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成新湘:
科技赋能 让非遗技艺焕发现代光彩
□ 本报记者 胡 静
湘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着色富于层次感、绣品若画为特点,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湘绣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湘绣核心技艺“鬅毛针”的第四代传人,成新湘从业已有35年,不仅从一名年轻的绣工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湖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湘绣人才,为非遗的创新和发展贡献力量。
新时代,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传统文化产业也迎来了蝶变。在总书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精神指引下,众多非遗项目在努力创新产品、不断融入现代生活的同时,积极探索更丰富多元的保护方式,其中与科技的结合为非遗插上了翅膀,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光彩,呈现全新的时代潮感,涵养更加丰厚的文化自信。
在成新湘看来,“非遗+科技”的保护利用方式,让湘绣等传统文化焕发了青春活力,也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湘绣,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湘绣在研发、生产、销售、保护、展示、宣传等多个环节都有与科技的融合。”身为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的“当家人”,成新湘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我们在研发环节,将湘绣与工业设计、纳米材料、轻科技相结合,其中刺绣指纹笔记本、充电宝、蓝牙音响等系列产品让人耳目一新,获得德国红点奖;在生产环节,我们率先定制了条码管理软件,正在研究开发AI虚拟材质的运用转化,升级实现生产数字化管理服务和数字化营销综合服务平台,更全面广泛深入地与互联网对接;在销售环节,我们通过云游博物馆、慢直播、慕课制作、短视频、私域流量建设、影视动漫等方式引流累计500万人次;在保护利用和展示宣传方面,我们通过区块链技术,发行数字艺术作品,制作数字产品、游戏动漫,跨界实现湘绣在数字化领域的转化,打造智慧博物馆、移动博物馆、云上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湘绣文物图像,抢救性保护记录湘绣针法技艺,通过VR、AR等技术同步展览,沉浸式展现湘绣的历史发展和精湛技艺,让湘绣非遗影像‘活现’眼前。”
“近几年,传统文化与科技、非遗与科技融合的方式不断创新,包括沉浸式、3D视觉、数字虚拟IP、人机交互等,借助数字科技的力量,科技赋能非遗,为非遗创新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性。我作为人大代表,要扩大包括湘绣在内的非遗技艺的影响力,为非遗发声。”成新湘说。今年两会,她带来了《推动科技赋能,促进非遗创新发展的建议》,从政策扶持、资金引导、注重强链补链、激活创新动能等方面建言传统文化产业。
成新湘建议,由国家文旅部门牵头,专门制定“文化+科技”相关扶持政策,并对“非遗+科技”项目给予资金引导,坚持价值导向和技术赋能,打造具有权威性的文化数字平台,进一步加强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科技”“非遗+科技”提升数字文化产品吸引力,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内容形态进行创新和转化,创造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数字文化产品。”成新湘说。
同时,成新湘建议大力提升文化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现代化水平,引导产业链上下以全新的方式手段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并鼓励高等院校将艺术设计、非遗保护与数字技术结合,培养非遗科技研发和创作人才,构建非遗发展人才链。
对于非遗科技的挖掘、宣传和推广问题,成新湘建议主流媒体、新媒体要引导文化、文创、艺术等组织和机构开展科技非遗创新,让非遗科技不再止于探索、研究,而是让创意和设计落地,在传统文化展示中融入声音、图片、动画、影视等多种现代媒体元素,使文化内容可视化、形象化,便于群众理解、感知,真正实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并通过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融合与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数字媒体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借助矩阵传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长沙晚报特派全媒体记者 彭玮蔚
“湘绣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热爱的工作,更意味着一种传承、一份责任。”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成新湘说。
“湘绣讲究的是精细功夫,没有捷径可以走,一幅优秀作品的诞生,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的打磨。”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磨练,让成新湘从一名年轻的绣工成长为全国劳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轻工大国工匠、湖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成为了湘绣核心技艺“鬅毛针法”的第四代传人。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一直致力于推广湘绣,争取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湘绣,让更多年轻人加入湘绣传承的队伍,让这项古老的非遗艺术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成新湘表示。
努力让湘绣走进千家万户
湘绣作为一项非遗技艺,是湖南乃至中国面向世界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承载着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情趣与精神追求。
“如何让湘绣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是我们在传承和发展中必须面对的课题。”成新湘说,“湘绣要更‘潮’、更‘出圈’,就不能只做陈列馆里束之高阁的艺术品,而应该通过‘传统文化现代化’方式创新,努力让湘绣走进千家万户,满足老百姓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温感变色湘绣很惊艳,利用这项技术,我们创新制作了这款特殊的文房盒。”在省湘绣研究所,成新湘向记者展示,黑色的檀木文房盒上绣着爱晚亭和枫叶图案,盒中有镇尺、狼毫小楷、紫光檀笔搁、嵌铜印章等,其中盒面、镇尺、印泥盒均有湘绣字体或纹样,部分由温感线绣成,握在手中不过一会儿,图案的颜色就发生了变化。
通过广泛调研,成新湘建议推动非遗与工业设计、纳米材料、轻科技等进一步结合,推出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充分利用好云游博物馆、慢直播、慕课制作、短视频、私域流量建设、影视动漫等方式,提升关注度,打造更多特色品牌。
“我建议,通过区块链技术,发行数字NFT、制作数字产品等,跨界实现湘绣等非遗在数字化领域的转化,打造‘智慧’博物馆、移动博物馆、云上博物馆。”成新湘说,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非遗文物图像,抢救性保护记录非遗技艺,通过VR、AR等技术同步展览,沉浸式展现非遗的发展历史和精湛技艺,让非遗影像“活现”眼前。
全力推动“导师帮带”模式
“鬅毛针在刺绣过程中呈聚散状撑开,绣线一头粗一头细,还要有规律地排序,这样刺绣出来的老虎毛发就会非常逼真,像从肉里面长出来一样……”成新湘在课堂上为学生耐心介绍鬅毛针法的特点。
“老师,我们多久能学成出师?要多少年才能成为大师?”这样的提问是成新湘经常遇到的。
2023年以来,成新湘全力推动“导师帮带”的模式,为专业技术人员打通职业发展晋升通道。她先后培养了110余名青年刺绣传承人,近百名再传弟子获中级工艺美术师和助理工艺美术师职称资格,25名学生获行业奖项、竞技名次和荣誉称号,推动完成3个传承人工作室挂牌,形成湘绣技艺传承阶梯队伍,带领的团队被授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
“培养一位湘绣传承人,至少要3至5年的时间,而成长为一名大师,至少需要20年,这期间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不为名利所困,因此传承和坚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成新湘表示,当下湘绣非遗传承人的待遇和收入并不高,难以留住人才。
成新湘在深入调研后建议,要进一步健全传承人认定机制,科学设置认定标准,并完善多渠道的认定启动机制,构建发现、推荐非遗传承人的个人和单位激励机制。大力推进职业传承,一方面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增加补贴额度,促进师徒传承,加大对技能培训的补贴力度;另一方面加强与高等教育、专业研究机构的融合,依托专业人士开展专业研究,打通非遗技艺传承与学历教育的通道,解决传承人和专业人才的就业问题。
“我相信,随着相关机制的日益完善,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湘绣传承的队伍,为湘绣的保护和传承带来新气象。”成新湘说。
4月22日,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绣房里,数十张青春洋溢的面孔正在绣架前飞针走线,专注如一,全然不知她们的师傅已出现在面前。
“心凝聚于针尖,呼吸均匀了,眼睛越用越亮,绣出的作品也就有了更多温度。”成新湘坐到绣架前,轻轻撩开遮布,一幅《花木兰》跃入记者眼帘。绣品中的花木兰神采飞扬,英姿勃发。
30年前,成新湘如她身旁的学生一样,正值花样年华,第一次拿起了绣针。
而今,那一针一线绣出了一个工匠的坚守,绣出了湘绣艺术的崭新时代。
沉潜修心,厚积薄发
1989年,成新湘进入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成为全所年龄最小的绣工。
清晨,成新湘会把绣架安放在自然光线最好的地方,低眉端坐。把一根根蚕丝绣线劈分得比发丝还要细软,一针一线,绣山水、绘动物植物,开始了学徒岁月。
“起初,特别喜欢那份安静和纯粹。”3年下来,成新湘多有长进。不过她也有了新的困惑:每天与绣架相伴,是否一直会这样单调乏味?
成新湘一度怀疑自己到底能走多远。
老师的引导坚定了她的信念。成新湘庆幸遇到对她影响至深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爱云。刘爱云慧眼发现成新湘在刺绣动物方面的潜能,让她跟着学习湘绣独特针法——鬅毛针。
学湘绣“绝活”,须有非常之功。
湘绣作品的诞生,要经历构思、设计、审稿、临稿、估工、配线、刺绣、验收、装裱等一系列工艺流程。刺绣是核心环节,千万次劈线穿针,累月经年,若无耐心,难有完美的艺术展现。
沉潜修心,是成新湘的不二选择。
机缘就是这样奇妙。成新湘由此成为鬅毛针法第四代传人,绣“狮”绣“虎”成为她的独门绝技。
2009年,成新湘获得人生中第一个重量级金奖——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2012年,她被授予第一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称号。 2014年,她被授予第四届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曾经我视为谋生手艺的刺绣,已成为寄托我理想的事业。”成新湘说。
2018年,成新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她坦言遇上了比老师们更好的时代。
湘绣之美,世界看见
2018年召开,成新湘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竟“邂逅”了多幅她曾参与绣制的湘绣——《沁园春·长沙》《毛主席和五十六个民族》《岳阳楼》。
成新湘记得,15年前,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3幅作品的绣制,80名绣工三班倒,足足绣了14个月。其中《毛主席和五十六个民族》长7米、高3米,57个人物各有神韵,服饰色彩斑斓,刺绣难度极大,是当时最大尺幅的湘绣人物绣像作品。
在如此重要的场合与自己的作品重逢,自豪和荣耀,油然而生。
以白、红、粉等多种纤细色线,层层掺混,多遍施绣,渐变出数十个色阶,精微展现秋之仙子芙蓉花在细雨中的妍姿丽容,一双红嘴相思雀在花前翠竹细枝上避雨,多情顾盼……成新湘主创的最新代表作双面绣《竹窗花雨》,耗时近两年,总共施针约一千三百万次,清新唯美、风姿卓绝,成为湘绣的新经典。
这幅作品入选2018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并获2018“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作为湘绣中为数不多的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成新湘矢志要向世界展现湘绣之美。
跨越千山万水,来到美丽的莱茵河畔。2018年10月,在“文化中国·湖南文化走进德国”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现场,成新湘向德国友人展演湘绣技艺,不少德国观众是第一次看到湘绣,惊叹于她一针一线演绎的非凡魅力。
在联合国、巴黎、韩国……成新湘都化身传播湘绣的使者。每一次展演,现场观众总会把她团团围住,赞叹不已。
“我是湘绣艺术创作者,也是传播者。”成新湘说,湘绣需要更广阔舞台,让更多世人领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传承非遗,回归大众
源自民间刺绣的湘绣,已有逾2500年历史,“古典”“高端”气息浓郁。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状况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倾注热情并付诸实践,但其保护传承的基础仍然薄弱。
为了使湘绣重新焕发生机,2006年,湖南省湘绣研究所联合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开办了全省第一个湘绣班。2008年9月,70多名学生毕业后走进研究所开始职业刺绣的生涯,研究所为此组建了“新蕾刺绣部”。其后,成新湘成为新蕾刺绣部负责人,担负起培养湘绣年轻传承人的重任。
2018年,成新湘被认定为湘绣非遗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有了更大的使命,加快湘绣产品创新,既坚守匠心艺术,也要回归大众,让湘绣“飞入寻常百姓家”。
连续两年,成新湘都带去了诸如手绣移动电源、手绣指纹笔记本等湘绣文创产品,受到广泛关注。
“比如手绣指纹笔记本,是传统湘绣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新产品,轻轻把食指放在笔记本侧面的指纹区上,锁立即弹开,新颖实用。”成新湘说,通过一系列湘绣跨界科技产品,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借助市场消费力量,让湘绣熠熠生辉。
“新时代,湘绣也可以年轻化、时尚化、大众化,让现代生活更加美好。人民群众喜爱的产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成新湘透露,他们推出的湘绣版智能音箱等多款文创产品,备受青睐,不少已经卖断货了。
■链接
工匠感悟
曾经我视为谋生手艺的刺绣,已成为寄托我理想的事业。
心凝聚于针尖,呼吸均匀了,眼睛越用越亮,绣出的作品也就有了更多温度。
新时代,湘绣也可以年轻化、时尚化、大众化,让现代生活更加美好。
新华社长沙3月5日电(记者刘芳洲)“传承湘绣技艺、推动非遗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毕生的追求。”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成新湘说,“我一直在推广湘绣,想让更多人了解并且爱上湘绣,让更多年轻人加入湘绣传承的队伍。”
成新湘16岁入行,用了30余年的时间,从一名年轻的绣工成长为全国劳模、湖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成了湘绣核心技艺“鬅毛针法”的第四代传人。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以着色富于层次感、绣品若画为特点,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
“让湘绣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成新湘说,“湘绣要更‘潮’,就不能只做陈列馆里的艺术品。”近年来,成新湘致力于探索“科技+非遗”,让湘绣更“潮”更“出圈”。
成新湘在参与“非遗进校园”调研活动。新华社发
“温感变色湘绣很惊艳,利用这项技术,我们创新制作了这款文房盒。”成新湘向记者展示,黑色的檀木文房盒上绣着爱晚亭和枫叶图案,盒中有镇尺、狼毫小楷、紫光檀笔搁、嵌铜印章等,其中盒面、镇尺、印泥盒均有湘绣字体或纹样,部分由温感线绣成,握在手中不过一会儿,图案的颜色就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我们和设计公司合作,把刺绣和轻科技结合,开发了湘绣蓝牙音响、移动电源、指纹笔记本等湘绣轻科技文创产品,还尝试推出湘绣女性饰品、家居生活、商务文具等创意产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成新湘说,“我们携手湖南省博物馆,定向开发马王堆汉绣纹样文创产品,成为了销售爆款。”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成新湘坚持在履职工作中发扬“绣花精神”,“每一份建议背后都代表了一个群体,都是群众所盼。”成新湘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她围绕传统工艺美术发展、非遗传承保护、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提出建议,其中不少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采纳、落实和反馈。
“今年两会,通过深入调研,我将围绕科技赋能文化、传统文化(非遗)与旅游融合等提交建议。”成新湘说,希望通过自己的持续努力,扩大包括湘绣在内的非遗技艺的影响力,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艺术焕发时代的光彩。
红网时刻3月6日讯(记者 刘驰锋)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全国人大代表、湘绣非遗传承人成新湘提交了一份《关于设立国家“汉服日”的建议》议案。
全国人大代表、湘绣非遗传承人成新湘。
成新湘认为,中国的汉服作为中国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汉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通过不断的自然演化与民族融合所产生的代表性服饰。而因它引起的“汉服文化复兴运动”是当代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汉族的文化溯源之旅。也是国学复兴、民间信仰复兴、传统礼仪复兴等大潮中的一条支脉,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成新湘一直高度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及传承问题,经过前期在相关“汉文化”传承头部机构盘子女人坊等企业的深度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在汉服文化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其一,目前汉服及相关汉文化活动缺乏官方纪念性节点备书,相关机构及社会团体推动力度有限,缺乏社会上大众普遍的承认和支持;其二,宣传力度有限,民众对于因汉服而延伸的这种由点及面的汉文化了解甚少,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缺乏推手和宣传抓手。
为此,成新湘建议:
首先,拟定每年三月初三定为中国汉服日,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诞辰,也是古代节日上巳。因此,选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中国华服日”,旨在不忘根本,以期继续前进。并且目前在部分地方的相关机构、汉服爱好者及汉文化传承人也已约定俗成地在这天组织相关文化活动;
其次,完善汉服及相关汉文化的知识梳理及传播,汉服日设立旨为通过汉文化中最易让大众接受点,激发群众民族意识,完整保留传承准确的汉文化;
再次,培育市场上相关企业,扶持汉文化相关龙头企业,借企业之力进一步加强汉文化传播的力度,与此同时开发出因汉文化兴起的相关产业,挖掘市场上仍待开采的汉文化产业链条;
最后,设立相关政府监管部门,辅助、帮扶、监督社会团体和相关企业、机构在汉文化传播上的相关行为。
盘子女人坊董事长杨健认为,从国民大环境来看,随着文化自信程度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上了国风,也乐意穿着汉服展示自我,在这个时间,国家和企业共同去推动汉文化传承这件事情是非常好的时机,也相信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据了解,2017年,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国民教育、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生产生活、文艺创作、中外文化交流等多个角度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性和必然实施性,由此也可见,汉文化的传承是社会各层级机构和群众的呼声。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