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人工枕骨变形,就是通过人为的方式改变枕骨的形态,一般在婴幼儿时期开始就需要加以改变,使得枕骨变得更加扁平,以达到符合当时普遍审美的标准。人工枕骨变形,俗称叫做"扁头",这种习俗最早在新石器时始出现,历史时期普遍盛行,甚至到了近代还在汉、满等民族当中普遍流行。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曾经先后存在过许多其他风俗,但是毫无例外地,这些风俗随着人群的迁徙、消亡而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睡扁头"的习俗却从史前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它是如何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保留一席之地的呢,又是如何被人们广泛接受的?
1、 枕骨变形风俗的兴起任何一种风俗文化的传播都必定有其根源,换言之,一定是最早某个人群开始出现这种习俗,然后随着人群的扩散传播到其他人群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很有可能出现最早出现这一风俗的地区已经不再使用这一风俗了,而在其他地区的人们却将这种风俗保留了下来。枕骨变形就是如此,因其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并且是终身的,所以我们现在能够在一些史前时期的人骨遗存上看到扁平的枕骨,从而印证了这种风俗的古老性。
图一 枕骨位置示意图
目前来说,我国最早发现的枕骨变形出现在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北辛文化当中,而后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尤为盛行,随着人群的扩散和传播逐渐向北发展,以至于现在在北方和东北地区仍然保留有这种习俗。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是我国古代位于海岱地区的史前文化,其创造者为古老的东夷族群。这一民族有着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习俗,比如扁头、口含石球、手握牙璋、拔牙、断发纹身等,而流传至今的也只有枕骨变形,也就是扁头习俗。
图二 大汶口文化遗存
尽管在北辛文化中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扁头习俗,但是直到大汶口时期才真正流行起来。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山东曲阜西夏侯墓地中发现的人骨当中,男性扁头率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女性扁头率则达到了百分之百。山东邹县野店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发现的男性扁头率更是高达百分之八十,女性占到了百分之百。在大汶口文化最盛期,扁头习俗于拔牙、口含石球、手握牙璋等风俗几乎代表了整个海岱地区的风俗面貌。
2、 枕骨变形风俗的继续流行海岱地区尽管是扁头风俗的发源地,但是在经历过大汶口文化的兴盛之后,紧接其后的龙山文化中却体现出扁头风俗的衰落。山东诸城城子遗址记载了从大汶口文化时期到龙山文化时期的转变,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地中我们发现枕骨变形高达百分之百,但是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可以观察到的个体中却无一有过枕骨变形的痕迹。
图三 龙山文化墓地
除了海岱地区之外,这一时期我们在中原地区、江汉地区、以及北方的内蒙、辽宁等地的史前遗址中也发现了枕骨变形的出现。并且从发现的史前人骨上看,枕骨变形率并不低,最高的甚至可以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史前史前人群的交流和往来尽管不如我们今天一般便利,但是在漫长的时间场合中人们的流动距离也是十分可观的。并且海岱地区本身就处于一个人口流动的交通要道,向东可以驾驶船只航行向岛屿扩散,向西则能够翻过山脉向中原地区以及更北流动。
图四 史前社会的独木舟
到了商周时期海岱地区以及中原内地的扁头之风几乎以及销声匿迹,但在东北及东北亚地区还十分流行。而到了明清时期,满族的前身女真也是典型的以"扁头"为美的民族,他们将枕骨向外隆突视为丑,久而久之,扁头也就成为了满族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清代满族人入关为主后扁头更是一度成为了身份的象征。而受到满族人的影响,东北、河北以及山东等地的汉人也开始流行扁头,在新生儿时期就开始有意地给孩子头枕硬物,使其枕骨变得更加扁平。
3、 枕骨变形兴盛不衰的原因从本质上来讲,枕骨变形其实是属于头骨畸形的一种,也就是使得枕骨不同于正常的人骨形态,呈现出更加扁平的特点。目前的人工畸形中较为常见的认为有意地改变骨骼生长方式主要体现在头骨和足骨上。就头骨的变化来讲,主要有枕型、额枕型、环形和混杂型四种,其中以枕骨变形最为常见,另外还有一种高而长的颅骨变形在古代也比较常见。而足部变形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古代的缠足了,这种习俗据说最早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被视为旧社会的陋习而被明令废止了。
图五 三寸金莲绣鞋
同样都是使人骨发生畸形改变,为什么缠足就受到人们的抵制并且逐渐消失了,而枕骨变形,也就是"扁头"却仍然存在并且流行呢?首先来说,我们应该知道缠足主要是针对女性而言的,缠足之习流行之初本就是体现出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诸多压迫。缠足一般在女性三至五岁时开始,并且缠足的过程伴随着女性的痛苦和终生难以愈合的残疾,缠足之后女性的日常获得也受到了极大地限制。也正是如此,有识之士纷纷将之视为封建社会之陋习。
图六 头骨人工畸形
而扁头则不然,扁头习俗无论男女皆流行,并且扁头的过程没有伴随着疼痛,也不会对于人体造成任何实际上的损伤,它是基于某种长期的卧式习惯逐渐形成的变形。枕骨变形出现在原始社会时期,反映的是原始氏族社会中的普遍社会行为以及集体性的价值认同,实际上并不带有任何轻视、或者反映身份高低的印记。从实际发现来看,扁头者有男有女,既有身份等级高的人,也包括普通的民众。
图七 大汶口文化墓葬
其次,扁头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尽管我们不知道最早的东夷族人是如何进行枕骨变形的,但是根据现有的民俗志和历史文献记载也可窥见一丝端倪。《魏略》中记载"辰韩俗‥‥‥儿生欲其头扁,以石押其头",以石押头的说法显然有些荒谬,因为如果是以石押头的话必然会对人的面部产生改变,并且长期押头并不利于健康,甚至可能导致一些头部疾病。现在东北地区常见的扁头方式是"睡摇车",也就是将孩子放在摇篮里,头枕较硬的枕头,然后将摇篮悬在房梁上,使得孩子不容易翻身,久而久之头部就变得扁平了。
结语从扁头的发展来看,它最初是起源于东夷族的社会风俗,和拔牙等一样反映了东夷族人独特的信仰和习惯。扁头风俗在漫长的历史中并没有逐渐消亡,而是一直延续到了近代,深刻影响了一些民族特质的形成。扁头风俗之所以如此盛行,可能与古人认为改变枕骨可以具有某些宗教上的作用,比如防止病害入侵等,此外可能还与审美、显示族群身份有关。东夷社会无论男女都流行扁头很有可能就是基于当时以扁头为美的审美习惯,久而久之就使得扁头成为了他们特有的习俗。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文化在发展中具有自我净化的能力,那些以畸形审美和封建为特征的人骨变形已经不存在了,而枕骨变形却仍旧存活了下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并没有给人体造成实际损害,并且已经成为了为多数人们接受的民俗。
参考文献
颜晔《大汶口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报告》
李德山,薛成城《略论我国东北一种特殊的审美习俗——扁头》
黄明乐《东北满族的睡扁头习俗起源及其利弊初探》
赵永生,曾雯等《大汶口文化居民枕部变形研究》
常言道“头无异骨,终生难贵”,就是说一个人头上没有奇异、特殊的头骨,那么一生很难取得富贵。异骨在古代各类相书中,都非常详细论述。我们都知道骨有九贵,而要了解九贵骨,先要理解相学所讲的“气势”。气与势不同,气说的是骨气,气是自身蕴含的,是隐含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意思。势是说一个人的骨气已经表现出来了,形成了骨势。
在九贵骨中有一块非常特别的骨头,就是枕骨,又称后山骨。相书上说枕骨有十八般,如果有其中一种情形,就为贵相。如果只是微微凸起,也主禄寿。如果连一块都没有,代表这辈子得难发达,更谈不上显贵。
枕骨并不是人们常说的要平平才好,跟相学所讲的完全是两码事。枕骨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强”,并且越明显越显贵,越显露越为贵相。
枕骨,就是后脑之骨。初学者可以用两只手,一手放在印堂,一手放在后脑,就可以找到枕骨的位置了。其所在的位置与两眉之间的印堂相平。
枕骨有十八般,其主富贵福寿也各不相同。首先是五岳枕,五岳枕最为特别,中央一骨高耸,四边也各有一骨耸起,主封侯。玉樽枕,上下圆而有棱,像盆器,主公卿之尊。车轴枕,是四边高中间低,主封公侯。三才枕,三骨上下排列,主卿相。回环枕,主父子显贵。背月枕,两骨弯曲相靠,主显贵持久。一字枕,主尊贵。三关枕,主家中多人富贵。相背枕,两骨弯弯俯仰相对,主文武。还有偃月枕、覆月枕、三星枕、方枕、圆月枕、垂露枕、上字枕、山字枕、列环枕,都为贵相。枕骨以丰起为贵,如同时拥有多种则一生富贵。
导语:人工枕骨变形,就是通过人为的方式改变枕骨的形态,一般在婴幼儿时期开始就需要加以改变,使得枕骨变得更加扁平,以达到符合当时普遍审美的标准。人工枕骨变形,俗称叫做"扁头",这种习俗最早在新石器时始出现,历史时期普遍盛行,甚至到了近代还在汉、满等民族当中普遍流行。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曾经先后存在过许多其他风俗,但是毫无例外地,这些风俗随着人群的迁徙、消亡而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睡扁头"的习俗却从史前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它是如何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保留一席之地的呢,又是如何被人们广泛接受的?
1、 枕骨变形风俗的兴起任何一种风俗文化的传播都必定有其根源,换言之,一定是最早某个人群开始出现这种习俗,然后随着人群的扩散传播到其他人群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很有可能出现最早出现这一风俗的地区已经不再使用这一风俗了,而在其他地区的人们却将这种风俗保留了下来。枕骨变形就是如此,因其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并且是终身的,所以我们现在能够在一些史前时期的人骨遗存上看到扁平的枕骨,从而印证了这种风俗的古老性。
图一 枕骨位置示意图
目前来说,我国最早发现的枕骨变形出现在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北辛文化当中,而后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尤为盛行,随着人群的扩散和传播逐渐向北发展,以至于现在在北方和东北地区仍然保留有这种习俗。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是我国古代位于海岱地区的史前文化,其创造者为古老的东夷族群。这一民族有着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习俗,比如扁头、口含石球、手握牙璋、拔牙、断发纹身等,而流传至今的也只有枕骨变形,也就是扁头习俗。
图二 大汶口文化遗存
尽管在北辛文化中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扁头习俗,但是直到大汶口时期才真正流行起来。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山东曲阜西夏侯墓地中发现的人骨当中,男性扁头率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女性扁头率则达到了百分之百。山东邹县野店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发现的男性扁头率更是高达百分之八十,女性占到了百分之百。在大汶口文化最盛期,扁头习俗于拔牙、口含石球、手握牙璋等风俗几乎代表了整个海岱地区的风俗面貌。
2、 枕骨变形风俗的继续流行海岱地区尽管是扁头风俗的发源地,但是在经历过大汶口文化的兴盛之后,紧接其后的龙山文化中却体现出扁头风俗的衰落。山东诸城城子遗址记载了从大汶口文化时期到龙山文化时期的转变,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地中我们发现枕骨变形高达百分之百,但是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可以观察到的个体中却无一有过枕骨变形的痕迹。
图三 龙山文化墓地
除了海岱地区之外,这一时期我们在中原地区、江汉地区、以及北方的内蒙、辽宁等地的史前遗址中也发现了枕骨变形的出现。并且从发现的史前人骨上看,枕骨变形率并不低,最高的甚至可以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史前史前人群的交流和往来尽管不如我们今天一般便利,但是在漫长的时间场合中人们的流动距离也是十分可观的。并且海岱地区本身就处于一个人口流动的交通要道,向东可以驾驶船只航行向岛屿扩散,向西则能够翻过山脉向中原地区以及更北流动。
图四 史前社会的独木舟
到了商周时期海岱地区以及中原内地的扁头之风几乎以及销声匿迹,但在东北及东北亚地区还十分流行。而到了明清时期,满族的前身女真也是典型的以"扁头"为美的民族,他们将枕骨向外隆突视为丑,久而久之,扁头也就成为了满族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清代满族人入关为主后扁头更是一度成为了身份的象征。而受到满族人的影响,东北、河北以及山东等地的汉人也开始流行扁头,在新生儿时期就开始有意地给孩子头枕硬物,使其枕骨变得更加扁平。
3、 枕骨变形兴盛不衰的原因从本质上来讲,枕骨变形其实是属于头骨畸形的一种,也就是使得枕骨不同于正常的人骨形态,呈现出更加扁平的特点。目前的人工畸形中较为常见的认为有意地改变骨骼生长方式主要体现在头骨和足骨上。就头骨的变化来讲,主要有枕型、额枕型、环形和混杂型四种,其中以枕骨变形最为常见,另外还有一种高而长的颅骨变形在古代也比较常见。而足部变形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古代的缠足了,这种习俗据说最早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被视为旧社会的陋习而被明令废止了。
图五 三寸金莲绣鞋
同样都是使人骨发生畸形改变,为什么缠足就受到人们的抵制并且逐渐消失了,而枕骨变形,也就是"扁头"却仍然存在并且流行呢?首先来说,我们应该知道缠足主要是针对女性而言的,缠足之习流行之初本就是体现出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诸多压迫。缠足一般在女性三至五岁时开始,并且缠足的过程伴随着女性的痛苦和终生难以愈合的残疾,缠足之后女性的日常获得也受到了极大地限制。也正是如此,有识之士纷纷将之视为封建社会之陋习。
图六 头骨人工畸形
而扁头则不然,扁头习俗无论男女皆流行,并且扁头的过程没有伴随着疼痛,也不会对于人体造成任何实际上的损伤,它是基于某种长期的卧式习惯逐渐形成的变形。枕骨变形出现在原始社会时期,反映的是原始氏族社会中的普遍社会行为以及集体性的价值认同,实际上并不带有任何轻视、或者反映身份高低的印记。从实际发现来看,扁头者有男有女,既有身份等级高的人,也包括普通的民众。
图七 大汶口文化墓葬
其次,扁头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尽管我们不知道最早的东夷族人是如何进行枕骨变形的,但是根据现有的民俗志和历史文献记载也可窥见一丝端倪。《魏略》中记载"辰韩俗‥‥‥儿生欲其头扁,以石押其头",以石押头的说法显然有些荒谬,因为如果是以石押头的话必然会对人的面部产生改变,并且长期押头并不利于健康,甚至可能导致一些头部疾病。现在东北地区常见的扁头方式是"睡摇车",也就是将孩子放在摇篮里,头枕较硬的枕头,然后将摇篮悬在房梁上,使得孩子不容易翻身,久而久之头部就变得扁平了。
结语从扁头的发展来看,它最初是起源于东夷族的社会风俗,和拔牙等一样反映了东夷族人独特的信仰和习惯。扁头风俗在漫长的历史中并没有逐渐消亡,而是一直延续到了近代,深刻影响了一些民族特质的形成。扁头风俗之所以如此盛行,可能与古人认为改变枕骨可以具有某些宗教上的作用,比如防止病害入侵等,此外可能还与审美、显示族群身份有关。东夷社会无论男女都流行扁头很有可能就是基于当时以扁头为美的审美习惯,久而久之就使得扁头成为了他们特有的习俗。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文化在发展中具有自我净化的能力,那些以畸形审美和封建为特征的人骨变形已经不存在了,而枕骨变形却仍旧存活了下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并没有给人体造成实际损害,并且已经成为了为多数人们接受的民俗。
参考文献
颜晔《大汶口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报告》
李德山,薛成城《略论我国东北一种特殊的审美习俗——扁头》
黄明乐《东北满族的睡扁头习俗起源及其利弊初探》
赵永生,曾雯等《大汶口文化居民枕部变形研究》
常言道“头无异骨,终生难贵”,就是说一个人头上没有奇异、特殊的头骨,那么一生很难取得富贵。异骨在古代各类相书中,都非常详细论述。我们都知道骨有九贵,而要了解九贵骨,先要理解相学所讲的“气势”。气与势不同,气说的是骨气,气是自身蕴含的,是隐含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意思。势是说一个人的骨气已经表现出来了,形成了骨势。
在九贵骨中有一块非常特别的骨头,就是枕骨,又称后山骨。相书上说枕骨有十八般,如果有其中一种情形,就为贵相。如果只是微微凸起,也主禄寿。如果连一块都没有,代表这辈子得难发达,更谈不上显贵。
枕骨并不是人们常说的要平平才好,跟相学所讲的完全是两码事。枕骨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强”,并且越明显越显贵,越显露越为贵相。
枕骨,就是后脑之骨。初学者可以用两只手,一手放在印堂,一手放在后脑,就可以找到枕骨的位置了。其所在的位置与两眉之间的印堂相平。
枕骨有十八般,其主富贵福寿也各不相同。首先是五岳枕,五岳枕最为特别,中央一骨高耸,四边也各有一骨耸起,主封侯。玉樽枕,上下圆而有棱,像盆器,主公卿之尊。车轴枕,是四边高中间低,主封公侯。三才枕,三骨上下排列,主卿相。回环枕,主父子显贵。背月枕,两骨弯曲相靠,主显贵持久。一字枕,主尊贵。三关枕,主家中多人富贵。相背枕,两骨弯弯俯仰相对,主文武。还有偃月枕、覆月枕、三星枕、方枕、圆月枕、垂露枕、上字枕、山字枕、列环枕,都为贵相。枕骨以丰起为贵,如同时拥有多种则一生富贵。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