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倡导文明祭祖,反对封建迷信。
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我们期望能通过春节祭祖,让大家重温那些仪式带来的敬畏、温暖和庄重。期望通过描述、追忆和祭奠,给大家一次梳理和重建内心机制的机会,相信不论哪个时代,我们都需要那一份心灵的安全感。我们要知道自己的身世,个人和民族都要有身世感,一个人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清楚自己是谁、将来如何去做。
一、春节上坟祭祖必带的七种物品和摆放顺序
(一)、七种物品
1、香烛
香烛是必备的最重要的物品。不仅要在先人墓前点燃香烛,还要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祈求山神土地守护好墓地,保佑先人亡灵;
2、纸钱
纸钱是要烧给逝者的,以便他们在阴间有钱花,务须焚烧干净。
3、素酒
扫墓过程,等于带着吃食来为先人过春节,所以要向先人奠酒,酒为扫墓必备。所谓素酒即未经“蒸馏”工艺的酒,如:葡萄酒、米酒等均属素酒。
4、水果点心
水果以时令水果为宜,如:苹果四个,代表平安;脐橙四个,代表“泽承”后代;而香蕉则代表“代代香(相)传”;点心一般用圆蛋糕四块,代表圆满;圆桃酥四块,代表“往生”;还可以根据逝者生前饮食习惯而定。
5、饭菜、水饺
以先人生前喜欢吃的为佳,因为春节讲究“初一早晨的饺子和中午的熬菜”要全家共享,为此,春节上坟是要带上饭菜和水饺的。
6、鲜花
菊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春节上坟一般以菊花为宜,白或黄色尤为对景。
7、“包袱”
“包袱”,即给逝者带的吃穿用度之物,因为用白纸糊一大口袋而得名,内装冥钞、金银、以及各种纸做的“元宝”、“衣服”、“家具”等等。
(二)、祭品摆放顺序
上述供品摆放顺序也很有讲究。一般是三排和五排两种摆法:
1、三排摆法。香炉在前中央占一排;第二排是一盅素酒;第三排是水饺、点心、水果等四碟。
2、五排摆法。香炉在前方中央,占第一排;接着是素酒杯三盅为第二排;第三排是饭菜、水饺、点心共四碟(碗);第四排是水果四碟;第五排是蜡烛一支。
二、祭祖礼仪的一般流程
1、上坟(纪念堂或公墓)祭祖的流程。祭献礼仪包括上香、读祝文、奉献饭羹、献酒、献馔盒、献胙肉、焚祝文、烧钱纸、辞神叩拜等。主祭人要在灵位前献上一杯酒,献酒时用双手将装满酒的酒杯高高举过头,然后,缓缓下来,将酒画弧形洒在地上,表示敬天、敬地。这叫做“望空奠酒”。然后,倒满一杯献给先人。将钱、纸点燃后,把部分祭品用手掰成块儿扔到火里,就认为给先人送去了。祭礼结束后,将祭品分给参祭人员,将部分品质优良的祭品带回去给另一位在世的老人食用。
2、家庭祭祖流程。不少家庭都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在祭祖的同时,也祭祀天神、土地神,供品有猪头、鸡、羊头、五碗菜、五色点心、五碗饭、一对枣糕、一个大馍馍,俗称“天地供”。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
3、网上祭祖新方式。网上祭祖是21世纪后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祖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己逝亲人。网上祭祖无悖于传统祭祖方式,只是传统祭祖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祖活动,网络祭祖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
各类祭祀网站上用户可以自主创建纪念馆和网上陵墓,可以直接用鼠标点击和拖拉“供品”和“祭品”,模拟完成动作逼真的献花、点烛、烧香、献祭品等传统祭奠活动;也可以敲击键盘发表留言、追忆文章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
4、还有另一种形式是“遥祭”。因天气不佳,不能出门或是离乡客居外地,不能亲临墓地祭祀,便在家中或附近野外摆供设祭,向着故乡祖先墓地方向,举香作揖恭请先祖享祭。
三、春节祭祖注意事项
1、到陵园墓地祭拜祖先,按石家庄风俗最佳时间是男士是初一早晨和上午,已出嫁的女士和孩子是初二上午(外甥给姥爷、姥姥上坟)。
2、如果不能回乡祭祖,可以在除夕晚上到十字路口烧些钱纸,一般是在钱纸上写明祖先埋葬的地址,落款写烧纸的地址。烧纸前还要在地上用木棍画一个圆圈,钱纸在圈里面烧,以防被别的鬼抢去。有的烧纸时向圈外扔几张,以打发外鬼。
3、祭拜程序。在陵园公墓祭祖,须到专设的祭奠场所。先摆供品、酒水,点上香,再烧纸钱,纸钱烧完后再燃放爆竹,不要在公墓管理机构应允的场所以外摆供品的地方燃放鞭炮。
4、在家祭祖,一般是在吃年夜饭前把先人灵位请回和祖谱一起供奉起来,初五送老祖宗回家,就是把祖宗送回坟地去了。也有的是过了元宵节送老祖宗,或者是初三送,祖宗在家过年的期间禁止骂孩子,因为骂孩子就会把祖宗捎带上了。
5、年夜饺子煮好了先把第一盘供在祖先牌位前面,倒上酒、燃起香,在屋外燃放鞭炮,这叫接神。
6、送祖宗时,在这一天的早上,用三张黄纸点燃后带着火送出房门,这是送神,把祖先送回墓地老家。
本文转载自百家号东永言、文化周口,不代表本头条号观点
清明节不仅是祭祖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今天是阳历3月12日,距离今年的清明节4月4号还有21天。最近两天气温也明显回升,正式春种的大好时机。清明节来源于周代,刚开始清明节只是一个节气。寒食节才是祭祀的日子,也就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随着历史的推移二者合二为一统称为“清明节”。
清明节这天会有很多的习俗,比如扫墓、踏青、吃寒食、插柳条、吃青团、放风筝、植树等。在众多习俗中,扫墓祭祖是最传统最重要的习俗之一,特别是对北方一些地区的人们来说尤为重要。按照阳历来说的话,每一年清明节在4月5号或者4月6号。今年的清明节则是提前了一天,因为2月份有29天。所以也是比较特殊的一年。
在我国祭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我国一共有四大祭祖节日:春节、清明、重阳、中元。而清明是最重要的一个祭祀日。人们都会把清明节需要用到的东西提前准备好,到了清明期间,一家人会聚到一起进行祭拜活动。这也是一种孝道文化,一种礼仪传承。
中国祭拜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对于祭拜的时间以及需要准备的东西都是经过老一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根据老一辈的占卜文化得出,今年的清明节属于“破日”不宜当天进行祭拜,可以前三后四,也可以前四后三。祭拜是非常神圣严肃的事情,所以清明节祭拜之前要提前准备好5件东西,以免耽误祭祖仪式的正常进行。
第一:准备好时间、时辰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外工作,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老家。所以一家人应当提前商量好祭祖时间,然后请好假安排好时间以及个人出行,以免到时候无法准时参加。
第二:提前准备衣服
祭拜当天应当穿深色朴素的衣服,保持干净整洁,这也是对先人的一种尊重,对祭祖的一种重视。祭拜当天梳洗完毕,着装适当才可参加祭拜仪式。
第三:准备好祭拜要带的物品
应当提前置办并准备好祭拜当天所需要用到的东西,比如:香烛、纸钱、素酒、水果、点心、饭菜、鲜花等。其中水果也是有很多讲究的,可以根据当地的习俗或者逝者生前喜欢吃的东西进行准备。
第四:准备好铁锨或其他工具
清明前后降雨比较多,而且加上气温回升,墓地周围有一些杂草或者尘土需要进行清扫,应当提前准备好工具。祭拜完毕后进行整理,让墓地处于一个通风通水的状态。有的地方也会进行添置新土。
第五:准备好家宴食材
刚才也说到过寒食节和清明节在后来是合二为一了,所以清明节是有禁火习俗的,会在这一天吃寒食。当然现在有的地方没有这种习俗了,毕竟吃凉的东西对身体不好。清明不仅是祭祖也是一家人能团聚的一个机会,一起参加完祭祖之后会在一起进行吃饭。由于当天事情比较多,大家需要提前准备好当天的食物。
在我们北方清明节家家户户门口都会插柳条的,不知道你们那边会有什么习俗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哦!
来源:MayHo美好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春节是一年中最喜庆的时刻,存在一项传统习俗,即祭拜祖先或过世的父母,以表达对先辈的敬仰与怀念。然而,这一祭祀活动也有着一些忌讳,被总结为“春节上坟四大忌,犯了人不顺,散财气”。这句俗语指的是哪四大忌呢?
四大扫墓节日:传承祭祖之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扫墓习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历史与传统价值的生动体现。四大扫墓节日——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春节和北方的寒衣节,代表着人们对祖先的深切思念和对生死轮回的敬畏。
清明节,作为扫墓习俗中的重要节点,是人们祭奠祖先的主要时刻。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前往祖坟,烧香祭奠,梳理坟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而中元节则更注重对已故亲人的慰问,通过祭祀和供奉,传达对亡灵的关怀之情。
随着春节的临近,人们在这个欢庆的时刻也不忘敬祖。在迎接新春的前夕,人们会倾注心力进行祭祖仪式,准备齐全祭祀品,如鲜花、美食、香烛等,以示对祖先的尊敬。这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更是一种对家族繁荣、幸福生活的祈愿。
扫墓习俗既是对祖先的敬仰,也是对家族传统的传承。在这些庄严而又热闹的节日中,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同感受着家族的凝聚力,但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大年初一不祭祖扫墓大年初一,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是中华传统春节的高潮,也是家庭欢聚、亲朋好友走动的日子。在这个欢庆的时刻,人们常常会避免进行祭拜祖先或给去世父母上坟祭拜,因为这些活动与春节的轻松愉快、喜庆热闹的氛围不太相称。
春节是一个充满喜庆和团聚的时刻,人们通常专注于欢乐、美食和亲情。而祭祀和扫墓则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仪式,涉及到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死的肃穆反思。因此,在春节这个欢庆的氛围中,人们更愿意将注意力集中在亲情团聚、新年祝福和传统庆祝活动上,而不是与祭祀仪式相关的事务。
大年初一是个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共同庆祝的日子。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共度美好时光,进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走亲访友、拜年、燃放烟花爆竹等。在这个时刻,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祝福,共同期盼新一年的幸福和顺利。因此,春节是欢庆团聚的时刻,而祭祀和扫墓则更适合选择在其他相对肃穆的时间进行,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不穿红戴绿在春节上坟的时候,人们通常都会秉持一种庄重而恭敬的态度。穿着素雅是一种传统的礼仪,被认为能够体现对祖先的尊重和怀念之情。选择庄重的衣着,如素色或深色的衣物,有助于营造一种肃穆的氛围,与祭祀活动相协调。
这种穿着的选择是出于对祖先的敬意,避免引起不适当的注意或对祖先的不敬之感。过于鲜艳、暴露的服装可能显得不当场合,不符合祭祀仪式的庄严氛围。因此,人们通常会选择简朴而端庄的服装,以示对祖先的虔诚和对生死的敬畏之情。
此外,穿着素雅也反映了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对祭祀活动的认真态度。在祭祀仪式中,人们往往会以虔诚的心情献上鲜花、食物和祭品,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穿戴得体的衣着不仅是对祖先的尊重,也是对祭祀活动的一种自觉和认同。
孕妇和小孩应避免上坟活动孕妇在怀孕期间的情绪波动对胎儿的发育确实有潜在影响,因此在参与祭祀活动时需要特别注意。祭祀活动通常涉及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感慨,这可能引发孕妇的情绪波动,从悲伤到感激的情感变化可能对母体和胎儿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孕妇最好在这些活动中选择适当的方式参与,以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
此外,上坟活动通常需要前往墓地,而有些墓地可能位于崎岖的山路上。对孕妇而言,面对这样的环境可能导致身体的不适感,增加了摔倒或受伤的风险。考虑到孕妇的身体状况,更为安全和合理的选择是避免参与需要跋涉山路的上坟活动,以保护母婴的健康。
对于小孩来说,过早接触死亡的概念可能对他们的心灵造成阴影。此外,小孩的好奇心和直率的言辞可能导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题,如死亡和离别,这可能让他们感到困扰或产生误解。因此,最好将小孩从上坟活动中暂时排除,让他们在更为轻松、正面的环境中成长,等到适当的年龄再介绍他们逐渐理解这些概念。
等纸钱烧完再离开在进行上坟活动时,人们通常会携带三样贡品,包括食物、水果或其他祭品,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同时,携带酒水香以及烟是祭祀仪式中常见的一部分。这些贡品的选择通常与祖先平日喜好相关,旨在为他们提供一种在另一个层面得到慰藉的方式。
完成祭祀后,人们会点燃纸钱,这是一种寄托思念之情的仪式。通过燃烧纸钱,人们象征性地将物质财富送给逝去的亲人,以确保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专注于祭祀活动,诉说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祈愿。
在山上烧纸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火安全。选择合适的场地,确保没有易燃物质,防止火源引发山火。点燃纸钱后,人们应当留意火源,确保纸钱完全燃尽,避免残留的火星或未完全燃尽的纸钱可能引发的火灾。这是尤为重要的一点,以确保祭祀活动的安全进行,同时也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结语在春节这个团圆欢庆的时刻,我们应当尊重传统习俗,尤其是祭祀和扫墓等严肃事务。遵守上述四大忌,不仅可以避免破坏欢庆氛围,更是对祖先的敬意。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关注个体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对于孕妇和小孩,应该更加慎重。祭祀是一种表达怀念之情的方式,我们要以礼敬的态度对待,同时要注意防火安全,保护我们的家园。
今天是清明节。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增多,万物吐故纳新,正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所以又被称为“踏青节”。
清明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在很多地方,清明节的重要程度甚至要超过春节。
不管是迁居他乡的族人,还是千里之外的游子,都会赶在清明之前回到家乡祭扫。
为逝去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和敬意,让家族的血统和信念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清明祭祖的意义还远不止此。
清明,是教会每一个中国人不忘本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
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十分重视,民间亦相仿效,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且独特的风俗文化。
据《汉书》中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便是远在京城千里之外,也不忘定期返乡扫墓祭祖。
唐代以后更是盛行,不管是士人还是平民,都将清明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重要仪节,并相传至今。
曾经问一位年长的伯伯:
“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每年坚持回乡祭扫呢?”
伯伯说了一句话,令我感触良久:
“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根,走到哪里都是漂泊。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往何处。”
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根”是祖先,是亲人,是故土。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和精神依托。
1955年,浙江大陈岛近1.5万人离乡迁居台湾,几十年间,大陈人身在异乡,心系故土,他们从未停止过对根脉的找寻。
两岸“三通”以后,同胞们期盼已久的通航变成现实,几百名大陈人才得以上岸寻亲,续接血脉情缘。
站在自家宗庙的祠堂,前来祭拜的老人泪眼晶莹。他们不曾忘记,自己的根永远在大陈岛,身体流淌的永远是大陈岛的血脉。
一位老人感叹地说道:“做人永远不能忘本,要记住自己的祖先在哪里、根在哪里。”
曾子曰:“慎终追远,德归厚矣。”
一个人只有不忘本,不忘恩,才能更好地立身处世,整个国家也会民风淳朴,兴旺发达。
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因何而出发。
老话儿讲“安土重迁,落叶归根”,这是一份情怀,更是一种幸福。
清明,是教我们铭记亲人教诲
席慕容说:
“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
对于逝去的亲人来说,只要我们没有忘记,他们就不曾真正离开。
莫言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曾说,最遗憾的是母亲不能在身边分享自己的荣光。
在他十几岁时,母亲就患了严重的肺病,贫穷、疾病和劳累充斥着整个家庭,看不到光明和希望。
即便如此,母亲从来没有低下过头,她依然顽强、坚韧、乐观,甚至是在劳作时还会哼唱着小曲。
母亲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却教育莫言: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
记忆中,最让莫言痛苦的是一次母亲被打的经历。
他跟着母亲去集体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捉住母亲后狠狠扇了她一个耳光。
多年以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已经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莫言想冲上去狠狠揍他一顿,却被母亲拦下了,她非常平静地说了一句话,却让莫言终身难忘:
“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时间总是将最珍视的东西一点点带走,但母亲所带给莫言的教育和精神力量,已然成为一种人生的信仰。
它不曾因为母亲的离开而消亡,反而历久弥香。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言传身教,才得以成就今天的莫言。
清明是慎终追远、缅怀亲人的日子,更是为了提醒我们,谨记父母的教诲和嘱托,牢记先祖传承的道德精神。
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清明,是愿所念之人过得安好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曾记载清明节祭拜扫墓的场景:
“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按旧习,在扫墓时会带着酒食果品,纸钱纸衣等物品,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
祭拜之后,为坟墓修除杂草,培上新土,再折几枝柳插在坟墓上。
对于活着的人来说,亲人并不曾真正离去,他们依然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着。
人们相信,纸钱就是那个世界的钱,所以只要多焚烧一些,亲人就能少受些苦难,过得安好。
在叶圣陶老先生的记忆中,每逢过节焚化纸锭是父辈们欢喜做的事情:
“在一个搪瓷面盆里慢慢地把纸锭加进去,看它给火焰吞食,一会儿变成白色的灰烬,仿佛有冬天拨弄炭火盆那种情味。”
《孝经》开宗明义说:“夫孝,始于事亲。”
自古以来,我们崇尚百善孝为先,孝亲祭祖更被人们称之为风水之源。
在清明节祭祖扫墓,不仅仅是希望另一个世界的亲人们能收到我们的祝福,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庇佑我们健康平安,护佑子孙延绵。
死亡,只是改变生命状态,并未结束我们与亲人的关系。
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里,我们能够在祭奠中重新和逝者连结;
点一盏香烛,折一枝嫩柳,聊一聊过去和现在,又何尝不是在告慰亲人:
我们过得很好,您也可以放心了。
清明,是教我们在爱中学会告别
作家曹文轩曾说过:
“大自然是在告别过程中完成它的季节轮替的,人类社会也一样。这个天空下,不是山也不是水,而是满满的、各种各样的告别。”
清明,就是这漫漫人生路中,一次告别的必修课。
马东曾在节目上讲了一个故事。
他的父亲是突然去世的,接到消息后就立即往家赶,但还是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整整三年的时间,他在内疚和遗憾的种种情绪中煎熬,迟迟放不下。
三年以后,他在梦中见到了父亲,父亲对他说:
“我今天才真正地走了,很高兴跟你做一世父子,有缘再聚。”
马东这才恍然大悟,这话并不是父亲说的,而是他内心深处的自己跟自己说的,“我的潜意识放掉了我自己。”
从那天以后,马东才真正地把自己从这种情绪中解脱出来,接受了父亲离去的事实。
他依然还会去扫墓,依然还会时常怀念,只是他终于想通了,人要一直往前走。
对逝者而言,最好的缅怀是记得,也是放下。
林徽因曾说过:
“人活在世上,有太多的东西是我们所不能割舍的。人生往往就是如此,许多的苦思冥想都参悟不透的道理,就在某个寻常的瞬间,一切都有了答案。”
也许我们都到了某个年纪,看着身边的亲人逐渐老去,陪我们长大的人一个个离开。
我们无力改变什么,只是在无数次刻骨铭心的别离中,逐渐懂得了铭记和释怀。
有人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生命因为死亡而有了意义,而唯有接受和面对死亡,我们才能更好地活着,更用力地珍惜。
因为我始终相信,在远方的那个我们日思夜念的人,也会想要告诉我们:
请不要悲伤,离别是为了更好地重逢。
▽
清明,是一个有关“生命”的日子。
当我们急匆匆地行走时,别忘了停下脚步,回头看一看。
那些曾在人生旅途中陪伴我们的人,愿他们能在远方一切都好。
那些保卫国家、守护山河的战士和英雄们,愿忠魂常在,丰碑永存。
今日清明,上一炷清香,点一盏心灯,敬一杯浊酒,折一枝细柳,为逝去的人们默哀、祈福。
愿我们能珍惜拥有的一切,也带着我们所爱之人的嘱托,勇敢地前行。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