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作为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巨大发展。每逢节假日,都会有大量的人选择外出旅游,感受大好河山的壮美。当然了,除此之外,也会体验不同的风俗习惯,感受当地的文化特色。
而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往往会在其重大节日或者是重要日子的时候得到最大彰显。谈婚论嫁作为一个人一辈子最重大的事情之一,在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会被特别重视,其结婚习俗也是对当地文化特色的最好诠释。今天就带大家感受一下各大少数民族奇异的结婚风俗。
一、戴过“假谷”才能嫁人的布依族在贵州镇宁生活的布依族,其“订婚年龄”相对于其他民族而言要早得很多,几乎每个人在尚在襁褓之时就已经把他们的婚事给安排下来了,而当布依族人到五六岁的时候,就会举办真正的订婚仪式。当然了,这种订婚仪式虽然重大,但并不会影响双方的童年生活。而在订婚过后,如果真的想要娶到媳妇的话,必须在八九月或者是四月的时候,经过“偷袭”给女方的头上戴上一种以竹笋壳作为骨架,用蜡染布包裹形成的一种叫做“假谷”的头饰才能正式举办婚礼。如果“偷袭”失败的话,你只能继续等待了。
二、对男方体能极其看重的阿美族阿美族与其他民族相比,阿美族是母系社会,以女性为主。也就是说在这里不存在男人娶女人,只存在男人嫁女人,通俗地来讲就是入赘。而阿美族的男人想要成功入赘,对于体能有着极高的要求。甚至因此阿美族专门设置了训练男性体能的少年和青年,只有身体经过重重考验才能结婚。
三、彝族会偷水会摔跤,媳妇要“抢”才行在彝族要想成功娶到媳妇,必须要会“抢婚”才行,因为这个的新娘子都要靠自己抢才行。而且还有一点就是接亲团在前一天一定要偷水才行,否则第二天在“抢亲”过程中可能会被浇成落汤鸡。彝族普遍认为清水能够去除邪恶,同时为了考验新郎,在结婚时都会往新郎身上泼大量的水,新郎要想少淋水,就要提前去偷水才行。
四、傣族是娶小和尚回家傣族对于文化是十分看重的,但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考上大学,而是做过和尚。因为在傣族传统观念里,寺庙里的和尚就是文化的象征,也正因如此,傣族姑娘每次都是和和尚谈恋爱,将小和尚娶回自己家的。
五、婚后存在“性自由”的白族白族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民族,但是在结婚、恋爱方面确实十分开放的,甚至他们在结婚后还设立了“性自由”日。每年到“性自由”日时,大家都恢复单身,为期三天,三天里可以找初恋或者是其他人互诉衷肠。当然了,三天过后一切恢复正常。
六、俄罗斯族要“窃婚”在大家传统观念里,认为婚姻是神圣的,必须要大操大办才行,但是在俄罗斯族却要“偷偷地进行”。相传俄罗斯族结婚主要通过“窃婚”的方式。就是男方在女方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女方娶回家。当然了,过程会被“发现”,然后进行“追赶”等各种形式,最终才能让新郎抱得美人归。
七、东干人,对女方的认可极其看重在东干人的婚俗中,新郎想要娶到新娘,必须在结婚当日先后经过新娘以及新娘家人层层认可才行。新郎在村口的时候必须看到新娘家人用红娟呼唤才能进入。进入后,新郎要一一拜见娘家人,而且必须要等到人家说“好着呢”才能把新娘娶回去,否则要一直拜见。
八、“偷姑娘”的爱尼人在哈尼族的传统习俗中,如果双方已经确定了恋情并且定下终身,那么男方要娶到女方的话,要依赖“偷”才行。在双方约定的时间里,男方会“偷偷”潜入女方家,把女方成功“偷回”自己的家里。当然了,女方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挣扎才行,甚至还会“咬”男方的手。
九、在丽江纳西族,戴眼镜的黑胖男人是抢手货在丽江纳西族,对于知识是十分看重的,越有知识,地位就会越高。而丽江人判断对方是否有知识的重要依据就是是否戴眼镜。而且丽江秉持着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所以在这里戴眼镜的黑胖男人将成为女人之间的抢手货,所以这里的纳西男人,也就是黑胖男人是很少养家干活的。
十、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哈萨克族在结婚时会举办“姑娘追活动”。男女双方都骑在马上,先是男性对女性提出各种要求,各种开玩笑,女性都不可以生气。但当到达规定地点后,女性就会用鞭子随意抽打男性,当然了,男生也是可以逃得。通过这种形式对双方的爱情进行一种检验。
10大少数民族奇异婚俗,娶个老婆真是不易。对于各民族的婚俗,各式各样的,你有着怎样的看法呢?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旅行中的兔子
在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有56个少数民族组成。由于汉族占90%以上人口比率,所以其他民族,在与汉族长达几千年的相处以及互相影响下,无论生活习惯、风俗人情方面,还是在文字语言等方面,都逐渐不断地被相互融合、相互效仿,慢慢的汉化。尽管这样,但还是有不少民族,依然保存着本民族的一些独特的传统习俗。尤其在恋爱婚俗方面,表现出多姿多彩。手掐新娘
在大理的白族,有一种婚礼活动叫掐新娘,就是结婚的时候,亲朋好友都会,挣着抢着去掐新娘,掐的越痛表示你对新娘的祝福越深!葫芦订婚
在广西瑶族,有一种“葫芦订婚”的风俗。青年男女结识后,男子邀请两位男媒,携带猪肉和两个盛满酒的葫芦,至女家求婚。到了女方家后,把所带来的礼物,挂在女方家的篱笆上。女方招待客人,在茶余饭后,要是女方同意男方婚事,就收下酒和肉,一年后就举行婚礼。如果女方不愿意,女方就用针刺破葫芦,让酒漏出来,表示不能接受这门婚事。乱砸枕头
在甘肃东乡族,有一种“砸枕头”的婚礼习俗。这种活动,多半是在新婚之夜举行。届时,前来贺喜的乡亲、好友们,都要翻看女方的嫁妆。尤以枕头上绣花的色彩、图案,来作为评价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准。当新娘进入洞房后,小伙子们会拿起陪嫁的枕头,朝坐在炕上的新娘,乱砸一顿。砸得越狠、越痛、越好。而炕旁护新娘的姑娘们和小伙子们,此时也会用枕头互相戏闹,直至深夜尽兴为止。这样用枕头戏闹的婚礼习俗,是东乡族男女老幼,对新娘表示热情欢迎的一种方式。摇篮配婚
在云南保山的傈傈族,有一种“干恰夺木”的婚配习俗。所谓“干恰夺木”,是傈傈族称语。就是指摇篮配婚,即给两个刚出生不久的男女婴儿,进行婚配。在傈傈族,往往 婴儿婚配,与成年人缔结婚约举行的仪式,同样隆重。双方父母须邀请头人、长辈或年岁较大且在地方上有一定声望者,作证婚人。共同议定婚配聘礼,决定过门年岁。聘礼议定后,由男方婴儿家,先将一部分聘礼送往女方婴儿家,剩下的聘礼,可以分期付给,也可结婚时或结婚后付给。孩子成年后,双方按原先议定的时间举行婚礼。若男方身亡,则女子可转嫁给男方的兄弟或表兄弟,一般不外嫁。婚锁媒人
在云南普米族,有一种“锁媒人”的传统习俗。普米族在举行一对新人婚礼的前三天,其媒人就把传统的男方礼物,背往女方家。随后,媒人要在女方的寨子里,做三天三夜的客。待婚礼正式开始,送亲的队伍簇拥着新娘先上路时,女方家不仅不让媒人随同,反而将其扣下,被锁在一间屋子里。但屋内,还有一位陪锁的女方歌手,目的是想考考媒人,是否有唱歌的本领。在经过与女方歌手一番对歌后,若媒人对歌对赢了,则开锁放人,媒人才能去追赶送亲的队伍。如果媒人对歌对输了,媒人必须向新娘的父母敬酒或送钱,才能开锁放走。但媒人到寨口时,还要过一道难关,因为这时寨子里每家每户,都要背出一坛酒放在寨口挡着去路,媒人必须依次喝一口每家摆放的酒,才能走。机智的媒人,往往不会喝醉。否则,就赶不上送亲的队伍。怒捶新郎
在云南哈尼族,有一种“捶新郎”的传统习俗。哈尼族人在新人婚礼时,当男方迎亲的队伍到达女家后,一般情况下,新娘总是有意拖延离开娘家的时间,她们精心打扮梳妆自己,等梳洗完毕,然后才接见新郎。此时,新娘并不表现满心欢喜,而是面带愠色,进而会举起双拳,怒打新郎。新郎这时不能抵抗,任其新娘一阵拳打,以表示新娘考验新郎,在爱情上是否忠贞。亲朋好友及旁观者,只看不劝,甚至笑着鼓励新娘,还要打得厉害一些。绳拴新人
在云南纳西族,有一种“拴新人”的传统婚礼仪式。当纳西族为一对新人举行婚礼时,新郎和新娘,首先要向祖先、亲友叩头;然后俩人面向锅庄,右侧靠中柱,并列站立。这时主持婚礼者,用一条牦牛皮绳,一端拴在中柱上,一端握在手中,将新郎和新娘拴在一起。这就是拴皮带的风俗。相传当地远古时,取妻时必须杀一头牦牛,用来祭示祖先。当时新娘,往往在举行婚礼后,经常逃跑。为防止这一现象再次发生,后来人们就从牦牛脖子上,割下一圈皮条,将举行婚礼的新人拴在一起,新娘就不逃跑了。所以,这种带有“惩罚性”婚礼叫拴新人。箭射新娘
在东北满族,有一种“箭射新娘”的传统迎亲婚俗。在迎娶新娘时,男方必备喜车迎亲。新郎头戴“小登科”帽(官帽),身披大红绸,由娶亲婆、陪郎、赶车、放炮、执灯笼、夹红毡者六人陪同;新媳妇着大红袍,罩上盖头红,由送亲婆、兄弟等陪同,驱车送亲。双方在途中相遇,车辕并在一起(俗称“插车”),寓意“行营结亲”。 新娘的哥哥或族兄弟,将新娘抱到喜车上。这时,新娘便将制好的“腰搭”交给送亲婆,然后由送亲婆转交新郎,“腰搭”内装有“压腰钱”,表示取生活富贵之意。喜车到男家后,要在男方门口停留一阵,俗称“练性”。待新娘下轿时,新郎拿出弓箭,朝新娘轻射三箭(实际上箭射至喜车下或轿门帘上),这叫做“箭射新娘”。灰抹新郎
在贵州、湖南及云南的苗族,一些地方有一种“戏姐夫”或称“画脸”的传统婚俗。当新郎和新娘举行婚礼后,在新郎随同新娘回娘家的当日晚上,一群大胆的娘家姑娘,总是喜欢捉弄新郎这个姐夫。她们把早准备好的烟锅黑灰,往新郎的脸部、耳根、颈脖等处,乱抹乱涂。直至成为一个大花脸,引来众人满堂哄笑。这时,非得老岳丈出面劝解,才得以收场。这种被当地称为“戏姐夫” 或称“画脸”的婚俗,不单纯是喜闹或捉弄,也包含着一种良好的祝愿:即“画猪、画鸡、画牛羊”,意味着今后六畜更加兴旺。线系鸳鸯
在云南傣族,有一种“红线系鸳鸯”的传统婚俗。当新郎和新娘举行婚礼时,一般要举行拴线仪式。傣族家庭,一般是丈夫随从妻家居住。在一对新人举行婚礼时,男家亲人,要伴送新郎到女家成亲。待送亲队伍到达时,并向女家送上“开门礼”、“登楼礼”、“请新娘礼”后,新娘才被请出来。接着就进行拴线仪式,一般男左女右为序,新郎和新娘要向主持拴线的老人跪下,老人用红长线从新郎左肩围到新娘右肩,随即由新人的父母,为他们拴线。女方父母,为新郎拴线;男方父母,为新娘拴线。拴了又拴,表示永远将这对鸳鸯拴在一起,白头到老。红线系好后,新郎往火塘中添加柴火,新娘则掌锅待客,意味着成家后,共操家务,同甘共苦。姑娘宴会
在蒙古族,有一种“姑娘宴”的传统婚俗。每当一对新人举行婚礼时,姑娘家在婚礼前夕,通常都要办一个大型宴会,蒙古族人俗称“姑娘宴”。参加姑娘宴的人,都是姑娘的主要亲属。这天新郎身着很讲究的服装,携带男子特有的银鞘弯刀(以前还带弓箭)等饰品。骑来的马上,还要捎带两只绵羊,其中一只必须是活羊。来到姑娘家后,新郎首先将活羊交给主人,将宰过的另一只羊放于帐房右侧。然后依次向姑娘的父母、亲属问安,并一一敬上哈达和酒,最后还须必恭必敬地磕三个头。待新郎喝过酒、饮过茶离开女方家后,母亲还要精心打扮姑娘。她将姑娘的头发,向前梳过来,梳成6条小辫,系上各色的丝绸带,并送女儿手镯、腰带等陪嫁物。新娘打扮停当后,接着就摆开新郎带来的羊肉等食品,按辈份和年龄依次坐定,这才正式宣布举行“姑娘宴”。箩放槟榔
在广东和海南黎族,有一种“放槟榔”的订婚形式。先由男方父母或其亲属到女家求婚,求婚时要带上聘礼,即:光银两块,槟榔干两串,鲜蒌叶两把,螺灰一盒,烟草一捆,新衣服一件。并把这些聘礼,放在藤箩内。到了女方村寨后,女方父母迎之门外,先拿烟筒和炭火接待,然后请到家中,以酒席招待。宾主对坐,主人坐在靠近火灶一边。 这时男方唱起 “求婚歌”:“槟榔、衣桶放当面,多多少少请认领,一对光银表情礼,上门拜亲定婚事。”唱罢,女方父母向男方来宾敬酒,并双手举碗,客气一番后,男方将酒一饮而尽,表示满意。此时女方父母提出女儿身价,经双方商定,并确定婚期。然后收下聘礼,由女方唱“订婚歌”:“亲家喂亲家,槟榔衣桶齐不辞,放下双银作标记,两家成亲无乜卡。”唱完,宾主双方再互相敬酒对歌,酒敬双碗,对歌成对,以示成双成对。两次婚礼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有一种举行第二次婚礼的习俗。布朗族在新人举行第一次婚礼后,男女仍然各自住在自己的原来家中,从事生产和生活,丈夫只能在夜间到妻家同宿。这样要等待三年,如果这三年内生了孩子,由妻方单独抚养,并且孩子属于妻方氏族成员。倘若这期间,夫妻矛盾,婆媳不和,经氏族长劝说无效,可以自由离婚。也可这么说,此三年,好比是个“试婚”阶段。
三年后,这对夫妻还要举行第二次正式婚礼。这天,男方派一对夫妇去接妻,女方则派一对夫妇送亲。妻方父母送给女儿嫁妆, 包括茶树、竹蓬、铁锅、土布、衣饰和公鸡、 母鸡各一对。富裕人家还陪送银手镯、猪、牛等。到了夫家,婆婆递给媳妇一条新筒裙,陪送的女伴和男伴各持二对蜡条,代表新郎和新娘互相交换,再递给新郎和新娘。接着由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给新人拴线;祭司念诵祝词。仪式完毕,摆席宴客。从此,妻子开始居住在丈夫家,成为男方氏族中的正式一员。赛爬油杆
在云南姚安、牟定地区的彝族,有一种在婚礼中举行比赛“爬油杆”的有趣活动。彝族青年男女结婚时,俩人事先都要选择一棵挺直的青松,象征彝族青年,要做有志气和正直的人。然后俩人把此树砍倒,剥去树皮,留住树尖,再将它杠回家来,用石磨光,并抹上猪油,再用火烘烤。使其既不油污衣服,又要使其润滑并难以攀爬。此杆,一般高达10米左右,栽于村寨中的空地上。比赛时,以爬到杆顶所花时间长短论名次,或以男女各一方亲友,能否爬到杠顶,一决双方胜负。
爬油杆比赛,一般在迎新人次日天刚亮时开始举行,太阳还未升起。客人中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就以油杆为中心,围成一个大圆圈,先跳起“左脚舞”来,等待观看新人双方家爬油杆比赛。在一片欢乐的歌声、唢呐声和爆竹声中,女方长辈向新郎舅舅家客人敬酒,先请他们爬油杆。因为这天客人中,是以新郎舅舅为最尊者,舅舅家也是有备而来的,他们早物色好选手。当大唢呐嘟嘟一吹响,双方选手就开始比赛爬杆。一方选手如果爬上油杆顶,摘下杆顶挂着的那块肉,就算胜利。倘若舅舅家选手爬不上去,就罚酒一杯,如果女方家选手爬上油杆顶,大家都表示祝贺,爬不上,也只好自认罚酒一杯。双方比赛后,下一轮还要进行个人自由比赛。如果客人中,有未婚的小伙子,在爬杆中表现非常优秀,那么他今后,就会成为姑娘们爱慕追求的对象。寻找新娘
在云南基诺族,有一种“木毛考”的结婚仪式。 “木毛考”,就是“接女人”的意思。由于基诺族青年男女,在恋爱过程中可以同居,一般是在生了第一个孩子后, 才举行婚礼。 正式婚礼,一般要连续举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和媒人带着酒肉到新娘家祝贺;第二天新娘在自己的房间里梳妆打扮,染黑牙齿,擦红口唇。新郎来接时,由两个要好的伙伴牵着下楼。但往往新娘害羞,会躲藏起来,不见新郎。于是,女伴们四处寻找新娘,有的甚至要寻找到半夜,才能找到。
新娘离家时,过去曾与新娘相好过的小伙子,往往会用糖水泼撒在她的衣服上,以表示嫉恨。到男家后,男方的宾客前来祝贺。大家边饮酒,边唱歌,或提出问题、出谜语,要新郎新娘回答。整个婚礼气氛,欢乐热闹。第三天,宾客才各自回家。新婚夫妇下地劳动。由于在举行婚礼前,新人双方就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础,所以,婚后生活和睦,很少有离异现象发生。米筛筛鞋
在广西壮族,有一种“筛鞋”的传统婚俗。当新人举行婚礼时,女方陪送姑娘到男方家去,叫送亲。在新人拜过堂后,由送亲中最长的两三人,在大厅上对着众人,唱一组“十说歌”。其内容是,劝说亲戚今后多关照,多指教她们的亲妹子。尔后,新郎家在正厅里摆开筵席,举行“敬茶”、“敬酒”仪式,然后双方对歌,气氛十分热烈有趣。这时,男方的一后生捧出米筛,来到席上准备“筛鞋”(按习俗,送亲时应随身带有礼鞋)。女方送亲的人,总要先推托谦虚一番,最后才把礼鞋献到米筛中来。
男方收到礼鞋,便把准备好的红纸包,放在米筛里。一边旋筛子,一边递到女方送亲的人面前,嘴里还唱着感谢女方的答谢歌。女方送亲的人收下红纸包,又送手巾或帽子,表示留作纪念。接着按壮家规矩,还须请送亲的人,当众打开陪嫁的箱笼,并讲很多吉利的“彩话”。而这些“彩话”,都是用对歌的方式唱出来的,既淳朴,又饶有风趣。产后开脸
新疆维吾尔族,有一种“开脸”的风俗活动。一般在姑娘新婚初产后,须改变以前的发式。通常维吾尔族新娘在生第一胎时,一般都住在娘家,由母亲照料。产后满四十天,在丈夫接回家之前,娘家要为姑娘“开脸”。即请来会梳妆的已婚妇女,用两根线交叉着,拔除产妇面部的汗毛,为她修整鬓角,洗梳头发,将原来做姑娘时留下的“刘海”和许多小辫子,梳成两根垂在脑后的粗辫,并解除扎辫梢的红绳。这种发式上的改变,象征着姑娘已正式变成了少妇。这一天,所有的亲友,都要携带礼品前来祝贺,产妇的丈夫要送贵重礼品给岳母和妻子表示感谢,礼品一般是值钱的首饰和成套衣料。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