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紫微斗数

康居国现在是哪个国家(康居国)

发布时间:2024-04-18 15:22:18作者:君心似我心来源:用户分享

康居国现在是哪个国家(康居国)

本文目录一览:

古国康居:低调列强与汉朝西域战略的最大对手

在汉朝与匈奴的长期争霸战中,曾有许多分布在西域或中亚的大小国家被牵涉进来。康居无疑是最为特殊的那个。虽然占据非常不错的地理位置,也拥有相当充沛的自然资源与适龄人口,却总给人留下参与感不足的直观印象。

事实上,康居不仅是不折不扣的中亚霸主,还曾数次站在汉朝的对立面上。甚至从某种角度来看,称得上汉朝西域战略的最大对手与助力。至于看似低调的表现姿态,则恰恰是其取得整体成功的历史侧写。

上古强权的直系继承者

康居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中亚斯基泰游牧族群

由于康居的主要大量记载均出自两汉视角,所以在经常让读者产生某种误判,觉得其出现在历史上的时间相对较晚。直到公元前2世纪中期,也就是张骞出使西域的那个阶段,才因欧亚大草原地带的民族迁徙而匆匆拼凑出来。

但自20世纪至今的考古发现却显示,康居人实际上就直接源自上古末期的斯基泰文化群体。只不过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他们往往会因统治家族的更迭,而被外界反复定义为不同。但无论是生活在其南方的波斯帝国,还是很早就有间接交流的古希腊人,都对所谓康居的身份划定有较清晰概念。或是用最强部落的封号称之为马萨格泰,又或是以更加宽泛的文化概念命名为某种斯基泰,但终究是换汤不换药的伊朗系游牧亲戚。

古代印欧先民的迁徙路线

当然,无论斯基泰人如何将自己游牧文化的向外扩散,位于河中地区的草原始终扮演着交通大动脉角色。由于境内并不缺乏河流滋润,所以很容易为定居人群提供灌溉源泉。四通八达的高质量牧场,又是发展牧业、商业和施行大规模迁徙的绝佳跳板。以至于在公元前10-1世纪之间的千年岁月里,都会定期向四周输送大批蛮族人口。直到各分支在新家园上壮大,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与老家亲戚们对立起来。于是又出现了同希腊人成为贸易伙伴的欧洲斯基泰人,以及在更东方掀起波澜的乌孙和匈奴。

与此同时,波斯人的庞大帝国也正在草原以南开疆拓土。从立国之君居鲁士大帝,到再造霸权的大流士一世,都曾挥师讨伐这些游离于自身体系外的高傲部族。虽然前者在冒进越过锡尔河后被反杀砍头,后者也险些在今日的乌克兰境内有去无回,却还是在大体上达到了战略目的。因为在之后的200多年时间里,他们都将以坐镇地方的波斯总督为至高仲裁者,不再放任骑手南下闹事。至于同时代的中原,则还处于春秋战国的水深火热之中,几乎对关中盆地以西的世界没有任何直观理解。

波斯帝国崛起后 成为了斯基泰各部的仲裁者

公元前4世纪,波斯帝国的世界框架因亚历山大东征而轰然倒塌。一时间,整个中亚草原都如脱缰的野蛮那般躁动起来。他们先是基于历史传统,主动与自立为王的波斯系贵族联盟,给进入阿富汗等地的马其顿军队造成过很烦。随后又迅速认清强弱之势,将过去对波斯大王的效忠转嫁到亚历山大大帝头上。可惜,理想的希腊化帝国从未被稳固构建起来,并且经常在内战中消耗实力。于是,就算几大部族希望能有总督来替自己充当仲裁人,也很难确保对方不是最高统治者的战场对手。

到了公元前3-2世纪,地缘政治形势的进一步变迁,终于促成后人所知的康居联盟诞生。首先是居住在里海岸边的达赫部族南下,占领了先前宣布独立的帕提亚省。接着又有大月氏和东方塞种人的扩路狂奔,击垮了同样陷入内战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不仅对原有的土著格局造成重大冲击,也让更多失去草场的中小部落闯入至河中境内。同时,因丝绸之路贸易而行省起来的粟特定居城市,也在为希腊保护人的退出而忧心忡忡。两层因素交织在一起,就要求能有强权站出来协调各方,在几个异常复杂的区域内都说得上话。

全副武装的康居贵族重骑兵

乱世中的地缘平衡力量

康居国的领地 基本以河中流域为核心

公元前2世纪,新瓶装旧酒的康居国正式构建完毕。其领土几乎囊获了整个河中流域,北接相对落后的南西伯利亚、南面是刚刚臣服于大月氏不久的阿富汗山区,西边挨着有依靠沙漠与外界隔绝的花剌子模绿洲,东边又临近同为斯基泰文化亲属建立的大宛和乌孙。这些邻居要么是刚刚趋于稳定,又或是本身就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因而在实际上都无法同更强的康居相提并论。

同时,康居的内部治理模式,也依然遵循最传统的斯基泰游牧样式。居于北方草场的小部落,往往会依据血缘构成较大的人口聚落,再推举出国王充当对内对外的共同话事人。位于南方的几个绿洲定居城市,继续交由本地的粟特商业寡头负责统治,只在整体关系上向国王宣誓臣服。前者不仅提供肉类、乳制品与皮毛一类的牧区物产,还是国际贸易线路上的护航押运力量。后者也会在供应粮食、蔬菜、瓜果等农业特产基础上,直接经营贸易活动,并可以在足够富裕时发行通用货币。有些地方受波斯文化影响,开始在祆教庙宇内供奉圣火,余下的偏远区域则继续信仰萨满武术。但彼此都使用东伊朗方言,足以在更加广袤的领域内进行无障碍交流。

位于阿姆河流域的康居王都 坎古城

从原则上讲,这个更像是联盟的康居国家,不会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敌对国家。即便暂时因水源汲取、草场分配和贸易特权而发生冲突,也会在商队重新光临时又握手言和。真正能对其构成威胁的势力,当属南方的帕提亚帝国和贵霜帝国,以及东方的匈奴与汉朝。其中,帕提亚人忙于防守自己的东北边界,又逐渐遭西方罗马的军事攻击,所以基本没精力来攻打康居。匈奴则是因其上层文化源自斯基泰支系,也需要同中亚世界保持密切往来,所以没兴趣搞吃力不讨好的大规模远征。因此,唯有先后崛起的汉朝和月氏系贵霜,具备与康居发生冲突最大可能。

讽刺的是,大月氏人虽然本来与斯基泰系牧民有严重冲突,却在南下阿富汗山地后就迅速完成了自我调整。通过一路上的吞并或结盟,他们内部也已拥有相当比例的塞种臣民,自然在对待新邻居时更加温和。加之重点攻略印度河流域,意在控制丝绸之路的难道,所以也不过是竞争关系。倒是距离边境最远的西汉,为彻底干翻匈奴而不断向西实施战略迂回,也在无形中碰触了康居贵族的基本利益。

康居国的斯基泰游牧骑兵

比如从公元前104年起,汉武帝以获取汗血宝马为缘由,两次派李广利率军攻打大宛。后者的领地,基本就囊括在今日的费尔干纳盆地的中部和东部,是丝绸之路的南道要冲。巧合的是,隶属康居治下的几座粟特商业城市,也分布在盆地西段与边上的阿姆河沿线。

于是,当大宛的斯基泰贵族意识到自己很难扛住第二轮重击,便在要求和谈的同时派人向康居方面求助。尽管河中的铁骑最终没能及时抵达现场,却还是为本地贵族们争取到更宽松的停战条件。这也是康居首次进入长安战略家们的视野,并很快被判定为拥有120000兵力的一等强国。于是,当大宛人以击杀掉同意妥协的临时君主,西汉方面也就不再予以过多干涉。

康居骑兵 经常出现在汉朝的西域记载中

公元前44年,康居又与西迁的北匈奴郅支单于结盟。先是怂恿对方在今日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塔拉兹建城定居,之后还提供过500个从事建筑的专业奴隶。由于当地属于另一个斯基泰系小国乌孙的北部领地,所以就正好处在康居商人所仰仗的丝绸之路北道位置。此时,大部分乌孙贵族已经为扩充地盘和经济利益而倒向西汉,半数以上的匈奴也选择依附。因此,康居也就只能在扶持流亡的郅支单于外,再同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联手。

然而,西汉方面却并没有给这个潜在的敌对同盟以太多准备时间。大将陈汤不惜伪造朝廷文件,征发的大批西域本地的属国武装仰攻大宛。然后派最精锐从北路进入乌孙,袭击了正在当地劫掠的小股康居先头部队。随后又对郅支单于的据点进行围攻,赶在大股斯基泰骑兵抵达前就拿下了这座匈奴小城。从这次交锋也能看出,康居联盟虽有较强的动员潜力,但并非那种能迅速动员大量士兵的集权式政体。许多行动往往只由副王或一方诸侯自行其是,容易因兵力不足等问题遭受挫败。

在郅支城下作战的汉朝骑兵

不过,康居在与汉朝的战略交锋中也并非全然没有优势。长期生活在天山山脉的斯基泰国家--乌孙,便是双方角逐最激烈的地方。首先依然是最为根本的贸易路线问题,让康居人需要在丝绸之路上扶持地方同盟。先前对大宛的声援和之后对郅支单于的扶持,就是希望在塔里木盆地的南北两翼构建前哨基地。等到确信乌孙内部已经因路线问题而产生,又直接以贸易伙伴、文化远亲的形象出现,支持原本的亲匈奴派小王乌就屠。而且在当时的乌孙内部,也还是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对汉朝抱有警惕心理,从而给康居人的向东干涉提供了基础。

此后,汉朝便不断施以各类经济援助,努力帮自己扶持的乌孙大王收买人心。康居的联盟国家性质,注定其无法在这类内卷式竞争中获胜。于是便两次怂恿自己支持的小王阵营,派刺客进行处理。但前一个目标刚刚倒下,拿着汉朝补助的接替者便会立刻上位。以至于到公元前17年,乌孙内部的小王势力只能举族西逃,直接到康居境内寻求庇护。但这种耗费巨大的补助模式,也让汉朝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结果,在实际上已逼退康居竞争者的情况下,因内部爆发的崩溃性而全盘放弃。

康居曾2次策动刺客乌孙国王

在新的轮回中幻灭

贵霜帝国的崛起 对康居和东汉都有较大冲击

公元25年,随着东汉王朝的重新建立,洛阳宫廷准备重振自己的草原和西域格局。然而,在这个关东贵族有极大话语权的时代,任何要将大量资源投向玉门关以西的畅想都容易受抵制与怀疑。取而代之的则是联盟战略,基本上就是以当年扶持的南匈奴和乌孙为为主要支点。康居人则继续以河中为基地,准备将先前未完成的交锋再进行下去。

然而,一股新势力的突然浮现,却从根本上大乱了康居和东汉的最初设想。原来,当初从西域迁徙到巴克特里亚的大月氏人,已经重新组建起自己的贵霜帝国。其控制的领域,也从阿富汗山区向外延伸,先后兼并了旁遮普平原和费尔干纳盆地。原本的两强对峙,变成了更为复杂的三方博弈。即便贵霜军队没能在公元70年的远征中杀入塔里木盆地,也依然会通过贸易交流、经济影响和文化渗透来操控局势。另一头则向北面的河中开进,逐步挤压康居联盟的那些经济重镇。

鼎盛时期的贵霜帝国 基本霸占了丝绸之路南道

于是,东汉只得采取部分受挫战略,将自己在西域的领地限制于河西走廊边缘。康居草原的斯基泰酋长们,也被迫将臣服于自己的粟特绿洲出让。甚至一度放弃了王都坎古城,成为向莲花城君主纳贡的附庸势力。换言之,一切又恢复到最初的样子。毕竟,新来的贵霜总督也大都崇尚希腊文化艺术,并继续用波斯帝国留下的老制度来充当话事人。至此,成形于乱世之中的康居国家,便在实际上宣告消亡。只不过在新的历史轮回中,这样的安排还不会是最终结局。

进入公元3世纪后,贵霜帝国因萨珊波斯的入侵而分崩离析。河中草场上的斯基泰人最后一次南下,并在大体上重建了百年前丧失掉的康居联盟国家。然而,重返中亚腹地的波斯官员却逐步暴露出不同于以往的独断与霸道。他们不仅希望从粟特人的商业收入中抽税,还企图将自治城市中的人口都直接纳入征兵范畴。由此所产生的敌对心态,也让那些生活在绿洲的商业寡头们怀念起往日时光,觉得康居时代的宽松和自有才更利于自己。

白匈奴帝国 堪称古代康居的最后一次转生

与此同时,过去生活在北部草原上的斯基泰部落,也正悄然发生着巨大变化。他们与当初西迁的部分匈奴、月氏合流,逐步融合为全新集团。然后便利用河中城市同萨珊帝国之间的不可调和矛盾,将历史上曾无数次闪现的南下壮举又再度重演一边。随着波斯税吏团队的仓皇出逃,他们也正式升格为让周遭邻居都感到恐怖的白匈奴帝国。直到被波斯和突厥人的联军摧毁前夕,还基本遵循着古朴的康居国家结构。

至于当初和康居人逐鹿西域的汉朝,早已在黄巾军和董卓的先后叛乱中倾覆。继而掌权的魏晋帝国,依然能招待那些来自中亚的粟特商团,并习惯性将大城撒马尔罕称为康国。这样的模糊接触一直持续到隋唐两代,才因穆斯林阿拉伯人的颠覆性东侵而彻底中断......

古国康居:低调列强与汉朝西域战略的最大对手

在汉朝与匈奴的长期争霸战中,曾有许多分布在西域或中亚的大小国家被牵涉进来。康居无疑是最为特殊的那个。虽然占据非常不错的地理位置,也拥有相当充沛的自然资源与适龄人口,却总给人留下参与感不足的直观印象。

事实上,康居不仅是不折不扣的中亚霸主,还曾数次站在汉朝的对立面上。甚至从某种角度来看,称得上汉朝西域战略的最大对手与助力。至于看似低调的表现姿态,则恰恰是其取得整体成功的历史侧写。

上古强权的直系继承者

康居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中亚斯基泰游牧族群

由于康居的主要大量记载均出自两汉视角,所以在经常让读者产生某种误判,觉得其出现在历史上的时间相对较晚。直到公元前2世纪中期,也就是张骞出使西域的那个阶段,才因欧亚大草原地带的民族迁徙而匆匆拼凑出来。

但自20世纪至今的考古发现却显示,康居人实际上就直接源自上古末期的斯基泰文化群体。只不过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他们往往会因统治家族的更迭,而被外界反复定义为不同。但无论是生活在其南方的波斯帝国,还是很早就有间接交流的古希腊人,都对所谓康居的身份划定有较清晰概念。或是用最强部落的封号称之为马萨格泰,又或是以更加宽泛的文化概念命名为某种斯基泰,但终究是换汤不换药的伊朗系游牧亲戚。

古代印欧先民的迁徙路线

当然,无论斯基泰人如何将自己游牧文化的向外扩散,位于河中地区的草原始终扮演着交通大动脉角色。由于境内并不缺乏河流滋润,所以很容易为定居人群提供灌溉源泉。四通八达的高质量牧场,又是发展牧业、商业和施行大规模迁徙的绝佳跳板。以至于在公元前10-1世纪之间的千年岁月里,都会定期向四周输送大批蛮族人口。直到各分支在新家园上壮大,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与老家亲戚们对立起来。于是又出现了同希腊人成为贸易伙伴的欧洲斯基泰人,以及在更东方掀起波澜的乌孙和匈奴。

与此同时,波斯人的庞大帝国也正在草原以南开疆拓土。从立国之君居鲁士大帝,到再造霸权的大流士一世,都曾挥师讨伐这些游离于自身体系外的高傲部族。虽然前者在冒进越过锡尔河后被反杀砍头,后者也险些在今日的乌克兰境内有去无回,却还是在大体上达到了战略目的。因为在之后的200多年时间里,他们都将以坐镇地方的波斯总督为至高仲裁者,不再放任骑手南下闹事。至于同时代的中原,则还处于春秋战国的水深火热之中,几乎对关中盆地以西的世界没有任何直观理解。

波斯帝国崛起后 成为了斯基泰各部的仲裁者

公元前4世纪,波斯帝国的世界框架因亚历山大东征而轰然倒塌。一时间,整个中亚草原都如脱缰的野蛮那般躁动起来。他们先是基于历史传统,主动与自立为王的波斯系贵族联盟,给进入阿富汗等地的马其顿军队造成过很烦。随后又迅速认清强弱之势,将过去对波斯大王的效忠转嫁到亚历山大大帝头上。可惜,理想的希腊化帝国从未被稳固构建起来,并且经常在内战中消耗实力。于是,就算几大部族希望能有总督来替自己充当仲裁人,也很难确保对方不是最高统治者的战场对手。

到了公元前3-2世纪,地缘政治形势的进一步变迁,终于促成后人所知的康居联盟诞生。首先是居住在里海岸边的达赫部族南下,占领了先前宣布独立的帕提亚省。接着又有大月氏和东方塞种人的扩路狂奔,击垮了同样陷入内战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不仅对原有的土著格局造成重大冲击,也让更多失去草场的中小部落闯入至河中境内。同时,因丝绸之路贸易而行省起来的粟特定居城市,也在为希腊保护人的退出而忧心忡忡。两层因素交织在一起,就要求能有强权站出来协调各方,在几个异常复杂的区域内都说得上话。

全副武装的康居贵族重骑兵

乱世中的地缘平衡力量

康居国的领地 基本以河中流域为核心

公元前2世纪,新瓶装旧酒的康居国正式构建完毕。其领土几乎囊获了整个河中流域,北接相对落后的南西伯利亚、南面是刚刚臣服于大月氏不久的阿富汗山区,西边挨着有依靠沙漠与外界隔绝的花剌子模绿洲,东边又临近同为斯基泰文化亲属建立的大宛和乌孙。这些邻居要么是刚刚趋于稳定,又或是本身就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因而在实际上都无法同更强的康居相提并论。

同时,康居的内部治理模式,也依然遵循最传统的斯基泰游牧样式。居于北方草场的小部落,往往会依据血缘构成较大的人口聚落,再推举出国王充当对内对外的共同话事人。位于南方的几个绿洲定居城市,继续交由本地的粟特商业寡头负责统治,只在整体关系上向国王宣誓臣服。前者不仅提供肉类、乳制品与皮毛一类的牧区物产,还是国际贸易线路上的护航押运力量。后者也会在供应粮食、蔬菜、瓜果等农业特产基础上,直接经营贸易活动,并可以在足够富裕时发行通用货币。有些地方受波斯文化影响,开始在祆教庙宇内供奉圣火,余下的偏远区域则继续信仰萨满武术。但彼此都使用东伊朗方言,足以在更加广袤的领域内进行无障碍交流。

位于阿姆河流域的康居王都 坎古城

从原则上讲,这个更像是联盟的康居国家,不会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敌对国家。即便暂时因水源汲取、草场分配和贸易特权而发生冲突,也会在商队重新光临时又握手言和。真正能对其构成威胁的势力,当属南方的帕提亚帝国和贵霜帝国,以及东方的匈奴与汉朝。其中,帕提亚人忙于防守自己的东北边界,又逐渐遭西方罗马的军事攻击,所以基本没精力来攻打康居。匈奴则是因其上层文化源自斯基泰支系,也需要同中亚世界保持密切往来,所以没兴趣搞吃力不讨好的大规模远征。因此,唯有先后崛起的汉朝和月氏系贵霜,具备与康居发生冲突最大可能。

讽刺的是,大月氏人虽然本来与斯基泰系牧民有严重冲突,却在南下阿富汗山地后就迅速完成了自我调整。通过一路上的吞并或结盟,他们内部也已拥有相当比例的塞种臣民,自然在对待新邻居时更加温和。加之重点攻略印度河流域,意在控制丝绸之路的难道,所以也不过是竞争关系。倒是距离边境最远的西汉,为彻底干翻匈奴而不断向西实施战略迂回,也在无形中碰触了康居贵族的基本利益。

康居国的斯基泰游牧骑兵

比如从公元前104年起,汉武帝以获取汗血宝马为缘由,两次派李广利率军攻打大宛。后者的领地,基本就囊括在今日的费尔干纳盆地的中部和东部,是丝绸之路的南道要冲。巧合的是,隶属康居治下的几座粟特商业城市,也分布在盆地西段与边上的阿姆河沿线。

于是,当大宛的斯基泰贵族意识到自己很难扛住第二轮重击,便在要求和谈的同时派人向康居方面求助。尽管河中的铁骑最终没能及时抵达现场,却还是为本地贵族们争取到更宽松的停战条件。这也是康居首次进入长安战略家们的视野,并很快被判定为拥有120000兵力的一等强国。于是,当大宛人以击杀掉同意妥协的临时君主,西汉方面也就不再予以过多干涉。

康居骑兵 经常出现在汉朝的西域记载中

公元前44年,康居又与西迁的北匈奴郅支单于结盟。先是怂恿对方在今日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塔拉兹建城定居,之后还提供过500个从事建筑的专业奴隶。由于当地属于另一个斯基泰系小国乌孙的北部领地,所以就正好处在康居商人所仰仗的丝绸之路北道位置。此时,大部分乌孙贵族已经为扩充地盘和经济利益而倒向西汉,半数以上的匈奴也选择依附。因此,康居也就只能在扶持流亡的郅支单于外,再同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联手。

然而,西汉方面却并没有给这个潜在的敌对同盟以太多准备时间。大将陈汤不惜伪造朝廷文件,征发的大批西域本地的属国武装仰攻大宛。然后派最精锐从北路进入乌孙,袭击了正在当地劫掠的小股康居先头部队。随后又对郅支单于的据点进行围攻,赶在大股斯基泰骑兵抵达前就拿下了这座匈奴小城。从这次交锋也能看出,康居联盟虽有较强的动员潜力,但并非那种能迅速动员大量士兵的集权式政体。许多行动往往只由副王或一方诸侯自行其是,容易因兵力不足等问题遭受挫败。

在郅支城下作战的汉朝骑兵

不过,康居在与汉朝的战略交锋中也并非全然没有优势。长期生活在天山山脉的斯基泰国家--乌孙,便是双方角逐最激烈的地方。首先依然是最为根本的贸易路线问题,让康居人需要在丝绸之路上扶持地方同盟。先前对大宛的声援和之后对郅支单于的扶持,就是希望在塔里木盆地的南北两翼构建前哨基地。等到确信乌孙内部已经因路线问题而产生,又直接以贸易伙伴、文化远亲的形象出现,支持原本的亲匈奴派小王乌就屠。而且在当时的乌孙内部,也还是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对汉朝抱有警惕心理,从而给康居人的向东干涉提供了基础。

此后,汉朝便不断施以各类经济援助,努力帮自己扶持的乌孙大王收买人心。康居的联盟国家性质,注定其无法在这类内卷式竞争中获胜。于是便两次怂恿自己支持的小王阵营,派刺客进行处理。但前一个目标刚刚倒下,拿着汉朝补助的接替者便会立刻上位。以至于到公元前17年,乌孙内部的小王势力只能举族西逃,直接到康居境内寻求庇护。但这种耗费巨大的补助模式,也让汉朝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结果,在实际上已逼退康居竞争者的情况下,因内部爆发的崩溃性而全盘放弃。

康居曾2次策动刺客乌孙国王

在新的轮回中幻灭

贵霜帝国的崛起 对康居和东汉都有较大冲击

公元25年,随着东汉王朝的重新建立,洛阳宫廷准备重振自己的草原和西域格局。然而,在这个关东贵族有极大话语权的时代,任何要将大量资源投向玉门关以西的畅想都容易受抵制与怀疑。取而代之的则是联盟战略,基本上就是以当年扶持的南匈奴和乌孙为为主要支点。康居人则继续以河中为基地,准备将先前未完成的交锋再进行下去。

然而,一股新势力的突然浮现,却从根本上大乱了康居和东汉的最初设想。原来,当初从西域迁徙到巴克特里亚的大月氏人,已经重新组建起自己的贵霜帝国。其控制的领域,也从阿富汗山区向外延伸,先后兼并了旁遮普平原和费尔干纳盆地。原本的两强对峙,变成了更为复杂的三方博弈。即便贵霜军队没能在公元70年的远征中杀入塔里木盆地,也依然会通过贸易交流、经济影响和文化渗透来操控局势。另一头则向北面的河中开进,逐步挤压康居联盟的那些经济重镇。

鼎盛时期的贵霜帝国 基本霸占了丝绸之路南道

于是,东汉只得采取部分受挫战略,将自己在西域的领地限制于河西走廊边缘。康居草原的斯基泰酋长们,也被迫将臣服于自己的粟特绿洲出让。甚至一度放弃了王都坎古城,成为向莲花城君主纳贡的附庸势力。换言之,一切又恢复到最初的样子。毕竟,新来的贵霜总督也大都崇尚希腊文化艺术,并继续用波斯帝国留下的老制度来充当话事人。至此,成形于乱世之中的康居国家,便在实际上宣告消亡。只不过在新的历史轮回中,这样的安排还不会是最终结局。

进入公元3世纪后,贵霜帝国因萨珊波斯的入侵而分崩离析。河中草场上的斯基泰人最后一次南下,并在大体上重建了百年前丧失掉的康居联盟国家。然而,重返中亚腹地的波斯官员却逐步暴露出不同于以往的独断与霸道。他们不仅希望从粟特人的商业收入中抽税,还企图将自治城市中的人口都直接纳入征兵范畴。由此所产生的敌对心态,也让那些生活在绿洲的商业寡头们怀念起往日时光,觉得康居时代的宽松和自有才更利于自己。

白匈奴帝国 堪称古代康居的最后一次转生

与此同时,过去生活在北部草原上的斯基泰部落,也正悄然发生着巨大变化。他们与当初西迁的部分匈奴、月氏合流,逐步融合为全新集团。然后便利用河中城市同萨珊帝国之间的不可调和矛盾,将历史上曾无数次闪现的南下壮举又再度重演一边。随着波斯税吏团队的仓皇出逃,他们也正式升格为让周遭邻居都感到恐怖的白匈奴帝国。直到被波斯和突厥人的联军摧毁前夕,还基本遵循着古朴的康居国家结构。

至于当初和康居人逐鹿西域的汉朝,早已在黄巾军和董卓的先后叛乱中倾覆。继而掌权的魏晋帝国,依然能招待那些来自中亚的粟特商团,并习惯性将大城撒马尔罕称为康国。这样的模糊接触一直持续到隋唐两代,才因穆斯林阿拉伯人的颠覆性东侵而彻底中断......

揭开神秘的康居国是从哪里来的?又最终去往哪里了?

康居国是古代中亚锡尔河中游北部一游牧,位居中亚游牧民向河中迁徙的必经之地。 公元前2世纪势力弱小,分别隶属于河中的大月氏和东部草原上的匈奴;公元前后两个世纪成为中亚一大国。公元3世纪开始走向衰落,4世纪时国家不复存在,其部众或迁入河中与当地大月氏人混居,或留在草原上继续游牧,先后隶属于其他民族游牧。

大月氏西迁定居中亚草原时的康居国

康居具体的位置,可以由同时期的其他邻居来推定,关于汉代乌孙、大宛与大月氏人所建贵霜国地望,史学界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争论,看法已 基本上趋于一致:乌孙范围大致在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吉尔吉斯斯坦东部和中国新疆的伊犁地 区。大宛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大月氏位于阿姆河一带。若以此三国地望为坐标,根据汉文史料判断,两汉时期康居国的地望在乌孙西部、大宛西北部、大月氏北部,与乌孙、大宛、大月氏、奄蔡及匈奴等国为邻。也就是说,康居国本土在今锡尔河中游北部草原上。

从汉文文献记载来看,作为一个游牧行国,康居国的边界随其国势的强弱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公元前2 世纪下半叶张骞出使中亚时,康居有兵丁八九万人,与其西边的奄蔡、南边的大月氏、东边的匈 奴、乌孙相比,只能是一个小国。它南边隶属于大月氏,东边隶属于匈奴。公元前1世纪以后, 康居国已有胜兵十二万,南边摆脱了大月氏的羁绊,但东边仍然隶属于匈奴。公元前1世纪后期,由于北匈奴郅支单于投靠康居的缘故,康居东部的领土到达了塔拉斯河与楚河之间。郅支单于为汉军消灭后,康居取得了独立,并开始积极谋求向富庶的城郭之国发展。

中亚地理图

公元前2世纪后期张骞出使中亚时,中亚的形势是月氏强而康居弱,康居臣属于河中的大月氏人,所以根本谈不上康居势力控制河中。从张骞的报告看,大月氏人初到河中地区时并未建立起统一 的,而是分为五个游牧部落领地。 这种状况持续了一百多年,约相当于公元前2世纪后期至公元1世纪初。在这一时期,康居人先是隶属于大月氏人和匈奴人,而后虽然摆脱了其束缚,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甚至还一度征服了西边的奄蔡国和严国,但是它们的南边却是一个越来越强大的邻居。

公元1世纪和2世纪是贵霜国最强大的时期,是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从建立到发展为帝国时期。

贵霜帝国

从汉文文献记载看,两汉时期的康居一直是个游牧行国,它地处游牧民由北向南、由东向西 迁徙的交通要道;这里是中亚农耕民与游牧民的交汇地,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之所。历史上游牧民 经过此地向西、向南迁移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康居国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来自草原上游牧民的巨大影响和河中农耕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从种种迹象和中亚游牧民迁徙的历史来看,康居人向河中 地区发展是势所必然,而且其内部少数部落或氏族向河中地区的迁移有可能一直存在。他们与河 中的大月氏人互相混居、游牧也是极有可能的。

然而从整体上看,在两汉时期,河中地区,特别是泽拉夫善河流域一直是大月氏人的势力占据优势,康居人与当时的贵霜帝国势力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 但这样说并不排除康居人的一些部落或氏族在某个时期在河中某一局部地区占据上风。

公元1世纪,河中的大月氏人和草原上的康居人向城郭诸国积极发展其势力,增大其影响。从史料中可以看出,首先,康居人利用与大月氏人的联姻方式向河中地区和城郭诸国渗透,借此政治婚姻抬高自己在中亚诸国的威望;其次,康居人和大月氏人一起积极参与塔里木盆地政治事务。

公元78年,班超平定姑墨石城时康居出兵协助; 公元84年,疏勒王忠反汉,康居派兵援助。班超利用大月氏人与康居的关系,贿赂月氏王,使其对康居施加影响。结果,康居不但退兵,而且抓走了疏勒王。东汉安帝元初(114— 120),疏勒王安国之舅臣磐在月氏做人质,后来在月氏军队的帮助下返国夺取了王位。东汉时期,大月氏人还在文化方面,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方面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总之,在两汉时期,特别是东汉时期,大月氏人对中国塔里木盆地的影响要比康居人大得多,这是就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公 元1—2世纪时康居人占据河中地区的可能性非常小。

一直到公元2世纪后期,康居国仍在锡尔河中游北部的草原上,河中地区则是大月氏 人的势力范围。公元二三世纪之交,中原人仍有康居的消息。这时的康居仍在草原上保持着游牧的习俗

公元3世纪的康居国。魏晋以后,中国汉文史籍中有关康居的记载极少,这些零星记载隐约透露出公元3世纪时康居国仍然存在,而且仍在 草原上。如果这一时期康居占据了河中地区,对于中原人来说无论如何也是一件大事,应在文献 中有所反映,哪怕是曲折的反映。我们知道,公元3世纪时,河中地区的大月氏建立的贵霜国虽 然衰落了,但新兴的波斯萨珊王朝却占有了索格底亚那,他们派遣总督在那里进行有效的管辖。 这些总督发行的独具特色的钱币早已为语言学家和钱币学家们所识读。既然3世纪时康居国仍 然存在,那么康居国的瓦解与康居人大规模地南迁河中应在此之后。

中原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不休,王朝更迭频繁。战乱极大地妨碍了中西交通的畅通及中原与 中亚诸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这一时期也是欧亚大草原上民族迁徙的重要时期。中亚地区政治形势 与民族分布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动,也影响了中亚与中国的交流与联系。首先是北匈奴西迁,匈奴 作为一股强大的势力退出了中亚的历史舞台,接着是鲜卑族强大起来。公元2世纪后期,鲜卑首 领檀石槐“因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 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然后是柔然兴起,势力直达中亚地区,吠哒、乌孙西迁 ……这一时期草原上的游牧民接连不断地向中亚大草原西部和中亚南部农耕地区迁徙,不能不影 响到位居枢纽地区的康居国。何况在此之前,康居已具有向南部农耕地区发展的势头呢?

公元4世纪以后的康居国。康居国在经历了二三百年的繁荣以后开始走下坡路。《魏略 ·西戎传》中提到其西部的奄蔡国,已摆脱了康居的束缚,走上了独立的道路。康居国内部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情况在汉文文献 中只提到过一次,即《汉书 ·段会宗传》中记载的康居太子保苏匿率众万余人来降汉朝之事。由 于游牧内部继承权不如农耕那样明确,更容易引发权力之争,所以康居国在走下坡路时 其内部权力之争应该非常激烈。加之接连不断的民族迁徙浪潮,康居国终于四分五裂,不复存在。

那么康居国到底是何时灭亡的呢?王治来先生推测“可能是在北匈奴西迁浪潮的冲击下,康 居被迫南迁到索格底亚那地区。,康居人向农耕地区发展势 力早在东汉时期的公元1世纪后半叶已经开始,考虑到436年董琬、高明出使中亚时该国已不存 在,结合这之前中亚草原民族迁徙历史,推测康居国瓦解于公元4世纪某一时期。

瓦解的原因有 三:(1)中亚草原上开始的新一轮的民族迁徙浪潮,匈奴、鲜卑、柔然、吸哒、突厥等,他们在 公元2-6世纪间或向西迁移,或以漠北为中心向四周扩张势力,迫使所到之处的游牧民被迫称 臣纳贡或向更西、南迁徙;(2)康居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在此之前已开始的向南发展的势头;(3) 康居国国势的衰落及统治者内部尖锐的矛盾和斗争。诸多原因加在一起,终于导致康居国瓦解, 部众四散。亡国的康居人或随其他游牧人一起南迁河中,投奔其同类;或留在原地继续游牧,先 后隶属于鲜卑、柔然、吸哒、突厥等。

进入河中地区的康居人可能比较集中地生活于泽拉夫善河一带,与当地已定居的大月氏人混 居。所以汉文史料中把他们与大月氏人混为一谈。至于文献中记载的何国、曹国、米国、史国、 康国等,本人以为皆是南下的康居人与当地大月氏人混居后建立的,其中可能以康居人为 多,或康居人势力较强大,征服了当地四分五裂、走向衰落的大月氏人,成为这几个国家的统治 者。也就是后世的一部分粟特人的祖先。

唐朝时期的西域

迁入河中地区的康居人与其它游牧民一起与当地居民混居,至董琬、高明出使中亚时,已经 过了几代人,逐渐定居,与大月氏人融合。至隋唐时期中原再度与河中取得直接联系时,得 到了这几个国家或为康居之后,或为“旧康居之地”的消息。

由于中国人对两汉时期锡尔河以北 的康居人非常熟悉,虽然中间几百年时间里失去了联系,不了解其间康居国发生了什么,它们为 何从行国变成了城郭之国,从游牧民变成了定居者,从草原到了河中地区,但代代相传及文献记 载中康居与两汉的密切关系的事实却从来不曾从康居和汉民族后人的记忆中抹去。

百家姓-“康”

康 读音 kānɡ部首 广 笔画数 11 五笔 YVII康 (kānɡ-形容词)

⑴ 安乐,安定 [easy]

民康乐。——《礼记·乐记》 无己大康,职思其居。——《诗·唐风·蟋蟀》 上下和洽,海内康平。——《汉书·宣帝纪》 日康娱以自忘兮。——《楚辞·离骚》康乐(安乐);康阜(安和富足);康娱(欢娱安乐);康福(安乐,富裕) ⑵ 健康 [health;well-being]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康健(安康强健);康胜(康健安泰);康宁(健康平安) ⑶ 太平;安宁 [peaceful;stable] 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晋书》康时(太平盛世);康乂(安治,太平无事。乂:治理);康适(安适,安舒);康日(谓太平岁月) ⑷ 丰足;富裕 [rich;abundant] 迄用康年。——《世说新语·周臣臣》康年(丰年) ⑸ 四通八达的;四面八方的 [all round;extended in all directions] 为开第康庄之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酌彼大康。——《世产新语·小甫宾》康衢(通向四面八方的宽阔大路);康功(平整道路之事);康庄;康逵(康庄大道);康途(康衢,犹坦途,大道。指生死之道);康爵(一说大的酒杯) ⑹ 空 [empty] 酌彼康爵,以奏尔时。——《诗·小雅·宾之初筵》 斡弃周鼎兮宝康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康瓠(空酒器,比喻腹中空空的庸才) 康 (kānɡ-名词)(会意。康为穅的本字。从禾,康声。本义:谷皮;米糠)

⑴ 同本义 [bran;rice polishings]

康,谷皮也。——《说文》字亦作穅。尘垢粃穅。——《庄子·逍遥游》 亦食穅何覈耳。——《汉书·陈平传》 播康迷目。——《庄子·天运》 ⑵ 五路通达的大路,泛指大路 [broad road] 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尔雅》 公驱及之康内。——《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微服游于康衢。——《列子·仲尼》 ⑶ 姓 康 (kānɡ-动词)

⑴ 褒扬;赞美[praise]

康周公,故以赐鲁也。——《礼记》 ⑵ 使安定[stablize] 文王康之。——《荀子·王制》康护(安定维护);康隆(使安定兴盛) ⑶ 安抚 [console]康救(安抚拯救);康惠(安抚惠爱);康济(安抚救济) 康kāng

⑴ 安宁:康乐。康平。康宁。

⑵ 空,空虚:萝卜康了。

⑶ 宽阔:康庄。康衢(四通八达的大路)。

⑷ 无病:康健。康复。康泰。健康。

⑸ 丰盛:小康。康年。

⑹ 姓。 历史

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后,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称康叔。

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摄政,三监(管理商朝旧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结武庚(商纣王后裔)和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平定。之后,便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统治,并改封康叔为卫君,建立卫国,故又称卫康叔。

康叔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声誉日益上升,到周成王亲政时被举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死后谥号是“康”,其后便以谥号为康氏。史称康姓正宗。

源流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的同母弟姬叔封,即康叔。周武王得天下而“封诸侯建同姓”起中国“封建”之始时,因年幼最初被封在京畿内康国,所以得名为康叔。

当年周武王克殷纣,以殷余民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位比诸侯,以奉其先祀不绝。因武庚未尽服,恐怕他将来乘机作乱,武王就令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为禄父相以治殷。周武王驾崩后,年仅12岁的周成王继位,由他的四叔周公旦辅政。管、蔡怀疑周公,联合武庚一起作乱,被周公伐灭。之后,周公看到对殷商遗民的统治成了一个十分麻烦的问题,理由很明显,这些殷商的遣民,内心未必认同姬周,如果对他们的安置不当,很可能会引起叛乱,岂不是后患无穷!周公最后决定,是把这批殷商遗民交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去统治,并且改封康叔为卫国国君,侯爵。后来,康叔至卫,按照周公所教导,把过去那些一直蠢蠢欲动的殷民安置得心服口服,做到了“化敌为友”的境界,功在周朝的社稷。因此,康叔的声誉日隆,到周成王长大亲政之时,并且被举用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逝世后谥号是“康”,其后便有以谥号为氏,或以封邑为氏,称康氏。史称康氏正宗。后世康氏源于康叔,在历来研究姓氏学的学者心目中,是被认为“不容置疑”的,因此,所有古籍对于汉族康氏的姓源,也都只有这样一种记述,譬如,《姓纂》和《姓苑》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卫康叔之后以谥为氏”,可见得康氏的源自周初名人康叔。康氏族人大多尊奉康叔为得姓始祖。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瑶族、土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康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康氏,世代相传至今。

中亚康居国(今中亚一带)人,入中国后姓氏音译为汉字“康”, 也为大族。比如《新唐书》记载的中亚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记载:

⑴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亦称朱勒豁得氏,世居科尔沁。后有满族引为姓氏,满语为Jorgut Hala。所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

⑵蒙古族珠尔奇特氏,亦称主儿乞氏、主儿勤氏、月儿斤氏、禹儿乞氏、朱日其德氏,源出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长子斡勤巴儿合黑所建部落名称,是蒙古东方三部落之一,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其是女真人,达斡尔民族亦有该姓氏,满语为Jurk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⑶蒙古族瑚尔拉特氏,出自清朝初期古巴尔虎氏、亦称胡拉特尔氏,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满语为Hurlat Hala。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瑚尔拉特氏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其后代多冠汉姓为康氏、胡氏。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出自古代突厥族有康氏。据《隋书》载:“突厥亦有康姓”。突厥为公元6世纪在今新疆境内的游牧民族。西魏时建立,康居王定居河西,主要是繁衍于我国的西北一带。关于这个康居国,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高长安城一万二千里”,拥有现在新疆以及苏俄中亚之地。隋之前疆域最广,族中有康姓。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赫舍哩部族人,满语为Heseri Hala,取部落名为氏,世居都英额地区(今辽宁清原英额门)。满清开国初,其祖赫舍哩·硕色归清,隶属正黄旗满洲,精通满、汉、蒙文字,其子赫舍哩·索尼亦精满、汉、蒙文字,由头等侍卫历著战功,受世祖章皇帝之托顾命为辅政大臣,受一等公,谥文忠。

其租墓在昭陵左掖,后代分为赫、张、康三氏。其中的康氏始祖为赫舍哩·卡宜奇郎,取名字的汉字谐音“康”为氏,隶属正黄旗满洲,官拜木力占牛录、武德骑尉。他在清康熙年间出兵辽东,生五子,长子和次子皆无后,五子过继富氏。三子赫舍哩·达士巴和四子赫舍哩·招里其的后人分为两支,前后驻防丹东凤凰城,分别在正黄旗满洲和正白旗满洲下注册。赫舍哩·卡宜奇郎墓葬辽阳涧溪沟。

⑵满族(蒙古族)卡克他氏,称亦卡尔他吉尔氏、卡勒塔基尔氏,满语为Kartagir Hala,卡克他氏在努尔哈赤时期就有陆续归附后金的(比如辽宁省凤城有一支卡克他氏现在姓康,就是努尔哈赤时期投奔来的)但主要还是在皇太极时期入的八旗。

崇德4年(公元1639年)清太宗皇太极调军平索伦部,从此索伦部众悉数编入八旗,但真正被调往沈阳的只是一小部分,多数索伦部众就地安置编旗继续从事生产,清廷并没有将其纳入深层的八旗管理。到康熙年间,由于沙俄的进犯黑龙江上游的各旗索伦人才真正列入以车满洲,编练成兵参加了雅克萨战争。此后因索伦部旗人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清廷将其视为精锐兵源,每有重大战事必调遣自黑龙江。索伦部旗人几乎参加了清中期以后的所有战争。今天黑龙江省的一些老姓卡克他氏的满族人就是这些以车满洲索伦部旗人的后代。,祖籍在长白山以东讷佛贺城。始祖名“塔木太阿古”随努尔哈赤其兵,后来他的孙子1644年\"从龙入关\"。1687年四世孙卡克他氏图美、图奈兄弟2人奉命迁居凤凰城驻防,隶蒙古镶白旗官保佐领下当差,居凤凰城北山,图美任参领,图奈任额兵,为始祖。因家属仍在北京,弟图奈未再娶妻,兄图美娶妻王氏,生3子。长子七力根特,次子巴力士,三子那保。长子生5子,名叫依力巴、福寿、必伦太、五十九、六十九;次子生3子,名叫溪力巴、溪力登、合色;三子生4子,名叫七根、八牙力士、八各、托力吉。至第二世迁居大堡康家沟。由是人口增多,至1905年康家沟一支人口达到1000多人。1905年编修《卡克他氏宗谱》,以庆字为第八世,确定\"庆(上)会(上)运(下)昌(下)明(下),英(上)才(下)济(上)圣(上)清(下)。国(上)华(下)全(下)贵(上)品(下),世(上)禄(下)广(上)恩(下)荣(上)。德(上)义(下)昭(上)隆(上)业(下),贤(下)良(上)继(上)盛(下)名(上)。永(上)怀(上)先(下)泽(下)厚(上),保(上)泰(上)益(上)和(下)平(上)\"40个字以序辈数。括号中上者用于姓名中间,俗称居中;下者用于末尾,俗称落底。已传13世

⑶满族额勒赫氏,满语为Elhe Hala,满族姓氏,汉义“平安、康泰”,世居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爱珲(今黑龙江黑河爱珲镇)、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康氏、安氏。

⑷满族康锡哩氏,满语为Kangsiri Hala,世居伊巴丹(今辽宁桓仁雅河乡附近),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⑸满族讷哷氏,亦称那尔氏,满语为Nere Hala,世居黑龙江,所冠汉姓为春氏、康氏。

⑹满族满族卡宜氏,满语为Kay Hala,以祖名为氏,原属于赫舍哩氏族中的一支,受命驻防凤凰城,分隶正黄旗和正白旗下,隶正白旗者依然姓赫舍哩氏,而隶正黄旗下者皆取始祖“卡宜奇郎”的前两个字“卡宜”为姓,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⑺满族康仪理氏,满语为Kangyili Hala,亦称康吉里氏,汉义“苗条”,世居费尔塔哈村(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包含“康”的词语

◆ 康德 【kānɡdé】  

[ Kant ] (1724—1804) 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理论的创始人

◆ 康复 【kānɡfù】  

[ recovery recuperate convalesce ] 指病后身体复原

◆ 康健 【kānɡjiàn】  

[ healthy ] 健康

◆ 康乐球 【kānɡlèqiú】  

[ caroms ] 即克朗棋,是一种在四角有洞的盘台面上把棋子打入洞中的游艺活动

◆ 康平 【kānɡpínɡ】  

[ peaceful ] 安乐 平安  

例: 海内康平

包含“康”的成语

◆ 福寿康宁 【fú shòu kāng níng】

释义: 祝颂语。谓幸福、长寿、健康、安宁诸福齐备。

出处: 宋·陈亮《喻夏卿墓志》:“福寿康宁,子孙彬彬然,皆有可能者,天于夏卿亦何所负哉!”

示例: 是的,皇上会永远福寿康宁了。 【郭沫若《高渐离》第二幕】

◆ 家道小康 【jiā dào xiǎo kāng】

释义: 家道:家境;小康:中等水平。家庭经济比较宽裕。 (The family economy is relatively comfortable.)

示例: 他算得是家道小康了。

◆ 康庄大道 【kāng zhuāng dà dào】

释义: 康庄:平坦,通达。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大路。比喻美好的前途。 (A broad, flat road extending in all directions. Metaphor for a bright future.)出处: 《尔雅·释宫》:“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

示例: 我梦里所到的地方,竟是一片康庄大道,马来车往,络绎不绝。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

◆ 民康物阜 【mín kāng wù fù】

释义: 阜:多。人民平安,物产丰富。形容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 (Describe the scene of soci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prosperity.)出处: 明·朱有燉《灵芝庆寿》第一折:“皆因中国雨顺风调,民安物阜。”

示例: 可见当时君明臣良,民康物阜,致治之隆非无故也。(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下》)

◆ 孙康映雪 【sūn kāng yìng xuě】

释义: 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Metaphor studies very hard.)出处: 《艺文类聚》卷二:“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探秘丝路行:康居国,寻找最神秘的粟特商人

| 引语:战争与和平,繁荣和衰弱。丝绸之路也是战争之路,作为弱小国家被强大国家所灭是常常有的事。

画红圈处:康居国所在位置

● 康居国,作为历史上西域三十六之一,存在时间不过500年。是由丝路经商的粟特人建立起来的几个城邦国家,但从没有建立过统一的国家,且没有明显的国界线,其特点:散、乱、杂。不像我们中原自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统国家,没有凝聚力。所以,碰到外部较强大的势力往往被灭国。

古代中亚康国所管辖的昭武九姓诸国

●他们活动范围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横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之间。但只要在塔吉克斯坦境内。与所有游牧民族一样,他们逐水草而居,一年牧场转场往往相距千里之遥。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鞑靼民族崛起并西迁。康居国名逐渐弱化甚至消失,到唐朝时变成康国。

粟特人高鼻深目,属印欧白色人种

●大家平常可能略有耳闻,古代丝路有一个民族特别精于商道,像现代社会的犹太人一样,他们几乎垄断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粟特人属印欧人种,操东伊朗语系。我们知道中亚的塔吉克斯坦就是白色人种,是中亚五国中唯一主体民族非突厥语系的国家。所以说古代粟特人与塔吉克斯坦族颇有渊源并无道理。

粟特社区,繁华的商业广场

●“利所在无所不至”。他们不辞辛劳,沿丝绸之路东西往返,基于商业贸易的需要,粟特人每每到一个地区都喜欢建立一个社区,作为丝路的中转站或者落脚点。比如,位于塔吉克斯坦西部城市彭基肯特: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遗址。虽然到处断垣残壁,但从店铺、客栈的墙壁遗迹密集程度,我们仍可以看出,仿佛当年商铺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这就是当年粟特人建造的商业城或者贸易枢纽。在看我们西安的回民街,很早以前就有西域胡人到此经商,虽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现在仍繁华依旧。

据历史文献记载,粟特人一生下来,父母亲会把一块冰糖放进婴儿的嘴巴。寓意长大后,做生意能够口腹蜜剑,左右逢源。待男孩成年后必须脱离家庭,自去经商谋生, 孩子刚出生就进行经商教育启蒙。他们注重商业合同,事无巨细往往以条约为主。

粟特贵族

不满足生意上的成功,商而优则仕。反过来说可能是更好地为商业服务。中原朝廷很多的安姓、曹姓官人就是粟特人。这里有必要补充一下:中原对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叫昭武九姓。以康国为老大领一帮喽啰国,有九个绿洲王国,即康、安、曹、石、史、米等国。故有昭武九姓之说法。

风靡一时的胡旋舞差点毁了大唐社稷

精通胡旋舞的安禄山,带头起兵造反

除了政治上,文化上也加以渗透中原。李白诗有:“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是说当年长安有酒家胡女在招徕宾客。靓丽的胡女再加上绝美的胡旋舞就像一颗颗糖衣炮弹轮番轰炸中原。当年唐玄宗沉迷声色,其爱妃杨玉环又特别喜欢胡旋舞,据说大明宫长生殿上常常排舞到深夜。君有所好,下必有所献。上流社会以穿西域胡服为美,跳胡旋舞为乐。唐玄宗不思朝政,夜夜笙歌,以致给安禄山可乘之机,差一点亡国。最后杨玉环惨死马嵬驿也势在情理之中。

出土的胡佣,以粟特人为原型

●公元六世纪与七世纪是粟特人最繁华的时期。但花无百日红。公元八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崛起,可能觊觎粟特人的财富,向他们发起总攻。不得已,他们纷纷离开家园。到泽拉夫尚河上游,躲进塔吉克深山,穆格山峰顶。虽然粟特国王苦苦哀求放过一马,阿拉伯帝国还是不依不饶抢走了最后的财富。

精美的粟特人葬具

●后来随着突厥势力渐盛,中亚地区逐步突厥化,粟特人或被同化或消失。不知道现在的塔吉克斯坦人里面有几多的粟特人后裔。据说,现在的塔吉克斯坦偏僻深山的地方还有少部分粟特人的后裔。只能说粟特人没有犹太人幸运。一个最擅长经商的民族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彭基肯特古城遗址,出土的粟特人壁画

●不过丝绸之路上,他们除了经商贸易,也为丝路沿线的音乐、艺术以及宗教交流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现在平常周围那些诸如康姓,史姓及安姓等等,有可能他们的祖先是来自中亚的粟特民族喔!

小伙伴们,对于这样一个与世无争,一个最擅长经商的民族。你们怎么看?欢迎留言或评论一下,谢谢!

-END-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