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周刊#明天就将进入农历的五月初一,农历五月对于很多家有考生的家庭都是意义非凡的一个月,因为高考和中考都在一个月举行,农历五月堪称一个交出满意答卷的月份。
农历五月按照民间的传统说法,也被称为“毒月”或“恶月”,农历五月“恶月”和“毒月”说法的来源:
农历五月天气转热,湿度和温度都开始加大,这个时候是蚊虫、毒物和病菌开始活跃的高峰期,也有“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的说法,意思五月是阳气最盛的时候,“盛阳是万毒之源”,所以农历五月才被成为“恶月”或“毒月”。
古时候的端午节跟夏至为一天,这天是白昼最长的一天,而过了夏至阴气开始滋生,因此端午节的午时也是“阴阳相争”的特殊时间。
正是因为农历五月属于“五毒”开始出没,阳光又是最盛和最毒的时候,因此人们在端午节这天开始举办各种活动,目的就是寄望于驱除毒虫,祈福纳吉,希望家人能够身体安康,不受毒虫和病邪的侵扰。
农历五月的讲究也有很多,其中老辈流传下来的5大“忌讳”,这些老规矩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都是前人总结下来的生活经验,所以现在的人也应该了解遵守。
1、农历五月不洗野浴农历五月天气开始转热,尤其是正午十分阳光特别的炙热,这个时候不少人想着下海或去江河湖泊中游泳野浴。
虽然农历五月室外气温很高,但是水温还是比较寒凉的,这个时节去野浴或游泳很有可能因为水凉被激着而落下病根,所以每到入伏不要去野浴或游泳,也不要去洗凉水澡。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汨罗江而死的日子,这天按照老传统和老讲究也是不能去江河中游泳和野浴的。
2、正午十分要“躲午”农历五月的正午时分是阳光最炙热的时候,这个时候户外的阳光特别强烈,紫外线的杀伤力也最强,因此民间有农历五月要“躲午”的说法。
农历五月的中午时分不要在阳光灼射下行走,必须出门的时候要做好防晒和防护,尤其是端午节这天,小孩更不要在正午时分的阳光下玩耍。
3、农历五月不出游农历五月是一年之中气温升高快,空气湿度也开始逐渐加大的一个月,这个月人们刚从温度适宜的暮春和初夏过来,气温的变化使很多人有些不太适应。
农历五月出游很容易因为外地的气候影响和温度不适应而产生水土不服,而且五月也是病虫和细菌的活跃期,这个时节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一旦遇到不测是很麻烦的一件事。
4、农历五月不招惹“五毒”农历五月是蜈蚣、蛇、蝎子、壁虎(蜘蛛)和癞蛤蟆开始活跃的时候,这个时候遇到它们最好绕道走,不要去招惹它们,防止被它们咬伤或蛰伤。
端午节堪称全民的卫生日,大家打扫卫生,兰汤沐浴,插艾蒿或菖蒲,以及佩戴五彩绳和香囊等,主要目的就是驱除毒虫和瘟疫,因此农历五月遇到“五毒”也不要去招惹,尤其是要告诫家里的孩子别去捉弄它们。
5、农历五月要少吃“3白”农历五月是仲夏像盛夏转换的季节,这个时节饮食上讲究要多吃红黄色的食物,以及绿色的食物,适当地吃些苦味和酸味的食物,这样能够养护阳气身体才好。
农历五月“3白”就要少吃,老话中的“3白”指的是这3种白色食物:
1.白色的食盐:农历五月天气开始变得炎热,人的消耗开始变大,这时候饮食要少吃过咸的食物,因为过咸的食物很容易给身体造成负担,盐吃的太多有害无益。
2.白色的白糖:白糖摄入得过多很容易造成肥胖,农历五月不建议吃太多的甜食,因为甜食吃多了很容易造成身体负担加重。
3.白色的大肥肉:农历五月天气炎热,这个时候吃过于油腻的食物不易消化,饮食上还是清淡一些好,喜欢吃大肥肉的人最好忍一忍。
每个时节的到来在民间都有很多的传统和说法,这些传统和说法之所以能够流传这么久,主要是其中凝结着前人总结出的宝贵的生活经验,所以进入农历五月这个“恶月”,五月的这5大忌讳,这些老辈的规矩还是应该了解和遵守的。
2024年日历表(含农历)
2024年1月份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1 元旦 | 2 廿一 | 3 廿二 | 4 廿三 | 5 廿四 | 6 小寒 | 7 廿六 |
8 廿七 | 9 廿八 | 10 廿九 | 11 腊月 | 12 初二 | 13 初三 | 14 初四 |
15 初五 | 16 初六 | 17 初七 | 18 腊八节 | 19 初九 | 20 大寒 | 21 十一 |
22 十二 | 23 十三 | 24 十四 | 25 十五 | 26 十六 | 27 十七 | 28 十八 |
29 十九 | 30 廿 | 31 廿一 |
2024年2月份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1 廿二 | 2 廿三 | 3 廿四 | 4 立春 | |||
5 廿六 | 6 廿七 | 7 廿八 | 8 廿九 | 9 除夕 | 10 春节 | 11 初二 |
12 初三 | 13 初四 | 14 情人节 | 15 初六 | 16 初七 | 17 初八 | 18 初九 |
19 雨水 | 20 十一 | 21 十二 | 22 十三 | 23 十四 | 24 元宵节 | 25 十六 |
26 十七 | 27 十八 | 28 十九 | 29 廿 |
2024年3月份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1 廿一 | 2 廿二 | 3 廿三 | ||||
4 廿四 | 5 惊蛰 | 6 廿六 | 7 廿七 | 8 妇女节 | 9 廿九 | 10 二月 |
11 初二 | 12 植树节 | 13 初四 | 14 初五 | 15 初六 | 16 初七 | 17 初八 |
18 初九 | 19 初十 | 20 春分 | 21 十二 | 22 十三 | 23 十四 | 24 十五 |
25 十六 | 26 十七 | 27 十八 | 28 十九 | 29 廿 | 30 廿一 | 31 廿二 |
2024年4月份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1 廿三 | 2 廿四 | 3 廿五 | 4 清明节 | 5 廿七 | 6 廿八 | 7 廿九 |
8 卅 | 9 三月 | 10 初二 | 11 初三 | 12 初四 | 13 初五 | 14 初六 |
15 初七 | 16 初八 | 17 初九 | 18 初十 | 19 谷雨 | 20 十二 | 21 十三 |
22 十四 | 23 十五 | 24 十六 | 25 十七 | 26 十八 | 27 十九 | 28 廿 |
29 廿一 | 30 廿二 |
2024年5月份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1 劳动节 | 2 廿四 | 3 廿五 | 4 青年节 | 5 立夏 | ||
6 廿八 | 7 廿九 | 8 四月 | 9 初二 | 10 初三 | 11 初四 | 12 母亲节 |
13 初六 | 14 初七 | 15 初八 | 16 初九 | 17 初十 | 18 十一 | 19 十二 |
20 小满 | 21 十四 | 22 十五 | 23 十六 | 24 十七 | 25 十八 | 26 十九 |
27 廿 | 28 廿一 | 29 廿二 | 30 廿三 | 31 廿四 |
2024年6月份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1 儿童节 | 2 廿六 | |||||
3 廿七 | 4 廿八 | 5 芒种 | 6 五月 | 7 初二 | 8 初三 | 9 初四 |
10 端午节 | 11 初六 | 12 初七 | 13 初八 | 14 初九 | 15 初十 | 16 父亲节 |
17 十二 | 18 十三 | 19 十四 | 20 十五 | 21 夏至 | 22 十七 | 23 十八 |
24 十九 | 25 廿 | 26 廿一 | 27 廿二 | 28 廿三 | 29 廿四 | 30 廿五 |
2024年7月份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1 建党节 | 2 廿七 | 3 廿八 | 4 廿九 | 5 卅 | 6 小暑 | 7 初二 |
8 初三 | 9 初四 | 10 初五 | 11 初六 | 12 初七 | 13 初八 | 14 初九 |
15 初十 | 16 十一 | 17 十二 | 18 十三 | 19 十四 | 20 十五 | 21 十六 |
22 大暑 | 23 十八 | 24 十九 | 25 廿 | 26 廿一 | 27 廿二 | 28 廿三 |
29 廿四 | 30 廿五 | 31 廿六 |
2024年8月份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1 建军节 | 2 廿八 | 3 廿九 | 4 七月 | |||
5 初二 | 6 初三 | 7 立秋 | 8 初五 | 9 初六 | 10 七夕节 | 11 初八 |
12 初九 | 13 初十 | 14 十一 | 15 十二 | 16 十三 | 17 十四 | 18 十五 |
19 十六 | 20 十七 | 21 十八 | 22 处暑 | 23 廿 | 24 廿一 | 25 廿二 |
26 廿三 | 27 廿四 | 28 廿五 | 29 廿六 | 30 廿七 | 31 廿八 |
2024年9月份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1 廿九 | ||||||
2 卅 | 3 八月 | 4 初二 | 5 初三 | 6 初四 | 7 白露 | 8 初六 |
9 初七 | 10 教师节 | 11 初九 | 12 初十 | 13 十一 | 14 十二 | 15 十三 |
16 十四 | 17 中秋节 | 18 十六 | 19 十七 | 20 十八 | 21 十九 | 22 秋分 |
23 廿一 | 24 廿二 | 25 廿三 | 26 廿四 | 27 廿五 | 28 廿六 | 29 廿七 |
30 廿八 |
2024年10月份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1 国庆节 | 2 卅 | 3 九月 | 4 初二 | 5 初三 | 6 初四 | |
7 初五 | 8 寒露 | 9 初七 | 10 初八 | 11 重阳节 | 12 初十 | 13 十一 |
14 十二 | 15 十三 | 16 十四 | 17 十五 | 18 十六 | 19 十七 | 20 十八 |
21 十九 | 22 廿 | 23 霜降 | 24 廿二 | 25 廿三 | 26 廿四 | 27 廿五 |
28 廿六 | 29 廿七 | 30 廿八 | 31 廿九 |
2024年11月份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1 十月 | 2 初二 | 3 初三 | ||||
4 初四 | 5 初五 | 6 初六 | 7 立冬 | 8 初八 | 9 初九 | 10 初十 |
11 十一 | 12 十二 | 13 十三 | 14 十四 | 15 十五 | 16 十六 | 17 十七 |
18 十八 | 19 十九 | 20 廿 | 21 廿一 | 22 小雪 | 23 廿三 | 24 廿四 |
25 廿五 | 26 廿六 | 27 廿七 | 28 廿八 | 29 廿九 | 30 卅 |
2024年12月份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1 冬月 | ||||||
2 初二 | 3 初三 | 4 初四 | 5 初五 | 6 大雪 | 7 初七 | 8 初八 |
9 初九 | 10 初十 | 11 十一 | 12 十二 | 13 十三 | 14 十四 | 15 十五 |
16 十六 | 17 十七 | 18 十八 | 19 十九 | 20 廿 | 21 冬至 | 22 廿二 |
23 廿三 | 24 廿四 | 25 圣诞节 | 26 廿六 | 27 廿七 | 28 廿八 | 29 廿九 |
30 卅 | 31 腊月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喜欢就关注我们吧!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中原地带的先民们就有了时间的观念,他们将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又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来划分月份,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还为每个月份都起了许多雅称,有的是按季节次序,有的是以植物为象征,有的根据日月交替规律,有的是来自美好的传说。(本文所涉及的月份和季节都是以农历排序来说的。)
以季节顺序为名
农历一年有四季,每季有三月。古时兄弟间的排行,以孟为大,仲为次,季为三,转而用作每季月份的次序。以正月为始,一年十二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尔雅》中的月名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保存了先秦时期的大量词汇和知识,是考证词义和中国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其中第八卷《释天》篇中,根据日月交替、阴阳变更的规律对十二个月进行了命名。
一月称陬月,二月称如月,三月称寎月,四月称余月,五月称皋月,六月称且月,七月称相月,八月称壮月,九月称玄月,十月称阳月,十一月称辜月,十二月称涂月。
夏历历法的别称
春秋战国时不同区域使用的有夏历、殷历和周历三种历法制度,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一年十二个月是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其中,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为寅月,其余类推。
夏历以寅月为正月(与今农历正月相同)、殷历以丑月(相当于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子月(相当于今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在先秦古籍里,历法并不统一,《春秋》或《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里边周历和夏历并用。
以古乐十二律为名
古乐十二律是古乐的十二调,是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是古代的定音方法。以黄钟为首,各律按半音关系从低向高排列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以律与历附合,十二律应十二月,又名十二月律。十二月律的对应关系以周历岁首为准:黄钟(十一月),大吕(十二月),太簇(一月),夹钟(二月),姑洗(三月),仲吕(四月),蕤宾(五月),林钟(六月),夷则(七月),南吕(八月),无射(九月),应钟(十月)。
十二个月份的其他别称
除了上面所说,根据动植物萌发活动的规律、重要节日、神话传说等不同依据,十二个月还有许多其他的别称。
正月也称端月,一年的开始为“正”,所以农历一月称正月,但据说后来秦始皇当政时,“正”与嬴政的“政”谐音,为避始皇的忌讳,所以秦朝把正月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后汉书·冯衍传》中说:“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这里的“开岁”也是指农历一月。俗话说“正月银柳插瓶头”,所以正月也称柳月。《诗经·七月》中周夏两历并用,夏历正月,为周历三月,称一月“三之日”,十一月称“一之日”,十二月称“二之日”,二月称“四之日”。其他的称呼还有岁首、献岁、元月、孟阳、肇岁等。
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盛放,所以二月冠以杏月的美称。因为二月中有传统节日花朝节(百花生日),所以也称花朝月。作为春天的二月,还被称作竹秋,古代一般认为各种植物初生的时候为春,成熟的时候为秋。竹笋二月份从土里钻出来之后,就表示它已经长成了,所以二月就叫做竹秋,而竹春就在秋天的农历八月。二月的雅称还有丽月、酣春、竹秋、令月、四之日、春半、殷春等。
三月通常又称桃月、蚕月、绸月、莺月、末春、桐月、杪春、雩风、小清明等。“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三月暮春季节,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三月也是开始养蚕的月份,所以也叫蚕月。
四月万物繁茂,槐花挂满枝,所以称四月为槐月。四月也是麦子即将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孟夏之月麦秋至。”四月便称麦月。但此时“冬谷既尽,宿麦未登。”庄稼青黄不接,古人缺粮乏力,所以也叫乏月、荒月。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黄熟,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四月又称清和月、朱月等。
五月榴花盛开,因此又称榴月。端午节是五月最为重要的节日,旧时家家这天都要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挂在门口,用以驱邪,因此古人称五月为蒲月、端阳月。五月起天气开始热起来,所以郁蒸、郁月就成了五月的代名词,郁蒸用现代的话解释就是气压低、湿度大、气温高。此时体弱的人非常容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所以古人认为五月是一年中的毒月,又称恶月、小刑(《淮南子·天文训》:“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等。《诗经·七月》有“五月鸣啁”之语,呜蜩是蝉的一种,但比蝉的个头要小许多,叫声响亮,呜蜩也就成了五月的代名词。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进入初伏,三伏的时间主要在六月,故称六月为伏月。因伏天气候非常炎热,又称六月为暑月、焦月、溽暑等。六月赤日炎炎,只有荷花开放,亭亭玉立,在暑月为人们带来凉意,旧时民间就以六月二十四为荷花生日,六月便称之荷月。此外,还把六月称为徂暑、遁月、精阳、荔月、天贶、玉绳、杪夏等。
七月七日是古代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所以,七月就叫巧月。瓜果成熟也在秋天,古人也把七月叫做瓜月。有许多品种的兰花都在初秋七月吐芳,馨香无比,故又把七月称为兰秋和兰月。商为五音之一,属秋,所以七月又称初商、孟商。此外,七月还有肇秋、新秋、首秋、凉月、中元、火逝等。
八月时“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民歌也里唱:“八月里来桂花香”,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又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获月、大清明、竹小春。
到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菊花傲秋霜,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因而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淮南子·天文训》中说:“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后以“青女月”借指秋月。而把九月称为朽月,虽无处考证,或许是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的原因。除了朽月外,九月的别称还有暮秋、杪秋、季商、授衣月、剥月、霜序、穷秋(秋尽之时)等。
十月因秋去冬来、露水多生而得名露月。十月又称小春月、小阳春(谓十月不寒,有如初春)、良月、孟冬、坤月、吉月、开冬、首冬、始冬。
古有“十冬腊月”之说,所以冬月是十一月。葭月也是十一月的美称,此外还有幸月、一之日、龙潜月(《抱朴子》:十一月为龙潜之月。)、畅月(《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之说。
古代把合祭众神叫做腊,以狩猎禽兽祭先祖。从周始,便把阴历十二月作为腊祭的日子,到了秦朝时将十二月定为腊月,后世就沿袭了下来。自古以来,十二月即代表了冰天雪地的日子,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礼记·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记载:“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十二月时各星宿回复原位,一年将终,故用星回称十二月。十二月的别称还有清祀(腊祭的别称)、嘉平月、二之日、除月、殷正(殷历的正月)等。
古人基于长期的生活经验和对自然的观察,赋予了月份诸多别名。有了这些动听的名字,月份便不再是历法上枯燥无聊的数字,而变成了一幅幅展现自然和生活风貌的画卷。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来源:新华号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