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篯铿怎么读 篯铿的拼音

发布时间:2024-06-21 03:45:17作者:气宇轩昂来源:互联网

篯铿怎么读 篯铿的拼音

本文目录一览:

姓氏旦谈②|彭祖为什么被称作彭祖?他与江苏徐州有怎样的渊源关系?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彭祖本是陆终与女嬇六胞胎儿子中的老三,原名篯铿(jiǎn kēng),为什么会被后世称为彭祖?为什么会成为彭姓人尊奉的得姓始祖?彭祖为什么又被称为中国养生鼻祖?甚至有人尊奉他为中国烹饪鼻祖、厨人之祖?江苏徐州市最初名字叫彭城,彭祖与彭城有着怎样的渊源关系?

彭祖画像

少年篯铿被掳掠到西域做奴隶

根据留存至今的一些史料及传说,我们可以大致梳理出篯铿出生后的人生经历。为便于阅读,有的地方就不像学术论文那样一一引用出处了。

葛洪编撰的《神仙传·彭祖》中,彭祖说:“吾遗腹而生,三岁而失母。”第一句话好理解,陆终死时,彭祖与其他5个弟兄还没出生。第二句话就有歧义了。

一般的理解是,彭祖3岁时,他的母亲女嬇就去世了。有彭姓研究者认为,女嬇怀孕3年,6个儿子虽然还在母亲肚子里,但也算是有3岁。女嬇应该是剖腹产下6个儿子后,因失血过多,很快就撒手西去了。

不管怎么理解,反正彭祖还没懂事的时候,就父母双亡,与其他5个弟兄成了孤儿。

这个时候,中国正处于尧统治的时期。尧将帝都从晋阳(故址在今山西太原市晋源区境内)迁到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后不久,西北的犬戎部族乘虚大规模入侵中原,一路烧杀抢掠。

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大难临头各自飞,何况是6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危难之际谁会来管你?

篯铿不幸与其他5个弟兄离散,在盲目的逃难中,被犬戎军队抓住。万幸的是,篯铿没有被杀掉,而是被作为奴隶带到了荒凉的西域。

这么小的孩子,正好适合去牧马放羊。

现在看来,在蓝天碧云下,骑着马悠闲地牧养马羊,是多么浪漫和令人向往的情景。

但在远古时期,尤其是在西域地带,生存条件极其恶劣,搞不好出门一趟就变成了冰棍,命都难保,何来浪漫?

苏武牧羊的故事,想必大家非常熟悉了。作为西汉大臣,苏武出使匈奴,结果被扣留,开始了漫长的19年流放牧羊生活,在冰雪中备受煎熬。

请注意,苏武离篯铿所处的时代,差不多隔了2000年。西域再荒凉,2000年里应该还是有所开发和进步了。

但苏武面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没吃的,没喝的,没睡的,方圆几十上百公里找不到别的人,没有任何娱乐活动,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19年没疯掉,真的是奇迹。

如此想来,篯铿当时受的苦,比苏武少不了什么。

作为一个几岁的小孩子,篯铿不仅靠着顽强的生命力活了下来,还学到了不少知识。

据说,篯铿在西域遇到了一个叫宛丘先生的世外高人。

宛丘先生100多岁了,但看上去精神抖擞,红光满面,保养得非常好。

篯铿向宛丘先生学习了医学,尤其是养生之道,这为他后来回到中原干出一番大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机会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一切磨难都是为了迎接机会。

难怪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发出感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仔细想想,真是这个道理,总结得太精辟了!

今人仿制的雉羹

为尧烹制野鸡肉汤,被尊为中国烹饪鼻祖

尧在抵御住犬戎部族的进攻后,又组织力量进行反击。犬戎部族无力看守从中原掳掠而来的奴隶,篯铿找准机会,逃回了中原。

此时,篯铿已经长大成人。因为他的身份和一身本事,尧把他带在身边。

自然界给中原大地送来了一场大灾难——洪水。《孟子·滕文公上》中记载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尧遇到了执政以来最大的考验。

他带着人民风里来雨里去,战洪水,治江河,夙兴夜寐。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糙粮饭,喝的是野菜汤,说有多苦,就有多苦。

尽管这样,洪水还是连年不退,灾难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进一步扩大化。饶是铁打的汉子,尧也吃不消了,他终于卧床不起。

一连数天,尧粒米不沾、滴水不进,眼看就快不行了。

这天,尧在神志迷糊中,忽然闻到一种此前从来没有闻过的香味。

这种独特的香味,惹得他肚子直叫,迸发出了强烈的食欲。

尧睁开眼睛一看,面前站着篯铿,篯铿手里捧着一个碗,碗里盛着汤。

在篯铿的服侍下,尧喝了一口,哎哟喂,太好喝了嘛!

尧几口就把汤喝下去,顿时感觉浑身发热,充满了力量。

尧问篯铿,这是什么汤?

篯铿如实禀报说,这是他做的雉羹。通俗地说,就是野鸡肉汤,用野鸡肉加上粟米熬成的汤。

这是篯铿在养生上露出的第一手,野鸡肉汤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尧多日没进食,喝了这么好的肉汤后,当然感觉精神陡增了。

篯铿为尧奉上雉羹一事,流传了下来。

战国时期老是追问不休的屈原先生,在他的《天问》中问道:“彭铿斟雉,帝何飨?”

在篯铿的服侍下,尧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又开始日理万机了。

篯铿陪在尧左右,不仅帮着尧治水,还充当了生活秘书的角色,把尧一日三餐的生活安排得巴巴适适。

除了尧最爱的雉羹外,篯铿还想着法子给尧做别的好吃的。

据说,篯铿流传下来的有3道名菜:羊方藏鱼、麋角鸡、云母羹。

羊方藏鱼,是在羊肉块里装上鱼肉烧成的菜,加上调料后,味道鲜美无比。有一种说法是,“鲜”字就是从这道菜而来的。

麋角鸡,是用鹿茸烧鸡肉做成的,对身体虚弱的人有大补作用。

云母羹,是用云母粉熬成的汤,长期服用不仅可以美容,还能延年益寿。

由于洪水泛滥,空气阴湿不去,很多人的骨节、心脏患上了风湿性疾病。

篯铿研究后认为,这是阴气过重造成的。他把在西域学到的养生之术结合自己的经验,编排了一套叫做导引术的动作。

所谓导引术,“导”是指导气,把胸中郁淤凝滞的湿气排出来,让身体机能正常舒畅;“引”是活动筋骨,运动身体,让关节柔软起来。

其实,导引术就是一种保健体操,通过呼吸和运动使人驱除风湿,保持五脏和四肢健康。

那时食物缺乏,很多人因为饥饿而死,篯铿又教给大家服气术。

服气术听起来很玄乎,其实就是对着阳光吸气、咽气,从阳光和空气中攫取营养。这相当于是现在的辟谷术,不仅可以生存,还能保持精力旺盛。

由此,后世把彭祖称为中国养生鼻祖、中国烹饪鼻祖、厨人之祖等

篯铿到底是被封为彭部族首领还是被封到彭城?

篯铿做出的贡献,尧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尧对篯铿很信任,有什么事情都交给他去办,篯铿每次也能把事情办好。

久而久之,篯铿成为尧手下的重臣,与舜、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伯益等齐名。

后来,尧把篯铿“封于彭”。对这个“彭”,大家的理解和分歧就出来了。

传统和主流的说法是,“彭”是指地名,也就是彭城(今江苏徐州市),篯铿受封后,就去了彭城,建立大彭国。

但在当代民族源流史学家何光岳看来,“彭”指的是当时的彭部族。也就是说,篯铿被尧封为彭部族的首领,而非是被封到彭城那个地方。

彭部族为什么叫作彭呢?这得从“彭”字的起源说起。

彭和鼓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彭是从鼓生发出来的。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彭”的解释是:“彭,鼓声也。从壴彡声。”

“彭”的本义是鼓声,“彭”字是一个拟声字。而且,“彭”字在甲骨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异体字也比较多,说明“彭”字是一个古老的文字。

在分析“彭”字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鼓的历史。

有学者认为,鼓的起源,应该是在森林里。原始社会时期,到处都是森林,人进入森林后,搞不好就会迷路,也经常会遇到猛兽。

那时没有对讲机和手机,扯起喉咙喊的话也传不出多远,所以大家约定,通过敲打树干发出的“彭彭彭”的声音互相联络并告知情况。

这样的联络方式经过实践后,大家觉得效果很不错,就这么愉快地约定了!

但是,问题又出来了,在没有树木的地方又怎么办呢?

他们就把一段木头用来敲击传递信息。后来,人们对木头进行了改进,制成了木鼓。直到现在,在云贵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仍有木鼓。

再后来,人们发明了陶器。其中有一种陶器类似现在的陶罐,叫做陶豆。

有人无意中把兽皮之类的东西蒙在陶豆上,四周用绳子拴好,敲打兽皮,也发出了“彭彭彭”的声音,这就是陶鼓。

陶鼓经过改进后,发出的声音比敲打木头、木鼓的声音响亮多了。

从甲骨文字形上来看,“彭”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

在甲骨文中,表示名词的鼓写作“壴”,这正是“彭”结构中左边的部分。

“壴”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十”,下面是“豆”。“十”表示敲打鼓的木槌,“豆”是陶罐、陶豆的意思。

“彭”右边是“彡”,清朝文字学家朱骏声认为,古代击鼓以3声为一个频率,所以“彡”是表示鼓声的频率。

但何光岳却认为,“彭”右边,在甲骨文中还有四撇、五撇的写法,击鼓3声为一个频率,是春秋时才盛行起来的击鼓方式,此前没有这种做法。所以,“彡”是表示声音传播的形状,属于会意。

对声音传播的形状,现在的电子数码设备图标应该是借鉴了“彡”。

大家可以看看手机屏幕上表示信号的图标◢或▎▍▌▊或▁▃▅▇,是不是像“彡”的变体形式?

在图画中,表示声音传播的符号大多用“Z”的符号表示,仔细想来,“Z”与“彡”也有类似的地方。

后来,鼓的作用发生了变化使用档次大大提高了,不是谁都能用,是有特定权力的人,才有资格使用,如氏族首领和巫师。

氏族首领要召集分散在一定区域的部众开会,用鼓声作为指令。巫师要搞祭祀活动,用鼓声来渲染气氛。鼓声,成了凝聚部族力量和敬畏祖宗的工具。

再到后来,氏族或部落之间发生战争,也通过鼓声指挥作战。从那以后,鼓声在战场上一直担负着指挥和激励作战的作用。

由鼓声而产生的“彭”字,大多用在姓氏和地名方面。善于制作和使用鼓的氏族,他们给别的氏族印象最深的是“彭彭彭”的鼓声,所以他们被称作彭,氏族的人被称为彭人。

有学者认为,“彭”字和彭姓的产生,应该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前后就出现了。

“彭”字的演变

彭祖是在彭城(今徐州市)建立大彭国的吗?

按照何光岳的观点,篯铿最初的名字可能叫篯(或翦),就一个字,没有“铿”。《大戴礼·帝系》中,就说陆终的三儿子叫篯。

那为什么后来他又被叫作篯铿了呢?“铿”的得名,还是因为鼓。

篯铿当上彭部族的首领后,对陶鼓产生了兴趣。他把小鼓改造成了大鼓,敲打起来,更是铿锵有力,打仗时指挥更为得力,对加强部族领导和提高部族组织纪律,起到了巨大作用。

敲击陶鼓发出的是“铿铿铿”的声音,所以大家把他叫做了篯铿。

因为篯铿对彭部族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受族人尊敬,大家尊奉他为彭祖,意思是彭部族的先祖。

如果说篯铿是被封为彭部族的首领,那他受封后,到底去彭城建立大彭国了没有?

四川作家彭开富考证认为,大彭国的开国时间应该在公元前2277年,当时彭祖已经48岁了。

据《彭城志》记载:大彭山在徐州市城西30公里,山北称大彭村。大彭国的都城,建在大彭山下(大彭山今称为义安山,大彭村被称为大彭集,属徐州市铜山县夹河乡)。

彭城在获水南岸,南依大彭山,背山临水,地势平坦,是一处居住的好地方。

彭祖发动民众,修好护城河,筑好城墙,在城内分区域建起许多较为坚固的房屋,使人们有了安居之所。

城内建的房屋多了,自然形成了街道,来往行人和经商的也多了起来,形成了具有了一定规模的城市,这就是当时大彭国的都城。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又迁到环境更为优越的今徐州城区所在地,建起了相当规模的城堡。这座城邑按照当时的一贯叫法,被叫做彭城。

彭祖为开发彭城,呕心沥血,徐州市至今还保存着彭祖宅、彭祖井、彭祖楼、彭祖庙等遗迹。

从彭开富的考证来看,大彭国的确是彭祖建立的,但不是在彭城建立的,彭城相当于是大彭国的第二个都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姓氏旦谈②|彭祖为什么被称作彭祖?他与江苏徐州有怎样的渊源关系?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彭祖本是陆终与女嬇六胞胎儿子中的老三,原名篯铿(jiǎn kēng),为什么会被后世称为彭祖?为什么会成为彭姓人尊奉的得姓始祖?彭祖为什么又被称为中国养生鼻祖?甚至有人尊奉他为中国烹饪鼻祖、厨人之祖?江苏徐州市最初名字叫彭城,彭祖与彭城有着怎样的渊源关系?

彭祖画像

少年篯铿被掳掠到西域做奴隶

根据留存至今的一些史料及传说,我们可以大致梳理出篯铿出生后的人生经历。为便于阅读,有的地方就不像学术论文那样一一引用出处了。

葛洪编撰的《神仙传·彭祖》中,彭祖说:“吾遗腹而生,三岁而失母。”第一句话好理解,陆终死时,彭祖与其他5个弟兄还没出生。第二句话就有歧义了。

一般的理解是,彭祖3岁时,他的母亲女嬇就去世了。有彭姓研究者认为,女嬇怀孕3年,6个儿子虽然还在母亲肚子里,但也算是有3岁。女嬇应该是剖腹产下6个儿子后,因失血过多,很快就撒手西去了。

不管怎么理解,反正彭祖还没懂事的时候,就父母双亡,与其他5个弟兄成了孤儿。

这个时候,中国正处于尧统治的时期。尧将帝都从晋阳(故址在今山西太原市晋源区境内)迁到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后不久,西北的犬戎部族乘虚大规模入侵中原,一路烧杀抢掠。

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大难临头各自飞,何况是6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危难之际谁会来管你?

篯铿不幸与其他5个弟兄离散,在盲目的逃难中,被犬戎军队抓住。万幸的是,篯铿没有被杀掉,而是被作为奴隶带到了荒凉的西域。

这么小的孩子,正好适合去牧马放羊。

现在看来,在蓝天碧云下,骑着马悠闲地牧养马羊,是多么浪漫和令人向往的情景。

但在远古时期,尤其是在西域地带,生存条件极其恶劣,搞不好出门一趟就变成了冰棍,命都难保,何来浪漫?

苏武牧羊的故事,想必大家非常熟悉了。作为西汉大臣,苏武出使匈奴,结果被扣留,开始了漫长的19年流放牧羊生活,在冰雪中备受煎熬。

请注意,苏武离篯铿所处的时代,差不多隔了2000年。西域再荒凉,2000年里应该还是有所开发和进步了。

但苏武面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没吃的,没喝的,没睡的,方圆几十上百公里找不到别的人,没有任何娱乐活动,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19年没疯掉,真的是奇迹。

如此想来,篯铿当时受的苦,比苏武少不了什么。

作为一个几岁的小孩子,篯铿不仅靠着顽强的生命力活了下来,还学到了不少知识。

据说,篯铿在西域遇到了一个叫宛丘先生的世外高人。

宛丘先生100多岁了,但看上去精神抖擞,红光满面,保养得非常好。

篯铿向宛丘先生学习了医学,尤其是养生之道,这为他后来回到中原干出一番大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机会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一切磨难都是为了迎接机会。

难怪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发出感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仔细想想,真是这个道理,总结得太精辟了!

今人仿制的雉羹

为尧烹制野鸡肉汤,被尊为中国烹饪鼻祖

尧在抵御住犬戎部族的进攻后,又组织力量进行反击。犬戎部族无力看守从中原掳掠而来的奴隶,篯铿找准机会,逃回了中原。

此时,篯铿已经长大成人。因为他的身份和一身本事,尧把他带在身边。

自然界给中原大地送来了一场大灾难——洪水。《孟子·滕文公上》中记载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尧遇到了执政以来最大的考验。

他带着人民风里来雨里去,战洪水,治江河,夙兴夜寐。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糙粮饭,喝的是野菜汤,说有多苦,就有多苦。

尽管这样,洪水还是连年不退,灾难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进一步扩大化。饶是铁打的汉子,尧也吃不消了,他终于卧床不起。

一连数天,尧粒米不沾、滴水不进,眼看就快不行了。

这天,尧在神志迷糊中,忽然闻到一种此前从来没有闻过的香味。

这种独特的香味,惹得他肚子直叫,迸发出了强烈的食欲。

尧睁开眼睛一看,面前站着篯铿,篯铿手里捧着一个碗,碗里盛着汤。

在篯铿的服侍下,尧喝了一口,哎哟喂,太好喝了嘛!

尧几口就把汤喝下去,顿时感觉浑身发热,充满了力量。

尧问篯铿,这是什么汤?

篯铿如实禀报说,这是他做的雉羹。通俗地说,就是野鸡肉汤,用野鸡肉加上粟米熬成的汤。

这是篯铿在养生上露出的第一手,野鸡肉汤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尧多日没进食,喝了这么好的肉汤后,当然感觉精神陡增了。

篯铿为尧奉上雉羹一事,流传了下来。

战国时期老是追问不休的屈原先生,在他的《天问》中问道:“彭铿斟雉,帝何飨?”

在篯铿的服侍下,尧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又开始日理万机了。

篯铿陪在尧左右,不仅帮着尧治水,还充当了生活秘书的角色,把尧一日三餐的生活安排得巴巴适适。

除了尧最爱的雉羹外,篯铿还想着法子给尧做别的好吃的。

据说,篯铿流传下来的有3道名菜:羊方藏鱼、麋角鸡、云母羹。

羊方藏鱼,是在羊肉块里装上鱼肉烧成的菜,加上调料后,味道鲜美无比。有一种说法是,“鲜”字就是从这道菜而来的。

麋角鸡,是用鹿茸烧鸡肉做成的,对身体虚弱的人有大补作用。

云母羹,是用云母粉熬成的汤,长期服用不仅可以美容,还能延年益寿。

由于洪水泛滥,空气阴湿不去,很多人的骨节、心脏患上了风湿性疾病。

篯铿研究后认为,这是阴气过重造成的。他把在西域学到的养生之术结合自己的经验,编排了一套叫做导引术的动作。

所谓导引术,“导”是指导气,把胸中郁淤凝滞的湿气排出来,让身体机能正常舒畅;“引”是活动筋骨,运动身体,让关节柔软起来。

其实,导引术就是一种保健体操,通过呼吸和运动使人驱除风湿,保持五脏和四肢健康。

那时食物缺乏,很多人因为饥饿而死,篯铿又教给大家服气术。

服气术听起来很玄乎,其实就是对着阳光吸气、咽气,从阳光和空气中攫取营养。这相当于是现在的辟谷术,不仅可以生存,还能保持精力旺盛。

由此,后世把彭祖称为中国养生鼻祖、中国烹饪鼻祖、厨人之祖等

篯铿到底是被封为彭部族首领还是被封到彭城?

篯铿做出的贡献,尧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尧对篯铿很信任,有什么事情都交给他去办,篯铿每次也能把事情办好。

久而久之,篯铿成为尧手下的重臣,与舜、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伯益等齐名。

后来,尧把篯铿“封于彭”。对这个“彭”,大家的理解和分歧就出来了。

传统和主流的说法是,“彭”是指地名,也就是彭城(今江苏徐州市),篯铿受封后,就去了彭城,建立大彭国。

但在当代民族源流史学家何光岳看来,“彭”指的是当时的彭部族。也就是说,篯铿被尧封为彭部族的首领,而非是被封到彭城那个地方。

彭部族为什么叫作彭呢?这得从“彭”字的起源说起。

彭和鼓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彭是从鼓生发出来的。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彭”的解释是:“彭,鼓声也。从壴彡声。”

“彭”的本义是鼓声,“彭”字是一个拟声字。而且,“彭”字在甲骨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异体字也比较多,说明“彭”字是一个古老的文字。

在分析“彭”字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鼓的历史。

有学者认为,鼓的起源,应该是在森林里。原始社会时期,到处都是森林,人进入森林后,搞不好就会迷路,也经常会遇到猛兽。

那时没有对讲机和手机,扯起喉咙喊的话也传不出多远,所以大家约定,通过敲打树干发出的“彭彭彭”的声音互相联络并告知情况。

这样的联络方式经过实践后,大家觉得效果很不错,就这么愉快地约定了!

但是,问题又出来了,在没有树木的地方又怎么办呢?

他们就把一段木头用来敲击传递信息。后来,人们对木头进行了改进,制成了木鼓。直到现在,在云贵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仍有木鼓。

再后来,人们发明了陶器。其中有一种陶器类似现在的陶罐,叫做陶豆。

有人无意中把兽皮之类的东西蒙在陶豆上,四周用绳子拴好,敲打兽皮,也发出了“彭彭彭”的声音,这就是陶鼓。

陶鼓经过改进后,发出的声音比敲打木头、木鼓的声音响亮多了。

从甲骨文字形上来看,“彭”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

在甲骨文中,表示名词的鼓写作“壴”,这正是“彭”结构中左边的部分。

“壴”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十”,下面是“豆”。“十”表示敲打鼓的木槌,“豆”是陶罐、陶豆的意思。

“彭”右边是“彡”,清朝文字学家朱骏声认为,古代击鼓以3声为一个频率,所以“彡”是表示鼓声的频率。

但何光岳却认为,“彭”右边,在甲骨文中还有四撇、五撇的写法,击鼓3声为一个频率,是春秋时才盛行起来的击鼓方式,此前没有这种做法。所以,“彡”是表示声音传播的形状,属于会意。

对声音传播的形状,现在的电子数码设备图标应该是借鉴了“彡”。

大家可以看看手机屏幕上表示信号的图标◢或▎▍▌▊或▁▃▅▇,是不是像“彡”的变体形式?

在图画中,表示声音传播的符号大多用“Z”的符号表示,仔细想来,“Z”与“彡”也有类似的地方。

后来,鼓的作用发生了变化使用档次大大提高了,不是谁都能用,是有特定权力的人,才有资格使用,如氏族首领和巫师。

氏族首领要召集分散在一定区域的部众开会,用鼓声作为指令。巫师要搞祭祀活动,用鼓声来渲染气氛。鼓声,成了凝聚部族力量和敬畏祖宗的工具。

再到后来,氏族或部落之间发生战争,也通过鼓声指挥作战。从那以后,鼓声在战场上一直担负着指挥和激励作战的作用。

由鼓声而产生的“彭”字,大多用在姓氏和地名方面。善于制作和使用鼓的氏族,他们给别的氏族印象最深的是“彭彭彭”的鼓声,所以他们被称作彭,氏族的人被称为彭人。

有学者认为,“彭”字和彭姓的产生,应该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前后就出现了。

“彭”字的演变

彭祖是在彭城(今徐州市)建立大彭国的吗?

按照何光岳的观点,篯铿最初的名字可能叫篯(或翦),就一个字,没有“铿”。《大戴礼·帝系》中,就说陆终的三儿子叫篯。

那为什么后来他又被叫作篯铿了呢?“铿”的得名,还是因为鼓。

篯铿当上彭部族的首领后,对陶鼓产生了兴趣。他把小鼓改造成了大鼓,敲打起来,更是铿锵有力,打仗时指挥更为得力,对加强部族领导和提高部族组织纪律,起到了巨大作用。

敲击陶鼓发出的是“铿铿铿”的声音,所以大家把他叫做了篯铿。

因为篯铿对彭部族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受族人尊敬,大家尊奉他为彭祖,意思是彭部族的先祖。

如果说篯铿是被封为彭部族的首领,那他受封后,到底去彭城建立大彭国了没有?

四川作家彭开富考证认为,大彭国的开国时间应该在公元前2277年,当时彭祖已经48岁了。

据《彭城志》记载:大彭山在徐州市城西30公里,山北称大彭村。大彭国的都城,建在大彭山下(大彭山今称为义安山,大彭村被称为大彭集,属徐州市铜山县夹河乡)。

彭城在获水南岸,南依大彭山,背山临水,地势平坦,是一处居住的好地方。

彭祖发动民众,修好护城河,筑好城墙,在城内分区域建起许多较为坚固的房屋,使人们有了安居之所。

城内建的房屋多了,自然形成了街道,来往行人和经商的也多了起来,形成了具有了一定规模的城市,这就是当时大彭国的都城。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又迁到环境更为优越的今徐州城区所在地,建起了相当规模的城堡。这座城邑按照当时的一贯叫法,被叫做彭城。

彭祖为开发彭城,呕心沥血,徐州市至今还保存着彭祖宅、彭祖井、彭祖楼、彭祖庙等遗迹。

从彭开富的考证来看,大彭国的确是彭祖建立的,但不是在彭城建立的,彭城相当于是大彭国的第二个都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姓氏旦谈②|彭祖为什么被称作彭祖?他与江苏徐州有怎样的渊源关系?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彭祖本是陆终与女嬇六胞胎儿子中的老三,原名篯铿(jiǎn kēng),为什么会被后世称为彭祖?为什么会成为彭姓人尊奉的得姓始祖?彭祖为什么又被称为中国养生鼻祖?甚至有人尊奉他为中国烹饪鼻祖、厨人之祖?江苏徐州市最初名字叫彭城,彭祖与彭城有着怎样的渊源关系?

彭祖画像

少年篯铿被掳掠到西域做奴隶

根据留存至今的一些史料及传说,我们可以大致梳理出篯铿出生后的人生经历。为便于阅读,有的地方就不像学术论文那样一一引用出处了。

葛洪编撰的《神仙传·彭祖》中,彭祖说:“吾遗腹而生,三岁而失母。”第一句话好理解,陆终死时,彭祖与其他5个弟兄还没出生。第二句话就有歧义了。

一般的理解是,彭祖3岁时,他的母亲女嬇就去世了。有彭姓研究者认为,女嬇怀孕3年,6个儿子虽然还在母亲肚子里,但也算是有3岁。女嬇应该是剖腹产下6个儿子后,因失血过多,很快就撒手西去了。

不管怎么理解,反正彭祖还没懂事的时候,就父母双亡,与其他5个弟兄成了孤儿。

这个时候,中国正处于尧统治的时期。尧将帝都从晋阳(故址在今山西太原市晋源区境内)迁到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后不久,西北的犬戎部族乘虚大规模入侵中原,一路烧杀抢掠。

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大难临头各自飞,何况是6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危难之际谁会来管你?

篯铿不幸与其他5个弟兄离散,在盲目的逃难中,被犬戎军队抓住。万幸的是,篯铿没有被杀掉,而是被作为奴隶带到了荒凉的西域。

这么小的孩子,正好适合去牧马放羊。

现在看来,在蓝天碧云下,骑着马悠闲地牧养马羊,是多么浪漫和令人向往的情景。

但在远古时期,尤其是在西域地带,生存条件极其恶劣,搞不好出门一趟就变成了冰棍,命都难保,何来浪漫?

苏武牧羊的故事,想必大家非常熟悉了。作为西汉大臣,苏武出使匈奴,结果被扣留,开始了漫长的19年流放牧羊生活,在冰雪中备受煎熬。

请注意,苏武离篯铿所处的时代,差不多隔了2000年。西域再荒凉,2000年里应该还是有所开发和进步了。

但苏武面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没吃的,没喝的,没睡的,方圆几十上百公里找不到别的人,没有任何娱乐活动,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19年没疯掉,真的是奇迹。

如此想来,篯铿当时受的苦,比苏武少不了什么。

作为一个几岁的小孩子,篯铿不仅靠着顽强的生命力活了下来,还学到了不少知识。

据说,篯铿在西域遇到了一个叫宛丘先生的世外高人。

宛丘先生100多岁了,但看上去精神抖擞,红光满面,保养得非常好。

篯铿向宛丘先生学习了医学,尤其是养生之道,这为他后来回到中原干出一番大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机会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一切磨难都是为了迎接机会。

难怪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发出感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仔细想想,真是这个道理,总结得太精辟了!

今人仿制的雉羹

为尧烹制野鸡肉汤,被尊为中国烹饪鼻祖

尧在抵御住犬戎部族的进攻后,又组织力量进行反击。犬戎部族无力看守从中原掳掠而来的奴隶,篯铿找准机会,逃回了中原。

此时,篯铿已经长大成人。因为他的身份和一身本事,尧把他带在身边。

自然界给中原大地送来了一场大灾难——洪水。《孟子·滕文公上》中记载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尧遇到了执政以来最大的考验。

他带着人民风里来雨里去,战洪水,治江河,夙兴夜寐。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糙粮饭,喝的是野菜汤,说有多苦,就有多苦。

尽管这样,洪水还是连年不退,灾难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进一步扩大化。饶是铁打的汉子,尧也吃不消了,他终于卧床不起。

一连数天,尧粒米不沾、滴水不进,眼看就快不行了。

这天,尧在神志迷糊中,忽然闻到一种此前从来没有闻过的香味。

这种独特的香味,惹得他肚子直叫,迸发出了强烈的食欲。

尧睁开眼睛一看,面前站着篯铿,篯铿手里捧着一个碗,碗里盛着汤。

在篯铿的服侍下,尧喝了一口,哎哟喂,太好喝了嘛!

尧几口就把汤喝下去,顿时感觉浑身发热,充满了力量。

尧问篯铿,这是什么汤?

篯铿如实禀报说,这是他做的雉羹。通俗地说,就是野鸡肉汤,用野鸡肉加上粟米熬成的汤。

这是篯铿在养生上露出的第一手,野鸡肉汤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尧多日没进食,喝了这么好的肉汤后,当然感觉精神陡增了。

篯铿为尧奉上雉羹一事,流传了下来。

战国时期老是追问不休的屈原先生,在他的《天问》中问道:“彭铿斟雉,帝何飨?”

在篯铿的服侍下,尧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又开始日理万机了。

篯铿陪在尧左右,不仅帮着尧治水,还充当了生活秘书的角色,把尧一日三餐的生活安排得巴巴适适。

除了尧最爱的雉羹外,篯铿还想着法子给尧做别的好吃的。

据说,篯铿流传下来的有3道名菜:羊方藏鱼、麋角鸡、云母羹。

羊方藏鱼,是在羊肉块里装上鱼肉烧成的菜,加上调料后,味道鲜美无比。有一种说法是,“鲜”字就是从这道菜而来的。

麋角鸡,是用鹿茸烧鸡肉做成的,对身体虚弱的人有大补作用。

云母羹,是用云母粉熬成的汤,长期服用不仅可以美容,还能延年益寿。

由于洪水泛滥,空气阴湿不去,很多人的骨节、心脏患上了风湿性疾病。

篯铿研究后认为,这是阴气过重造成的。他把在西域学到的养生之术结合自己的经验,编排了一套叫做导引术的动作。

所谓导引术,“导”是指导气,把胸中郁淤凝滞的湿气排出来,让身体机能正常舒畅;“引”是活动筋骨,运动身体,让关节柔软起来。

其实,导引术就是一种保健体操,通过呼吸和运动使人驱除风湿,保持五脏和四肢健康。

那时食物缺乏,很多人因为饥饿而死,篯铿又教给大家服气术。

服气术听起来很玄乎,其实就是对着阳光吸气、咽气,从阳光和空气中攫取营养。这相当于是现在的辟谷术,不仅可以生存,还能保持精力旺盛。

由此,后世把彭祖称为中国养生鼻祖、中国烹饪鼻祖、厨人之祖等

篯铿到底是被封为彭部族首领还是被封到彭城?

篯铿做出的贡献,尧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尧对篯铿很信任,有什么事情都交给他去办,篯铿每次也能把事情办好。

久而久之,篯铿成为尧手下的重臣,与舜、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伯益等齐名。

后来,尧把篯铿“封于彭”。对这个“彭”,大家的理解和分歧就出来了。

传统和主流的说法是,“彭”是指地名,也就是彭城(今江苏徐州市),篯铿受封后,就去了彭城,建立大彭国。

但在当代民族源流史学家何光岳看来,“彭”指的是当时的彭部族。也就是说,篯铿被尧封为彭部族的首领,而非是被封到彭城那个地方。

彭部族为什么叫作彭呢?这得从“彭”字的起源说起。

彭和鼓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彭是从鼓生发出来的。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彭”的解释是:“彭,鼓声也。从壴彡声。”

“彭”的本义是鼓声,“彭”字是一个拟声字。而且,“彭”字在甲骨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异体字也比较多,说明“彭”字是一个古老的文字。

在分析“彭”字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鼓的历史。

有学者认为,鼓的起源,应该是在森林里。原始社会时期,到处都是森林,人进入森林后,搞不好就会迷路,也经常会遇到猛兽。

那时没有对讲机和手机,扯起喉咙喊的话也传不出多远,所以大家约定,通过敲打树干发出的“彭彭彭”的声音互相联络并告知情况。

这样的联络方式经过实践后,大家觉得效果很不错,就这么愉快地约定了!

但是,问题又出来了,在没有树木的地方又怎么办呢?

他们就把一段木头用来敲击传递信息。后来,人们对木头进行了改进,制成了木鼓。直到现在,在云贵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仍有木鼓。

再后来,人们发明了陶器。其中有一种陶器类似现在的陶罐,叫做陶豆。

有人无意中把兽皮之类的东西蒙在陶豆上,四周用绳子拴好,敲打兽皮,也发出了“彭彭彭”的声音,这就是陶鼓。

陶鼓经过改进后,发出的声音比敲打木头、木鼓的声音响亮多了。

从甲骨文字形上来看,“彭”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

在甲骨文中,表示名词的鼓写作“壴”,这正是“彭”结构中左边的部分。

“壴”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十”,下面是“豆”。“十”表示敲打鼓的木槌,“豆”是陶罐、陶豆的意思。

“彭”右边是“彡”,清朝文字学家朱骏声认为,古代击鼓以3声为一个频率,所以“彡”是表示鼓声的频率。

但何光岳却认为,“彭”右边,在甲骨文中还有四撇、五撇的写法,击鼓3声为一个频率,是春秋时才盛行起来的击鼓方式,此前没有这种做法。所以,“彡”是表示声音传播的形状,属于会意。

对声音传播的形状,现在的电子数码设备图标应该是借鉴了“彡”。

大家可以看看手机屏幕上表示信号的图标◢或▎▍▌▊或▁▃▅▇,是不是像“彡”的变体形式?

在图画中,表示声音传播的符号大多用“Z”的符号表示,仔细想来,“Z”与“彡”也有类似的地方。

后来,鼓的作用发生了变化使用档次大大提高了,不是谁都能用,是有特定权力的人,才有资格使用,如氏族首领和巫师。

氏族首领要召集分散在一定区域的部众开会,用鼓声作为指令。巫师要搞祭祀活动,用鼓声来渲染气氛。鼓声,成了凝聚部族力量和敬畏祖宗的工具。

再到后来,氏族或部落之间发生战争,也通过鼓声指挥作战。从那以后,鼓声在战场上一直担负着指挥和激励作战的作用。

由鼓声而产生的“彭”字,大多用在姓氏和地名方面。善于制作和使用鼓的氏族,他们给别的氏族印象最深的是“彭彭彭”的鼓声,所以他们被称作彭,氏族的人被称为彭人。

有学者认为,“彭”字和彭姓的产生,应该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前后就出现了。

“彭”字的演变

彭祖是在彭城(今徐州市)建立大彭国的吗?

按照何光岳的观点,篯铿最初的名字可能叫篯(或翦),就一个字,没有“铿”。《大戴礼·帝系》中,就说陆终的三儿子叫篯。

那为什么后来他又被叫作篯铿了呢?“铿”的得名,还是因为鼓。

篯铿当上彭部族的首领后,对陶鼓产生了兴趣。他把小鼓改造成了大鼓,敲打起来,更是铿锵有力,打仗时指挥更为得力,对加强部族领导和提高部族组织纪律,起到了巨大作用。

敲击陶鼓发出的是“铿铿铿”的声音,所以大家把他叫做了篯铿。

因为篯铿对彭部族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受族人尊敬,大家尊奉他为彭祖,意思是彭部族的先祖。

如果说篯铿是被封为彭部族的首领,那他受封后,到底去彭城建立大彭国了没有?

四川作家彭开富考证认为,大彭国的开国时间应该在公元前2277年,当时彭祖已经48岁了。

据《彭城志》记载:大彭山在徐州市城西30公里,山北称大彭村。大彭国的都城,建在大彭山下(大彭山今称为义安山,大彭村被称为大彭集,属徐州市铜山县夹河乡)。

彭城在获水南岸,南依大彭山,背山临水,地势平坦,是一处居住的好地方。

彭祖发动民众,修好护城河,筑好城墙,在城内分区域建起许多较为坚固的房屋,使人们有了安居之所。

城内建的房屋多了,自然形成了街道,来往行人和经商的也多了起来,形成了具有了一定规模的城市,这就是当时大彭国的都城。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又迁到环境更为优越的今徐州城区所在地,建起了相当规模的城堡。这座城邑按照当时的一贯叫法,被叫做彭城。

彭祖为开发彭城,呕心沥血,徐州市至今还保存着彭祖宅、彭祖井、彭祖楼、彭祖庙等遗迹。

从彭开富的考证来看,大彭国的确是彭祖建立的,但不是在彭城建立的,彭城相当于是大彭国的第二个都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四海皆兄弟 共同添一岁——咏除夕古诗词赏析(四)

四海皆兄弟 共同添一岁

——咏除夕古诗词赏析(四)

王传学

宋词中吟咏除夕的词作,大多表现了除夕之时的喜庆气氛及词人的心境。

宋代词人杨缵的《一枝春·除夕》,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竹爆惊春,竞喧阗,夜起千门箫鼓。流苏帐暖,翠鼎缓腾香雾。停杯未举,奈刚要,送年新句。应自有,歌自清圆,未夸上林莺语。

从他岁穷日暮,纵闲愁,怎减刘郎风度?屠苏办了,迤逦柳欺梅妒。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还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细数。

杨缵(?—约公元1241年),字继翁,号守斋,又号紫霞翁。好古博雅,善作墨竹,好弹琴,又能自度曲,作紫霞洞谱传于世。南宋词人周密尝道其一枝春词守岁云,最为近世所称。

这是一首描写除夕节日气氛的词,上片写除夕之夜爆竹声声,箫鼓喧阗的热闹场面;下片写除夕未毕,东方未晓时人们的活动,传达出一派辞旧迎新的豪情和意兴。

“竹爆惊春,竞喧阗,夜起千门箫鼓”,爆竹声声,惊起了沉睡的春天。夜幕降临的时候,千门万户里竞相响起箫鼓之声,声音响亮而嘈杂。起笔二句写除夕之夜的热闹景象,从听觉上写来,渲染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流苏帐暖,翠鼎缓腾香雾”,家家户户用流苏装饰的帐幔温暖如春,翠色的香鼎中缓缓升腾起充满馨香的烟雾。这二句写人们以流苏饰帐,翠鼎燃香,把居室布置一新,传达出人们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洋溢着温暖馨香的祥和之气。

“停杯未举,奈刚要,送年新句”,人们都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在举杯对酌这守岁酒之前,还得先吟上几句新诗,唱上几句新词,送别即将过去的一年。这二句写人们的风俗习惯,那就是要在喝守岁酒之前以新诗新词来送别旧岁,表达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满怀希望。

“应自有,歌自清圆,未夸上林莺语”,歌者的歌声珠润玉圆,清脆悦耳,不是夸口,即使比之上林苑中莺鸟的鸣叫声,也有过之而无不及。歇拍二句紧承前二句而来,描写了席间歌者优美动听的歌声。词人以园林莺鸟之叫声与之相比,极尽夸张之能事,衬托出歌者歌唱技巧的高绝。字里行间,充满了节日的喜乐气氛。

“从他岁穷日暮,纵闲愁,怎减刘郎风度?”刘郎,据南朝·宋人刘义庆《幽明录》载:东汉时的刘晨和阮肇曾在天台山桃源洞遇到神仙。至西晋太康年间,两人又重到天台。后来便用刘郎指称离去而复来的人。句意为:任他岁穷日暮,纵使有千般闲愁,又怎可失却像刘郎往日那翩然潇洒的风度?换头二句写人们在旧年将过之时,彼此都抛弃了旧日闲愁,轻松旷达,风度翩翩,传达出民风的豁达开朗。

“屠苏办了,迤逦柳欺梅妒”,人们饮过屠苏酒,穿着漂亮的新衣迤逦而行,惹得那刚绽新芽的柳枝也觉得自己受了欺侮,就连冷傲的梅花也嫉妒不已。这二句写辞旧岁的人们穿上了漂亮的新衣出门游玩,柳树发芽了,梅花也已开放,洋溢着新春的气息。词人用一“欺”一“妒”将梅柳拟人化,突出了穿着新衣的人们仪态万方、风情万种,他们正是这早春时节最好的点缀。

“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漏壶显示此刻天色尚早,东方未晓,可骄马绣车早已挤满了大小街道。这二句写还未等到天亮,街道大路上就已呈现出一派拥挤热闹的景象,人们都刚刚守岁出来,一夜未眠,却没有半点颓意,渲染出他们心中辞旧迎新的兴奋与愉悦。

“还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细数”,大家又从今天开始细数着新一年的月夜与花朝。末二句写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辞旧迎新的欢乐和对未来日子美好的期望与憧憬。

全词笔触细腻,措辞精妙,从头至尾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十分切合除夕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节令特点,将南宋民间欢度除夕的习俗描绘得十分具体传神,为时人所激赏。南宋词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就曾评到:“守岁之词虽多,极难其选,独杨守斋《一枝春》最为近世所称。”于此足见此词的影响之大。

除夕送祝福是最普遍的内容。南宋词人孙惟信的《水龙吟·除夕》,把祝福送给家家户户:

小童教写桃符,道人还了常年例。神前灶下,祓除清净,献花酌水。祷告些儿,也都不是,求名求利。但吟诗写字,分数上面,略精进、尽足矣。

饮量添教不醉。好时节、逢场作戏。驱傩爆竹,软饧酥豆,通宵不睡。四海皆兄弟,阿鹊也、同添一岁。愿家家户户,和和顺顺,乐升平世。

孙惟信(公元1179—1243年)字季蕃,号花翁。出游苏、杭最久,名重江、浙间,长身缦袍,气度疏旷,见者疑为侠客异人。每倚声度曲,散发横笛;或奋袖起舞,悲歌慷慨。终湖间。刘克庄为撰墓志铭,称其“倚声度曲,公瑾之妙。散发横笛,野王之逸。奋神起舞,越石之壮也”。

此词上片写除夕时的忙碌情形:孩子学会了写字,道人面前有了供奉。灶下清洁,桃符新换,一切都为着除夕这一刻的来临。祭灶神的时候,也不求名求利,只求诗词略能精进,生活是这样的悠闲自在。

下片写自己的悠闲心情。今年喝酒,酒量有所长进,不那么容易就醉了,也好趁着过年,去看驱傩放炮,享美酒美食,守岁通宵。普天下都是兄弟,等着窗外喜鹊报喜声同朝阳一起到来,大家都添了一岁了。平安是福,和顺是福。祝福家家户户,和和美美,事事顺心,享乐升平盛世。

词中也表现了除夕这一天宋人举行驱傩仪式时的盛大场面,爆竹连天,人声鼎沸,热闹之极。

驱傩是古代驱除疫鬼的仪式。自汉代始,至宋尤甚。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这天,“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晶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而对比其他史料记载,南宋时期的临安驱傩仪式也大体如此。

除夕之时,大家都要说些吉利话,互相祝福。南宋词人胡浩然的《送入我门来·除夕》,写得最为诙谐有趣:

荼垒安扉,灵馗挂户,神傩烈竹轰雷。动念流光,四序式周回。须知今岁今宵尽,似顿觉明年明日催。向今夕,是处迎春送腊,罗绮筵开。

今古偏同此夜,贤愚共添一岁,贵贱仍偕。互祝遐龄,山海固难摧。石崇富贵篯铿寿,更潘岳仪容子建才。仗东风尽力,一齐吹送,入此门来。

胡浩然(生卒年不详),南宋词人,《全宋词》收有五首词,写节俗及时令风光。

此词写除夕的习俗、风物及人们的心情。神荼、郁垒二神守在两侧,威武的钟馗挂在门上。时光流逝,四季轮回,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相似的除夕,不一样的年岁,梅花已开,盛宴正隆。今古同此夜,不论贵贱贤愚,大家都添一岁。相互祝福吧,把这祝福,仗东风之力,一齐吹送入千家万户。

词人首先祝愿要像山和海难以摧垮一样健康长寿,接着又举出石崇、彭祖、潘岳、曹植——财、寿、貌、才四方面的代表人物来做祝愿,使空泛的祝福具体化,最后又提出让春风尽一把力,把这些吹进自己家中。词在表达上妙趣横生,雅俗共趣。

这首词影响很广,末句“送入我门来”后来成为词牌名。南宋何士信编辑的词选《草堂诗馀》曰:“宋胡浩然除夕词有‘东风尽力,一齐吹送,入此门来’之句,取以为名。”

宋代词人向子湮的《浣溪沙》,集前人诗句,已然成趣: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曈曈晓色上林庐。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青春不染白髭须。

向子湮(公元1085—1152年),字伯恭,号芗林居士。南宋抗金将领。知潭州,金兵围潭州,子湮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诗前小序云:荆公除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争插新桃换旧符。”东坡诗云:“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古今绝唱也。吕居仁诗有“画角声中一岁除,平明更饮屠苏酒”之句,正用以为故事耳。芗林退居之士年,戏集两公诗,辄以鄙意足成浣溪沙,因书以遗灵照。

词的上片的前两句引自王安石的《元日》诗,写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阳光照耀着上林草庐。下片前两句引自苏轼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二,写年老心境:人老了,就不想看新的年历,怕勾起对年华流逝的伤感;退隐乡居,抛却不如意的仕途。头上的白发再也变不回青春黑发了。集句与自己的诗句衔接自然,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年老心寂、退隐山林的心境。

宋代词人朱敦儒的《卜算子·除夕》,抒写了羁旅愁思:

江上见新年,年夜听春雨。有个人人领略春,粉淡红轻注。

深劝玉东西,低唱黄金缕。捻底梅花总是愁,酒尽人归去。

朱敦儒(公元1081—1159年),字希真。宋代著名词人。早年以清高自许,两次举荐为学官而不出任。绍兴二年授予秘书省正字,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后因发表主战言论被免职。其词作语言流畅,清新自然。他的词风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年词风浓艳丽巧,中年的词风激昂慷慨,闲居后词风婉明清畅。朱敦儒获有“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有词集《樵歌》。

此词写除夕之夜,词人还滞留他乡,眼见年华渐老,乡愁难耐,只有借酒消愁。“捻底梅花总是愁”,词人移情于景,将久客他乡,羁旅失意之情表现得生动形象。

南宋词人李处全的《水调歌头·除夕》,表现了全家人吃团年饭的欢娱:

今夕定何夕,今夕岁还除。团栾儿女,尽情灯火照围炉。但惜年从节换,便觉身随日老,踪迹尚沈浮。万事古如此,聊作旧桃符。

任东风,吹缟鬓,戏臞儒。韶颜壮齿,背人去似隙中驹。杯酌犹倾腊酒,漏箭已传春夜,何处不歌呼。惟愿长穷健,命酹且欢娱。

李处全(公元1134—1189年)字粹伯。曾任殿中侍御史及袁州、处州等地方官。工词,有部分词作表现了抗敌爱国的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有晦庵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团栾就是团聚。除夕夜是全家团圆之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这顿年夜饭又称“团年”。

我国早在汉代就有除夕吃团圆饭的习俗。关于年夜饭来历的传说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故事。其中,流传得比较广泛的,是一则关于人们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在古代,人们认为年夜饭还有逐疫、驱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饭的特点是全家大团圆的宴会,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为了这个团圆,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赶在除夕前返回家来,如果没能及时赶回来,餐桌上要给未归人留一个空位,摆一双筷,表示全家团聚。

除夕晚上,词人与儿女围炉吃团年饭,心中很是高兴。但除夕过后就是新年,自己又老了一岁,感到有些可惜。不过想到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心里又聊作安慰。“惟愿长穷健,命酹且欢娱”,词人祈愿新的一年身体康健,把酒言欢,享受生活。

南宋词人郭应祥的《鹊桥仙·丙寅除夕立春,骨肉团聚,是夕大雪》,表现了家人团聚的欢乐:

立春除夕,并为一日,此事今年创见。席间三世共团栾,随分有、笙歌满院。

一名喜雪,二名饯岁,三则是名春宴。从教一岁大家添,但只要、明年强健。

郭应祥(?—约公元1224年)字承禧,嘉定间进士。官楚、越间。郭应祥能词,有笑笑词一卷,多寿词颂语。

丙寅年,即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这一年的除夕,与立春节气刚好同一天,当晚大雪纷飞。词人时年38岁,一家团聚,三代同席吃团年饭。词人非常高兴,将宴席取名为“喜雪”“践岁”“春宴”。词人祝贺大家都增添了一岁,期盼明年阖家欢乐,身体强健。

除夕带给人们的对生命短暂的忧虑是和其节日的特殊性质紧密相关的。除夕属于年节的一部分,年节的形成反映着人们对生命周期的理性把握。人们以“年”来确定生命的周期,在“年”这一时间符号背后,蕴含着的是人的生命里程。而除夕恰值这年轮翻转的令人敏感的一刻,它直接而醒目地标示出人生命流逝的印痕,也就更容易让人触目惊心。人生有限既然无法违逆,于是人们转而追求生命的价值,祈求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