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经脉分出的网络全身的分支称为络脉。广义的络脉又包括十五络、络脉及孙络几部分,其中紧连十二正经及任督脉的分支共十四条,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由十五络分出的网络全身的分支称络脉,即狭义的络脉;由络脉再分出的更细的分支称孙络。《灵枢·经脉》:“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灵枢·脉度》:“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以十五络为主体,也包括孙络、血络、浮络等,有沟通经脉,运行气血,反应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手太阳络脉为狭义范畴内的络脉的组成部分,经由支正穴别出,向内走行沟通表里经(手少阴心经)脉络。十二络脉在四肢部从相应络穴分出后均走向相应表里经,四肢部的十二络,主要起沟通表里两经和补充经脉循行不足的作用。
应用领域1、手太阳络脉循行及主证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手太阳络脉,名支正,在腕关节后五寸处,向内侧注入手少阴心经;其支脉上行经肘部,上络于肩髃部。出现的实证,关节弛缓,肘部痿废不用;虚证,皮肤赘生小疣。可取手太阳络穴治疗。
2、手太阳络穴——支正
支正Zhīzhèng(SI7)
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前臂骨间膜。浅层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属支。深层有尺动、静脉和尺神经。
主治:①头痛,目眩。②热病,癫狂。③项强,肘臂酸痛。
操作:直刺0.5~0.8寸。
3、络脉与经别的异同
络脉和经别都是经脉的分支,均有加强表里两经的作用,所不同者:经别主内,无所属穴位,也无所主病症;络脉则主外,各有一络穴,并有所主病症。
参考文献1、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沈雪勇.《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原文】《灵枢·经脉》:
①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 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 ,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②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③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译文】
①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尺侧端,沿着手尺侧至腕部,出于尺骨头,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到达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沿着食管,经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②其支脉,从缺盆分出,沿着颈部,上达面颊,到目外眦,向后进入耳中。
③另一支脉,从颊部分出,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斜行络于颧骨部。
穴位歌诀:
少泽前谷后溪长,腕骨阳谷养老忙。
支正小海肩贞通,臑俞天宗归秉风。
曲垣肩外复肩中,窗容颧髎入听宫,
十九穴位记心中。
临床表现:
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颈项转侧不利,肩似拔,臑似折,少腹胀痛,尿频,泄泻或便秘。
病机分析:
手太阳小肠经之支脉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外眦入耳中,本经病则经气不利,故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颈项转侧不利;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循前臂外侧后缘上行,绕行肩胛交肩上,经气不利则肩似拔,臑似折;小肠气机郁滞则少腹胀痛;泌别清浊失职则尿频,泄泻或便秘。
本经脉主治症候:
手太阳小肠经主管进一步消化从胃传输出来的水谷,然后将其精华传输给脾,将糟粕传输给大肠,所以其中有“液”。凡是身体出现了与“液”有关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按摩小肠经得以改善。本经上的穴位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本经脉关键穴位
后溪、前谷、腕骨、阳谷、支正、小海、少泽可治目赤肿痛;
少泽并治乳少;
腕骨治黄疸;
颧髎治齿痛、口眼
穴位精讲:
1.少泽穴
精确取穴: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疾病:1 乳痈、乳汁少等乳疾。2 头痛、目翳、口干、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科病症。
2.前谷穴
精确取穴:在手尺侧,微握拳,小指本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疾病:1 热病、头痛、目痛、鼻出血、耳鸣、咽喉肿痛。2 产后无乳。
3.后溪穴
精确取穴: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小指本节后的远侧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疾病:1 头项强痛、腰背痛、落枕、手指及肘臂挛急。2 目赤、耳聋、咽喉肿痛。3 盗汗、疟疾。
4.腕骨穴
精确取穴:在手掌尺侧,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凹陷处,赤白肉际。
主治疾病:1 耳鸣、目翳。2 黄疸、消渴、热病、疟疾。
5.阳谷穴
精确取穴:在手腕尺侧,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凹陷处。
主治疾病:1 腕臂痛。2 头痛、目眩、龋牙痛、耳鸣、耳聋。
6.养老穴
精确取穴:在前臂背面尺侧,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
主治疾病:1 目视不明、耳鸣、头痛。2 肩周炎、急性腰扭伤。
7.支正穴
精确取穴:在前臂背面尺侧,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主治疾病:1 头痛、项强、目眩、臂酸痛。2 热病、癫狂。
8.小海穴
精确取穴:微屈肘,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主治疾病:1 肘臂疼痛、上肢麻木。2 头痛、癫痫。
9.肩贞穴
精确取穴: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
主治疾病:1 肩背疼痛、手臂麻痛、瘰疬。2 耳鸣、耳聋
10.臑俞穴
精确取穴:在肩部,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主治疾病:1 肩臂疼痛、肩周炎。2 瘰疬。
11.天宗穴
精确取穴:在肩胛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主治疾病:1 肩胛疼痛。2 咳喘、乳痈。
12.秉风穴
精确取穴:在肩胛冈上窝中央,天宗穴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主治疾病:肩胛疼痛、手臂酸麻。
13.曲垣穴
精确取穴:在肩胛冈上窝内侧端,臑俞穴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疾病:肩胛疼痛、背项疼痛。
14.肩外俞穴
精确取穴: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疾病:肩背疼痛、颈项强直。
15.肩中俞穴
精确取穴:在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主治疾病:1 目视不明。2 咳嗽、气喘、咳血。3 肩背疼痛。
16.天窗穴
精确取穴: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扶突后,与喉结相平。
主治疾病:1 耳鸣、耳聋、咽喉肿痛、暴喑。2 颈项强痛、颈瘿。
17.天容穴
精确取穴:在颈外侧部,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主治疾病:1 耳鸣、耳聋、咽喉肿痛、扁桃体炎。2 颈项肿痛。
18.颧髎穴
精确取穴:在面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主治疾病:1 口眼歪斜、牙痛、颊肿、眼睑动。2 三叉神经痛。
19.听宫穴
精确取穴: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疾病:1 耳鸣、耳聋、聤耳。2 牙痛。3 癫狂痫。
手太阳小肠经活跃时间:未时(13点~15点)
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小肠在13点到15点对身体的营养进行调整,以营养滋润脾胃,把废物送到排泄器官。此时多喝水有利于小肠排毒降火
手太阳小肠经经穴
SI 十九手小肠,少泽听宫起止详,
头项耳目热神志,痒疮痈肿液病良。
少泽小指内甲角,前谷泽后节前方,
后溪握拳节后取,腕骨腕前骨陷当。
阳谷三角骨后取,养老转手髁空藏。
支正腕后上五寸,小海二骨之中央。
肩贞纹头上一寸,臑俞贞上骨下方。
天宗冈下窝中取,秉风冈上窝中央。
曲垣胛冈内上缘,陶道旁三外俞章。
大椎旁二中俞穴,天窗扶后大筋旁。
天容耳下曲颊后,颧髎颧骨下廉乡。
听宫之穴归何处,耳屏中前陷中央。
1.少泽(Shàozé)(SI1,小肠经井穴)
在手指,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2.前谷(Qiángǔ)(SI2,小肠经荥穴)
在手指,第5掌指关节尺侧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3.后溪(Hòuxī)(SI3,小肠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4.腕骨(Wàngǔ)(SI4,小肠经原穴)
在腕区,第5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处中。
5.阳谷(Yánggǔ)(SI5,小肠经经穴)
在腕后区,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
6.养老(Yǎnglǎo)(SI6,小肠经郄穴)
在前臂后区,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中。
7.支正(Zhīzhèng)(SI7,小肠经络穴)
在前臂后区,阳谷上5寸,尺骨尺侧与尺侧腕屈肌之间。
8.小海(Xiǎohǎi)(SI8,小肠经合穴)
在肘后区,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
9.肩贞(Jiānzhēn)(SI9)
在肩胛区,肩关节后下方,腋后纹头直上1寸。
10.臑俞(Nàoshū)(SI10)
在肩胛区,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11.天宗(Tiānzōng)(SI11)
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2/3交点凹陷中,肩胛冈下窝中央。
12.秉风(Bǐngfēng)(SI12)
在肩胛区,天宗直上,肩胛冈中点上方冈上窝中。
13.曲垣(Qūyuán)(SI13)
在肩胛区,肩胛冈上缘内侧端凹陷中。
14.肩外俞(Jiānwàishū)(SI14)
两手抱肩时,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15.肩中俞(Jiānzhōngshū)(SI15)
两手抱肩时,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寸。
16.天窗(Tiānchuāng)(SI16)
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17.天容(Tiānróng)(SI17)
在颈部,下颌角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18.颧髎(Quánliáo)(SI18)
在面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凹陷中。
19.听宫(Tīnggōng)(SI19)
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需张口取穴。
手太阳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手太阳经别,入腋,进入体腔,走心,系小肠,出于面部天窗穴,出体腔后与手少阴经别合于手太阳小肠经。故与手少阴经别为一对,称为一合(第四合)。本经别是从四肢向躯干走行,为向心性走行。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十二经别一般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入、出”的分布特点。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进入胸腹腔称“入”,与表里经别同行称“合”。在头项部出来称“出”。出于头颈部后,阳经经别合于原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如手阳明经别合于手阳明经脉,手太阴经别也合于手阳明经脉。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手太阳经别走向: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灵枢·经别》)手太阳经别,在肩关节部从手太阳经分出,进入于腋窝部,走向心脏,联系小肠。
应用领域经别通过离、合、出、入的分布,沟通了表里两经,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突出了心和头的重要性,扩大了经脉的循行联系和经穴的主治范围。1、十二经别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经别通过离、合、出、入的分布,沟通了表里两经,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突出了心和头的重要性,扩大了经脉的循行联系和经穴的主治范围。经别的作用加强了脏腑与四肢头面的联系和阴经阳经之间的联系,经别处于经络系统中经与络之间,补充了两者之间的空白。故手太阳经别加强了手太阳经与小肠的联系,扩大了手太阳经穴位的主治范围。2、更好的解释了五输穴的治疗作用。“五输穴”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于远端取穴且有明显治疗效果。从其在《灵枢》中的论述来看,它们与经别学说是一脉相承的。五输穴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是在经别离开经脉之处的远端,且五输穴的经气运行顺序是向心性的,与十二经的环周循行不同。那么,它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达到“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呢?显然,单从十二经的循行规律来解释,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只有借助于经别系统的运行分布规律,即通过井→荣→输→经→合→经别→脏腑→经别→经脉这样的气血运行途径,五输穴的治疗作用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3、构建以心为中心的整体体系。经别和经脉均与脏腑发生联系,但相比而言,经别和脏腑的联系更为密切,它大大加强了整个经络系统和内部脏腑的联系。其中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多数经别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心发生联系,突出了心在人体系统中的中心地位,从而构成了以心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网络分布,把全身联结成一体的整体体系。
参考文献1、李经纬等.《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2、沈雪勇.《经络腧穴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3、李永芝,经别浅议,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年7月,第15卷,第4期
手太阴肺经穴指手太阴肺经所有的腧穴,即所有的经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的掌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桡侧。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分别为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经穴均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经络学说就是以这些腧穴为主要依据,就其主治规律、疾病症候等进行总结,使分散的腧穴系统化,并由早期的基本穴逐步发展到全部经穴。诊断方面,腧穴有反映病症、协助诊断的作用。治疗方面,腧穴有接受刺激、防治疾病的作用。其中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和整体作用。
应用领域(一)手太阴肺经穴应用概要。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喉、胸、肺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治疗咳喘常用中府、太渊、鱼际;治疗咯血常用孔最、太渊;治疗咽喉痛常用少商、鱼际;治疗热病常用尺泽;治疗头项痛常用列缺。针刺中府应注意角度与深度,太渊应注意避开桡动脉。(二)各穴简释1、中府 Zhōng fǔ(LU 1)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取法:正坐位,以手叉腰,先取锁骨外端下方凹陷处的云门穴,当云门直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取之。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胸腔。浅层布有锁骨上中间神经、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头静脉等。深层有胸肩峰动、静脉和胸内、外侧神经。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胸痛,肩背痛。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脏器。2、云门 Yún mén(LU 2)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锁胸筋膜→喙锁韧带。浅层布有锁骨上中间神经、头静脉。深层有胸肩峰动、静脉支和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胸痛,肩痛。操作: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侧深刺,以免伤及肺脏。3、天府 Tiān fǔ(LU 3)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肌。浅层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等。深层有肱动、静脉的肌支和肌皮神经的分支。主治:①鼻衄,咳嗽,气喘。②肩及上肢内侧疼痛。操作:直刺0.5~1.0寸。4、侠白 Xiá bái(LU 4)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处,或肘横纹上5寸处。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肌。浅层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等。深层有肱动、静脉的肌支和肌皮神经的分支。主治:①咳嗽,气喘。②上臂内侧痛。操作:直刺0.5~1.0寸。5、尺泽 Chǐ zé(LU 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神经→肱肌。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等。深层有桡神经,桡侧副动、静脉前支,桡侧返动、静脉等。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②急性腹痛吐泻。③肘臂挛痛。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6、孔最 kǒng zuì(LU 6)郄穴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侧腕屈肌→指浅层肌与旋前圆肌之间→拇长屈肌。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等。深层有桡动、静脉,桡神经浅支等结构。主治:①咳血,鼻衄,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热病无汗。②痔血。③肘臂挛痛。操作:直刺0.5~1.0寸。7、列缺 Liè quē(LU 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拇长展肌腱→肱桡肌腱→旋前方肌。浅层布有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深层有桡动、静脉的分支。主治:①外感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口㖞,齿痛。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8、经渠 Jīng qú(LU 8)经穴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腱尺侧缘→旋前方肌。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深层有桡动、静脉。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②手腕痛。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9、太渊 Tài yuān(LU 9)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和桡动脉掌浅支。深层有桡动、静脉等。主治:①外感,咳嗽,气喘,咽喉肿痛,胸痛。②无脉症。③腕臂痛。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10、鱼际 Yú jì(LU 10)荥穴定位: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拇短展肌→拇对掌肌→拇短屈肌。浅层有正中神经掌皮支及桡神经浅支。深层有正中神经肌支和尺神经肌支等结构。主治:①咳嗽,哮喘,咳血。②咽喉肿痛,失音,发热。操作:直刺0.5~0.8寸。11、少商 Shào shāng(LU 11)井穴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之指背支和拇主要动、静脉与第一掌背动、静脉分支所形成的动、静网。主治:①咽喉肿痛,发热,咳嗽,失音,鼻衄。②昏迷,癫狂。③指肿、麻木。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参考文献1、高希言.《中国针灸辞典》: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2、《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沈雪勇: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