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竹子与松树、梅花并称为“岁寒三友”,备受名人雅士的喜爱和咏叹。有意思的是,名人雅士们不仅在精神层面上将竹子的品性与君子的品格相提并论,以诗文书画的形式赞美竹子的本固德高,性直率真,虚怀若谷,坚贞操守;对竹子的嫩芽茎——竹笋,也情有独钟,除了大加赞美外,还将其作为一道美食、一种雅食,大快朵颐。
“不可使居无竹”
“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峻节可临戎,虚心宜待士。”这是刘禹锡在《令狐相公见示赠竹二十韵仍命继和》一诗中对竹子的评价,他指出:高人贤士必定都是喜爱竹子的,因为他们将自己拥有的高尚情怀寄托在竹子上。竹子那端直的竹节犹如与敌对峙时应具有的不屈、坚贞品性,竹子那中空的竹心好似礼贤下士时应具有的谦虚胸怀。
竹笋,即竹子的嫩芽茎,古人称之为“竹肉”、“竹胎”、“竹芽”。竹笋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自古以来被视为传统佳肴,有“无笋不成席”之说。
竹笋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雅食,很符合文人雅士的心情与口味,许多文人雅士嗜笋如命,大饱口福之余,纷纷以诗文咏笋、赞笋。唐代白居易曾作《食笋》诗:“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煮。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芷。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铢踯蹰,春风吹作竹。”宋代黄庭坚食笋成癖,他在《从斌老乞苦筍》一诗中吟道:“南园苦笋味胜肉,箨龙称冤莫采录。烦君更致苍玉束,明日风雨吹成竹。”宋代杨万里在《晨炊杜迁市煮笋》一诗中,表示要“不须咒笋莫成竹,顿顿食笋莫食肉。”宋代苏轼不仅“不可使居无竹”,还要“餐餐笋加肉。”宋代陆游将竹笋视为“天厨仙供”,他在《食江西笋》中写道:“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清代李渔称竹笋为“素食第一品”,甚至认为“肥羊嫩豕,何足比肩。”喜欢画竹、写竹的郑板桥最喜食的美味是“鲜笋炖鲥鱼”,他对此赋诗曰:“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有趣的是,文人雅士们并不只是在嘴上赞叹竹笋的美味,还亲自动手实践竹笋的烹饪方法。宋代林洪在《山家清供》中,给鲜笋起了个外号,叫“傍林鲜”:“夏初竹笋盛时,扫叶就竹边煨熟,其味甚鲜,名傍林鲜。”他的心得是鲜笋最好现摘现吃,把鲜笋摘下后,就在竹林边,用芳香的竹叶作燃料当场煨烤。明代高濂在《四时幽赏录》中也提倡鲜笋要在竹林中现剥现煨现吃:“每于春中笋抽正肥,就彼竹下,扫叶煨笋至熟,刀戳剥食。竹林清味,鲜美无比。人世俗物,岂容此真味。” “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李渔认为笋之所以“能居肉食之上”,其奥秘在于一个“鲜”字:“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 他指出有经验的厨师,连煲笋之汤都舍不得倒掉,每作别的菜,就兑一点进去,把它当作现代的味精使用。至于这种奇妙的笋汤(又叫笋油)的提炼办法,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有详细的记载:“笋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节,铺板上,如做豆腐法,上加一枚压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盐一两,便是笋油。其笋晒干,仍可作脯。”
竹子这种植物其实会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因为这东西四季青绿,让人看着就莫名心情好。但是,农村却有老话说“门前不栽竹”,意思是很明显的,就是门前尽量不栽竹子。
可同时,我们还会听到有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就是可以吃饭不吃肉,但是住的地方却不能没有竹子。
这就会让我们感觉到莫名其妙,为什么会有这样自相矛盾的话?先说门前不栽竹,转脸又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究竟是让人门前栽还是不栽?究竟要闹哪样?到底哪一句是有道理的?
其实,这两句都有道理,只不过说这话的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有了不同的说法。也就是说,道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说的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有了不同的立场。
那这两句话分别是什么身份的人说的?想要表达个啥意思?各自有啥道理呢?
黑嫂来试着分别解读一下这两句话,对与不对,您看个热闹就好。
Ⅰ:门前不栽竹是什么人说的其实这个门前不栽竹它是个半截话,后面还有半截呢,全部是“门前不栽竹,屋后不种树”,总之,就是不想让院子里种太多植物。那我们就会不解,为啥呢?门前栽点竹子,四季青绿,难道不美吗?如果不美,古代人为啥那么多爱画竹子的?
其实,门前不栽竹是句真正的农村老话,既然是农村老话,说的人自然是农民,是农民口耳相传给传下来的,他们平时种地,闲时回家,对于一切俗话和规矩都讲究个实用性。
比如这句门前不栽竹也是为了实用性。因为这个竹子是须根,地下满是空节的根,而且生命力极强,这些地下空节在土里面横冲直撞,到什么地方就把芽发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发了芽,就会从什么地方拱出幼苗。
所以,我们如果是在门前栽一棵竹子,过几年就会出现一大片,那全是下面的空节根蔓延出来的。
我们知道,这个竹子在地下可不长眼睛,它的根横冲直撞时,就会对我们的房屋地基造成破坏,农民平时都忙,哪里有空去收拾这些?所以他们会很烦这个到处蔓延的竹子,因为如果窜到地基边上就需要修理,如果窜进屋里还需要清理,农民谁有空弄这个?他们的农活还忙不过呢,谁有心情去收拾这些破竹子?
况且农民的房屋地基都不太好,如果被竹子破坏了,还会造成房屋倒塌的风险。他们可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坐在竹子边喝酒作画,所以他们烦这个竹子,如果避免竹子破坏地基和破坏地面?干脆不种。于是就有了门前不栽竹的说法。
对于农民来说,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但问题来了,它如果有道理,那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是咋回事?
Ⅱ: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谁说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很多人反驳门前不栽竹这句话时,经常会说出来的话。他们会说门前不栽竹是迷信,要不然古人咋会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呢?
其实,门前不栽竹我们前面就解释过了,跟迷信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就是农民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总结出来的一句话。如果从农民身份出发,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但同时,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说这句话的他不是个农民,他所思所想和农民所思所想是不一样的,如果农民是从实际出发,那说这句话的就是从心情出发,从闲情出发。
说这句话的是苏东坡。
宋朝文学大神苏轼,这位的大名不用过多解释,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他写在《于潜僧绿筠轩》里的,后面还有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样的话。其主要目的是要个雅,想要雅致,他认为竹子雅致。所以,宁肯吃的饭里没肉,也不能住的地方没竹子。
他的身份显然不是个农民,他说这话的目的和农民说门前不栽竹也是不同的。农民是从实际出发,他是从心情出发。农民要实际和实用,他要的是雅致和欣赏。
所以,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目的。苏东坡不事生产,他平时没有任何农活,他写东西,做官,他的空闲时间很多,闲下来干嘛?看竹子青绿,听竹子碰撞,说不定会突然来了灵感写几句。
农民哪里有样的心思?他们再听也不会写几句,只会听成是聒噪声。
所以,两者的角度不同,所以说出来的话也不相同。这两句话是矛盾的,可如果明白分别是什么身份的人说的后,也就不会感觉矛盾了。
这就好比一个富豪说肉不好吃,可一个打工的会说肉好吃。那肉究竟好吃不好吃?谁的话有道理?从富豪角度说,他平时吃肉吃烦了,所以说肉不好吃有道理。但从打工者角度来看,他平时吃得肉少,于是他说肉好吃,这也是有道理的。角度不同,各自认为的道理也是不相同的。
Ⅲ:黑嫂个人是喜欢竹子的,所以以前在院里栽了几棵,然后就是乱拱,把院里地面都拱破了,特别烦人。
本身我是懒人,也想学人雅致,可这个乱拱的竹子特别烦人,自己又不乐意打理,所以最终还是挖了。但有些人,人家勤劳也雅致,勤于打理,那就会欣赏到竹子的美景。
这个各自有各自的道理和喜欢,并不能因为自己的不喜欢和不需要就说别人没道理。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你饮长江,我饮黄河。你可以不喜欢,但你不能骂黄河水,因为两者本是同源。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