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胡的拼音和组词(胡的拼音)

发布时间:2024-07-09 01:33:58作者:凉话刺骨来源:互联网

胡的拼音和组词(胡的拼音)

本文目录一览:

胡人为何“姓胡”?“胡”的称谓到底从何而来?

胡人,是对非中原的周边民族的通称(主要指北方以及西方的游牧民族,如贾谊《过秦论》提到\"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与外国人的泛称(《太平广记》以\"胡\"称印度人)。根据现存史料,先秦时期华夏族将北方游牧民族称为北狄(其时有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秦汉以后才称其为\"胡人\",如《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后汉书•五行志》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账,胡床,胡坐,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

近代中国称外国人为\"洋人\",称外来物都要在其名前冠上一个\"洋\"字,如\"洋火\"\"洋车\"\"洋油灯\"等。顾名思义,因中国是一个以大陆为主的国家,而外国人、物基本上是从大洋乘船而来。那胡人又为什么姓胡呢?\"胡\"的称谓到底从何而来?

1、北方民族的自称

《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胡\"在匈奴人眼里是天之骄子的意思,可比之中原之天子。由此,中原人可能是根据其自称而称其为\"胡\"的。后来\"胡\"的意义范围逐渐扩大了,演变为对北方和西方外族的泛称。这是站在\"胡人\"的视角上分析的,若是站在中原的立场,情况则大有不同。

2、 以\"多须\"命名

胡,古字本做\"鬍\",指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大概因游牧民族都长着大胡子,故而以貌取人,称其为\"胡人\"。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中被马踩在脚下的匈奴就是个大胡子形象。对于胡人的相貌,史书没有过多描述,但可以从画像砖、壁画、雕刻等图像记录中得到印证。

3、 \"胡说八道\"\"胡作非为\"

胡,从肉,古声。\"古\"是声旁,为拟声词\"咕\"的省略(\"咕咕\"响);月即肉,代表喉咙。故\"胡\"的本义为拟声词,指喉咙里发出的含混不清的声音。大概因西北部少数民族说话\"咕咕\"叫,就像是\"胡说八道\",中原人听不懂,所以称其为胡人。一说,与孟子讥讽楚人许行是南蛮鴃舌之人一样,游牧民族之言行不合孔孟之道,其频频袭扰中原地区,抢掠成性,简直是\"胡作非为\"\"胡来\"\"胡闹\"\"胡搅蛮缠\",故称其为\"胡人\"。

4、\"胡\"来自主流文化圈的心理优越感

有人认为,\"胡\"作野蛮、落后之意,指不文明,未开化之民,是中原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蔑称。自先秦以来,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总是领先于北方游牧民族,这种处于主流文化圈的地域优势带来的心理优越感以及文化正统的观念,使得中原人对周边的少数民族产生了蔑视,尤其是其地理上的偏居,语言、习尚的短陋,气候的恶劣等方面。西晋江统在《徙戎论》提到的\"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即是此意。

5、\"胡\"与\"狐\"

陈寅恪先生在《狐臭与胡臭》一文中,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人有血气不和,腋下有如野狐之气,谓之狐臭\"和唐孙思邈《千金方》\"有天生胡臭者,为人所染胡臭者。天生胡臭者难治,为人染者易治\"等史料,猜测\"胡\"与\"狐\"有很大关系,其说曰:\"疑此腋气本由西胡种人得名,迨西胡人种与华夏民族血统混淆既久之后,即在华人之中亦间有此臭者,倘仍以胡为名,自宜有人疑为不合,因其复似野狐之气,遂改\"胡\"为\"狐\"矣。\"其要义大略是:腋下之臭,起于胡人,传入华夏,故称\"胡臭\",后因民族融合加剧,才改口\"狐臭\"。其后黄永年先生在《读陈寅恪先生<狐臭与胡臭>兼论狐与胡之关系》一文中指出了陈寅恪先生猜测的合理性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陈寅恪先生所引仅限于隋唐史料,并根据两则文献作者时代先后便断定\"狐臭\"早于\"胡臭\"(这里黄先生似乎会错意了,因陈先生原文是\"若所推测者不谬,则'胡臭'一名较之'狐臭'实为原始且正确欤?\")有些武断,因至迟在刘宋时代,已成立\"胡臭\"与\"狐臭\"的观念(可参考先生原文或晋葛洪《肘后急备方》,《太平广记》等,此处不再赘述),无法断言二者孰先孰后。其次,除\"狐臭\"将\"胡\"与\"狐\"二字建立联系外,黄先生还举了几个能透露两者关系的例子,如:狐多姓\"胡\",狐多化形为僧佛菩萨,而佛又为\"胡神\",僧为\"胡道人\"等。再次,黄先生分析了二词产生如此关系的原因。其原文:\"窃谓以兽类称异族,实吾华夏古代之陋习。颇疑西胡之入中国,本为华人之所歧视;乃缘'胡'、'狐'读音相近之故,遂以'狐'称之,借寓唾弃之意于其中。此犹清代以'俄'、'鹅'音近,遂以'鹅鬼'称俄人之例也。\"案,民间亦有因游牧民族狡猾,故以\"狐\"称之的说法,后以其谐音\"胡\"来代替。

不论\"胡\"是褒义抑或贬义,其由来如何,在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胡人\"的称谓早已消失,但也有一些事物保留了其地域特色,如胡萝卜、胡琴、胡椒等。中国古老的姓氏\"胡\"出自舜帝后裔胡公满的早期封地胡襄城或谥号。对于他,同姓的读者想必很熟悉,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了解一下。

胡人为何“姓胡”?“胡”的称谓到底从何而来?

胡人,是对非中原的周边民族的通称(主要指北方以及西方的游牧民族,如贾谊《过秦论》提到\"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与外国人的泛称(《太平广记》以\"胡\"称印度人)。根据现存史料,先秦时期华夏族将北方游牧民族称为北狄(其时有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秦汉以后才称其为\"胡人\",如《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后汉书•五行志》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账,胡床,胡坐,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

近代中国称外国人为\"洋人\",称外来物都要在其名前冠上一个\"洋\"字,如\"洋火\"\"洋车\"\"洋油灯\"等。顾名思义,因中国是一个以大陆为主的国家,而外国人、物基本上是从大洋乘船而来。那胡人又为什么姓胡呢?\"胡\"的称谓到底从何而来?

1、北方民族的自称

《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胡\"在匈奴人眼里是天之骄子的意思,可比之中原之天子。由此,中原人可能是根据其自称而称其为\"胡\"的。后来\"胡\"的意义范围逐渐扩大了,演变为对北方和西方外族的泛称。这是站在\"胡人\"的视角上分析的,若是站在中原的立场,情况则大有不同。

2、 以\"多须\"命名

胡,古字本做\"鬍\",指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大概因游牧民族都长着大胡子,故而以貌取人,称其为\"胡人\"。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中被马踩在脚下的匈奴就是个大胡子形象。对于胡人的相貌,史书没有过多描述,但可以从画像砖、壁画、雕刻等图像记录中得到印证。

3、 \"胡说八道\"\"胡作非为\"

胡,从肉,古声。\"古\"是声旁,为拟声词\"咕\"的省略(\"咕咕\"响);月即肉,代表喉咙。故\"胡\"的本义为拟声词,指喉咙里发出的含混不清的声音。大概因西北部少数民族说话\"咕咕\"叫,就像是\"胡说八道\",中原人听不懂,所以称其为胡人。一说,与孟子讥讽楚人许行是南蛮鴃舌之人一样,游牧民族之言行不合孔孟之道,其频频袭扰中原地区,抢掠成性,简直是\"胡作非为\"\"胡来\"\"胡闹\"\"胡搅蛮缠\",故称其为\"胡人\"。

4、\"胡\"来自主流文化圈的心理优越感

有人认为,\"胡\"作野蛮、落后之意,指不文明,未开化之民,是中原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蔑称。自先秦以来,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总是领先于北方游牧民族,这种处于主流文化圈的地域优势带来的心理优越感以及文化正统的观念,使得中原人对周边的少数民族产生了蔑视,尤其是其地理上的偏居,语言、习尚的短陋,气候的恶劣等方面。西晋江统在《徙戎论》提到的\"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即是此意。

5、\"胡\"与\"狐\"

陈寅恪先生在《狐臭与胡臭》一文中,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人有血气不和,腋下有如野狐之气,谓之狐臭\"和唐孙思邈《千金方》\"有天生胡臭者,为人所染胡臭者。天生胡臭者难治,为人染者易治\"等史料,猜测\"胡\"与\"狐\"有很大关系,其说曰:\"疑此腋气本由西胡种人得名,迨西胡人种与华夏民族血统混淆既久之后,即在华人之中亦间有此臭者,倘仍以胡为名,自宜有人疑为不合,因其复似野狐之气,遂改\"胡\"为\"狐\"矣。\"其要义大略是:腋下之臭,起于胡人,传入华夏,故称\"胡臭\",后因民族融合加剧,才改口\"狐臭\"。其后黄永年先生在《读陈寅恪先生<狐臭与胡臭>兼论狐与胡之关系》一文中指出了陈寅恪先生猜测的合理性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陈寅恪先生所引仅限于隋唐史料,并根据两则文献作者时代先后便断定\"狐臭\"早于\"胡臭\"(这里黄先生似乎会错意了,因陈先生原文是\"若所推测者不谬,则'胡臭'一名较之'狐臭'实为原始且正确欤?\")有些武断,因至迟在刘宋时代,已成立\"胡臭\"与\"狐臭\"的观念(可参考先生原文或晋葛洪《肘后急备方》,《太平广记》等,此处不再赘述),无法断言二者孰先孰后。其次,除\"狐臭\"将\"胡\"与\"狐\"二字建立联系外,黄先生还举了几个能透露两者关系的例子,如:狐多姓\"胡\",狐多化形为僧佛菩萨,而佛又为\"胡神\",僧为\"胡道人\"等。再次,黄先生分析了二词产生如此关系的原因。其原文:\"窃谓以兽类称异族,实吾华夏古代之陋习。颇疑西胡之入中国,本为华人之所歧视;乃缘'胡'、'狐'读音相近之故,遂以'狐'称之,借寓唾弃之意于其中。此犹清代以'俄'、'鹅'音近,遂以'鹅鬼'称俄人之例也。\"案,民间亦有因游牧民族狡猾,故以\"狐\"称之的说法,后以其谐音\"胡\"来代替。

不论\"胡\"是褒义抑或贬义,其由来如何,在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胡人\"的称谓早已消失,但也有一些事物保留了其地域特色,如胡萝卜、胡琴、胡椒等。中国古老的姓氏\"胡\"出自舜帝后裔胡公满的早期封地胡襄城或谥号。对于他,同姓的读者想必很熟悉,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了解一下。

小学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6课《一封信》知识点+图文解读

知识点

01

我会写

封fēng(尘封、封住、一封信)

信xìn(信封、相信、信使)

今jīn(今天、今日、今年)

写xiě(书写、大写、写字)

支zhī(分支、一支、支部)

圆yuán(圆圈、圆形、圆球)

珠zhū(珠子、汗珠、圆珠笔)

笔bǐ(毛笔、钢笔、笔记)

灯dēng(电灯、台灯、灯火)

电diàn(电话、电脑、电影)

02

我会认

削xiāo(消耗、削皮、消掉)

锅guō(铁锅、小锅、锅里)

朝cháo(朝外、朝向、朝鲜)

刮guā(刮风、刮脸、刮胡子)

胡hú(胡子、胡说、胡来)

修xiū(修理、修好、修理)

冷lěng(寒冷、冷清、冰冷)

肩jiān(肩上、肩膀、肩头)

团tuán(团结、团员、纸团)

重chóng(重复、重新、重写)

完wán(写完、完好、做完)

期qī(期待、期盼、期望)

结jié(结尾、结果、打结)

束shù(一束、花束、结束)

鲜xiān(鲜美、鲜艳、新鲜)

03

多音字

重zhòng(重量)chóng(重写)

朝cháo(朝代)zhāo(朝阳)

结jiē(结实)jié(结束)

04

近义词

亲爱——心爱 开心——高兴 冷清——凄凉

重新——从头 告诉——告知

05

反义词

开始——结束 现在——以前 开心——难过

冷清——热闹 告诉——隐瞒

06

理解词语

开始:动手做。

冷清:人客来往少。

肩膀:人体颈下臂上部分。

空调:空气调节,就是调节房屋、机舱、船舱、车厢等内部的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气流速度等使达到一定的要求。

重新:表示从头另行开始。

07

句子解析

1.爸爸出国了,要过半年才能回来。今天,露西想给爸爸写一封信。

这句话是文章的总起句,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2.“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看出爸爸不在的日子,家里的生活过得很不好。特别是“总是”一词。

3.“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

我们家的希比希过得很快活,我们也跟着过得很快活!

4.“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

写出了在家里的生活很好,也很精彩!

08

问题归纳

1.露西为什么给爸爸写信?

露西的爸爸出国了,要半年才能回来。

2.露西给爸爸的第一封信写了什么?

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

3.露西给爸爸的第二封信写了什么?

我们过得挺好。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

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了。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爸爸我们天天想你。

“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

“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

4.学习课文,你认为露西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从露西写信中,可以看出露西在家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懂得疼爱爸爸、妈妈;是一个活泼,天真的小姑娘。

09

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女孩露西给爸爸写信的事。露西前后写了两次,第一次的内容很伤感,第二次在妈妈的感染下,露西告诉爸爸,在家生活的很好。让我们明白了露西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

10

教材课后习题

图文解读

中药材硼砂

硼砂

拼音Pénɡ Shā

别名大朋砂(《丹房鉴源》),蓬砂、鹏砂(《日华子本草》),月石(《三因方》),盆砂(《纲目》)。

出处《日华子本草》

来源为矿物硼砂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一般于8~11月间采挖矿砂,将矿砂溶于沸水中,滤净后,倒入缸内,在缸上放数条横棍,棍上系数条麻绳,麻绳下端吊一铁钉,使绳垂直沉入溶液内。冷却后在绳上与缸底都有结晶析出,取出干燥。结在绳上者名\"月石坠\",在缸底者称\"月石块\"。

原形态单斜晶系。成短柱状晶体。多为粒状、土状块体。通常为白色或微带浅灰、浅黄,浅蓝或浅绿色。条痕白色。玻璃或油脂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解理良好,断口呈贝壳状。硬度2~2.5。比重1.69~1.72.性脆,有带甜的咸味。透明的硼砂,久置空气中会成白色粉状。多产于干涸的含硼盐湖中。

生境分部主产青海、西藏。此外,云南、新疆、四川、陕西、甘肃等地亦产。

性状由菱形、柱形或粒状结晶组成的不整齐块状,大小不一,无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有玻璃样光泽。日久则风化成白色粉末,不透明,微有脂肪样光泽。体轻,质脆易碎。气无,味咸苦。以无色透明洁净的结晶为佳。可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中,溶液显碱性。燃之易熔融,初则体积膨大酥松如絮状,继则熔化成透明的玻璃球状。

化学成分为四硼酸钠。

药理作用为一弱碱,与硼酸一样有弱的抑菌作用。用平板法使培养基中含10%的硼砂,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炭疽杆菌、弗氏痢疾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及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均有抑制作用,用纸片法证明硼砂还能抑制白喉杆菌、牛型布氏杆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等。可用以冲洗溃疡、脓肿,特别是粘膜发炎,如结膜炎、胃炎等,因其为碱性,可使粘膜去垢,口服用于尿道杀菌,特别尿为酸性时,可使之成碱性。

炮制硼砂:碾成细粉。煅硼砂:将硼砂砸成小块,置锅内加热,炒至鼓起小泡成雪白色结块,取出,放凉。

①《纲目》:\"硼砂,研如飞尘。\"

②《本草求真》:\"硼砂,甘草汤煮化,微火炒松用。\"

性味甘咸,凉。

①《纲目》:\"甘微咸,凉,无毒。\"

②《四川中药志》:\"性凉,味酸甘咸,有小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功能主治清热消痰,解毒防腐。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翳障,骨哽,噎膈,咳嗽痰稠。

①《日华子本草》:\"消痰止嗽,破症结喉痹。\"

②《本草衍义》:\"含化咽津,治喉中肿痛,膈上痰热。\"

③《纲目》:\"治上焦痰热,生津液,去口气,消障翳,除噎膈反胃,积块结瘀肉,阴癀,骨哽恶疮及口齿诸病。\"

④《本草通玄》:\"杀劳虫。\"

⑤《本草求原》:\"生则化腐,煅枯则生肌。\"

用法用量外用:研极细末撒或调敷。内服:入丸、散,0.5~1钱。

注意内服宜慎。

《本草汇言》:\"阴虚津燥,髓竭营枯,而成肺痿热胀,痹闷不通诸侯,法当禁用。\"

复方①治气闭痰结火结,喉胀不通:蓬砂一钱。放口中噙化(《方脉正宗》)

②治咽喉肿痛:蓬砂、白梅等分。捣丸芡子大。每噙化一丸。(《经验方》破棺丹)

③治咽喉肿痛及走马喉痹:蓬砂、马牙硝各一分,丹砂半分,斑蝥二枚(去头、翅、足,炒)。上四味,共研为末,以生姜自然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腊茶为衣。每服二丸,腊茶下。(《圣济总录》蓬砂丸)

④治缠喉风,风热喉痹:硼砂(生研)、白矾(生研)各一钱,西牛黄、人爪甲(焙脆,研)各一分。为极细末,以烂白霜梅肉三钱,研糊分作四丸,噙化,取涌顽痰。(《张氏医通》硼砂丹)

⑤治咽喉口齿新久肿痛及久嗽痰火咽哑作痛:玄明粉、硼砂各五钱,朱砂六分,冰片五分。共研极细末,吹搽患上,甚者日搽五、六次。(《外科正宗》冰硼散)

⑥治舌肿胀:好硼砂为细末,用薄批生姜蘸药揩舌肿处,少时即退。(《普济方》)

⑦治口臭、口干,口舌疮:硼砂二两,片脑、麝香各一钱,马牙硝(风化)四两,寒水石(煅)十两。上为细末,用甘草膏和丸,如麻子大,不拘时含一丸咽津。(《奋效良方》硼砂丸)

⑧治鹅口疮:硼砂二钱,雄黄三钱,甘草一钱,冰片二分五厘。上为细末,蜜水调涂或干掺。(《疡医大全》四宝丹)

⑨治噎食:荞麦秸烧灰淋汁,入锅内,煎取白霜一钱,入蓬砂一钱,研末,每酒服半钱。(《海上方》)

⑩解毒禽。并治恶疮疔毒:蓬砂四两,研细,真菜油一斤,瓶内浸之。遇有毒者,服油一小盏。(《本草汇言》)

⑾治慢性气管炎:硼砂、南星、白芥子各等量,共研细末。每日二次,每服六分。(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⑿治诸蛇咬痛肿:硼砂一两。研细为末,以园内生蒌葱,就上取却葱角尖,倾入硼砂末,却以角尖覆一七日,握出葱,倾硼砂汁于一张紧薄纸上,阴干。每在伤处,取钱孔大纸贴之。(《普济方》硼砂散)

⒀治腰部扭伤:西月石(法制)粉末少许,于晚上临睡前,放于目内眦角上,左侧扭伤点右眼角,右侧扭伤点左眼角。一般一至三次见效。放药后可能会流泪。(《浙江中医杂志》9(1):24,1966)

各家论述①《纲目》:\"硼砂,味甘微咸而气凉,色白而质e,故能去胸膈上焦之热。七紊问》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以甘缓之是也。其性能柔五金而去垢腻;故治噎膈积聚,骨哽结核。恶肉阴癀用之者,取其柔物也;治痰热,眼目障翳用之者,取其去垢也。\"

②《本草经疏》:\"硼砂,色白而体轻,能解上焦胸膈肺分之痰热。辛能散,苦能泄,咸能软,故主消痰,止嗽,喉痹及破症结也。\"\"其性柔五金,去垢腻,克削为用,消散为能,宜攻有余,难施不足,此暂用之药,非久服之剂。\"

③《本草汇言》:\"硼砂,化结痰,通喉闭,去目中翳障之药也。此剂淡渗清化,如诸病属气闭而呼吸不利,痰结火结者,用此立清。\"

临床应用①治疗癫痫

以硼砂内服。发作次数稀疏者每次0.3克,发作频繁者0.5克,均每日3次;大发作或持续性发作者每次1克,每日4次。同时配合苯妥英钠、维生素D及钙剂辅助治疗。在持续性癫痫患者,用10%葡萄糖酸钙1克,每日2次静脉注射,症状控制后停用。服药以3个月为一疗程。第二疗程起停用苯妥英钠;切勿在硼砂疗程开始前就停用,否则易引起大发作或持续性癫痫发作。若在应用硼砂治疗前已用过其他抗癫痫药物者,改用硼砂治疗时应交叉应用,逐渐停用原药,否则单独应用硼砂时,剂量应加1倍。观察10例,其中9例为大发作病人,1例系持续发作病人,全部病例均系长期服用各种抗癫痫药物而不能控制其发作者。经上述方法治疗后,全部病例在第一疗程中都有显著疗效,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发作时仅几秒钟的意识模糊,似癫痫小发作状态,部分患者仅有个别肢体或下颌骨的牵动而意识不丧失。第二疗程中,7例已能完全控制症状发作,3例仍有稀疏的小发作或局限性发作存在。多数病人均连续服用1年以上,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本法对颞叶性癫痫无效;肝肾机能不全的患者最好不用。

②治疗闪腰

将硼砂放在铁勺内,置火上煅制,以炙枯为度,研为极细末备用。用时令患者仰卧,挑煅硼砂末少许,点子两眼内眦及\"龈交\"气。静卧4~5分钟,即自行流出眼泪。然后让患者做弯腰、转身、蹲下等动作,以活动腰部。治疗100余例,一般在用药后疼痛都有减轻,多数病例点1~3次痊愈。点药后,流泪多者,效果显著。此法对落枕亦有效,但对椎间盘脱出硬腰椎损伤者无效。

③治疗霉菌性炎

取97%硼砂与3%冰片混合后,再加入约占总药量50~60%的冷霜调匀备用。用时取窥阴器扩张,然后将冰硼霜均匀涂抹于壁四周及外阴,每天1次,5天为一疗程。治疗144例,随访82例,经一个疗程治疗的59例中,50例治愈;经治二个疗程的17例中,16例治愈;治疗三个疗程的6例中,3例治愈。总治愈率为84.1%。

摘录《中药大辞典》

说文解字:胡

【字形演变】

【本义】——茹毛饮血

古时候的中原人常把北方的少数民族称作“胡人”。

“胡”这个字的组成特别简单,左边的“古”就是骨头,即裸露在外面的骨架;右边的“月”则表示肉。骨头和肉,为什么组成了“胡人”的“胡”字呢?

要讲这个字,可能就涉及到文化的问题了。

中国古代造甲骨文的时候,是中原人(汉人)率先进入了文明社会,他们主要依靠种植业、饲养业为主的精细农业生活,即便是出门打猎,猎到的兽肉也会被精细处理、烹调成菜肴来吃——实际上,汉人的主食并不是肉,而是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

所以汉人经常用“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来展现粗犷豪迈的气概,这种饮食方式和他们自古以来形成的习惯完全不同,因而可以塑造一种豪爽之人的反差感。

正好在古代,也存在着将汉人口中豪迈的饮食方式纳入日常的部落族群——这种几乎只吃肉、很少吃粮食的人,就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

这些南下的游牧民族,由于生活方式不同,比起中原人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他们更倾向于打猎与掠夺。当时的匈奴,从沙漠、高原之类荒无人烟的地区跑来汉人的地盘,汉人苦其久矣,觉得他们的行径很野蛮,因而非常鄙夷,称他们的生活方式为“茹毛饮血”,并称这群游牧民族的人为“胡人”,表示他们是啃骨头、吃肉的野蛮民族。

“胡人”这个词,从字面上看有两层意思,一是只吃肉不吃粮食,二来也同“远古”的“古”字读音与组成元素相似,指尚未开化、生活方式与思想水平都处在远古时期的人群。

古人造字都是先有音、再有义的,为何“胡”字发的是“hu”的音呢?

我们常常用“呼呼”形容风声,而“胡人”,也是从北风呼啸的北方骑马南下的,这些游牧民族的人骑着马跑过来,就如同一阵烈风刮过,或许正是这个特点令汉人印象深刻,于是用代表风声的“呼”为他们命了名。

每日一字357:灿

今天要讲的是:“灿”字。

灿,读音càn,由火、粲两范式叠加,本义为光彩鲜明耀眼,现由偏旁“粲”统一简化为“山”。

左边“火字旁”勿宽,左点饱满,稍右斜,收笔向右上略作回锋,呼应下一笔;第二笔撇点位置略高,距离不要远,勿重,与左点呈回抱之势;竖撇高起,落笔后即向下行笔写竖,中间稍轻,写出撇肚后再向左下方快速提锋撇出;下面点笔略长,注意起笔位置和角度,不要写重。

右边“歺”字竖笔稍高,稍带弧度,略左斜;短横起笔靠上,抗肩圆收;“夕”字小撇起笔勿远,撇身轻盈,末端轻顿收笔不作撇出;横撇横画一带而过,撇身稍立;点笔连接小撇的收笔,勿大勿重;“又”字起笔略低,横画勿长,撇笔角度与左不同;反捺位置稍靠下,略平。

下面“米”字上收下展,上方两个点笔左低右高,互相呼应;横画起笔位于撇画的收笔下方,左侧抗肩,右部略平;竖钩与上部重心直对,劲挺有力,竖身不宜厚重;下面两个点笔左点稍立,右点下坠,左轻右重。

“灿”字的简体写法:

“灿”字的行书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