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生肖

山海经地名名称大全集 山海经地名对照

发布时间:2024-08-30 05:48:37作者:若即若离来源:网友整理

山海经地名名称大全集 山海经地名对照

本文目录一览:

《山海经》记载的名山有哪些?这十座大山当之无愧

【文/凭轩听雨】

首发头条,禁止抄袭

世上有许多有名的大山,巍峨耸立,气势磅礴,神话故事里同样有。《山海经》作为一部古老的奇书,除了记载许多怪兽之外,还有记载许多山川河流。那《山海经》中比较有名的山有哪些呢?笔者认为,这十座大山当之无愧。

奇书《山海经》

丹穴山

丹穴山记载在《山海经·南山经》中,处在南方第三列山系,是一座有名的神山,传说是夏禹葬地,在今河北北部。山上遍布金银珠宝,有丹水从这里发源,向南流去,最后注入渤海中。“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丹穴山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山上栖息着一只神鸟凤凰。凤凰,百禽之首,吉瑞之鸟,平时只在丹穴中修炼,只要有它出现的地方,就会安宁太平。“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凤凰作为四灵之一,在古代神话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山海经描述它全身五彩斑斓,艳丽无比,头上有花纹,象征德,翅膀上花纹象征羲,背部花纹象征礼,胸部花纹象征仁,腹部花纹象征信。“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也就是说,凤凰是德义礼仁信的化身,非常祥瑞高贵。

青丘山

青丘山处于南方首列山系,是一座妖气很重的山。青丘山的山南阳面,玉石遍布,山北阴面,盛产一种青色涂料。“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huò)。”青丘山位于青丘国,而青丘国是夏商时期的一个古国,大名鼎鼎的九尾妖狐就生活在这里。“青丘国,其人食五谷,衣丝帛,其狐九尾。”

对九尾狐的描述,《山海经》是这样写的:“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意思说,在青丘山里,有妖兽,长得像狐狸,却有九条尾巴,它的叫声,跟婴孩啼哭一样,能吞食人类,不过如果是人吃了它的一块肉,这人就不会再中妖邪毒气。

青丘山除了九尾妖狐之外,还有其他兽类,比如外形似斑鸡,但叫声像人的骂声的灌灌,人把它羽毛佩戴身上,就不会受到蛊惑。此兽肉极为鲜美。“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

招摇山

招摇山,山海经记载的第一座山,是一座林木丰茂,山清水秀的大山。其耸立在西海岸边,山上长许多普通桂树,山中蕴藏金属矿产和玉石,山上还长着一种神奇的草,像韭菜,但是它的花是青绿色的,名字叫祝余,人吃了这种草,就长期不会感到饿,有点像仙丹一样。“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

招摇山上除了桂树之外,还有一棵奇怪的树,形状像构树(构树,落叶乔木,叶像鸡蛋,花淡绿色),树身纹理是黑色的,奇妙的是,这树能发光,它的光芒能照耀四方,如同白昼,它的花叫迷谷,把它佩带在身上人就不会迷失方向。这真仍是路痴最喜欢的一种植物了。“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花四照。其名曰迷榖(gǔ),佩之不迷。”

当然,招摇山也有野兽。这野兽也很特别,长得有点像猕猴,眼睛通红,双耳雪白,尾巴修长,既能趴着行走,也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它叫做狌(xīng)狌,人吃了这野兽的肉,就能健步如飞。“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昆仑山

昆仑山,记载在《山海经·西山经》中,不仅存在神话故事里,在现实中也是存在的。昆仑山位于我国西部,西起帕米尔高原,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山峰巍峨耸立,是西部山系主干。不过在这里不讨论现实中的昆仑山,我们说说神话里的昆仑山。

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有万山之祖的称号,传言道教发源于此。《山海经》这样记载道:“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在西海的南面,流沙的边沿,赤水的后面,黑水的前面,屹立着一座 大山,它叫作昆仑山。昆仑山上有一种长着四只角,形状像羊的异兽叫做土蝼,喜欢吃人,还有一种大小如鸳鸯,形状像蜜蜂的鸟,名叫钦原,山上长有一种叫沙棠的树,它的果实人吃了就不会溺水,有种草像葵,人吃了就不会疲乏劳累。

昆仑山居住着众神。西王母是其中一位,传闻西王母人头豹身,神力无边,身侧有青鸟侍奉,掌管男女修仙登引之事。还有一位大神也住在这里,据《封神演义》记载,元始天尊的玉虚宫就在昆仑山,元始天尊,三清之一,阐教教主,地位极高。

不周山

上古神话中的山名,不周山,顾名思义,不完整的山,相传是共工撞断的。最早在《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不周山极高,山上终年积雪,寒冷彻骨,虽然被认为是人界到达天界的唯一路径,但是因为恶劣的环境,凡夫俗子没办法攀登。

说到不周山,不得不提共工氏。共工是上古天神、战神,人首、蛇身、赤发,骑两条巨龙,传说他曾与颛顼(zhuān xū)争夺帝位,被颛顼击败后,怒而头撞不周山。没想到不周山竟然是天柱,天柱一断,天地巨变,山川移动,河川改流,连天空都出现了裂口,后来才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淮南子· 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帝山

天帝山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天帝”二字。天帝是中国神话中三界的最高主宰,是统治诸天万界的帝王,天帝山难免让人联想到与这位大人物是否有什么关联。不过《山海经》并没有给出答案,也没有明确天帝山与天帝之间的关联。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发散思维,这天帝山,是否就是天帝在早期修行的场所呢?

关于天帝山的描述,《山海经》是这样记载的:“天帝之山,多棕枬;下多菅蕙。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溪边,席其皮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状如共葵,共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

大意就是天帝山是一处神奇之地,山上长着许多高大的林木,存在许多珍奇动物,有叫溪边的野兽,皮毛可避妖邪,有叫栎的怪鸟,羽毛上的花纹是黑色的,颈上的毛却是红色的,它的肉可以治愈痔疮,有叫杜衡的草,马吃了可以跑得更快,人吃了可以治愈脖子上的赘瘤病。

长留山

长留山记载在《山海经·西山经》中,网络小说花千骨借鉴过此地名,在小说中是一座仙山。而现实中位于大新县硕龙镇和越南高平省重庆县玉溪镇交界的边境线上。据说《花千骨》里“长留山”的实景拍摄地点正是在此。

“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hào)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wěi)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yǐng) 。”长留山是天神白帝少昊的居所,山中的野兽都是花尾巴,飞鸟都是花脑袋。山上盛产玉石,色彩缤纷。不仅如此,长留山还是神魂氏的宫殿所在地。这个神,主掌太阳的光线。

发鸠山

发鸠山因精卫填海这个典故而出名。《山海经》记载:“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ào)。”意为在发鸠山有一种鸟,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爪,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精卫,传说炎帝的小女儿,因为跟其他仙女在东海戏玩时,不幸溺亡,为了报仇,她精魂化做精卫鸟,衔山石欲填平东海。“常衔西山之山石,以堙于东海。”这里所说的“西山”即指发鸠山。

发鸠山风景奇特,峰恋叠嶂,怪石嶙峋,云涛雾海,苍木葱郁。山下有清泉,旁边有灵湫庙,传言是炎帝在小女儿死后,悲痛欲绝,日夜思念,遂建此庙纪念。夜深人静之时,常闻泉水汩汩声响,犹如人语。

狱法山

狱法山,神话中的上古山名,《山海经》中记载属于北山山系。“狱法之山,瀼(ráng)泽之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泰泽。其中多繅(sāo)鱼,其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意思是说瀤泽水从狱法山发源,然后向东北流入泰泽。水中生长着很多怪鱼,名叫䲃鱼,形状像鲤鱼却长着鸡爪子,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好赘瘤病。这个赘瘤病应该跟现今的癌症肿瘤一样。

不过狱法山还有一种野兽,是传说中真正的笑面虎,名字也很特别,叫山【犭军】(huī)“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犭军】,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长得像狗,但有着一张人脸,一见到人就笑,想想看,如果被这种怪物盯着一个劲的笑,是不是感到特别阴森可怕?另外,这怪物喜欢投掷石头,还准得要命,简直百发百中,当它对你笑的时候,就向你扔来一堆石块,把你砸的鼻青脸肿才罢休。

北号山

北号山,记载在《山海经·东山经》中的山,是东方第四列山系的第一座山,位于北海岸边上。“北号之山,临于北海。”山中长着一种奇特的树,开红色的花,果实没有核,味道酸中带甜,人吃了能避免患上疟疾。“有木焉,其状如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

不过北号山比较令人惊悚的是,山上存在着两种吃人的怪兽。一种是像狼的野兽,脑袋是红色的,眼睛却小如鼠,声音叫起来像小猪,名字叫“猲(hè)狙”,这猲狙专吃人。另外一种是长得像鸡的鸟,白脑袋,老鼠的腿,老虎的爪,名字叫魈(xiāo)雀,也是吃人的。“有兽焉,其状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狙,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誉亦食人。”

—END—

参考资料:《山海经》、《封神演义》、《淮南子· 天文训》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山海经》的具体地理位置在哪里?

我在前面的两篇文章里,一篇叙述了古人通过标志物来构建文字描述性的地图,另一篇叙述了古人通过简单的天文现象构建坐标,并且确定了它的地理范围。

《山海经》中的《大荒经》,其文字描述的范围不超过“环首四顾”时的目光所及。对于这一点儿,很多人都不认同。毕竟在我们以前的印象中,都是把《山海经》的疆域范围想象得无限广阔。

在许多书籍中,例如《穆天子传》、《列子》《竹书记年》等,都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载。尤其《穆天子传》中,周穆王西行到了万里之外,才见到了西王母。尤其是昆仑山等地名,正是中国西域一带的地名。这些描述无形中就把人们的想象空间扩大到万里之遥。

《穆天子传》中记载:

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丌迹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所以西王母之山也可以被称作“弇山”,而“弇山”这个名字就是出自《山海经》。

在《山海经》的《大荒西经》中记载:

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神,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

这段神人的想象,就是最初西王母的形象。日月山,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叙述过,属于西极之地。因为西王母是在西方遥远的地方,《穆天子传》的作者便把“西王母之山”与“弇兹”合二为一了。

《穆天子传》中关于西王母的描述,其实是取材于《山海经》。在《大荒西经》中记载: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这段文字除了关于西王母形象的描述,还有昆仑、流沙、黑水、弱水等西域的地方。正是这些记载,导致很多学者把《山海经》的疆域推展到了中国的西陲,甚至超出了西陲的范围。

在《山海经》成书的年代,西域一带还没有成为中国的疆域。那为什么在中国广袤的西部地区会出现《山海经》的地名呢?

这自然是得益于《禹贡》。《禹贡》成书的年代是晚于《山海经》的。由于广袤的西部地区还没有纳入中国的疆域,所以对于这广袤的西部地区还不是十分清楚,对于西部的地理更是缺乏了解。所以《禹贡》的作者只好把《山海经》中关于西部的地名拿来,用它对西部一些地方进行命名!

既然西域的名称是后来才有的,那我们就把目光拉回来,重新回到我们那个方圆几百里的世界。我前面的文章已经论述了坐标的观测,现在我们要再把观测的这个标志物找出来。只要能从《山海经》中找出可以明确判定的地名,我们就能确定《山海经》在这个世界的位置了!

学者王建军对《山海经》的研究认为,“《大荒经》《海内经》和《海外》诸经大致成书于战国,《山经》部分内容成书于战国,大部分为秦汉人增补,《海内》诸经则为秦汉之作。”

所以我们还是以《大荒经》来找。《大荒经》按照东西南北的依次安排山川,四四方方条缕清晰,更加便于我们确定具置。

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地名和我们现在的地名不尽相符;也还是因为年代久远的原因,有些山的地貌已经发生了变化。水流的变化则更大,由于水流河道的变化,有时候相差会更远。所以选定这样的标志性地貌,就需要文献和地理相结合才行。

在《大荒北经》中有段记载:

有北齐之国,姜姓,使虎豹熊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看到这个北齐之国,还有姜姓,最容易想到的自然就是历史上的齐国。

“齐”这个地名很早就有了,殷墟出现的卜辞之中就出现了“齐”这个地名了。在西周的早期,原先殷商的一帮遗民就联合了东夷开始叛乱周朝。周公等人于是开始东征,灭掉了商奄、薄姑等国。然后分封伯禽在曲阜,成为了鲁国;分封姜太公在营丘,成为了齐国。这些地名就是沿用了以前的地名。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

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齐国由此雄踞于鲁北,因此被称之为“北齐之国”。

“先槛大逢之山”,这里有个大逢的名字。最初进行分封建国,往往都是以地来做为氏,族名也往往如此。国名也是跟地名、族名、氏等密切相关。在商周的时候,鲁北地区恰恰有个有逢国。这个位于鲁北地区的有逢氏的国家,在历史上也是比较有名的。

《周语》中有记载:

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冯神也!

“逄”就是“逢”的异体。逄公,就是太姜的侄子,伯陵之后,是殷商的诸侯,被封在齐地。

齐地属于天鼋,天鼋是一个星名,也就是玄枵之次。

玄枵之次是个什么东西?玄枵之次是古代天文学上的一个名词,属于星座的一种。古人根据天上不同的星座进行分野,分别对应于我们地上的不同地区。

《左传》中记载:今兹岁在颛顼之虚,姜氏任氏,实守其地。

《汉书·艺文志》记载:玄枵,齐分野也!

这就是说姜、任这两个姓氏都是在齐地。这些只是在文献上考证出来的。

在济南东北方向的济阳县姜集乡,有个刘台子遗址。通过对这个遗址的多次发掘,证实了这个遗址与逢国有关。通过《左传》和《国语》中的记载,还有刘台子遗址的考古研究,从而证实了在莱州湾和河济入海口附近,的确是有一个逢国存在着。

前面引用的《山海经》中的“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恰恰和济阳的环境相符合。济阳县就在济南市的东北方,在济南的东北黄河、小清河沿岸有着鹊山、华山等好几座山丘。先槛大逢之山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座。

黄河的河道有所变动,但是济水的入海口却没有变化。这也可以再次确定济阳的这个位置。

综上所述,《山海经》中的《大荒经》所记述的疆域,肯定就是在山东一带!

本文参考资料:

袁珂:《山海经校注》

陈逢衡:《山海经汇说》

李学勤:《古文献丛论》

王建军:《从存在句再论山海经的成书》

《山海经》里的番禺就在现代广东番禺你敢信?他的奶奶就是广东人

番禺是《山海经》提到的一个地名也是一个人名,为舟的发明者,黄帝的后人。现代存有番禺这个名称,但远离中原。番禺现在是广东省广州市下面的一个区,远古属百越之地,《山海经》里的番禺真的是现在的广东番禺吗?我认为它就在现在的番禺附近, 嫫母禺阳母子的传说在不远的清远市流传,番禺就是禺阳的后人。

我们可以先从《山海经》记载的番禺附近的河流入手。

肄水出临晋西南、而东南注海,入番禺西。

从现代的番禺来定位,红色画线部分是北江。北江从番禺流过,流入东南方进入大海,河道在番禺西边。北江就是当年的肄水。据广东传说,黄帝的第四妃嫫母来自清远市,中原民间传说,嫫母来自祁部落,祁与肄读音相似,也许在当时的方言中根本就无法分开。祁部落就是肄水边的部落。

接着《山海经》就提到了肄水的上游潢水。

潢水出桂阳西北山,东南注肄水,入敦浦西。

红色画线部分是连江(潢水),绿色画线部分是北江(肄水),连江(潢水)流向东南,汇入北江(肄水)。连江古称湟水(古代黄、皇混用),近代亦有小北江之称。现在还留有湟川是珠江水系北江的最大支流,流经连县、阳山、英德3县,至英德县江头咀注入北江。

“连州”得名缘于山。置州时境内有黄连岭(今连山境内),盛产黄连。(《舆地纪胜》载:“隋平陈,郡废置连州,因黄连岭以为名”。《湟川志》载:“连以山制名,地介楚粤之间”。)古代把连江叫潢水可能因为黄连。

上部画圈部分在连江源头,要说桂阳西北山也差不离。这里的桂阳和后世的桂阳郡有可能还有一定概念不同。具体指什么难以说清。

番禺跟广东在传说里有什么渊源呢?他的封地为何如此遥远?《山海经》说:

帝俊生禺(y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pan)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

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历史书中比较熟悉的人物奚仲,传说中大禹的车正,车的发明者。《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任姓,黄帝之后。而任姓是黄帝与嫫母的儿子禺阳的姓。传说禺阳被封于“任丘”,今山东任丘,以任为姓。从神话叙述中还原真实情况,番禺是禺阳的后人。番在古代表示荒远之地,禺是禺阳名字的一部分。这位番禺,可能是因为是禺阳之后,又居于偏远处,被称为番禺。这也是番禺当地对地名来源的十几种说法之一。

番禺的祖先禺阳,与广东有莫大的关系。他的传说流传在广东清远市。传说黄帝战胜蚩尤以后,又南下打败了百越,到了广东。当时的珠三角是一片热带雨林,黄帝在当地教人烧林种田,又娶了当地女子嫫母为妻,然后回了中原。他们生下两个儿子大禺和仲阳(广东民间传说如此,禺阳为一人是书籍记载), 禺阳兄弟多年后回到广东,继续教民耕织。之后,他们又回了中原。

隔了几代,番禺为何又回到了奶奶家广东?中原不香吗?我们只能根据蛛丝马迹来脑补了。他既然被记录为舟的发明者,而广东水系发达,土著越人又善于行舟,他或许嫁回番地学习作舟的方法。也许他与中原的兄弟们,当权的亲戚闹了矛盾,又跑回了广东。这个问题可能就只有番禺的直系后人清楚了。

点击了解更多阅读关于禺阳的原创小说:阳禺国传奇(二十五)百越之地已成华夏之乡(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