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生肖

1678年属什么(1678年)

发布时间:2024-09-04 21:54:57作者:牛奶煮萝莉来源:网络

1678年属什么(1678年)

本文目录一览:

吴三桂是被康熙逼着造反的?1678年3月23日吴三桂在衡州称帝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吴三桂是被康熙逼着造反的?1678年3月23日:吴三桂在衡州称帝。

很多人不知道,吴三桂并没有想要造反,完全是被康熙逼反的。

从吴三桂的所作所为来看,至少带着满清进入北京以后,他就知道大势已去。

入关之前,满清还打着“为大明皇帝报仇,击败李自成”的政治口号。

当时吴三桂还做着大明江山继续维持的美梦,怕给满清的红利不够多,提出两国划黄河而治。

入关以后,满清就再也不提这个口号,显然就是要占据中原了。

吴三桂无论军事实力,还是后勤补给都受制于人,无法同满清作对了。

如果不是满清出兵,吴三桂在一片石战役就被李自成打败了。

即便吴三桂同李自成联手,也打不过战斗力顶峰时期的满清20万大军。

况且满清也是吴三桂带入关的,让这家伙成为众口一词的大汉奸,不可能挽回历史骂名了。

由此,吴三桂也就只能接受平西王爷的头衔,试图捞一些个人利益。

满清只有20多万军队,难以占领这么大的国家,必须要利用吴三桂这些叛军,来对付农民军和南明。自然,没有人会真正信任叛徒,满清始终监视和控制吴三桂。

在李自成被消灭以后,满清第一时间将吴三桂调回锦州驻扎,准备不再让他带兵。

没想到随后的南征作战不利,满清损兵折将,只得在1647年又让吴三桂入关指挥旧部作战。

满清发现,连中国话都不会说的八旗军队在中国作战,受到很多限制。老百姓对于留辫子的鞑子军队,从内心深处有一种蔑视和反感。

这种情况下,满清只能以汉制汉,利用吴三桂等人招募汉人伪军,攻打汉人抵抗力量,以华制华。

给吴三桂的任务是,剿灭李自成、张献忠及明朝余部,同时安排将领八旗将领李国翰监视他。

吴三桂先是攻入山西和陕西,消灭了李自成残部,又攻入四川,击溃了张献忠部,接着杀入贵州、云南,协助清军打垮了南明最后一个,桂王永历。

有意思的是,在逼迫缅甸国王交出永历帝朱由榔后,满清却强迫吴三桂杀死大明皇帝。

满清在缅甸的将军众多,完全可以由他们出手杀死永历皇帝,何必让吴三桂去杀?

之前满清抓住的几个大明王爷,不是就地杀掉,就是押送北方处决。当年能随便杀掉,现在为什么一定要忍吴三桂去做?

这就是让吴三桂自我侮辱的手段,是另一种性质的投名状。

大的战事已经结束,满清向强迫吴三桂裁军,将部下从6万人减少到2万人。

这还不够,为了防止吴三桂可能的叛变,让他杀死永历皇帝,成为恶名昭彰的大叛徒。无论怎么说,吴三桂曾经做过大明的武将。杀死自己的皇帝,是无法容忍的大逆不道的行为。

从此以后,再也不会有汉人相信吴三桂,他从政治上等于自爆了。

对于这一点,吴三桂也心知肚明,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只能这么做。

满清打天下利用了大量汉人叛徒军队,比八旗兵还要多几倍。

坐天下初期,因为汉人不断叛乱,满清暂时利用吴三桂这些老军阀控制地方。

满清不是傻子,早在顺治时代就制定了逐步解决四个藩王,彻底消除汉人军阀隐患的政策。

由于满清坐江山还不稳,内部矛盾多如牛毛,郑成功等反清势力的存在,解决吴三桂之流不可操之过急。

四个汉人藩王中,先是孔有德被南明李定国所杀,只留下女儿。

满清的孝庄文皇后虽收这个女孩为义女,却借机废除了定南王。

那么按部就班下去,三藩不久后就会被一一废除。

没想到,鳌拜上台以后政局发生变化。

鳌拜只顾对付八旗贵族的政敌,反而扶持三藩壮大,以削弱八旗的力量。

三藩由此巩固了势力和地位,迅速在三省扎根。

等到鳌拜被杀、康熙上位时,三藩已经形成了气候,想要迅速除掉就不容易了。

很多人认为,康熙刚上位就解决三藩,非常厉害。

站在大历史角度,康熙其实犯了大错。因为他年轻气盛,处理三藩问题犯了很大的错误。

鳌拜一派垮台以后,政敌攻击鳌拜所有的政治措施,甚至将吴三桂归于鳌拜党羽,要求尽快除掉。

而康熙也认为自己有20万八旗兵,30万绿营兵,战时还可以征兵40万,可用总兵力近百万人。

同时,满清政府控制全国富裕省份。除了广东以外,三藩另外两个省都是贫穷落后地区,经济上也无法抗衡。

三藩都是自私自利的军阀,各怀鬼胎,不可能真正一条心。

认为一战就必胜的康熙,开始准备迅速用武力讨伐。

康熙帝晋封察哈尔部首领布尔尼为亲王,位列内蒙古四十八旗王公之上,抵御可能来自于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入侵;同时,在东北地区仅以驱逐等保守策略,应对沙俄彼得一世在远东的扩张。

这些举动,是为了对付三藩时消除北方的威胁。

相比起来,三藩的实力确实不强。

最强的是盘踞云南的吴三桂,也只有汉军五十三佐领共1万600人,绿营兵“四镇十营”的2万多人,总兵力不过3万多人。

至于尚可喜、耿精忠,分别只有1万多人。

三藩兵力总和不过五六万,实力同满清天差地远,似乎根本不是对手。

更重要的是,三藩内部还不和。

实力较强的尚可喜父子三人尚且不合,互相争夺权力,都无心反叛。

果然,三藩最初就是尚可喜父子争夺权力,导致广东主动要求撤藩。

康熙苦于没有借口,立即表示同意,命尚氏父子一齐返回辽东故乡。

事实证明,此举是昏招。

吴三桂和耿精忠大惊,联合要求撤藩作为试探。

此时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都没有做什么叛乱的准备。他们目的只是仿效当年大明沐王一样,可以世袭王爷爵位,世代荣华富贵,掌握兵权。

康熙毕竟年轻,在大臣煽动下立即表示同意,还派南巡抚朱国治监督、催促吴三桂离开云南。

吴三桂深知伴君如伴虎,一旦他放弃兵权真的隐退,极有可能就是全家死无葬身之地,鳌拜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

况且,吴三桂杀死了大明皇帝、又杀了很多政治势力,汉人对他恨之入骨,他的政敌多如牛毛。一旦吴三桂落魄,恐怕全家24小时会遭到的威胁,连生存都难以保证。

于是,吴三桂只能反叛,没有其他道路可走。

本来没准备反叛的耿精忠、尚之信也只能一同叛乱。

三藩并没有什么实力,尚之信从始至终基本在广东按兵不动,向康熙示好,两面下注,观望大局。

即便如此,三藩竟然出人预料的顺利。

吴三桂和耿精忠的军队,很快就占领了云桂黔蜀湘闽六省,又占领浙赣两省大部。

清军连战连败,不断后退。

这不是三藩厉害,而是满清太草包所致。

本来满清有着绝对兵力优势,康熙也没料到吴三桂一时三刻就会叛乱,作战准备不足,仓促迎战。

更重要的是战斗力极强的八旗兵,已经不复当年神勇。

八旗兵入关以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极少打败仗。

面对曾经手下败将吴三桂军队,八旗兵表现有了很大区别,往往未战先惧。双方刚一交手,八旗兵出现大量临阵脱逃、借故撤退的现象。另外,八旗的高级军官指挥能力也下降严重,根本不是吴三桂的对手。

此时满清已经坐镇天下多年,旗人子弟也学会享受美好生活。

当年八旗兵之所以愿意拼命,是因为生活在东北苦寒之地,横竖只是烂命一条,命不值钱。现在八旗子弟的生活优越,习惯了吃喝玩乐,谁还愿意拼掉自己的性命!

除了八旗战斗力锐减以外,由于满清入关后的,加上剃发易服的民族压迫,形成了深刻的民族仇恨。

大量汉族老百姓加入三藩军队,这才成为燎原之势。

即便如此,满清毕竟还是掌握军事上绝对优势,加上吴三桂在汉人中的名声极差,很多人即便反清也不愿意同他合作。于是,满清采用正确战略,也就是用实力碾压的持久战。

经过长达8年战争,清军才缓慢击败吴三桂。

三藩实力衰弱,内部不合。当吴三桂刚刚开始作战不利时,尚之信立即窝里反,宣布广东归顺满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也宣布投靠满清,倒戈过去了。

可笑的是,这两个家伙自认为聪明,结果都被康熙秋后算账,耿精忠被凌迟处死,尚之信被逼自杀。很快广西王孙延龄也投靠满清,至此三藩阵营基本瓦解。

吴三桂残部虽然还挣扎作战4年,但大局已定,三藩必然要完蛋。

说来说去,吴三桂就是周星驰说的“一条内裤一张卫生纸”而已,只是被利用的叛徒垃圾,一旦没有利用价值就必死无疑。

无论反叛还是不反叛,吴三桂的结局都差不了多少。为什么《水浒》中,朝廷利用宋江一伙火拼消灭了方腊,夺取了他们的军队,还要下毒暗算、斩尽杀绝呢?

这种叛徒的存在,对主子本来就是一种很大威胁。

以叛徒的卑劣之徒的性格,一旦利益同主子出现根本冲突,他宁可选择拼一拼,也不会坐以待毙。

再说通俗点,做汉奸的家伙就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

对于所谓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来说,对付实力弱小且内部散乱的三藩,也是苦战多年,还差点被他们打下半壁江山,也是丢脸丢到家了。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这场持续300年的波粒大战,由牛顿开始,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结束

世界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科学命题,在科学还没有进入微观世界之前,光这种迷人而又耀眼的存在一直吸引着科学家们的目光,光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在科学界的脑海里产生之后,由此诞生了一场长达300年的波粒之战。

第一次波粒大战

第一次波粒之战,牛顿还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当然,第二次也绕不开),你会发现翻阅整个物理学发展史,牛顿、爱因斯坦、玻尔、麦克斯韦这几个人都是很难绕得开的存在。

在 1660 年,牛顿的一生死敌胡克发表了他的光波动理论。他认为光线在一个名为发光以太的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四射,并且由于波并不受重力影响,他假设光会在进入高密度介质时减速。胡克的光波动理论是光的波动说的雏形。

而与胡克死掐的牛顿则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在法国数学家皮埃尔·伽森荻提出的物体是由大量坚硬粒子组成的基础上,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的偏振现象,最终于 1675 年提出假设,认为光是从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在均匀媒质中以一定的速度传播。微粒说由此产生。

牛顿的分光实验

牛顿与胡克之争还没有进入白热化,这个时候,法国科学院的掌门人惠更斯来了,相比起胡克,惠更斯成名已久,德高望重,是科学界的前辈。而且身为法国科学院的掌门人,弟子众多。

在 1678 年,惠更斯在法国科学院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推翻了牛顿的光的微粒说,并在 1690 年出版的《光论》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建立了著名的惠更斯原理,促进了光学研究的发展,由此掀起了第一次波粒大战。

两个人都有各自的支持者。惠更斯当时在数学、天文学、光学诸方面已多有建树,被荷兰人视为与大文豪斯宾诺莎齐名的国宝。牛顿更是不同凡响, 被英国尊奉为超级巨星、科坛泰斗。

两个人都想证明自己在光学上的扛把子地位,所以牛顿和惠更斯都力证自己的才是正确理论。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已经有所建树, 而且他们的观点都能解释许多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现象, 崇拜权威的心理使人们纷纷站队,所以导致了偏激的争执。后来这些支持者火上浇油,波粒之战达到了高潮,甚至在惠更斯去世之后也没有停止。

在惠更斯去世之后,牛顿出版巨著《光学》,这本著作汇聚了牛顿在剑桥三十年研究的心血,从粒子的角度,阐明了反射、折射、透镜成像、眼睛作用模式、光谱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他更从波动说中汲取养分,将波动说中的震动、周期等理论引入粒子论,全面完善补足了粒子学说。紧接着他将波动说无法解释的问题一一提出,并对惠更斯当年的《光论》加以驳斥。死人是没有办法反驳的,牛顿最终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光学两大理论交锋局势,赢得了第一次波粒之战的胜利,此后的一个世纪,微粒说一直牢牢占据着光学研究的主流。

第一次论战,牛顿微粒说胜

第二次波粒大战

1807 年,在波粒之战过去 103 年之后,著名的科学家托马斯·杨在实验室进行了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由此拉开了第二次波粒大战的序幕。

托马斯·杨堪称是科学家里的奇才,他的跨界领域简直让人匪夷所思,除了在力学、材料力学、数学、光学、声学、流体动力学、船舶工程、潮汐理论、毛细作用以及生理学方面具有骄人成就之外,他还涉猎语言学、动物学、考古学、文字学。并且,他会演奏当时的所有乐器,对画画也十分精通,还会制造天文器材,还研究经济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医生。托马斯·杨更擅长骑马,并且会耍杂技走钢丝。

他这个人聪明到了程度呢?在 13 岁时他已经能够阅读拉丁文、希腊语、法语和意大利语,20 岁时掌握了希伯来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等东方语言,不知道为啥没有研究汉语。他也被誉为“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人”。

托马斯.杨在研究牛顿环的明暗条纹的时候,他突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会形成一明一暗的条纹呢?”他想:“用波来解释不是很简单吗?明亮的地方,那是因为两道光正好是“同向”的,它们的波峰和波谷正好相互增强,结果造成了两倍光亮的效果;而暗的那些条纹,则一定是两道光正好处于“反向”,它们的波峰波谷相对,正好相互抵消了。“

后来他又发现水波会以同样的方式衍射过堤岸上的两个狭窄隘口,然后发生干涉,在有些地方水波相互增强,发生相长干涉,有些地方水波相互抵消,发生相消干涉。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他立即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这便是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这个实验中学物理课本上也有。

就是把一个手电筒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边,然后在纸后边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墙壁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

这个实验成了支持光的波动理论的绝佳例子,杨氏双缝实验也被称为光的干涉现象,干涉这个名词也是杨首次提出的。他证实了光纤通过平行且距离很小的两个小孔,通过两小孔频率相同的光会发生互相影响投射出明暗相间的图案

杨的实验结果给学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极力地证明了惠更斯早年提出的光波动理论,然而,当时牛顿已经成为了权威,容不得质疑,科学界对于微粒说深信不疑。托马斯.杨遇到了和麦克斯韦一样的事情。他们对于杨的实验结果予以否认,并称之“荒谬绝伦”。

托马斯.杨遭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压力,他在双缝实验得出来的结论被无情,据传只印刷了一本,还是自己自费印刷的,后来托马斯.杨宣布退出光学研究,转而研究考古学,当然在考古学他也作出了巨大的成就。

托马斯.杨的著作点燃了量子革命的导火索(这是后话),光的波动说在经过了百年的沉寂之后,终于又回到了历史舞台上来。然而,第二次波粒大战也才刚刚掀起一个高潮,第二次波粒大战可以说是一群科学家对当时主流学界的抗战!

在杨之后,菲涅尔也向主流学界发起了挑战,奥古斯丁·菲涅耳提出了著名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在惠更斯原理的基础上假定次波与次波之间会彼此发生干涉,又假定次波的波幅与方向有关。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能够解释光波的朝前方传播与衍射现象。但是菲涅尔的这次论战并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不过的确动摇了一部分人,因为它能够说明偏振现象的机制,这是光微粒说所不能够的。可以说菲涅尔原理提出之后牛顿的微粒说的权威地位开始松动,菲涅尔的理论成为了第二次波粒战争的决定性事件。

而接下来傅科和核磁的实验则直接推翻了牛顿的微粒说权威地位,获得了第二次波粒大战的终极胜利。

1819 年 5 月 6 日,傅科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他关于光速测量实验的报告:他发现水中的光速要小于真空中的光速,后者只有前者的 3/4.。因为根据微粒理论,这个速度应该比真空中的光速要快,而根据波动论,这个速度应该比真空中要慢才对。

傅科测光速示意图

这个实验报告可以说基本宣布了微粒说的死刑,而赫兹的实验则直接给了致命一刀。

1887 年,赫兹实验诞生,H . R . 赫兹用实验方法产生了电磁波。光与电磁现象的一致性使人们确信光是电磁波的一种,光的古典波动理论与电磁理论融成了一体,产生了光的电磁理论。

赫兹电磁波实验

在经过 80 多年的论战之后,光的波动说重新成为主流,而赫兹的实验也拯救了麦克斯韦,当时牛顿的超距作用处于权威地位,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理论被打压否定,而核磁的实验也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从而推翻了牛顿的超距作用。

第三次波粒大战

而第三次波粒大战就要涉及到玻尔与爱因斯坦了,当然,这次论战,并不是他们两个人开打的,而是他们手下的大将海森堡与薛定谔。

这次论战还是还是起源于杨的双缝实验,不过爱因斯坦得出了不一样的结果,当你降低光的强度,直到每次只有一个光子进入整个实验装置时,奇异之旅就开始了。1905 年,爱因斯坦已经明确提出,单个光子是一个粒子。由此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理论之后,大家发现杨的实验结果也并没有错,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可能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

那时,哥本哈根学派的掌门人波尔( Bohr ) , 克莱默( Kramers )还有斯雷特( Slater )发表了一个 BKS 理论提出 \"波子\" 及 \"机率波\" 模型,尝试说明光的二重性,并用统计方法重新解释能量及质量守恒。

玻尔

可惜这个 BKS 理论大错特错,不过玻尔提出的原子模型也站在了粒子这边。玻尔与爱因斯坦这对掀起 20 世纪最大规模论战的老对手居然罕见的意见相同。

而这个时候第三次波粒大战的主人公海森堡出场了,在当时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只是能够被观察到被实践到的事物,物理学只能从这些东西出发,而不是建立在观察不到或者纯粹是推论的事物上。也就是物理学的研究领域还只处于宏观领域,而不涉及微光领域。

而海森堡却并不甘心将自己的研究停滞在宏观领域,从而提出了矩阵力学,认为电子是量子化的,像粒子一样在不同轨道上跃迁。

薛定谔从经典力学的哈密顿-雅可比方程(使用分析力学中求解动力学问题的一个方程)出发,利用变分法(一种求解边界值问题的方法)和德布罗意方程,最后求出了一个非相对论的方程,用希腊字母ψ来=带表波的函数,最终形式是:

这就是名震 20 世纪物理史的薛定谔波动方程。认为电子是一种波,就像云彩一般(电子云说法的由来),放大来看后,就好像在空间里融化开来,变成无数振动的叠加,平常表现出量子的状态,是因为它蜷缩的太过厉害,看起来就像一个小球。函数ψ就是电子电荷在空间中的实际分布。

薛定谔方程

两个人将波粒之争深入到了微观领域,可以说进入了白热化的程度。海森堡撰写的矩阵力学论文,由于计算方式太奇怪,被人纷纷的改写成“共轭”的波动方程形式。

郁闷的海森堡后来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原理来论证他的观点,什么意思呢?给定全部条件?这个前提本身都是不可能的,给定了其中一部分条件,另一部分条件就变得非常的模糊。可以说来了一波实力反击。

玻尔也出来和稀泥了,他说:“电子的真身,或者电子的原型?本来面目?都是毫无意义的单词,对我们来说,唯一知道的只是我们每次看到的电子是什么。我们看到电子呈现出粒子性,又看到电子呈波动性,那么当然我们就假设它是粒子和波的混合体。我们无需去关心它“本来”是什么,也无需担心大自然“本来”是什么,我只关心我们能“观测”到大自然是什么。电子又是粒子又是波,但每次我们观察它,它只展现出其中一面,这里的关键是我们“如何”观察它,而不是它“究竟”是什么。”

其实这么长一段话的意思就是:它既是一个粒子,同时也是一个波!你观察的角度不同,那么你看到的东西也就不同。

我们在前面说到,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理论,这个时候人们就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而加上玻尔的这番话,于是德布罗意出来平息这场争斗,在 1924 年提出了“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

后来到 1926 年 4 月份,因为这种对峙至少在表面上有了缓和,薛定谔(居然还自己跑出来证明)、泡利、约尔当都各自证明了,这两种力学在数学上来说完全等价。

不过这个假说并没能平息这场争斗,直到 1927 年,C . J . 戴维孙和 L . H . 革末在观察镍单晶表面对能量为 100 电子伏的电子束进行散射时,发现了散射束强度随空间分布的不连续性,即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几乎与此同时,G . P. 汤姆孙和A.里德用能量为2万电子伏的电子束透过多晶薄膜做实验时,也观察到衍射图样。电子衍射的发现证实了 L. V . 德布罗意提出的电子具有波动性的设想,从而证实了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自此海森堡与薛定谔掀起的第三次波粒大战就此结束,这一次,微粒说与波动说终于实现了融合。

电子衍射与衍射衬度像

可以说第三次波粒大战由宏观领域转战到了微观领域,在之前,大家还只是针对光进行讨论,而在第三次波粒大战中,已经深入到了光源中的电子一样,正如量子力学将物理带入了微观领域一样,在 20 世纪初的这场波粒大战同样在微观领域展开。

2015 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科学家成功拍摄出光同时表现波粒二象性的照片。

照片中,底部的切片状景象展示了光线的粒子特性,顶部的景象展示了光线的波特性。

自此,这场持续了 300 年的波粒大战才正式落下帷幕,许多的科学家住这场论争中涌现,崭露头角,这次论争的双方可以说都没有错,但也没有全对。波粒大战可以说推动了物理学的大发展(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以及光电效应的诞生都和此有关)!

吴三桂是被康熙逼着造反的?1678年3月23日吴三桂在衡州称帝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吴三桂是被康熙逼着造反的?1678年3月23日:吴三桂在衡州称帝。

很多人不知道,吴三桂并没有想要造反,完全是被康熙逼反的。

从吴三桂的所作所为来看,至少带着满清进入北京以后,他就知道大势已去。

入关之前,满清还打着“为大明皇帝报仇,击败李自成”的政治口号。

当时吴三桂还做着大明江山继续维持的美梦,怕给满清的红利不够多,提出两国划黄河而治。

入关以后,满清就再也不提这个口号,显然就是要占据中原了。

吴三桂无论军事实力,还是后勤补给都受制于人,无法同满清作对了。

如果不是满清出兵,吴三桂在一片石战役就被李自成打败了。

即便吴三桂同李自成联手,也打不过战斗力顶峰时期的满清20万大军。

况且满清也是吴三桂带入关的,让这家伙成为众口一词的大汉奸,不可能挽回历史骂名了。

由此,吴三桂也就只能接受平西王爷的头衔,试图捞一些个人利益。

满清只有20多万军队,难以占领这么大的国家,必须要利用吴三桂这些叛军,来对付农民军和南明。自然,没有人会真正信任叛徒,满清始终监视和控制吴三桂。

在李自成被消灭以后,满清第一时间将吴三桂调回锦州驻扎,准备不再让他带兵。

没想到随后的南征作战不利,满清损兵折将,只得在1647年又让吴三桂入关指挥旧部作战。

满清发现,连中国话都不会说的八旗军队在中国作战,受到很多限制。老百姓对于留辫子的鞑子军队,从内心深处有一种蔑视和反感。

这种情况下,满清只能以汉制汉,利用吴三桂等人招募汉人伪军,攻打汉人抵抗力量,以华制华。

给吴三桂的任务是,剿灭李自成、张献忠及明朝余部,同时安排将领八旗将领李国翰监视他。

吴三桂先是攻入山西和陕西,消灭了李自成残部,又攻入四川,击溃了张献忠部,接着杀入贵州、云南,协助清军打垮了南明最后一个,桂王永历。

有意思的是,在逼迫缅甸国王交出永历帝朱由榔后,满清却强迫吴三桂杀死大明皇帝。

满清在缅甸的将军众多,完全可以由他们出手杀死永历皇帝,何必让吴三桂去杀?

之前满清抓住的几个大明王爷,不是就地杀掉,就是押送北方处决。当年能随便杀掉,现在为什么一定要忍吴三桂去做?

这就是让吴三桂自我侮辱的手段,是另一种性质的投名状。

大的战事已经结束,满清向强迫吴三桂裁军,将部下从6万人减少到2万人。

这还不够,为了防止吴三桂可能的叛变,让他杀死永历皇帝,成为恶名昭彰的大叛徒。无论怎么说,吴三桂曾经做过大明的武将。杀死自己的皇帝,是无法容忍的大逆不道的行为。

从此以后,再也不会有汉人相信吴三桂,他从政治上等于自爆了。

对于这一点,吴三桂也心知肚明,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只能这么做。

满清打天下利用了大量汉人叛徒军队,比八旗兵还要多几倍。

坐天下初期,因为汉人不断叛乱,满清暂时利用吴三桂这些老军阀控制地方。

满清不是傻子,早在顺治时代就制定了逐步解决四个藩王,彻底消除汉人军阀隐患的政策。

由于满清坐江山还不稳,内部矛盾多如牛毛,郑成功等反清势力的存在,解决吴三桂之流不可操之过急。

四个汉人藩王中,先是孔有德被南明李定国所杀,只留下女儿。

满清的孝庄文皇后虽收这个女孩为义女,却借机废除了定南王。

那么按部就班下去,三藩不久后就会被一一废除。

没想到,鳌拜上台以后政局发生变化。

鳌拜只顾对付八旗贵族的政敌,反而扶持三藩壮大,以削弱八旗的力量。

三藩由此巩固了势力和地位,迅速在三省扎根。

等到鳌拜被杀、康熙上位时,三藩已经形成了气候,想要迅速除掉就不容易了。

很多人认为,康熙刚上位就解决三藩,非常厉害。

站在大历史角度,康熙其实犯了大错。因为他年轻气盛,处理三藩问题犯了很大的错误。

鳌拜一派垮台以后,政敌攻击鳌拜所有的政治措施,甚至将吴三桂归于鳌拜党羽,要求尽快除掉。

而康熙也认为自己有20万八旗兵,30万绿营兵,战时还可以征兵40万,可用总兵力近百万人。

同时,满清政府控制全国富裕省份。除了广东以外,三藩另外两个省都是贫穷落后地区,经济上也无法抗衡。

三藩都是自私自利的军阀,各怀鬼胎,不可能真正一条心。

认为一战就必胜的康熙,开始准备迅速用武力讨伐。

康熙帝晋封察哈尔部首领布尔尼为亲王,位列内蒙古四十八旗王公之上,抵御可能来自于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入侵;同时,在东北地区仅以驱逐等保守策略,应对沙俄彼得一世在远东的扩张。

这些举动,是为了对付三藩时消除北方的威胁。

相比起来,三藩的实力确实不强。

最强的是盘踞云南的吴三桂,也只有汉军五十三佐领共1万600人,绿营兵“四镇十营”的2万多人,总兵力不过3万多人。

至于尚可喜、耿精忠,分别只有1万多人。

三藩兵力总和不过五六万,实力同满清天差地远,似乎根本不是对手。

更重要的是,三藩内部还不和。

实力较强的尚可喜父子三人尚且不合,互相争夺权力,都无心反叛。

果然,三藩最初就是尚可喜父子争夺权力,导致广东主动要求撤藩。

康熙苦于没有借口,立即表示同意,命尚氏父子一齐返回辽东故乡。

事实证明,此举是昏招。

吴三桂和耿精忠大惊,联合要求撤藩作为试探。

此时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都没有做什么叛乱的准备。他们目的只是仿效当年大明沐王一样,可以世袭王爷爵位,世代荣华富贵,掌握兵权。

康熙毕竟年轻,在大臣煽动下立即表示同意,还派南巡抚朱国治监督、催促吴三桂离开云南。

吴三桂深知伴君如伴虎,一旦他放弃兵权真的隐退,极有可能就是全家死无葬身之地,鳌拜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

况且,吴三桂杀死了大明皇帝、又杀了很多政治势力,汉人对他恨之入骨,他的政敌多如牛毛。一旦吴三桂落魄,恐怕全家24小时会遭到的威胁,连生存都难以保证。

于是,吴三桂只能反叛,没有其他道路可走。

本来没准备反叛的耿精忠、尚之信也只能一同叛乱。

三藩并没有什么实力,尚之信从始至终基本在广东按兵不动,向康熙示好,两面下注,观望大局。

即便如此,三藩竟然出人预料的顺利。

吴三桂和耿精忠的军队,很快就占领了云桂黔蜀湘闽六省,又占领浙赣两省大部。

清军连战连败,不断后退。

这不是三藩厉害,而是满清太草包所致。

本来满清有着绝对兵力优势,康熙也没料到吴三桂一时三刻就会叛乱,作战准备不足,仓促迎战。

更重要的是战斗力极强的八旗兵,已经不复当年神勇。

八旗兵入关以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极少打败仗。

面对曾经手下败将吴三桂军队,八旗兵表现有了很大区别,往往未战先惧。双方刚一交手,八旗兵出现大量临阵脱逃、借故撤退的现象。另外,八旗的高级军官指挥能力也下降严重,根本不是吴三桂的对手。

此时满清已经坐镇天下多年,旗人子弟也学会享受美好生活。

当年八旗兵之所以愿意拼命,是因为生活在东北苦寒之地,横竖只是烂命一条,命不值钱。现在八旗子弟的生活优越,习惯了吃喝玩乐,谁还愿意拼掉自己的性命!

除了八旗战斗力锐减以外,由于满清入关后的,加上剃发易服的民族压迫,形成了深刻的民族仇恨。

大量汉族老百姓加入三藩军队,这才成为燎原之势。

即便如此,满清毕竟还是掌握军事上绝对优势,加上吴三桂在汉人中的名声极差,很多人即便反清也不愿意同他合作。于是,满清采用正确战略,也就是用实力碾压的持久战。

经过长达8年战争,清军才缓慢击败吴三桂。

三藩实力衰弱,内部不合。当吴三桂刚刚开始作战不利时,尚之信立即窝里反,宣布广东归顺满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也宣布投靠满清,倒戈过去了。

可笑的是,这两个家伙自认为聪明,结果都被康熙秋后算账,耿精忠被凌迟处死,尚之信被逼自杀。很快广西王孙延龄也投靠满清,至此三藩阵营基本瓦解。

吴三桂残部虽然还挣扎作战4年,但大局已定,三藩必然要完蛋。

说来说去,吴三桂就是周星驰说的“一条内裤一张卫生纸”而已,只是被利用的叛徒垃圾,一旦没有利用价值就必死无疑。

无论反叛还是不反叛,吴三桂的结局都差不了多少。为什么《水浒》中,朝廷利用宋江一伙火拼消灭了方腊,夺取了他们的军队,还要下毒暗算、斩尽杀绝呢?

这种叛徒的存在,对主子本来就是一种很大威胁。

以叛徒的卑劣之徒的性格,一旦利益同主子出现根本冲突,他宁可选择拼一拼,也不会坐以待毙。

再说通俗点,做汉奸的家伙就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

对于所谓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来说,对付实力弱小且内部散乱的三藩,也是苦战多年,还差点被他们打下半壁江山,也是丢脸丢到家了。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