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黎氏家谱字辈 黎氏三兄弟

发布时间:2024-06-21 03:47:17作者:孤独是毒来源:互联网

黎氏家谱字辈 黎氏三兄弟

本文目录一览:

医学大咖|黎氏三兄弟,三人皆院士(荐读)

黎鳌:中国烧伤医学开拓者

上世纪初,黎鳌、黎介寿和黎磊石三兄弟出生在湖南浏阳的一个教育世家。黎鳌生于1917年,比二弟长7岁,比三弟长9岁。1937年,父亲因病去世时,黎鳌已在上海读医学院,黎介寿和黎磊石还在上小学。1943年,黎鳌毕业后到江西医学院任教,黎介寿、黎磊石也结束了中学生活。为了能吃上饭,两人不得不放弃学机械制造的梦想,到江西读医学院,在那里可以得到大哥的接济。黎磊石曾坦言,当时只有两种院校不要学费:医学院和师范学院。

学医,是黎氏三兄弟在那个年代里的无奈选择。然而多年后,他们却成为了从一个家庭中走出的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成就了中国医学界的一段传奇。

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中国烧伤病人陡增。黎鳌意识到,烧伤是威胁民众生命健康的大患,他主动承担重任,提交了一份烧伤防治研究的请战书,第三军医大学当即决定由他牵头在普外科组建烧伤救治小组。

1962年,黎鳌首先提出“从整体出发,维持机体抗病能力”的观点,整理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国治疗烧伤方案。他还制定了适合中国人体的计算烧伤面积的中国九分法,首先总结了中国自己的输液公式等。这一整套措施和基本思想,在国内推广,为中国烧伤治疗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烧伤学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长期指导着中国烧伤救治工作。他领导的烧伤研究所,救治了上万例烧伤病人,治疗水平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1966年,四川合江一支钻井队不幸遭遇井喷,数10人被烧得面目全非。黎鳌率领一支精英救治小组赶赴现场,并迅速投入到抢救战役中。他本人更是几天几夜没合眼,将一个个烧伤患者从死亡线上夺了回来。

1994年,黎鳌被美国烧伤协会授予“伊文斯”奖,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外科学及烧伤医学临床研究几十年,黎鳌成为中国烧伤医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创建了全军第一个烧伤中心和第一个烧伤研究所,并获批全国烧伤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和第一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1996年,黎鳌获全军重大科技贡献奖,后任第三军医大学教授,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主要专著9本,参与编著专著10部,300多篇。1999年,黎鳌去世。

黎介寿:“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

与大哥不同,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从事的是肠道研究。但相同的是,他和哥哥一样达到了医术和仁爱的至高境界。

1924年9月,黎介寿出生在湖南。出生前一天,正是他母亲的生日。教书的黎父灵光一闪,想起《诗经》有云:“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意思是酿造好了春酒,为人祈求长寿。于是,黎父给孩子起名“介寿”,表达为母亲祝寿的意思。

1934年,黎父就任两浙盐务管理局秘书,举家迁往杭州。1942年,黎介寿在广西桂林参加高考,尽管成绩很好,但考虑到学费、路费,黎介寿听从了大哥的建议,到医院当了练习生。医院管吃住,黎介寿边工作边学习,来年之后报考了医学院。

黎介寿就这样走上了医学之路。

1947年7月1日,黎介寿如愿分到南京中央医院外科,成了一名外科住院医生。他年仅25岁,就已经成了医院外科实力最强的住院医生。

由于黎介寿的父亲英年早逝,家中中断了唯一的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苦。经过发奋攻读,黎介寿终于考进了可免去吃住、学费等一切费用的前国立中正医学院。1949年,他完成了大学学业,接着又考入南京中央医院(现为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实习,从此步入了医学的殿堂。

1949年南京解放之后,黎介寿加入了解放军的行列。他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后任解放军医学科委员会委员、外科专业学会主任等职。

黎介寿是中国肠瘘治疗先行者,1960年代创造性提出了一整套肠外瘘的治疗原则和方法;1970年代。

他提出了“设法使瘘自行愈合,手术是最后的治疗选择”的新见解。这一创新的治疗理论,使国内外医学界对肠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980年代,他研究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控制腹腔感染、处理瘘口、营养支持、手术技巧等完整的治疗方法,解决了带血蒂管肠浆肌层片修补复杂肠瘘手术的难题,创造了运用腹腔灌洗引流控制腹腔内感染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肠瘘的自愈率并缩短了疗程。

1987年的一天深夜,一位因腹腔大出血、整个小肠被切除的小姑娘被抬到黎介寿面前。而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姑娘离开人世。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小肠移植这个世界性难题攻下来。小肠移植,当时这项手术不仅在国内,在整个亚洲都是空白。为了做试验,黎介寿和用于做试验的猪一起待了整整4年,甚至春节都和猪住在一起,因此被称为“猪爷爷”。

1992年的情人节那天,黎介寿终于取得亚洲首次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成功,从此结束了几年来与猪一起“相守”的日子。两年后,黎介寿为一位短肠综合征患者成功移植250厘米的异体小肠,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记录。

在黎介寿的行医生涯中,不乏一些棘手的案例。一位浙江女患者仅有30厘米小肠,为正常人的1/15。

在黎介寿的治疗下,她靠肠营养支持生下健康女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依靠肠内营养怀孕生育的案例。

1996年,黎介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外科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德瑞克曾对黎介寿说:“你是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我们敬佩你。”

黎磊石:肾脏病学一代宗师

三兄弟中最小,和二哥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的黎磊石,开始研究肾脏病时已49岁。此前,他是研究寄生虫病的专家。这在当时实在难以理解。黎磊石一语道出心声:“经过这么多年发展,血吸虫病治疗在我国已经逐渐成熟,但肾脏病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我要做病人最需要的医生!”

现代肾脏病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30年前几乎是一片空白,曾被列为10大死亡病因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黎磊石去澳大利亚参加肾脏病学术会议,作为中国代表,他没有发言和宣读论文的资格。他暗自发誓:一定要让中国的声音响彻世界医学论坛。

病之所需,力之所能。黎磊石决定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探索肾脏病治疗的新路。一次,他在查房时发现,一位用雷公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治疗前并发的严重蛋白尿突然消失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激发了他的创新灵感。存在蛋白尿是肾脏病的表征,雷公藤能否治疗肾炎呢?带着探索医学奥秘的喜悦,他翻开一本本医学书籍,查阅了《本草纲目》等资料,却均无记载。

雷公藤属毒性中草药,易引发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为证实雷公藤对肾炎的疗效和临床安全性,黎磊石决定自己先试一试。对此,身边的人都想不通:“你经常劝导病人要珍惜生命,怎么自己拿生命开玩笑呢?”

“神农为了治病尝百草,我尝一草又何妨!”黎磊石坚定地说。他用雷公藤煎汤,大胆试服,剂量由少到多……他注重科学,更注重科学思维所派生出来的理性感觉。结果表明,雷公藤根部毒性适中,能利尿、消肿,对蛋白尿具有治疗作用。接着,他将雷公藤成功推广到临床治疗,使慢性肾炎有效治疗率达84%。这一成果在国际上引起轰动。此后,他又将一批中草药应用于临床治疗,开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新路。1994年,黎磊石当选中科院院士。

2005年,第十届国际血液净化学术会议闭幕大会上,伴着黎磊石洪亮的声音,巨大的屏幕上现出令人骄傲的文字:“血液净化术在发展中国家的未来 ---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验。”

2010年3月16日,黎磊石因患肿瘤长期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4岁。黎磊石曾说:“如果不能工作了,我立刻死。”去世前,他几乎坚持行医到人生的最后阶段。

大咖简介

黎鳌生于1917年,比二弟长7岁,比三弟长9岁,都是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老大黎鳌于1995年当选,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老二黎介寿于1996年当选;老三黎磊石于1994年当选,还是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黎鳌是著名的烧伤外科专家,曾任第七军医大教授、普通外科教研室主任,第三军医大副校长,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主任,1999年病故,享年83岁。

黎介寿是普通外科著名专家,现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

黎磊石是国内外著名的肾病专家,曾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

从湖南小镇里走出的黎氏八骏到底有多牛?一人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

湖南省湘潭县中路铺镇石潭坝乡菱角村长塘组,只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一个不到10户人家的不起眼小村落,然而从这里走出去的黎氏八兄弟,却是为后来中国的文化、科学、音乐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黎家当年的当家人黎葆堂是前清戊子科的举人,嗜好藏书,学问深厚,黎葆堂的儿子黎培銮晚清时期中过秀才,是十里八乡闻名的知名学者,与知名画家齐白石还是好友,一同创立过“罗山诗社”。

黎培銮为了将子女培育成才,特意辞去官职,回到乡里设立家庭学校,他聘请了乡里秀才为教师,开设中西课程,将“新学”灌输给子女们。

黎氏兄弟接受新思想教育,又有传统文化打下基础,培养出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以致使后来在各自的领域内成为佼佼者,因此而成为时人口中当之无愧的“黎氏八骏”。

黎锦熙(1890-1978)

黎锦熙,字劭西,汉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纂家、文字改革家、历史学家、教育家。

黎锦熙15岁那年考取过前清的秀才,后进入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史地部学习,1911年以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1914年,黎锦熙曾出任过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历史教员,他的学生中不乏后来的知名人物。他曾加入过同盟会,设立了“中华国语研究会”,积极推广国语运动,他还与钱玄同、赵元任等拟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

黎锦熙曾在国内多所知名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以后,加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致力于国语文化研究。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于1956年编撰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是当时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唯一通行教材。

黎锦熙还是九三学社筹建人之一,出任过中央理事会理事、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近70年,于1978年在北京去世。

黎锦晖(1891-1967)

黎锦晖,知名音乐教育学家,儿童文学家,中国近代流行音乐的奠基人,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

黎锦晖从小在家乡读书时,就接触到了各种民间音乐,并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1912年,黎锦晖从长沙高等师范毕业,先后在北京和长沙,任过小职员、编辑、音乐教员等等。1916年,他参加北京大学音乐团活动,1920年,他又来到上海,成为《小朋友》周刊的主编,期间创办中华歌舞专科学校,之后又组建了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团”等等,曾在全国各地以及南洋等地举行巡回演出。

早在青年时代,黎锦晖就立志于将新音乐与新文化远动结合,创作出了不少的流行歌曲。歌舞团出国演出后,他所编写的流行歌曲更是为人传唱一时。之后,他还为多部电影配乐,为中国流行音乐奠定了基本风格。中国的儿童歌舞音乐也是由黎锦晖第一个开始创作,并广为人传唱,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唱的《小兔子乖乖》就是由他创作的。

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桃花江》、《特别快车》、《夜深沉》、《小小茉莉》、《妹妹我爱你》等,是中国当时最早的流行歌曲,但是为了迎合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往往格调不高,甚至还有些庸俗,而且音乐有些粗制滥造,演唱者更是以卖弄风情为能事,因而也就遭到当时音乐界的批判。抗日战争时期,黎锦晖创作作风有了明显的的转变,创作了《向前进攻》、《中华民族战歌》、《十里送夫》等抗日歌曲,在当时也是影响不小。

1949年后,黎锦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直到1967年去世。

黎锦耀(1895-1954) 黎锦耀,高级工程师,知名矿物学家。

黎锦曜曾经担任过中华矿学社主事,主编过《中华矿学杂志》。抗日战争时期,他回到老家,致力于家乡的采矿工业,曾经一度不惜花费大量财产投入到盐矿、煤矿的开发上。

新中国成立以后,黎锦曜出任了湖南省工业厅高级工程师,1953年,他被安排前往海南岛探矿,于1954年在病故在任上。

黎锦纾(1898-1954) 黎锦纾,教育家,出版家。 黎锦纾早年留学德国,1925年在德国加入中国,1926年回到国内参加北伐战争,任职过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教育股长兼武汉军事整治分校筹备委员,后来还在武汉中山大学任教过。

革命事业失败后,黎锦纾主要致力于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又出任了湖南省教育局局长,1954年,他被安排往北京,出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同年在北京病逝。

黎锦炯(1901-1981)

黎锦炯,知名工程师,桥梁设计师、铁道桥梁专家。 黎锦炯,又名黎亮,192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铁路及造桥工程系就读,1927毕业后,在京奉铁路总局任职,先后在皇姑屯、山海关桥梁厂做过见习工程师、工程师和主任工程师。1929年,在与外国人的竞争中,黎锦炯参与修建设计了中国北方第一座大型铁路桥——滦河大桥。

抗日战争时期,黎锦炯因为保护工人而被被捕入狱,获释后,他来到解放区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出任了边区工矿管理局技正、交通局工程科长等职,曾被授予“人民工程师”的光荣称号。解放战争时期,黎锦炯主持下,破坏的铁路工程得以被提早修复,从而为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黎锦炯出任了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副部长、铁道部设计院总工程师、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局长等职务,期间参与修建了成渝铁路、鹰厦铁路以及武汉长江大桥。黎锦炯后来曾受到冲击迫害,得以平反后,致力于修建西藏铁路的设计,于1981年在未能完成西藏铁路的情况下抱憾去世。

黎锦明(1905-1995)

黎锦明,五四时期知名作家。 黎锦明,早年曾就读于长沙岳云中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北京师范大学,1926年开始在广东海丰中学任教,曾亲身经历过海丰农动,并就此写下反映农动的中篇小说《尘影》。之后,黎锦明一边国内的多所学校任教,一边从事写作。 黎锦明所著的反映抗日战争的小说《战烟》、《别面报告》、《河口得画》以及《你看见了什么》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黎锦明之后曾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为鲁迅所推崇,他后来曾辗转于各地,从事教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黎锦明先后在福建师范学院、湖南永顺中学、湘西民族中学、湘潭大学任教,还被选为湘潭县人民代表、湖南省文联委员、湖南省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于1995年在长沙去世。

黎锦光(1907-1993)

黎锦光,老上海流行音乐家,当时人称之为“歌王”,中国流行歌坛的开拓者和奠定者。 黎锦光早年跟随父亲来到北京读书,之后又前往上海,在黎锦晖任校长的国语专修学校附小就读。1926年,他曾考入黄埔军校,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黎锦光前往上海,进入黎锦晖创办的中华歌舞团工作,做过演员、作曲、指挥。 1939年,黎锦光出任百代唱片公司音乐编辑,开始为上海的各个电影公司写曲,其中《夜来香》、《香格里拉》、《拷红》、《采摈榔》、《五月的风》、《叮咛》、《慈母心》等成为当时红遍一时的流行歌曲,当时的诸多知名歌星几乎都演唱过他谱写的曲子。

新中国成立以后,黎锦光曾在中国唱片厂任音响导演,一度被勒令退休,1985年后重返中国唱片社,1988年正式去职,于1993年在上海去世。

黎锦扬(1915-)

黎锦扬,知名旅美作家,以英文写作打入西方文坛的美籍华人作家的先行者。 黎锦扬早年在北京就读,后在上海明月社中常住,之后又进入山东大学学习,1941年黎锦扬从西南联大毕业,1944年前往美国留学,就读过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之后,他就一直定居于美国。 黎锦扬曾在加州的一所陆军语言学校任教,期间他的著作获得了《作家文摘》杂志的头奖,之后,他又在旧金山一家中文报馆写八卦专栏,期间让写作的《花鼓歌》出版,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使得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亚裔畅销书作者。之后,他还创作了《天之一角》等十余部英文小说以及《旗袍姑娘》等中文著作。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秋冬季宝宝容易流鼻血,听听医生怎么说

来源:东莞时间网-i东莞

随着天气变干燥,不少小孩常流鼻血,有时甚至一日数次,使得家长们十分担忧。

虎门中医院内儿科主任别昕说,儿童鼻出血,其实是常见现象。国外有学者曾统计报道,约35%的学龄儿童有间断性鼻出血病史。从年龄上看,儿童鼻出血,大多为2-14岁的孩子。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流鼻血与一个“容易受伤的部位”——“黎氏区”有关。

别昕说,黎氏区位于鼻中隔前端靠近鼻小柱的地方,这个部位的粘膜血管非常丰富,也是鼻屎附着的部位。小孩子手指伸进鼻子就能碰到,而他们的鼻腔粘膜通常又比较脆弱,这个部位的毛细血管破裂,就造成黎氏区粘膜充血糜烂。

造成孩子鼻出血的原因有外伤、空气干燥、炎症、擤鼻涕打喷嚏、鼻腔异物、鼻中隔偏曲、鼻腔肿瘤、血液系统疾病。

如果孩子流鼻血频繁,家长可以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检查。

/ 小贴士 /

如何预防孩子鼻出血

别昕建议,首先要有病治病,要积极治疗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及传染病、血液病等。同时,纠正孩子揉鼻、擤鼻等不良习惯,防止鼻部受伤。在秋冬季节,注意室内加湿,保持室内空气湿度50%左右,避免空气干燥加重出血。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做到清淡饮食,少食辛辣刺激及煎炸肥腻食物,避免挑食,多吃蔬菜水果。不要长时间泡澡。

别昕建议,干燥季节若有反复长期鼻出血的孩子,可使用鼻用盐水清理鼻屎,并保持局部湿润,有鼻炎的孩子应用鼻炎药物控制鼻痒症状,从而避免挖鼻和打喷嚏。并用红霉素眼膏每天均匀涂抹在鼻腔前端的黎氏区,滋润粘膜从而减少出血。

/ 知多D /

止鼻血的正确方法原来是这样

孩子流鼻血后,大人通常用塞纸巾方法。别昕说,塞纸巾的局部压力一般较小,很多时候不足以迅速止血;反复填塞纸巾,还可能增大出血创面,延长止血时间。

还有一个常见错误做法就是仰头。别昕说抬起头时,虽然看似鼻子不出血了,但实际上鼻血只是沿着咽喉进入消化道,起不到止血目的。

正确做法是,让孩子安静坐下,身体稍前倾,张开嘴巴,用口呼吸。手指捏住鼻翼两侧,朝后脑勺方向挤压10分钟。如果仍有出血,可以稍微移动一下捏的位置,再试一次。若仍未能止血,建议安排就医。(记者 李春燕)

中华姓氏之黎姓

“叶幸司韶,郜黎蓟薄”

我们来说一下其中的“黎”姓。

黎姓

中华姓氏之一

黎姓,汉族姓氏,为典型的南方姓氏。

现在以湖南、广东、四川、江西等省分布较多,是中国排名第九十二位大姓。

起源始祖

得姓氏族

丰舒。丰舒系商汤后裔。商时黎国,商末西伯姬昌攻灭黎国,封成汤后裔于黎国,赐为侯爵。

丰舒之后,子孙有以国为氏者,称黎氏,尊丰舒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一、出自黎国后裔。商时有黎国,一个在今山西,另一个在今山东。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

二、出自帝尧后裔。

三、出自九黎的后裔。商代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四、少数民族改姓为黎。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人口分布

迁徙传播

宋朝时期,黎姓大约有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2%。湖南为黎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黎姓总人口的40%。黎姓主要聚集于湘川赣地区。

明朝时期,黎姓大约有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

宋、元、明600年间,黎姓人口迅速增长。江西为黎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黎姓人口的42%。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

现代分布

当代黎姓的人口已近200万,排在第一百零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两省区,大约占黎姓总人口的46%。

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湖南、安徽、海南、贵州、重庆、湖北,这八省市又集中了44%。

广东居住了黎姓总人口的29%,为黎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粤桂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分布状。

传统文化

郡望

京兆郡,九真郡,宋城郡。

堂号

黎阳堂、黎城堂、经术堂、巴郡堂、乾元堂、载酒堂、玉成堂、京兆堂、九真堂、宋城堂、新安堂、敦本堂、礼序堂等。

姓氏名人

黎淳:明朝天顺年间状元,历任翰林院工部尚书、礼部尚书。

黎简:清代著名书画家,擅画山水,画法得元代四大家之妙。

黎民怀:明代著名诗画家,擅长诗、书、画,时称“三绝”。

黎庶昌:清末外交家、散文家。

黎民伟:中国电影之父。

黎锦晖:现代著名音乐家。

黎锦熙:语言文字学家。

黎雄才:中国现代中国画家。

黎耀祥:中国香港男演员。

黎明 :歌手、演员、导演、“四大天王之一”。

黎姿:香港著名女影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