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干姓的来源和历史(干姓)

发布时间:2024-04-12 16:23:42作者:流水随风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百家姓》之——干姓来历

姓氏来源

源出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时期的古邗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古邗国,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姬邗叔所建。古代的邗国,即今江苏省江都县濒临长江北岸的古邗城。根据史籍《左传·索隐》中按载:“<左氏传>云:邗、晋、应、韩,武之穆”,说明是周武王姬发之子邗叔所建。邗国后来被紧临的郑国所灭,变成了郑国的一个邑,灭国时间当在公元前711年以前。“邗”字,最初见于史籍《左传》中的记载:“鲁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在典籍《辞海》中注“邗”时有两个义项:一是“古国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东北部,称作邗,春秋时期为吴国所灭,成为吴邑。”另一是“古城名,公元前486年吴国所筑,故址一说在今扬州市蜀冈上,一说在市东南濒江处。”邗国被吞灭后,在邗叔的后裔子孙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邗氏,失国后去“邑”为干,称干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出二

源于兵器,出自春秋时期神兵干将,属于以器物名称为氏。干将,是古代战国时期的神兵利器。“干将”一般被认为是越国名师欧冶子的别名,实际上是他所铸的一柄剑的名称。在史籍《吴越春秋》中记载:“干将者,吴人也。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莫邪断发翦爪投于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古代,历来有以神兵名称为姓氏者,因有以干将为姓氏者,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干氏。

源出三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干犨,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大夫叫干犨,为人干练而稳重,很受人尊敬,但他当时属于当时权势熏天的华氏家族集团。干犨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上古商代的开国君汤王。在干犨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干氏。

源出四

源于赢姓,出自春秋时期道家鼻祖李宗子之后代,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道家鼻祖李宗子之后代,以封地名为氏。据《路史》载:“殷干氏初邑段,以邑干,因邑为氏。”《史记》中记载,春秋时道家鼻祖老子之子李宗,任魏国大将,先后被封地“段”、“干”两地,其子孙遂以段干作为姓氏,称段干氏。李宗又称段干木。从《路史》和《史记》上的记载可知,春秋时期老子的儿子宗,先封于魏国的段邑,后封于魏国的干邑,后来“以邑为氏”合其封邑名而称段干氏。段干氏得姓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的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以北地区,所以段干氏的发源地应该是山西,后来逐渐向东播迁。故段干氏后人奉李宗为段干姓的得姓始祖。

源出五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司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干,是西周初期设置的一种王室内宫官位负责掌管舞乐器具,为典礼重臣,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司干掌舞器。”在司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干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干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出六

源于地名,出自两周时期地名干,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干,就是国都的城郊地区,简称国郊,主要是由武将及其军队居住生活的地方,因武将不得居于城内,因此与公侯、臣子、庶支子孙们居与国郊,兼有防护守卫国都的作用。在典籍《诗·周南》中记载:“公侯干城。干城者,言以武夫自固,为扞蔽如盾,为防守如诚然。”在居住于国郊的军民后代子孙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干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干犨、邗叔、段干木(李宗)。

干姓寻源

相关古寒国

黄帝联盟有寒部落,寒哀为黄帝驾御马车,为寒氏族始祖。“寒”“干”古通,“寒哀”又称“干类”。黄、寒两族通婚,嫁女黄帝子青阳生子少皋。夏时,寒浞被伯明氏所逐,投东夷族后羿为相。但寒浞“行媚于内,取贿于外,愚弄其民”,乘后羿毫无防备,杀羿夺权。封子浇于过(今山东掖县),封豷于戈。后,夏朝中兴,少康灭浇于过,少康子后杼又灭豷于戈。寒人分干、戈两族,干即盾,可见寒部落勇武及精于制造干戈的技术。今山东潍县,原叫寒亭,古寒国所在。

有关干国

寒被夏灭后,族人南迁,商末迁至徐州至江西,故寒(干)郡望出颍川郡、浔阳郡,徐州有寒山,东有赣榆县。江西有赣江。商代,干为商之属国。干国因其人善制盾、用盾,又擅长于干栏建筑,故以干为国、为姓。周代中叶后,干国由徐州南迁临淮,“干,国,在临淮,出宝剑。盖为莫邪,洞鄂之形也。”干立国于临淮,故加邑旁作邗。临淮,今江苏泗洪。干国再南迁江苏扬州,后为吴所灭,吴、干之战战争相当残酷,“昔者吴、干战,未龀者不得入军门。国子摘其齿,遂入,为干国多。”就是说为参加抗吴,年幼者提前凿齿以表成年。

干国亡后

一支留于临淮、邗等地,后并入宋,为干姓,郡望出于荥阳郡、颍川郡。宋有大夫干犨,汉有蜀尉干献、京兆尹干已衍,吴有军师干吉,晋有将军干瓒、散骑常侍干宝(新蔡人)。

一支南迁姑苏寒山,融入吴,称干吴。邗虽为吴灭,仍有干人留居,“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姓”。干隧,是邗都之隧道,或曰邗沟——运河,“吴城邗,沟通江淮”。干将为干人之裔,铸剑工艺精湛,犀利异常。越灭吴,干吴转为干越。南迁江西余干的干人与越人、越章人、扬越人融合,也成为干越。最后融入汉族。明代江西新干(淦)县有干姓,为大族,如高淳教渝干凤,孝子干显思,康熙时贡生星子县人干特。

干人一支没与越人结合,体格高大,称为赣巨人,居枭阳,今鄱阳县西。赣人之后为赣姓。

郡望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堂号

荥阳堂:以望立堂。

颖川堂:以望立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良史堂:晋朝人干宝博览强记,做散骑长侍,著有《晋纪》,求实存真,人称良史。

字辈排行

湖南岳阳干氏字辈:“名添廷斗万子允能文景尚兴士大加兆昌虎榜登英才”。

浙江干氏一支字辈:“荣耀晋朝国文瑞廷世纪美嘉德厚惟钦鸿范永式高隐扬名忠良显达孝友贤声继承善述否绍克承于厉斯年启裕有成”。

安徽天长干氏字辈:“世以国维永远存兆有仁龙阳远 ”

历史名人

干将

春秋末年吴国 庐时人。著名冶金匠,工于铸剑。吴王曾命他铸造宝剑。三年,铸成雌雄各一,雄为干将,称为\"吴干之剑\" 。

干宝

晋代人。字令升。晋朝新蔡人。著名史学家,卓学博览,好阴阳五行术数。元帝时,被朝庭召为著作郎,编修国史。他著作的《晋记》,直而能婉,评为良史。他编著的《搜神记》被评为\"鬼之董狐\"。此外,他还著有《春秋左氏义外传》和《注周易周官》等数十篇。

干道冲

据《康熙字典》记载,《万姓统谱》见《姓苑》,宋时西夏有干道冲,其先 从夏主迁兴州,世掌夏国史。其通五经,官至中书宰相。元有干勒忠,习识女真契丹字,通法律,官至同佥枢密院事。

干戈

(1920-1994.10.26),浙江省丽水县人。1940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上海市吴淞区政治协商会议副主任,上海市吴淞区人民法院院长。

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4月至1944年6月任江苏省阜宁县委员会秘书,江苏省阜宁县区青年救国会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至1946年3月任浙西区党委广南县一区区委员,浙江省广南县一区区长。1946年4月至1949年5月在胶东区党委西海地委部和华东局社会部任科员、组长。1949年5月任上海市公安局社会处秘书科科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市公安局政保侦察处秘书科长、办公室副主任,1956年10月任上海市航运公安局党组成员,上海市航运公安局办公室主任。1957年被划为右派。1960年10月到1979 年底调至安徽省淮北煤矿筹备处劳动,“”中受拘留关押长达4年多。1979年1月平反,恢复名誉。1980年1月至1981年12月任上海市政府宝钢地区办事处办公室主任。1881年12月至1983年12月任上海市吴淞区政治协商会议副主任,上海市吴淞区人民法院院长。

1994年10月26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74岁。

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位,人口约二十七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6%左右。

姓氏起源-干氏

姓氏起源-干氏。

你知道干这个姓氏的起源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一下干氏的起源和分布情况。干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据史书记载,干氏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出自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当时吴国的君主名叫姬夫差,他的后代中就有以干为姓氏的。

·第二种说法是出自于古代的干国,这个国家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内,后来被其他国家所灭,国人便以国名为姓氏,也就是干姓。

干氏在中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省份。历史上,干氏名人辈出,如宋朝时期的干道、干纲兄弟,明朝时期的干文传等,都是干氏的杰出代表。据统计,干氏人口数量在全国排名第277位,约占全国人口的0.01%。

听完关于干氏的起源和分布的介绍,你是不是对这个姓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姓氏溯源」浙江余姚干姓的由来,你知道吗?

干姓也作邗姓,干姓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一为以国为姓。古代有邗国,在今江苏扬州一带,春秋时被吴国所灭,国人便以国名为姓,去邑,遂成干氏。其二认为出自子姓,比干之后,为避祸改姓。

春秋时,宋国有一大夫干犨,他的后代子孙以他的名字中“干”字为姓,亦称干氏,成为干姓一支。其三源于兵器,出自春秋时期著名工匠冶铸神剑干将,属于以器物名称为氏。除此之外还有多种解释。

余姚干姓奉东晋文学家、《搜神记》作者干宝为始祖。迁姚始祖干玉良,名琅,字大成,号越东,世居河南洛阳,唐末由明经考授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知事,因避朱温之乱,迁居余姚县西南下坝周陈村(今属马渚镇),世称江口干村。其后裔干尧圣,字焕章,宋时再迁居本邑道塘村古寺桥(今属朗霞街道),生二子:舜英、舜明,分居桥东桥西,居东者称东干氏、居西者称西干氏。祠堂合一,谱牒分修。

据浙江余姚市公安局2012年6月统计,全市户籍人口中有干姓2794人,在各姓人口中排名第64位,主要聚居于姚北朗霞街道一带。全市带干字的地名有10个,其中行政村有朗霞街道干家路村、陆埠镇干溪村。

朗霞干氏

据明吏部尚书、邑人孙鑨于万历五年(1577年)记载,明永乐年间,建文帝出奔南海,途径江口干村,干玉良九世孙干尧顺留其夜宿。明成祖闻之,下诏诛灭干氏全族。时干尧顺之兄干尧圣正坐馆于曹姓,且赘于戎姓,方得以幸免,遂徙居开元乡道塘村寺桥。

干尧圣字焕章,生二子。长子干舜英居桥西,称西干,今属朗霞街道杨家村;次子干舜明居桥东,称东干,今属朗霞街道干家路村。西干后衍为大房、明楼房、南房、东北房、三进屋房、西南房等六支,东干则衍为西北房、中央房、小四房等三支。

明代中叶,干舜英玄孙干彦广念世泽之长、发祥之久,而无家庙为憾,乃助白银六百五十两,又助祠基半所,惜未几去世。其后裔体念先祖之诚心,将此项银钱数代存储。至清康熙五十年(1701年),由干彦广六世孙干德臣、八世孙干遴生、九世孙干君彩等协同操持,又有三进屋房、东宅族人各捐银一百两,终于建成干氏宗祠。计墙门七间,正门檐下悬“干氏宗祠”匾;正厅五间,中堂悬“一本堂”匾;后楼七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干氏宗祠至今保存完好,2010年4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干、东干宗祠虽合一,而宗谱则各自分修,不相统属。西干谱由干彦广始修于明中叶,以干舜英为分谱祖,在清光绪年间两次续修,均为钞谱。六年(1917年),由干能方、干桂荣主持第四修,干景晖负责编纂,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一世。该谱为木活字印本,八卷加首末各一卷,十册,封签题《余姚西干氏宗谱》,版心题《余姚道塘干氏宗谱》。卷首,凡例、修谱诸人题名、谱序、宋孝宗诰敕二道、历祖像赞、令升公传、家传、祠录汇编、仕宦录、科名录、节孝录、西干分房记等;卷一至卷八,世系图表,世系录至第三十一世;卷末,迁徙考、碑记、祠产暨助产记、配享记、藏谱小记、谱跋等。三十七年,西干五修谱成,由干锦堂、干之渭主修,干裕来编纂。是谱为六年谱续修本,三卷加首一卷,三册,在卷首增加《学校出身记》《出征军人记》等内容,世系修录自二十六世至三十三世。《余姚西干氏宗谱》四修本、五修本今均藏于余姚市文保所。

东干谱始修于清康乾年间,以干舜明为分谱祖,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第四修,由干长松、干圣惠等编纂。该谱为木活字本,四卷加首一卷,五册,封签、版心均题《余姚开元干氏宗谱》。卷首,谱序、凡例、修谱记名录、原序、渊源考、首卷记、祖像、祠图、宗贤录、节妇传、寿序、告示、祠规、捐资丁口配享乐助、修谱用账等;卷一,源流瓜瓞图;卷上、中、下,三房世系图表,世系修录至三十世。东干谱亦五修于三十七年,由干长明等编纂。是谱为清光绪三十一年谱续修本,四卷加首一卷,四册,世系修录自二十四世至三十三世。该谱也与西干谱五修本一样,在卷首中增加《出征军人记》《学校出身记》等内容。《余姚开元干氏宗谱》四修本、五修本今均由慈溪励姓千乘楼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