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过故人庄的诗意简短 过故人庄的诗意简短20字

发布时间:2024-07-01 07:18:50作者:牛奶煮萝莉来源:网络

过故人庄的诗意简短 过故人庄的诗意简短20字

本文目录一览:

绿树青山间向往真正的恬淡—孟浩然《过故人庄》赏析

《过故人庄》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田园诗歌的艺术珍品。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位倾力钻研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留下了260余首诗作。

《过故人庄》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冬,孟浩然随襄州刺史韩朝宗共赴京师。这一次前往长安,孟浩然是受韩朝宗的引谒,将他推荐给朝廷。孟浩然在受引荐的当天,想起上一次与玄宗偶遇的不快,对这一次的觐见犹豫不决,最后还是错过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孟浩然在京城长安短暂停留了半月有余,启程南下,他没有直接回到襄阳。二次入京,依旧空手而归,对于四十四岁的孟浩然来说,有些荒诞可笑。孟浩然在洛阳、许昌和南阳等地盘桓数月,直到开元二十二年(734)五月才回到襄阳涧南园。

这一次从长安回到家,孟浩然心中非常清楚自己几乎没有机会再步入仕途。除了与朋友会面之外,更多的时间孟浩然都住在自家山林里的草庐中,耕作劳动,享受田园之乐。盛夏时节,他望着菜园里长得油油、水灵灵的蔬菜,心里总是透着喜悦和欢畅。这样的乡野生活让他感受到闲适自在,乐得其中。

初秋,几个住在城外的友人请孟浩然到家里做客,他欣然接受了邀请。这一天阳光明媚,天高云淡,孟浩然来到了城外的朋友家,跟朋友们度过了愉快的一天,临别时还不忘约定下一定再面的时间。

《过故人庄》赏析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过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风格平实淡雅的五言律诗,像是诗人写下的一篇日记,细细讲述诗人一次愉悦恬淡的经历,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热爱之情。读《过故人庄》给人的感觉是前眼出现了一派绿意盎然的农村风光和田园美景,然而诗人在诗中并没有使用夸张的词语,这里可见孟浩然对平实文字的运用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

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这一联是事件的开端。

诗人叙述自己受朋友邀请到家中做客,朋友热情好客,准备好了待客的酒食,等待诗人的到来。

“具鸡黍”直白的理解是“准备鸡和黄米饭”或者“准备鸡米饭”,但是对于孟浩然这样文采风扬的人来说,这样的解释就太缺乏诗意。“鸡黍之交”是关于东汉范式和张劭的典故,形容朋友之间重情重义。孟浩然用这个典故既表现出朋友对他的热情款待,又赞美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

颔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联是事件的发展。

走进村庄里,绿树成荫环抱着村庄,村庄依靠着城外的青山,朋友的家所在的村庄远离尘嚣,环境安静,同时又充满生机,让人自然地放松了心情,愿意享受美好的田园风光。这一联对仗工整,节奏明快,读起来都能体会到诗人那一刻轻松愉悦的心情。

颈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一联是事件的高潮。

与上一联的对仗相比较,这一联的对仗中明显能感受到诗人和朋友们的动作幅度增大。前一联是描写自然风光的状态,诗人环顾四周就可以将美景尽收眼底,到了这一联大家纷纷落座,打开窗子,面对场圃,一边畅饮美酒一边探讨农事。

“场圃”是指农家门前的一块空地。夏秋两季碾平后作为打粮、晒粮的场地;冬春两季又翻耕后作为菜圃,合称为“场圃”。“桑麻”指代的是农事活动。

通过这一联的描写,读者可以想象出诗人与友人坐在一起说说笑笑,聊天吃饭的场景。然而诗人也只是用到了非常平实的语言,就能营造出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人遣词造句功力之深厚可见一斑。

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一联是事件的延伸。

诗人与朋友一番畅聊之后,准备告辞,显然愉快闲适的一天让诗人感到意犹未尽,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留下一个开放的结尾,诗人与朋友约定下一次见面的时间。

下一次见面的时间选在了一个重要的节日—重阳节,一看到“重阳”这两个字,就会让人联想到重阳节登高赏菊等习俗,构成强烈的画面感。“菊花”是花中隐士,它寓意不畏劣境,高风亮节。陶渊明对菊的喜爱让菊花逐渐成为隐士的象征。孟浩然在这首诗的结尾处,提到了菊花,更能表现他当时对隐逸生活感到满足。

这是一首在内容和意境的表达上高度契合的诗歌,对于当时的孟浩然来说,他享受悠然自得的隐逸生活。历经磨难,已近知天命的年龄,或许他已经甘愿过隐居的生活,不再纠结于入仕与隐逸之间,内心安宁下来,“话桑麻”、“就菊花”对他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绿树青山间向往真正的恬淡—孟浩然《过故人庄》赏析

《过故人庄》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田园诗歌的艺术珍品。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位倾力钻研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留下了260余首诗作。

《过故人庄》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冬,孟浩然随襄州刺史韩朝宗共赴京师。这一次前往长安,孟浩然是受韩朝宗的引谒,将他推荐给朝廷。孟浩然在受引荐的当天,想起上一次与玄宗偶遇的不快,对这一次的觐见犹豫不决,最后还是错过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孟浩然在京城长安短暂停留了半月有余,启程南下,他没有直接回到襄阳。二次入京,依旧空手而归,对于四十四岁的孟浩然来说,有些荒诞可笑。孟浩然在洛阳、许昌和南阳等地盘桓数月,直到开元二十二年(734)五月才回到襄阳涧南园。

这一次从长安回到家,孟浩然心中非常清楚自己几乎没有机会再步入仕途。除了与朋友会面之外,更多的时间孟浩然都住在自家山林里的草庐中,耕作劳动,享受田园之乐。盛夏时节,他望着菜园里长得油油、水灵灵的蔬菜,心里总是透着喜悦和欢畅。这样的乡野生活让他感受到闲适自在,乐得其中。

初秋,几个住在城外的友人请孟浩然到家里做客,他欣然接受了邀请。这一天阳光明媚,天高云淡,孟浩然来到了城外的朋友家,跟朋友们度过了愉快的一天,临别时还不忘约定下一定再面的时间。

《过故人庄》赏析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过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风格平实淡雅的五言律诗,像是诗人写下的一篇日记,细细讲述诗人一次愉悦恬淡的经历,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热爱之情。读《过故人庄》给人的感觉是前眼出现了一派绿意盎然的农村风光和田园美景,然而诗人在诗中并没有使用夸张的词语,这里可见孟浩然对平实文字的运用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

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这一联是事件的开端。

诗人叙述自己受朋友邀请到家中做客,朋友热情好客,准备好了待客的酒食,等待诗人的到来。

“具鸡黍”直白的理解是“准备鸡和黄米饭”或者“准备鸡米饭”,但是对于孟浩然这样文采风扬的人来说,这样的解释就太缺乏诗意。“鸡黍之交”是关于东汉范式和张劭的典故,形容朋友之间重情重义。孟浩然用这个典故既表现出朋友对他的热情款待,又赞美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

颔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联是事件的发展。

走进村庄里,绿树成荫环抱着村庄,村庄依靠着城外的青山,朋友的家所在的村庄远离尘嚣,环境安静,同时又充满生机,让人自然地放松了心情,愿意享受美好的田园风光。这一联对仗工整,节奏明快,读起来都能体会到诗人那一刻轻松愉悦的心情。

颈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一联是事件的高潮。

与上一联的对仗相比较,这一联的对仗中明显能感受到诗人和朋友们的动作幅度增大。前一联是描写自然风光的状态,诗人环顾四周就可以将美景尽收眼底,到了这一联大家纷纷落座,打开窗子,面对场圃,一边畅饮美酒一边探讨农事。

“场圃”是指农家门前的一块空地。夏秋两季碾平后作为打粮、晒粮的场地;冬春两季又翻耕后作为菜圃,合称为“场圃”。“桑麻”指代的是农事活动。

通过这一联的描写,读者可以想象出诗人与友人坐在一起说说笑笑,聊天吃饭的场景。然而诗人也只是用到了非常平实的语言,就能营造出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人遣词造句功力之深厚可见一斑。

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一联是事件的延伸。

诗人与朋友一番畅聊之后,准备告辞,显然愉快闲适的一天让诗人感到意犹未尽,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留下一个开放的结尾,诗人与朋友约定下一次见面的时间。

下一次见面的时间选在了一个重要的节日—重阳节,一看到“重阳”这两个字,就会让人联想到重阳节登高赏菊等习俗,构成强烈的画面感。“菊花”是花中隐士,它寓意不畏劣境,高风亮节。陶渊明对菊的喜爱让菊花逐渐成为隐士的象征。孟浩然在这首诗的结尾处,提到了菊花,更能表现他当时对隐逸生活感到满足。

这是一首在内容和意境的表达上高度契合的诗歌,对于当时的孟浩然来说,他享受悠然自得的隐逸生活。历经磨难,已近知天命的年龄,或许他已经甘愿过隐居的生活,不再纠结于入仕与隐逸之间,内心安宁下来,“话桑麻”、“就菊花”对他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孟浩然《过故人庄》赏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先简介作者: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生于湖北襄阳。他没有做过官,过着隐居生活。他与王维合称为“王孟”。

这是他隐居鹿门山(离襄阳不远之处)时写的一首田园诗。既写农家恬静的生活情景,也写他与老朋友之间的情谊。根据诗的内容看,写作的季节可能是夏末秋初。

再解释部分词语:1.过,拜访。2.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故人,老朋友;庄,田庄。3.具,准备。4.郭,古城墙有内外两层,内层叫城,外层叫郭;这里的郭,应指村庄的外墙。5.场圃,场,是指翻晒粮食,碾轧谷物的空地;圃,菜园。6.把酒,端起酒杯;把,是动词,不是介词。8.话桑麻,说说农家事。桑麻,指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9.就:接近,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由于这首诗通俗易懂,加之我对一些词语做了解释,所以,就不再用白话翻译了。

现在赏析这首诗。

我想试用“起承转合”这4个字,来分析这首诗独特的写作艺术。

一.先说首联(即一、二两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叙事艺术。

这两句似乎只是一般的叙事,告诉读者的,就是有人请诗人吃饭而已。但你仔细想想,就会觉得其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注意诗句中的两个人(“故人”“我”)与两种食物(“鸡”“黍”):“故人”和“我”,表明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鸡”和“黍”,则是告诉读者,他们吃的是有肉有米的田家饭,而不是山珍海味式的佳肴。此外,还应注意诗人用的3个动词:“具”“邀”“至”。“具”是准备,只一个字就写出了“故人”的盛情;而有“邀”即“至”,则不仅写出了“故人”对“我”定会应邀的坚信与期盼,也写出“我”接到“邀”的信息之后的欣喜与迫不及待的行动。于是,诗的起笔两句,就使农家情趣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了。

二.再说颔联(即三、四两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典型化写景艺术。

1.这两句是对“至田家”的承接:诗人来到故人的“田家”放眼一望,这里风光无限,使他应接不暇。如何把他感受到的美景分享于读者呢?诗人匠心独运,采用了典型化写景艺术,即是在满目缤纷的景物中,选取最能代表“田家”恬静特点的那些镜头。这就是,环绕在村边的绿树与横亘于庄外的青山。一个“绿”字,一个“青”字,把明媚如碧且秀色可餐的世界顿时呈现在读者眼前。用今天的时髦词语来形容,故人的田庄就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诗只10个字,就使我们的眼睛(视觉)、鼻子(嗅觉),甚至嘴巴(味觉),共同享受到了绝美的农村风光与静谧的田园生活。

三.接着说颈联(即五、六两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转折艺术。

颈联两句至少有三大特点。

1.由写物转到写人。颔联纯粹是写物的,好像诗人用照相机为我们拍摄了两张风景照片似的;而颈联则主要是写人的。但这种转折并不突然,因为前面写的景物太美了,所以就要打开窗户再看看。这一看不要紧,又发现了面前的“场圃”,于是又由“场圃”想到了“桑麻”。而其中的“开”和“面”,“把”和“话”这4个动词,又极其形象地写出了“我”和“故人”一边喝酒、一边神聊的情态。

2.由写远景转到写近景。“绿树”在“村边”,“青山”在“郭外”,这都是远景;而“面场圃”与“话桑麻”却在屋里,在眼前,都是近景。一远一近,既写出了“田家”无时不美、无处不妙的景物,更写出了诗人与故人之间奇景共赏、酒肴共尝的真挚友情。

3.由静态描写转到动态描写。颔联中,不管是“村边合”的“绿树”,还是“郭外斜”的“青山”,都是静景;表现静景的写法,就叫做静态描写;而颈联中的“场圃”与“桑麻”,由于它们前面有表示动作的“面”与“话”,所以,二者就结合成为活的景物了;写这样的景物,我们就称之为动态描写。诗人如此转化描写手法,绝不是刻意玩弄写作技巧,而恰恰是他与故人置身于流觞曲水的环境中,得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倾诉心声的最佳方式。

四.最后说尾联(即七、八两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空白艺术。

尾联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也是前三联的焦点。你看,前面的三联共6句诗,写出挚友相聚时天地所赐的美好景象,以及他们促膝倾谈的快乐。但,最后是写潸然泪下的拥抱呢,还是写依依不舍的话别呢?如果这一笔写得无精打采,或者人云亦云,那就如同诗人前面画出的龙身虽然色彩斑斓,而且活泼可爱,但最后画出的眼睛却是暗淡无光,或者缺少灵气了。而与王维齐名的孟浩然则是独辟蹊径,写出了读者很难想到的诗句来。他把这天领略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佳作,以及他感受到的无穷幸福与深厚情谊,全部集中于最后两句诗中。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句是谁说的?是“故人”说的?还是“我”说的?还是诗人心里想的?有人这样写道:“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这显然是强加于诗人的。也许有人问:“那你说是谁说的?”答曰:“不知道。”大胆猜测一下,诗人是不是有意留下一个空白,让读者自己想象呢?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句中的“还”字当什么讲?我们知道,某一个字的读音与其含义必须放到一定的语境中,才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就这首诗而言,“还”字可以有3个读音,有3种讲法:读 huán时,可当“回”讲;读hái时,可当“再”讲;读xuán时,同“旋”,可当“立即”讲。究竟哪一个是诗人的意思呢?诗人没说,那就只能见仁见智了。可奇怪的是,无论你解释成哪一个意思,都毫无例外地能够表达“故人”与“我”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他们对相聚的期待。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句是诗的结尾,也是诗的开头。说结尾,就是起承转合的“合”,是对全诗的回顾与总结;说开头,就是绘制了下一首诗的蓝图。

请听他们临别时的对话:

“今天玩得真高兴啊!可什么时候能比今天更高兴呢?”

“不久就是重阳节了,那时菊花盛开,满园飘香啊!怎么样?”

“那就定了!”

“说话算数!”

“哈哈……”

“哈哈哈……”

以上所说,或许就是诗人匠心独运的空白艺术吧!

孟浩然《过故人庄》赏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先简介作者: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生于湖北襄阳。他没有做过官,过着隐居生活。他与王维合称为“王孟”。

这是他隐居鹿门山(离襄阳不远之处)时写的一首田园诗。既写农家恬静的生活情景,也写他与老朋友之间的情谊。根据诗的内容看,写作的季节可能是夏末秋初。

再解释部分词语:1.过,拜访。2.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故人,老朋友;庄,田庄。3.具,准备。4.郭,古城墙有内外两层,内层叫城,外层叫郭;这里的郭,应指村庄的外墙。5.场圃,场,是指翻晒粮食,碾轧谷物的空地;圃,菜园。6.把酒,端起酒杯;把,是动词,不是介词。8.话桑麻,说说农家事。桑麻,指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9.就:接近,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由于这首诗通俗易懂,加之我对一些词语做了解释,所以,就不再用白话翻译了。

现在赏析这首诗。

我想试用“起承转合”这4个字,来分析这首诗独特的写作艺术。

一.先说首联(即一、二两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叙事艺术。

这两句似乎只是一般的叙事,告诉读者的,就是有人请诗人吃饭而已。但你仔细想想,就会觉得其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注意诗句中的两个人(“故人”“我”)与两种食物(“鸡”“黍”):“故人”和“我”,表明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鸡”和“黍”,则是告诉读者,他们吃的是有肉有米的田家饭,而不是山珍海味式的佳肴。此外,还应注意诗人用的3个动词:“具”“邀”“至”。“具”是准备,只一个字就写出了“故人”的盛情;而有“邀”即“至”,则不仅写出了“故人”对“我”定会应邀的坚信与期盼,也写出“我”接到“邀”的信息之后的欣喜与迫不及待的行动。于是,诗的起笔两句,就使农家情趣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了。

二.再说颔联(即三、四两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典型化写景艺术。

1.这两句是对“至田家”的承接:诗人来到故人的“田家”放眼一望,这里风光无限,使他应接不暇。如何把他感受到的美景分享于读者呢?诗人匠心独运,采用了典型化写景艺术,即是在满目缤纷的景物中,选取最能代表“田家”恬静特点的那些镜头。这就是,环绕在村边的绿树与横亘于庄外的青山。一个“绿”字,一个“青”字,把明媚如碧且秀色可餐的世界顿时呈现在读者眼前。用今天的时髦词语来形容,故人的田庄就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诗只10个字,就使我们的眼睛(视觉)、鼻子(嗅觉),甚至嘴巴(味觉),共同享受到了绝美的农村风光与静谧的田园生活。

三.接着说颈联(即五、六两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转折艺术。

颈联两句至少有三大特点。

1.由写物转到写人。颔联纯粹是写物的,好像诗人用照相机为我们拍摄了两张风景照片似的;而颈联则主要是写人的。但这种转折并不突然,因为前面写的景物太美了,所以就要打开窗户再看看。这一看不要紧,又发现了面前的“场圃”,于是又由“场圃”想到了“桑麻”。而其中的“开”和“面”,“把”和“话”这4个动词,又极其形象地写出了“我”和“故人”一边喝酒、一边神聊的情态。

2.由写远景转到写近景。“绿树”在“村边”,“青山”在“郭外”,这都是远景;而“面场圃”与“话桑麻”却在屋里,在眼前,都是近景。一远一近,既写出了“田家”无时不美、无处不妙的景物,更写出了诗人与故人之间奇景共赏、酒肴共尝的真挚友情。

3.由静态描写转到动态描写。颔联中,不管是“村边合”的“绿树”,还是“郭外斜”的“青山”,都是静景;表现静景的写法,就叫做静态描写;而颈联中的“场圃”与“桑麻”,由于它们前面有表示动作的“面”与“话”,所以,二者就结合成为活的景物了;写这样的景物,我们就称之为动态描写。诗人如此转化描写手法,绝不是刻意玩弄写作技巧,而恰恰是他与故人置身于流觞曲水的环境中,得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倾诉心声的最佳方式。

四.最后说尾联(即七、八两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空白艺术。

尾联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也是前三联的焦点。你看,前面的三联共6句诗,写出挚友相聚时天地所赐的美好景象,以及他们促膝倾谈的快乐。但,最后是写潸然泪下的拥抱呢,还是写依依不舍的话别呢?如果这一笔写得无精打采,或者人云亦云,那就如同诗人前面画出的龙身虽然色彩斑斓,而且活泼可爱,但最后画出的眼睛却是暗淡无光,或者缺少灵气了。而与王维齐名的孟浩然则是独辟蹊径,写出了读者很难想到的诗句来。他把这天领略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佳作,以及他感受到的无穷幸福与深厚情谊,全部集中于最后两句诗中。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句是谁说的?是“故人”说的?还是“我”说的?还是诗人心里想的?有人这样写道:“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这显然是强加于诗人的。也许有人问:“那你说是谁说的?”答曰:“不知道。”大胆猜测一下,诗人是不是有意留下一个空白,让读者自己想象呢?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句中的“还”字当什么讲?我们知道,某一个字的读音与其含义必须放到一定的语境中,才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就这首诗而言,“还”字可以有3个读音,有3种讲法:读 huán时,可当“回”讲;读hái时,可当“再”讲;读xuán时,同“旋”,可当“立即”讲。究竟哪一个是诗人的意思呢?诗人没说,那就只能见仁见智了。可奇怪的是,无论你解释成哪一个意思,都毫无例外地能够表达“故人”与“我”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他们对相聚的期待。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句是诗的结尾,也是诗的开头。说结尾,就是起承转合的“合”,是对全诗的回顾与总结;说开头,就是绘制了下一首诗的蓝图。

请听他们临别时的对话:

“今天玩得真高兴啊!可什么时候能比今天更高兴呢?”

“不久就是重阳节了,那时菊花盛开,满园飘香啊!怎么样?”

“那就定了!”

“说话算数!”

“哈哈……”

“哈哈哈……”

以上所说,或许就是诗人匠心独运的空白艺术吧!

《过故人庄》,资深教师来讲解这首田园诗中的佳作,不愧为经典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中的日积月累部分,安排了一首古诗《过故人庄》,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律。

本诗写了孟浩然应友人的邀请到乡村老朋友家做客时的情形。

诗中描绘了乡村绿树行行相合,青山依依相伴,屋舍俨俨,农田齐齐的美丽风光。他的老朋友为了款待他,杀鸡烧酒,主客举杯欢饮,对谈农事的画面被孟浩然用五言律诗生动描绘。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情谊深厚和农家田园生活的简朴、亲切。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杜du老师走进它!

(一)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年),唐代诗人,襄阳人,早年隐居在鹿门山读书作诗,后到京城长安游。

他一生不得志,其诗多以山水景物、田园风光为题材,充满对自然及现实人生的依恋,情调健康、明朗,语言朴素清新,但有些诗也流露出抑郁失意的伤感情绪。

其文学成就:他与另外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

主要作品有《春晓》《过故人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名言佳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他人对他的评价:高山安可仰,徒此缉清芬。——李白。

(二)字音组词

黍(黍米)邀(邀请)斜(倾斜)轩(轩昂)

圃(苗圃)还(送还)

(三)学习注释

1.具:准备、置办。

2.鸡黍:指农家招待客人的丰盛饭食,字面上指鸡和黄米饭,黍是黄米,古代认为黍是上等的、最好的粮食。

3.至:到。

4.合:环绕。

5.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

6.斜:倾斜,因为了古诗押韵,有人把它读成霞的音。(注意:我们不读霞的音)

7.轩:窗户。

8.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是菜园。

9.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指的是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10.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11.还:返,来。

12.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古诗边上配了插图,插图生动再现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好景色和“开轩话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情形。

建议同学们结合注释,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和学习古诗的意思。

(四)翻译古诗

老朋友预备了非常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家去做客。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手举着酒杯闲谈庄稼的情况如何?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的时候,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五)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了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了老朋友之间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六)写作特色

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拜访到告别的过程。

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却异常真挚。

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关于这首诗,你还有哪些困惑,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给杜du老师,觉得老师的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给老师点赞,转发哦,你的行动就是对老师最大的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