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三天,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自古民间就有端午节“避五毒”的风俗,小儿要穿“五毒衣”以祛五毒;房间要贴“五毒图”,用针刺之以“除五毒”……那么何谓“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蛤蟆为什么被古人视为“五毒”?
清代凤翔版画《张天师除五毒》
“五毒”之蛇,其“毒最烈”
《本草纲目》:蝮蛇之毒“不即疗多死”
“五毒”中以蛇和蝎的毒性最大、害人最深,所谓“蛇蝎心肠”、“心如蛇蝎”就是这个意思。
蛇是爬行动物,因为体温低于人类,又被称为“冷血动物”。尽管大多数的蛇都无毒,但有毒的蛇都能要人命。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蝮蛇”条引南朝梁陶弘景语:“蛇,黄黑色如土,白斑,黄颔尖口,毒最烈。虺,形短而扁,毒与同。蛇类甚众,惟此二种及青为猛,不即疗多死。”
因此,在端午节出现“避毒禳殃”的风俗后,毒蛇自然就被列入要除杀的对象。如何避害?使用雄黄。传蛇最怕雄黄,《抱朴子》称:“昔员丘多大蛇,又生好药。黄帝揭趍焉,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蛇去也。”
“五毒”之蝎,其“毒在尾”
《蝎蛇吟》:“蛇蝎虽不同,其毒固无异”
蝎子是何物?隋代刘焯《毛诗义疏》认为是一种古称“虿(chài)”的毒虫:“虿,一名杜伯。河内谓之蚊,幽州谓之蝎。”看来,蝎子是北京一带先叫出来的。
蝎这类毒虫尾部带毒刺,古称“虿芒”,《本草纲目·虫部》“蝎”条引古人言:“蜂、虿垂芒,其毒在尾。”虿毒与蛇毒一样可怕,被刺中可致命。
因为蝎毒很可怕,传商代末君纣王的宠妃妲己发明一种叫“虿盆”的酷刑,就是将人放进有蛇蝎的坑中受刑,故妲己这类女人也被称为“蛇蝎美人”。
历史上还有以蜇人取乐的记载,据《北史·高绰传》,昏淫的齐后主高纬有一次问同父异母的南阳王高绰,在地方上做什么最快乐。高绰说:“多取蝎,将狙(蛆)混看,极乐。”高纬当夜让人弄来蝎子,放进浴斛里,要人光着身子躺进去,人被蝎子螫得反复号叫,高纬见状大笑不止,还对高绰说:“如此乐事,何不早驰驿奏闻?”
民间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尤以五月初五最毒。巧合的是,高纬和高绰恰巧都是端午这天出生,这加剧了“毒端午”出恶人的印象,民间除毒蝎风俗日盛。
“五毒”之蜈蚣,毒蛇的天敌
《抱朴子》:蜈蚣见蛇,“能以气禁之,蛇即死矣”
蜈蚣古称“蝍蛆”。因为多足,又被称为“百脚”,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说的就是蜈蚣。蜈蚣之毒并没有蛇、蝎可怕,能入选“五毒”或与其“比毒蛇还毒”的说法有关。据《抱朴子·登涉》记载,过去南方人多用蜈蚣来捕蛇:“南人入山,皆以竹管盛活蜈蚣,蜈蚣知有蛇之地,便动作于管中,如此则详视草中,必见蛇也。”山里多大蛇,蜈蚣“能以气禁之,蛇即死矣”。
因为蜈蚣能降蛇,民间还有用蜈蚣防身的。明代小说《初刻拍案惊奇》卷三里有一段描写:“岭南多大蛇,长数十丈,专要害人。那边地方里居民,家家蓄养蜈蚣,有长尺余者,多放在枕畔或枕中。若有蛇至,蜈蚣便喷喷作声。放它出来,它鞠起腰,首尾着力,一跳有一丈来高,便搭住在大蛇七寸内,用那铁钩也似一对钳来钳住了,吸它精血,至死方休。”
五毒“之壁虎,比虎还狠毒
《淮南万毕术》:“守宫途齐,妇人无子”
壁虎长得特别,汉武帝时诏拜为郎的东方朔称:“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本草纲目》将壁虎与“蛇”一起分在“鳞部”。
古人为何认为壁虎狠毒?或与其能令女子绝育之传说有关。《淮南万毕术》记载有“守宫涂脐绝育法”:“守宫途(涂)齐(脐),妇人无子。取守宫一枚置瓮中,及蛇衣,以新布密裹之,悬于阴处。百日,治守宫、蛇衣,分等以唾和之,途妇人齐,磨令温,即无子矣。”虎毒不食子,守宫能令人无子,不可谓不毒。
“五毒”之蛤蟆,其毒在分泌物
《淮南子》:“蟾诸,月中虾蟆,食月”
“五毒”中的蛇、蝎、蜈蚣、壁虎都是公认的,只有“第五毒”说法不一,有的地方认为是“蛤蟆”,有的称是“蜘蛛”。与其他“四毒”不同,蛤蟆和蜘蛛还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吉祥之物,为什么又成了“五毒”之一?这与其自身的分泌物确实含毒有关,但与古人早期错误认知也有关。
以蛤蟆来说,早期古人认为蛤蟆并不是好东西,与蜈蚣、蛇是一伙的。《淮南子》称:“月照天下,而蚀于蟾诸;腾蛇游雾,而殆于蝍蛆。蟾诸,月中虾蟆,食月,故曰食于蟾诸。”蟾诸即蛤蟆,蝍蛆是蜈蚣,秦汉时人们认为月食是因蛤蟆作怪,把月亮吃了,并将这种现象与蛇遇到蜈蚣就危险一说相提并论,自然蛤蟆就不是善物了。
民间将蜘蛛当成“五毒”也是这个原因,传蜘蛛会伤人,甚至食人。《本草纲目·虫部》“蜘蛛”条引宋朝药物学家寇宗奭语称:“蜘蛛品多,皆有毒……遗尿着人,令人生疮癣。”蜘蛛毒人的记载颇多。
“五毒”虽毒性极强,但均怕雄黄酒,所以过去端午节“男女皆饮雄黄酒”以避五毒。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即称:“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余酒染额胸手足心,无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文字 | 倪方六(有删改)
编辑 | 陆琪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传统节日热闹喜庆的氛围不同,端午节是比较肃穆的,风俗活动的主旨是为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
古时端午也被称为“五毒日”,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驱赶毒虫,传说中白娘子就是在端午这天,误喝了驱虫的雄黄酒而显出原形的,那么什么是“五毒”呢?
按照中国古代传统说法,农历五月阳气正盛,“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高温的天气加上多雨的气候,虫蛇开始肆虐,尤其是蛇、蝎子、蜈蚣、蟾蜍和壁虎这“五毒”异常活跃,加上古代医疗条件不好,人们被毒虫叮咬后很容易致命,人们便想方设法的来躲避“五毒”。
民俗中“避五毒”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制作五毒图,也可以是五毒兜,还可以是五毒饼、五毒鞋,喝雄黄酒等等。
五毒图就是在红纸上画上“五毒”,并用五根针钉在自己的墙上,古人认为这样能将“五毒”刺死,以后就不会再横行了,再也不用担心“五毒”的侵扰。
还有一种最常见的“避五毒”民俗,并延续至今,端午节人们会在门上挂有驱虫效果的艾草或者菖蒲。
为什么悬挂艾草和菖蒲呢,艾草是一种中草药,含有一种特殊香味的艾油,据说蛇虫害怕这种香味,在家门口悬挂艾草能驱赶蛇虫,农历五月也是艾草的生长旺季,其中所含的艾油量最多,去蛇虫的效果也最好,因此每到端午节前后,人们都会准备一些艾草用红绳将其捆绑在一起,挂在门上用来驱虫。
端午也有一些忌讳需要知道一、一般情况下不说“端午节快乐”
每到传统节日,亲朋好友之间通常会互道“节日快乐”,但到了端午送祝福却不适合说“端午节快乐”,最好用“端午安康”或者“端午平安”等来代替。因为端午的历史渊源都是与纪念先贤有关,像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纪念屈原投江、伍子胥自刎等,都是比较沉重的,故而端午节不宜说“快乐”。
其次端午天气湿热人体容易诱发疾病,蛇虫也比较多,容易咬伤人,因此在端午时节向亲朋好友送祝福时,用“平安健康”代替“快乐”更恰当。
二、忌下河游泳
端午时节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湿热的环境只要不呆在空调房内,即使坐着不动也会热的满头大汗,很多人都会趁着放假去河边戏水游泳。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端午时节虽然属于仲夏,但却还没有入伏,气温还有些不稳定,河面的水温可能会经太阳照射后感觉比较温暖,但河里面的水温还是挺低的,如果在下河之后没有做好热身运动,直接下河腿脚可能会抽筋,而且越往深处水温也就越低,此时正好碰到腿脚抽筋可能就会发生危险,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
其次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端午的吃粽子、赛龙舟等都是与纪念屈原有关的,而屈原又是投汨罗江而亡的,古人认为在端午这天下河游泳可能不太吉利,因此端午这天还是不要下河游泳,如果想游泳避暑最好选择游泳馆,为自己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三、按照民俗来说孩子要“躲端午”
由于古代的医疗条件较低,端午前后疾病和瘟疫传播比较厉害,加上蛇虫肆虐,古人就认为端午节当天是“毒日”,而孩子作为家中的未来,相对于成年人来说身体抵抗力也比较弱,因此有端午孩子要“躲端午”的说法。
“躲端午”的具体做法到了端午这天,准备用五色绳编织的手绳,给孩子戴在脖颈上、手腕上和脚腕上,等到端午节后的第一场大雨,将五色绳取下来扔到家门口的雨水中,让大雨将其冲走,据说这样做能保孩子平安,而且五色绳被冲的越远,孩子将来也就越有出息。
也有的地方会在端午这天,在孩子额头上用雄黄酒或者朱砂画上“王”字,以此来祛病避疫。
——老井说——在端午节的各种民俗中,不能单纯的认为是迷信,这些大多表达了人们希望迎祥纳福、驱虫避害的美好期盼,这些关于端午节的小知识,也可以当成趣事讲给孩子们听,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下去,提前祝愿大家端午节安康。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谱和市井生活,关注我,享受舒适生活不迷路。
#夏日生活打卡季#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