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馄饨的寓意和来历(馄饨的寓意)

发布时间:2024-04-12 12:43:17作者:横行天下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过年为什么吃饺子?吃饺子有什么寓意?原来都跟馄饨有关

过年期间,除了年俗以外,最能体现节日气氛的就是食物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最初只是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保障,不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食物逐渐摆脱果腹的基本功能,变得多样起来,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传统和特色。春节作为我国最早祭祀自然万物、祈求丰收的节日,春节食品也最受到重视,因此春节食品种类繁多,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鸡鸭鱼肉、山珍海味都摆到了餐桌上,但是最能反映年味的反倒是饺子、馄饨、花糕、枣卷、汤圆、年糕等食物,他们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心愿:子孙繁衍、健康长寿、繁荣昌盛;这也是人们过年共同的愿望。

春节的食物中,最能体现过年气氛的,北方是饺子,南方是年糕,虽然这两样食物平时都能吃到,但是过年时候的不一样,北方人如果不吃饺子,感觉年都没过,除夕晚上吃饺子,初一早晨吃饺子,很多地方一直到初八每天都在吃饺子,南方人无法理解北方人对饺子的热爱,饺子不仅是北方人们喜爱吃的食物,还成为了一种仪式化的食物,过年吃饺子已经成为了一种仪式。

北方人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呢?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饺子”是“交子”的谐音,是在子时两天相交时候吃的食物的意思,确实,北方很多地方过年都在凌晨12点吃饺子,但如果以此来解释,未免有倒退的意思,而且一个年俗食物是用时间来定义,这恐怕难以说明过年吃饺子的真正含义;还有观点认为:古代人们要吃在除夕子时吃饺子,有“岁更交子”之意,就连乾隆皇帝也是按照这种习俗来过年的,在子时必吃饺子,这在《乾隆帝起居注》都有记载,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饺子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是人们春节必吃的食品,应该有其更深层的意义。

说起来,饺子和馄饨有一点的联系,饺子和馄饨在今天是两种不同的食品。其实饺子就是馄饨的一种,是由馄饨发展而来的。关于饺子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那就是张仲景,张仲景回家的时候遇饥民,这些人都无家可归,很多人生了病,于是张仲景利用药材和食物制作了馅,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后,连汤带食盛在碗里送给百姓,百姓服下后,浑身发汗、血脉通畅,两耳变暖。从此,人们从冬至吃到除夕,成为春节时期的民俗食品。

张仲景制作饺子只是传说,而史书中的记载在三国时期的《广雅》,那时已有被称为“馄饨”的食品,但馄饨长什么样子,没有记载。北齐时颜之推说:“今之馄饨,行如僵月,天下通食也。”从这一记载可以获得两条信息:一是当时的馄饨形如惬月,与今天之饺子颇为相似;二是当时已经是很常见的食物,因为他说馄饨为天下通食。《正字通》记载的更清楚:“饨,今馄饨,即饺饵别名。俗屑米面为末,空中裹馅,类弹丸形,大小不一。”其形状和做法和今天的饺子无异。饺子古称饺饵,可见,古代饺子就是馄饨。关于馄饨的得名,《资暇录》中有记载:“以其混饨之形。”《通雅·,饮食类》引程大昌言:“馄饨,出于浑氏屯氏。”

馄饨和“混沌”音同,字形也相似,二者有什么关系吗?我们不看哲学概念的混沌,而是看看其他的记载,《庄子,应帝王》载:“南海之帝为愉,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愉与忽时相与遇于混饨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愉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这里的混沌就是混沌大神,他没有眼鼻耳口目七窍,是一个封闭的统一体,而馄饨的外观跟混沌大神是类似的。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推测,饺子是馄饨演化而来的,而馄饨代表的就是世界未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混沌状态的结束就是宇宙大地的开始,就是万物出现的开始。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希望万物新生,因为只打(吃)破混沌(馄饨),万物才能开始新生,吃馄饨不是为了美味的享用,而是为了信念的礼仪规定。过年也是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到来,又是一年的开始。

在北方,各省市也有结婚时吃饺子的习俗,其寓意很明确祈求妇女生育、子孙繁衍。“饺”就是“交”,饺子就是有两角的馄饨,象征男女相交、阴阳相合得子。大年初一早晨吃饺子,寓意春之将至,“天地合而后万物生焉”。((礼记·郊特性》)这正是因为饺子就是“混沌”,是万物生前的母体。在春节吃饺子其内在实质是寓意着新生,这一意识自有人类以来一直存在并延续至今,其最终的目的是祈求人类的生育和繁衍。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一现实的原因,即使饺子是“混沌”,代表着宇宙的开端,也不会在民间具有生存的强大生命力。正是这两种原因,使得春节吃饺子这一习俗盛而不衰,成为一种仪式化的习俗。

现如今,虽然很多人不知道吃饺子的含义,但是习惯这种强大的力量让人们都认为吃饺子象征着明年更加美好,再加上现在食材丰富,饺子也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好吃,饺子正逐渐成为全国人民都喜爱的食物,这得益于交通的发达和物流的迅速,再加上制作方便,存储方便。

不过,虽然全国人民都喜爱吃饺子,但吃饺子并不是全国人民的年俗,这依然是北方人民的年俗,这就是习俗强大的力量,而这也让全国保留了更多的年俗,而不是千篇一律,让各个地方过年风俗更加有趣。

今年,你吃饺子了吗?

冬至的小知识:为何被称为“亚岁”?为啥吃饺子?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是冬天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人们常说的“四时八节”之一,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国古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冬至如何测定?为什么它又被称为“亚岁”?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告诉中新网记者,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古人已经测定出冬至。古代对冬至非常重视,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在饮食方面,冬至的美食除了汤圆、饺子等,还有赤豆粥,赤豆在古人心中是辟疫辟邪的食物,赤豆粥是一种有特殊攘疫功用的节令食品。

它如何定测?

根据古籍记载,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古人已经使用土圭观测太阳的方式,测定出冬至。

冬至日最重要的仪式性活动是祭天祀祖。民间一般有祭祀祖先的风俗,如一些地方文献中就记载了冬至的祭祖节俗。

冬至怎样养生?

在生活方面,冬至是养生的重要时节。人们可以多吃补益身体的食物,如莲子、芡实、薏仁、大枣、银耳、羊肉等。

在生产方面,冬至前后是积肥造肥的好时机,同时要做好防冻工作。在南方一些地区,冬至还是酿酒的重要时节,许多地方冬至也有喝冬酿酒的习俗。

为何冬至又被称为“亚岁”?

冬至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时间节点上,人们认为这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此后太阳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日增长。

古人认为冬至是个吉祥的日子,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换,预示否极泰来,值得庆贺。因此,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于是冬至又称为“亚岁”。

据记载,周人以冬十一月为正月,冬十一月一日为岁首。周人的岁首与冬至日期同在阴历十一月,因此有说从周时期起周人就有在冬至(十一月)祭祀的活动。

“数九”日期如何计算?

所谓“数九”,一般指从冬至算起,九天为一个单位,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此时寒气已尽,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民间“数九”的习俗主要与“数九”歌谣、九九消寒图有关。

吃饺子、汤圆有啥寓意?

冬至的饮食习俗十分丰富,不仅限于饺子和汤圆。

北方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习俗较普遍。冬至吃饺子,传说之一是纪念“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有“消寒”之意,“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流传至今。

冬至食馄饨则是为了破阴释阳,馄饨形如阴阳未分时的一团浑沌,在阳气始生的冬至日,人们食用馄饨,以模拟的巫术形式,破除阴阳包裹的混沌状态,支助阳气生长。

江南许多地方流行冬至吃汤圆。“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人们在冬至日凌晨用它献神祭祖,然后阖家团聚共食,称为“添岁”。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有些地方在冬至时吃的圆子亦有独特之处,比如蒸的粉团,或用酒酿做的酒酿圆子;或者在馅料上会有所差别。

“祈寿添岁”之俗有何讲究?

古时曾将冬至作为新年,民间的“贺冬”实质上就是“贺年”,现今民间冬至节中诸多习俗正是古代年俗的传承。

相传,人们在冬至节间要互相馈赠节日礼物,在冬至前一夜要守冬,如年节守岁,因此将冬至前夜称为“冬除”或“除夜”。

冬至很早就有了祈寿添岁的民俗,妇女会给家里的长辈奉献新作的鞋袜,古代称之为“履长至”,此习俗不仅是帮助老人过冬,还有重要的民俗礼仪意义,通过这样的献履仪式,祝愿长辈在新岁之始,以新的步履与时俱进,健康长寿。

古人有哪些“御寒神器”?

冬至之后,天气比较寒冷。古人也有“御寒神器”,如手炉、足炉、熏炉等。

其中,普通家庭常用的取暖用具是“汤婆子”,类似于热水袋,一般用锡、铜等多种材质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灌入热水,睡前放在被窝里,晚上睡觉便会十分暖和。

据说,“汤婆子”在宋时已有,又称“锡夫人”、“汤媪”、“脚婆”,婚嫁时还会作为送礼的物件,甚至有些汤婆子还会传给几代人。

文化内涵如何传承?

岁时节日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调节服务民众生活。当下,传统节日中的部分文化内涵,如沟通密切家庭及社区人际关系的部分等等,仍对当代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冬至来说,虽然历法改变后其标记时间的意义有所弱化,但对于酿酒、腌制腊肉等生产生活来说,冬至仍是重要的时间节点。

在传承传统节日时,要考虑到它与当代社会的适应与契合,挖掘其中带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民俗事项,作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如冬至的九九消寒图,不仅可以作为文创开发的重要资源,也对传承传统节气文化、丰富当下的节日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记者上官云)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二月二龙抬头,农村老人说“做3不做4”,农村老规矩也是大讲究

导读:二月二龙抬头,农村老人说“做3不做4”,农村老规矩也是大讲究

在农村生活,老人爱讲不出正月都是年。正月期间都是过年的气息,出了正月之后的第一个节日,就是二月二龙抬头了。二月二这一天是“龙角星”从东方升起,所以也被叫做了龙抬头。这一天的到来,也是万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随着春天的到来一切都是崭新的,随着气温的上升,春耕也开始由南向北逐渐展开。所以龙抬头也被叫做耕牛节、春耕节。农村老人说在龙抬头这一天,要做到做三不做四,全年才能顺顺利利,指的是什么呢?

二月初二这一天除了是龙抬头之外,按照民间的说法,这一天还是土地公公的生日。所以这一天的到来,除了平时常见的习俗之外,还要祭祀土地公公,土地公公也是掌管着一方土地,对于全年的庄稼生长,是否能够获得丰收,是有很关键的作用,为了田地能够肥沃、雨水能够颇丰,所以在二月二这一天,在农村是有祭祀土地公公的习俗。有的农村还会祭祀苍龙,寓意着今年能够风调雨顺降雨颇多,从而能够让农田粮食获得丰产。

正月不剃头的习俗在很多地区都有,说法也是颇多的,议论最多的莫过于是正月剃头会“死舅舅”,这样的说法由来已久,直到现在依然被大家津津乐道,所以出了正月之后的二月二,也被称之为全民的剃头日。加上这一天是龙抬头,更加增加了美好的寓意,也被叫做剃龙头,小孩子在这一天剃头,也被叫做剃喜头,这一天的理发馆基本上都会人满为患。排队等候剃头的是络绎不绝。民间也有说法指龙抬头这一天,阳气始生,剃头能够使身体健康诸事顺利。

既然这一天是龙抬头,所以做什么吃什么都跟龙有关系,所以这一天第三件要做的事,那就是吃龙食了,各地都有不同的饮食文化和习俗。对于不同的食材也都赋予了龙的称呼,像吃猪头肉被誉为吃吃龙肉,吃面条被认为是吃龙须,吃大米不能叫做吃大米,叫做吃龙子,也有的地区喜爱在这一天吃饺子,饺子跟耳朵非常相似,所以也被誉为是吃龙耳。因为饺子馅里面既有肉还有菜,谐音叫做有财,寓意也是十分美好的。也有吃炸糕(龙胆)、吃馄饨(龙眼)等等诸多的习俗,都是跟龙有一定的关系。

除去以上的做三事之外,农村这一天还有四件事是认为不能做的,分别指的是家中忌动针线;忌磨面;忌盖房打夯;忌挑水。分布代表着什么意义呢?针线不能动是担心动了针线之后,就会不小心扎到龙的眼睛,这样今年的降雨将会减少,农村老话“磨为虎,碾为龙”。所以这一天不能磨面,很容易就磨到了龙头,盖房子打夯也是怕惊扰到龙,挑水也是为了避免在龙抬头这一天打扰到龙,这些都是民间的一些习俗和说法,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