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甲午甲午纪录片完整版 甲午甲午观后感300字

发布时间:2024-07-04 13:14:22作者:牛奶煮萝莉来源:网友上传

甲午甲午纪录片完整版 甲午甲午观后感300字

本文目录一览:

百家讲坛:甲午甲午(1 不能忘却的战争)

从今天开始,百家讲坛:甲午甲午(马骏杰) 系列 开讲了!每个中国人都需要牢记的一场战斗,今天的中华民族已觉醒 ,深刻的教训我们必须牢记, 必须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让子孙后代免除战争之苦!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公元1894年,中日两国爆发了世界海战史上第一场规模最大的装甲舰对抗战。在历经近九个月的残酷交战之后,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回望一百二十年前的这场战争,我们不禁要问,在总兵力明显高于侵略者的情况下,大清帝国的海陆军为何会节节败退,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

三句话概括甲午战争:

一场威胁中华民族的危险之战 《马关条约》正约11款 朝鲜独立,台湾割裂,赔款白银2亿两

一场蹂躏中华民族的耻辱之战 军人牺牲几万人,旅顺大,2.3亿两白银赔偿(3.5亿日元,4年多财政收入的综合)

一场砥砺中华民族的觉醒之战 民族意志的历练 中国各阶层开始抗争 戊戌变法 义和团辛亥革命

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第一个问题:日本为什么要挑起战争?

社会原因

政治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脱亚入欧 1854.3 美国打开日本国门,明治维新

1万日币 福泽谕吉(1835-1901),思想启蒙家,军国主义理论家,脱亚入欧主张

《福泽谕吉全集》

经济 掠夺资源 扩大贸易市场

文化 对武力的普遍崇尚和使用 美国本尼迪克特对日本的总结 菊与刀

日本文化的两年性 菊(爱美 尚礼 温顺 服从) 刀(黩武 好斗 顽固 不驯)

幕府体制(680多年) 武家政治 武人执政

福泽谕吉:百卷外国公法 不敌数门大炮 几册和亲条约 不如一筐

国策:大陆经略政策

晚晴当时状况:政治 经济衰弱 文化消沉

战争决策 由慈禧太后(1835-1908)少数人掌握 甲午之战时 六十大寿

慈禧太后

a.自大轻敌 战争期间大搞生日庆祝 准备了两年多 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 1894.11.7

不关注战争 关注生日庆典

7.25日本丰岛海战 8.1中日互相宣战 9.15朝鲜平壤被日占领 9.17北洋海军在黄海惨败

11.7 大连北日占领 慈禧无动于衷 继续听大戏三天

本日在1894年挑战的一个原因 就是慈禧搞生日庆典 无精力备战 妥协退让

b.无视军备 挪用军费

颐和园(准备重修) 圆明园

1886年以修昆明湖水师学堂的名义 悄悄修颐和园

海军衙门醇亲王奕譞(xuan) (1840-1891)

北洋大臣李鸿章(1823-1901)

两人控制海军经费 讨好慈禧 挪用750万两白银,颐和园共费用1000万两

截至1887年 北洋舰队拥有25艘舰艇 排水量36708吨 远远超过日本,1894年,海军已进绝境

日本 扩军备战

陆军 一个近卫师团 六个野战师团 共 7万人, 另有23万后背军力

海军 1872年仅有14艘舰艇 18000吨 1882年 为期八年造船计划 每年300万造船经费

发行公债1700万扩充海军

为了对付北洋海军 7000吨级铁甲舰 定远 镇远 ,日本建造三艘4000吨级巡洋舰

海战前夕,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61373吨(北洋近6年无新添军舰)

c.极力主和 蓄意打击主战派(以光绪为首)

11.21 李鸿章经营16年的旅顺防线一天内被日突破 旅顺陷落

11.26 慈禧召集大臣 15分钟 无研究战局 无筹划防务 直接宣布一个决定

把光绪两个宠爱妃子

瑾妃(1873-1924)珍妃(1876-1900)降为贵妃 以违犯家法 干预朝政为名

亲姐们俩 父亲为咸丰朝礼部左侍郎

光绪皇帝(1871-1908)

文廷式(1856-1904)翰林院待读学士 主张对日作战 珍妃家庭老师

志锐 (1853-1912) 主站派 指责李鸿章作战不利 珍妃堂兄

甲午战争的感想

1.大组织如何占着巨大优势把事情搞砸,小组织该怎么集中精力办大事,从甲午战争来说:大清从人员参战规模来说是远超于日本的,可是前期没有好好修铁路,铁路线路的限制,碰上大规模运兵就虚了,最终的结果是日军每次作战的局部战役,现场的兵力与装备都比大清多得多。

这里说的就是哪怕你人员再多,没有往一处使劲,而且整体军心涣散,肯定是没有别人一个劲往一处使,而且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的人厉害的。

北洋海军20年花了2300多万两,而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后买军舰、训练和战争经费接近3亿白银,哪怕大清大,哪怕日本小,可别人投入的资源远超于你,你拿什么跟别人去battle,这小组织集中精力办大事,认为这件事是重中之重,彼此认真对待,而大组织只认为这件事只是其中业务板块的一部分,加上人员官僚,底下人得过且过,这样的大组织与小组织对战的结果显而易见。

2.甲午战争的失败在于整体制度的落后,从根上大家还守旧地拿着自己的一套来自我陶醉,于小了说,守旧派还在拿“天人合一”来反对天文算学馆的设立,这还得慈溪拍板支持才能后面建起来,这类比于军事、民生、经济来说,方方面面推动新事物来说那是难上加难,慈溪所有推动的改革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各政要当权者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自然为了求稳,最好就是这些民生、经济照常如旧,自己的位置也牢固了,可这样看来百年不变,殊不知外面日新月异,国家的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保持不变意味着就是倒退。

甲午战争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讲述了一个道理“退让丧权,亡国”,落后就要挨打,就要亡国。虽然丁汝昌、邓世昌等民族英雄效死疆场,英勇无比,但是终因清朝廷,丧权辱国。甲午大海战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首英雄赞美诗。

看电影《甲午大海战》有感

在看《甲午大海战》之前,我就想,我并不期待场面可以拍到像泰坦尼克那样绚丽,画面那么柔情,我只期待它会产生多大多深广的影响。有些电影,也许当你出了电影院便会忘记;而有些电影却在某一个片段里触及到了你的某根神经,叫你没有办法轻易地忘记。有人说,看电影是放松心情的,不是看一部这么沉重这么虐的电影。

但是,就那个年代而言,背负的只有“沉痛”二字,给我们留下的只有心碎的声音。如果想了解历史,知道中国的痛点,就必须选择这样一部能涤荡自我灵魂的电影,它至少让我知道一个叫“甲午战争”的故事,至少让我坐在荧幕前,贴近那个时代,一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及的时代。也许以我的资格,根本没有办法去评价影片中的某些真实,但是简明的叙事手法足以支撑起整部影片的骨架。

剩下的便是填充。

将爱国的信仰作为它的大脑,将不降的坚守作为它的心脏,将那些被流传在人们口中的被写进教课书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作为它的四肢手足。那么其实我们看到的,便是活生生的历史。

在叙事方面,大东沟海战之后和电影前半部分相比显得急促了,略感凌乱。但是前期的重重铺垫、邓世昌的壮烈殉国,以及刘公岛海战中刘步蟾、杨用霖的自杀,已将整部电影的情感带至高潮。所以即使凌乱,也毫不破坏观感,无损电影的。光绪皇帝在风雪中面对颐和园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李鸿章在病床上含泪概叹“千古骂名”,算是给这段历史以苍凉的结笔。我们经常会因为它过于沉重而不去面对,可是这段历史远远没有结束,它注定深深的影响着国家的进程,当电影结尾处,解说人在海上回忆往昔,解说一百年后中国以三千五百万人的牺牲为代价,取得抗日的胜利,夺回因甲午之败、马关条约而失去的澎湖列岛和台湾;镜头中,碧蓝的大海深处,是沉入海底的北洋舰艇锈迹斑斑的船体,海面上人们在和平的阳光下尽情欢笑。这是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现实,-黄岩岛,从黄海到南海,那些沉淀在海下的遗骸是有着和自己相同的血脉。此时,他国的军舰还在本国海疆巡游之时,作为后人有何面目去反感甚至讥讽一个老人的忧愤?!

或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在看着邓世昌开着致远舰破釜沉舟的冲向敌人的.时候,我不住的擦着眼泪,在看着他明明有机会生存下来却义无反顾的选择牺牲的时候,我已经心痛的无法自制。在这场战争面前,连一条狗都选择了忠义,那些朝廷吃着俸禄克扣军饷的负义之人又有何颜面面对北洋水师的牺牲?!用血液去警醒国人,这是影片中邓世昌说的。用自己的鲜血去警醒有着中国血脉却还在醉生梦死的人。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这种美,好苍凉,让我心痛。

历史不应该只用来歌颂英雄,更应该用来警醒世人。

很高兴,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中国的崛起和昌盛是前辈们用鲜血浇筑而成的。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奔腾向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然而在这背后,依然有坚毅却无奈的部分,在面对黄岩岛、这种中国主权问题时,铁铮铮的中国人是绝对不会让步的!甲午大海战给我们的不仅是历史的回放,伤痛的怀念,更应该是激励和奋进,否则,会不会有点商女犹唱花的感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