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纟”,名为绞丝旁,带有“纟”的字大多与丝、线有关,如编、织、绳、线等。纸跟丝、线又有什么关系呢?
绞丝旁
众所周知,纸是一个叫蔡伦的人改良的,注意是改良,不是发明。其实,古代的养蚕人发现在池中浸泡蚕茧并且抽完丝之后,会有一些浮絮飘在水面上,慢慢的聚在一起变成薄片,风干以后竟然可以在上面书写,这就是“纸”的雏形,但是这种“纸”无疑是脆弱且粗糙的。
蔡伦是东汉和帝时期的人,在朝中担任中常侍的官职,专门负责备办皇帝日常使用的器物。在那时候,人们已经在使用纸了,不过当时所谓的“纸”,其实是用丝制成的缣帛,不但价钱非常昂贵,不是人人都用得起,而且累积多了,分量相当重,携带、收藏都极不方便。
蔡伦
后来,由于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不仅朝廷,民间也常常要用纸。蔡伦日夜思索,终于想到一个好法子,利用树皮、麻线头、破布、旧渔网等废物做原料,造出一种轻便、便宜又好用的纸。从此,纸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不再是少数人的专用奢侈品了,平民百姓也可以用纸了。人们为了感谢蔡伦,就把他造出来的纸成为“蔡侯纸”(蔡伦曾被封为“龙亭侯”),后来被列为“四大发明”之一。
首先,得把材料放在水里浸泡软了,将其捣碎,煮成浓浓稠稠的纸浆;再用细竹帘在纸浆中慢慢晃动,使竹帘上黏附一层薄薄的纸浆。等纸浆略干后,再小心地揭下来,叠放在一起,然后把纸浆中的水分压出,并把初步制好的纸张压平。最后,将压好的纸张烘干,就成了我们所使用的纸。
如此看来,一张纸得经过这么复杂的工序才能制成,我们在使用纸张时,一定要好好珍惜呀!
文章所选图片和视频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田英章毛笔楷书偏旁部首之示字旁:“礻”。
今天,继续分享偏旁部首:示字旁。
“礻”,读音为shì,同“示”,由“示”变形而来,俗称“示字旁”。如下图所示:
“礻”部整体斜势抗肩,位置靠上。首点饱满,角度略平,位置偏右,收笔可略向左下方出锋,呼应下一笔画;横撇舒展,左探,横画大抗肩,起笔勿重,到点笔下方时向上略提笔锋,然后顿笔回带,从横画里顺势写撇,撇尖不要超过横画起笔的垂直线,欧楷中有时把这一笔分作两笔来写;竖笔位于首点重心正下方略微偏左处起笔,竖身稍左斜,勿重,收笔垂露;最后点笔角度稍平,不要写大。
具体字例:
神 shén
福 fú
禅 chán shàn
祸 huò
礼 lǐ
禄 lù
社 shè
视 shì
祖 zǔ
祥 xiáng
祝 zhù
崇 chóng
祭 jì
禁 jìn jīn
票 piào
字例打印本一:
字例描红本一:
字例打印本二:
字例描红本二: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