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65课,专讲《说文解字》“口”部汉字中的一个汉字:和。和是现代汉语常用字,相对内容较多,有读字典的感觉,请耐心。详情如下:
和。《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咊,相应也。从口,禾声。”形声字。“和”字最早写作“咊”,不仅字义与口相关,部首顺序方面,口也在前,所以,这个字归在“口”部,未归在“禾”部,现代汉语201部部首检字法,仍将其归在“口”部。这个字有五个读音:
(一)hè。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此音。给解释称“咊,相应也。从口,禾声。”和的字形演变如下图:
(和字的字形演变)
关于字形:我们看,在金文时期,和字的字形左口右禾与在禾右口并行,古玺印中出现左禾右口字形,小篆字形定为左口右禾,秦汉以后,隶变完后后,结构逐渐统一,作左禾右口之“和”。和的本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本来写作“咊”。这个意义与上一节课讲的“唱”字是一对儿字。有唱有和。《玉篇.口部》“咊”为“和”古文。比如《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仙鹤在阴暗遮蔽之处鸣叫,小鹤跟着应和。再比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
(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和字在读这个音时,本义之外,还有三个意思:
1、附和;响应。这是引申义。比如《史记.汲郑列传》:“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大意是:可是郑庄公在朝,他常常趋势附合别人的意思,不敢真正的评论是对还是错。再比如《资治通鉴.唐顺宗永贞元年》“絪等从而和之,议始定。”(郑)絪等跟随附和响应,商议才最终确定下来。(唐德宗与顺宗的皇位交接,当时很乱,随后就是“永贞革新”)
2、答应;允许。也是引申义。比如《古诗为焦仲卿作》(《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立即就答应了吧,就可以结为婚姻。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3、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比如白居易与元稹,两人经常来回唱和,唱和中,诗词题材、体裁、用韵均依照对方的原作。此处不再举例。
(白居易、元稹、白行简三人像)
(二)hé。这是现代汉语最常用读音。意义很多,举较常用的说说:
1、和谐;协调。也写作“龢”。《广雅.释诂三》:“和,谐也。”《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王弼注称:“不和而刚暴。”
小资料:关于和与龢的区别
“和”与“龢”大部分情况下通用。但二字本义各有所指,“和”一般指声音相应和。“龢”一般指音乐和谐,即《说文》所称:“龢,调也”,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称:“经传多借和为龢”。后来,因为两个字在引申义上多有交叉意义出现,渐渐通用。现在“龢”字并入“和”字,但用于人名除外,比如,书法家翁同龢的“龢”、音韵学家董同龢的“龢”,都不能写作“和”。
(书法家翁同龢与他的书法)
2、适中;恰到好处。《广韵.戈韵》:“和,不坚不柔也。”《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祇、庸、孝、友。”郑玄注说:“和,刚柔适也。”比如《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杨树达《论语疏证》认为:“和,今言适合,恰当,恰到好处。”这跟一般解释认为的“和谐”有差异,我们认可这个解释。
3、喜悦。《书.康诰》:“周公初基,新作大邑于东图洛,四方民大和会。”孔传称:“四方之民大和悦而集会。”周公开始计划在东方的洛水旁边建造一个新的大城市,四方的臣民都非常喜悦赶来集会。
4、和顺、平和。比如,心平气和;和颜悦色。《广韵.戈韵》:“和,顺也。”比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八人姓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孔颖达疏称:”和者,体度宽简,物无乖争也。“这句话的大意是:高辛氏有才能强的子孙八位:……他们忠诚、恭敬、勤谨、端美、周密、慈祥、仁爱、平和。
(帝喾高辛氏画像)
5、和睦;融洽。《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孔传称:“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比如《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吴国与蜀国的关系是同盟国,因此关系是和睦、融洽的。
6、和解;和平。比如《周礼.地官.调人》:“凡和难,父之仇,辟诸海外;兄弟之仇,辟诸千里之外。”这是古代的“移乡避仇”制度。古代主张血亲复仇,如果父母被杀,子女必须复仇。随着时代发展,司法逐步成熟,君主为了维护统治的总目标,针对复仇这件事制定了移乡避仇制度。移乡避仇制度是指:杀人者遇赦免刑(过去经常有天下大赦),而被杀者家中尚有近亲属,为履行赦令,又防止仇杀,被赦者不得返居故乡,要移居外地落户,不同的仇恨,避的距离远近有规定,上述的和难,即指这种仇恨的和解,促进和平。
7、(气候)温暖,暖和。比如:风和日暖。比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用的就是此义。
(王羲之《兰亭集序》局部)
8、调和;调治;调校。《集韵.过韵》:“和,调也。”《周礼.天官.食医》:“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郑玄注称:“和,调也。”食官和医官的职责就是负责调理、调和、做好这些事情。
9、伴随着;连同。比如和盘托出;和衣而卧。比如李煜的词《捣练子.秋闺》:“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10、汇合;结合。《礼记.郊特性》:“阴阳和而万物得。”孔颖达疏称:“和,犹合也。”比如白居易《惜落花赠崔二十四》:“漠漠纷纷不奈何,狂风急雨两相和。”
(白居易画像)
11、两个以上的数相加的结果称为和。比如,一加二的和是三。
12、古代哲学术语。与“同”相对。指要在矛盾对立的诸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真正的和谐、统一。比如《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朱熹的《集注》称:“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这句话的大意是:君子和谐而不结党,小人结党而不和谐,其实就是君子以义相合,可以统一在较高层面,但却不结党营私;小人以利相交,看似和谐,实际上却不能够和谐处事。
13、交易。《管子.问》:“万人之所和而利也。”尹知章《管子注》称:“和,谓交易也。”此外,和还指旧时官府以官定的平价购买商品。比如唐时魏徵《十渐不克终疏》称:“和市之物,不绝于乡间,递送之夫,相继于道路。”这种制度在唐初大力发展了民间经济,也称“官市”,发展到中晚唐,渐渐发展为官府或宫人强买民间物资的现象,才有了白居易《卖炭翁》所描写的那种极端现象。
(白居易《卖炭翁》诗意)
14、古代法律用语,指通奸。《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奸有夫妇人,无问强、和,男女并死。”故三省注说:“和,谓男女相慕,欲动情生而通奸者。”你看,那时对于有夫之妇通奸的处罚有多严重,不管男女,一并处死。
15、古代军营的大门。《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郑玄注说:“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和,就是军门,也称垒门,《说文解字》解释“垒”,就是“军壁也。”军营的营壁,所以有词称“两军对垒”。
(两军对垒)
16、棺材两头的木板。具体解释见《广雅.释器》。某此地区称置棺材叫“和棺材”,就是从这里来的。
17、车铃。悬于车轼,一说悬于衡。《广雅.释器》:“和,铃也。”比如《诗经.小雅.蓼萧》有:“和鸾雝雝,万福攸同。”《毛传》称:在轼曰和,在镳曰鸾。挂在轼上的铃叫作和,挂在车衡上的铃叫作鸾。《诗经》这句的意思是鸾铃叮咚响,万福归圣躬。
18、古代乐器名。(1)小笙。《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2)錞于。军中的一种打击乐器,样子如图:
(虎纽錞于)
19、古代音乐术语。指单纯以吹奏乐器吹奏。《尔雅.释器》:“徒鼓瑟谓之步,徒吹谓之和。”
20、古代乐曲最前面的部分。就像现在说的“引子”。
21、介词。(1)引出服务对象,相当于“替”、“给”。比如汤显祖《牡丹亭.如杭》:“盼今朝得傍你蟾宫客,你和俺倍精神金阶对策”;(2)表示对象,方向等。相当于“向”、“跟”。比如《红楼梦》第八回:“好几处都有,都称赞得了不得,还和我们寻呢!”这是打趣宝玉写的字的一段;
(宝玉写了字,晴雯亲自贴到门头上)
(3)表示相关、比较等,相当于“同”。比如鲁迅《呐喊.自序》:“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4)提前宾语或强调主语,相当于“连”、“连……也”,较不常用,不再举例。
22、连词。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比如我和你,张三和李四,比如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三十功名尘与土)
23、古代州名。就是现在的安徽和县。
24、日本民族名,也用于日本国的别称。日本自称大和民族,简称和。比如和文,和服。
(日本和服)
此外,读这个音时,还用作姓氏。《广韵.戈韵》有载。
(三)huò。有几个用法:(1)掺合;混杂。比如杜甫《岁晏行》:“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铁和青铜。”就是国家铸钱质量下降,这其实关系国家财政,关系国计民生。
(2)蒙哄;欺骗。比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和,请将来着人不快活。”
(《西厢记》)
(3)用作量词。<1>用于时间,相当于“会儿”;<2>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相当于“次”“道”。比如衣裳已经洗了三和;这中药才煮了头一和。
(四)huó。在粉状物中加水搅伴或揉弄使粘在一起。比如和泥;和面。
(和面)
(五)hú。打麻将用语。牌已经符合规定的要求而嬴了叫“和”这其实跟“和”的字义相关,即符合一这规定,和睦、融冾等。比如,和了个满贯,和了个清一色。在口语里常常与“胡”通用,但书面语,正确的写法一定是“和”,不是“胡”。
(麻将胡牌)
和的小篆写法如图:
(和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第165课,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65课,专讲《说文解字》“口”部汉字中的一个汉字:和。和是现代汉语常用字,相对内容较多,有读字典的感觉,请耐心。详情如下:
和。《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咊,相应也。从口,禾声。”形声字。“和”字最早写作“咊”,不仅字义与口相关,部首顺序方面,口也在前,所以,这个字归在“口”部,未归在“禾”部,现代汉语201部部首检字法,仍将其归在“口”部。这个字有五个读音:
(一)hè。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此音。给解释称“咊,相应也。从口,禾声。”和的字形演变如下图:
(和字的字形演变)
关于字形:我们看,在金文时期,和字的字形左口右禾与在禾右口并行,古玺印中出现左禾右口字形,小篆字形定为左口右禾,秦汉以后,隶变完后后,结构逐渐统一,作左禾右口之“和”。和的本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本来写作“咊”。这个意义与上一节课讲的“唱”字是一对儿字。有唱有和。《玉篇.口部》“咊”为“和”古文。比如《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仙鹤在阴暗遮蔽之处鸣叫,小鹤跟着应和。再比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
(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和字在读这个音时,本义之外,还有三个意思:
1、附和;响应。这是引申义。比如《史记.汲郑列传》:“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大意是:可是郑庄公在朝,他常常趋势附合别人的意思,不敢真正的评论是对还是错。再比如《资治通鉴.唐顺宗永贞元年》“絪等从而和之,议始定。”(郑)絪等跟随附和响应,商议才最终确定下来。(唐德宗与顺宗的皇位交接,当时很乱,随后就是“永贞革新”)
2、答应;允许。也是引申义。比如《古诗为焦仲卿作》(《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立即就答应了吧,就可以结为婚姻。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3、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比如白居易与元稹,两人经常来回唱和,唱和中,诗词题材、体裁、用韵均依照对方的原作。此处不再举例。
(白居易、元稹、白行简三人像)
(二)hé。这是现代汉语最常用读音。意义很多,举较常用的说说:
1、和谐;协调。也写作“龢”。《广雅.释诂三》:“和,谐也。”《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王弼注称:“不和而刚暴。”
小资料:关于和与龢的区别
“和”与“龢”大部分情况下通用。但二字本义各有所指,“和”一般指声音相应和。“龢”一般指音乐和谐,即《说文》所称:“龢,调也”,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称:“经传多借和为龢”。后来,因为两个字在引申义上多有交叉意义出现,渐渐通用。现在“龢”字并入“和”字,但用于人名除外,比如,书法家翁同龢的“龢”、音韵学家董同龢的“龢”,都不能写作“和”。
(书法家翁同龢与他的书法)
2、适中;恰到好处。《广韵.戈韵》:“和,不坚不柔也。”《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祇、庸、孝、友。”郑玄注说:“和,刚柔适也。”比如《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杨树达《论语疏证》认为:“和,今言适合,恰当,恰到好处。”这跟一般解释认为的“和谐”有差异,我们认可这个解释。
3、喜悦。《书.康诰》:“周公初基,新作大邑于东图洛,四方民大和会。”孔传称:“四方之民大和悦而集会。”周公开始计划在东方的洛水旁边建造一个新的大城市,四方的臣民都非常喜悦赶来集会。
4、和顺、平和。比如,心平气和;和颜悦色。《广韵.戈韵》:“和,顺也。”比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八人姓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孔颖达疏称:”和者,体度宽简,物无乖争也。“这句话的大意是:高辛氏有才能强的子孙八位:……他们忠诚、恭敬、勤谨、端美、周密、慈祥、仁爱、平和。
(帝喾高辛氏画像)
5、和睦;融洽。《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孔传称:“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比如《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吴国与蜀国的关系是同盟国,因此关系是和睦、融洽的。
6、和解;和平。比如《周礼.地官.调人》:“凡和难,父之仇,辟诸海外;兄弟之仇,辟诸千里之外。”这是古代的“移乡避仇”制度。古代主张血亲复仇,如果父母被杀,子女必须复仇。随着时代发展,司法逐步成熟,君主为了维护统治的总目标,针对复仇这件事制定了移乡避仇制度。移乡避仇制度是指:杀人者遇赦免刑(过去经常有天下大赦),而被杀者家中尚有近亲属,为履行赦令,又防止仇杀,被赦者不得返居故乡,要移居外地落户,不同的仇恨,避的距离远近有规定,上述的和难,即指这种仇恨的和解,促进和平。
7、(气候)温暖,暖和。比如:风和日暖。比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用的就是此义。
(王羲之《兰亭集序》局部)
8、调和;调治;调校。《集韵.过韵》:“和,调也。”《周礼.天官.食医》:“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郑玄注称:“和,调也。”食官和医官的职责就是负责调理、调和、做好这些事情。
9、伴随着;连同。比如和盘托出;和衣而卧。比如李煜的词《捣练子.秋闺》:“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10、汇合;结合。《礼记.郊特性》:“阴阳和而万物得。”孔颖达疏称:“和,犹合也。”比如白居易《惜落花赠崔二十四》:“漠漠纷纷不奈何,狂风急雨两相和。”
(白居易画像)
11、两个以上的数相加的结果称为和。比如,一加二的和是三。
12、古代哲学术语。与“同”相对。指要在矛盾对立的诸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真正的和谐、统一。比如《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朱熹的《集注》称:“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这句话的大意是:君子和谐而不结党,小人结党而不和谐,其实就是君子以义相合,可以统一在较高层面,但却不结党营私;小人以利相交,看似和谐,实际上却不能够和谐处事。
13、交易。《管子.问》:“万人之所和而利也。”尹知章《管子注》称:“和,谓交易也。”此外,和还指旧时官府以官定的平价购买商品。比如唐时魏徵《十渐不克终疏》称:“和市之物,不绝于乡间,递送之夫,相继于道路。”这种制度在唐初大力发展了民间经济,也称“官市”,发展到中晚唐,渐渐发展为官府或宫人强买民间物资的现象,才有了白居易《卖炭翁》所描写的那种极端现象。
(白居易《卖炭翁》诗意)
14、古代法律用语,指通奸。《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奸有夫妇人,无问强、和,男女并死。”故三省注说:“和,谓男女相慕,欲动情生而通奸者。”你看,那时对于有夫之妇通奸的处罚有多严重,不管男女,一并处死。
15、古代军营的大门。《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郑玄注说:“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和,就是军门,也称垒门,《说文解字》解释“垒”,就是“军壁也。”军营的营壁,所以有词称“两军对垒”。
(两军对垒)
16、棺材两头的木板。具体解释见《广雅.释器》。某此地区称置棺材叫“和棺材”,就是从这里来的。
17、车铃。悬于车轼,一说悬于衡。《广雅.释器》:“和,铃也。”比如《诗经.小雅.蓼萧》有:“和鸾雝雝,万福攸同。”《毛传》称:在轼曰和,在镳曰鸾。挂在轼上的铃叫作和,挂在车衡上的铃叫作鸾。《诗经》这句的意思是鸾铃叮咚响,万福归圣躬。
18、古代乐器名。(1)小笙。《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2)錞于。军中的一种打击乐器,样子如图:
(虎纽錞于)
19、古代音乐术语。指单纯以吹奏乐器吹奏。《尔雅.释器》:“徒鼓瑟谓之步,徒吹谓之和。”
20、古代乐曲最前面的部分。就像现在说的“引子”。
21、介词。(1)引出服务对象,相当于“替”、“给”。比如汤显祖《牡丹亭.如杭》:“盼今朝得傍你蟾宫客,你和俺倍精神金阶对策”;(2)表示对象,方向等。相当于“向”、“跟”。比如《红楼梦》第八回:“好几处都有,都称赞得了不得,还和我们寻呢!”这是打趣宝玉写的字的一段;
(宝玉写了字,晴雯亲自贴到门头上)
(3)表示相关、比较等,相当于“同”。比如鲁迅《呐喊.自序》:“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4)提前宾语或强调主语,相当于“连”、“连……也”,较不常用,不再举例。
22、连词。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比如我和你,张三和李四,比如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三十功名尘与土)
23、古代州名。就是现在的安徽和县。
24、日本民族名,也用于日本国的别称。日本自称大和民族,简称和。比如和文,和服。
(日本和服)
此外,读这个音时,还用作姓氏。《广韵.戈韵》有载。
(三)huò。有几个用法:(1)掺合;混杂。比如杜甫《岁晏行》:“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铁和青铜。”就是国家铸钱质量下降,这其实关系国家财政,关系国计民生。
(2)蒙哄;欺骗。比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和,请将来着人不快活。”
(《西厢记》)
(3)用作量词。<1>用于时间,相当于“会儿”;<2>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相当于“次”“道”。比如衣裳已经洗了三和;这中药才煮了头一和。
(四)huó。在粉状物中加水搅伴或揉弄使粘在一起。比如和泥;和面。
(和面)
(五)hú。打麻将用语。牌已经符合规定的要求而嬴了叫“和”这其实跟“和”的字义相关,即符合一这规定,和睦、融冾等。比如,和了个满贯,和了个清一色。在口语里常常与“胡”通用,但书面语,正确的写法一定是“和”,不是“胡”。
(麻将胡牌)
和的小篆写法如图:
(和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第165课,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学汉字的时候,我们都发现了这样一条规律:木字旁的字,比如柳、桐、枫,都和树有关;三点水的字,比如溪、河、湿,都和水有关;鸟字旁的字,比如鸡、鸭、鸽,都和鸟有关……唯独月字旁的字,比如脸、胸、肺,反而和八竿子打不着的肉有关。
就拿人体来说吧,从上到下的脑、脸、胳膊、胸、肚、腿、脚、肢等身体部位,从外到内的肤、肌、脂、肺、肝、脾、胃、肾、肠等身体器官,还有用来描述身体的胖和肿,这些字明明都和肉有关,为什么不是肉字旁,而是月字旁呢?
其实,这个偏旁部首叫做“肉月旁”,本意就不是“月”,而是“肉”。它所构成的字多是与身体各部位有关的,指的是肉体。在古代文字中,它们本是两个字,后因其小篆字体很相近,合并为一个偏旁,统称“肉月旁”。以肉月旁为偏旁的字,字义大致在两个范畴中,或和月相关,或和肉相关。
这个时候就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五脏六腑都有月字旁,而心没有?
中医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其中,除了“心”字,其他四脏都有“肉月”偏旁。有“肉月”偏旁的字,一般都是和躯体器官有关,为什么“心”字没有肉月偏旁呢?因为在中医乃至中国文化中,“心”是身心兼顾的,既包括了每天供血跳动的心脏,还包括每天思考、产生情绪的大脑,中医的“心”涉及到灵与肉两个层面。
人是社会动物,人活于世,不仅要动脑,更要动心,只要动心,就有可能伤身。举个很有意思的例子:癌症研究者发现,盲人得癌症的几率明显低于明眼人。其中一个道理很明显,因为失明使盲人接受信息的量大打折扣,相比于每天在信息海洋中浸泡的我们,盲人的世界要素净得多,他们对生活的欲求也会低于正常人,这一点是他们能躲过癌症这种慢性病、这种生活方式病的一个关键。这一点,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就已经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意思是,颜色多了会使人眼盲,声音杂了会使人耳聋,味道浓了会使人丧失辩味能力,驰骋畋猎会令人心发狂,拥有贵重财货使人行动不便。圣人知道这些道理,便不断地充实自己,而不追求人人喜爱的五色、五味、五音、畋猎、财货……
从中医理论说,一个人的心,或者说情绪,总是被外界打搅,被外界诱惑,总是不静,心火就要盛,一旦不能实现心情就要郁闷,就会引起疾病;从西医角度说,情绪的波动直接影响的就是内分泌,因为内分泌的全称是“神经内分泌”,很多疾病的缘起就是内分泌的紊乱,尤其在女性,无论是甲状腺、胰腺,还是、卵巢,一旦发生问题,如果往前回推的话,一般都有情绪紧张、心情压抑之类的负性心理经历……老子的这句话,看似是居于哲学层面的,其实有着详实的医理支撑。
(来源:成都商报、北京晨报)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65课,专讲《说文解字》“口”部汉字中的一个汉字:和。和是现代汉语常用字,相对内容较多,有读字典的感觉,请耐心。详情如下:
和。《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咊,相应也。从口,禾声。”形声字。“和”字最早写作“咊”,不仅字义与口相关,部首顺序方面,口也在前,所以,这个字归在“口”部,未归在“禾”部,现代汉语201部部首检字法,仍将其归在“口”部。这个字有五个读音:
(一)hè。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此音。给解释称“咊,相应也。从口,禾声。”和的字形演变如下图:
(和字的字形演变)
关于字形:我们看,在金文时期,和字的字形左口右禾与在禾右口并行,古玺印中出现左禾右口字形,小篆字形定为左口右禾,秦汉以后,隶变完后后,结构逐渐统一,作左禾右口之“和”。和的本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本来写作“咊”。这个意义与上一节课讲的“唱”字是一对儿字。有唱有和。《玉篇.口部》“咊”为“和”古文。比如《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仙鹤在阴暗遮蔽之处鸣叫,小鹤跟着应和。再比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
(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和字在读这个音时,本义之外,还有三个意思:
1、附和;响应。这是引申义。比如《史记.汲郑列传》:“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大意是:可是郑庄公在朝,他常常趋势附合别人的意思,不敢真正的评论是对还是错。再比如《资治通鉴.唐顺宗永贞元年》“絪等从而和之,议始定。”(郑)絪等跟随附和响应,商议才最终确定下来。(唐德宗与顺宗的皇位交接,当时很乱,随后就是“永贞革新”)
2、答应;允许。也是引申义。比如《古诗为焦仲卿作》(《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立即就答应了吧,就可以结为婚姻。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3、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比如白居易与元稹,两人经常来回唱和,唱和中,诗词题材、体裁、用韵均依照对方的原作。此处不再举例。
(白居易、元稹、白行简三人像)
(二)hé。这是现代汉语最常用读音。意义很多,举较常用的说说:
1、和谐;协调。也写作“龢”。《广雅.释诂三》:“和,谐也。”《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王弼注称:“不和而刚暴。”
小资料:关于和与龢的区别
“和”与“龢”大部分情况下通用。但二字本义各有所指,“和”一般指声音相应和。“龢”一般指音乐和谐,即《说文》所称:“龢,调也”,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称:“经传多借和为龢”。后来,因为两个字在引申义上多有交叉意义出现,渐渐通用。现在“龢”字并入“和”字,但用于人名除外,比如,书法家翁同龢的“龢”、音韵学家董同龢的“龢”,都不能写作“和”。
(书法家翁同龢与他的书法)
2、适中;恰到好处。《广韵.戈韵》:“和,不坚不柔也。”《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祇、庸、孝、友。”郑玄注说:“和,刚柔适也。”比如《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杨树达《论语疏证》认为:“和,今言适合,恰当,恰到好处。”这跟一般解释认为的“和谐”有差异,我们认可这个解释。
3、喜悦。《书.康诰》:“周公初基,新作大邑于东图洛,四方民大和会。”孔传称:“四方之民大和悦而集会。”周公开始计划在东方的洛水旁边建造一个新的大城市,四方的臣民都非常喜悦赶来集会。
4、和顺、平和。比如,心平气和;和颜悦色。《广韵.戈韵》:“和,顺也。”比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八人姓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孔颖达疏称:”和者,体度宽简,物无乖争也。“这句话的大意是:高辛氏有才能强的子孙八位:……他们忠诚、恭敬、勤谨、端美、周密、慈祥、仁爱、平和。
(帝喾高辛氏画像)
5、和睦;融洽。《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孔传称:“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比如《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吴国与蜀国的关系是同盟国,因此关系是和睦、融洽的。
6、和解;和平。比如《周礼.地官.调人》:“凡和难,父之仇,辟诸海外;兄弟之仇,辟诸千里之外。”这是古代的“移乡避仇”制度。古代主张血亲复仇,如果父母被杀,子女必须复仇。随着时代发展,司法逐步成熟,君主为了维护统治的总目标,针对复仇这件事制定了移乡避仇制度。移乡避仇制度是指:杀人者遇赦免刑(过去经常有天下大赦),而被杀者家中尚有近亲属,为履行赦令,又防止仇杀,被赦者不得返居故乡,要移居外地落户,不同的仇恨,避的距离远近有规定,上述的和难,即指这种仇恨的和解,促进和平。
7、(气候)温暖,暖和。比如:风和日暖。比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用的就是此义。
(王羲之《兰亭集序》局部)
8、调和;调治;调校。《集韵.过韵》:“和,调也。”《周礼.天官.食医》:“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郑玄注称:“和,调也。”食官和医官的职责就是负责调理、调和、做好这些事情。
9、伴随着;连同。比如和盘托出;和衣而卧。比如李煜的词《捣练子.秋闺》:“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10、汇合;结合。《礼记.郊特性》:“阴阳和而万物得。”孔颖达疏称:“和,犹合也。”比如白居易《惜落花赠崔二十四》:“漠漠纷纷不奈何,狂风急雨两相和。”
(白居易画像)
11、两个以上的数相加的结果称为和。比如,一加二的和是三。
12、古代哲学术语。与“同”相对。指要在矛盾对立的诸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真正的和谐、统一。比如《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朱熹的《集注》称:“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这句话的大意是:君子和谐而不结党,小人结党而不和谐,其实就是君子以义相合,可以统一在较高层面,但却不结党营私;小人以利相交,看似和谐,实际上却不能够和谐处事。
13、交易。《管子.问》:“万人之所和而利也。”尹知章《管子注》称:“和,谓交易也。”此外,和还指旧时官府以官定的平价购买商品。比如唐时魏徵《十渐不克终疏》称:“和市之物,不绝于乡间,递送之夫,相继于道路。”这种制度在唐初大力发展了民间经济,也称“官市”,发展到中晚唐,渐渐发展为官府或宫人强买民间物资的现象,才有了白居易《卖炭翁》所描写的那种极端现象。
(白居易《卖炭翁》诗意)
14、古代法律用语,指通奸。《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奸有夫妇人,无问强、和,男女并死。”故三省注说:“和,谓男女相慕,欲动情生而通奸者。”你看,那时对于有夫之妇通奸的处罚有多严重,不管男女,一并处死。
15、古代军营的大门。《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郑玄注说:“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和,就是军门,也称垒门,《说文解字》解释“垒”,就是“军壁也。”军营的营壁,所以有词称“两军对垒”。
(两军对垒)
16、棺材两头的木板。具体解释见《广雅.释器》。某此地区称置棺材叫“和棺材”,就是从这里来的。
17、车铃。悬于车轼,一说悬于衡。《广雅.释器》:“和,铃也。”比如《诗经.小雅.蓼萧》有:“和鸾雝雝,万福攸同。”《毛传》称:在轼曰和,在镳曰鸾。挂在轼上的铃叫作和,挂在车衡上的铃叫作鸾。《诗经》这句的意思是鸾铃叮咚响,万福归圣躬。
18、古代乐器名。(1)小笙。《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2)錞于。军中的一种打击乐器,样子如图:
(虎纽錞于)
19、古代音乐术语。指单纯以吹奏乐器吹奏。《尔雅.释器》:“徒鼓瑟谓之步,徒吹谓之和。”
20、古代乐曲最前面的部分。就像现在说的“引子”。
21、介词。(1)引出服务对象,相当于“替”、“给”。比如汤显祖《牡丹亭.如杭》:“盼今朝得傍你蟾宫客,你和俺倍精神金阶对策”;(2)表示对象,方向等。相当于“向”、“跟”。比如《红楼梦》第八回:“好几处都有,都称赞得了不得,还和我们寻呢!”这是打趣宝玉写的字的一段;
(宝玉写了字,晴雯亲自贴到门头上)
(3)表示相关、比较等,相当于“同”。比如鲁迅《呐喊.自序》:“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4)提前宾语或强调主语,相当于“连”、“连……也”,较不常用,不再举例。
22、连词。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比如我和你,张三和李四,比如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三十功名尘与土)
23、古代州名。就是现在的安徽和县。
24、日本民族名,也用于日本国的别称。日本自称大和民族,简称和。比如和文,和服。
(日本和服)
此外,读这个音时,还用作姓氏。《广韵.戈韵》有载。
(三)huò。有几个用法:(1)掺合;混杂。比如杜甫《岁晏行》:“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铁和青铜。”就是国家铸钱质量下降,这其实关系国家财政,关系国计民生。
(2)蒙哄;欺骗。比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和,请将来着人不快活。”
(《西厢记》)
(3)用作量词。<1>用于时间,相当于“会儿”;<2>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相当于“次”“道”。比如衣裳已经洗了三和;这中药才煮了头一和。
(四)huó。在粉状物中加水搅伴或揉弄使粘在一起。比如和泥;和面。
(和面)
(五)hú。打麻将用语。牌已经符合规定的要求而嬴了叫“和”这其实跟“和”的字义相关,即符合一这规定,和睦、融冾等。比如,和了个满贯,和了个清一色。在口语里常常与“胡”通用,但书面语,正确的写法一定是“和”,不是“胡”。
(麻将胡牌)
和的小篆写法如图:
(和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第165课,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