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耳朵上有个小洞,这种情况很常见。有的长辈会告诉你这种小洞是好运的兆头,代表着宝宝有智慧,又有福气。
事实,真的如此吗?
孩子耳朵上的小洞是什么?其实,孩子耳朵上长个洞,与孩子的智慧与福气无关。在医学上,这种小洞其实是一种发育异常,是胎儿在胚胎期外耳发育异常,称为“先天性耳前瘘管”。
耳前瘘管具有三大特征:
第一、耳前瘘管位于耳朵上,但没有固定的位置。瘘管常位于耳轮脚前,也有少数瘘管位于耳轮的后上边缘、耳屏、耳垂。此外,瘘管多位于单侧耳朵上,也有少部分孩子两只耳朵都有瘘管。
第二、几乎所有的耳前瘘管都与耳廓的软骨膜相连,但没有固定的深浅长短。
第三、耳前瘘管的产生与遗传有关,有些孩子的家长本身也患有耳前瘘管。
据医学研究,耳前瘘管在亚洲儿童中的发病率为10%。在我国,孩子耳前瘘管的发病率为1.2%。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但不会影响身体其他部位的发育,也不会导致孩子听力下降,家长无需太担心。
如何辨析孩子耳朵出现感染及需要处理?大多数患有先天性耳前瘘管的孩子一辈子无症状,但也有少数孩子会出现急性感染,遭受耳朵红肿疼痛之罪。
无症状或无感染现象
如果孩子耳朵皮肤表面颜色正常,没有红肿现象,这种情况无需处理。
有些孩子的耳前瘘管会出现溢液,这是一种有微臭的分泌物。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也不用担心,溢液不属于感染,可用干净的棉签清理分泌物即可。
轻微感染及处理方法
如果孩子的耳前瘘管受到感染,耳朵局部就会出现红肿疼痛。这时,应该带孩子去看医生,依照医嘱处理。
对于轻微感染,医生一般会采用口服抗生素治疗。家长除了按时给孩子服用抗生素外,还需要密切观察孩子耳前瘘管红肿处的状况。如果红肿范围变小,颜色变浅,表明炎症正在好转,无需再带孩子去看医生。
重度感染及处理方法
如果观察到红肿范围变大,颜色变深,或者用手指触摸到有液体波动感,家长就需要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假如出现脓肿,医生根据情况,会采取切开排脓手术治疗。
有些孩子耳前瘘管会出现感染反复发作的现象,在控制住炎症的情况下,手术切除耳前瘘管是最好的根治方法。
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有些妈妈会有疑问,孩子患有耳前瘘管需要注意些什么,比如,可不可以游泳、玩水?
据医学研究,当耳前瘘管不出现感染时,孩子游泳、玩水,不会对耳朵造成影响。
而当用手挤压或抓耳前瘘管,手上的病原体就有可能进入瘘管口,使耳朵遭受感染。因此,对于耳前瘘管,正确的护理至关重要。
这里,给大家分享耳前瘘管护理的小贴士,帮助家长学会正确的护理方式。
平日护理注意事项
Tip1:防止挤压。出现溢液时,注意不要用手去挤压,保持清洁,以免造成炎症扩散,引起感染。
Tip2:正确使用辅助工具。可以使用干净的棉签擦拭溢液,注意不要用不干净的牙签、针等异物戳小洞。当感染时,应找医生处理,不要自己挑破脓肿。
Tip3:学会正确的清洗方式。洗脸时,用清水洗干净耳朵前后,洗后,用棉签擦拭干,注意不要用力过大。
手术后护理注意事项
Tip1:观察伤口。注意观察孩子伤口有无出现异样,比如,红肿、疼痛或有渗液流出。
Tip2:保护伤口。注意保持孩子伤口清洁及干燥,比如,洗头后,应及时擦干孩子头发,避免湿头发触碰到伤口。
Tip3:让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为避免孩子抓挠伤口周围皮肤,家长应经常帮孩子修剪指甲。
孩子患有先天性耳前瘘管,不是福气,也不是灾祸。家长无需过于担心,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掌握耳朵正确的护理方式,并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是为孩子耳朵保驾护航的最好方法。
阝是一个汉字偏旁,读音为fǔ。俗称"软耳刀"、"双耳旁"、"双耳刀",在左为"左耳刀",在右为"右耳刀",看似人的耳朵,实际上与"耳"并无关系。
当阝作为左耳旁的时候,同"阜"。"阜"的本义是土山,原始山坡的象形。左耳旁的字本义大多与山、土地、地形有关,如"陵"、"陡"、"险"、"陆"等。
当阝作为右耳旁的时候,同"邑"。"邑"的本义是国家。右耳旁的字一般与城邦、国家有关,如:邦、都、郊。有的姓与地名有关,所以也带有"阝",如:邓、郑、郭、邢、邹、邬。
我们在一年级学习双耳旁的时候,了解了这些知识,就能很好地归纳学习!
那么我们在一年级常见的双耳旁汉字有哪些呢?
分享一下一年级常见双耳旁的汉字:
左耳旁有:阴、阳、队、防、陵、陡、险、陆、阿、阶、陈、陷、阱、降、限、陪、隘、隐、陨、院、陕、陌、阻、附、际、阵、陋、除、阮、陶等;
右耳旁有:邦、都、郊、邓、郑、郭、邢、邹、邬、那、邻、郎、邪、邮、部等。
一年级常见左耳旁的汉字
一年级常见右耳旁的汉字
我们理解和积累了这些常用的双耳旁汉字,也要熟练使用,这边分享一些双耳旁的考试知识点:
请用阝+字组成新字,并组词。
双耳旁在左边,例如:阝+日=阳 太阳 阳光 我们可以写:
阝+月=阴 阴天 阴雨
阝+人=队 团队 队伍
阝+方=防 防守 防止
阝+完=院 学院 院子
阝+车=阵 方阵 阵地
双耳旁在右边,例如:令+阝=邻 邻居 邻近 我们可以写:
邮+阝=邮 邮票 邮局
交+阝=郊 郊外 远郊
者+阝=都 都城 首都
牙+阝=邪 邪恶 辟邪
总结:我们学习了双耳旁,知道了左耳旁的字本义大多与山、土地、地形有关;右耳旁的字一般与城邦、国家有关,如:邦、都、郊。有的姓与地名有关。
大家一起加油学习,欢迎收藏、关注、分享,感谢!
1,本次更新一个常用部首:“阝”,一共20个字:
队、阡、邢、那、邦、邪、邬、阮、阱、防、阳、阴、阵、阶、邮、邯、邰、邱、邵、邸。
2,考虑到图片过多,因此部分生僻字没有收录,选字是根据APP“新华字典”的顺序。
3,重点练习“队、那、邦、阳、阴、阵、邮”七个字。
4,以下图片的书写所用的笔与纸,纸为淘宝店铺“清宁草堂”的米字格纸,笔为普通0.7MM的中性笔。
二、字库以及简要讲解。队的要点在右边人字撇的起笔,要靠右一点,以此来增加“队”字上半部分的宽度,来平衡下方的撇捺的宽度 。
关注两个竖笔的宽度,尤其写第二个竖笔的时候,两个竖笔形成的对应关系要把握一下,即,写的时候眼里要有第一个竖笔。
“刑”注意三个竖笔的关系角度基本一致,尽管形态上并不相同。
左边的部分,注意斜钩的角度,几乎和撇平行,撇的角度可以略微一点,不能小,即撇和斜钩的距离不可以越来越i近;右边的耳朵旁起笔要比左边低。
邦左边的撇角度不要太大,角度接近竖,和右边的长竖才比较容易配合到一起 。
左边的“牙”的短竖,应该是一笔成竖折,但是短竖不宜和竖钩太远,因此短竖在靠近竖钩起笔的前提下,将横画往左适当延长,效果较好,不过不建议明显分成两笔来处理。
左边的“乌”不要写的太瘦长,尤其上方的横折钩,注意压缩一下高度。
“阮(音软)”,姓氏,清代书法家阮元大家或许听说过。不是很好写注意右边的“元”,第二横的右边不要超过第一横太远。
除了用在“陷阱”这个词里,并不常用,把“井”字练好就可以了,难度不大。
难度较大,本身“方”和带“方”的字都不易写,写右边的“方”时,注意控制好宽度,以配合左边完成整个字的长宽比的合理搭配,避免长横太宽导致整个字过扁。
右边的“日”比较小,要和左边配合,必须注意“日”的两竖,正而直,并且把握好长度。
无论是前面的“阱、阳”,还是这个“阴”,都要关注竖笔与竖笔之间的角度和宽度的问题,比如“阴”,整个字的框架就是左右两个竖笔构建的。
到这里,应该能看到我在写左耳旁的时候,竖笔并非千篇一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写直写正,另一种就类似“阵”,以及前面的“阡”的写法,从“阵”和“阴”看的比较明显,阵字为了与右边“车”的长横配合,因此略带一点“(”的弧度,感觉就像是长横将它顶弯了一样,显得左右两部分很和谐。
说到底,还是竖笔。
不要把左边的“由”的“田”的部分写的太扁了,右耳旁的起笔和“由”的第一横大致平齐,与“由”的竖笔顶部位置没有多少关系。
仔细看,横和竖几乎都有一个平行等距的关系,右耳旁依然与第一横平齐。
“邰”,姓氏,左边的“台”注意上方的“厶”和下方的“口”的宽度问题。
仍然是横、竖的组合,关键还是在间距和位置上。
和“卲”的写法大同小异,这两个字也都是姓氏,不知是否通假?
这个字只在“府邸”这类词语里偶尔可以见到,但是在结构上很有意思,因为左边的“氐”正好是往右伸展的字,很容易和右耳旁冲突,需要对它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变形,大家不妨仔细观察一下,对结构的理解是一个考验。
|策划/编辑:Fanny 责编:yellow&cici 审核:李云
脸上身上长斑长痘并不稀奇,可如果耳朵长了一个个硬包呢?
之前在B站发了关于耳朵长硬包的视频,不少同学都激动地表示戳中了自己的痛点:“是我了”、“正在长”、“监 拆 懂?”、“多年疑问终于得到解答”……
还有小伙伴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辛酸血泪史:
耳朵周围为什么会长硬包?
耳朵周围的小硬包,可能是寻常痤疮、疖(火疖子)、表皮样囊肿、瘢痕疙瘩等。
● 寻常痤疮
寻常痤疮就是我们熟知的痘痘,在中国,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痤疮发生。好发于青少年和年轻成人,个别人群30岁以后还会长还会复发(称为晚发性痤疮)。
痤疮发病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炎症、基因等有关,此外熬夜、饮食(甜食、牛奶)、压力等也可能加重痤疮。
痤疮好发于面部,但也常累及头皮、前胸、后背等皮脂腺富集和皮脂腺功能亢进部位。
(寻常痤疮的囊肿性皮损,由炎症诱发)
● 疖肿
疖肿起初是毛囊性炎症性丘疹,后渐增大成红色硬性结节,有疼痛及压痛感,又红又肿又痛又硬。主要由细菌感染导致,好发于面部、颈部、臀部、臂部。
● 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又叫表皮囊肿、角质囊肿,是最常见的皮肤囊肿。外观呈圆形隆起性结节,有弹性,通常为皮肤色或青灰色囊肿。
好发于青年、儿童,可发生于任何部位,通常发生在头皮、面部、颈部、躯干及臀部等部位。成因尚不清楚,只有少数和外伤表皮植入以及毛囊炎有关系。
● 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是皮肤损伤后愈合过程中胶原纤维的过度亢进增生,形成的异常瘢痕组织。出现在耳垂时,最常见的原因是打耳洞或耳部外伤后。
如何解决这些硬包?
● 痤疮
轻度痤疮以外用药治疗为主,比如阿达帕林、维A酸、他扎罗汀等,如果无法耐受这些维A酸类药物,也可选择外用水杨酸和壬二酸。
中度、中重度痤疮还需要考虑结合口服异维A酸或四环素类药物。
● 疖肿
轻症: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软膏等抗生素软膏。
脓肿:去医院由医生诊断是否需要切开排脓。
● 表皮样囊肿
比较顽固,用药效果可能不好,需要去医院由专业医生决定是否切除治疗。
● 瘢痕疙瘩
常见治疗方法有激光治疗、手术切除、浅层放射治疗或者注射治疗等。如果出现了伤口破溃感染及伴有明显瘙痒、疼痛等情况,建议尽早进行治疗。
至于外用祛疤痕产品比如喜辽妥(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芭克(硅胶软膏),康瑞保(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积雪苷霜软膏等,它们一般用作辅助治疗,可以使用,但作用非常有限。
日常护理措施
● 对于疖肿,日常要注意适度清洁。疖肿不仅容易发生在耳垂、耳廓,还容易发生在前胸后背等部位,所以除了要清洁耳朵外面的皮肤,其他部位也要做好清洁卫生。
● 对于痤疮,日常调整生活作息,少熬夜,适当清洁皮肤,有利于预防减缓痤疮。
● 对于之前有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家族史的人来说,还是要尽量避免穿耳洞。
● 挤包一时爽,一直挤包一直惨。不要为了一时爽就动手随便挤压这些硬包,容易继发感染、留下瘢痕。
大家还有什么皮肤或护肤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关注人数较多的问题,会考虑给大家专门出文章讲讲~
〔参考文献〕
[1]赵辨主编.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 下 第2版[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04.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2021年12月02日
由「皮肤科杨希川教授」原创,旨在为读者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如有皮肤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