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您好:我最近工作特别忙,经常在电脑前弄到半夜。前两天下班的时候,我右手食指、中指突然有些麻木,但睡一觉就好了。这两天手指变成了持续麻木,连着无名指也开始隐隐作痛,还有点针刺的感觉,这是怎么回事呢?
患者您好:根据您所描述的情况,可能是“腕管综合症”,也就是俗称的“鼠标手”。建议您及时到医院检查就医。
“鼠标手”,其学名为“腕管综合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手部长时间处于使用鼠标的特定姿势或进行密集劳作,使得人体的正中神经及进入手部的血管、腕管处受压,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疼痛、酸胀、炎症和功能障碍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引起“鼠标手”的原因很多,除了长时间操作计算机、玩手机等用腕过度引起腕部劳损外,妊娠、糖尿病、痛风、腕部骨折、脱位、腱鞘囊肿等各种因素也有可能引发“鼠标手”。因此,妊娠期和产后妈妈、糖尿病患者和腕部创伤人群也要警惕。
“鼠标手”的典型症状
一是正中神经控制的桡侧(靠近大拇指的一侧)三个半指(拇指、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桡侧一半)出现麻木、酸痛的情况。病情早期夜间麻木较甚,进而影响睡眠;随着病情进一步进展,可能出现腕部运动功能障碍。
二是手部各部位协同工作的能力降低。如:倒水、系鞋带等简单的手部精细动作都会感觉非常困难。
三是严重时,疼痛、麻木可能延伸致上臂、上背部、颈肩等部位。继续发展可能导致神经受损,进而引起手部肌肉萎缩。
自测小方法
如果你出现过间断性手麻,怀疑是否为“鼠标手”时,可以通过下面这两个方法进行自测:
01屈腕试验
检查时两手背相对,腕关节屈曲70°- 90°,持续1分钟后,如果感觉到手指出现麻木,疼痛加重即为阳性,可能是“鼠标手”。
02叩击试验
用手指轻扣腕部时,疼痛麻木感向指尖放散,即为阳性,可能是“鼠标手”。
若发现自己可能有“鼠标手”,不要紧张,应及时去医疗机构进行全面检查。若确诊为“鼠标手”,也不必过于忧虑。只要发现得早,治疗空间很大,预后也较好。
小妙招拯救“鼠标手”
01冷热疗法
腕部刺痛或肿胀较明显,可用冰袋对手腕部冷敷约10分钟,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收缩,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如皮肤感觉太冷,可用毛巾包裹后冷敷;腕部肿胀不明显,酸痛、麻木感较强的症状,可抬高腕关节,将热毛巾或热水袋放在腕关节掌侧热敷,从而促进血液循环,有效缓解症状。
02按摩穴位
用拇指按揉鱼际、合谷、内关、曲池等穴位,按摩的次数和力度因人而异,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鱼际:在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合谷: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内关: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曲池: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03艾灸法
将艾条一端点燃后,对准疼痛区域或上述穴位,保持适宜的距离施灸;灸10-15分钟皮肤发红即可,每日1次。注意谨慎操作,防止烫伤及火情发生。
04中药泡浴
可用黄芪、赤芍、地龙、川芎、红花等中药熬制成药液,将手浸泡在温药水中,温度保持38℃左右,每天1次,每次15-20分钟。5次为1疗程。
05自我康复锻炼
①拉伸掌侧腕屈肌:
②拉伸尺侧腕屈肌:
③桡侧腕伸肌训练:
④掌侧腕屈肌训练:
如经上述处理后症状无明显好转,建议及时就医。
预防“鼠标手”4招
01 定时起身活动
每工作一小时就要起身活动活动肢体,通过一些握拳、捏指的动作对手指进行放松,尽量避免上肢长时间处于固定、机械而频繁的工作状态。
02 桌椅高度适中
使用电脑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电脑操作对腰背、颈部肌肉和手肌腱鞘等部位的损伤,坐着时的肘部高度高于键盘和鼠标的高度,能够有效地减少这类损伤。另外,选用弧度大、接触面宽同时可垫高手腕的鼠标,有助于分散手部的承力。
03 操作多用臂力
移动鼠标时尽量不使用腕力,而是通过手臂用力,减轻手腕的受力过程。同时,敲击键盘和点击鼠标按钮的力道尽量轻柔,避免过于用力。
04 手臂不要悬空
手臂悬空会增加手腕在使用鼠标时的压力,从而导致手腕容易疲劳。在利用电脑工作时,尽量将鼠标垫朝里挪动一点,让手臂更多的部分放到桌面上,就可以避免手臂悬空。
小编有话说
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我们持握时间最长的也许不是笔,而是各类便携办公、通讯设备,越来越多的人们处于一定程度的亚健康状态,“鼠标手”是其中表现之一。
因此,我们不能仅等到病症出现了才去诊治,而应养成科学、健康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这点尤为重要。
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临渴而掘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医学指导:四川省针灸学校 顾倢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女士今年36岁了,虽然她身高174cm,但是体重却只有46公斤。每天早晨的时候,李女士为了多睡一会儿,她就选择不吃早餐。
前一段时间,早晨起床后,李女士像往常一样没有吃早餐,突然她就觉得有点心慌、手抖。由于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而且后来又恢复正常了,所以李女士也就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
今天李女士还是没有吃早餐,她突然再次出现了心慌、手抖的症状,而且还伴有头晕、乏力。这个时候,李女士开始觉得情况有点不对,于是她就拨打了120去了医院。
到了医院以后,医生在了解了李女士的情况后,就给她开了一些检查。检查结果出来以后,显示血糖2.63mmol/L,初步考虑为低血糖。随后,李女士在接受治疗以后,症状就逐渐缓解了。
在生活中,不少朋友可能都出现过饥饿就心慌手抖的症状,其实这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信号。那到底哪种疾病会引起“一饿就心慌、手抖”的情况呢?为了让大家对其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今天医者良言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相关知识。
1.一饿就心慌、手抖,可能是以下3种疾病在作祟!❶低血糖:
在临床上,一饿就心慌、手抖,比较常见的原因之一就是低血糖。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朋友觉得奇怪了,低血糖为何会引起心慌、手抖呢?别急,听我慢慢道来。血糖是人类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的大多数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血糖来提供能量。
当出现低血糖的时候,就会促进人体分泌很多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分解物质。这类物质,能够让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引起心慌、手抖的症状。与此同时,当出现低血糖的时候,多数人还可能会伴有头晕、乏力、出汗等的症状。如果低血糖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那就有可能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严重的时候有可能会引起死亡。
虽然说低血糖听起来比较可怕,但是正常人不太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正常人具有比较强的调控血糖的能力,而且我们也不会长期处于饥饿的状态。
在临床上,容易发生低血糖的主要是糖尿病患者。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调控血糖的能力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他们不及时吃饭,那就有可能引起低血糖。大家可不要小看低血糖,它可是会引起昏迷的。一旦低血糖昏迷超过6个小时,那就可能会对大脑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平时应该随身携带糖果或者冰糖。
❷低钙血症:
低钙血症,顾名思义主要是指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降低,进而引起手足抽搐、心慌、手抖等的症状。
当出现低钙血症的时候,它可以诱发心律失常,比如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停搏等,而心律失常本身就容易引起心慌的症状。
至于低钙血症为何会引起抽搐,这个主要是因为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降低以后,会使肌肉的兴奋性增加。正常情况下,钙离子可以抑制钠离子内流,这样的话肌肉的兴奋性就不会太高。如果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低于正常值的话,那肌肉的兴奋性就会增高。肌肉的兴奋性增高以后,即便它不受到刺激,也能变得兴奋。
如果心慌、手抖,考虑是低钙血症,那就可以查个血钙,一般都能明确诊断。在确定了是低钙血症以后,一方面需要及时补充钙离子,另一方面还需要寻找引起低钙血症的病因。只有从低钙血症的病因下手,才有可能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❸甲状腺功能亢进:
很多人可能对甲状腺功能亢进并不了解,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种疾病,这里我来解释一下。甲状腺功能亢进主要是由于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得太多,从而引起安脖子增粗、体重下降、出汗增多、食欲增加、失眠多梦、心慌、手抖、突眼等的症状。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之所以会出现心慌的症状,一方面是因为这种疾病本身会引起心率增快。另一方面,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可以引起心律失常。至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为何会引起手抖,这个主要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进而使得肌肉颤抖。
如果出现了心慌、手抖的症状,并且还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常见症状,那就需要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这个时候,只需要去医院做甲状腺彩超和甲状腺功能的检查就可以了。
其实,引起心慌、手抖的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这3个以外,别的还有很多,常见的包括心律失常、焦虑、情绪激动等。
2.一饿就心慌、手抖,应该怎么应对呢?在出现了“一饿就心慌、手抖”的症状以后,很多朋友并不把它放在心上。很多时候,出现了心慌、手抖的症状,有可能是某些疾病在预警。
当出现了“一饿就心慌、手抖”的症状以后,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找原因。如果心慌、手抖是因为情绪激动、焦虑、精神紧张,那多数在去除诱因之后,症状多能缓解。
如果频繁地出现“一饿就心慌、手抖”的症状,那就应该去医院接受正规的诊治了。在明确引起心慌、手抖的原因之后,多数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举个例子,如果心慌、手抖是因为甲状腺功能亢进,那一般来说,只要正规地治疗甲亢,这些症状也就随之消失了。治疗甲亢的手段,目前来说,可以分为3种,即药物治疗、放射性碘治疗、手术治疗。具体应该选择哪种治疗方式,那是需要专业人士进行评估的。
如果仔细观察手指,你就会发现,人的指纹可以分为涡纹和流纹两种。涡纹中间是同心圆,也被称为斗,或者箩,流纹则是开口的线条,也被称为簸箕。有人说,手指上的斗和簸箕能决定一个人的健康,这是真的吗?斗和簸箕又分别代表什么呢?
还记得小时候,常常听老一辈人说,「一箩穷,二箩富,三箩四箩开当铺,五箩六箩打烂伞,七箩八箩光杆杆,九箩十箩点状元,如果一个箩都没有,说明是有特殊使命的人」。
实际上,这些说法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从医学角度来说,手指上的斗,簸箕跟人的健康也没有任何关系。它们存在的作用,除了在接触物品时,可以增大摩擦,更容易抓紧,那就只剩身份识别功能了。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每一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指纹重复概率只有150亿分之一,所以指纹也被称为是「人体身份证」。一般来说,胎儿在第3,4个月的时候,就会长出指纹。等到第6个月,指纹就正式形成了。之后的时间里,指纹只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大变粗。如果没有外在因素破坏,人手指上的纹路终生不会变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全国各地关于斗和簸箕的说法都不一样。至于指纹和人的健康,运势关系,大家不要太当真,乐一乐就好了。话说,在你们那,斗和簸箕都有什么样的说法呢?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