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范为 申万宏源 范为桥上海师范大学

发布时间:2024-07-14 06:50:57作者:凉话刺骨来源:用户分享

范为 申万宏源 范为桥上海师范大学

本文目录一览:

教师中的这支队伍,为什么受到的特别重视?

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希望:“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一直以来,总书记都特别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在多个场合提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总书记明确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有1732万专任教师,思政课教师是这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0年6月,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共有92430人。和所有教师一样,思政课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更承担着“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使命。因此,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成为“四有”好老师,更要夯实“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六个要”的基本素养,才能很好地成为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以及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引导思政课教师强化政治意识

思政课是一门有高度的课程。与一般的学校课程不同,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强烈的政治属性。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良好的政治素养,做到“政治要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思政课教师自己要坚定政治信仰,才能够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上,在准确把握与理解国家政治生活基本要义的基础上,讲深讲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才能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和积极的政治态度去认识社会、参与国家大事,进而培养其独立的辨析能力、理国的精神以及对社会的担当。

思政课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比较熟悉也容易理解,而社会政治生活相对陌生,其所构成的教学内容又比较复杂与敏感,如果缺乏思政课教师正确的政治站位与政治引导,学生可能会形成错误的政治态度,也可能会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生活中迷失方向。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政治素养,能够站在民族、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上认识问题,善于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敢于发声,勇于亮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坚定“四个自信”,激发学生健康理性的政治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引导思政课教师深化情怀

思政课是一门有温度的课程。这个温度既体现在思政课教师对家国的大爱情怀,也体现在其传道的教育情怀,以及仁爱的爱生情怀。

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体现在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必须要扎根于中国大地,并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家国情怀应是作为一种内在的需要,蕴藏于思政课教师的内在情感之中,而不是来自任何外力的强加。唯有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其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思政课教师要有传道的情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递价值观、政治思想,教做“大写的人”。思政课教师有特殊的初心与使命,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认识国家社会需求并树立端正的人生追求。

思政课教师还要有仁爱情怀,教育是一项关涉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确立平等的师生观,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主体,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在学校教育系统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探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的思想动态,以学定教,没有学生的“学”,则思政课教师的“教”是不能真正发生的。学生思想品质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师“循循善诱、不断启发”的精心引导下达成。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投入爱、灌注爱,并根据学生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变换,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以仁爱之心让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

引导思政课教师创新思维

思政课是一门有深度的课程。思政课是体现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的国家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学既不是对思想理论的空洞说教,也不是对教材内容的乏味转述,而是需要教师深入挖掘理论内容的内涵要义,并用生动、鲜活的教学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

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富有创新思维,才能进行精神生产、思想创新。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说明了科学理论对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重要性。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才能真正发挥理论的魅力,以强大的真理性引导学生,促成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政课教师需要运用科学思维,探究思政课建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深入研究学生的所思所想,探究其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进而提升思政课自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实现思政课的有效教学。

思政课教师还要具有辩证思维,要学会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时候,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才能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与主体性”“灌输性与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等八对关系的辩证统一。

引导思政课教师拓宽视野

思政课是一门有广度的课程。思政课的课程教学涉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内容,具有通博性。大数据时代,学生的信息渠道通畅、知识容量丰富、视野开阔,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的知识视野要广博,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 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力结合,以透彻的学理性回应学生的价值困惑,以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

思政课教师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各国成了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我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思政课教学只有“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才能很好地在全球坐标上定位中国,才能在抗击疫情的国际对比中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才能引导学生在涉外场合、国际场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倡导中国理念、弘扬中国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思政课教师要有深邃的历史视野,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在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总结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讲深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

引导思政课教师严格自律

思政课是一门立德的课程。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老师都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但与此同时,从教育部公开曝光的不少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典型案例中,也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此,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学高为师,身范为正”,思政课教师要做到“言行雅正”,严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守住“讲政治”的底线,杜绝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思政课教师在品德修养、待人处事、教学科研、治学精神等方面都应严格自律,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榜样和楷模。

引导思政课教师端正人格

思政课是一门育人的课程。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和品位的‘大先生’”。榜样学习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向师性”,教师是学生看得见、学得到的身边榜样。思政课教师要以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做到“以身立教”,去做学生为学和为人的表率。立足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学深悟透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开拓进取、守正创新,以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状态书写新时代教育奋进之笔,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周丹旎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2019年3月18日 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来源:作者:许瑞芳

领导带头强化示范 学深悟透推动转化

交警支队领导班子深入基层指导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党委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来抓。近日,支队班子成员在前期传达学习的基础上,带头以党建指导员身份深入基层党组织开展指导,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

交警支队党委书记、支队长欧日文以党建指导员身份到天河大队指导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工作。他与大队、中队党员代表进行专题座谈,交流学习体会。他要求:一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来抓,保证全警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保持高度一致。二要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总要求,自觉用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行动指南,实现学习、业务双丰收、双促进。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队伍规范化建设,全力以赴做好当前和今后各项工作。

交警支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范为强以党建指导员身份到越秀大队指导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工作。他对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大队党建工作提出指导意见:一是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尤其要注意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大队党总支、中队党支部要维护好团结,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三是要以各种形式营造学习氛围,把学习、贯彻活动引向深入。

交警支队党委委员、副支队长周远帆以党建指导员身份到海珠大队进行党建指导。会上,他对党的十九大报告进行了深入地解读,并要求大队从精准、务实、开放三个方面推动大队各项工作实现新跨越,打造“海珠交警品牌”:一是要精准分析问题,顺利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二是要务实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反映,不要积压。三是要保持开放心态,在保持健康内心世界的同时,要保持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

交警支队党委委员、副支队长杨旭以党建指导员身份到车辆管理所开展党课辅导。他详细传达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并在如何学懂、弄懂、做实等方面指出思路、点明方向。同时强调车辆管理所要结合工作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困难,以争创一流车管所为主线,深谋明年工作思路、主动思考、积极作为,全面提升我市车辆驾驶人服务水平。

交警支队党委委员、副支队长林德荣以党建指导员身份到荔湾大队开展党建指导。他与大队党总支委员、中队党支部书记代表分享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体会。结合近期重点工作他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切实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一思想、武装头脑。二是在当前支队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要更加重视关心关爱民警,凝聚警心,提升战斗力。三是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工作和做好当前工作结合起来,扎实做好《财富》全球论坛交通安保工作。

交警支队党委委员、副支队长吴少鹏以党建指导员身份到高速公路三大队开展党建指导。会上,他与大队党总支班子成员、党员民警代表交流心得,并就做好党建工作提出工作要求:一是领导要带头学习,督促全体民警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二是全体民警要认认真真学报告、学党章,不能走过场,领导要带头示范,加强监督,履行职责。三是要联系实际学,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四是在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勤务安排、从严治警等方面要创新管理手段,认真谋划下一步工作工作思路。

会议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生涯与工作

2019年6月21日至23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SU)联合举办的“2019年生涯与工作心理学学术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西部会议中心举行。论坛以“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生涯与工作”为主题,旨在促进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生涯发展的相关研究,推动变迁与多元职场环境中工作个体与群体的成长与幸福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分析。该中心由上海师范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联合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四家著名985高校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共同组建,致力于促进我国生涯与工作心理学、生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本次论坛为联合研究中心的首次年会,来自全国和海内外高校生涯与工作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和一线实践者共计17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于6月22日上午开幕。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蒋明军与上海师大教育学院院长夏惠贤为论坛致开幕辞。蒋明军副校长首先对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和学术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随后指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刻改变着人们传统的职业理念和发展方式,人们越来越需要专业的理论指导,以更好地规划生涯方向,提升职业能力,应对职场压力,开展生涯调适。生涯与工作心理学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肩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在新一轮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学科建设中,职业生涯教育是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高水平学科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基地。与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合作创办国际期刊,与MSU等高校组建联合研究中心,是学科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将对学校教育学、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夏惠贤院长在致辞中介绍到,教育学院是上海师范大学规模最大、学科实力最强、社会服务能力最突出的大型学院之一,教育学和心理学分别列入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希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科学研究重镇、卓越教师培养基地、国际教育交流平台、教育决策咨询智库”。他说,今年4月25日,学院与密歇根州立大学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系举行了“上海-MSU生涯与工作心理学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该中心的成立将为我国生涯与工作心理学、生涯教育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蒋明军(左2)、上海市教委学生处副处长吴能武(右1)、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梁湘明(左1)与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Frederick Leong(右2)为“上海-MSU生涯与工作心理学联合研究中心”揭牌。本文摄影:子杰。

美国心理学会期刊部主任 Rose Sokol-Chang、商务发展部主任Daniya Tamendarova参加了会议,代表美国心理学会热烈祝贺联合中心成立,同时宣布美国心理学会与联合中心合作创建的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Career and Work Psychology》(中国生涯与工作心理学杂志)正式启动,并向全球相关领域的学者诚挚邀稿。美国心理学会是美国最权威的心理学学术组织,也是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心理学组织。新期刊由上海师范大学与密歇根州立大学牵头,编辑部设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范为桥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和Frederick Leong教授(MSU)担任联合主编,由美国心理学会负责全球出版与发行。新期刊是美国心理学会与中国心理学界的第一个合作项目,旨在基于公开评审、双语发表和开放获取新理念,探索互联网时代学术发表与学术评价的新路径,打造中外合作高水平国际专业英文期刊建设的新模式。

美国心理学会期刊部主任 Rose Sokol-Chang 宣布《Chinese Journal of Career and Work Psychology》(中国生涯与工作心理学杂志)正式启动。

22日上午、下午和23日上午,论坛分别举行了6场、8场、7场报告,合并21日下午的两场前置工作坊,论坛总共呈现了23场高质量的学术报告。23日下午,与会人员聚焦生涯发展、生涯教育、工作适应与工作重塑四个主题,以圆桌论坛的形式进行了深入的互动研讨后。下午4时,论坛圆满结束。

美国心理学会期刊部主任 Rose Sokol-Chang(左3)、商务发展部主任Daniya Tamendarova(右3)与联合研究中心成员高校部分代表合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左1),上海师范大学范为桥教授(左2)、密歇根州立大学Frederick Leong教授(右2),同济大学胡耿丹教授(右1)。

大会主旨报告主要涉及以下五个主题。

第一,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与全球化背景下,生涯与工作心理学的跨文化适应与发展。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系教授Frederick Leong以“从WEIRD样本到WEIRD科学家:对生涯与工作心理学的启示”为题,从西学东渐与跨文化方视角批判性地思考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在生涯与工作心理学领域内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如何科学地理解与应用乃至建构兼顾文化共同性与文化特殊性的生涯与工作理论,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生涯与工作的实践问题。范为桥教授的报告“超越自我:生涯与工作的关系视角”,反映了心理学工作者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在生涯与工作心理学领域进行理论反思与理论重构的努力。传统的观点认为,西方文化更注重个性化和自我表达,东亚文化更强调相互关联。这很可能是学界对东西方人格的误解。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随着社会与职业环境的变迁,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人际关联在我们生涯与工作中的重要意义,范为桥为其理论反思与重构提供了详尽的神经生理与行为研究证据。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陈景秋的报告则从学生跨文化适应的角度,考察了跨文化适应对大学交换生在东道国的学校嵌入和社区嵌入的影响,以及通过这两种嵌入对心理健康、退行行为、成绩表现和提前归国意愿的效应。同样在方视角,四川大学教授谢晋宇从生涯与工作的质化研究视角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第二,第四工业革命背景下生涯与工作的变迁与挑战。

北京大学陆昌勤教授以“不确定情境下的生涯适应与追求”为题,高屋建瓴地探讨了当下面临的新的社会环境挑战。他从不确定情境下的困境与挑战、生涯适应与追求的组织视角以及生涯适应与追求的个体视角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我们如何适应更具不确定性的新的生涯与工作环境极具启发意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永芳认为,传统职业问题研究侧重于“职”的问题,新的时代背景下,从“职”向“业”的研究方向转变导致了生涯问题的产生。生涯具有整合职能,直面人生三大主题,生涯开发对个人和组织具有教育与管理意义。当代生涯问题研究衍生出了持续发展、终身关注、主动开发、个性化与全员性相结合、规划与管理技术专门化等特点。同济大学教授胡耿丹的主旨报告题为“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其社会心理学机制”,用解剖麻雀的思路剖析了晋江经济发展之路,试图揭示影响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提出“在同一时空下,文化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元动因”的观点,并以“晋江模式”为例,深入地探讨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其社会心理学机制。

第三,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家庭与工作的平衡。

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Daisy Chang的报告以“积极的家庭事件及其对有效领导行为的影响:一项日常调查”为题,从人的自我反思视角,研究了家庭与工作的正向溢出效应。研究使用日常日记设计,分析前一天晚上积极的家庭活动对主管第二天有效领导行为的影响,探讨了主管作为这些人际关系调节者的婚姻和父母地位,并测试了他们的家庭身份作为个人特征发挥调节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从个人内部的角度来看,积极的家庭-工作关联是非常重要的。华东师大孟慧教授的报告题为“睡眠时长与工作场所的亲社会行为:积极情绪与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研究了常常困扰人们生活与工作的睡眠问题。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王慈欣博士从家庭系统的视角,分析在行动时代背景下,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学习和职业适应的影响。研究认为,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价值观来调节教养方式以便优化青少年的成长。通过对美国初中生的问卷调查,王慈欣发现父母对于孩子学业的关心能缓解面对面(非网络)校园霸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但对于网络霸凌有反作用,会激化网络霸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研究三对中国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则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学生学习适应的影响是复杂的,心理健康对于学习和职业适应有重要影响。

第四,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个体与组织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文霞在报告中分析了组织生涯管理与个体生涯管理的关系,研究将两种主体的职业生涯管理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中,选取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相关变量,揭示了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个人职业生涯管理影响的中介作用及其边界条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职业生涯管理和无边界职业生涯的相关理论和文献。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时勘以“危机救援者的应变模式及其培训与发展”为题,介绍了其团队关于危机管理的研究课题,其以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中国救援人员及其救援队伍的弹性结构和机制,研究表明,有效的干预模式和国家危机管理平台对提高救援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方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则关注我国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问题,他认为,高校严重缺乏教师发展的概念,认为讲授自然带来优质的学习,完全忽视学习者的特性,从根本上误导了广大教师以及他们的生涯发展。报告介绍了新近发展的新型教学体系对分课堂,说明如何以简明易用的方式让教师在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中认识和调整自己的错误观念,通过实践提升与理念转变的互相促进,迅速而显著地提升专业能力。从个体差异与行为的视角,国际知名教育心理学家张丽芳对智力风格与生涯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智力风格作为智力与人格的界面特质,对我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密歇根州立大学助理教授Christopher Nye则在元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职业兴趣这一经典变量对人们生涯发展的影响。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Ann Marie Ryan在发言中总结了我们在面临挑战的大背景下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如何扬长避短,深刻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之间寻求平衡与和谐。

第五,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学生生涯发展与教育。

国际知名生涯心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梁湘明认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人力资源的技术和需求正在迅速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人们担心年轻人没有为未来的职业发展能力和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梁湘明基于实证研究探索中国社区就业指导的良好实践原则,特别是以香港的职业与生活探险计划项目(CLAP for Youth @ JC)为例,介绍总结了360°职业指导干预模式。华南师大副研究员宋春燕在会前工作坊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学生生涯教育。台湾师大教授田秀兰介绍了台湾地区学生生涯教育的架构模式和实践,指明在青少年中的生涯教育过程中,政府必须承担起其核心和特有的角色与责任。南京师大教授顾雪英的报告主要回顾了其带领的生涯教育实践团队近年来在江苏省范围内进行的有关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生涯教育与生涯指导的实践成果,特别是探索了招生和非招生两种取向的高高衔接模式,并对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助理教授徐慧在报告中指出,近年来学界提出如何处理生涯决策中的模糊性对青少年生涯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一个不良的模糊性应对风格可能妨害生涯决策的过程以及结果,已有研究检验并且支持了模糊性管理在生涯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总结这些研究结果基础上,提出在青少年生涯教育和干预中推进积极模糊性管理的策略。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谢宝国的研究是对大学生的就业公平观与就业公平感的思考,通过系列实证研究,谢宝国发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就业公平感受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就业心态,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对特定群体(用人单位、精英阶层)甚至是对社会系统的态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侯志瑾、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胡湜、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贾利军、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蔡丹、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金蕾莅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周晓璐参加了会议并主持部分报告。参加会议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春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郝宁、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石文典和黄海涛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高耀明、复旦大学心理系副教授高山川,等等。

前三次工业革命给社会发展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人类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和生态成本。以人工智能与量子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预期将带来更多前所未有的巨变和挑战,基于此,本次论坛对于在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背景下,如何培育基于人性价值的自我发展与自主决策的个体与群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