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如果对中国历史有最粗浅的了解,就会发现,提及帝王,不同时代的通行的称谓是不一样的。
汉朝的皇帝,一般称为某帝,如汉文帝、汉武帝、汉献帝。
唐宋以后的皇帝,一般称为某祖某宗,如唐高祖、唐太宗、宋仁宗、明太祖。
于是就会被普及一个知识:前一类是称谥号,后一类是称庙号。
谥号是指人死后,后人根据其生平事迹进行褒贬所定的文字。谥号比较普及,一般的成功人士就可以拥有。身为帝王,本就是巨大的成功,自然绝大多数帝王都有谥号。
庙号则是帝王专属,按说一般帝王没有资格得到。必须有大功德、在太庙立室奉祀,才得以追尊一个庙号。
就是说,谥号评价行迹,用于日常称谓;庙号表彰功德,用于宗庙祭祀,分工还是很明确的。帝王的行迹有好有坏,相应的,谥号也分美谥、平谥和恶谥。如杀戮无辜曰厉,动祭乱常曰幽,好内怠政曰炀……都是恶谥。庙号是歌功颂德,只分好和更好,没有不好的。
以上是泛泛而谈,细究起来,却有点复杂。
乾隆裕陵神道碑上的庙号和谥号。“高宗”为庙号,谥号简称“大清纯皇帝”。摄影/帅哥V中奖,来源/图虫创意
庙号,据说是商朝就有的,但周朝的天子,却没有庙号。
谥号何时出现,有许多争论。有人上溯到黄帝(如班固),有人认为晚到战国谥法才兴起(如郭沫若),影响最大的观点,则是产生于西周(又有西周初和西周中后期的争论)。
秦朝建立,秦始皇嫌弃谥号是做儿子的议论爸爸,做臣下的评判君主,有损皇权,把谥号废掉了。
汉朝恢复了谥号,但也许是经秦火一烧,发生了文化断裂,也许是汉人宣称的古老传统本就不存在,总之司马迁写《史记》时,他脑子里,似乎是没有我们今天这种清晰的谥号、庙号的区分的。刘邦去世后:
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史记·高祖本纪》)
这段表述里,一会儿高祖,一会儿高皇帝,似乎可以混用。乃至于后来班固作《汉书》,也保持着混用的习惯。《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纪》这两个篇名放在一起,就显得“高”既可以是庙号,也可是谥号。
这段里也提到“尊号”,显然就是“尊贵的称号”的意思,指的恰恰就是谥号,和后世皇帝生前就使用的尊号不同;所谓刘邦“为汉太祖”,则就是说刘邦是汉朝皇帝的头一位,并不是一个庙号。
刘邦之后,皇帝是存在感很弱的汉惠帝,再之后经过吕后时期,是历史评价极高的汉文帝。等到文帝去世,即位的汉景帝下诏说,古代“祖有功而宗有德”,宗庙祭祀的时候,唱歌称颂德,跳舞体现功。高庙祭祀我爷爷,演奏《武德》《文始》《五行》三支乐舞;惠帝庙祭祀我伯伯,只演奏《文始》《五行》两支乐舞,现在我爸爸那么伟大,应该加一支《昭德》,也演奏三支乐舞。
皇帝开口了,大臣们也没有不同意见,讨论的结果是:
高皇帝庙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天子宜世世献祖宗之庙。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讨论的重点,是庙乐数量的问题,虽然出现了“太祖”“太宗”的名词,仍没有出现“庙号”这个概念。
还有,这两个庙合起来就叫“祖宗之庙”,似乎是不打算再推出第二个“宗”了。据说古代有这样的规矩:“虞氏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祖契而宗汤,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此四祖四宗”(《孔子家语·庙制》),一个朝代就是一祖一宗。
汉文帝以代王的身份即皇帝位,合法性多少有点存疑。汉景帝贬抑汉惠帝的地位,高抬自己的父亲,是强化自己这支的法统。
汉武帝即位,虽然按照儒家经典搞了各种创制,却没有在庙乐的事上做文章,汉昭帝即位后仍是如此。直到又一个有合法性争议的皇帝出现,也就是汉宣帝。
汉宣帝的爷爷,是被汉武帝废掉的卫太子。之后许多曲曲折折,掌握朝廷大权的大将军霍光,找不到合适的皇帝人选,才相中他了。
从汉宣帝的角度说,最好是凸显自己是汉武帝的嫡亲曾孙,所以他要抬高汉武帝的地位。
汉宣帝提高汉武帝的地位。来源/电视剧《昭君出塞》截图
于是他采用了汉景帝一样的办法,下诏说,孝武皇帝德行很大,“庙乐未称”。也就是说,现状是汉高祖、汉文帝庙乐三支,其余皇帝两支,而汉宣帝觉得,孝武庙也要给加一支。
这件事引起的个别儒生的激烈反对。有人说,宗是要有德的,汉武帝虽然开疆拓土,可是花了天量的钱,死了无数的人,“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当然,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孝武皇帝庙还是尊为“世宗庙”,庙乐则加了一支“盛德之舞”。这样,汉朝就有了一祖二宗。
“宗”字的价值跳水,开始于王莽:
安汉公奏立明堂、辟雍。尊孝宣庙为中宗,孝元庙为高宗,天子世世献祭。(《汉书·平帝纪》)
奏尊孝成庙曰统宗,孝平庙曰元宗。(《汉书·王莽传上》)
除了和王莽有深仇大恨的汉哀帝,汉宣帝开始,皇帝全部都宗了。王家能得势,靠的是王莽的姑妈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所以元帝是高宗,美誉度最高。
东汉建立,对王莽添的这四个庙号,开始都不予承认,认的还是一祖二宗,但后来却慢慢改变了一点态度。
来源/田丰:《“孝宣情结”与东汉政治》,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20年
汉光武帝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论辈分,和汉成帝是平辈,而比哀帝、平帝辈分高。所以光武帝为了表明自己是自宣、元之后入继大统,要重新建构宗庙祭祀制度,丢开自己的身生父母,而尊宣帝为祖父,元帝为父。又觉得宣帝时代的政策,也值得高度评价,所以重新给他加上中宗的称号,至于元帝那个高宗,规格太高,王莽的事溯本追源又因他而起,就不给他了。
更重要的改变,其实不是给不给庙号,而立庙的制度都变了。
西汉的皇帝,都是有自己的庙的,也只有祭祀皇帝的场所,才可以称为庙。如果的被尊为祖或宗,那就各群国都要为他立庙祭祀。
经历两汉之际的大乱,一切都大为简化了。
刘秀建都洛阳,就把原来洛阳祭祀汉武帝的庙,改为高庙,把刘邦的神主摆在中间,并祭祀文、武、宣、元四个皇帝。对他来说不那么重要成、哀、平三个皇帝,留在长安的原来的高庙里,而刘秀血缘上的父祖,则就在陵园的庙里接受祭祀。——后两处庙都没有太大的重要性。
刘秀建都洛阳,就把原来洛阳祭祀汉武帝的庙,改为高庙,并祭祀文、武、宣、元四个皇帝。来源/电视剧长歌行
刘秀去世,他儿子汉明帝尊他为世祖,另起了一座庙。
后来明帝去世,留下遗诏说,就不用给我起庙了,把我的神主牌放到我爸庙里的便殿里就可以了,并且放了狠话,谁要是敢违背,那就处以弃市之刑。
这带来一个结果,汉明帝虽然得了一个庙号“显宗”,却是没有自己独立的庙的。
他开了这个头,就成了制度,之后章帝是肃宗,和帝是穆宗,安帝是恭宗,顺帝是敬宗,桓帝的威宗,汉灵帝之前活到成年的皇帝,都拥有了自己的庙号,但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庙。大家的牌位都在世祖庙里,所谓“同堂异室”。
东汉庙号变得廉价了,其实这正是重要原因:西汉时给一个庙号,就要在天下修许多庙,还有相应的祭祀规格,而且和没有庙号的庙“五代亲尽”就拆掉不同,这些庙本朝不亡就不会拆……总而言之,加个庙号成本是很高的。现在则有点不给白不给了。
但是,仍然有主张白给也不给的人。汉灵帝为什么没有庙号呢?因为他死后董卓进京,很用了一批文化人。于是大学者蔡邕提出,按照伟大的古老传统,有道德功业的皇帝,才可以称祖道宗,汉武帝那么厉害,想叫一声宗,都有正直的大臣激烈反对。东都以来,光武帝、明帝、章帝是世祖、显宗、肃宗,那是合乎标准的,其余老几位优点没啥可说,缺点不容回避,就算了吧。
蔡邕提出,按照伟大的古老传统,有道德功业的皇帝,才可以称祖道宗。来源/网络
这个意见被广泛接受。庙号给得容易,撤起来也方便,不需要满天下到处拆迁。于是其余皇帝都被撤宗了,而刚死的汉灵帝,干脆就没捞到一个宗。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这时,虽然早已有了“庙号”之实,但庙号这个术语,似乎仍未出现,至少蔡邕并没用到。
还有个相关的事实是,东汉不光庙号长期贬值,庙这个概念也贬值了。西汉的时候,祭祀皇帝的地方是庙,别的祭祀场所是祠,有明确区分。东汉时地方上已经没有祭祀皇帝的庙了,但父老们又模模糊糊记得,本地似乎曾有过叫“庙”的重要祭祀场所,所以庙这个词也就被随便使用了,这算是为这个字后来被佛教拿去作了铺垫。
蔡邕的建议这算是一股小小的逆流,之后庙号就在贬值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第一,有庙号的皇帝越来越多了;第二,汉代宗虽然多,祖却只有两个,就是两汉开国的皇帝,后世则祖也多起来。
曹操是并没有当皇帝的,但儿孙追尊,皇帝的谥号和庙号,他却有全套。曹操是魏太祖武皇帝;儿子曹丕则魏高祖文皇帝,孙子曹叡是魏烈祖明皇帝。——这件事定下来时,魏明帝还没死,他是少有的生前就知道自己庙号是什么的皇帝。
司马氏取代曹魏,学习曹魏取代汉朝是亦步亦趋的,所以也要给没当皇帝的人追加庙号:于是有了高祖宣皇帝司马懿,世宗景皇帝司马师,太祖文皇帝司马昭。
有个小细节不妨一提:司马师是宗,司马昭是祖,但司马家能篡位成功,司马师的功绩远远大于司马昭。问题在于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昭把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他,也一直宣称,将来天下是司马攸的。但后来司马昭却还是传位给了大儿子司马炎,究其原因,司马昭可能也就是考虑到自己的历史评价问题:传位给宗法上哥哥的儿子,自己只怕就要被当作家族创业史上的过渡人物,谁是祖谁是宗,只怕也要掉个个儿。
尽管给没当皇帝的人加庙号,但魏晋真当上皇帝的,拥有庙号的占比却还不算很高。因为这是个皇权弱势,门阀大姓出尽风头的时代,他们并不想太给皇帝做脸。曹魏的皇帝如齐王芳,高贵乡公曹髦,连帝位甚至性命都保不住,当然更不可能拥有庙号。晋朝从世祖武皇帝司马炎开始算,两晋总共十五个皇帝,只有六个有庙号。
但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寒人出身的皇帝也好,北方少数民族的皇帝也罢,加庙号都和现在网上跳出来的小广告宣称的拿学位一样容易。也好理解,社会下层学习社会上层,落后族群学习先进族群,就是学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最容易上手。看现在有多少中国人,对欧洲如何诞生了现代文明没兴趣,却唯独关注其“贵族传统”,就会觉得一切很好理解了。
所以,到了唐朝,“无帝不宗”也就水到渠成了。与此同时,谥号变得越来越不好记,所以庙号的普及度远远超过了谥号。
唐宋以后,谥号发展趋势是越来越长,宋朝皇帝的谥号就一般长达十六字,如宋太祖赵匡胤的谥号是: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
宋太祖画像。来源/网络
明朝皇帝除开国的朱元璋谥号最长外,是十六字加一个庙谥,也就是十七字,如明成祖朱棣的谥号是: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 文
明成祖画像。来源/网络
文是庙谥,如果不想说贯口,可以简称成祖文皇帝。
清朝皇帝学习明朝而又要胜过明朝,所以谥号又多了六个字,二十二字加庙谥,如清高宗弘历,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乾隆皇帝是: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 纯
纯是庙谥,乾隆是清纯帝的梗,就是这么来的。
按汉武帝、隋文帝的格式,乾隆就是“清纯帝”。来源/网络
太长了,就使人抓不住重点。按照谥法,谥号的每个字内涵都是很丰富的,一个字相当于一个或几个关键词(因为有的字有好几个意思)。如果一篇文章有十几二十个关键词,那就等于是没有关键词了,同理,一个皇帝有十几个字的谥号,也就反而体现不出他的特质。明清之所以要弄一个庙谥出来,就是表示这个字的分量与众不同,但终究效果还是不大好。
所以人们提及帝王,称庙号就比称谥号要流行多了。
只是宗既然已经不稀罕了,那么要显得格外体面,就要称祖。
但是,所谓“始取天下者为祖”,除了开国皇帝称祖外,后面的皇帝怎么还再祖一回呢?
前面魏晋南北朝时的一些短命王朝固然可能推出好几个祖来,但既然他们都短命,可见是不足为训。
但只要有需求,人类提供解释时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明朝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帝宝座的明成祖朱棣,本来庙号是太宗。对照之前历史,汉太宗(文帝)能当皇帝是因为诸吕之乱,唐太宗能当皇帝是因为玄武门之变,宋太宗能当皇帝有烛光斧影的传说……可以说,一个皇帝称太宗,既表示他治理天下水平高,又暗示他能成为皇帝跨越了很大的政治障碍,可谓一语双关。相应的,朱棣称明太宗,按照传统简直再合适也没有了。
明太宗是怎么变成明成祖的呢?因为太宗这个庙号已经用了将将百年,明武宗去世时没有儿子,朱厚熜以宗室旁系的身份继位,也就是世宗嘉靖皇帝。嘉靖不但想把自己的父亲追认为皇帝,而且想让他也进太庙接受供奉。
克服巨大的阻力后,前一个目标于嘉靖三年达成,后一个目标则一直拖到嘉靖十七年才实现:因为明代的庙祭制度是,太庙寝殿供奉九个牌位,除掉朱元璋的牌位居中永远不动之外,其余的哪个和现任皇帝血缘关系最遥远了,牌位就挪走,用庙祭术语说,叫作祧。嘉靖想把自己的父亲加进去,就要请一位先帝的牌位出来,算下来,该祧的正好是太宗朱棣。
仁宗洪熙皇帝以下,都是朱棣的子孙,为了给自己的父亲腾位子,把朱棣提前请出寝殿,嘉靖想想也觉得严重,尊朱棣为成祖,他就成了“不祧之祖”,可以一直供在寝殿里不受影响了。
嘉靖将朱棣庙号“明太宗”改为“明成祖”。来源/网络
至于清代有三祖,特殊之处在康熙这个圣祖。
努尔哈赤创业,是太祖;顺治皇帝入关定鼎,是世祖。这和元朝以成吉思汗为太祖,忽必烈为世祖是一样的,可以说是有历史先例可循。
康熙皇帝的庙号,本来大臣们是拟称为宗的,但雍正下谕旨,把康熙的功业狠狠称道了一番,并总结说:“我皇考……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则为开创”,所以应该称祖。大臣这才拟了圣祖的庙号。于是雍正刺破手指,用血把奏本内“圣祖”二字圈出。
由此看来,康熙能得到圣祖的庙号,固然是本人的功业,也是靠的儿子的孝心。雍正何以能当上皇帝,谣言很多,雍正的做法,多少也是意在辟谣。
圣当然是极好的字眼,但好过头了,就容易让人觉得阴阳怪气。如宋朝、明朝都有“神宗”,神当然是好的,但“民无能名曰神”,却仿佛可以翻译成:我该说你啥好呢?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摄影/Molostock,来源/图虫创意
圣祖这个庙号,之前的起码用过三回。两次其实是用于神仙的:唐朝皇帝宣称自己是老子的后代,唐玄宗尊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宋朝则尊赵玄朗(即赵公明,开始是瘟神,后来是财神)为圣祖。真称过帝的活人叫圣祖的,其实就一个:唐末一个短命的割据,一个叫郑买嗣的,灭了南诏,建立大长和国,庙号是圣祖。
照这么说,圣祖这个庙号,也是很容易引起古怪联想的。不过雍正皇帝说了,“朕就是这样的汉子”,他觉得好自然就是好了。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刘勃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在父亲离世第五天,宗馥莉又重新站在了演讲台上。
她致谢了所有人,也提到自己看到了网友们在娃哈哈各个平台账号上的留言。
作为这两天“全网最关心的女人”,娃哈哈董事长宗馥莉没有了追思会的哽咽,而是多了几分坚定。
也就在这几天,娃哈哈集团《致全体销售人员的一封信》的内部信被曝光。
专门提到现在娃哈哈被抢断货的情况,要成立终端铺货突击项目组,让所有人看得到、买得到娃哈哈。
比如前几天有批店主,将娃哈哈放进了农夫山泉的冰柜。
结果,因违规遭到了农夫山泉的撤柜,娃哈哈就加班加点送来了自己的展示柜。
宗庆后,这位42岁白手起家,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穿着布鞋的首富,在去世后得到了全网的尊敬。
而在国内的女继承人当中,宗馥莉的人气也一直很高。
她的身上有不少大众喜闻乐见的标签:“身家百亿的女富豪”“单身霸道女继承人”“江浙沪独生女天花板”“娃哈哈公主”……
不过对于宗庆后的接班人——宗馥莉来说,500亿的担子并不轻松。
在2023年民企500强榜单中,娃哈哈总营收为512亿元,位列饮料企业中的第一名,领先第二名的农夫山泉74个位次。
有人说,宗庆后走了,再没有人替宗馥莉出主意。
其实,宗馥莉还有个最硬后台。
闷声干大事的宗馥莉:
用1000万赚回14亿!
在宗庆后在世时,曾经有记者问宗庆后一个问题,“娃哈哈加上宗馥莉等于什么?”
宗庆后想了想回答,“是更强大的娃哈哈。”
而问宗馥莉:“娃哈哈减去宗庆后等于什么?” 她说,“等于零。”
两个回答,既有父亲对女儿的信任,也有女儿对父亲的崇拜。
宗馥莉曾说,对于自己,“我爸是神一样的存在。”
但在公开场合,大概只有宗馥莉,敢在颁奖台上对宗老开启撒娇模式。
1982年出生的宗馥莉,是宗庆后的独女,馥莉是“福利”的谐音。
宗庆后曾在一个访谈节目里说,当年自己正值创业初期,连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都没空,陪伴女儿的时间不多,有点愧对她。
14岁时,宗馥莉初中毕业,又独自一人到美国读书。直到8年之后,宗馥莉才学成回国。
为了尽可能多见上两眼女儿,宗庆后在美国加州投资了一家罐头厂。
但即便如此,宗庆后依旧难以兼顾,去美国陪伴女儿的时间并不多。
不过,虽然没有陪伴,但父亲还是深深影响了宗馥莉。
当别的富二代还处于“迷茫期”,在自己创业或回到家族企业中摇摆不定时,宗馥莉反而目标明确。
她说,我出去读书,就是为了要回来加入娃哈哈。
宗庆后心里也松了一口气:“民营企业家的第二代至少有50%不愿意接班,因为我们第一代创业家文化层次比较低,他们大部分都是留学回来的,我们做的行业,他们不一定喜欢。但宗馥莉她还是愿意的。”
但宗馥莉并没有空降进入娃哈哈,而是向娃哈哈投出了一份“最牛简历”。
2007年,只有3年工作经验的她,自告奋勇创业,收到宗庆后给的1000万美元,开始单独经营宏胜饮料集团。
虽说叫集团,但当时宗庆后交到宗馥莉手里的,就只有一条饮料灌装线。
从此,宗馥莉和父亲约定“互不干涉”:创业的事,老爸不过问,女儿不求助。
结果宏胜集团,靠着打通上下游产业链“闷声发大财”。
宗馥莉心里很清楚,营销背后是产品,产品背后必须要牢牢抓住供应链。
于是在第一年,宗馥莉就成立了松源机械,用两年时间,松源机械自主研发了瓶盖、饮料瓶等模具。之后几年,又在印刷包装、食品科技上下功夫。
最终,宗馥莉仅凭一己之力,将当年的一条生产线扩张到104条,铺设16家生产基地,创立40多家子公司。
大家只知道她是娃哈哈继承人,却不知道宗馥莉已经靠自己拿下了女总裁。
8年时间,宏胜冲进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年入百亿。2022年,宏胜的净利润已经14.7亿。可以说,这是宗馥莉自己的成绩单。
宗庆后曾公开夸奖宗馥莉:“表现可以打90分。”
重回神坛的娃哈哈,有四样坚决不做!
带着这份“最强简历”,宗馥莉开始管理自己的“小妹妹”。
宗馥莉并没有责怪父亲当年一心扑在事业上,反而将父亲创建的娃哈哈集团,亲切地称为“小妹妹”。
因为宗馥莉小时候,大部分时光都在娃哈哈里度过,放学回来在公司食堂吃饭,在总经理办公室里写作业。
2018年4月,宗馥莉被任命为娃哈哈集团品牌公关部部长。
公司内部对宗馥莉的评价是,杀伐果决,务实理性。
宗庆后和宗馥莉对待娃哈哈的方式有时会大相径庭。
比如,她说自己倾向于团队协作,只告诉团队自己想要的结果;而宗庆后则是给出指令,团队执行就够了。
但有时候,留学回来的宗馥莉又跟宗庆后,出奇的一致。
在生活方面,父女都很低调。
宗庆后被网友看到出差坐的是动车二等座,宗馥莉出差挤的也是飞机经济舱;父亲穿着布鞋,宗馥莉穿着棉鞋。
就在两个月前,在2024年娃哈哈新春团拜会上,宗馥莉当众宣布了“四个不”:
第一,不搞人工智能;第二,不碰房地产;第三,不考虑个人问题;第四,不开除45岁以上老员工。
不搞人工智能,是为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宗馥莉觉得,娃哈哈不能盲目追求技术的进步,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不碰房地产,是娃哈哈不想挣刮地皮的钱。
不开除老员工,是因为虽然他们年纪大了,却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忠诚的心,不但不能辞退,反而要给他们更多的尊重和关怀。
扛起500亿的重担,
宗馥莉还有个最硬后台
如果你足够细心,一定会注意到这“四个不” 中,还专门提到了一点:
不考虑个人问题。
这一点,或许是宗馥莉的无奈,或许是曾经被追问太多次的强势回应。
因为离谱的是,作为娃哈哈的接班人,宗馥莉要面对的不仅是商业问题,还有对女性继承人的非议。
在接任娃哈哈高层时,宗馥莉已经独自掌舵宏胜集团15年之久,早已成长为成熟的企业人。但这段经历却被外界断章取义,把宗馥莉说成了仗着父亲的资源空降娃哈哈高层。
那年,她的社交账号直接被键盘侠淹没,微博下无数恶评,还登上了热搜。
但当年最荒谬的,是一场宗馥莉为什么“40岁了还不结婚”的讨论,最后甚至上演了一出荒唐的网络暴力。
线上更是常有疯狂男性向她“求婚”。
在商业采访节目中,宗馥莉却被对方接连问了大量感情问题:“你觉得你的另一半,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有喜欢的男演员吗?”“你爸就没着急让你解决个人问题?”
应付这些无聊的问题时,宗馥莉还是表现出了修养 。
最后宗馥莉霸气回怼:“我觉得这个节目好像不是很高端。”
家族只是给她提供机会,尊重,是她自己挣来的。
比起传统意义上的“人生圆满”的女性,宗馥莉更在意的,是每一个决定能对企业产生多少价值,能不能把娃哈哈做成百年企业。
如今,随着宗庆后去世,娃哈哈越来越多的细节被发现。
为防止小孩子喝饮料时戳到喉咙,娃哈哈AD钙奶特地将吸管做短了半截;
避免浪费水,特地设计一个空白签名处;
防止奶变质,采用了高成本的避光降温材料……
真诚的细节,让人越了解越感动,这才撑起了这波泼天的流量。
结 语
杭州清泰街160号,一栋老式小楼被鲜花淹没。
虽然宗庆后是三度问鼎中国首富的企业家,悼念宗庆后的人却来自各行各业:
有92岁的老员工,有大学教授,有外卖小哥,有一对河南开饭店的夫妇,也有贵州六盘水做实业的小伙子......
这些口碑,是比500亿更值钱、更长久的“遗产”。
在追思会上,宗馥莉说:“娃哈哈是父亲毕生的心血,他曾说我们之所以选择成为企业家,并非来自我们的本能,也并非我们真正的性格使然,我们是在一个找不到出路的年代里,使劲地在为自己找一条出路。”
当热度消散,宗馥莉为娃哈哈找的出路,依然也要回归产品。
流量可以一夜消失,但好产品和口碑不会。
认真做好产品,也就找到了自己最硬的后台。
作者:张一弛。来源:金错刀(ID:ijincuodao)。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4年2月25日10时30分,娃哈哈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宗庆后,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79岁。
3次问鼎中国首富之位的他,曾被人亲切地称作“布鞋首富”,因为他穿着布鞋奔走半生,始终把“造福百姓,先富带动后富”的企业家精神当作人生信条。
宗庆后曾在自传中说:“在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娃哈哈,但在我眼中,娃哈哈只有一个,它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证明。”
宗庆后生前最后一次露面,是在去年年底娃哈哈的2024年全国销售工作会议上。当时没有人能料到,那是这位传奇人物生前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从42岁开始创业到79岁因病入院,宗庆后在37年里几乎从未停止过工作,甚至病危时也心系集团。在他的病房里最显眼的不是呼吸机、检测仪,而是一台打印机和一沓沓文件。
在宗庆后的带领下,娃哈哈推出过无数“爆款”产品——纯净水、AD钙奶、营养快线、八宝粥……这些产品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对娃哈哈而言,宗庆后的意义如同暗夜里的长明灯。如今灯灭了,但光辉如旧,照耀着往昔,也投射出未来。
作为企业的领军者、行业的领跑者,宗庆后见证了一个奇迹的时代,时代也见证了他的一生。
人生是由一个个选择构成的
宗庆后出生于1945年。17岁初中毕业后,他就下乡务农了。他先是被安排到浙江舟山的一个农场里做了1年农活,后来又转到绍兴的茶厂,一待就是14年。
后来,宗庆后回忆这段“饭都吃不饱、衣都穿不暖”的乏味日子,心中却只有感激。他认为那段时光磨炼了自己的意志,教会了他什么叫作“能吃苦、不服输”,这让他受益终生。
1978年改革开放,宗庆后母亲为了让儿子回家,自己主动离职,在小学工农校办工厂给儿子留下了一个职位,宗庆后这才得以回到杭州安家。
回杭第二年,在热心邻居的介绍下,35岁的宗庆后结识了31岁的施幼珍,两人一见钟情,次年就领证结婚。
在那个年代,这么晚结婚的人很少。
宗庆后下乡那15年里,因为长相帅气有过不少追求者,但他洁身自好,从没动过心。
而施幼珍则是从年轻时就有一套清晰的择偶标准,她不要那些口若悬河、只会甜言蜜语却徒有虚表的人。她想要的另一半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人品靠得住,二是得有上进心。
这两点,宗庆后全部满足了。施幼珍一见宗庆后,就生出一种相见恨晚的感慨。她心悦对方的成熟稳重,更信赖他谈吐之间的进退得宜。
张爱玲在《流言》里写道:“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
但宗庆后的成长经历与之截然相反。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越过痛苦与饥饿的磨难,才知道什么是生活,也是遇见了一眼万年的人,才对“家”有了想象与渴望。
这种先体验后觉知的经历,让宗庆后把“实践出真知”当成了人生信条。就像他自己说的:“所有的英雄之路都不是始于想象,而是始于行动。”
该出手时就出手
宗庆后做事本着“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心态,沉得住性子,但也从不会错过时机。
回杭州以后,他在厂里踏踏实实干了9年。直到经济改革的春风,他才主动请缨,承包了校办企业经销部。
这个经销部在当时已经连续亏损多年,在所有人眼里都是个烫手山芋。但宗庆后接手后就立下“军令状”,保证第一年就挣到10万元净利润。而领导对他的要求只是4万元。
就这样,宗庆后踩着一辆三轮车踏上了创业之路。
在厂里工作的这些年,宗庆后按兵不动、默默观察,对市场有了缜密而细致的了解。说白了,就是他知道什么东西好卖,也知道怎么能卖得出去。
文具、纸张、日用品人人需要,而且渠道多、价格低,宗庆后一开始就是靠卖这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儿”,扭转了经销部的颓势。
到了夏天,他又开始骑自行车卖棒冰,穿过大街小巷给所有人送清凉,自己反倒累得汗如雨下。
但出人意料的是,到了年末,宗庆后最终上缴利润竟然高达22.2万元,超额完成了任务。
因为销售成绩出色,很多品牌都主动找宗庆后来分销,其中就包括国外一款营养口服液品牌。
嗅觉敏锐的宗庆后发现,现在的孩子们喝冷饮、吃零食,心情愉快了,可营养却没跟上。这种需求无疑孕育着商机,宗庆后想到后立刻采取了行动。
很快,他就组织团队研发并推出了娃哈哈第一款产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
如宗庆后所料,这款营养液填补了本土市场的空白,一经推出就供不应求,销量连连上涨,广告词“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也火遍大街小巷。
宗庆后急着扩大产能的时候,恰逢杭州罐头厂经营不善。经过多方谈判,“娃哈哈”这个新生品牌顺利接管了杭州罐头厂的工厂和全部员工。
在商界,这是一个“小鱼吃大鱼”的奇迹。小学校办企业兼并了老牌国营大企业,这一仗赢得精彩,也是娃哈哈集团崛起的第一步。
此时的宗庆后已经46岁,从骑三轮的推销员到大老板,是他长达25年的厚积薄发。
一颗良心,一份苦心
宗庆后与施幼珍领证的纪念日是五一劳动节,于是,“劳动”就成了他们两人一生的基调。
一开始,施幼珍在家中忙里忙外,而宗庆后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早就成了常态。后来,施幼珍成了宗庆后事业上的左膀右臂。
从针对儿童群体的营养液到全民刚需“娃哈哈纯净水”,宗庆后把集团的市场越做越广,工作时间也越来越长。
但和无数小说中对“穷小子逆袭”的描述不同的是,宗庆后在一跃成为大老板之后,依旧没什么排场。
他的一件皮夹克穿了好些年,手腕上的石英表价格不过几百块,也始终没学会打高尔夫。
出行时更是简朴,没有豪车保镖随行,订不到票的时候就坐高铁二等座。
不过,在宗庆后身上的确有一件百搭的“时尚单品”,就是那双布鞋。因为布鞋轻便又透气,最适合他在一线奔走。
和许多企业老板坐在办公室里指点江山不同,宗庆后时刻心系车间、工厂。娃哈哈在全国有80多个生产基地,宗庆后几乎对每一个都了如指掌。
娃哈哈集团内部流行一个说法,公司里新买了一把扫帚,董事长都清清楚楚。
在一线,宗庆后关心的不只是产品,还有每一位工人。他把娃哈哈当成一个家,自己作为大家长,要为所有工人、同事负责。
宗庆后曾在采访中说过:“我是企业家,不是资本家。”
娃哈哈集团重视员工幸福感是出了名的。有一年春节,宗庆后曾给全公司3万多名员工发了人均2万元的大红包。而且,他轻易不会辞退员工,因为他认为人的能力有差异是再正常不过的。
宗庆后曾多次公开呼吁给员工涨薪:“如果年轻人收入高一点儿,消费起来经济也会更好。”
回顾娃哈哈发展的历程,宗庆后的每一个决策都体现着大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1994年,三峡库区移民,宗庆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工厂建到了重庆涪陵。尽管气候、地理、经济多方限制,宗庆后还是克服万难投资建厂。从长远来看,这也为娃哈哈的全国性销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人说,宗庆后身上有种心怀众生的“侠气”,我却觉得那是一种“将气”。武侠小说里的大侠,大多都有一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洒脱,哪有一位像宗庆后这般,兢兢业业、操劳一生?
宗庆后有句名言广为流传,被无数后来者当成了座右铭:“我认为做企业要有这些素质,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上,那就是:诗人的想象力,科学家的敏锐,哲学家的头脑,战略家的本领。”
但落到宗庆后自己身上,他做企业这么多年,靠的不过是一颗良心、一份苦心。
2006年,娃哈哈集团陷入股权危机,面临着被外企达能集团恶意收购的困局。已经57岁的宗庆后亲自写证词、上法庭,参加了国内外70多场诉讼,历时4年,终于打赢了这场硬仗。
参加节目《朗读者》的时候,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宗庆后提起这段经历,他说:“有理的话,可以走遍天下,不用怕人家的。”
房地产经济腾飞那几年,无数人眼红暴利,而宗庆后从未想过要涉足。他说:“有的钱适合你赚,有的钱不适合。”
宗庆后心中有个原则:赚钱要凭良心。泡沫经济虚假繁荣一阵,风一吹就倒了,而实体经济却是能踏踏实实留给后人、造福老百姓的。
“我们那一代的老企业家很多都是白手起家,开始时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拼命,资产积累多了就要去承担社会责任的。”
聚小家、发展大家、报效国家,宗庆后说出口的话,从来不是空喊口号。
他是娃哈哈的支柱,她做他的支柱
要说宗庆后操劳一生,最对不起的人是谁,那一定是他的妻子。
宗庆后曾在自传中评价自己“大男子主义”,他恨不得全副心思扑在企业上,给家人留出来的时间少之又少。
早在施幼珍和宗庆后商量婚事的时候,宗庆后就为了给产品找销路天南地北地跑,一去好些天,半点儿消息也没有。
那时候施幼珍就知道,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人,就不能用家庭拴住他。
如果说宗庆后是娃哈哈的支柱,那施幼珍就是宗庆后的支柱。
结婚以后,她体贴地扮演贤内助的角色,不但把家里照顾得很好,还能为丈夫的事业分忧。
施幼珍本人还是娃哈哈集团的创始人之一,能力与魄力不输任何一个职场女强人。
除此以外,施幼珍还把女儿宗馥莉培养得很好。
宗馥莉出生于1982年,那时宗庆后的事业才刚刚起步。可以说,宗馥莉是与娃哈哈集团一起长大的。
她看着父亲从零开始带领企业走向国际,也看着母亲周转于公司与家庭之间,忙碌而充实。
很多年里,在外界看来,娃哈哈集团离了宗庆后是转不了的,连宗馥莉也这样认为。
记者曾问她,娃哈哈集团减去宗庆后等于什么?她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等于零。”
又有人问她,你父亲在娃哈哈集团是什么样的存在?宗馥莉一样不假思索:“神一样的存在。”
宗馥莉从小仰望着父亲的身影成长,长大后就追随着父亲的脚步前行。
14岁读完初中赴美留学,22岁学成归国后,她被父亲安排在集团基层锻炼了3年。她也想和父亲一样,从宏观到微观,一寸寸熟悉公司的一切。
后来,宗庆后给了宗馥莉1000万美金创业,却也做好了“打水漂”的准备。可宗馥莉野心与干劲兼具,没多久,就把自己的“宏胜集团”办得风生水起,年营收过百亿,宗馥莉本人也登上亚洲十大年轻富豪榜第三的位置。
在一众等着继承家产的富二代中,宗馥莉靠着一股不服输的气势成功脱胎换骨,变成了“创二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宗馥莉身上越来越能看到宗庆后的“大将之风”。胸怀坦荡,不卑不亢,行事果断又磊落。
宗庆后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宗馥莉说:“我并非含着金汤匙出生的。”
父女俩如出一辙的自白,是站在高位也永远记得自己从低谷而来的谦逊。
只不过,作为一个父亲,千亿富豪宗庆后也和大多数父母一样,操心完孩子的事业,就要操心婚事。
一次杨澜采访宗庆后的时候问道:您有什么烦恼吗?他说,我这个年纪了,女儿的婚姻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就希望找个人好一点、正派点、能干一点就可以。
抛开企业家的身份,宗庆后也和普通父母一样,不仅希望女儿事业成功,也希望她的婚姻和家庭一样幸福。虽然他生前还没看到这一幕,但相信女儿会如他年轻时一样,缘分也许来得晚,但总会到。
作为一个企业家,宗庆后最朴素的期待就是坚信着:老百姓只要生活好了,一切就都好了。
作为一个丈夫,宗庆后对妻子有愧,却一辈子钟情一人,牵着她的手风雨同行。
作为一个父亲,宗庆后言传身教,把自己的一切以及未见的世界,都交到了女儿手里。
宗庆后的离去仿佛让人看到一个时代的幕布缓缓落下,而升起的舞台上,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斯人已逝,风骨长存。
宗先生,一路走好。
参考资料:
三联生活周刊:《创造者:光荣与道路》(宗庆后自述)
凤凰网财经:宗庆后逝世!数次问鼎中国首富,总说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央视面对面:宗庆后:实干兴邦
央视节目:《朗读者》
杭州电视台:传奇杭商宗庆后逝世
作者:及人。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专注女性成长与婚姻幸福,探讨如何更好地爱自己、爱家人。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因为在22号报道,他因身体不适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ICU病房救治,女儿宗馥莉发文称身体状况平稳。
而时隔三天就去世了,有些突然。
同时也为宗庆后感到惋惜。因为他作为企业家来说,寿命有点短,像同级别的李嘉诚、李兆基已经97岁了都还健在。
我们印象中,
企业家都非常注意保养,报道说,李嘉诚为了延寿,食用156万的抗衰老的药物。
而宗庆后因肺癌去世,据说生前抽烟不节制,还抽的很廉价的香烟。
宗庆后42岁创立娃哈哈,65岁成为首富。回看宗庆后的一生,虽然企业做的很大,但为人低调。
一次杨澜的采访中问宗庆后:
“您两次成为中国首富,这个荣誉对您很重要吧”?
宗庆后很平静的说:
“谈不上重要,我既没感到一丝高兴,也没感到痛苦”。
杨澜总结说:“您已经达到最高境界了”!
宗庆后则说:
“钱嘛,够用就可以了,我平时很节俭的,没有名牌,也没有飞机和游艇”。
宗庆后也说过,一年开销不到五万,72岁的时候,还独自一人拉着行李箱在候机大厅候机,坐的也是经济舱。
宗庆后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
“我唯一的念头是,当我真的老去,可以对所有人说,我这一生并不非凡,但我干了一番事业,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为时代、社会和国家提供了一些正能量。”
宗庆后是一个踏踏实实做生意的人。
娃哈哈一直坚持不上市,在这一点上看,和那些疯狂资本运作的公司老板有天壤之别。
前两个月,
宗庆后还出席了活动,在12月12日和宗馥莉一起参加公司在杭州举办的2024年全国销售工作会议。
现在
最难过的可能是女儿宗馥莉吧父亲这一走,没有人帮她掌控集团了,以后就靠自己去掌舵了。宗庆后或许也在最后时刻,可能还在担心着女儿的婚事,因为现年已经42岁的宗馥莉,还没有结婚。
生前,老父亲为她征婚,条件并没有过多要求,人好就行,但依然没有结果。
有传言,宗馥莉在美国生下一对双胞胎,但真实性没有得到证实。
宗庆后的一生宗庆后1945年生于江苏省宿迁市,是家中的老大,后面还有四个弟妹。虽然家道显赫,祖父曾是张作霖手下的财政部长,父亲在政府当过职员。
但宗庆后因出生年代特殊,这些都跟他没有关系。
他打小反而受了很多苦,由于父亲的失业,只能靠做小学教师的母亲,赚取的一份微薄工资度日。
但父母把宗庆后教育的很好,学习成绩优秀,一直担任班干部。
宗庆后为了给家庭节省开支,打算考取不收学费的师范学校,但因为身份不是贫下中农被拒之门。
1963年,杭州知识青年下乡,宗庆后也成为其中的一员。在乡下劳动期间,获得过“上山下乡积极分子”。
尽管劳动非常艰苦,但闲暇之余,宗庆后依然保持着读书的好习惯。
后来回城以后,宗庆后接替了母亲的小学教师职位,但因文化水平太低,又被安排到了同属教育系统的杭州工农校办的纸箱厂里当工人。
在校办工厂的10年间,宗庆后先后做过推销员,办过电扇厂、电表厂,曾蹬着三轮车到处送货,摆地摊。我们熟悉的广告词:
“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
这是宗庆后的娃哈哈广告语。
宗庆后在1988年,创建的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研发出第一个儿童营养液。娃哈哈在1990年,
就实现年产值1亿元,利润2224万元,在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中列第85位。
如今,2023年宗庆后以1000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2023胡润全球富豪榜》第121位。
从1988年起
宗庆后每年春节都会和员工一起吃饭年夜饭,并亲自给员工发红包。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刚过去的这个春节
宗庆后没有出席公司的年夜饭活动,想必是身体欠佳,就由宗馥莉主持带发 ,总共给员工发了6亿元红包。
最后,愿女儿宗馥莉接力父亲,继续把企业做大,宗庆后安息。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