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东阳西湖写生》李可染 绘 图片由苗怀明提供
清刻本《西湖梦寻》 图片由苗怀明提供
《西湖梦寻》 苗怀明 译注 中华书局 图片由苗怀明提供
清乾隆姑苏刊本《西湖十景》 图片由苗怀明提供
【读书者说】
康熙十年七月十六即西历1671年8月20日,这一天张岱的心情很不平静,他用颤动的双手将这份不平静写进了新书《西湖梦寻》的自序里。
如果将时光倒流三十年,此刻,人在西湖的张岱或许正在花红柳绿的苏堤漫步,或许正在景色清雅的西溪探幽,或许正在岣嵝山房苦读,或许正在龙井闲坐品茗……这样的场景曾经是他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但如今已成为遥不可及的人生奢望,只有在梦中,他才可以重温旧日的这些美好时光,慰藉自己那颗已经凉透的心灵。
康熙十年这个年份是打开《西湖梦寻》的一把钥匙。这一年张岱七十六岁,早已过了古来稀的年纪。那个被他念念不忘的大明王朝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黑洞中二十八年,新的王朝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到来了,不管他如何抗拒。天地玄黄,时光荏苒,一切都已命中注定,不可改变。
一部小型的西湖志书,一座中国文化的陈列馆
对一位风烛残年、心灰意冷的老人来说,此时此刻怎么还会有如此闲情雅致来写这本书?此前的感慨和思考不是已经在《陶庵梦忆》中说完了吗?还有什么让他如此割舍不下?
了解这一点,也就读懂了《西湖梦寻》,读懂了西湖,读懂了湖光山色背后的风景和沧桑。
大明王朝灰飞烟灭之后,张岱也曾拿起刀枪,进行过一番徒劳的反抗,眼看大势已去,复国无望,转而从战场走向案头,这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更为擅长的事情。他要用自己的笔墨为失去的故国也为自己保存一份历史。具体呈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写史的方式郑重撰写,其成果是《石匮书》《石匮书后集》;另一种则是以文学的笔法感性书写,成果是《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前者是一个王朝的历史档案,后者则是一个人的感性记忆。张岱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记录了那个悲喜交加的时代。不过从后世的反响来看,《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更受欢迎,影响也更大,如今已双双成为文学经典。
《西湖梦寻》的篇幅并不大,全书七十二则,除第一则总写西湖之外,一共写了七十一处西湖及周边的名胜,这是张岱眼中的西湖七十一景,是属于张岱一个人的西湖。
问题在于,既然要抒发人生的万千感慨,写出那份刻骨铭心的家国情怀,为何不直抒胸臆,明白道出,反而要借助西湖这处山水胜迹?其用意究竟何在?答案还得从字里行间去找。可以说,这既是一种情感的选择,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说情感的选择是因为张岱一生都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的许多人生印迹和记忆都在这里。从其祖父开始,就在西湖置业。他从小跟随长辈在此生活,走遍这里的山山水水,对西湖的熟悉程度并不亚于越中老家。对他来说,这里并非客居之地,而是自己的家园。他也多次到过南京、苏州、扬州等地,但都没有这样熟悉,感情也没有如此深厚。
长期居住,日久生情,这不过是人之常态。更为重要的是,西湖的这七十多处风景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迹,这是属于张岱的风景,这是张岱一个人的西湖,也是他可以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尽管这些山石树木、亭台楼阁都是客观存在,但在不同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色彩,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一样,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西湖。
长时间的留恋并没有让张岱对西湖产生审美疲劳,反而不断让他产生新鲜感。从《西湖梦寻》这部书可以看出,他始终用自己的眼睛在寻找,寻找别人没有发现的风景,寻找风景新的内涵。湖心亭的秀美人人皆知,从早春到晚秋,摩肩接踵的游人都可以看得到,但其冬日雪后的雅致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的,只有作者和三五人才能享受这份透着孤寂的宁静。七月的湖上,游人如织,一到夜间,则空旷无人,作者偏爱的正是月色下散着凉意的风雅。即便是人迹罕至的幽深之处,他也找到了奇美的风景。这些风景人人可见,但到了《西湖梦寻》一书中,则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情感,而它只属于张岱。
也正是如此,当无情的战火烧过这片土地,山河易主,物是人非,山石还是原先的形状,花草依然每岁枯荣,但此时的西湖一下变得陌生,已不再属于张岱。人不能没有家园,没有家园的人会成为失魂落魄的孤魂野鬼。旧日熟悉的西湖风景并没有消失,而是永远刻在了记忆里,对张岱来说,这种带有梦幻色彩的记忆比现实更真实,更值得留恋,由此不能理解这部书为何要用《西湖梦寻》这个名字,也不难想象在一处处西湖风景的背后蕴含着多少丰富复杂的内涵和情感,不管这份情感是欢快还是苦涩,都是值得细细体味的。
因改朝换代而失去西湖的并不是张岱一个人,而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被改变命运的人。饱读经史的张岱知道西湖意味着什么,失去西湖又意味着什么,因此《西湖梦寻》记录的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记忆,而是一个时代、一个族群的记忆。从这个角度来说,借西湖抒发家国情怀是一种非常理性的选择。
说理性的选择是因为很少有风景名胜能像西湖这样,受到大自然的特别钟爱,在并不算大的空间里荟萃了如此多美到极致的风景,能得到历代文人墨客如此多的眷顾和赞美,千百年来累积了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在这里,不必说奇石、秀峰,不必说烟柳、溪水,随便一座庙宇,一座小桥乃至一座亭台,都见证过千百年的风云变幻、悲欢离合,将岁月的沧桑浓缩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有形的灵山水秀背后是说不尽的人文风情,西湖集自然人文风景于一身,成为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荟萃之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湖就是一座中国文化的陈列馆。通过对这一代表性风景的书写,可以透视一个时代的变迁,由此抒发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叹。
张岱显然意识到这一点,他在寻找风景的同时,也在追溯这些风景的前生今世,将其记录下来,《西湖梦寻》可以说是一部小型的西湖志书。在个人的描述与感慨之外,还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文献资料,不管是祠堂陵墓还是道观佛寺,尽管篇幅有限,也尽可能翔实的介绍其创建及兴废经过,包括时间、主事者、缘由等,都如实记录,可以说是一个个景致的简史。既有纵向的史实的梳理,又有横向的空间的叙述,全书合在一起,就是一部西湖的变迁史,这也是一部感性的中国文化变迁史。
张岱因西湖而不朽,西湖因张岱而生色
张岱那份交织着爱恨情仇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西湖梦寻》呈现的呢?在写法上,张岱师法前贤,又有所创新。《西湖梦寻》的体例形式取径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西湖游览志》等书,比如其篇目按照地理方位编排,分西湖北路、西湖西路、西湖中路、西湖南路和西湖外景五卷,突出这些景致的空间分布,与对每处景致的历史追溯形成纵横交错的时空关系,这样每处风景都是立体的,有深度的。
《西湖梦寻》受到的不仅仅是上述两书的影响。宋元以来,以《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为代表的书写名城之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著述之体,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一方面是城市文化繁荣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创新。
相比之下,《西湖梦寻》的精神及内涵与《帝京景物略》《西湖游览志》两书有着很大的不同,后两书分别写于嘉靖、崇祯年间,时间在明亡之前,两位作者都没有目睹大明王朝的破灭,甚至都想象不到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他们经历了张岱所见所闻的这一切,他们还会写这些书吗?即便写的话,还会是那种闲适、愉悦的语调吗?相信答案是否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苦难是一种不幸,也未尝不是一个机遇。
就创作动机而言,《西湖梦寻》受李格非《洛阳名园记》的启发也许更为直接,他在《柳州亭》里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李文叔作《洛阳名园记》,谓以名园之兴废,卜洛阳之盛衰;以洛阳之盛衰,卜天下之治乱。诚哉言也!余于甲午年,偶涉于此,故宫离黍,荆棘铜驼,感慨悲伤,几效桑苎翁之游苕溪,夜必恸哭而返。
作者在书中情感的抒发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克制的,但在此处,他终于没有能够忍住,写得异常沉痛。这既是面对战火后杭州破败惨状的感伤,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写作此书的一个动机,长歌当哭。也正是这个动机,将它与《帝京景物略》《西湖游览志》区别开,这种哀痛和沧桑是两书所缺乏的。
《西湖梦寻》是一部极难写的书,全书所收七十一处景致大多有着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其间历经改朝换代,屡有兴废,加之人事更迭,林林总总,要想一一说清,仅仅是一处景致,就需要很长的篇幅,单独写一本书都不为过。但作者没有这样做,他走的是极简约的路线,往往只用短短几百字,就将各处的地形景观、来龙去脉交代的一清二楚,还不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作者为何要如此吝惜笔墨?显然他不想堆砌材料,写成一部纯粹的志书,而是想用最为精炼的笔墨点出各处景致的精华所在,寄托个人的情思。他更喜欢传神写意,而非工笔描绘。这种写法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挑战,这是需要大手笔的。
可以用文笔传神,简洁有致八个字来概括《西湖梦寻》的写作特点。全书七十一处景致,有的以美景取胜,有的以人文著称。对以美景取胜者,作者往往要言不烦,仅三五句,就将其特点描绘出来,准确传神。如其写冷泉亭:冷泉亭在灵隐寺山门之左。丹垣绿树,翳映阴森。亭对峭壁,一泓泠然,凄清入耳。既交代了地理位置,又点出该处清幽俊美的特点,语句高度浓缩,信息量很大,景致的组成要素、方位、色彩、声音、形态,全都写出来了,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其幽僻坎坷之状如在眼前。
对于人文景观,同样用墨不多,将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如其写陆宣公祠:孤山何以祠陆宣公也?盖自陆少保炳为世宗乳母之子,揽权怙宠,自谓系出宣公,创祠祀之。
仅仅三十六个字,就将陆宣公祠颇有些复杂的建造情况讲清了,位置、修建者、缘由等基本信息全部具备。文字如此简洁,但对这些景致历代兴废的交代则没有遗漏。如其写保俶塔:其塔元至正末毁,僧慧炬重建。明成化间又毁,正德九年僧文镛再建。嘉靖元年又毁,二十二年僧永固再建。隆庆三年大风折其顶,塔亦渐圮,万历二十二年重修。
这些地方,作者本可以用“历代屡有兴废”之类一笔带过,但他不避重复,甚至有些不厌其烦的意思,显然这是有意为之。何以如此?其目的显然不仅仅是为了保存史料,如实记载。细细品读,从这种似乎单调的重复中可以感受到一座建筑在千百年岁月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沧桑和感伤。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一种氛围和效果。
作者所撰各文后附有相关的诗文,多出自名家之手,其中也有不少出自张岱本人之手,有着很高的文学水准。这些作品对作者的叙述是一种补充,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呼应,丰富了各文的内涵,为全书增色不少。各文后附收的这些诗文大多为唐宋元明时期的名家之作,因此该书也可以视作一部历代西湖名家诗文精选集。
西湖是一处有灵魂的风景,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
对张岱来说,抒发家国情怀,寄托故园之思,西湖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也是一个绝佳的载体。对西湖来说,《西湖梦寻》这本书又意味着什么呢?
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因为没有人物、历史和掌故的风景给人的只是一种简单的愉悦,缺少持久的魅力。作为自然风光的西湖,其湖光山色几千年来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是作为人文风景的西湖,则一直是开放的,随着岁月的变迁,不断增加新的内涵,不管是沿革还是典故,人物还是建筑,都是西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自身也历经岁月的风霜成为风景,就连千百年的沧桑也是一种风景。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西湖的独特文化品格,这种品格将其与玄武湖、瘦西湖、大明湖等同类景致分开,绝不会雷同,这种文化品格就是西湖的灵魂所在。可以说西湖是一处有灵魂的风景,每一处风景名胜都有自己的灵魂,这正是其令人魂牵梦绕的奥秘所在。
明白这一点,该书对西湖的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以其独到的发现和别致的解读为西湖各处景致注入新的精神和内涵,提升了其文化品格,让它更有灵性,也更有气质,张岱也成为西湖风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彼此相互成就,张岱因西湖而不朽,西湖因张岱而生色。张岱和他的前辈白居易、苏轼等人一样,既是西湖风景的欣赏者,又是西湖风景的书写者,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精雕细刻,最终成就西湖这样一处有个性、有气质、有灵魂的绝世风景。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直到今天仍在进行中。
三百多年过去了,如今再读《西湖梦寻》,从中可以读出什么呢?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湖美景除了个别建筑之外,和张岱眼前所见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感受则完全不同。毕竟生活的时代不同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景,生在太平盛世,我们没有张岱身处鼎革之际那样悲凉的体验,也不可能像他那样在西湖长期流连。但如果我们只是脚步匆匆的游客,跟着导游到此一游,将自己的头像用照相机强行刻在西湖的风景上,说实话,西湖不过是和玄武湖、瘦西湖、大明湖一样的旅游符号,没什么特别的,甚至可以说西湖的景色并不见得一定比别处的山水更好。这样就辜负了西湖,辜负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辜负了历代文人墨客为此付出的心血,以游览风景的方式煞风景,不少人正是这样做的。
如果想真正领略西湖之美,领略其独到的个性与气质,则需要像当年的张岱那样,换一种思路,将匆匆的脚步换成寻找的目光,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读,你可以从风景中看到自己的人生,读出一个民族的沧桑,这样的西湖才是属于自己的。
西湖是一处有灵魂的风景,也是一部用一生都读不完的大书,在众多的美景中有一处格外明艳别致,那就是张岱和他的《西湖梦寻》。
(作者:苗怀明,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用于发展与印度的贸易,后来成为统治印度的工具。
1601年,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济贫法》,以缓解圈地运动造成的社会动荡。
1602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该公司具有国家职能、向东方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东方贸易的机构。
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继任英格兰国王,开始了英格兰与苏格兰统一的雏形。
1604年,荷兰人韦麻郎率大船三艘开入澎湖列岛。
1605年,波兰的立陶宛大公杨·卡罗尔·霍德凯维奇率领2500名翼骑兵及1300名步兵在吉尔霍尔姆战役中击败1.2万人的瑞典军(其中3000名骑兵),此次战役使波兰翼骑兵威名大震。
1606年,荷兰海军在马六甲击败葡萄牙海军,葡萄牙人在东方的势力遭到削弱。
1607年,荷兰舰队在直布罗陀大败西班牙舰队。
1608年,德意志新教诸邦君主为维护共同利益在奥豪森聚会组成军事联盟。加盟的有普法尔茨(巴拉丁)、安哈尔特、诺伊贝格、符腾堡、巴登、乌尔姆、斯特拉斯堡和纽伦堡等。以普法尔茨选侯腓特烈四世为首,与天主教诸侯相对抗。
1609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被迫与荷兰签订《十二年停战协定》,在事实上承认了荷兰的独立。
1610年,波兰大贵族斯坦尼斯瓦夫·若乌凯夫斯基率领6500名波兰翼骑兵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克卢士诺地区以远超1:10的战损比大败俄-瑞联军,进而攻占莫斯科。
1611年,君士坦丁堡遭鼠疫之灾,死亡20多万人。
1612年,季米特里·波扎尔斯基和库兹马·米宁率领俄罗斯军队在莫斯科近郊大败波兰军队,并乘胜收复首都莫斯科,守城波兰军队投降。
1613年,全俄缙绅会议选举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为沙皇。
1614年,法国举行首次三级会议。
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贤在《献给皇上和皇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首先使用了“政治经济学”一词,意指国家经济管理。
1616年,天主教会禁止尼古拉·哥白尼的书和学说。
1617年,瑞典军队进攻莫斯科失败,与俄国签署《斯托尔博沃条约》。该条约剥夺了俄国通往波罗的海的直接出海口,意味着俄国从此不再有挑战瑞典地区霸权的实力。
1618年,布拉格发生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1619年,荷兰在爪哇建立第一个殖民据点巴达维亚(今雅加达)。
1620年,一艘来自英国的名为“五月花”的3桅盖伦大帆船在科德角外普罗温斯顿港抛锚,他们在上岸之前签订了一份公约,这份公约被称为《“五月花号”公约》,签署人立誓创立一个自治团体,这个团体是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的,而且将依法而治。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献。
1621年,以德皇、罗马教皇、西班牙贵族诸侯为代表的“再造天主教运动”镇压了布拉格市民起义,并处决起义领袖。
1622年,英国殖民者在北美殖民地弗吉尼亚的詹姆斯顿遭遇印第安人大,共造成347人丧生,约合当时在詹姆斯顿英国人的三分之一。
1623年,新教军1.6万人与蒂利的帝队在施塔隆德进行决战。新教军大败,四散逃窜,克里斯丁逃往荷兰。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1625年,丹麦在英、荷、法支持下,以援助德意志新教联盟为名出兵德意志,占领捷克的卢特城。
1626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整训的瑞典军队以轻微的代价在沃尔霍夫战役中击败闻名欧洲的波兰骑兵。
1627年,法国枢机主教黎塞留派出王室军队对法国新教徒主要据点拉罗谢尔组织围攻。
1628年,英国议会向英王查理一世提出《权利请愿书》。
1629年,黎塞留集中兵力解决罗汉领导的胡格诺派武装力量。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胡格诺派完全屈服,他们的城堡均被拆毁,罗汉被流放到威尼斯共和国。
1630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率领1.3万人的军队扬帆渡海,从德意志东北部的奥德河口登陆屡战屡胜,俨然成了德意志大地上的主人。
1631年,神圣罗马帝队攻克了长期围攻的马格德堡,并对城内的新教居民进行了残酷的大。
1632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在莱比锡西侧的吕岑遭遇战中意外阵亡,但瑞典军队依旧击败华伦斯坦指挥的神圣罗马帝队,但瑞典元气大伤。
1633年,伽利略在宗教法庭上被迫公开宣布放弃自己关于地动学说的科学信仰。
1634年,神圣罗马帝国联合西班牙在诺德林根附近大败瑞典军,一直追到波罗的海沿岸。
1635年,萨克森与勃兰登堡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订《布拉格和约》服从皇帝。
1636年,西班牙与神圣罗马帝国联合进攻法国。
1637年,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再次南北夹击法国,被完成战争准备的法国击溃
1638年,法国海军打败举世闻名的西班牙海军。
1639年,西班牙海军的主力被原来籍籍无名的荷兰海军于唐斯之战中歼灭。
1640年,加泰罗尼亚爆发反对西班牙的大起义,葡萄牙摆脱西班牙统治获得独立。
1641年,爱尔兰爆发反抗英国的民族起义。
1642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直布“讨伐议会”,挑起第一次内战。
1643年,孔代亲王路易二世·德·波旁指挥法军在罗克卢瓦战役中获胜,此役终结了西班牙在历史上的陆上优势,标志着法国地面霸权的到来。
1644年,克伦威尔指挥的议会军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中击败英王查理一世的军队,这次战役是国会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1645年,英国新军在纳斯比战役中摧毁王军的主力。
1646年,瑞典与法国联军大掠巴伐利亚,迫使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一世求和。
1647年,意大利那不勒斯爆发反抗西班牙统治的马萨尼洛起义。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三十年战争结束。和约使瑞典、法国及其盟友获得大片领土;承认荷兰和瑞士的独立;确认德意志诸侯的主权,加强帝国议会的权力。
1649年,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英格兰宣布为共和国,成立了克伦威尔为首的护国政府。
1650年,克伦威尔指挥英格兰军队远征苏格兰。
1651年,英国议会为打击荷兰海上霸权颁布了《航海条例》,规定:凡英国的进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或原生产国船只运送,出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运送。
1652年,荷兰开辟好望角殖民地。
1653年,俄国吞并乌克兰。
1654年,荷兰被迫与英格兰缔结《威斯敏斯特条约》,承认英国的《航海法案》,第一次英荷战争结束。
1655年,瑞典对波兰宣战,同时在波兰领土和波罗的海海域采取军事行动,以阻止俄国进入波罗的海。
1656年,沙俄与波兰在维尔纽斯附近的涅米扎签订停战协定,联手投入对瑞典的战争。
1657年,英军在法军的援助下于特纳里费岛(加那利群岛)附近击败西班牙舰队,
1658年,俄国和瑞典签订停战协定。随后,俄军在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向波军发起进攻。
1659年,西班牙和法国签订比利牛斯和约。西班牙因没有得到哈布斯堡的支援,而决定割让边界领土给法国以和平结束战争。该协定还包括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和西班牙公主玛丽·泰蕾莎之间的婚约,公主的嫁妆为50万金埃居,分三笔付清。这婚约使路易成为欧洲权力最大的国王。
1660年,波兰立陶宛联邦放弃波罗的海沿岸利沃尼亚的大部分属地,瑞典在波罗的海势力达到鼎盛时期。
1661年,查理二世复辟斯图亚特王朝,成为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国王。
1662年,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以32万镑的价格将敦刻尔克卖给法国。
1663年,奥斯曼入侵奥地利,欧洲再次陷入危机中。
1664年,英国殖民军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夺取新阿姆斯特丹,后来改名为纽约(新约克)。
1665年,荷兰向英格兰宣战,引发第二次英荷战争。
1666年,法国支持荷兰对英国作战,荷兰海军在敦刻尔克海战中获胜,但在北福兰角海战中失利。
1667年,俄波双方代表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安德鲁索沃签订停战协定: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一部分以及斯摩棱斯克等省归属俄国;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一部仍归属波兰。俄波战争结束。
1668年,西班牙签署《里斯本条约》,承认葡萄牙独立。
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5万名员工、与1万名佣兵的军队,股息高达40%。荷兰的繁华引起英法的不满。
1670年,俄军攻陷斯摩棱斯克,波兰守军投降。
1671年,俄国镇压斯捷潘·拉辛领导农民起义。
1672年,法荷战争爆发,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联合英国开始入侵荷兰。
1673年,路易十四宣布法国所有主教只能由国王任命,此后又一再重申王权高于教权。
1674年,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英国在荷兰衰落后转而放弃与法国结盟,开始警惕法国。
1675年,英国在伦敦市东南郊建立格林尼治天文台。
1676年,法国海军名将亚伯拉罕·迪凯纳率领法国舰队,在“奥古斯塔海战”中一举战胜西班牙和荷兰的联合舰队,荷兰因此丧失西地中海制海权,法国国力进一步膨胀。
1677年,荷兰执政威廉与英国公主玛丽结婚,荷兰联合英国共同抗击法国。
1678年,法国与荷兰签署《奈梅亨条约》,条约授予法国对佛兰西以及佛兰德斯和海诺特一些城市(原由西班牙控制)的控制权。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被称为“太阳王”,法国取代荷兰成为欧洲最有权力的仲裁者。
1679年,在法国的调停下,丹麦与瑞典在隆德签约结束斯科讷战争,规定斯科讷仍归属瑞典,该条约使瑞典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权益得到巩固。
1680年,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率领的俄国—乌克兰联军依靠新筑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线,击退了克里木鞑靼人的多次袭击。
1881年俄罗斯督军罗马达诺夫斯基和东乌克兰哥萨克酋长萨莫伊洛维奇的联军击败了土耳其,西乌克兰哥萨克酋长多罗申科被俘虏,押往莫斯科,俄土战争结束。
1682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迁居凡尔赛宫。
168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维也纳城门前被欧洲联军击败,中止了向欧洲进军的步伐。
1684年,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之间建立反土耳其的“神圣同盟”。
1685年,法国路易十四废除南特赦令,大批新教徒逃往荷兰、英国。
1686年,英国人菲普斯在加勒比海发现一艘沉船,打捞上三十二吨黄金。
1687年,土耳其人在同威尼斯人争夺雅典卫城的战争中无知地拆毁了希腊胜利女神庙这座建筑。
1688年,法国入侵神圣罗马帝国引起荷兰和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瑞典等国家组成同盟联合对抗,“九年战争”爆发。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英国走上君主立宪制道路。
1690年,英荷联合舰队在比奇角海战被法国舰队击败,法队8万人虎视眈眈地等候越过海峡侵入英格兰。
1691年,奥克林姆战役爆发,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再次在爱尔兰波尼河畔的奥克林姆击败爱尔兰军,双方军队各有两万多人。
1692年,威廉三世指派100多名士兵在格伦科突然袭击麦克唐纳家族,造成33名男人、2名妇女和2名儿童惨遭杀害。
1693年,英国议会提出《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
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
1695年,路易十四开始单独与奥格斯堡联盟的成员之一,萨伏依公爵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展开秘密的和平谈判。
1696年,彼得一世第二次远征亚速,在舰队配合下终于夺占黑海要地亚速。
1697年,西班牙和法国签署《勒斯维克条约》, 把该岛东部的西班牙属地被称为圣多明各,而西部割让给法国,定名为法属圣多明各。
1698年,法国、英国、荷兰在海牙签定条约,承认巴伐利亚的约瑟夫·斐迪南亲王为西班牙王位和除意大利以外西班牙领土的继承人;法国得到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奥地利得到米兰。
1699年,奥地利、波兰、威尼斯与土耳其签订的《卡尔洛维茨和约》,奥地利获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和克罗地亚大片领土;波兰获得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南部和波多里亚;威尼斯获得摩里亚和爱琴海中的土属各岛。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