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5日,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民间习惯称这一天为正月初一。农历的第一个月不叫一月而叫“正月”,这是为什么?民俗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产实践中,根据北斗斗柄的指向和若干恒星的出没,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时以月亮圆缺为月,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并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从而制定出最早的历法夏历。但是,每逢朝代的更换,新的朝代以每年的哪一个月作为第一个月是有变化的,也就是说,把每年的哪个月定为一年的第一个月,不同的朝代是不同的。比方说,夏朝的夏历把一月作为岁首,商朝的殷历以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周朝的周历以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若用干支纪年法来称谓,一月称“建寅”之月,十二月称“建丑”之月,十一月称“建子”之月,这就是所谓的“三建”说。其中,“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
在我国,秦至西汉中叶前,岁首一直在夏历十月,也就是以农历每年的十月初一为新年。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把岁首之月固定在了“建寅”之月,即农历正月,此后历代相沿。
罗澍伟进一步介绍说,“正”字,在汉语中有两个读音:一个如“刚正不阿”里的“正”,有正中、正直、纠正等含义,但用于农历中的一月,则要读“万里征途”中“征”的读音。这是周秦以来的传统读法。也有人认为,把“正”读为“征”,是因为秦始皇姓赢名政,“政”与“正”同音,为避讳皇帝名字,遂改读为“征”音。
“正月里来是新年,大年初一头一天。”民俗专家表示,随着正月初一的到来,春节的大幕正式开启,人们走亲访友,互拜新年,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周润健)
5日,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民间习惯称这一天为正月初一。农历的第一个月不叫一月而叫“正月”,这是为什么?民俗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产实践中,根据北斗斗柄的指向和若干恒星的出没,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时以月亮圆缺为月,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并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从而制定出最早的历法夏历。但是,每逢朝代的更换,新的朝代以每年的哪一个月作为第一个月是有变化的,也就是说,把每年的哪个月定为一年的第一个月,不同的朝代是不同的。比方说,夏朝的夏历把一月作为岁首,商朝的殷历以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周朝的周历以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若用干支纪年法来称谓,一月称“建寅”之月,十二月称“建丑”之月,十一月称“建子”之月,这就是所谓的“三建”说。其中,“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
在我国,秦至西汉中叶前,岁首一直在夏历十月,也就是以农历每年的十月初一为新年。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把岁首之月固定在了“建寅”之月,即农历正月,此后历代相沿。
罗澍伟进一步介绍说,“正”字,在汉语中有两个读音:一个如“刚正不阿”里的“正”,有正中、正直、纠正等含义,但用于农历中的一月,则要读“万里征途”中“征”的读音。这是周秦以来的传统读法。也有人认为,把“正”读为“征”,是因为秦始皇姓赢名政,“政”与“正”同音,为避讳皇帝名字,遂改读为“征”音。
“正月里来是新年,大年初一头一天。”民俗专家表示,随着正月初一的到来,春节的大幕正式开启,人们走亲访友,互拜新年,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周润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也是每个人翘首以盼的团圆的日子
1月22日
我们将迎来2023年春节
关于传统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你知道多少呢?
农历一月为什么叫正月?
哪里的“福”字可以倒着贴?
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这些关于春节的冷知识
带着孩子一起学起来吧——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节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节,而叫元旦。
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记年,遂称公历 1 月 1 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农历一月为什么叫“正月”?
正月,又称端月、孟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夏朝的夏历把元月作为正月。
正月的“正”字,应该读作“改正”的“正”字音,为什么人们却把它读作“长征”的“征”字音呢?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姓嬴名政,“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到现在。
即将到来的兔年,有384天
天文科普专家介绍,公历2023年为平年,2月有28天,全年共有365天。即将到来的农历癸卯兔年为闰年,全年共有384天。
由于有一个“闰二月”,农历癸卯兔年的384天,从2023年1月22日开始,至2024年2月9日结束。这也使得这个农历年出现了两个立春的历法现象,即“一年两头春”,也称“双春年”。
为什么过年要吃饺子?
“初一饺子初二面”。大年初一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宋朝以前把饺子称为“角子”,或“水角儿”。元始有“扁食”的叫法。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
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正月不理发有科学依据吗?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春天应该让头发散开自由生长,而不该剪断,诊察发爪可以断重病、决生死。
“鞭打春牛”指的是什么习俗?
牛是春耕的主力,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每到这时,民间就有迎春、鞭春、咬春的习俗,鞭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来了,该开始耕田了。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纸造个假牛,用柳条鞭打,把真牛牵过来看。
传说中,一开始是‘芒神’挥鞭,后来发展到在场的最高行政长官挥鞭,到清朝,皇上也参与进来,一人三鞭。”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鞭牛过后,小牛童还将泥牛肚子里的五谷杂粮分发给现场居民,寓意丰收、和谐。
“闰春节”是什么意思?
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1645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 2800年,农历闰正月只发生6次,最近一次要等到2262年了。
这是因为农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来编算的,本是为了调和回归年与汉历年计算上的矛盾。公历的一个月,有的有30天,有的有31天,2月只有28-29天。而农历,也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
2021年的腊月就恰逢小月,只有29天,因此当年也就没有大年三十。
“福”字能不能倒贴?
很多人喜欢将“福”字倒贴过来。倒贴福字,意为“福到”了。
在民俗传统中,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贴福字。为了避讳在倒水和倒垃圾时把家里的福气倒走,便在这两处倒贴福字,巧用“福至”来抵消“福去”。
大门上的“福”字应为正贴,有“迎福”和“纳福”之意,同时显示庄重恭敬、端庄大方之意。
最早的爆竹是用什么做的?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
关于爆竹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逐渐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古代的春节有多热闹?
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唐陶舞蹈女俑、唐演奏陶俑,美妙的音乐、灵动的舞蹈呼之欲出,仿佛再现着长安守岁的盛况:
饺子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
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唐代饺子实物
除此之外,唐代还有斗花、逛庙会、看杂耍、胡旋舞等等年俗。
少数民族过年有什么传统?
除了传统的春节习俗,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过年的传统: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称作“白节”。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对联和“福”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
彝族同胞在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将一碗水和前一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称作“白节”。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羊献给至亲好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春节不止中国有
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将农历新年列为法定假期,例如: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等。随着海外华人的增多,以及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外国友人也会过春节。
你的家乡是如何过年的?
有哪些年俗让你印象深刻?
快来评论区
和我们分享吧~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综合自人民网、新华网、微言教育、央视一套、北京新闻
图片来源:包图网、央视一套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期编辑:戚悦
觉得好看,点赞在看!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原标题:春节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摇摆,你知道吗?
1月20日,迎来“大寒”节气,而2月1日,将迎来2022年春节,恰在“大寒”节气内。小寒大寒又一年。“感觉自己还什么都没干,怎么就过年了呢!”翻着日历牌,很多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海报制作:冯娟
2020年的春节是1月25日,2021年的春节是2月12日,2022年的春节是2月1日,春节的公历时间为啥总不一样?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解释说,春节是农历的节日。中国几千年所采取的传统农历实际上为阴阳合历,以一个完整的月相周期定月,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时间定年。太阳和月亮几乎同时升起的朔日为每月的开始,每月的长短根据月相不同,可能为29天或30天,12个月为一年;将太阳年划分为24个节气,第1、3……23等奇数为“节”或“节气”,第2、4……24等偶数为“气”或“中气”。
海报制作:冯娟
由于太阳年周期和以月相为周期的12个月天数不一致,所以古人采用设置“闰月”的方法来解决。现行农历置闰的方法大约会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月”,假使两个农历十一月(冬月)之间间隔11个月,则不置闰;间隔12个月,则将前一个十一月之后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上一个月的“闰月”,之后的月份不再置闰。“闰月”所在的年份称为闰年,每个闰年的“闰月”位置都不太一致,比如2014年是闰九月,2017年是闰六月,2020年是闰四月。而这种置闰方法也导致春节来得有时早有时晚。
通常,离“立春”最近的那个朔日(春节)所在的月,为正月。就目前来看,春节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摇摆,因此,2022年春节只能说是来得比较早。记者翻阅天文年历发现,最近这20年的春节里,最早的是2012年,落在公历的1月23日,只比最早春节的公历日期晚了2天。
海报制作:冯娟
修立鹏表示,早春节也好,晚春节也罢,其实对我们欢度春节没有丝毫影响,大家照样备年货、贴春联、吃年夜饭,其乐融融,开心过大年。(记者周润健)
来源: 新华社
今天是2018年2月6日,还有十天左右就要到春节了。在春节到来之前,很多人老年人记着日子,比如今天是腊月二十几,明天又是腊月多少。等到春节后,又是正月初三等。对于中国人来看,在年前前后喜欢用农历来计算日子。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农历一月叫正月?十二月叫腊月?而且,对于正月的“正”字,本来的读音为(zhèng),为什么放在正月中却读(zhēng)这个音呢?
一
首先,虽然现在人们将农历一月称作“正月”,但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特别是先秦这一历史阶段,每年以哪个月为第一个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具体来说,对于大禹建立的夏朝,是以一月为第一个月,但是,就夏朝之后的商朝,则提前一个月,也即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至于周武王姬发建立的周朝,又提前一个月,以十一月为第—个月。同时,对于夏商周等朝代,每改正—次月份顺序,就把改变后的第一个月称作“正月”,也即正月的说法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二
由此,对于先秦时期,正月所指的月份是有变化,也即不是固定的。等到汉武帝刘彻这位千古一帝在位时,才最后确定农历一月为正月。自此之后的2000多年时间中,正月就固定指的是农历一月。同时,针对正月的“正”字,读(zhēng)这个音,则和另外一位千古一帝——秦始皇有关了。到了秦朝这一历史阶段,因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取名赢政,为了避他的名讳,所以强行规定把当时读四声(去声)的“正”字读作一声(阴平),当时的正月也被称为“征月”。
三
那么,对于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呢?根据史料记载,农历十二月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在历史上,一般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进行“猎祭”,也即打猎的意思,通过猎杀飞禽走兽来祭祀的活动。同时,在古文中,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在此基础上,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对于腊月的设定,跟秦始皇嬴政有关。
二
最后,在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不仅“书同文,车同轨”,也通过历法来确定十二月称为“腊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腊日”,也被称为“腊八”,现在有腊八节和腊八粥的习俗。此外,不管是正月还是腊月,都是农历中的时间段。农历是我国历史上的传统历法,又称华历、夏历、中历、国历、俗称阴历。定月的方法是以朔望月周期确定,朔所在日为初一。由于朔望月平均长度29.530588天,所以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
文/情怀历史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