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2022年9月7日23时32分,我们将迎来白露节气。
白露之气候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分别是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这意味着燕子等候鸟准备开始迁徙,要飞往南方温暖的地方过冬,留鸟纷纷开始储备越冬的食物。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正是天气由热转凉的转折点,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开启夏秋的转换,秋天的版图自北向南不断拓展。
白露之饮食
白露时节要注意养肺。肺喜润恶燥,所以白露节气不能过食辛辣油腻之品,建议在饮食上宜以清淡为主,多食梨、银耳、蜂蜜、百合、萝卜、豆制品、南瓜及红萝卜等以润肺。倡导多喝粥品,如银耳粥、莲米粥、芝麻粥、红枣粥、红薯粥、玉米粥等以防秋燥。
白露之养生
俗语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是告诫人们白露节气后不要再赤膊露体,尤其注意脚、膝、脐腹、腰背部及肩部的保暖。白露节气后冷暖变化多端,尤其是一早一晚更添几分凉意,应及时添加衣被,注意保暖。
综合新华社、长春市中医院微信
来源: 长春晚报
“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2022年9月7日23时32分,我们将迎来白露节气。
白露之气候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分别是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这意味着燕子等候鸟准备开始迁徙,要飞往南方温暖的地方过冬,留鸟纷纷开始储备越冬的食物。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正是天气由热转凉的转折点,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开启夏秋的转换,秋天的版图自北向南不断拓展。
白露之饮食
白露时节要注意养肺。肺喜润恶燥,所以白露节气不能过食辛辣油腻之品,建议在饮食上宜以清淡为主,多食梨、银耳、蜂蜜、百合、萝卜、豆制品、南瓜及红萝卜等以润肺。倡导多喝粥品,如银耳粥、莲米粥、芝麻粥、红枣粥、红薯粥、玉米粥等以防秋燥。
白露之养生
俗语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是告诫人们白露节气后不要再赤膊露体,尤其注意脚、膝、脐腹、腰背部及肩部的保暖。白露节气后冷暖变化多端,尤其是一早一晚更添几分凉意,应及时添加衣被,注意保暖。
综合新华社、长春市中医院微信
来源: 长春晚报
2月4日,迎来立春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立春为“四立”之一,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立春后,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
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不过,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
立春意味着时序已进入春季。此时虽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发。所以古人重视立春,在古时有迎春之仪。
古人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传统节日。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春游,则是立春节气的风俗活动之一,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骆倩雯
流程编辑:u060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9月8日迎来“白露”节气,此时正是冷热交替的时候,暑气渐消,昼夜温差较大。据市气象台预报,9月9日我市将有一场降雨,在雨水的影响下,最高气温下降至26℃。
在经历了夏天的闷热后,迎来了秋高气爽,这个时候正适合进行户外运动,但此时气温变化较大,要注意根据温度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气象资料显示,预计今年“白露”期间,我市降水量接近常年(25.0毫米),全市平均气温接近常年(20.9℃)。
据市气象台预报,9月8日天气为多云转阴有雷阵雨,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22℃,当天的气温并未受到降雨影响。9月9日当天有小到中雨,最高气温降至26℃,最低气温在20℃,体感较为凉爽。“白露”期间,天气冷暖无常,秋雨绵绵,市气象部门提醒,气温下降迅速,出行要适当添衣保暖,保养关节,同时注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市气象服务中心提醒,初秋天气忽冷忽热,仍需防范对流天气,中午时段太阳辐射较强,空气干燥,注意补水防晒,谨防秋燥。此外,秋风渐起,早晚渐有凉意,但午间气温上升,稍显热意,建议采用“洋葱式”着装,避免温差较大引起的感冒。(记者 赵 艺)
本文来自【石家庄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民间,有一个古老的俗语,那就是“社在春分前,必定是丰年”。这句俗语传承了千百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大自然的敬畏。那么,今年的春社日是哪天?今年的收成又会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春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是指土地神,而“春社”则是祭祀土地神的节日。这个节日一般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也就是农历二月份。春社日是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土地神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今年的春社日是什么时候呢?根据历法计算,今年的春社日落在农历二月初二,也就是阳历的XX月XX日。这个日子虽然平凡,但在民间却充满了仪式感。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村民们会聚集在社庙前,献上供品,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那么,“社在春分前,必定是丰年”这句俗语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句俗语的含义是,如果春社日在春分节气之前,那么这一年就很有可能是个丰收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经验密切相关。
在古代,农民们靠天吃饭,对天气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春分是春季的中点,也是白天和夜晚时间相等的日子。如果春社日在春分之前,意味着春天来得早,气温回升快,雨水充沛,这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因此,人们就认为春社日在春分前,预示着这一年将会是个丰收年。
当然,这只是一种民间传说,缺乏科学依据。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对天气和农作物的生长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控。然而,即便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依然没有改变。春社日作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仍然被广大农民所重视。
在春社日这一天,除了祭祀活动外,还有许多有趣的民间习俗。比如,有些地方会举行“抢春牛”的活动。村民们会事先制作好一头纸糊的春牛,然后在社庙前进行抢夺。抢到春牛的人被认为会在这一年里得到好运和丰收。这种活动既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友谊。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舞龙舞狮、打鼓击乐等表演活动,以庆祝春社日的到来。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民间节日和习俗逐渐淡化。许多年轻人对春社日等传统节日的了解并不深入,甚至有些人已经忘记了这些节日的存在。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流失和遗忘。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节日和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和保护这些传统文化,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社在春分前,必定是丰年”这句俗语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它所蕴含的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却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春社日作为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激大自然的恩赐。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丰收年的到来吧!
导语:2024年哪天“出九”,老人说“二月没九,饿死猪狗”,啥意思?
我国民间从冬至日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每9天为一个九,当数完九个9天,那么就意味着到了寒气已尽、春暖花开的时候了,农民开始春耕春播。在我国民间还流传着一首耳熟能详的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数九充分反映了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即冬至后81天农民就可以开始春耕春播了。
那么2024年哪天“出九”?2023年冬至的时间在12月22日,我们从这天开始数九,数完九个九(81天)即来到2024年3月11日,3月11日是今年数九的最后一天,整个数九寒天的时间为2023年12月22日至2024年3月11日,因此今年“出九”的时间为3月12日。
我国是农耕文明古国,我们老祖宗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总结出非常丰富的经验,在我国农村就有句老话叫“二月没九,饿死猪狗”这句话到底是啥意思?今年“二月”有没有“九”?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这里的“二月”并不是指阳历2月,而是指农历的二月份。农谚“二月没九,饿死猪狗”,说的就是如果在正月“数九寒天”就结束了,那么预示着年景不好,农作物的产量相对低;在古代生产力落后,一旦遇到粮食收成差的年份,那么人们就容易吃不饱,严重的可能会引发饥荒,如果连人都吃不饱,那么家里的牲畜就更没有吃的了,于是就有了“饿死猪狗”的说法,表明粮食欠收。
在我国农村还有一句农谚叫“九尽正月,饿死老爷”,其实说的意思一样,即“出九”的时间如果在正月,那么预示着粮食的收成不好,在古代一旦引发饥荒,即便是有钱的老爷也可能买不到粮食;“饿死老爷”虽然是一种相对夸张的表达方法,但是直接的表明年景不好。
2024年“出九”的时间为3月12日,这天对应农历二月初三,很明显是“二月有九”,这对农民来说是好事。
聪明的小伙伴不难发现,由于每年数九的时间几乎是固定的,因此每年“出九”的时间几乎也被固定了下来,每年冬至的时间在12月21日至23日,因此每年“出九”的时间必然在3月11日至3月14日(12月23日冬至,且来年不是闰年,出九的时间就在3月14日)。由于进入“九九”时间段的时间必然在惊蛰交节之后,如果惊蛰节气在农历二月份,那么“二月必然有九”。
那么这句农谚有没有道理?农谚之所以能够在千百年来传承至今,必然有价值,“二月没九”说明数九寒天结束的时间比较早(在正月就结束“数九”),即寒冷的天气早早的结束了,气温回升的速度比较快,这对农民来说可不是好事。
春天分为孟春、仲春、季春,春天上半时间段的气温往往是乍寒乍暖,如果春天的上半时间段气温过于暖和,这并不表示冬天的寒冷已经完全过去,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这往往预示着春天的中下旬容易出现倒春寒;这种早春气温偏暖,但是晚春气温偏冷的天气会给农业造成严重危害。
春天的中后期,越冬的小麦已经返青,并开始扬花灌浆,如果发生倒春寒天气,那么小麦就会因为受冻而严重减产;倒春寒还会严重影响春耕春播,已经播种的种子会因受冻而烂种子,已经出土的幼苗会被大量冻死或者冻伤,未播种的地块只能延迟播种,这样农作物会错过适播期;同样倒春寒对果树的危害也非常大,果树在开花结果期如果遇到倒春寒天气,那么果树就会大量落花落果。
在古代农业技术落后,天气的变化对农事影响非常大,根据我们老祖宗经验,如果二月没九,即数九寒天早早的结束了,那么预示着往后有倒春寒发生,这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如果有“倒春寒”要来临,那么我们可以给农作物提前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肥,这样可以增强植株的抗寒能力。
我国地域辽阔,农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再加上如今的气候和古代完全不一样,因此就算正月“出九”,我们也无需太过于担心,不过“二月没九,饿死猪狗”这句农谚,也在警示我们要多留意天气的变化,如果早春过于炎热那么就要提防“倒春寒”的发生。
你认为农谚还准吗?欢迎留言。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