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太极”说是中国古人解释宇宙的最重要的哲学理念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理念,古代儒家、道家、兵家、墨家、纵横家等的理论都受到太极阴阳理念的影响。
虽说“太极图”比“八卦”符号的图像出现得较晚,但是,“太极”说更富有哲理的概括性,更具有哲学“元概念”(顶级哲学范畴)的理论意义,所以,在解释世界方面更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据学者考证,“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中,《庄子•大宗师》曰:“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用“太极”来说明“道”的本原性质。
而《易传•系辞上》对“太极”的阐述在中国古代很有深远影响,它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在阐明万物的起源和宇宙生发图式,这成了中国古人解释世界的一种深妙的哲学理论。
太极
那么,什么是“太极”呢?
从字面上看,“太”有至高至上的含义,而“极”有极限、极端、顶级的含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指的是宇宙衍生阶段中阴阳未分、混沌未化的最初存在。
历来对“太极”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三国时的经学家虞翻说:“太极,太一也。”(参看清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中的虞翻《周易注》)东晋玄学家、训诂学家韩康伯说:“太极者,无称之称。”(韩伯《周易注解》)唐朝经学家孔颖达的概括最值得注意,他说:“太极即是太初太一也。”(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朝苏轼说:“太极者,有物之先也。”(《东坡易传》)理学家朱熹直接指出:“太极者,理也。”(《朱子语类》)明代理学家来知德认为:“太极者,至极之理也。”(来知德《易经集注》)而清代清哲学家焦循却说:“太极犹言大中也。”(焦循《易章句》)
各家各派的释解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从本体、本原的意义上去解释“太极”这一范畴,认为它是天地人的本有之体、万物之源。当然,对于这“本体”的进一步解释,差别就出来了,概括地说,主要是从以下的几种含义去解释的:
第一,指太初、原始之意。上述所介绍的庄子的观点,以及《易传•系辞上》中的说法都是指这一含义,孔颖达说得更清楚:“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孔颖达《周易正义》)《易纬•乾凿度》的阐述也很具体,它认为“太极”“有形生于无形”,包括四个阶段:“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易有太极”,“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也就是说,混沌状态而未见气时是原初状态,混然一体而成气时为初始状态,元气初始形成时为原形状态,形成后初步定本质特征时为初始物质状态。《列子•天瑞》也曰:“太素者,质之始也。”足见对“太素”作为“太极”成熟阶段的体现是很重视的,“太极”毕竟是要生化出万物的。
第二,指虚无状态。这以玄学家为代表,认为“太极”即是“无”,是“虚无”,“无”为本体。如王弼解释“大衍之数”时强调“其一不用”,认为:“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在王弼看来,“一”为太极,而“一”并非数,而是“无”,“无”为万物之本。晋•韩康伯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周易正义•系辞注》)。在韩康伯看来,“太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可为象”的一种“虚无”。将“太极”解释为“虚无”在魏晋时期的学术界属于主流的观点。
第三,指以阴阳混合未分状态。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周敦颐的解释影响非常大,因为这也符合《周易》的理论,而且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也有相通之处。邵雍虽以数来说“大极”,认为:“太极一也,不动生二,神也。”其实,他的这“生二”之前的“一”,也是以一分而为奇偶解释太极生两仪的道理,与阴阳未分状态来解释“道”的说法也是相通的。
第四,指至尽至极之意。明代理学家蔡清说:“‘太’字是‘大’字加一点,盖大之有加焉者也,既曰极矣,而又加以‘太’。盖以此理,至大至广,至精至微,至中至正。一‘极’字犹为足以尽之,故又加‘太’字于‘极’之上,则至矣尽矣,不可复加矣。《易》曰‘刚健中正,纯粹精者’,亦此意。”(蔡清《太极图说》)蔡清以“至矣尽矣”,以“至大至广,至精至微,至中至正”来解释“太极”,其实,这是从空间各维度上来说明“太极”。
第五,指“理”。《朱子语类》卷七五曰:“太极只是一箇浑沦的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朱熹还强调:“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太极图说解》)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明代理学家来知德明确说:“太极者,至极之理也。”(来知德《易经集注》)
这一派的解释以朱熹为主要代表,他提出:“太极者,其理也。”(《周易本义•系辞上》)朱熹还认为,太极乃天地万事万物之理的总和,而在具体的事物中也有太极之理,它是总的理体现为具体的理。他说:“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子语类》)
在以上各种解释中,第一种解释对先秦之后的道家影响很大,“黄老之学”和汉初的“无为而治”策略都受到这一说法即太极为太初、原始之意的影响。
第二种说法与禅宗理论融合,是佛学中国化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对于禅宗南宗思想进入士大夫阶层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道禅融化、玄禅合一是南北朝隋唐很重要的理论现象。
第三种解释对于谋略文化的影响最大,太极阴阳理论是中国古典谋略的哲理基础,对此,下面再详论。
第四种解释主要在明清思想中产生影响;而第五种解释是理学家解释万物起源和宇宙本体的基本哲学理念,也是打通“天道”与“人道”、哲理与伦理的哲学基点,整个宋明理学基本上都是以此解释(太极为理)来作为哲学理论的前提的。
在所有这些解释中,周敦颐《太极图说》的说法对中国古典谋略的影响最大,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一理论成了中国古代谋略文化的哲理基础,而且,这又与老子哲学的基本理念相呼应。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
周敦颐太极图
这主要是说,道生一,一是太极;一生二,二是阴阳;二生三,三是天地人;三生万物,而天地万物都是背着阴而抱着阳,阴阳相交相合,对立统一。
古代的《太极图》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太极阴阳”理念。首先,图中左白右黑,白色代表阳,黑色代表阴。黑白以对日光的朝向来表示,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因而,由此便引申出一系列互动对应的范畴。比如明暗、寒热、动静、进退、上下等,所以,那些明亮的、温暖的、运动的、上升的、向外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的范畴所包含的;而黑暗的、寒冷的、静止的、下降的、向内的、低沉的都属于“阴”的范畴所包含。
其次,在阴阳组合的黑白两部分中,白中有黑点,代表阳中有阴,而白色部分中间的小黑圈表示阳中之阴;而黑中有白点,代表阴中有阳,而黑色部分中的小白圈为阴中之阳。这非常具象地表现了阴阳互动、对立、交互,以及互相制约、互根互用的对立统一关系。
太极阴阳
在《太极图》中黑白对立、界限分明,但又是黑白相融,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阴阳中复有阴阳。多方面地表达了事物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
再次,图中黑与白两个属性是相反的,在同一个圆中相互制约、相互排斥,却又处于互相呼应的均衡态势之中,既互相排斥又协调平衡,既矛盾对立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全,缺阴不成阳,缺阳不成阴。《素问》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强调这种互动、对立和互存的关系。即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使役使于外,相为所用,不可分离,阴阳互藏、互动,万物万事生长变化。
《太极图》
此外,《太极图》的阴阳两部分是以柔和曲线来作为分隔界线的,不是直线也不是直角图,分界的线条十分流畅,表现着黑白双方的相容性和互动性,给人以平和之感。这与古代哲学理念中的“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是相通的。
很早就有学者将《太极图》称为“双鱼图”,这是很有道理的,圆中的黑白两部分就像一条白鱼和一条黑鱼首尾相连,互相依偎着,追逐旋转,循环往复,无始无终。这表明,“阴阳鱼”互相呼应,彼此对立,但又相关相连,一方消减,一方增长,此方由弱至强,彼方由强至弱,反之亦然。这是一个阴阳互动消长的过程。
阴阳鱼
《太极图》以简洁的图形来表现着极为丰富的哲学理念。一个圆、两条阴阳鱼,而其表达的是天地万物的互动变化发展态势,圆形能包容万物,体现宇宙的无尽的包容性;阴阳两鱼表达事物的互抱互应、相生相克、你消我长、此进彼退,事物就是这样运行流转、生生不息的。
“太极”说以太极本原论,以太极为初极、初始状态来解释万物的本源,这就把天地人视为有共同的本原,认为万物的生化、发展、变化都是共同的规律的,这为中国古典谋略提供了牢固的理论根基,使谋略理论的推演有了深刻的哲学理念。而太极阴阳论却为古代谋略思想的提供了观察、探索事物变化发展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方。古典谋略思想就是以“一阴一阳之为道”为方根据的。
古典谋略正是以阴阳论作为分析事物、筹划谋略的根本方法的。
既然天地万物都源于太极,起于本初,都是由阴、阳构成的,那么,它们就都处在一个矛盾统一体中,而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促成变化发展的内在因素,所以,分析事物,设谋定计就是根据阴阳的变化而进行的。谋略运筹离不开阴阳学说。
中国古典谋略包含着奇与正、虚与实、取与予、迂与直、进与退等各种辨证方法,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互动、对应的范畴,如动与静、明与暗、刚与柔、有与无、开与闭、张与驰、入与出、智与愚、治与乱、仁与暴、易与险、粗与细、纯与杂、速与缓、劳与逸、众与寡、分与合等等。这是阴阳理论在谋略范畴中的体现。
而且,谋略本身也是分阴阳的,有所谓“阴谋阳略”的说法,奇谋、险计有较浓的“阴”的色彩,所以常常称“阴谋”“奸计”;而策略战略更多的“阳”的特色,所以称“阳谋”“韬略”。“阴谋”往往指非道义的、无道德底线的、都在阴暗的角落里谋划的计策;而“阳谋”虽然也用谋略、设计策,但往往是以讲大义为前提,能守住道德底线去设谋用策。“阴谋”往往有极严格的私密性,于密室中筹划;而“阳谋”常常是能在相对大的范围公开,希望召唤人来参与。在实际竞争场景中,那些阴谋家、独权者所惯用的手段就是将“阴谋”伪装成“阳略”来实施,狠毒而装伪善,阴险而扮诚意,恶毒而装善良。其实,真正的大谋略家,常常是德智兼备、阴阳调谐、虚实互用,足智多谋而坚守道德底线,其实,只有深知大义才是真正的谋略家。
杰出的谋略家常常能正奇互用,“正谋”能光明正大,大智若愚,能韬光养晦,能“无为而无所不为”,使用“正谋”的人常以正气、气度、气概和智慧来征服竞争对手;而“奇谋”讲究出奇制胜、变化多端、神秘莫测来获取胜利。“正谋”如诸葛亮“七擒孟获”、韩信谋划“十面埋伏”;“奇谋”如诸葛亮的“空城计”、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 《孙子兵法》中的“奇正之道”是阴阳理论在兵学方面的具有典范意义的运用。
孙武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孙子兵法·势篇》)
孙武强调作战要以正兵从正面迎敌,而用奇兵出奇制胜。而善于出奇兵而致胜的,就是让奇正相生相成,其妙策之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因而,战争中“军势”的形成,其实就是“奇”“正”的无穷无尽的变化组合。“奇”“正”相生、转化,犹如圆环旋绕,无始无终,不可穷尽。
在《孙子兵法》里,关于“势”(军势)的理论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懂的,而“势”的理论中,关于“奇正”理论又是最为关键的。所以,“奇正”理论应是孙武兵法的精髓,而这一精髓是建立在阴阳理论基础上的。
其实,老子也讲“奇正之道”,他提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理论。(见《老子》第五十七章)古往今来的政治家们,大都很注重即位和执政要符合“正统”,因而,他们所采用的治理方式,也是能公开尽量公开,能透明就透明,为的是表示他的统治的合法性。当然,他们用帝王权谋时,必要时也常把“阴谋”装成“阳谋”来使用,尽量表现出是正派之举;而兵家与政治家有些不一样,兵家讲“出奇制胜”,讲“兵不厌诈”,甚至讲“诡道”,提倡以奇谋、奇招来对付敌人,险中求胜。比如,诸葛亮设了个“空城计”,用“诡道”御敌,欺骗魏军,懵住司马懿。其实,这是司马懿配合诸葛亮一起玩的“诡道”,他故意装着中计,立马撤兵,不进城捉诸葛亮,实际上是不想失去诸葛亮这个对手,他担心鸟尽弓藏,被魏主曹睿夺去兵权。其实,政坛的角逐和战场上的厮杀是一样的,并没有本质区别,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不流行的战争,所进行的同样是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争斗。
当然,政治需要掩盖,而兵法上却比较袒露,政治把阴招伪装成“正招”,而军事上,却公然提倡“兵不厌诈”。
《孙子兵法》专门设了《虚实篇》,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其实就是根据太极阴阳的变化,阴阳互动,变化无穷。形成“兵势”的原因很多,有政治的、军事的、技术的、后勤的等各种原因,因而“兵无常势”,兵形像水。
《孙子•计篇》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这就是阴阳互动原理的运用。通俗兵书《三十六计》就是利用阴阳变化的道理,运筹帷幄、筹谋设计,以虚为实,以实为虚,虚实互动,变化莫测。三十六个兵法计策中,有多数计策是阐述如何真示之为假,假示之为真,真假依情势而变化来筹谋设计的。或是真而示之为真,假示之为假,让敌人误以为是在“以假乱真”,其实“真”就是真,“假”就是假。或是真示之为假,使敌人以为假而非真;假示之为真,使敌人不信其假。真假灵活变化,迷惑敌人而出奇制胜。所以,正如孙武所说的:“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孙子•势篇》)。
曹操对《孙子兵法》的“奇正”作了精彩的解释。认为“奇正之道”的主要含义是:“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正者当敌,奇兵从旁击不备”。(参看曹操注《孙子兵法》)曹操这一解释被很多人所接受,两层含义对于实战很实用的指导意义:一是“正”在先,而“奇”在后;二是“正”是从正面抵挡敌人,而“奇”是出奇兵从旁边乘敌不备而攻击。
曹操这一解释表现了高明的用兵之道,这是因为,正面应敌,必然要靠实力硬拼,所以不必隐藏,先亮出实力,这更能显力,公开排兵布阵,明着与敌拼杀,不必遮遮掩掩;而正面进攻的同时,可以分兵从旁边出奇兵偷袭,而出奇兵就必须隐藏,藏得越好,出击的效果越佳,获胜的把握更大。
当然,对于曹操的这“正”为先、“奇”为后的解释,也有质疑的,比如,唐代名将李靖就认为,“奇正”用兵是互动互应、不分先后的,关键在于“奇”与“正”能适时适势地巧妙运用。阴阳互动变化莫测,若是对“奇正之道”片面理解,刻板运用,必然“正”将不正,“奇”将不奇,自然也就起不到“以正合,以奇胜”的效果,是无法克敌制胜的。
风水师认为镜子的化煞功能实属一等一,走在大街小巷中,很容易可以发现悬挂在屋檐墙壁上的八卦镜。在选择八卦镜时以用途选择,凸镜镇宅化煞,凹镜吸财纳福,太极八卦镜可扭转乾坤调节风水,由于长期悬挂尽可能选择纯铜材质,纯铜材质本身即化煞材质,便于永久使用
品名:八卦镜
类型: 木制
分类:桃木
【桃木】桃木亦名“仙木”、“降龙木”“鬼怵木”。自古以来桃木诮“镇宅辟邪、驱邪纳福”之说更是“安康长寿的象征,是用途最为广泛的代邪制鬼材料。古人认为:”桃木,五木之精也,故压服邪气者也,桃木之精生在鬼门,制御百鬼”故今作桃木制品着居室内以压邪,此仙木也。《辞源》古时选桃木刻桃木人,立于户中以避邪。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阴一阳就是两仪。而两仪又生一阴一阳既是四象(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象是天地阴阳在自然界中的变化,也代表春夏秋冬四时。而四象再各生阴阳,就生成了八卦。八卦用以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并表示健、顺、动、人、陷、丽、止、说等。而八卦镜自古以来就是震慑邪魅的吉祥之物为了符合古代天象都制作的成4到10厘米左右。传说“帝会王母于王屋,铸镜十二,随月用之,此镜之始也。”在古代 铜镜还拥有驱凶、辟邪的神奇作用。 葛洪在《 抱朴子》中言到:“万物之老者,其精系,能记人之形惑人,唯不能易镜中之真形。”道士入山,常背铜镜“邪魅不敢近,自见其形,必反却走转。”唐代大诗人 李商隐就有“我闻照妖镜,及于神剑锋”的诗句。明代大医学家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镜乃金水之精,内明外暗,古镜如古剑若神明,故能辟邪魅忤……”。现在流行的 太极八卦青铜镜、玻璃镜子、塑料镜子、铁镜子——有很高的民俗欣赏价值,特别是青铜镜镜面光彩照人,配以精雕细刻的华夏腾龙,凸出的球面暗含 阴阳鱼,负阴而抱阳,彼此相拥抱,永远运转。文王八卦镜有八卦平光镜和 八卦凸镜之分,一般八卦镜的周围由天干地支、 先天八卦、 河洛九星、配二十四节气组成,背面画有“八卦祖师-四方贵人-五路财神”,但是使用时一定要配合石碑护身符或者 结印使用。石碑护身符要用“法体盐、黄金、赤鱬鳞、须伦制作而成”。结印按照生日不同,添加的不同的结印:农历3月4月5月出生的需要在结印册添加“百目静结印、赑屃结印、出云鞍马结印”。农历6月7月8月出生的需要在结印册添加“南宫橘末结印、藏之介结印、音无响子结印”。农历9月10月11月出生的需要在结印册添加“千叶藤结印、刳舟剡楫结印、青竹丹枫结印”。农历12月1月2月出生的需要在结印册添加“浆草结印、南宫橘末结印、渡边葵蟹结印”。 加后才能激活八卦镜子起到风水作用。
《僵尸道长》剧照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易经文化和儒释道思想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中被广泛运用,也创造了很多娱乐价值,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大火的林正英主演的香港僵尸系列剧《僵尸道长》,曾经把茅山术和桃木剑、金钱剑、八卦镜等驱鬼辟邪的“神器”演绎的淋漓尽致,吸引了很多喜欢探秘的人的眼光。我们今天就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给您说说那些可以辟邪的文玩手串:
1、桃木手串:
桃木亦名“仙木”、“降龙木”、“鬼怵木”,有“镇宅辟邪、驱邪纳福”之说,也是长寿安康的象征,在桃木的使用中桃木剑的运用最多。古人认为:”桃木,五木之精也,故压服邪气者也,桃木之精生在鬼门,制御百鬼”,此仙木也。《辞源》古时选桃木刻桃木人,立于户中以避邪。《山海经》和《玄中记》都说桃树是第一个接受太阳光照的地方,是至阳之物。
2、葫芦手串:
葫芦又称“蒲芦”,谐音为'福禄'。葫芦属木,风水上葫芦能够吸收天地之气,包括煞气,并隔绝气场,所以传统说法可以化煞、挡煞、祛病、辟邪保平安。民间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就是在门上插桃枝挂葫芦。老话说“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意指难以穿透葫芦窥视内心。葫芦的曲线“S”形也暗合了道家阴阳太极。传说华夏三皇之首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做八卦,八卦衍生易经,开华夏文明,故尊伏羲为八卦祖师。另有一说,伏羲即盘古,盘古,“盘”字古义为开端,“古” 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
3、白银配饰手串:
老话说:“金压惊、银辟邪、玉石保平安。”银是佛教七宝之一,传说可以吸气化煞,阻邪气阴气,《鬼谷经》中即有记载。银品能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磁场,释放大量银离子,激发能量,保健身体。我国自古就有在小孩满月或是百岁时为其佩戴银制品的习俗,主因孩子年龄小而卤门未合之故,可以保护孩子,同时排除体内的胎毒。不止东方,西方也认为银品是辟邪之物,西方传说中狼人和吸血鬼最害怕的就是白银。
4、黑曜石手串:
黑曜石可以强力的吸附与化解负能量,在古中国和西方,都有极度辟邪的传统说法,吸纳力非常强,有防小人和化煞的作用,还能去除难闻的霉味与晦气,效果上以定期做净化为好。在古代的佛教文物中就有很多的黑曜石圣物或佛像。黑曜石对应的是人体的海底轮,对于稳定性和平和性非常有用。在很多的古文明文献中可以看到黑曜石的记载。印地安阿帕契族将黑曜石称呼为“阿帕契之泪”,也称“忘忧石”。用黑曜石打磨的镜子,被巫师用来做占卜的工具。
5、朱砂手串:
朱砂又称辰砂、丹砂,古时称作“丹”,粉末呈红色,古代为方士炼丹主要原料,也可作颜料、药剂,养精安魄。在风水学中,朱砂自古被称为极阳之物,可以平衡阴阳气场,经由日月精华矿脉中采集,吸收天地之正气,带有极强的磁场,是辟邪的良物。虽然《本草经疏》载朱砂“若经火及一切烹炼,则毒等砒硇,服之必毙”,指出朱砂的毒副作用,使很多人对朱砂饰品望而却步,其实,朱砂的主要成分硫化汞,需经300℃高温加热后才会分解出有毒的二和硫化物,正常环境下是不存在这种高温环境的,所以您大可放心佩戴。不过风水效果上,以朱砂原石或无优化晶体颗粒效果为更好。
盘点了这五种传统文化中强力辟邪的文玩手串,还是要说一说,自古讲邪不压正,其实最辟邪的还是人的正气,正知正念,多做善事,常思己过,修正自己,对天地、对大自然、对因果抱有敬畏之心,就会提升自己的正向能量和阳刚之气,真正的驱邪避煞。您认为呢?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