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做梦,每个人做的梦也都不一样。
神奇的是,有时梦里的事会与现实重叠,甚至是未来危机的预警,待发生时才惊觉梦里出现过。
正因这些关于梦的奇闻异事,民间才有了研究梦境预示作用的流派,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周公解梦”。
我的朋友是周公解梦的忠实粉丝,梦见什么都会去问问周公,她说周公说的都应验了,梦境确实有预示作用。
有人认为,梦境是记忆的残留,是被忽略的情感延续,是主观意识的客观呈现。也有人说,梦境与个人欲望、所思所想有关,不关心白天发生了什么,而是单独解析梦境是没有意义的。
那以梦境解释现实,科学依据到底是什么?
周公解梦1000问最全的解梦大全
梦境是潜意识的重组
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梦境是个人潜意识的延伸,人通过梦境形式把深层潜意识展示表层意识。
用古人的话解释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就是说梦境并不是预警未来,而是展示过去。
因为人的大脑分为表层意识和潜意识,我们日常生活交流、记忆、判断等活动都靠表层意识工作。浅层意识就会悄悄记下周围的环境、人物、话语、气氛等一切,你以为忘记了,实则储存在深层记忆里。
周公解梦1000问最全的解梦大全
比如,你对新来的同事感兴趣,你的表层意识记得他的样貌、声音、名字,潜意识却在搜集他说话的节奏,在你身边经过了多少次,和多少人聊过天等等信息。
关键是,潜意识记下的事物,表层意识不到。所以我们根本不知道大脑深处已经摄入了大量新同事的信息。只有等到睡觉时间,这些潜层记忆才开始一帧帧的在梦里浮现。
这就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对上了,白天对新同事的信息无意识搜集多了,晚上自然就梦到他了。
潜意识隐藏在记忆深处,占据大脑95%的储存量。
因此,关于新同事的信息,大脑所知道的,在梦里其实还没表全。
周公解梦1000问最全的解梦大全
如果把大脑比作电脑CPU,日常工作是处理信息作出判断,那潜意识就是隐藏文件,不点开文件夹,CPU是无法处理这些信息的。
所以,潜意识虽然占据大脑九成部位,却不受大脑CPU控制,大量的信息也就到不了表层,我们也就无从知道。那么应该如何点开这个隐藏文件呢?
如果你白天一直想着新同事,潜意识会把你脑补的场景混杂其他记忆,在晚上一起呈现到梦里,还可能掺杂其他不相关的信息,因为潜意识没经过大脑CPU处理。所以我们的梦境才会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甚至出现未来预警的情况。
从上述来看,梦境本质是大脑信息无序的潜意识流露。
周公解梦1000问最全的解梦大全
脑电波与不同的观点
随着生物学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大脑中有大量的神经元,大脑在工作时会调动1000亿个神经元,并且在内部形成一个生物磁场。这个生物磁场,和我们的意识紧密相关。
遗传学教授翰乔·麦克费登(JohnJoeMcFadden)认为,大脑意识是一种磁场,磁场内流动的是人们的思想活动。
也就是说,表层和潜层意识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活动,还可能让大脑产生磁场。
我们都知道磁场能对外部产生作用,所以有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者在药物帮助下进入睡眠,观察者不靠药物拼命想他(实验者的亲爱、亲人)的样子入睡。结果观察者的思想意识产生了生物磁场,影响到实验者,最终他在睡梦中遇到了思念他的人。
当然,这是基于大脑生物磁场提出的假想,还在研究阶段,未经证实。
周公解梦1000问最全的解梦大全
通过梦境看潜层意识,若能抓住这些杂乱的记忆大脑再处理一番,的确很可能提前规避未来风险,具有预警作用。未来虽然无法预测,但也有古话说“知过去可推未来”。
未来会发生什么,是根据人的反应来决定发展方向的。整理过去忽略的人和事,基于对自己的了解,是能对未来有一些预判。
占据大脑95%信息量的潜层意识,不受大脑中枢控制,不得我们所用,我们就应该学会如何收集抓住这些拼凑混乱的信息,而不是一味迷信“周公解梦”。
脱离生活环境和意识形态的梦境解析,对我们的生活和未来规划毫无警示作用。
愿大家科学认识梦境解析,不迷信不武断,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那个人!
记得上次提笔还是念书的时候,工作十年,难得清闲再次提笔写点东西,别的不提单说下周公解梦。
小时候和父母同床睡,可能脑子发育比较活跃,经常做梦,钓鱼呀飞呀玩游戏呀,所以醒来第一件事总是说:“咦我做了一个梦”然后给父母描述一遍,这时候母亲会念叨,梦到鱼会捡钱,梦到小狗要和人打架,后来才知道这都是周公解梦上看的,这也是第一次接触周公解梦。
随着年龄稍长,外公因病去世,母亲说前几日他梦到漫天大雪,下的走不成路,估计这个梦应在外公身上了,当时不懂,后来问其他长辈说梦到大雪家有丧事,我感觉很奇怪有这么灵么?还傻乎乎的问母亲我以后会不会做下雪的梦?母亲严肃的说,这又不是好梦,梦它干嘛,我无趣的走开了。
时光荏苒,在我十几岁的时候,记得很清楚晚上做梦梦到路边一棵枯枝树上盘绕着一条大蛇,色彩斑斓很是吓人,把我一下都惊醒了,醒来心里还在咚咚乱跳,正常梦境醒来会逐渐忘却,这个不然那种真实感久久挥之不去,历历在目,而且我还很肯定,梦到的是大蟒蛇不是蛇,此梦必有征兆,但夜半时分无从查阅,就想天明再作理会。
天亮起床,梦境的事情也抛之脑后了,洗漱完毕坐凳子上等开饭,自家喂养的小狗跑到脚下以示亲近,我也没在意,挪动下凳子,不小心压到狗狗的尾巴了,自然小狗条件反射,受惊大叫向后咬,又反应过来我是小主人没有下死口,但是牙齿还是伤破脚上一层皮儿,因为镇上没有疫苗,无奈只好去县上打。
一通忙碌回来天都黑了,这时候我才想起还没看看做的梦预示的什么,查阅一下,梦到蟒蛇将会被鳄鱼或爬行动物咬伤......
周公三庙
周书生
引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上高中时“碰”到过周公,但都是浮云。退休后步入乡土文化,遇到不少梦境,找来《周公解梦》,认为周公之神也。后来读周公的书多了,方知《周公解梦》和周公姬旦是两码事,不由心中好笑。
十年前续修家谱,看到清朝年间存留的《周氏源流考图》,知道周公是我族的始祖,方开始重视。说来也让人伤感,当时曾经问过参加修谱的族人,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之前不知道周公,知道的也是来自于《周公解梦》。
后来,我又有意的调查询问,结果是知道孔子的人远比了解周公的人多。当时,我并没有大惊小怪,因为历史离的越远越模糊、越近越清晰,而儒学又是封建社会统治的主导,知孔多于周也是理所当然。就象十三朝古都洛阳,因为年代远近有异,古迹遗存多少有别,所以重“隋唐”轻“两周”。千里江河源有头,古树参天根为基。要圆满人们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认知,还要探源挖基、强化宣传。
2019年洛阳周公庙立碑时,我主管文宣工作,写了十余篇介绍周公的文章,得到了不少网友的点赞,我族在线的微友也告诉我,看后知道了周公的伟大。由于本族领导的重视,加上对周公了解的族人增多,立碑时,我们《凤山•周氏》按人数计算,捐款比例达10:1。
我徜徉在周人周道的探索上,在不断认知周公时常想:对周公的弘扬应走出高墙深院,走下高雅之堂,利用一切机会全方位的宣传,特别是在当前文化产业大发展、旅游业大兴起之际,把百姓能直观看到的周公庙宇作为重点窗口,更接地气。因此,特把全国现存最大的周公三庙融合一体。
一:岐山“根庙”
陕西岐山周公庙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说:“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之有希腊。”“有周一代之事,其关系中国者至深,中国若无周人,恐今日尚居草味。盖中国一切宗教、典礼、政治、文艺,皆周人所创也。(《中国古代史》)”
先生把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和周人紧密捆在一起,听起来有点过份,细想有其道理。
如何理解夏曾佑先生的书教,并去探讨周人之事呢?先生又说:“智莫大于知来。来何以能知,据往事以为推而已唉。”先生告诉我们,沿着“往事”溯源而上,方可知已。欲想知“周人”,就要走“周路”。用脚去丈量周人走过的道,定知岐山周公庙何以为“根庙”。
周人迁徙路线图
上古时代,黄帝炎帝战而联合,后来擒杀蚩尤,使南方部落融入炎黄,形成了以黄帝为主的中华民族主体。到尧舜时期,黄帝的玄孙、帝喾长子后稷(姬弃)
陕西武功周先祖后稷像
喜爱农耕,稼樯于民,助大禹治水,开启了中国的农耕时代。禹后不重视农耕,罢免农官,后稷后裔不窋无奈出走到豳地(庆阳),继续于先祖之业。不窋孙公刘兴族兴业,但和戎狄摩擦不断,到其九世孙古公亶父时,率族人“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山。”(诗经),来到周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以地为名,部族被称为“周人”,定国号为“周”。
甘肃庆阳周先祖不窋像
古公亶父(太王)是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世称“贤王。”他重农耕,积德行义,国人皆拥之,使周国繁荣发展,“行者有资、居者有畜、民赖其庆”。太王上承了后稷、不窋、公刘,下传于文王、武王,奠定了周人礼教文化,打下了灭商基础。商王文丁看到周国壮大之威胁,杀了太王儿子季历,季历子姬昌继位。
古公亶父
姬昌(文王)把深仇大恨藏于心底,开始了灭商复仇大业。他传承家风,重视农耕、待人宽厚、爱惜人才、勤于学习、善于打仗、邦人助世,从而赢得各个部族的投奔,使周国日渐强盛。文武全才的商纣王看到威胁,囚禁文王于羑(念有)里,“文王拘而演周易”,更是增添了灭商的信心。出狱后他拜全才姜子牙(名尚)为国相,步步振兴周国,发展到商朝三分天下有周二。文王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士”,提倡“德治”、“怀保小民”,生活勤俭,劳动田间,竞业于国。他遗嘱武王:“顺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即学习舜帝之“中道”,做到“阴阳和谐”。其“中道”思维为未来治国做了顶层设计。
公元前1056年,文王逝,姬发继,为武王。他以姜太公为军事,周公为太宰,召公、毕公、康叔等为重臣,灭商建周,定都镐京。为防诸侯叛乱,搞好分封制,巩固宗法制,实行井田制,推行文王的“礼乐”,敬天保民,安抚天下。但大治未成,克殷三年(公元约前1043年)后崩,周公担起辅佐治国重担,平叛乱、建洛邑、制礼作乐,还政成王,使西周稳定发展。
岐山周公庙位于岐山西北,凤凰山南麓。《诗经》描述:“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卷阿”即是周公庙所在地区,早在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傍山临泉居住,周公晚年归隐于卷阿,逝后在卷阿建祠祭祀(周公庙),后被毁,秦汉后重建。到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为纪念周公下召重建祠堂,经过历代扩修装茸,面积达10平方公里,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公殿为主体,姜塬、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辍,松柏映辉的建筑群体。
看到周公庙,人们不由会问,周公去逝后为什么不建文王、武王庙,而建周公庙?千年后的李渊为什么下召建的也是周公庙?可见周公在当时社会上的影响力之大。周公庙所在地是大型商周时代遗址,2004年周公庙考古发现,出土的甲骨文上刻有“王季”、“文王”、“周公”、“毕公”、“召公”等,其中“周公”最多。考古也进一步证明了周公的影响力,他不是王但胜于王。
周公庙何以落户岐山?大家不免想到姜塬、后稷、不窋、公刘、周太王、周文王和武王,所以岐山周公庙映辉的不仅是周公,而是其背后的无数先祖,包括黄帝,岐山是“根庙”乃天意。
二:洛阳“国庙”
洛阳周公庙
说洛阳周公庙是“国庙”,可能不少人会质疑,但翻开洛阳的历史就会理解。
武王伐纣
周武王伐纣灭殷后,夜不能寐,周公问之,武王曰:“我未定天保,何暇寐。”他感到作为西方的“小邦”(灭殷前的丰邑为诸侯之都)统治东方的“大殷邦”力不从心、鞭长莫及。觉得:“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把大都邑建于国中,国民自然会拥护。对周公说:“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毋远天室,营周居于洛邑。(《史记•周本纪》)武王决心在洛伊建都。武王之想何尝不是一心为国的周公所念,他认为:“如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从公元前1038年,他便在召公“相宅”选址的基础上复卜审视,开建洛邑。洛阳之城,周公之始,玆于天中。
洛阳西周成周城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文化研究学者、中华周氏联谊总会副会长周万俊先生主编的《中华礼乐文化传承探究》写到:这些政治、军事上的重大举措都是在洛阳完成。古文化学者胡树青说:“成周的含义,是周王朝至此’有成’,所以叫成周”。如此来看,洛邑在西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以上功绩以外,周公在洛邑期间还发布了许多文告,如收录在《尚书》中的《大诰》《康诰》《酒诰》等,最早提出了“敬德保民”。这些文诰是周公治国理政的思想,对西周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评价周公说:“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积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这些大功和大德都成于洛邑。正因为如此,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向奎先生说“没有周公便没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没有周公便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源渊;没有儒家,中国传统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可以说,周兴于镐京,建业于东京。
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在洛邑的功绩中,对中华文明影响最大的应属“制礼作乐”。著名的历史学家李学勤说:“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成周,制《礼》作《乐》,有着很重要的文化影响(河洛的历史地位与河洛的文化性质》)。”清华大学教授彭木在《礼乐人生》中写到:“周公制礼作乐,使得中国从崇尚鬼神的时代解放出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深远的一次变革。”北京的周文化研究学者孙丽在《洛阳日报》(2014.11.3)写到:“传承周公文化,重温“制礼作乐”的精神内涵,对目前的中国来说,有着无可取代的意义。”
周公在制礼作乐的同时,研究总结远古和夏商兴衰的经验教训,主张要勤政,以身做则,礼贤下士。他对子伯禽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也不贱唉。然我一沐三握(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士。”强调“明德慎罚”“敬德保民”。他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提出:“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康浩》),“民之所欲,天必从之”(《酒诰》)。著名的周公研究学者姬传东、汪承兴、杨慧敏先生编著的《解读周公》写到:“德政思想作为一种治国之道,在我国是从周公开始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以伦理道德思想为主要内容,而德政思想则是传统道德的核心部分。以德治国不光是道德教化,更是一种治国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原则。”
周公的治国理政思想使周朝维系了八百多年,而周朝后的朝代之生存大都在三百年上下,即使西、东汉合起也不过约四百年,为西、东周的一半。深入探讨发现,周公的治世理念具有很大的弹性:西周集权大于分散,东周则分散大于集权,即使战国时代各自为政、互相残杀,但没有一国敢于灭掉居于洛阳的周朝君主,何也?周朝实施的实际是一种联邦制,恐怕连周公也没有想到,维系联邦的是以血脉为主的分封制。周之联邦也映出了家、家族与国家的内在关系,更看到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根由。
西汉贾谊
西汉贾谊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两千年后,清朝夏曾佑在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又再次强调,充分说明了周公在洛邑形成的一系列治国思想对三千年中国的影响。所以,洛阳周公庙的庙堂理应是“国庙”。
周公把自己毕生沉淀的精华展现于洛邑,以至于不想再返故地。《书序》云:“周公在丰,将殁,欲葬成周(洛邑)。”《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必葬我成周,以明我不敢离成王。”《中华礼乐文化传承探究》说:“这两句话不仅昭示出周公为臣的坦率、忠诚,而且也说明周公对洛阳的偏爱和结下的深厚感情。”由于周公的影响力和洛阳“宅兹中国”的重要性,带动了后来不少王朝扎根洛阳。
秦朝始皇出外巡游,数次到洛阳,每次于洛便想到夏商周,想到自己一手建立的王朝如何才能江山稳固如周,做一个真正的“九鼎天子”,所以想把国都迁到洛阳。公元219年,他又到洛阳,站在三川郡南,面对澎湃的洛水,高歌,感怀吟颂出《祠洛水歌》:“洛阳之水,其色苍苍。祠祭大泽,倏(shui)忽南临。洛滨醊(Zhui)祷,色连三光。”然而,大帝之梦因巡中车祸戛然而止,飘浮河洛上空,成为历史佳说。
西汉刘邦定陶称帝,洛阳南宫置酒庆功,看到周朝八百年,欲定都洛阳。戍卒娄敬拜刘邦说:周人靠“仁义”得天下,你靠武力夺皇权,无数人暴尸荒野,民不聊生,人心难服,走为上。张良说:洛阳能守“小险”,关中可守“大险”,防患于未然必关中。刘邦凡事听张良,故于当年7月迁都关中。但到东汉时,刘秀深知洛阳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早就把洛阳定为都城。后来,北魏从北方草原中转大同南迁洛阳,隋唐立朝便以洛阳为东京。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就准备把都城移往洛阳,为了稳定不同意的旧部和方罢休。
儒学先躯、 “元圣"周公姬旦
更神奇的是洛阳周公庙的建立把周公推到了极至。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瓦岗军李密攻打洛阳城,守城的隋将总指挥王世充大败,丧师无数。公元618年3月皇帝杨广被杀,城内粮食所剩无几,部队士气低迷。王世充为了鼓励将士,搬出了当时威望极高的周公,说:周公托梦于部将张永通,向围敌开战,将保佑守军大吉大利,守住洛阳。而后,立即在城内建立起了周公庙,军队士气足了,最终打败了瓦岗军。周公庙有元圣殿(早已被毁只有基石),中间供奉周公。定鼎堂内有周公、召公、毕公、长子伯禽等,绘有牧野之战、辅佐成王、东征平叛、分封诸侯、营建洛邑、制礼作乐。礼乐堂和先祖堂在定鼎堂后。后来,在周公庙基础上成立了“洛阳周公庙博物馆。”
岐山洛阳,相隔千里,但两地周公庙同建于公元618年,为何?没人能解释,可能是“天意”。当时李渊称帝在镐京,隋将王世充被围在洛阳,一个旭日东升,一个西阳落山,绝对不会沟通共建。只能说明1400年前的隋唐时期,上到帝王下到百姓对周公的信任和崇拜:一个纪念周公是为了祈望江山如周朝八百载,一个利用周公的威望激励军民保住了隋朝的东都洛阳。周公巨大的魅力就是“天意”。周公庙建成了,洛阳城也守住了,彰显了周公庙的保国之要,称谓“国庙”不过份。
三:曲阜“儒庙”
山东曲阜周公庙
曲阜有三座庙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周公庙、孔庙和颜庙,立庙时间不一、名子不同,但祭祀的都是和周公有缘份的贤者。
周公庙建的最早,文献记载:西周王朝成立后,对王公贵族和功劳卓越的大臣进行大分封,分到者都成为各诸侯国的国王。当时封周公于少昊之地的曲阜,为鲁国。因周公需留京辅佐年幼的成王,就命其长子伯禽代封,伯禽则成鲁国之始,共传三十三代,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年)被楚灭。
伯禽按周公的治国思想执政鲁,很快使鲁国兴旺发达,盛世于民。为纪念父亲,伯禽开建周公庙,为鲁国的祖庙。由于周公对周朝功高盖世,为褒奖周公,成王特命祖庙为“太庙”。(太庙为天子之庙)西汉曾封周公为“元圣”,周公庙也叫“元圣庙”,到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追封周公为“文宪王”,周公庙全称为“文宪王庙”。
周公庙位于曲阜城东北1公里处,座落在鲁国国都遗址殿区。“棂星门”(棂星指天上文星,天门之象,用于宫殿庙坛)是周公庙的第一道大门,踏入后即进入周公庙的第一院落,东西石碑分别刻着:“经天纬地”和“制礼作乐”。进入成德门就是第二院落,院中现存清朝乾隆帝亲书的“问礼堂赞”,据《论语》载:“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于此处,有人问是否是“礼”,孔子曰:“是礼也。”
元圣殿周公塑像
跨过“达孝门”(人之行莫大于孝)为周公庙的第三院落,正中大殿为“元圣殿”,是庙的主体建筑,在殿内正中端座着红颜白须的周公,东傍为伯禽,西侍立金人塑像,o神龛两旁抱柱上掛着乾隆帝亲书的楹联:“官礼成功宗国馨香传永世,图书象演尼山统绪本先型。”点赞了周公“制礼作乐”的首创精神。院内一石碑,写的是孔子观周入后稷之庙,看到碑后写的金人铭碑文,是周公嘱其子伯禽处世的铭文。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周公庙由周公六十九世孙东野禄管理,1518年开始设置祭田祭器,到清朝中期祭田达493亩,相当于现在的1400亩,现在占地42亩。东野氏后裔封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曲阜孔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即孔子死后第二年,立于孔子的宅地,占地327亩。
颜庙是祭祀孔子弟子颜回的庙宇,在曲阜东北三公里。颜回是位贤才,以苦为乐,一直住在简陋的小巷,学习宣传“仁义礼智信”。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尊颜回为“先师”,赠颜子为兖国公,并建庙。
知道了曲阜的三座庙,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把周公庙称为“儒庙”呢?回首岁月探源往事即知。
伯禽在鲁地立祠周公庙到被楚灭,历经八百年,基本上是周朝的缩影。由于他是周公长子,治国理政都不会偏离周公的理念,虽然各代鲁国公才能不一,会有不尽的坎坷,但在国内用周公思想教育后人基本上是不会改变的。正因为如此,鲁国人对周公思想的认知、对礼乐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是前赴后继,伴随时间的积累、光阴的沉淀,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创新“制礼作乐”,深化发展周公思想,孔子就是五百年沉积而升起的“新星”。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出生在周王朝无法制衡诸侯的衰退时期,但孔子并不因社会而辍学,仍孜孜不倦的学习周公礼乐思想,经常到周公庙祭祀周公,问疑惑问题。《论语》说: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之。为了推行礼乐,他开学讲课,弟子达三千。后来,战争不止,世道,礼制崩解,鲁国定公被齐国用美人计腐蚀,沉迷酒色,不朝听政。面对一系列问题,孔子决定辞职,带领弟子出走,宣讲礼乐思想。他游走十四国,终因战乱,又回鲁国。《史记》说:“孔子凄凄惶惶,车撤天下,使天下无道变有道。”回到鲁国他已白发苍苍,年近古稀,总结一生,整理出《诗》、《礼》、《春秋》等著作,保存了古文化,使儒家思想体系得以传之于世。历史学家李学勤说:“周朝衰落,周礼在鲁,孔子及其后学的追崇周公是有渊源的。”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中庸》)。”他对周朝制礼作乐的认可和崇拜是全力以投的,但并不是教条式的遵从,而是根据环境的变化加以改造、充实、寻找新的理论支撑。“礼“是人性的基础,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行为、关系,通过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是人类文明社会必须的。孔子在“礼”的基础上提出了“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亲也”《说文》、“爱人”(论语)、仁慈、仁政、仁德……,并延伸到道德范畴。“仁”深化了“礼”,诠释了“礼”了的含义,顺应环境变化,更接近动态社会之发展。用仁来调剂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把“礼乐”引导向善的目标,易被世人接受。所以,“仁”在孔子笔下进化为礼的灵魂,人们可以用“仁”来修己、安人、交往,和而不同的相处。“居庙堂之高,而不以为自大;居草茅之野,而不以为自轻。”促进孝善德的融合和发展,利家利国。
洛阳孔子入周问礼乐处碑铭
杨向奎先生说:“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源渊;没有儒家,中国传统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孔子走了,他创立的儒学深化和发展了礼乐文化,有效地阻止了中国社会“断层”的出现,使中华文明持续到如今。
山东曲阜孔庙
孔子去逝后第二年,在其生前宅地上建立了孔庙,孔庙大门没计和古老的鲁国周公庙一模一样:名子都叫“棂星门”,都是四层拱的牌楼式木坊。孔子生前是周公庙的“常客”,可以讲,对内部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孔庙大门的设计是孔子生前的遗嘱,还是后人按照孔子生前所爱而决定的,没有资料记载,但充分说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拜已达极至,即使到了天堂也难改遵崇之心。
如果从中华姓氏溯源谈,无异是“姬周一家”;但从中国文化源流上探,则是“周孔一体”。没有周公就没有孔子,没有“制礼作乐”,就没有“儒学”,宣讲“儒学”就是在弘扬“礼乐”。在中国现有的三座周公庙中,曲阜周公庙定为“儒庙”有其現实意义。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黄河。如果把周公三庙自西向东联系起来,会惊奇的发现,它是一条文化河,是伴随黄河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河。这两条河流高塬而生,一阴一阳, 源于甘陕,贯通豫鲁,相辅相成,并列而行,育养华夏,通融全球。
中国“复兴”梦,被称为“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这应照了世界著名哲学家罗素五十年前的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时代。”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国问题》中还说:中国文化复兴很可能创造出一个比已知的任何文明都要更好的新文明。“在未来的一两个世纪里,美国会变的更重要,但随后(主导作用)将转移到中国”。罗素预言的“新文明”在“新时代”已露出曙光。文化振兴是民族复兴的象征,在世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一一周公思想文化在新时代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后 记
去年深秋时节,我漫步在洛阳周公庙内的古道,踏着飞舞的落叶,思索着贾谊笔下的周公。他为什么三千年前就能远知千古、后铺现在呢?用现在的话说是因为他有“天赋”,但历史上曾产生过无数的天赋之才,又为什么不能象他一样伟大?不由想起了马克思说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王阳明说的更直白:每一个人都有做圣人的潜质,能不能成为圣人,外部环境起着决定作用。
我蓦然心明:从太王、文王、武王到周公,几代之实践,加上周公当时不是帝王但有帝王的权力和责任,以及他勇于探索真理的天赋,终成圣者:他想的是那样长远和周到,理论的是如木三分,上顾国,下安民,细到节,微到人。
明白了佩服,崇尚了探之。看着庙内古老的松柏,倍觉岁月催物去,可怜庙宇天下少。但少何尝不是“金”呢?把三地三庙东西贯通,成为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对宣传周公更现实,更客观、更接地、更引人。想了,说了,努力积淀做了。有生之年,还要再沿周人之路浮想联翩探周公。
作者简介:
周书生,洛阳周公文化研究会周文化研究学者。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