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田有锣鼓,其声促烈清壮,有缓急抑扬。——《三才会图》
一声响亮的锣鼓
搭配淳朴的嗓音
有的故事不依靠文字记载
单单凭借口耳相传
流传至今
来听听这个非遗吧~
《敲锣打鼓》冯瑞波/摄
薅草锣鼓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是分布在宣汉巴山大峡谷片区的土家人在田地间薅草时边打锣鼓边唱的一种民间音乐。
薅草锣鼓产生于四川东部大巴山南麓的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渡口土家族乡、漆树土家族乡、三墩土家族乡、樊哙镇、漆碑等乡,分布并流传于宣汉县54个乡镇及周边县市(万源、开江、重庆市的开县、城口等)。
薅草锣鼓是《巴人》古乐在今天的传承,原生态地保留了巴人生活习俗,打锣鼓和唱歌同步进行,锣鼓引子、唱腔曲式调式、唱词的内容到形式,特别是三至五人打唱的被称为武锣鼓的打法是这里所独有的,具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
2008年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薅草锣鼓》王兴寨/摄
历史渊源
“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历史久远。
当地歌郎袁诗安的一段歌头里讲到神农时植下五谷,虫蝗忽然发现,为驱赶蝗虫而召集天下歌郎来打锣鼓,虫蝗忽然不见,从此留下打薅草锣鼓的习俗。
薅草锣鼓成熟于汉朝农业相对成熟的时候。
版《宣汉县志》完整的记录了薅草锣鼓的情景。
1984年四川省文化馆专家一行到宣汉挖掘整理宣汉民歌,精选出版了《宣汉民歌选》,里面收录了一定数量的薅草锣鼓曲谱和唱词。
2006年申报为县级非遗名录,2007年申报为省级非遗名录,2008年6月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勇/摄
主要特征
“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基本特征总体归纳为“古、高、熟、多、独”五个字。
一古:源远流长,形成古老。歌头自述薅草锣鼓的起源(歌头内容见历史渊源栏),绝无仅有。
二高:高腔山歌,”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起源为山高谷深的百里峡地区,俗语说:“说话能听见,走拢要半天”。
三熟:作为民间音乐的一种,已高度成熟。
四多:艺术形式丰富多彩。
五独:独特地域环境的独特艺术形式。
桃溪小传承人表演
重要价值
快乐的薅草锣鼓小传承人
历史价值
”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是几千年来川东土家族人的口头历史(当地人称“肉口传”),是土家人的生活写照。并被载入版(20年,即1931年)《宣汉县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挖掘”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对于研究川东地区的族源变迁、民俗学、重大历史事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农家欢歌-张俊松
艺术价值
”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歌词常用赋、比、兴等艺术手法,浓郁的生活气息加上川东方言,妙不可言,具有其它方言无法取代的艺术效果。其语言生动传神,唱腔高亢流畅,具有穿透力,风格豪放粗犷,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经文艺工作者的提炼加工,搬上舞台,广受好评,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是不可多得的民族艺术养分。
实用价值
百里峡地区山大谷深,人烟稀少,猴群、野猪、滚猪(猪獾)猖獗,糟蹋苞谷严重。当七、八月间,边薅草边打锣鼓唱歌,具有驱赶野兽的作用。
”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百里峡人的劳动进行曲,为劳动助兴,可提高功效和劳动质量。
俏皮的打唱具有较强娱乐性,可消除疲劳。
薅草锣鼓赛歌会
存续状况
薅草锣鼓存续状况良好,薅草锣鼓赛歌会已连续举办9届,成为当地知名的文化品牌活动。
当地县文化馆收集有薅草锣鼓实物全套,市非遗馆也收录了全套。在龙泉鸡唱、黄连新村等地有薅草锣鼓培训班和非遗体验基地。
薅草锣鼓传承交流
文旅融合
薅草锣鼓地处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和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AAA景区范围内,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根据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创编的大型民俗歌舞节目《幸福生活呡呡甜》登上2014年春晚节目现场,并于百山百川行第67集、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宣汉篇,我要上春晚特别节目等充分展示。
2014年春晚节目现场
红云映红山和水,太阳照着唱歌人
锣声惊得河水响,鼓声震得山谷鸣
……
去听听薅草锣鼓吧
品味那段悠远的历史~
来源:文旅宣汉
● 遇见非遗丨土与火同奏的乐章——荥经砂器
● 遇见非遗 | 成都漆艺,被时光打磨的美好~
● 遇见非遗︱油纸伞,指尖上“绽放”的花朵~
● 遇见非遗 | 涛声不断歌不断,永不消失的川江号子
遇见非遗!
薅草
◎凌寒绽放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睁开了眼,沉睡了一冬的小草也都鼓足了劲儿往上窜。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拿起铲子,戴上手套,走出家门。“去干啥呢?”“去地里。”“去地里干啥?”“薅草。”邻居匆匆而过。是啊,我是去地里薅草。说薅草大多人可能不信,确实有点让人不信,现在大田里都打除草剂了,哪还有人薅草啊?我真的是去薅草,我家地里也是打了除草剂的,也许打药那天温度低的原因,药没起啥作用。那些杂草有幸还安安稳稳地活着,而且还闻风而动,长得特有劲儿,所以我必须去拔掉它们。
我是农村的孩子,从记事以来就会薅草。可是这“薅”字如今几十岁了,喊了这么多年从来没写过,好像也没见过。是这几天才在网上查出来的,笔顺有点多,还是写拔草吧,简单点。
偌大一方地,只有我一人。一畦畦一垄垄地挨着看,只要让我看到一棵,就会被我拔掉。小草也是有生命的,我喜欢绿色植物,喜欢花花草草,怪只怪你长错了地方。
拔了大约半小时左右,感觉腰有点难受,看看四周没一个人,连个说话的都没有。坐在田埂上歇息,不远处两只喜鹊飞来飞去,也许是找水喝吧,刚浇过的地,沟渠里还存有水。看着它们心情轻松了许多,接着拔草。
拔的草顺手就丢到了地里,想想过去,这草是要带回家的。虽然对于童年往事我多是断片,拔草还是能忆起几多的。
那时大人们没有打工一说,都是在家里务农种地。为了贴补家用,几乎家家都会养头猪,喂几只羊,牛马那是为了耕地。我们家也不例外。每天放学回家就和邻居几个孩子挎着篮子去地里拔草。拔一篮草回家,再一把一把地喂羊喂猪,看着它们大口大口地吃也是高兴的事儿,把它们养肥养大卖钱交学费。我们姊妹四个每一轮学费都是家里的大负担,所以养的羊会比别人家多几只。
还小的时候,大人们不限制我们去谁家地里拔草,只要能带回家草,猪羊有的吃就行了。那时我们是自由的,就打着拔草的旗号挎着篮子在田里随便玩,跑哪儿都行,自由自在。于是我们就带着跳绳、跳皮筋、纸牌等自制的玩具在外边疯玩。直到太阳落山一看篮子里那么点儿草,心里都有点发慌了,怎么回家啊,猪羊牲口吃什么呢?有人就想出一个点子:找树枝柴草放到篮子下边,再把少许的草盖到上边,蒙混过关,被发现少不了一顿数落。以后的几天不敢再贪玩,不过隔不了多久,有人还是会用这一招。
等上三四年级了,大了点,懂事了,也就不胡乱跑了,开始认识自家的地块,把拔草当成任务来完成。特别是星期天和假期那就等同于家里一个劳动力了。一家人进地,分畦分行,都要把自己那份拔得干干净净,不能有一棵杂草。这是我爸爸的要求,他还要挨个儿检查。
春天还好,最难熬的是夏天。不能说汗滴禾下土,那简直就是流啊。那时候没有除草剂,遍地都是草,家家地里都有弯腰拔草的人,一个比一个能干。如果谁家地里长满了草,那这家肯定被人笑话,一家子懒人。天气再热人们都会把自己家地里活干好。慢慢地人们改变了干活的时间,天一亮就下地,不吃早饭。一直干到10点多,太阳开始发威才回家吃饭休息。下午3点后下地,干到天黑,避免太阳直射。
农业科技发展迅速,有了除草剂,开始人们不太接受,怕庄稼受影响,使用得不多。慢慢地推广开了,麦田、玉米田、花生田都有了相应的除草剂,各类草都有了克星,再也不用锄禾日当午了。
如今的孩子别说拔草了,就连庄稼和草都分不清,甚至自家的田地都不认识。祖国飞速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农村向城市靠拢,孩子们都学有所成,离开家乡一亩三分地到外地就业发展。别说薅草,就连拔草这词也许都没人提起了。啰啰嗦嗦写到了夜晚10点33分,不写了,明天还去地里薅草。
2022.3.9
张利梅,微信名凌寒绽放,河南农民,喜欢古诗词。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养蝌蚪打鱼晒网20余年。
薅田有锣鼓,其声促烈清壮,有缓急抑扬。——《三才会图》
一声响亮的锣鼓
搭配淳朴的嗓音
有的故事不依靠文字记载
单单凭借口耳相传
流传至今
来听听这个非遗吧~
《敲锣打鼓》冯瑞波/摄
薅草锣鼓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是分布在宣汉巴山大峡谷片区的土家人在田地间薅草时边打锣鼓边唱的一种民间音乐。
薅草锣鼓产生于四川东部大巴山南麓的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渡口土家族乡、漆树土家族乡、三墩土家族乡、樊哙镇、漆碑等乡,分布并流传于宣汉县54个乡镇及周边县市(万源、开江、重庆市的开县、城口等)。
薅草锣鼓是《巴人》古乐在今天的传承,原生态地保留了巴人生活习俗,打锣鼓和唱歌同步进行,锣鼓引子、唱腔曲式调式、唱词的内容到形式,特别是三至五人打唱的被称为武锣鼓的打法是这里所独有的,具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
2008年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薅草锣鼓》王兴寨/摄
历史渊源
“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历史久远。
当地歌郎袁诗安的一段歌头里讲到神农时植下五谷,虫蝗忽然发现,为驱赶蝗虫而召集天下歌郎来打锣鼓,虫蝗忽然不见,从此留下打薅草锣鼓的习俗。
薅草锣鼓成熟于汉朝农业相对成熟的时候。
版《宣汉县志》完整的记录了薅草锣鼓的情景。
1984年四川省文化馆专家一行到宣汉挖掘整理宣汉民歌,精选出版了《宣汉民歌选》,里面收录了一定数量的薅草锣鼓曲谱和唱词。
2006年申报为县级非遗名录,2007年申报为省级非遗名录,2008年6月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勇/摄
主要特征
“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基本特征总体归纳为“古、高、熟、多、独”五个字。
一古:源远流长,形成古老。歌头自述薅草锣鼓的起源(歌头内容见历史渊源栏),绝无仅有。
二高:高腔山歌,”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起源为山高谷深的百里峡地区,俗语说:“说话能听见,走拢要半天”。
三熟:作为民间音乐的一种,已高度成熟。
四多:艺术形式丰富多彩。
五独:独特地域环境的独特艺术形式。
桃溪小传承人表演
重要价值
快乐的薅草锣鼓小传承人
历史价值
”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是几千年来川东土家族人的口头历史(当地人称“肉口传”),是土家人的生活写照。并被载入版(20年,即1931年)《宣汉县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挖掘”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对于研究川东地区的族源变迁、民俗学、重大历史事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农家欢歌-张俊松
艺术价值
”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歌词常用赋、比、兴等艺术手法,浓郁的生活气息加上川东方言,妙不可言,具有其它方言无法取代的艺术效果。其语言生动传神,唱腔高亢流畅,具有穿透力,风格豪放粗犷,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经文艺工作者的提炼加工,搬上舞台,广受好评,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是不可多得的民族艺术养分。
实用价值
百里峡地区山大谷深,人烟稀少,猴群、野猪、滚猪(猪獾)猖獗,糟蹋苞谷严重。当七、八月间,边薅草边打锣鼓唱歌,具有驱赶野兽的作用。
”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百里峡人的劳动进行曲,为劳动助兴,可提高功效和劳动质量。
俏皮的打唱具有较强娱乐性,可消除疲劳。
薅草锣鼓赛歌会
存续状况
薅草锣鼓存续状况良好,薅草锣鼓赛歌会已连续举办9届,成为当地知名的文化品牌活动。
当地县文化馆收集有薅草锣鼓实物全套,市非遗馆也收录了全套。在龙泉鸡唱、黄连新村等地有薅草锣鼓培训班和非遗体验基地。
薅草锣鼓传承交流
文旅融合
薅草锣鼓地处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和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AAA景区范围内,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根据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创编的大型民俗歌舞节目《幸福生活呡呡甜》登上2014年春晚节目现场,并于百山百川行第67集、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宣汉篇,我要上春晚特别节目等充分展示。
2014年春晚节目现场
红云映红山和水,太阳照着唱歌人
锣声惊得河水响,鼓声震得山谷鸣
……
去听听薅草锣鼓吧
品味那段悠远的历史~
来源:文旅宣汉
● 遇见非遗丨土与火同奏的乐章——荥经砂器
● 遇见非遗 | 成都漆艺,被时光打磨的美好~
● 遇见非遗︱油纸伞,指尖上“绽放”的花朵~
● 遇见非遗 | 涛声不断歌不断,永不消失的川江号子
遇见非遗!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