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新版澳门四不像最快开奖(新版澳门四不像)

发布时间:2024-07-05 03:04:46作者:孤独是毒来源:网络

新版澳门四不像最快开奖(新版澳门四不像)

本文目录一览:

“四不像”长什么样?原来,他们还是归国“华侨”

犄角像鹿

面部像马

蹄子像牛

尾巴像驴

这就是俗称的“四不像”

学名麋鹿

在北京大兴南海子麋鹿苑里

生活着二百多只“四不像”

南海子麋鹿苑内,一群麋鹿在草地上进食休憩。

很多人不知道

麋鹿是一群特殊的“华侨”

今天(8月24日)

恰是他们归国34年

两只公麋鹿在进食。

麋鹿是中国的特有动物

曾在我国广泛分布

后来在野外逐渐灭绝

最后一群麋鹿保留在南海子皇家苑囿

到清末仅剩百余只

一只麋鹿在悠闲“泡澡”。

南海子里的水坑成了麋鹿泡“泥浴”的好去处。

1894年南苑围墙遭水灾冲毁

逃散的麋鹿成了饥民们的口中餐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

“四不像”又惨遭抢杀

从此麋鹿在中国销声匿迹

众多麋鹿中,一头麋鹿鹿角上挂满树叶,十分显眼。

原来这头鹿是群中的鹿王,树叶是他的“冠冕”。

在远处,在鹿王争霸中失败的几只公鹿不敢靠近鹿群,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幸运的是

在欧洲,英国人贝福特公爵

搜寻并饲养了18只流落海外的麋鹿

这18只麋鹿成为

目前地球上所有麋鹿的祖先

南海子麋鹿苑里矗立着的贝福特公爵雕像。

麋鹿在水中嬉戏。

两只绿头鸭从麋鹿群旁悠然游过,野生动物在南海子和谐共生。

1985年8月24日

20只麋鹿从英国重引回中国

饲养在南海子麋鹿苑

“四不像”在流落100多年后

终又回到了故乡

如今,精心养护的南海子麋鹿苑水草丰茂,是麋鹿的美好家园。

截至目前

全国共建立了40个迁地保护种群

迁地保护种群数量达到2200只左右

这群归国的华侨

在故乡真正繁育壮大了起来

而今后

对麋鹿的保护还会更进一步

在今天上午举行第二届北京(国际)麋鹿文化大会上获悉,作为“麋鹿大本营”的麋鹿苑,升级成为北京生态博物馆。

这不仅是全国唯一一家以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的专业化博物馆,也是国内首个室内外相融合的新型生态博物馆。

此外,麋鹿苑内的《麋鹿东归》常设主题展今日也首次面向公众开放。

市民可以来此了解麋鹿从科学发现到本土灭绝,从漂泊海外到重返故里,从物种繁育到种群复壮的曲折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完成河北张家口放归地的考察,选择张家口作为麋鹿新栖息地,计划向河北张家口洋河湿地赠送70只麋鹿,其中在本届大会上首批赠送24只,共同推进永定上下游以鹿为媒、文脉相连。

大兴区人民政府还联合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省林业局、英国乌邦寺、世界自然基金会6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麋鹿保护联盟”,这是全球首个以麋鹿保护名义发起成立的联盟。

来源:北京日报·京呈 摄影:安旭东 武亦彬

监制:李继辉

编辑:武亦彬

流程编辑:任一湃

粤港澳大湾区冲刺国际科创中心:基础研究补短板,推广“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

引进推动建设实验室、积极布局大科学装置,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呼之欲出。

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正加速集聚粤港澳大湾区。

日前,深圳联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共建的深圳湾实验室正式落地深圳光明新区,进一步加速整合集聚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内外生物领域的优势科研力量,旨在加强生命健康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深圳湾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表示,实验室自揭牌以来已组建了49支科研团队,在相关领域发表论文近70篇,在针对新冠肺炎的核酸测序、药物试验、抗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郑海涛看来,作为广东打造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员”,深圳湾实验室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全球知名生物科技创新中心与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的有力支撑。

这实际上仅是粤港澳大湾区补科研短板的一个缩影。《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下称“协议”)签署三年以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也在大湾区加快推进,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中科院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也实现开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呼之欲出。

专利背后的基础研发短板

引进或推动建设实验室、积极布局大科学装置,长期以来被外界解读为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补短板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汪云兴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条完整的科技创新链条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产业化、金融赋能等几个阶段,其中基础研究是源头,重要性不言而喻。

“企业往往侧重于应用型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广东基础研究是短板,所以才如此重视积极布局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汪云兴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自协议签署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已推动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深圳国家超算中心、国家基因库、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研究装置落地,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正在串珠成链。

这些科研平台的加速集聚,自然带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衡量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总量已超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位列世界四大湾区之首。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4-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逐年上升,由10.36万件增加至33.08万件,增长219.31%。

广东省知识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顾奇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制造业是应用型发明专利的主要贡献者,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专利总量上占优无可厚非。但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型发明专利上并不占优势。

“如果把专利比喻成盖房子,房子盖得多高往往取决于基础型发明专利这个地基,这意味着应用新发明专利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基础型发明专利。”顾奇志说,粤港澳大湾区在成果转化能力上强,但基础研究领域弱。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奇霖也曾撰文指出,在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战略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要真正成为全球科创高地,必然要具备极强的原始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基础研究这一科技创新本源工作上发力,而非仅局限于应用技术开发。

推广“四不像”创新模式

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在发明专利总量上增长迅速,在引进大科学装置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上也不遗余力,但仍有提升的空间。

以科技创新投入为例,粤港澳大湾区内珠三角地区2018年的R&D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为3.19%,但由于港澳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偏向现代服务业,导致港澳两地R&D投入强度均不足1%。

在受访对象看来,大湾区的创新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马太效应”,即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多集中在深圳、广州等中心城市,创新资源和成果也加速向其集聚。例如,深圳一市就集中了广东超三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占比超80%。

在顾奇志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的“马太效应”越强,代表其集聚能力越强,这种集聚能力有利于推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能力,反过来也会更加利于创新。

在汪云兴看来,这也要分阶段看。特殊时期的“马太效应”确实可以起到集中资源、聚焦重点的作用,在爬坡过坎追赶阶段,是可以理解与支持的。但长期看,粤港澳大湾区应该要协同、均衡发展,科技创新链条很长,各地应该进行适当分工发展。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加速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顾奇志还建议,应该理顺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关系。“企业往往只重视科研转化与市场需求,不关心基础研究,但科研院所往往重视基础研究,不关心成果如何转化。两者是脱节的,产学研之间要形成一个比较流畅的对接渠道。”

汪云兴表示,在这一点上深圳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为例,该机构首次提出了“四不像”创新模式,兼具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四类主体的特征,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企业培育、投资服务等功能融为一体。

该类新型研发机构既能分享在通信、新能源等技术领域取得的先进科研成果,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又能在企业融资方面,为高科技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协助申请各项科技基金,帮助高科技企业申请银行贷款担保等。

汪云兴还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还要在加强吸引专业服务业、创新服务业等关键人才上下功夫,粤港澳三地可以加强这类人才的自由流动。

据了解,截至目前广东从港澳引进19个创新创业团队、引进汇集来自港澳机构高层次人才183人。而广东省正加快研究编制《(2020—2022年)广东省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行动方案》,通过走廊建设,串珠成链。

责任编辑 李剑华 实习生 李各力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