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瑞雪兆丰年”,那么,什么样的雪才能称为“瑞雪”呢?
“瑞”本义是指头部为圆弧曲线的玉器,诸侯朝见帝王时所执的玉器称为“瑞玉”。瑞有吉祥、好预兆之意,如瑞气、瑞雨、祥瑞等。人们把洁白无瑕的雪称为“瑞雪”,是把雪作为吉祥的象征,寄托了美好的愿望。至于“瑞雪”的提法最早出于何处,虽无从可考,但是人们对瑞雪咏之、赞之的诗文却有迹可循。南朝诗人张正见在《玄圃观春雪》诗中写道:“同云遥映岭,瑞雪近浮空。拂鹤伊川上,飘花桂苑中。”唐太宗李世民在《喜雪》一诗中云:“结叶繁云色,凝琼遍雪华。……怀珍愧隐德,表瑞伫丰年。”唐玄宗李隆基也在《野次喜雪》中说:“每云低远岫,飞雪舞长空。……为知勤恤意,先此示年丰。”李世民和李隆基的诗中尽管没有“瑞雪”二字,但是有预示丰年的意思。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冬,36岁的韩愈在京任监察御史。此年关中大旱,百姓困苦,而贪官却聚敛不已,韩愈忧心如焚,写下《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上书朝廷,为民请命,其中有“今瑞雪频降,来年必丰”之句。明代文人茅维在《闹门神》中说:“只见瑞雪飘遥,罡风淅沥。”施耐庵的《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中写道:“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镜花缘》第三回“徐英公传檄起义兵,骆主簿修书寄良友”中,叙述残冬的一天,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在暖阁饮酒赏雪,唱和吟诗。武后看到天空雪花漫天飞舞,地上白雪皑皑,不觉喜道:“古人云‘瑞雪兆丰年’,朕才登极,就得如此佳兆,明岁自然五谷丰登,天下太平了。”著名作家峻青在《秋色赋·瑞雪图》中抒发道:“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画图!”
何时下的雪能称为“瑞雪”呢?从农谚便可得出结论。如农谚说:“腊雪盖地,年岁加倍”、“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等,都说明了冬天里下的雪是“瑞雪”。因为冬雪对农作物越冬是有帮助的。在寒风呼啸的冬季,地面上的雪就像一条又厚又软的棉被,覆盖在越冬的作物之上,防止了土壤中的热量向外散发,又阻止了外面冷空气的侵入,为越冬作物营造了一个温暖适宜的生长环境,保护其安全过冬;积雪还阻塞了地表空气的流通,可使一部分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窒息而死。雪融化时,由于要消耗大量的热量,而使土壤温度骤然降低,此时可把土壤表面与作物根茬里的害虫和虫卵冻死,使农作物生长时的虫害大大减少。吴藕汀在《小雪》诗中说:“小雪寒菘虫害少,何妨大胆入庖厨”;北宋诗人欧阳修在《晚过水北》一诗中写道:“寒川消积雪,冻浦渐通流。”积雪慢慢融化,雪水又渗入土中,就像进行了一次灌溉一样,对缓解来年开春旱情大有好处,所以有“小雪大雪不见雪,小麦大麦粒要疼”的谚语;黄庭坚在《次韵张秘校喜雪三首》中说:“润到竹根肥腊笋,暖开蔬甲助春盘”。科研人员测试,雪可吸附空气中大量的游离气体,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氮化物。这些氮化物被融在雪水里带到土壤中,成为最好的肥料。唐朝诗人无可在《小雪》诗中说:“作膏凝瘠土,呈瑞下深宫。”雪水中含有抑制作物生长作用的重水少,所以用雪水浇灌,不仅能增加产量,而且还可提高作物的品质。新疆的哈密瓜和葡萄之所以甘甜味美,就是因为用大量的雪水浇灌;雪还能将空气中的污染物冲刷掉,使得空气清新、湿润,净化空气,减少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呼吸道疾病。所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初春》有“且欣一雪压灾瘴,不怕连阴咽管弦”的诗句。开春以后,农作物返青生长,如果此时下雪,势必会形成“倒春寒”,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谚语说“冬雪丰年,春雪讨嫌”。
“年丰腊雪经三白,地暖春郊己遍青。”春回大地,残雪消融,憋了一冬的农作物苏醒了,在雪水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广袤的田野一片葱茏茂盛,一个五谷丰登的丰收之季即将来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今天,我们正式迎来了甲辰龙年。龙是中国百姓心中独有的精神象征,我国的民俗节日中也有很多和龙相关的风俗文化。中国人为什么对龙情有独钟?
在中国老百姓心中,龙作为一种独有的精神象征,给予人们向上的精神力量。人们将对龙的喜爱延伸到民俗文化、艺术生活等众多领域,使其成为使用时间最长且类型最广泛的艺术题材与潮流元素。
视频加载中...
策划:刘娟
监制:唐心怡
统筹:王云霞
编导:常颖
设计:李权 王亚婧
动效:仇炳宸 姚远 田泽阳
AI底图:田粟 常颖 郝剑华 王晓聪
校对:马宇聪 赵乙深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