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中秋节的习俗(乞巧节的习俗)

发布时间:2024-06-19 21:14:12作者:风里有诗句来源:网友分享

中秋节的习俗(乞巧节的习俗)

本文目录一览:

我们的节日·重阳节|重阳节习俗知多少

10月25日,即将迎来今年的重阳节。今天我就和各位朋友们聊一聊重阳节的相关习俗。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还被称为菊花节、茱萸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

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曰重阳,也叫重九。有的专家考证,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的起源

有专家认为重阳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

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包括: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当我们查阅字典,可以发现“秋”字的一种解释就是指:“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到了秋季,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秋天,令人兴奋与欣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少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换来了丰收的喜悦。所以有专家提出重阳节实际上是农民庆祝丰收的节日。

重阳节的民俗活动

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佩戴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重阳节与三月初三日的“踏春”相似,都是全家外出,在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登高。

重阳登高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秋天到了,冷空气南下,雨水减少,天气晴朗。金秋九月,秋高气爽,气温既不寒冷,也是炎热,正好适合出游。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强身健体、祛除百病的目的。古人很早就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比如唐代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们南京地区也有一句俗话叫“春牛首,秋栖霞”,就是指春天要去牛首山踏青,秋天要去栖霞山登高。

吃重阳糕

重阳糕,也叫“花糕”、“菊糕”、“发糕”等,为重阳节的传统食品。糕上还要插五色小彩旗,糕上印两只羊,取“重阳”的意思。有的地方在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放儿女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还有的地方,祝寿回礼就要送糕,也取了高寿和步步高之意。

女儿节

有些地方重阳节还被称为女儿节,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吃花糕,娘家还要给女儿、外孙送糕,有步步高升之意。重阳节除了吃重阳糕,有些地区还要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节的典故。羊肉性暖,益气补虚、秋天食用,也有防寒进补的效果。

赏菊

菊花是中国的名花,是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之一。因菊花具有高洁、质朴的品格,才有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中也写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饮菊花酒

古时的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入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花酒,共赏菊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菊花含有养生成分,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祈福祛灾的“吉祥酒”。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囊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称为茱萸囊。除了佩戴茱萸,妇女还有头上戴菊花的习俗。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古代有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游艺体育活动

古代,有些游牧民族保留着重阳节围猎、射箭、赛马的活动。由于秋季多风,放风筝也是重阳节重要的活动,放风筝的寓意也在于辟邪驱疫。

如今,我国也将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文物介绍

青花万寿纹尊 康熙

高77厘米 口径37.5厘米 足径28厘米

尊的胎体厚重。外壁布满青花篆体寿字,字体清晰,号称有“万寿”。我们来数数,真的有一万个“寿”字?

口部上沿两周,每周77字,计144字;口部侧沿和圈足外沿每周48字,计96字;器身竖列75行,横置130排,计9750字,共计整整一万字,但是有重复字。尊上所书一万个寿字中,有篆、行、草、隶等书体,每种书体又有变化,例如,篆书就有大篆、小篆、鸟虫篆等字体,还有的直接以螺旋形线条表现寿字。内壁亦施白釉,沙底。尊虽无款,但是,传承有序,当时专为庆贺康熙大寿而作。

文/非遗所 杜臻

在这里小南祝各位观众重阳节快乐!

健康长寿!福寿绵长!

长乐安康!家庭幸福美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南京博物院

网络中国节·七夕丨传统习俗知多少

光明网讯(记者 赵金悦 金英花)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在古代,乞巧节活动的主要以单身女性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为主,所以这一天又叫“乞巧节”。“七夕”节这天,情侣通过互送礼物表达爱意,有些年轻人特意选择在七夕节领证,手牵手步入婚姻的殿堂。目前,在广东、甘肃等地仍保留着当地特有的乞巧民俗,如吃巧果、看七娘戏、染甲沐发等。绵延千年的七夕佳节,不仅承载着先民对幸福的诉求,更是中华民族勤劳美德和劳动智慧的集中体现。尽管在不同年代、不同区域,但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传统。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2022年8月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梁山街社区居民在“我们的节日•七夕”志愿服务活动现场体验“穿针乞巧”。(丁根厚摄/光明图片)

【晒书】古代,“七夕”节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汉后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全国。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2022年8月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梁山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在指导社区居民体验七夕晒书。(丁根厚摄/光明图片)

【吃巧果】七夕巧果是一种传统节日食俗。在北方有的地方,到了七夕节前制作大量的巧果,可以用线穿成一串,给宝宝们戴上,一种好的寓意。2022年8月3日,江苏连云港社区居民在“设席乞巧”中展示制作的“巧果”。(朱华南摄/光明图片)

【染指甲】是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2022年8月3日,江苏连云港社区居民在“花草染甲”中体验染指甲。(朱华南摄/光明图片)

来源: 光明图片

网络中国节·七夕丨传统习俗知多少

光明网讯(记者 赵金悦 金英花)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在古代,乞巧节活动的主要以单身女性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为主,所以这一天又叫“乞巧节”。“七夕”节这天,情侣通过互送礼物表达爱意,有些年轻人特意选择在七夕节领证,手牵手步入婚姻的殿堂。目前,在广东、甘肃等地仍保留着当地特有的乞巧民俗,如吃巧果、看七娘戏、染甲沐发等。绵延千年的七夕佳节,不仅承载着先民对幸福的诉求,更是中华民族勤劳美德和劳动智慧的集中体现。尽管在不同年代、不同区域,但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传统。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2022年8月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梁山街社区居民在“我们的节日•七夕”志愿服务活动现场体验“穿针乞巧”。(丁根厚摄/光明图片)

【晒书】古代,“七夕”节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汉后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全国。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2022年8月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梁山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在指导社区居民体验七夕晒书。(丁根厚摄/光明图片)

【吃巧果】七夕巧果是一种传统节日食俗。在北方有的地方,到了七夕节前制作大量的巧果,可以用线穿成一串,给宝宝们戴上,一种好的寓意。2022年8月3日,江苏连云港社区居民在“设席乞巧”中展示制作的“巧果”。(朱华南摄/光明图片)

【染指甲】是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2022年8月3日,江苏连云港社区居民在“花草染甲”中体验染指甲。(朱华南摄/光明图片)

来源: 光明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