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②!尧舜其犹病 诸③!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④。能近取 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⑤。”
【注释】
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博,广泛,普遍;施,施予,给予;济,救济,救助。本句意为圣王能为民造福救民困苦。
②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何事于仁:“事”本有干系之义,“何事”即有何干系。“何事于仁?”乃疑问句表否定义,意为子贡所言超出了“仁”的含义,已经与仁不符了。中古汉语有“干卿何事”的用法,如用先秦古汉语表达,当为“何事于卿”;今语“没事”,仍表达“没关系”的意思。旧注多把“何事于仁”解说为“岂止是仁”,恐系臆解,古书中从未见以“事”训“止”或以“何事”训“岂止”之例,今不从。
必也圣乎:“必也”句式表达“如果……那么一定……”的意思,如“必也射乎”(《八佾》)、“必也正名乎”(《子路》)等。“必也圣乎”承上句“何事于仁”,意为如果要给子贡所言一个更准确的定义,那就一定是“圣”了。
③尧舜其犹病诸:其:表推测,大概,或许;病,遗憾,缺憾;诸,相当于“之”,很多人说相当于“之于”或“之乎”,不确,“病诸”即以之为病。本句意为,即使是尧舜,尚且以未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缺憾。
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站立,树立,指立事或立业;立人,使人立;达,发展,发达,成就,成功;达人:使人达。
⑤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譬:比喻;取譬,本义为以彼喻此,此处是取法,借鉴的意思;方,方法,途径;仁之方即是修仁之方,进德之路。
旧注多把“近取譬”理解为以己譬人或推己及人,也即行恕道,并以恕为“仁之方”。笔者以为“近取譬”解为就近找到可资取法借鉴的人或事更妥当,实际就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意思。辨析详下。
【翻译】
子贡问:“如果能做到为苍生谋福利为大众解疾苦,这样的人如何评价?能称得上是仁人吗?”孔老师说: “你讲的这些已经超出仁的含义了,能有如此功业就一定称得上圣人了!或许连尧舜都因为没能实现这种理想而抱憾呢!仁者的风范是,自己希望有所建树,也成全他人;自己希望有所成就,也成就他人。善于以身边的事例为借鉴,勇于迁善改过,就是修行仁德的好方法。”
【辨析】
说“能近取譬”
孔老师“近取譬”一语其实是用典,出自《诗·大雅·抑》篇:
于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其中“取譬不远,昊天不忒”诗句,乃该诗作者卫武公对周平王的告诫之辞,意为要吸取惨痛的历史教训,以避免重蹈厉王幽王之覆辙。所谓“譬”即指厉幽二王,也即平王之前的两任周王,故为“不远”,而“取譬”之义,显然应解为镜鉴。
又,《诗·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鉴不远”即是“取譬不远”,亦即孔子所言“近取譬”。
又,《尚书·召诰》:“我不可不监(鉴)于有夏,亦不可不监(鉴)于有殷。”或许上引两诗中“殷鉴不远”和“取譬不远”句的源头就是《召诰》。
合理的推测是,孔老师说“近取譬”的意思,应该与上引两诗诗义近似,但也有所扩展和漂移。上述两诗中“鉴”或“取譬”的含义偏重于以恶德恶行为镜鉴,吸取教训,孔老师的“取譬”则不限于自省改过之义,还多了一层师法贤者,徙义迁善的意思在内。另外上述两诗中的“不远”是时间范畴,指前代或前朝,而孔老师说的“近”则转换成了空间范畴,指身边或周围的人物和事例。看得出,孔老师用“取譬”之典,是化用而非套用。
《论语》中夫子反复陈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主张,再三强调改过迁善乃是君子修德成仁的不二法门,其例甚多,如最经典的表述之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述而》篇)
“三人行”之情境即可对应“近”,“必有我师”以及“从之”、“改之”云云则对应“取譬”。“能近取譬”,成德之路由此展开,进学之阶由此递升,非“仁之方”而何?
历代经师或当代注家均把“能近取譬”看作承接上句“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而来,认为两句意思一致,都是对恕道的展开描述,可以相互阐释。把“近取譬”解为以己譬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等等,意思或道理能通,但语法上似乎有一点小障碍,那就是“近”与“取譬”两词不大搭调。如果把“近”理解为方位副词,那么“近取譬”的意思是在近处“取譬”,比如钱穆把“能近取譬”译为“能在切近处把来相譬”,语义很模糊,连谁“譬”谁都看不出来,让人一头雾水;如果象大多数人那样,把“近取譬”看作取譬于近,而取譬于近又解说为以己譬人,这实际上是以“近”指代自己,“近”何以会指代“己”?与谁比较而言“近”?如果要较点真,这些似乎都很难说明白。
总上,主流意见是以恕道为“仁之方”,我提出另一种观点,以改过迁善为“仁之方”,尽管与前句“立人”“达人”的文义关连不是很直接,但与孔子的一贯思路和基本观念是匹配的,在语义语法两方面都能协顺,仅供参考,不敢自是,请读者其行择断。
【解说】
一,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后人对孔子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以为他一向高扬道德而贬斥利益。高扬道德不假,但那只是对士君子提出的关于自治自修一方面的要求或导引,从另一方面即治人或从政来看看,孔子从来不反对或排斥谈论利益,他给士君子提出的另一个重要使命或明确职责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即使孔子讲“小人喻于利”,或“小人怀土”、“小人怀惠”等,其中涵义的重点也并非对小人做道德评判,而是描述一种事实:民众对物质利益或美好生活怀有热切的期待。孔子认为,统治者应充分理解和尊重此种需求的正当性,并尽力给予满足,所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就是对“治人之方”的精炼概括。
《宪问》篇: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由上引文可以明了,君子有两项使命,一是“修己”,二是“安百姓”,也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同时也可以觉察,自治与治人这两项使命的关系是,“修己”是“安百姓”的前提,而“安百姓”是“修己”的结果,或曰外王是内圣的展开或外显。
如何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孔子的办法是“富之”和“教之”(《子路》篇)。孟子对孔子的上述主张推崇备至,称之为“王道”,并四处推广推销: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说,能实行“富之”“教之”的为政之道,你就是“王者”,孔子说,能履行“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职责,你就是比尧舜还牛B的圣人。
二,圣与仁
本章孔老师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他还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的话,看来在孔老师的“天下武功排行榜”上,圣或圣人才是武林至尊,而仁或仁人大概只是二流功夫。
然则圣与仁到底有何分别?
简言之,仁只是有德,而圣不但有德,并且有位,更重要的是有功;或者说,仁为内圣,而圣则内圣外王兼有之。
孔老师之所以说“何事于仁”,是因为子贡所做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说明,已经超出了“有德”的层面,而进入了“有功”的境界,故“必也圣乎”。
按,必有大功劳于天下方可称为圣人,此为春秋时代之通识。《礼记·祭法》云: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岛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岛,故祀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着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鄣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祭法》所列举华夏诸神,均系传说时代之文化英雄,是由人晋升至神,而非超自然之神,入选的标准只有一个,即“有功烈于民”,不但因此进入圣域,而且具备神格,宜享永祀。孔老师自觉地继承并弘扬此一传统,在他看来,凡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之功业者,当然有资格获赠华夏万神殿入场券而跻于不朽。
任何宗教教义的核心都是导引信众如何实现不朽或超越,儒教的法门概括起来就两个字,德和功,合称功德,此为两不朽。在春秋时代,还流传一个不朽PLUS版本,即所谓“三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我估计孔子对这个高配版本并不感冒,因为他老人家对“立言”这件事非但不看重,甚至很反感。孔老师中意的应该还是上述经典款两不朽圣人。
我一向认为儒学和儒教亡于明末,原因很简单,王学末流宣扬人人皆为尧舜,满街都是圣人,哪里还需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之类的高规格?通货膨胀如此严重,儒教价值体系不崩盘才怪。儒学死于明,只不过到新文化运动才搞了个葬礼而已。
三,同欲和共情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孔老师给出的正命题;反命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者是从积极一面立论,是高限伦理,后者是从消极一面立论,是底线伦理。前者叫仁,后者叫恕,其实仁恕是一回事,正反两个命题合起来,统称为仁,或统称为恕,都没毛病。
我体贴,所谓仁恕,从孔老师给出的定义来看,其实正反两个命题中只有一个核心词,叫做同欲。孔老师的定义已经足够清晰了,没必要再过度阐释什么叫同欲,只想再替孔老师补充一个其关于仁恕的定义中没有包含,但在其他论说中显著可见的关键词,叫做共情。
何谓共情?以他人之心为心是也。因为以百姓之心为心,则“修己以安百姓”;因为以父母之心为心,故“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诸如此类,均为共情之体现,亦均系仁心之施展。
所谓仁或恕,或所谓同欲或共情,一言以蔽之,每个他者都是另一个自已。“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礼记·礼运》)仁恕的伦理再从人扩展到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到张载这里,就算圆满了!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