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脆皮。
冬奥闭幕式,毫不意外刷屏全网。
总导演张艺谋,再次被送上热搜。
本以为,一场开幕式,已经将中国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
没想到,闭幕式里,再次刷新了世界对中国浪漫的认知。
张艺谋,真的太懂怎么表达中国人的情怀了。
来时迎客松,是我们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
送时折别柳,是我们对这场盛事最深沉的纪念。
迎客松
折别柳
短短两个镜头,说尽了中国文化里的热烈与含蓄。
开幕式上,一朵朵雪花承载着世界各国的冰雪。
汇聚到一起,高高升起。
闭幕式上,冬奥之火又散落成了一个个雪花灯笼。
在所有人的心里留下了一颗火种,生生不息。
从虎虎生威,到连年有余。
从24节气,到12生肖。
张艺谋把整场闭幕式,做成了冬奥会最后的彩蛋。
处处有巧思,处处是惊喜。
怪不得网友都要感叹:张艺谋,到底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
没有人知道,他的极限在哪。
2008年,他用恢宏的场面和设计,表达了中国需要让世界看见的迫切。
2022年,他又用极其内敛的表达,展现出我们的从容自信。
他总能恰到好处又无比精准地,讲出中国人的心声。
每一次,都能给我们带来超出想象的想法与惊喜。
如此旺盛的创造力,甚至让人常常忘记,他今年,已经71岁了。
别人的71岁,是安享天年。
而张艺谋,却仍在不断地拓宽着自己的边界。
“只有张艺谋才能超越张艺谋”,这句话并不是一句简单的梗。
从他身上,我们才真正明白。
只要不给自己设限,一个人的人生,到底有多少种可能。
2
冬奥会开幕式结束之后,张艺谋的妻子曾在微博上发过一段长文。
说了一个在冬奥会背后不为人知的张艺谋。
妻子说,他的每一天都排得很满,有时候甚至可以不睡觉。
“临近开幕式最后几个月,都是靠药在维持才能说出话”。
“连续几天发高烧忽冷忽热盖两层被子,白天工作量却丝毫不减”。
“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用近乎疯狂的工作强度在消耗自己的生命”。
有人说,妻子是在夸大其词。
但其实,熟悉张艺谋的人都知道,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张艺谋能拼到什么程度呢?
网上曾有人概括过他一天的日程。
担任冬奥开幕式总导演期间,他同时承担着国庆70周年晚会总导演的任务。
顺便完成了《一秒钟》《坚如磐石》《悬崖之上》《狙击手》4部电影的拍摄。
一天工作20个小时,同时推进9个项目;
特殊时期,每天只睡3个小时;
开会到凌晨2、3点家常便饭。
开幕式上那个让全世界赞不绝口的点火形式,就是张艺谋在凌晨4点想出来的。
你甚至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哪来的那么多精力。
以他现在的地位来说,其实大可不必这么努力。
70岁了,也该享享清福了。
可张艺谋偏不。
他像一台永动机一样,永远不知疲倦地运转着,一刻不停。
所有人都觉得,他的成功来源于他的天赋异禀,才华横溢。
但其实,张艺谋,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最好的。
张艺谋28岁时,全国恢复高考。
彼时仍在纺织厂当工人的张艺谋,下定决心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年龄超限的他,没有考上导演系。
但因为出色的摄影能力,破格到学校里旁听。
与他同系的,都是田壮壮、陈凯歌这样出生于影视世家的天之骄子。
张艺谋的那点才华,在人才济济的北电,简直不值一提。
他知道,自己必须比其他人更苦、更拼。
他的第一台照片机,是他用卖血的钱买来的。
买不起摄影书,他就直接手抄了20万字。
家里没有设备,他就用生铁铸了个摄影机。
大家都叫他拼命三郎。
后来的张艺谋说起这件事,却只是淡淡地说:比我有才的多得是,假如我还在浪费时间、虚度光阴,说不过去。
没有出色的家境,没有完美的出身,甚至没有聪明的头脑。
多少人一开始就会缴械投降,忍不住就想说服自己:和别人差得太多,再努力也就那样了。
但张艺谋没有。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不懒惰,不服输,不认命。
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执着和努力,活生生地改写了自己命运。
都说艺术无关努力,只拼天赋。
可张艺谋却让我们知道,只要不给自己设限,没有天赋,也能拼出一条路。
3
张艺谋的拼,不仅仅体现在他十年如一日的勤奋上。
还有他对自己不近人情的严苛,和极致的要求。
这种高要求,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筹办上,就可见一斑。
那期间,张艺谋的“变态”几乎逼疯了整个筹备组。
常常是所有人都满意了,张艺谋一句不行,就能将大家几十天的努力全盘推翻。
视频影像主任设计李耕回忆说:“好几个月了,不知道改了多少次了,改得很痛苦,改一次哭一次。”
负责击缶而歌的编导,被折磨到写了辞职信。
负责太极部分的编导,被他否定到崩溃。
在那两年中大大小小的2000多场会议里,“推倒重来”成了被提及最多的词汇。
看似不近人情,其实只是因为张艺谋无法向不完美妥协。
他坚信要不就不做,做了,就要做到百分百还原,做到独一无二。
就说最震撼人心的那个卷轴的创意吧。
这个想法虽然听上去很美,但想要实现,技术问题很大。
它需要在地面上铺设大面积的LED。
上千人踩踏,下大雨淋水,直到正式开幕前,地面LED都没有连续半个小时无故障过。
不是这黑一块就是那黑一块,根本没法用。
所有人都劝张艺谋,算了吧,换个简单一点的。
即便没有卷轴惊艳,至少能保证不在全世界面前丢人。
换别人可能就妥协了,大家心里都明白,开幕式这样的任务,不出错比什么都重要。
可张艺谋偏一意孤行,他宁可边排练边修设备,当即抽调100名工程师紧急加班,逼得生产商的厂长现场大哭。
也一定要实现这个计划。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了开幕式当晚,美轮美奂的卷轴展开时,那惊为天人的一幕。
我始终记得他为了找到开场乐器,把团队逼上绝路时说的一句话:“当所有手段用完的时候,这个设计人员就不走了吗?时装不前进了吗?美术不前进了吗?建筑风格不前进了吗?”
张艺谋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你告诉他这条路不能走了,他绝不会回头了。
但是他能给你开辟出来一条新路,和之前的一样好。
没有高要求,就没有我们看到的一次次破格与惊艳。
他从不屑于墨守成规,固守套路。
他的目标在于开拓,在于突破。
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人生命该有的意义。
特蕾莎修女说:“上帝不是要你成功,他只是要你尝试。”
不要把自己困于一个圆圈里,只要不断尝试,总会有新的突破。
人生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开阔。
4
张艺谋这一路,从来就不是只有鲜花和掌声。
以前人们嘲讽他俗气,土,说他只会搞人海战术,搞大场面。
所以称他“国师”。
他不在乎。
只是一根筋地钻研自己的电影和艺术。
交出来的作品一次比一次惊艳,生生把“国师”变成赞誉。
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他的《北京八分钟》,恶评如潮。
他自己都说:我们所谓圈里头,一片骂声。骂的级别,骂的场合,骂的次数和人,都相当的多、相当的高。
他也不在乎。
而是知耻后勇,开幕式的竞争比稿时,他拉着满满一卡车的道具和资料出现在大家面前。
他的传记作者方希评价他:
“在一条路上,有可能跑的是一个荒野,有可能跑的是一个繁华的街区,我就觉得,他一直在跑。周围总是有很多的喧嚣,有人跟他一起跑,有人中途离开,有人喝彩,有人向他扔臭鸡蛋,但好像从来没有影响他的速度。”
他从来不被任何人定义。
因为他从来就不会只站在原地,守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誉。
或许会有争议,或许要背负骂名。
但是他仍然敢想、敢试。
人生,可怕的并不是年龄,而是因为年龄而自我设限。
有的人,不过是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
村上春树说:有些人的心,是世界上最令人绝望的牢狱。那是他们囚禁自我的牢狱,并非被人凭借暴力关进去,是自己走进去的,从里边锁上牢门,亲手把钥匙扔到铁栏外的。
有时候,你只有打破心里的设限,才能有更多种生活的可能。
真正的强者,都是如张艺谋这样的人。
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即便路上尽是荆棘与痛苦,也要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
好过碌碌无为、平庸地过完一生。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
当你还在抱怨自己的生活毫无波澜;
当你还对自己的平庸而怨天尤人;
当你艳羡别人有了你想要的一切。
不妨先想一想,自己是否也如他人一般,真正拼尽全力地尝试过了。
若没有刻骨铭心的努力过,请不要说自己不行。
人生苦短,你永远也不知道,等待着自己的会是什么精彩的未来。
当你打算放弃梦想时,告诉自己再多撑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再多撑一年吧。
你会发现,拒绝退场的结果令人惊讶。
看不清路的时候,就先跑吧。
因为跑起来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END-
大家好,我是脆皮, 一枚新晋奶爸,创业公司高管。去过很多城市,也曾在路边练摊。现在只想和你说最真的话,持续成长,不断精进。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
“卷王”张艺谋,正和岛
张艺谋,72岁,还在拼,十点人物志
大年初一早上8点,春节档所有电影都正式开画了。《水门桥》以一马当先之势,将所有对手都远远甩在了后面。
对于电影行业,春节档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去年春节档票房达到历史新高,超过78亿,档期日均票房首破10亿,不光突破了多项历史纪录,还占了全年全国票房总量的近17%。
考虑到大档期的头部聚集效应,片方们对今年春节的押注进一步加重,可究竟谁会成为最终赢家?尽管如今大的格局对比已然显现,但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会知道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去年《你好,李焕英》对《唐人街探案3》形成反超,就是市场不确定性的典型表现。而不确定性,恰恰正是影视行业最大的魅力所在。
竞争者们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本次春节档的竞争格局,比较合适的可能是“一超多强”。
“一超”毫无疑问是前不久突然空降的《水门桥》。去年11月,其上部《长津湖》正式拿下了国产电影票房榜之冠。如今才刚刚过去两个多月,冠军余热还未散尽,《水门桥》几乎不需要支付什么宣发成本就能抢尽大众眼球。再加上《水门桥》主要部分都出自徐克之手,具有比上一部还要多的激烈大场面,这些因素无疑都对其市场表现构成了重大利好。
《水门桥》海报
预售成绩也证明了这一点:虽然《水门桥》比其他竞争对手宣布定档时间都晚,但预售却一骑绝尘。截至目前,所有电影都已经开画,《水门桥》总票房已经超过4亿,是排行第二的《四海》的近三倍之多。
原本在预售阶段的“多强”之首是《奇迹·笨小孩》,这是文牧野继2018年《我不是药神》大获成功后的又一部作品,也是今年春节档唯一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类型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到了正式开画阶段,这部影片还是被更符合春节档气质的两部喜剧所反超。
两部喜剧《四海》和《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在定位和风格上有明显差异,前者出自韩寒之手,后者则由开心麻花出品。韩寒近年来在电影圈表现相当稳定,可谓是华语电影圈少有的“出手必大赚”的导演之一,此外能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就只有吴京、宁浩、陈思诚、周星驰等寥寥数人了,再考虑到其是从80后青年作家、赛车手半途跨行进入电影圈,这种表现更是尤为难得。
很难用一两句话来形容韩寒电影的风格,但内容基调大体都是一群中年人在寻求生命意义的过程,叙事手法则是在公路电影的基础上又杂糅了一些对老香港电影的致敬。目前看来,这类风格具有相当广泛的受众,从《乘风破浪》到《飞驰人生》,票房都在10亿以上。有这些前作铺垫,《四海》大概率也能收获20亿左右的结果。
同《四海》相比,《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就显得稍弱一些。虽然开心麻花早年连续推出了《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羞羞的铁拳》等爆款,但近年来的一系列操作严重拉低了公司的信誉。知乎上甚至出现了专门的讨论问题:“开心麻花是把一手好牌打烂了吗”。截至目前,该问题被浏览次数已经超过了650万次,大量网友在其下痛斥对公司战略和出品电影的失望。
这种信誉的崩塌,是从《李茶的姑妈》开始的。再然后,从《温暖的抱抱》《日不落酒店》《阳光劫匪》直到前不久的《李茂扮太子》,口碑滑坡力度不断加大。其中《日不落酒店》还强行将实际并未参演、仅在一个背景板中亮相的沈腾算入了“特别出演”进行宣传。而其他作品口碑一路走低,被观众指为剧本拙劣、堆砌桥段,纯属“挠胳肢窝逗人发笑”。
事实上,上述影片大部分并非由开心麻花直接出品,但由于大抵都有马丽、常远、艾伦、魏翔、黄才伦这么几张熟面孔充作主演,于是人们依然把这些账算在了开心麻花头上。观众们甚至还总结出一个规律:开心麻花,没有沈腾,必是烂片。
糟糕之处恰恰在于此:《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不但没有沈腾,后者反而成了《四海》的主演,同其正面接战,颇有股“大水冲了龙王庙”的尴尬感。
相关电影海报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5日,《超能一家人》突然宣布撤档。对此,开心麻花公告给出的解释是影片后期制作工作量巨大,无法按期完成。但从市场角度来判断,撤档更像是基于不愿落入“沈腾打沈腾”的内耗中而临时作出的决策。
再然后是张艺谋的《狙击手》,和《水门桥》一样同属主旋律战争片,题材都是朝鲜战争,与《水门桥》的主要差异在定位上:其选择了相对少有人讨论的“冷枪冷炮”战役,切入点和场面均较小。虽说小切口同大场面可以形成一定程度上的互补,但并不足以抢占后者的市场。毕竟春节氛围热烈,观众内心期待的仍然是大场面,过去几年,从《红海行动》到《流浪地球》的成功,莫不证明了这一市场需求。
最后一梯队自然就是动画片了:《熊出没·重返地球》《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筐出未来》和《小虎墩大英雄》,都主打亲子细分市场。《熊出没》和《喜羊羊》均有多年的品牌效应,前者是春节档常客,近年来市场表现都在5亿以上,可谓相当稳定。后者虽然在电影方面耕耘的时间不长,作品不多,但在剧集领域多年耕耘出的IP光环仍不可忽视。相比之下,名不见经传的《小虎墩大英雄》就显得有些瑟瑟发抖,不过好在有个“虎年”的生肖概念加持,表现应该也不至于太差。
越来越好,就是有点贵
真正意义上的春节档,是从2013年开始的,由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正式开启,一部影片就占去了全档期票房的近七成。不过彼时全国影院数量有限,银幕总数不到两万块,只有如今的四分之一,大众的观影习惯也并未完全养成,仍需巨额票补等手段进行刺激。因此市场需具有平时不活跃,大片好跟风的不理性特点;至于内容供应上,则更是一言难尽。
《西游降魔篇》
春节既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是新旧交替的中点。每到这个时刻,人们潜意识中总希望保留好的,回避坏的。这种愿望无形中也影响到了电影创作:《师父》导演徐皓峰曾在《香港贺岁片:民众心理与后现代文化的双重范本》中总结道,香港人一到过年就变得传统,对喜庆气氛的需求近乎苛刻。常为听一句“恭喜发财”而打断电影情节的正常发展,观众也不会要求情节完整。贺岁片的这种特殊的观赏方式,已经脱离了艺术本身的规律,只能用传播学来解释。
简单来说,为了在新年讨个好彩头,必要时可以牺牲影片叙事结构和情感深度。早年的许多香港贺岁片,诸如《最佳拍档》《富贵逼人》《大富之家》《家有喜事》《金玉满堂》等,与其说是一气呵成的电影,不如说更像是妙语连珠的情景喜剧,结尾更是一家老小齐上阵,对银幕前的观众抱拳祝福,显然不求发人深省,只为讨个团团圆圆的喜气。
然而,早年内地不少导演却把这一传播规律直接曲解成了做烂片的理由。继《西游降魔篇》之后,2013-2015年之间,出现了大批拙劣的西游题材跟风者,以及胡乱拼凑桥段的港式喜剧,甚至还出现了“综艺电影”《爸爸去哪儿》,其全无叙事逻辑可言,完全由电视综艺节目片段碎剪而成,还连续上映了两年。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
或许是市场对层出不穷的闹剧终于审美疲劳,大众回过头来,还是期待周星驰。2016年《美人鱼》横空出世,席卷了市场,其他所有影片票房加起来都没这一部多。2017年韩寒的《乘风破浪》初次进入春节档,虽然市场表现还是排在《大闹天竺》《功夫瑜伽》《西游伏妖篇》三部豆瓣均分不到5分的电影之后,但“重量不重质”的负面循环终于已经开始有了被打破的趋势。
烂片霸榜的状况,终于在2018年彻底结束了,彼时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系列拍到了第二部,“唐探宇宙”苗头初现;《红海行动》更是后来居上,对前者实现了反超。再往后,2019年的《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韩寒系列拍到了第三部《飞驰人生》。2021年,贾玲打破女性导演票房纪录,并跻身国产电影票房榜前三,“唐探宇宙”也变得越发完善。
这个趋势不难看出,春节档影片类型变得越来越丰富,包括玄幻、科幻、战争、亲情、悬疑等,不再以“合家欢喜剧”为主——或许这还是出于大众心理的不同。香港太小,明星经常上街买菜,和大众离得近,民众总忍不住把明星看作自家的兄弟姐妹,因此观影倾向自然也以爱情亲情为主。而在内地,人们更为宏大叙事所吸引,只要质量过硬,观众的口味并不会局限在某个题材上。
随着题材拓宽,票房也在一路走高,占全年比例也越来越大。2013年至2021年,春节档票房从7.7亿元增长至78.4亿元,提升了整整10倍还多。阿里影业灯塔研究院发布的《“后疫情时代”电影档期策略研究报告》中提到,2021年,春节档和国庆档两个档期的票房之和已经超过当年全部大盘票房的1/4,集中效应比2018年和2019年更明显。
《红海行动》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大档期之外的日子,市场表现似乎显得有些萎靡了。据相关媒体统计,2017年单日票房不足5000万有33天;2018年单日不足5000万的天数有49天;到2021年已超过80天,甚至还产生了不少单日票房在3000万以下的天数。院线平时生意不好做,纷纷把重注都押在了春节、国庆等大档期上,并且开始涨价,希望能一次性赚够一年的开支。
据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底,中国电影市场共有影院14235家、银幕80743块,银幕数正式突破8万块大关——但上座率却并没有饱和。《“后疫情时代”电影档期策略研究报告》中也提到:尽管春节档创收最多,但大档期也有上限。尽管2018年至2021年春节档票房屡创新高,但三年来上座率并非逐年增长,2018年上座率为47.7%,2019年为35.5%,2021年为45.0%。上座率几乎到达了上限的情况下,档期票房上涨,更多还是归因于票价。
2021年,随着“就地过年”的号召,看电影又成了不少一二线城市留守年轻人的唯一娱乐选择。于是不少城市票价又开始飞涨。中国新闻周刊梳理多个票务APP发现,就《水门桥》《奇迹·笨小孩》《四海》这些大热影片,北京多数影院票价较往常价格翻了一倍,就连五环外的很多冷门影院平均价格都涨到了80元以上,闹市区个别影院甚至超过了150元。
不过,春节一年反正也就一次,贵点也就贵点吧。只是希望影片质量都能对得起这个价。
1
我是脆皮。
冬奥闭幕式,毫不意外刷屏全网。
总导演张艺谋,再次被送上热搜。
本以为,一场开幕式,已经将中国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
没想到,闭幕式里,再次刷新了世界对中国浪漫的认知。
张艺谋,真的太懂怎么表达中国人的情怀了。
来时迎客松,是我们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
送时折别柳,是我们对这场盛事最深沉的纪念。
迎客松
折别柳
短短两个镜头,说尽了中国文化里的热烈与含蓄。
开幕式上,一朵朵雪花承载着世界各国的冰雪。
汇聚到一起,高高升起。
闭幕式上,冬奥之火又散落成了一个个雪花灯笼。
在所有人的心里留下了一颗火种,生生不息。
从虎虎生威,到连年有余。
从24节气,到12生肖。
张艺谋把整场闭幕式,做成了冬奥会最后的彩蛋。
处处有巧思,处处是惊喜。
怪不得网友都要感叹:张艺谋,到底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
没有人知道,他的极限在哪。
2008年,他用恢宏的场面和设计,表达了中国需要让世界看见的迫切。
2022年,他又用极其内敛的表达,展现出我们的从容自信。
他总能恰到好处又无比精准地,讲出中国人的心声。
每一次,都能给我们带来超出想象的想法与惊喜。
如此旺盛的创造力,甚至让人常常忘记,他今年,已经71岁了。
别人的71岁,是安享天年。
而张艺谋,却仍在不断地拓宽着自己的边界。
“只有张艺谋才能超越张艺谋”,这句话并不是一句简单的梗。
从他身上,我们才真正明白。
只要不给自己设限,一个人的人生,到底有多少种可能。
2
冬奥会开幕式结束之后,张艺谋的妻子曾在微博上发过一段长文。
说了一个在冬奥会背后不为人知的张艺谋。
妻子说,他的每一天都排得很满,有时候甚至可以不睡觉。
“临近开幕式最后几个月,都是靠药在维持才能说出话”。
“连续几天发高烧忽冷忽热盖两层被子,白天工作量却丝毫不减”。
“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用近乎疯狂的工作强度在消耗自己的生命”。
有人说,妻子是在夸大其词。
但其实,熟悉张艺谋的人都知道,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张艺谋能拼到什么程度呢?
网上曾有人概括过他一天的日程。
担任冬奥开幕式总导演期间,他同时承担着国庆70周年晚会总导演的任务。
顺便完成了《一秒钟》《坚如磐石》《悬崖之上》《狙击手》4部电影的拍摄。
一天工作20个小时,同时推进9个项目;
特殊时期,每天只睡3个小时;
开会到凌晨2、3点家常便饭。
开幕式上那个让全世界赞不绝口的点火形式,就是张艺谋在凌晨4点想出来的。
你甚至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哪来的那么多精力。
以他现在的地位来说,其实大可不必这么努力。
70岁了,也该享享清福了。
可张艺谋偏不。
他像一台永动机一样,永远不知疲倦地运转着,一刻不停。
所有人都觉得,他的成功来源于他的天赋异禀,才华横溢。
但其实,张艺谋,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最好的。
张艺谋28岁时,全国恢复高考。
彼时仍在纺织厂当工人的张艺谋,下定决心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年龄超限的他,没有考上导演系。
但因为出色的摄影能力,破格到学校里旁听。
与他同系的,都是田壮壮、陈凯歌这样出生于影视世家的天之骄子。
张艺谋的那点才华,在人才济济的北电,简直不值一提。
他知道,自己必须比其他人更苦、更拼。
他的第一台照片机,是他用卖血的钱买来的。
买不起摄影书,他就直接手抄了20万字。
家里没有设备,他就用生铁铸了个摄影机。
大家都叫他拼命三郎。
后来的张艺谋说起这件事,却只是淡淡地说:比我有才的多得是,假如我还在浪费时间、虚度光阴,说不过去。
没有出色的家境,没有完美的出身,甚至没有聪明的头脑。
多少人一开始就会缴械投降,忍不住就想说服自己:和别人差得太多,再努力也就那样了。
但张艺谋没有。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不懒惰,不服输,不认命。
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执着和努力,活生生地改写了自己命运。
都说艺术无关努力,只拼天赋。
可张艺谋却让我们知道,只要不给自己设限,没有天赋,也能拼出一条路。
3
张艺谋的拼,不仅仅体现在他十年如一日的勤奋上。
还有他对自己不近人情的严苛,和极致的要求。
这种高要求,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筹办上,就可见一斑。
那期间,张艺谋的“变态”几乎逼疯了整个筹备组。
常常是所有人都满意了,张艺谋一句不行,就能将大家几十天的努力全盘推翻。
视频影像主任设计李耕回忆说:“好几个月了,不知道改了多少次了,改得很痛苦,改一次哭一次。”
负责击缶而歌的编导,被折磨到写了辞职信。
负责太极部分的编导,被他否定到崩溃。
在那两年中大大小小的2000多场会议里,“推倒重来”成了被提及最多的词汇。
看似不近人情,其实只是因为张艺谋无法向不完美妥协。
他坚信要不就不做,做了,就要做到百分百还原,做到独一无二。
就说最震撼人心的那个卷轴的创意吧。
这个想法虽然听上去很美,但想要实现,技术问题很大。
它需要在地面上铺设大面积的LED。
上千人踩踏,下大雨淋水,直到正式开幕前,地面LED都没有连续半个小时无故障过。
不是这黑一块就是那黑一块,根本没法用。
所有人都劝张艺谋,算了吧,换个简单一点的。
即便没有卷轴惊艳,至少能保证不在全世界面前丢人。
换别人可能就妥协了,大家心里都明白,开幕式这样的任务,不出错比什么都重要。
可张艺谋偏一意孤行,他宁可边排练边修设备,当即抽调100名工程师紧急加班,逼得生产商的厂长现场大哭。
也一定要实现这个计划。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了开幕式当晚,美轮美奂的卷轴展开时,那惊为天人的一幕。
我始终记得他为了找到开场乐器,把团队逼上绝路时说的一句话:“当所有手段用完的时候,这个设计人员就不走了吗?时装不前进了吗?美术不前进了吗?建筑风格不前进了吗?”
张艺谋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你告诉他这条路不能走了,他绝不会回头了。
但是他能给你开辟出来一条新路,和之前的一样好。
没有高要求,就没有我们看到的一次次破格与惊艳。
他从不屑于墨守成规,固守套路。
他的目标在于开拓,在于突破。
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人生命该有的意义。
特蕾莎修女说:“上帝不是要你成功,他只是要你尝试。”
不要把自己困于一个圆圈里,只要不断尝试,总会有新的突破。
人生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开阔。
4
张艺谋这一路,从来就不是只有鲜花和掌声。
以前人们嘲讽他俗气,土,说他只会搞人海战术,搞大场面。
所以称他“国师”。
他不在乎。
只是一根筋地钻研自己的电影和艺术。
交出来的作品一次比一次惊艳,生生把“国师”变成赞誉。
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他的《北京八分钟》,恶评如潮。
他自己都说:我们所谓圈里头,一片骂声。骂的级别,骂的场合,骂的次数和人,都相当的多、相当的高。
他也不在乎。
而是知耻后勇,开幕式的竞争比稿时,他拉着满满一卡车的道具和资料出现在大家面前。
他的传记作者方希评价他:
“在一条路上,有可能跑的是一个荒野,有可能跑的是一个繁华的街区,我就觉得,他一直在跑。周围总是有很多的喧嚣,有人跟他一起跑,有人中途离开,有人喝彩,有人向他扔臭鸡蛋,但好像从来没有影响他的速度。”
他从来不被任何人定义。
因为他从来就不会只站在原地,守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誉。
或许会有争议,或许要背负骂名。
但是他仍然敢想、敢试。
人生,可怕的并不是年龄,而是因为年龄而自我设限。
有的人,不过是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
村上春树说:有些人的心,是世界上最令人绝望的牢狱。那是他们囚禁自我的牢狱,并非被人凭借暴力关进去,是自己走进去的,从里边锁上牢门,亲手把钥匙扔到铁栏外的。
有时候,你只有打破心里的设限,才能有更多种生活的可能。
真正的强者,都是如张艺谋这样的人。
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即便路上尽是荆棘与痛苦,也要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
好过碌碌无为、平庸地过完一生。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
当你还在抱怨自己的生活毫无波澜;
当你还对自己的平庸而怨天尤人;
当你艳羡别人有了你想要的一切。
不妨先想一想,自己是否也如他人一般,真正拼尽全力地尝试过了。
若没有刻骨铭心的努力过,请不要说自己不行。
人生苦短,你永远也不知道,等待着自己的会是什么精彩的未来。
当你打算放弃梦想时,告诉自己再多撑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再多撑一年吧。
你会发现,拒绝退场的结果令人惊讶。
看不清路的时候,就先跑吧。
因为跑起来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END-
大家好,我是脆皮, 一枚新晋奶爸,创业公司高管。去过很多城市,也曾在路边练摊。现在只想和你说最真的话,持续成长,不断精进。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
“卷王”张艺谋,正和岛
张艺谋,72岁,还在拼,十点人物志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