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有莘氏怎么读 有莘氏美女

发布时间:2024-04-14 23:22:38作者:无药可救来源:网络

有莘氏怎么读 有莘氏美女

本文目录一览:

盛产美女的有莘氏,与夏商周三代王族通婚,是何来头?

文/薛瑞泽

关于有莘氏活动的地域学术界有多种说法,如陕西合阳东南说、河南洛阳伊河流域说、开封东南说、山东曹县莘仲集说、高密说等,但大多不出黄河流域。从有莘氏活动的地理范围来看,该部族与华夏族主体夏商周之间建立的联姻关系,反映了原始群婚状态下的婚姻现象,促进了夷夏之间的融合。

一、有莘氏与鲧婚配的历史传说

汉人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禹父鲧者,帝颛顼之后。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砥山即砥柱山,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北、山西平陆县东南的黄河中。《史记·夏本纪》云:“砥柱、析城至于王屋。”《正义》引《括地志》云:“底柱山,俗名三门山,在陕州硬石县东北五十里黄河之中。”有莘氏之女嬉在砥柱山采撷惹茵而食,与有莘氏主要活动的陕西合阳县东南相距不远,底柱山应当属于有莘氏活动的地理范围。也有学者在注释“有莘”时云:“故址在今陕西合阳县东南。”注释“砥山”时云:“或即有莘附近的砥柱山,亦名三门山,原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北黄河中。今因修了三门峡水库,山已炸毁不见。”说明有莘氏应当活动在黄河中游地区。鲧部落能与有莘氏部落结为姻亲关系,两者之间距离应当较近,甚至有重叠之处。

有莘氏部落的活动地域有山东曹县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三《山东四·兖州府下》记载,在山东曹县有“莘城,(县)北十八里”。另有山东高密说。《史记·夏本纪》司马贞《索隐》引《世本》云:“鲧取有莘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宋衷云:“高密,禹所封国。”张守节《正义》引《帝王纪》云:“父鲧妻脩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长,本西夷人也。”《帝王世纪》与《世本》所述不同,除了有莘氏女名字有“女志”与“脩己”的不同外,其产子方式也有“胸坼而生”与“剖胁而产”的差异,有人认为“胸坼”即“剖胁”。《汉书·古今人表》云:“女志,鲧妃,有莘氏女,生禹。”《三国志·蜀书·秦宓传》裴注引《帝王世纪》曰:“鲧纳有莘氏女曰志,是为脩己。”以此而论,“女志”与“脩己”在皇甫谧来看,不过是一个人的两个名字而已。对于宋衷解释高密为禹的封国问题,南宋徐天祜注《吴越春秋》说:“《史记》以文命为禹之名,孔安国谓禹为名,张晏谓禹为字,今并存之。”也有学者指出:“高密作为地名,在今山东省。但据此文,高密当为禹的字,而非地名。宋忠之说不足取。《世纪》以’密’为禹之字,则’高’或为’禹’字之形讹。”据上述相关地名的阐释可以看出,有莘氏活动在黄河中游某个地方,因其与大禹之父鲧的部落相近,于是有可能与鲧部落联姻,而从夏人活动以豫西、晋南为主要区域来看,则有莘氏可能就活动在陕西境内合阳一带。史籍对有莘氏吞神珠薏苡感神而生禹的故事大加渲染,不过是古人认识观的反映。夏禹作为夏后而有另外的姓氏,也是因为“禹母脩己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针对大禹兴起于西夷的说法,《帝王世纪》曰:“鲧纳有莘氏女曰志,是为脩己。上山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臆圮胸折,而生禹于石纽。”谯周《蜀本纪》曰:“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别儿坪。”司马贞《索隐》有云:“脩己吞薏,石纽兴王。”对其加以赞美,亦反映了有莘氏部落活动范围之广。

有莘氏与鲧婚配的时代正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其婚姻形态大约还处在原始群婚制普那路亚家庭(亚血缘群婚)向对偶家庭过渡阶段。这种具有稳定配偶的婚姻现象更多的可能是后人的附会。按照当时的婚姻形态来分析,只能是两个部落之间的一群男性与一群女性进行婚配,属于族外群婚阶段,但史书没有给我们留下更详细的记载,只有典型人物的婚配情况,但鲧所处的原始时代群婚制婚姻的群体映像,在史书中多有记载。黄帝为少典之次子,也是感神而生,“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正因为是感神而生,所以其外貌异于常人,“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又如炎帝的出生,《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嬌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再如黄帝的曾孙帝喾有四个夫人。《大戴礼记·帝系》云:“帝喾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嫄氏,产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也,曰简狄氏,产契;次妃,曰陈丰氏,产帝尧;次妃,曰陬訾氏,产帝挚。”《帝王世纪》云:“帝俈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曰姜嫄,生后稷。次妃有娀氏女,曰简狄,生卨。次妃陈丰氏女,曰庆都,生放勋。次妃娵訾氏女,曰常仪,生帝挚。”帝喾的四个妃子生子过程皆被赋予了神话色彩。有邰氏女姜嫄生后稷是“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殷人祖先契之母简狄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感生神话体现了先民的原始认识。范文澜先生曾经指出:“卵生的神话,在东方诸族中分布很广。如秦(嬴姓,伯益后裔,周孝王时封于秦)祖先女脩吞燕卵生子大业,清朝祖先布库里雍顺,说是天女佛库伦吞神鹊的红果所生。大概卵生是东方诸族流行的神话,居住东方的黄帝族,也有同类的神话。”鲧之妻志吞食薏苡而怀孕生禹,其实是将先民出生神化的一种现象。我们在感生神话中没有看到婚配的另一方,这应当是一个强势的部落与一个弱小部落婚配的现象,他们不过是这种婚姻形态的代表而已。这些从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先民诞生传说,反映了普那鲁亚家庭婚制在当时的普遍性,是原始群婚制的生动体现。

二、夏末商初商汤与有莘氏的联姻

关于商汤与有莘氏联姻,《楚辞》卷三《天问》云:“成汤东巡,有莘爰极。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水滨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东汉王逸注:“言汤东巡狩,至有莘国,以为婚姻也......言汤东巡狩,从有莘氏乞匄伊尹,因得吉善之妃,以为内辅也……有莘恶伊尹从木中出,因以送女也。”因此,后世流传下了“访莘”即君主访贤的典故。夏末商初商汤与有莘氏的联姻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史记·殷本纪》云:

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入自北门,遇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

关于伊尹作为有莘氏媵臣的政治意义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肯定,有莘氏与汤的联姻彰显了商汤的政治谋略,即联络各少数民族首领与夏桀斗争,一定程度削弱了夏桀的附属势力,使有莘氏成为商夺取天下的支持者,为商人夺取天下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商汤与有莘氏部落联姻的政治意义还在于通过联姻,商汤获得了当时的一位奇人伊尹。根据《吕氏春秋》所载,商汤本欲获得伊尹,伊尹也有归附商汤之意,但因为有莘氏部落不允,所以才有伊尹作为媵臣而到商汤阵营的过程。因伊尹归附商汤助其最终灭了夏桀,故而史书对伊尹早期的宏大抱负多有记述。首先古人神化了伊尹的出生,《水经注》卷十五《洛水》云:“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之曰,臼水岀而东走。母明视而见臼水出焉,告其邻居而走,顾望其邑,咸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庖,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伊尹出生于伊水流域,后辗转到有莘氏地域活动,并成为有莘氏部落的成员,最终得以进入商汤灭夏的阵营。

对于商汤部落与有莘氏部落的联姻,陈奇猷在《吕氏春秋校释》中指出:“考夏末之世,社会结构仍行群婚制。有侁氏族中一群男子与汤氏族中之一群女子为婚,伊尹参与此一群婚,陪同一群男子前往,故谓之媵。有侁氏此群男子至汤氏族为婚后,由于分工,伊尹掌庖宰之事,故谓其出身庖宰。”而商汤与有莘氏的联姻还有另一种可能,即有莘氏部落的女性群体与汤部落的男性群体为婚,如伊尹归汤的过程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云:“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汤于是请取妇为婚。有俛氏喜,以伊尹为媵送女。”这正反映了两个部落之间存在着男性群体与女性群体之间的联姻。正如晁福林在《先秦民俗史》中所说,夏末商族首领成汤为了加强部落联盟和得到伊尹而与有莘氏结亲,这些都是族外婚的例证。

分析商汤与有莘氏联姻,还可以从商汤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有莘氏的活动地域加以考虑。商汤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游地区,《史记》卷三《殷本纪》云:“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关于商汤所居之亳,有多种解释,《集解》引皇甫谧说:“梁国谷熟县为南亳,即汤都也。”《正义》引《括地志》:“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如果说商汤灭夏之前活动在宋州,那么,作为活动在黄河下游地区的商汤部落,与有莘氏部落之间的联姻,就有利用婚姻挖空夏桀后方之意,其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也显示了先秦时期婚姻在建设中的重要性。

另外,商代与有莘氏的联姻还有武丁娶有莘氏妇好为妻的记载,商代传世的青铜礼器方曇,其口内壁刻有“玄鸟妇”,联系到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觥”、“司母辛鼎”,杨青在《洞庭湖区的龙文化》中认为这“玄鸟妇”就是有莘氏妇好,也即祖庚、祖甲的母辈“辛母”,而这种世代联姻使商更加巩固。

三、商末周初有莘氏与商周的联姻

至商末周初,有莘氏作为重要的部落,仍然为商、周所重视,周人与其他部落之间的联姻仍然存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周文王娶有莘氏女子太姒为妻。《诗经·大明》云:“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郃之阳,在渭之渎。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缆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大明》对周文王与与太姒的婚姻大加赞赏,先言周文王再得好女,是“天作之合”,再言周文王亲自到渭水边迎娶,场面宏大,显要风光,终言大姒再生武王,延续周祚的伟绩,故而《思齐》将太姒与大任、大姜相比,赞美她曰:“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对周文王娶大姒的婚姻,刘向《列女传·太姒》云:“太姒者,武王之母,禹后有莘姒氏之女,仁而明道,文王嘉之,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及入,太姒思媚太姜、太任旦夕勤劳,以进妇道,太姒号曰'文母’。”对周室三母的评价也非常高:“周室三母,大姜任姒,文武之兴,盖由斯起。大姒最贤,号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从刘向所记载的内容可以看出,太姒为活动在黄河岸边大禹后代有莘姒氏之女,故而有周文王在渭水上造舟为梁的迎娶过程。那么有莘氏在何方?《水经注》卷四《河水四》云:“河水又迳郃阳城东,周威烈王之十八年,魏文侯伐秦,至郑,还筑雒阴、郃阳,即此城也。故有莘邑矣,为太姒之国。《诗》云:在郃之阳,在渭之涘。又曰:缵女维莘,长子维行。谓此也。”《元和郡县图志·京兆下》“夏阳县”条云:“古有莘国,汉郃阳县之地……乾元三年改为夏阳县。县南有莘城,即古莘国,文王妃太姒即此国之女也。”清代汪琬《王烈女传》云:“郃阳本有莘氏故地,为周后妃太姒所生,洽水经焉所谓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是也。”这就是说郃阳从鲧时代到商代末年,皆为有莘氏活动的重要地区。

周文王与有莘氏联姻,同样使周朝获得了有莘氏的支持,借助与有莘氏的联姻关系,巩固了与周边部落的联盟。如周文王被殷纣王关押在羑里时,“阂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纣大说,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此时,有莘氏已经完全成为周的附庸,允许周从其部落中选取美女来进献给殷纣王。西周初年,有莘国被改属畿内地。西周末年,周幽王所娶的褒姒也是太姒的同族,西周的灭亡,又有“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之说。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废有莘国,并入晋国。

从周文王娶太姒为妻到西周选取有莘氏之女送给殷纣王可以看出,有莘氏对商汤灭夏、促进周代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徐喜辰等人认为,有莘氏虽然只是当时的小诸侯国,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较之于西周要高得多,西周通过与有莘氏的联姻,接触到了先进的文明,促进了西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从夏商周三代与有莘氏的婚姻关系可以看出,有莘氏作为黄河流域的一个部族与作为华夏族代表的夏商周通过联姻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这种联姻使有莘氏部族成为黄河流域一个显赫的部族,而夏商周则通过联姻巩固了。随着黄河中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部落融入华夏族,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东周以后,有莘氏也逐步融入华夏族的群体之中。

妘乃縉云氏,妌乃女脩

笔划生成根符,根符组成文字,所以笔划逻辑根符源义组成文字本义,早期的文字应该分析笔划逻辑根符源义。

“妌”出现在殷高宗武丁时期的甲骨文卜辞中。妌既是妌这个字,也是甲骨文“女井”这个词。《易·象传》曰:“脩,井也”,所以“女井”即女脩,这是“妌”的根符源义。《史记·秦本纪》曰:“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

婦妌与婦好是殷高宗时期的人物。婦,帝之苗裔,母系氏族首领。帚,扫帚星,凶也,首领最凶。甲骨文“女”象跪着的人,跪读贵,表示贵族,这是象形会意文字识读之法。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跪卿士,仆从弯腰站在一边。诸葛亮跪着发号施令,大将站着听令。所以跪着的人是君,是主上,是贵族,站着的人是臣,是仆从。《史记·殷本纪》“汤曰: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女”表示贵族。女通假字汝,汝是贵称。女生子表示血缘亲生关系、正宗衍生关系。母子关系不一定是亲生关系,比如庶子的母亲是嫡母,生母是娘亲。

姬氏乃黄帝之苗裔,妘氏乃帝尧之苗裔,姒氏乃帝禹之苗裔,妌氏乃帝颛顼之苗裔。如果将姬、妘、姒这些姓氏的“女”旁理解为“女性”,那么姬氏、妘氏、姒氏则为女性之氏,也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然而轩辕氏黄帝、陶唐氏帝尧、夏后氏帝禹时代并不是母系氏族社会,所以姬、妘、姒、妌的“女”旁表示帝之苗裔、贵族。

甲骨文“好”既是“好”这个文字,也是“女”与“子”这两个甲骨文字组成的词。妇好这个“好”表示子氏首领。《史记·殷本纪》曰:“殷契,封于商,赐姓子氏”。“好”这个女旁表示帝之苗裔,子表示子氏。帝舜封殷契于商,赐姓子氏,这是从有虞氏分化出来的家族姓氏,乃帝之苗裔。“夏商周三王家天下”这个家指的是“家族”,有虞氏、有陶氏、有熊氏、有莘氏属于“氏族”。子氏、夏氏、后氏、姬氏、妌氏、妘氏属于“家族”,氏族分化出家族。“夏启家天下”表示家族联盟社会,五帝时代属于氏族联盟社会,封建王朝属于宗族社会,乡里宗族势力强大。周天子分封诸侯,魏、韩、赵、齐等诸侯国名是百家姓的来历,乃家族之名也。夏商周是家族联邦社会、诸侯联盟社会,家族竞争王位,诸侯结盟争霸。

“好”表示子氏,“妌”表示井氏。井表示水井,则代表农业,殷高宗武丁时期的甲骨文卜辞表明“婦妌”是管理农业的首领。“井”也表示矿井。对于商王朝来说,有铜矿井的氏族(家族)是很重要的,所以“婦妌”在武丁时期的甲骨文卜辞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夏商周属于青铜社会,晋南中条山垣曲县、闻喜县的夏代与商代铜矿石遗址比较多。

“妘”表示縉云氏。縉表示晋系(山西),糹是系(糸)的简写,纟表示丝,纟与糹的意思不一样。山西运城伊祁氏生帝尧,为陶唐氏首领,帝尧之苗裔为妘氏。运城市的运与妘都有缙云的“云”字。缙是赤色的,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赤色的文字,中条山赤铜矿就是“缙”的颜色。临汾陶寺遗址属于运城盆地,被认为是帝尧之都。

可以把三皇时期看成是旧石器时代。五帝时代可以看作是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是青铜文明时代。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了黑铁文明时代。人首龙身的伏羲氏、人首蛇身的女娲氏、牛首人身的神农氏可以看作是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进化的象征,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结合人们传说所产生的思想史,具有想象力与思想认知的局限性。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讲春秋战国时期的事,这属于历史。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讲三皇五帝时期的事,这属于思想史,这是基于人们所流传的传说所形成的,这是有一定来源的,不能说思想史是虚假的历史。

殷商甲骨卜辞是祭司巫师形成的,所以殷商祭司巫师掌握着甲骨文字,这是宗教神权的象征,所以只有殷商祭司家族才能用甲骨文记录殷商历史。甲骨文所记载的殷商历史基本上都在地下,所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讲不出殷商诸王世系及历史,连“婦好”这个名字都不见史,而在甲骨卜辞中却多次出现。《竹书纪年》是殷商祭司家族后裔根据祖先流传的甲骨文整理形成的,当时在春秋战国并未广泛流传。

西周文字的主要载体是青铜器,所以鼎铭文这种文字是由公伯侯等贵族掌握着。西周鼎铭文所记录的西周历史基本上都在青铜器上,这些青铜器有一部分在贵族的墓里,有一部分流传到春秋战国时期,所以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所学习的文字、所了解的历史源于这部分青铜器鼎铭文。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则是以竹简、帛布为载体,这些文字是由诸子百家“士大夫”掌握着,一般平民百姓是不识字的、写不起字的。

伏義氏王天下表示远古氏族部落社会,这时候的原始人类数量稀少,氏族部落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这从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情况可以看出。黄帝组建的炎黄氏族联盟表示上古氏族联盟社会,这从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情况可以看出氏族部落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夏启家天下、三王家天下表示中古家族联盟社会、诸侯联盟社会。汉朝以来是古代宗族社会。远古氏族部落(王天下)→上古氏族联盟→中古家族联盟国(家天下)→诸侯联邦国→历代封建帝国宗族社会→人民共和国,这是我国人类社会发展史。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戎指军事,祀指宗教祭祀,所以军事首领、祭司首领、庶政首领三权分立。甲骨文“司”指祭司,《尚书》“群后”指诸侯。黄帝领导的轩辕氏与炎帝领导的神农氏组成炎黄氏族联盟,黄帝是联盟大首领兼军事首领,炎帝神农氏是联盟副首领兼祭司首领。陶唐氏是有陶氏与唐氏组成的上古氏族联盟。唐虞是帝尧与帝舜组成的上古氏族联盟,帝尧为大首领,帝舜辅之。虞夏是帝舜与大禹组成的上古氏族联盟,帝舜为大首领,大禹辅之。虞是指有虞氏帝舜,夏是指夏禹。夏后氏是指夏禹、夏启所领导的夏氏与后稷、后弃所领导的后氏组成氏族家族联盟。

盛产美女的有莘氏,与夏商周三代王族通婚,是何族属?

文/万物君

当我们探究大禹身世时,禹母有莘氏是一个无法错开的人。她的族属是什么对于解决“禹出于西羌”有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有莘氏先后与夏商周三代王族通婚,也很是让人好奇。

1

夏朝奠基人鲧娶有莘氏的记载最早应见于《世本》,据说是由先秦时期(亦有说汉代)史官修撰的。然而,南朝时,《世本》已缺《谥法》一篇,到唐朝又有更多篇目散佚,直至南宋末年全部丢失。

所以,鲧娶有莘氏的最早记载就变成了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禹父鲧者,帝颛顼之后。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

如果算上出土文献,则战国上博简《子羔》是最早的文献:

“[禹之母有莘氏之]女也,观于伊而得之,娠三年而划于背而生,生而能言,是禹也。”

相关文献记载还有:

东汉中期《大戴礼记》:“鲧娶于有莘氏之子,谓之女志氏,产文命。”

东汉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女志,鲧妃,有莘氏女,生禹。”

东晋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帝王世纪》曰:“鲧纳有莘氏女曰志,是为脩己。”

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鲧妻脩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世本》:“鲧取有莘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

姑且认为《世本》的记载可信,且后世学者忠实引用,那么鲧妻有莘氏的画像如下:

她的名字叫女志。她嬉于砥山,砥山即三门峡砥柱山,说明有莘氏或鲧部落可能活动于三门峡一带。她所生大禹名叫高密,或与《山海经》中次六经的密山有关,亦可证明有莘氏或鲧部落生活于三门峡、新安、宜阳一带。

她也被称为脩己。脩己二字通常会让人误会她为己姓,事实上己姓诞生的年代要晚于脩己生活的年代,或几乎同时,因此二者没有关系。

2

商汤与有莘氏的联姻,见于战国时期屈原的《天问》:

“成汤东巡,有莘爰极。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水滨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

相关记载还有:

《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汤于是请取妇为婚。有俛氏喜,以伊尹为媵送女。”

《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天问》称,“成汤东巡,有莘爰极”,可见有莘氏位于东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语言学家杨伯峻注:“有莘氏之虚在今山东曹县西北。”

然而,从伊尹的故事来看,有莘氏居地不像是在曹县西北,而是位于伊水流域。《水经注·伊水》就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伊川中。”

另外,《尚书·汤誓序》言:“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陑”应是山地。从清华简《尹至》与上博简《容成氏》看,“陑”应在夏都之西,即今河南偃师二里头之西,嵩山万安山脉西麓。伊尹应是利用了有莘氏部落在夏都背后的有利位置,避其精锐、击其惰归,最终给夏王朝致命打击。

综上我们姑且认为,夏朝末年,有莘氏居于伊水流域。

3

商朝末年,周文王娶有莘氏的太姒为妻,见于《诗经·大明》:

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

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

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通常认为,有莘氏“在洽之阳”,即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

但是根据《周易》的“帝乙归妹”,太姒或是随同帝乙之妹嫁过去的媵女,后来由于受到了文王的宠幸,而成为正室。准此,则有莘氏未必在合阳。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

不过,在没有更多证据之前,我们依然认为太姒母国有莘氏在合阳一带。

值得一提的是,有莘氏盛产美女。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帝纣囚西伯於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纣大说,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

4

其实,历史上以莘为名的地方有很多,简单整理如下:

一、《吕氏春秋·本味篇》:“有侁氏女子采桑。”此侁当在河南伊川一带。

二、《诗·大雅·大明》:“缵女维莘。”此莘在陕西合阳。

三、《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此莘在河南三门峡市陕县硖石镇西之莘原一带。

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此莘在山东曹县。

五、《大戴礼记》:“鲧娶于有莘氏之子。”此莘当在河南三门峡市。

六、《括地志》:“古莘国在汴州陈留县东五里,故莘城是也。”

七、《左传·庄公十年》:“荆败蔡师于莘。”此莘在河南汝南县。

八、《后汉书·志·郡国三》:“阳平,侯国。有莘亭。有冈成城。”此莘春秋时为卫国莘邑,在今山东莘县。

九、《左传·昭公元年》:“夏有观、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此姺为伊尹的封国,位置不明。

十、2003年,山西浮山县浮山桥北出土了一批商周墓葬,考古专家抢救性挖掘后发现,墓葬部分青铜器觚、罍、斝上屡见带“先”字的铭文或族徽,可以看出这里应当为先氏(国)墓地。卜辞中有商王伐先的记录:“庚戌卜,今从我伐先。”这里的先,应是姺,即莘。

5

如此杂多的莘地,实在难以辨别哪个最早。那就推测一下吧:

一、最早的有莘氏居住在三门峡一带。鲧时,曾娶有莘氏之女,生子大禹。

二、夏启时,封其支子为有莘氏首领。

三、后来有部分有莘氏人从三门峡一带迁徙到伊川。夏朝末年,伊川的有莘氏与商汤联姻,对抗夏桀。

四、夏、商两代时,有莘氏都曾向东迁徙,分布于莘县、曹县一带。所以曹县有伊尹墓就不难理解了。后来莘人反抗商王室,以至于有这样的说法:“夏有观、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以及这样的记载:“彭伯、韦伯伐班方,姺人来宾。”

五、商朝时,三门峡一带的有莘氏,或因为受到商人的压迫而分别向陕西合阳和山西浮山县等地迁徙。

六、汝南之莘或许来自伊川,时间未知。

6

关于鲧禹之时的有莘氏的族属,应为羌人。

众所周知,甲骨卜辞中有很多关于羌人的记录,例如:

武丁卜辞中:“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一万,呼伐羌。”

廩辛卜辞中:“王歹次令五族戍羌。”

学者王明珂认为,“在商代,羌这个字被用来称一些西方晋、陕、豫之交的人群。”准此,则虞夏之际的有莘氏也应是羌人。进而言之,夏人乃至更西的人都是羌人。

事实上,羌为贬称。周人的甲骨中几乎没有羌字。毕竟周人在商人看来也是羌人,周人自然不会以此称呼自己。

现在再来看下前面引用过的《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禹父鲧者,帝颛顼之后。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

何谓“家于西羌”?并非是说禹本人来自关中西部地区,而是说他母亲的氏族有莘氏所处之地偏西,故为西羌。

何谓“地曰石纽”?并非是说“石纽在蜀西川”,而是说大禹生于“砥山”附近。石纽即砥山。

7

做个小结:

一、鲧妻有莘氏生活的三门峡一带,在商代之前为羌地(准确地说,是被东方人贬称为羌地)。其位置相对而言偏西,故有莘氏为西羌。

二、禹父鲧为颛顼后裔,禹母为西羌人,所以,既可以说禹是颛顼后裔,也可以说他是西羌人。

三、有莘氏曾先后与夏商周三代王族联姻,可谓三代的母系王室。

四、有莘氏的后裔到处迁徙,分布广泛,以至于以莘为名的地方有很多。

神奇的有莘氏部落走出来的女子,每个的后人都打造了一个王朝

说到氏族部落,给我们的印象那是很久远的原生态社会了事情了。而我们中国的古代有文字记载的国家,就是从这些氏族部落慢慢发展而来的。

在史书的记录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氏族部落,但是很多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的消失,融合,最后都消失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部落,却是一个在史书中出现比较多的部落,而从这个部落走出来的三个女子的后人,更是打造出三个王朝。而且还出了个非常有名的名相:伊尹。让我们看看是哪个部落和是哪三个女子吧。

闻名于世的大禹治水的大禹,史料记载他的母亲来自”有莘氏“,这个部落查看史料无从考评具体地址或情况不明。但是按当时能有记载的,应该是一个在当时比较有地位的部落。大禹老爸虽然治水九年无功,却娶了一个贵族部落”有莘氏“的妻子,生下的儿子大禹却继成父业一举完成了老爸没有完成的大业,还让自己的后启了一个几百年的第一个”家天下“的一统王朝”夏王朝“。正是来自”有莘氏“的女子,把事业失败的大禹的父亲的后代成就一番大业。

建立起商王朝的商汤,他的妻子史书记载,也是一位来自于”有莘氏“的女子。这个女子不但为商汤的王朝得以传承,还给商汤带来了一位名满天下的贤相:伊尹。

据说伊尹的出身地位不高,但是却在治国方面那是非常的厉害,能文能武,他知道商汤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首领,很想得到商汤的赏识,辅佐商汤。听说商汤要娶”有莘氏“的女子为妻后,就赶紧到”有莘氏“女子家里要求作为女子的出嫁奴隶一起来到商汤身边。经过一系列戏剧性的事件后,伊尹最终成为了商汤创立商王朝的重臣。

在商王朝中初期,继辅佐商汤,稳定局势,促进经济发展,使得商王朝慢慢走向了稳定的局面。此后,还辅佐了好几位商王,从而为商王朝从初期的混乱,到走向繁荣昌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创商王朝六百多年的基业做出了贡献。

大名鼎鼎的周文王,,《周易》的创立者的妻子,也是大周王朝周武王的母亲,她也是来自”有莘氏“女子。这个更加有名了,《诗经·关雎》的第一首诗就是写周文王和这个”有莘氏“女子的美好爱情故事的。那个”窈窕淑女“让主人公:”· · ·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中还有部分诗句也是有写到这位”有莘氏“女子的诗句。

这位”有莘氏“女子,不但可以辅佐周文王,还为周文王生了几个非常有名的儿子,除了周王朝的开国国君周武王,还有被纣王杀死的伯邑考,还有我们睡觉做梦常要去见的周公,还有作为周武王身边重要(左膀是周公)右肩的召公(周武王亲弟弟,也是”有莘氏“女子所生),还有西周几个重要的诸侯国的开国国君。

百粤天说

”有莘氏“从现在的史料中,很难考证是否是从大禹之母一直延续下来的那个部落,不过每到关键人物姻嫁和降世,必定会在史料中记载为”有莘氏“。这应该不是巧合,这个充满神秘的部落确实是一个伟大的部落,从大禹父亲的时候起就是一个贵族部落,一直延续到周初期,至少一千多年,在春秋战国中还时不时在史料中有发现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