浊。〕

有动有静。〔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活动着;有时候,有些地方就静悄悄的。〕

天清地浊。〔像天空是一片清净的,大地就显得一片混浊。〕

天动地静。〔像天体的运转是属于流动之形,大地的本体是属于静止之物。〕

男清女浊。〔男人是属于清阳之体,女人是属于浊阴之身。〕

男动女静。〔男人是表现外在的、活动的;女人就表现内在的、静止的。〕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因此,清阳之气是上升的,阴浊之气是下降的。如果万物清阳之气不能保守,那么万物的本来灵性便容易下降;万物本来的灵性如果下降,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万物如果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便容易起了之念,思想与行为便自然而然流于之末端;万物的思想与行为如果流于之末端,便有阴阳之;万物如果有了阴阳之,便自然而然生长出种种轮回之万物来。〕

清者浊之源。〔清净是污浊的源头,如水源在上游是清净的,在下游就显得污浊。〕

动者静之基。〔活动的事物只是清静的基础,如一切的建筑物,都是由活动而来的,这就表示出——活动的力量只是静止的基础,只有清静才是万物的根本之道。〕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所以,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清清静静,一切天地万物,就全部归纳在人的本性之中了,这就是学道的根本,可是学道的根本,每个人都忽视了。〕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比如说,人的元神本来是喜好清静的,可是都被后天的识神给扰乱了。〕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的心性也是一样,本来也喜欢清静的,但是都被贪念的牵引去了。〕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遣除这些贪念的,人的心性,自然就能够清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澄滤这个心性之后,我们的元神,自然能够清醒。〕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这样的话,六种「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所接触的,自然不会带来干扰,三种「贪妄心,愚痴心,嗔怨心」之毒素也自然而然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但是有些人就是做不到,这就是这个人的心性,还没有澄清的关系,所以尚有一些还没遣除。〕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如果人能够遣除这些,达到清净的话,你去观察你自己的心,连你自己的心,都会感觉没有了。〕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你再往外看一切形体,这些形体也不是形体了。〕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就是了望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也不是什么物体了。〕

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这三种「心、形、物」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虚幻的话,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旷,毫无一物了。〕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能够这样的话,看到虚无的天空也是虚幻的,连这个虚幻,都能看破以及看空的话;〕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就是一切都没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没有了,心性之中还有什么可以存在呢?本来都是一切假相而已。〕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我们就要连这些假相都不要执着,连假相都不执着了,就是一片静止的状态。〕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心性的静止达到连想要静止的心,都没有的时候,怎么能够生出来呢?〕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能够达到贪念的,完全不生出来的时候,就是达到真静的工夫了。〕

真常应物。〔心性达到真静的状态,然后去应用实行一切事物,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

真常得性。〔能够自在自如的人,就是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也就是已经得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

常应常静。〔能够达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无论在纷扰的场所或是在清静的场所,他都能时时保持清静的心。〕

常清静矣。〔能够经常保持清静心的人,才是真正清静之人。〕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达到真正清静之人,就是已经渐渐迈入真正的大道了;〕

既入真道。名为得道。〔既然迈入真正的大道,就是修道人所称的「得道」这个名词。〕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可是虽然称为「得道」,实在是没有得到什么。〕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但是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苍生,所以才举个「得道」的名称,作为他人修道已成的名词。〕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现在我(老子)讲到这里,如果你们能够领悟的人,就可以普传这个至真至贵的圣贤大道了。〕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所以,吾(太上道祖)说:最上等有智慧的人,是没有争夺之心的,只有最下等没有智慧的人,才一天到晚产生贪妄的争夺心。〕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最上等有道德的人,是不说自己有德行的,只有最下等有道德的人,才说自己有德行,因为他是一位顽固执迷的人呀!〕

执着之者。不明道德。〔所以,一个顽固执迷的人,会常常说自己有德行,但是依我看来反而是一位不知道什么叫做道德的人。〕

众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为有妄心。〔为什么众生不能迈入真正的大道呢?就是因为他常常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然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就已经惊扰了他本身的元神了;〕。

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然已经惊扰到他本身的元神,他的元神就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了;〕

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然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贪求;〕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既然心性中产生不必要的贪求,心灵中就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既然心灵中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就会带来忧愁的痛苦,既然带来了忧愁的痛苦,就会扰乱到自己的身心;扰乱自己的身心,自然就会犯下错误的行为;〕

便遭浊辱。〔既然犯下错误的行为,就会污辱自己的灵性,既然污辱了自己的灵性;〕

流浪生死。常沉苦海。〔就要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既然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便要沉沦于茫茫苦海;〕

永失真道。〔既然沉沦于茫茫苦海,就要永远失去真正的大道了。〕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而真正长久的大道,是领悟的人,才能得到的呀!不是别人能够送给你的;〕得悟道者。常清静矣。〔所以,能够真正领悟大道的人,简单一句话来说,就是经常身心保持清静的人了!〕

图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