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1953年出生的人,是不是就可以享受高龄倾斜调整了?
从年龄上来说,在1953年出生的人,截止到2024年就满71周岁了,在各个地区都是能够享受高龄倾斜调整的,但是退休人员的实际情况不同,可享受的高龄倾斜调整也是不同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享受高龄倾斜调整的人员都是属于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对于缴纳居民养老保险并办理退休的人员,哪怕在2024年满71周岁了,则退休人员都也是无法享受高龄倾斜调整的,因为居民退休人员是不参与职工养老保险的待遇调整的,所以在1953年出生的居民退休人员,在2024年都是无法享受高龄倾斜调整的。
对于1953年出生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因为在2024年都已经年满71周岁了,所以在各个地区都是能够享受高龄倾斜调整的,截止到2023年为止,咱们国家各个地区的高龄倾斜调整都是要求年满70周岁的,只要是年满70周岁及以上的退休人员,都是可以享受高龄倾斜的待遇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咱们国家各地的养老金调整方案都是自行制定的,所以退休人员的所在地不同,当地的高龄倾斜调整金额也是不同的,对于1953年出生的退休人员来说,因为年龄才刚满71周岁,所以高龄倾斜调整的金额也都是比较低的。
以各地2023年的高龄倾斜调整为例,年龄满71周岁的退休人员,在河南的高龄倾斜调整金额是25元;在天津的高龄倾斜调整金额是20元;在河北的高龄倾斜调整金额也是20元;在江西的高龄倾斜调整金额是33元;在吉林的高龄倾斜调整金额是25元;在湖北的高龄倾斜调整金额是40元;在内蒙古的高龄倾斜调整金额是31元;在安徽的高龄倾斜调整金额是10元;在上海的高龄倾斜调整金额是25元。
由此就可以看出,在2024年的养老金上调时,1953年出生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都是可以享受高龄倾斜调整的待遇的,只不过各地的高龄倾斜调整金额都是比较低的,大多都是只有二、三十元的。
“土地爷(ya,沅古坪方言,父亲叫爷)”是父亲的小名,大名叫周似海。爷爷四十多岁喜得贵子,无比金贵,为了万无一失,请算命先生掐指一算,说父亲出生的生辰八字克自己,不好养活,若要破解,需要取小名扶正自己,建议取名土地。土地,意为踏实厚重、博大永恒。父亲从小被爷爷娇惯宠爱,淘气时舍不得打骂,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莫搞,土地爷,我喊你土地爷!”
或许人如其名,或者人口有毒,喊着喊着,父亲长大后真的成了“土地爷”。他从小读不好书,也学不好爷爷的木匠活,一生只会在田里耕、地里刨,顽强地与贫瘠的土地博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与土地朝夕相见、真情相拥、缱绻相爱了几十年。几十年的春种秋收,冬种夏收,几十年的犁耙耥耩,锄耖耠耪,挑粪施肥,打土坯,扒墒沟,垛田塍,盘庄稼,一辈子扎根土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在与泥土相亲相爱的接触中,上演着岁月的变迁。
土地爷一辈子爱土地如子,精耕细作、倾情倾力,像侍候婴儿般细致入微。他耙的秧田豆腐块一般平正,栽秧田经土地爷“三犁三耙”(犁三遍耙三遍)揉合,泥巴像豆腐脑一样细腻温润。这样侍候的田不仅耐漏耐旱;也使栽秧者手脚舒适、干活进度大大加快;更重要的是禾苗长得像虎头虎脑的孩子健康茁壮,一派兴旺。土地爷整出的旱地,一块一块、一垄一垄,泥细如沙、四平八稳像弹墨线一样规范。土地爷垛出的田塍如线,纹路匀称,持久耐旱,长城般壮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兴集体年代,土地爷成了生产队上整秧田技术能手,砖溪洲生产队103亩半分田的每一粒土坷垃,都被我的土地爷反复踩踏过、翻耕过。
难忘那个酷热的夏日,土地爷一人带两头牯牛,歇牛不歇人轮换耕田。午后的阳光,把天宇间染得血红,地皮炙烤得冒烟。土地爷为生产队抢耕晚稻田,在毒日下奋力拼搏。土地爷一手扶犁柄,一手扶犁辕,脊梁般支撑在天地之间,头上和身上的汗水如雨挥洒。他身后大片翻耕的土坯,深浅均匀,高低一致,似元代活字印刷般整齐笔直。如果拍成现在的抖音,定会捧上热搜,成为一件经典作品。那时,我还在读书,星期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歇会(休息)的时候坐在田埂上看土地爷犁田。只见土地爷、犁、牛构成一组剪影,在水田里缓缓移动,烈日炎炎,空中热力膨胀充满红光,充满希望又充满无奈。这正是表现我国农民勤劳坚毅、无私奉献和对土地的深深依恋,对生活的苦苦追求,延续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精神写照。
土地爷,我心中的“脊梁”。那天他倾尽全力,用魔法般的速度耕完三亩半稻头子水板田,受到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表彰,创造了人民公社的农耕奇迹。
中国上下五千年,惟农民最为吃苦受累。正如《论贵粟疏》中写道:“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付出很多很多,得到的却很少,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国人中总是最低。他们习惯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奋斗,期许勤劳可以换来最基本的生活愿望,而旧社会不是血汗就可以让农民拥有幸福的生活。尊卑等级的桎梏将农民囚禁在苦难的牢笼里,辛苦付出却成为统治阶级的享乐果实。“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封建统治制度下,又岂有农民的幸福?!
百多年前,爷爷只身从辰州三都来到九都(1953年前,沅古坪属沅陵县,以“都”划分)。为了讨生活,爷爷二十多岁离开家乡游艺谋生。营生路上历经沧桑,饱受流离颠沛之苦,不仅常受人情冷暖遭遇罢黜的尴尬,更是受够当地人排外欺生的打击。解放前,爷爷打算向红土坪的土豪李绍固置买田地。李绍固时任地方乡长,有权有势,得知这一消息后,鼠眼滴溜一转,利用职权假传“征召法令”,欲抓我的土地爷去当壮丁。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独子免征”的原则,本不该当壮丁(爷爷一生只育两子,大儿子跟随红军走后音信全无,只剩小儿子在家),但筷子拗不过床梃,只好将全部光洋乖乖地送到李绍固手中买壮丁。有良知者说:“周木匠大半生的辛苦钱被李绍固一招‘洗码功’全部卷走”。爷爷门单户薄,只能哑巴吃黄连,苦在自肚里。
不久爷爷病倒了,临死仍不忘记置买田地之事,弥留之际,一再念叨:“我的光洋,买土地……”咽了气,眼还不闭。爷爷逝世后,土地爷带着妻儿,日子过得千颠万倒,风吹转篷,雨打漂萍。自己没有土地,居无定所,东渡西搬,住茅棚睡地板,靠在富人家当佃农、庄户维持生计。解放前搬了九次家,住过桃树坡、土地坡、成功坪、后溪、红土坪、横山峪(红星)、青草坪、水井湾、砖溪洲九个地方。还有天灾人祸,躲土匪避壮丁,已经是千种滋味,万条伤瘢。土地爷没有哥兄老弟,孩子还小,遇事没个顾手。1946年,家中接连遇祸事,养的母猪和年猪都瘟死了,田里的稻子起火蜢导致颗粒无收。这一年,土地爷全家只能靠瓜果蔬菜、挖葛打蕨、糟糠树皮度命。
1947年,土地爷携儿带妻来到砖溪洲种富人龚孝善的田,在砖溪洲土地岗古人李氏弃留的屋场上搭茅棚安顿下来。1949年新中国成立,父母亲在砖溪洲分到了田土,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有了土地,土地爷如获至宝,感觉心里踏实,生命有了价值。
土地爷深知,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衣食父母。土地是无私的,它总是坦然公正地面对人们,无论贫富贵贱、伟大渺小,它都一视同仁,用质朴、憨厚、无怨无悔的向人奉献,供人驱逐。它养活人们,庇护人们,最后又收留了人们,使人的灵魂不至于漂泊。
土地爷分得的田,就在我家右边溪河沿岸,大大小小有十九亩多。农村的田地都有名,“畲刀田”“鸟嘴巴田”“跑马田”“立儿的长田”“红鼻子地”“王木匠垴”“瓦窑田”“刘三湾”“野猫岗”……还有一丘又窄又小的田叫“狗舌子田”。根据形状或种过的佃农名而命名。不同的地名,有不同的地貌、不同的人文景观和不同的地方掌故。
土地爷分到田的那阵子,他兴奋不已。仿佛眼前有一条金光大道,定能走出一个辉煌世界。当天,领着我大哥二哥三哥(四哥和小哥在读书)像欣赏一件稀世珍品一样,在所分田地周围转一圈,意思是让他的儿子们记住,将来好继承他的产业。他走走停停,还抓把土,看看,闻闻,说:“土地有灵气,通人性哩,你善待它,它就会回报你,你真心伺候它,它就使劲长粮食给你”。田里的禾苗别人家只薅两次草,土地爷至少要薅三遍草,施三次肥。为了田土变肥沃,土地爷有空就拾粪,每天早上东方刚露出鱼肚白,他凭丰富的经验把村里转了一圈,拾回一担猪狗牛粪。农闲季节,到深山老林把满山遍野的枯枝败叶壅堆烧成草木灰挑回家。春天,上山打青,将嫩叶肥草割回来沤成天然肥料。土地爷走路遇见牛粪,用手捧到田里。在农民心目中,粪肥并不臭,并非脏东西。那时,家家拾粪,我在校读书,劳动课出去拾粪,支援农业生产。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庸城附近不少农人还坚持进城,到各单位厕所挑粪,大街上时不时听到“小心沾光!”的提醒。农作物都是有机肥浇灌成熟,不像现在,土地因化肥除草剂过多,变得死板发硬,铁皮一般。
砖溪洲,是个“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深山峡谷。 有民谣说:“水打砖溪洲,三年两不收,若是收一年,狗子不吃粥”。这首民谣道出了砖溪洲的恶劣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产环境。意思是溪水流经的砖溪洲,每年都洪水泛滥,每年都广种薄收,遇到风调雨顺的年成,还是可以丰收的。 砖溪洲山高溪深,阳光照射时间短,水源充足,遇多晴少雨的年成,粮食反而会丰收。
土地爷视土地如命根子。每当洪水季节,土地爷披蓑衣带斗笠,通宵达旦在沿溪河的田塍上来回巡逻,日夜守护在田野上。1954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恶浪肆意冲击、洗刷,把砖溪洲沿溪50多亩良田沃土被夷为乱石河滩。土地爷溪河边那5亩多田也难免被冲。那天,老天爷雷霆万钧,大雨滂沱,洪水肆虐。中午时分,大半个砖溪洲没入一片汪洋,沿溪两岸满目疮痍,一片苍凉。土地爷站在他的头坝田田塍上,大有与田土共存亡的英雄气概,洪水淹齐腰了,他还站着一动不动。突然一个巨浪劈头盖脸把他卷入洪浪。土地爷凭着从小练出的“水上飞”功夫,顺洪水漂了两百多米,在一棵老柳树的掩护下才爬上岸。洪水过后,土地爷带着全家全力投入灾后重建和生产自救。整整半年,砌墙保坎,清理田里的岩石砂砾,为了保住泥土,坚持用探筛过筛,把石头上粘的泥巴抠下来,放到田里,决不让一粒尘土浪费掉。对冲得底朝天的地方,到山上挑土镇满,以此抚平灾难的创伤。
刚把田土恢复好,“农业合作社运动”来了,土地爷和所有农民一样,跟党走听党话,服从党安排,积极加入农业合作社,所有田土归集体所有,走上集体化道路。土地爷说:“新社会,天下太平,我们更要好好种庄稼,这样才对得起脚下的这片土地”。还教导年轻人:“做农活,不能马虎,不能敷衍,不要欺负土地,作贱土地,你敬它一辈子,它就回报你终身!”土地爷这样说也这样做,个别社员农活做得潦草,薅草时,薅一锄蒙一块,挖地也是东一锄西一锄,土地爷实在无法容忍,趁歇会时,帮他返工,直到满意为止。他在长达二十多年的集体生产中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土地爷一直被评为生产队的“五好社员”、“生产标兵”,并深受广大社员的拥护爱戴。
土地爷一辈子崇拜土地,信仰土地,敬土地如神。他老实本分,除了种庄稼,没别的能耐,除了在土地上干活儿,没别的喜好。他除了睡觉,一年365天,从来没有休息过,无论晴天雨天,无论吹风落雪,天不亮起床,晚上月亮下还在土地里忙活,一辈子挚爱土地,一时一刻也不离开土地,像不知劳累不知疲倦的铁人,超负荷的透支自己。有位年长者劝他:“似海,你这样没日没夜的过度劳累,是铁打的身体也磨融哒,身体要紧哩”。土地爷“嘿嘿”一笑,说:“没事”,继续他手里的活。就在田土下放到户这年农历四月二十三,那天红火大太阳,土地爷在山上薅苞谷草,突然累倒在地。在病床上,听到又要分田到户的消息,他凄凉又无奈的说:“土地神接我来了,再也种不了地了……”说着,泪流满面。正是分田地的时候,土地爷走了,带着对土地的无限眷恋离开了这个世界。
入殓时土地爷脸色安详,一双粗糙厚茧的手贴在胸前,钢铁般的十指在人生几十年握刀把、锄把、犁手把中早已捏成紧握状,两个固定的洞孔再也无法伸直。按照他生前吩咐,葬在他耕种过的那片土地中央,四周的田地如土地爷所愿,都分给他的儿孙,他的灵魂将永远成为这片土地的守护神。
铜鹿角立鹤
越王勾践剑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尊盘
大铜尊缶
金盏
十六节龙凤玉佩
“太阳人”石刻
风景秀丽的武汉东湖之滨,一座巍峨的楚式高台建筑庄严肃立,这便是筹建于1953年的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八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有文物24万余件(套),以青铜器、漆木器、简牍最有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15件(套),“国宝”级文物16件,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集中展示荆楚大地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铜鹿角立鹤
古人想象中寓意吉祥的神物
鹿角立鹤已被湖北省随州市定为城市标志,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吉祥物“楚楚”就是以鹿鹤为原型。
鹿角立鹤为青铜铸制,1978年与青铜编钟一道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鹤的头、颈及鹿角上饰错金涡云纹、三角云纹和圆圈纹,腹背饰羽毛纹。背上有凸脊,脊上及腹、翅、尾下部镶嵌绿松石。翅上浮雕幡暾螭纹、圆圈纹。腹与翅连接处有蟠龙环绕,龙嘴衔翅。腿上饰涡云纹,爪上饰回纹。全器分8个部分,分铸后连接组装而成。
鹿角立鹤身体像鹤,而头上却立着鹿的角,造型奇特。有专家认为,这是古人想象中一种寓意吉祥的动物。中国古代把鹤、鹿看作是神鸟、瑞兽。
越王勾践剑
精湛的复合金属工艺
越王勾践剑,是“卧薪尝胆”故事主角越王勾践使用过的青铜佩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该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楚墓。
这把宝剑最神奇的地方,是在地下埋藏了2300多年后依然锋利,寒光逼人,剑身几乎不见锈迹。据在场考古工作者回忆,一名考古队员拿剑时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划破,血流不止。
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而硫化铜可防锈。有专家认为,越王勾践剑采用了复合金属工艺,即两次浇铸使之复合成一体。这种复合金属工艺,其他国家直到近代才开始使用,我国2000多年前就已掌握这项技术,令人叹为观止。
为何越王勾践剑会出现在湖北江陵楚国贵族墓?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嫁妆说,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因此,这柄宝剑很可能作为嫁女时的礼品到了楚国,后来楚王又把它赐给了某一个贵族,便成了这位楚国贵族的随葬品。另一种意见是战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间,楚国出兵越国时缴获了此剑,最终成了随葬品。
郧县人头骨化石
长江中游的人类祖先
“郧县人”是长江中游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属直立人类型。1989和1990年,先后在湖北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发现了两具人类头骨化石,故名。其中2号头骨是中国唯一一块人类祖先“直立人”阶段保存最为完好的整块头骨化石。根据科学测定,化石大致距今100万年。
科学研究发现,郧县人头骨化石的面部特征与中国和亚洲已经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相一致,但鼻根点凹陷。“郧县人”使用的石制工具以汉水江滩的砾石为原料,多用锤击法加工而成。
郧县人的发现为人类起源“多地区进化论”提供了新证据。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见证爱情的元青花精品
青花四爱图梅瓶,是罕见的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足部饰仰覆莲纹,腹部四个海棠形开窗内分饰青花“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
2006年,这件青花四爱图梅瓶出土于湖北钟祥市郢靖王墓。历史上,它是明朝郢靖王妃郭氏珍爱之物。据记载,郭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郭英之女,自幼与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郢靖王朱栋青梅竹马,后结为夫妻。后来,朱栋因病去世,郭氏悲痛万分,自尽与其合葬。四爱图梅瓶也成了陪葬品。
青花瓷器中,元代青花反映人物图案的器物存世较少,有如此精美四爱图的元青花梅瓶更为罕见。这件梅瓶,为了解元代青花瓷制造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曾侯乙编钟
改写音乐史的稀世珍宝
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整套编钟,以其高超的铸造技术、良好的音乐性能、完好的保存状态震惊中外。
全套编钟共65件,分3层8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全套编钟总重近5吨,其中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12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
曾侯乙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2000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极为罕见。曾侯乙编钟的铸成,体现了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证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为研究和传承文物,截至目前,曾侯乙编钟的复制件,曾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颁奖礼等重大节庆活动上演奏,还作为中国文化使者,先后在美国、日本、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
更多藏品
曾侯乙尊盘
尊盘是由尊与盘两件器物组成的一套酒器。尊是盛酒器,盘是盛水器,尊置于盘中,是用来冰酒或者温酒的。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以纹样繁缛细密著称,尊盘是集大成者。这件尊盘共饰龙84条(尊28、盘56),蟠螭80条(尊32、盘48),造型美观,极尽奢华。
大铜尊缶
曾侯乙墓共出土了两件大铜尊缶,形制、大小相同。这两件大铜尊缶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酒器。两件大铜尊缶的肩部都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大铜尊缶最大腹径100厘米,重327.5公斤。
金盏
盏,用于饮食的器具。这件金盏带盖,出土时盏内还有一把勺子。金勺子一端镂空成变异的龙纹,所以又被称作金漏匕,非常精美。金盏重达2156克,金漏匕重56.4544克。
十六节龙凤玉佩
全器用5块玉料、1个玉环和一根玉销钉雕成,共16节,可以活动卷折。采用了透雕、浮雕、阴刻等技法,雕成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并饰有谷纹、云纹、斜线纹。
“太阳人”石刻
1998年秭归县东门头出土,长115厘米、宽20厘米、厚12厘米。石板上阴刻线条简洁的人像。人像腰部两旁分别刻画星辰,头上方刻画有23条光芒的太阳。这是目前在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太阳崇拜图像。
(图片由湖北省博物馆提供)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02日 06 版)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