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怀疑探索者
最近我解答了关于《易经》“是不是迷信”的提问(见本文的“附录”部分),提出:古往今来,《易经》没有对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劳动实践有任何推动作用。这立即就炸了锅,受到了很多人的指责。好比,有一群人围坐一圈在吸毒,我大喝一声,你们不能再吸了,这玩意有害,他们就很是不屑的对我说:混蛋!老祖宗吸了几千年,这可是文化瑰宝,你这么可以说它有害?!
网民1:易经,用科学是无法解释的,或许比现代科学更高一级文明的产物,易经包罗万象信息在内,以目前人的认知,怎能解释清楚呢?
【点评:
你怎么知道科学无法解释《易经》?
你怎么知道存在更高一级的文明?
你怎么证明《易经》与更高文明有关联?
你怎么证明《易经》包罗万象?
你怎么知道人的认知不能解释?
以上5个提问,你如何解答我?
你说了一大堆,你也无法解答这个问题——《易经》具体的用处。】
网民2:不敢苟同作者的观点。......最要命的是,您现在使用现代汉语来诋毁《易》经,有很多词就来源于易经。不夸张的说,只要你说汉语,你的思维就浸泡在易经了。在此就不展开了。易经之广大悉备,穷尽所有现代电子比特都无法尽以描述。所以您的观点,只能呵呵了!
【点评:
佛经也给汉语带来了很多新的词汇,比如“一刹那”。但是,佛经只能起到安慰作用,并没有在劳动实践、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科学知识技术发明方面有任何促进作用。《易经》也是类似。虽然受它影响,创造了一些词汇,但是即使没有《易经》,依然不影响我们表达,我们一定可以创造别的词汇来替代它们。
至于《易经》蕴含的“思想”,并不是特别了不起的思想,不过是很朴素,很简单的道理,没有体现出什么“大智慧”。《易经》并不神秘,没有必要神话。
最后,您说了半天,依然没有举出《易经》再劳动实践上有具体用途的实际事例,完全是自夸。】
网民3:你敢怀疑否定《易经》,这是一部深奥科学大作,没缘分你都学不了、学不进去,像你这样不懂阴阳、不懂五行、不懂因果的糊涂虫,会讨论个啥呀?笑话!
【点评:
五行不过是战国时期邹衍为了推行政治理念吓唬君王编造出来的学说,连他自己都未必信。五行也不是真正的学问,而是粗陋的玄学。
而中微子就是没有阴阳性质的,构成万物的是夸克,也不是阴阳。所谓的“阴阳”,不过是对现象的一种粗浅认知。比如,黑夜和白天,不过是地球表面接受恒星电磁波能量强弱有变化,或者是热力学意义上的简单区别,与“阴阳”没有关系。在一个炽热的中子星上假设也有生命存在,它们区分不出所谓的“昼夜阴阳”。
至于因果,科学上的因果与神学的因果不是一个概念,神学所言之“业力”是虚构的,不存在的,而量子力学证明有时候并不必然存在因果。
所谓“没缘分学不了”,让我想起有人吹嘘说:在深山老林里面有一个白胡子老头,他武艺高强,可以一个人打1000个泰森,但是没缘分你们见不到他们。
最后,你说了一大堆虚的,还是没有《易经》有用的实锤证据。】
网民4:你这是管中窥豹,不值一驳。汉字也是古人发明的,从甲骨文演化而来,你也别用了吧。古人智慧远超过你。你这思维已经不是中国人了,把中国人的文化之根给否定了。100年前新文化运动,蔡,胡,周等猛将们,都会嘲笑你。
【点评:
汉字是古人的发明,不过并不是特别了不起的发明。即使我们没有发明现在的这种方块字,也必然会发明其他类型的文字。这与智慧没有太大关系。即使没有特别高深的智慧,只要集合大众,时间也足够,加上一些生活经验,也必然可以发明文字。文字在文明发展上具有重大贡献,但贡献大不代表发明者就具有特别高超的智慧。发明家不是科学家,并不需要特别高深的智慧或者科学理论知识。爱迪生就是一个典型的发明家,他不是科学家,他也不懂科学理论,一样可以发明创造。
古人的智慧,也未必超过今人。牛顿是不是特别的牛?但是任何一个正儿八经的清华大学研究生都已经超越了牛顿。科学绝对不崇古。古人值得我们尊敬,但不是做偶像的。科学不是被推翻的,也不可能被推翻,而是被超越的。科学智慧,就是最高层次的智慧,我们对所谓“《易经》的智慧”并无必要迷信。
中国人的思维为什么不能改变?在古代,给皇帝恭敬的磕头,挨完板子打还要谢恩,就是中国人的主流思维。而今已经走向了文明时代。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但也是落后的根。《论语》《孟子》也是文化的根,其中有很多优秀的思想,你为什么不提这些优异的,偏偏要捍卫落后的?如果有一张皮衣,文化只是皮衣上的装饰,换了装饰,皮衣就不能御寒了?
最后,你给人扣了一大推帽子,还是无法拿具体事例证明《易经》有用。】
@鲁中居士 ,易经如果有用,那就是有一些朴素的哲学思辨,具有一些文化考古上的价值,并不是它真的可以指导生活实践,拿它来占卜完全也是失败的。就更不要提什么“超科学”“大智慧”了。
至于“易经的思维”,任何一个智商正常又善于思考的普通人,他都可以做到,即使他从来没有读过《易经》这一著作。《易经》里面不过是阐述了简单的道理,在生活中也能自己体悟出来。
附录:《易经》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易经》,是古代先民创作的一部算卜的书。可以看出来,那个时代文字还没有完善,先民不知道如何用合适的语言文字描述,所以采用了一些图形来替代。我们不要迷信世面上某些解读者对《易经》的吹捧,这些人把《易经》拔高到很骇人的地步,甚至认为是超越宇宙的“大智慧”。可以非常明确的说,这些话都是鬼话,都是糊涂蛋在扯淡。《易经》里面有非常朴素的哲学思辨,这在当时的年代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毕竟《易经》成书太早,很多知识都没有掌握,完全是依靠个人的臆造,难免粗陋。
我们也不宜夸大《易经》的作用。一个伟大的东西,除了文化上的意义,必须有实打实的作用。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易经》,请问,有谁真正的利用这部书改善了生活的?
至于所谓的“计算机二进制来源于《易经》的启发”,这种辟谣了几十年、几亿次的低级谣言,没有必要拿来炫耀。
如果《易经》真的这么厉害,直接去预测一下开奖号码,岂不是快哉?
在中华民族无数次面临危机的时候,依靠的是仁人志士拼命的干,这时候《易经》又在哪里呢?为什么没有从《易经》里面找到解救民族危机的方法?
电影《神鞭》剧照。傻儿面对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最终改弦更张,剪掉了自己的辫子,变“神鞭”为“神枪”,成为北伐军中的神。
当中国在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领域全面落后于西方,继而挨打受气的时候,《易经》又在哪里?
我们苦苦钻研了《易经》几千年,为什么没用悟出任何对科学生产,劳动实践有益的东西?现代企业管理,近代科学,哪一项与它有关联?
古往今来,我们有那么多的易学大师,天天把牛皮吹得震天响,为什么当年就没有占卜出地球是圆的,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位?
《易经》,就是一种迷信。祸害了国人千年的迷信。它不是我们需要的东西。我们迫切需要的是代表先进文明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不是文王先天六十四卦之类的鬼扯。
近半年来我钻研《易经》术数类书籍多一些,对易理类反而读得少了,反复读的一本书只有金景芳的《周易全解》。当有人让我推荐《易经》入门书时,我除了把去年写的一篇文章《你问我《易经》是如何入门的?》之外,还重点推荐了以下这三本书。
一、《易经的奥秘》,曾仕强说到《易经》入门书,我曾不止一次提到曾仕强的《易经的智慧》,共6册。说实话这套书内容有点多,一般人读不完。后来我读了他的另一本讲座合集《易经的奥秘》,才发现它更适合当作普通人的易经入门书。
虽然我在网上看到不少人吐槽这本书,也说曾仕强先生的解读过于随意了,似乎没有多少理论依据,但是能把深奥的《易经》说得接地气且通俗易懂,也很了不起。再说了,即使不喜欢读书的人,为了入门,也能轻易找到相关的18集讲座来看。
不过我还是建议读书。这本《易经的奥秘》从什么是阴阳,什么是太极,什么是八卦等基础知识讲起,再说到与《易经》相关的一些常识,比如《易经》的思维、《易经》与家庭等。一般来说,你读完这本书就对《易经》有初步的了解了。
二、《周易全解》,金景芳/吕绍纲说本书是《易经》六十四卦解说最好的书不为过,只要你把这本书啃下来,其他关于解读六十四卦的书就可以不用看了。因为它是目前权威的《易经》解说经典,以现代视角去解读古籍,看法独到,有理有据。
重要的是,它不像其他书一样恨不得一开头就表明立场,完全否认《易经》是卜筮之书,好像害怕引火上身一样撇清彼此的关系。而本书作者则承认《易经》有占卜的用处,但不限于此,它的价值在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这本书对《易经》每一卦的解读都言简意赅,不会长篇大论,却字字珠玑。后面对《系辞传》等详解也很有价值,不过你想了解孔子的《十翼》,建议阅读张绍金的《孔子讲易经》更好。总体而言,这本《周易全解》值得放在床头,常读常新。
三、《<易经>对话录》,孙映逵本书的副书名是《六十四卦中的人生哲理与谋略》,书的内容也是基于此展开对话的。假如你有了一点点《易经》基础,读起来非常顺畅,作者采用了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的,让人读起来觉得很有意思,至少不让你感到枯燥。
即使你没有任何基础,读起来也不难,它都会把每一个卦的卦辞和爻辞都写出来,再译成现代文,简单明了,相当好懂。每句话下方还附上作者的提示,告诉读者话中的另一层意思。
而作者设计的对话,并非为了标新立异或让读者更轻松阅读,而是用这种方式把读者在看书时的疑问尽可能地罗列出来,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比干巴巴地说教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读者也更容易理解。
这三本书相对正统,读了之后不会把你的思想带偏,你不用担心作者的观点天马行空,随便乱说,你完全可以放心去读。假如你想读趣味性十足的《易经》入门书,也可以读熊逸的《周易江湖》,或者类似于《图解易经》这样的书,收获也是很大的。
历来通天道者无不精通《周易》。
《易经》即是中华文化之源,亦是天地运行规律之根。
具体来说,学习《易经》的好处,至少有三点:
一、培养哲学思辨能力。《易经》的本质是一门哲学理论,它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辩证的深刻思想。掌握了《易经》,就掌握了一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二、滋养优秀国学底蕴。《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是中华民族万千年智慧的结晶。中华一切优秀传统文化都扎根于《易经》,了解了《易经》,就了解了中华传统文艺、政治、生活等方方面面。
三、掌握明辨是非能力、避免上当受骗。俗话说,“善《易》者不卜”,真正洞悉了《易经》的人,已然洞悉了人生。即便占卜,也只是在自己心有困惑不能定夺的情况下,才借助《易》理解惑,而不是心存侥幸自欺欺人。少了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也就不会轻易地陷入骗局。学了《易经》,自然就明白趋吉避凶的法则——“无咎”。
《易经》曰:“参(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这里“参伍”的意思 ,是《易经》留给后人的诸多奥秘之一,两千余年来,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参”,在古代有时候写作“叁”,是数字“三”字的大写,而不是人参的参。“伍”,则是数字“五”字的大写。
关于“参伍”,历来有很多争议,而本文赞同应从历法的角度来理解。
为什么呢?《易经》有言:“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
天上有什么?天上有日、月、星,称为三辰。
地上有什么?地上有金、木、水、火、土,称为五行。
正如《左传》中所说:“天有三辰,地有五行。”
所以,“参伍以变”就是说,我们要观察、研究天地间各种自然现象和四时的季节变化,从中找出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律。
“错综”,在《易经入门•基础篇》中我们讲过,它本来是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形之间的关系,这里是用错综来表示各种现象交错、综合在一起,从而显得情況异常复杂。
然而不管情况如何复杂,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也就是相互之间存在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在《易经》里面体现为数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易数。
“错综其数”,就是按照《易经》所揭示的规律进行易数的推演。
“通其变”,这个“通”表示了解、精通;
“遂成天下之文”,这个“遂”表示于是、就;
这个“文”,现在我们写作有“纟”的“纹”,表示纹理。自然界中万物都有纹理,纹理的形成有一个复杂的过程。
由于我们通晓了“参伍以变”,所以也就知道了纹理形成的原因和形成过程。相应地,我们也就知道了事物的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同时这也是《易经》中卦辞和爻辞的创作依据。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这个“极”表示穷极,穷极什么呢?即通过易数的推演,穷极数的变化。
就像现在的军事演习一样,并不需要实兵、实弹演习,只需通过计算机兵推,输入各种参数,也就是模拟数据,基本上就能达到实兵、实弹演习的同等效果,这也是对未来战争结果进行预测的一种方式。
通过“极其数”,你就能知道、了解、掌握天下各种事物的变化之象,这个变化之象包括过程之象和结果之象。
一卦里面,你既可以看整个卦的卦象,也可以看动爻的爻象,也可以看到从初爻到上爻的所有爻象,从而看出事物的变化之象,这就是“遂定天下之象”。
“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是作者对《易经》的又一次赞叹,所谓“天下之至变”,是对日月运行和天地四时变化规律的认识,这一规律的核心就是历法。
如果说《易经》所显示的,不是天下万事万物的变化之象,那么还有谁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今晚八点,教你如何学易经!
(学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好消息!尹红卿《易经入门》系列课程
五折优惠,仅限今日!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入万千人家↓
↓传统文化优质课程免费领↓
下载“学国学网”APP,尽享更多优质好课!来源:“学国学网”微信公众号(ID:lexueguoxue)学国学网,专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