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2002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怎么算出来的(2002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发布时间:2024-06-16 02:51:11作者:往事如风来源:网友投稿

2002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怎么算出来的(2002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本文目录一览:

春版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测试卷,判断非百年闰年:4除年份看余数

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例如,2000年是闰年,2100年则是平年。

本单元学习年月日、24时计时法等相关的知识,其中属判断月大月小和闰年是难点。有关年月日知识的考点又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

01

填空部分

第1题考查对一年有几个月,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的理解掌握与记忆。可以参考课本P78面的拳头图和歌诀来增加我们的理解与记忆。

第2题考查对平年2月与闰年2月的特点的了解掌握。平年的2月份是28天,闰年的2月是29天。

第3题考查对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了解与互换。

第5题考查对课本P83面的时钟尺的了解与运用。注意课本P82面的一句话:“半夜也叫0时”。

第6题考查对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计算,以及对相关年份全年天数与星期数的了解与计算。

第7题考查对劳动节与国庆节这些法定节日时间的了解,以及对一年中的大月与小月的了解。每年的5月1日是劳动节,10月1日是国庆节。

第8题与第9题考查对时间的加减计算的理解掌握与实操。第8题思路:算出21时到24时之间的时间,再计算出24时到6时30分之间的时间,最后两个数相加。

第10题与第11题旨在以灵活的问题来考查对天数的加减计算,以及对月份天数的理解掌握。

判断部分

判断题在语言表达上自带“坑”,在审题时一定要注意。如第1题是错的,它忽略了2月的特殊性。一年12个月,除了2月外,其它月份不是大月就是小月。而第2题也是错的,它忽略了百年年份中,百年不闰,400年一闰的特殊性。第3题也是错的,2月29日并不是每年都有。第4题考查对4月是大月还是小月的正确判断。第5题的时间是连续的,所以,这两个月必须是连着每月有31天的大月。第6题考查对2017是平年还是闰年的判断与灵活运用。

02

选择部分

第1题考查对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了解与互换,把12时计时法换成24时计时法的技巧:上午时间不变,下午时间为把12时计时时间的时数加上12即可。

第2题考查利用4除以年份来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的理解与运用。96、08、20都是4的倍数,只有02不是,故2002年不是闰年。

第3题这是一个排列有关的问题,许多学生做错,错在利用减法计算年数时没在结果上加1. 举例说明为什么要加上1:1985年是第1个,1986年是第2年,1986-1985=1,在减的时候没有把第1个算进去,故要加上1。所以,2019-1985+1的结果是几,就是第几个教师节。

第5题可以采用倒推的方法来计算出爸爸的上班时间,也可以通过线段图来分析爸爸的上班时间。

辨闰年

如果有余数,那么这一年是平年。判断平年、闰年的简便方法:当公历年份不是整百数时,用年份数的末两位数或是年份除以4,若结果没有余数,这一年就是闰年。有余数说明这年是平年。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时,用年份数除以400,没有余数的年就是闰年,反之,就是平年。

03

分析图表

从表1中的29天来看判断,这是闰年的2月份,由于这是连续的两个月,这也间接说明表2是3月份。

妈妈每4年过一个生日,而2月中,只有29日是每4年才有一次的时间,故妈妈的生日是2月29日。

爸爸的休息时间可以通过标数数出来。

分析填空

第1题考查对年月日的理解与灵活运用。能不能吃或保不保修,要看这个时间是不是在保质时间内或保修期内。而下次年检时间,则是在上次检修时间基础上加上保质时间就可以,一年就是年份上加1,多少个月就是在月份上加几。

第2题考查对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了解与灵活运用。全天开放时间的计算,需要把上午和上午的开放时间分别进算出来,再相加。

04

解决问题

考查对已学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灵活运用。第1题利用逆向思维采用倒推的方法就可以计算出始发时间。而第2题起床所做的事没有是可以同时进行的,故需要把这些事需要的时间相加,再与起床时间相加,把结果与7:50相比,在7:50说明能赶上,在后说明赶不上。第4题的补时是指延时。

附加题

解题思路,先把20周年至21周年这个时间段的天数计算出来,再用这个天数除以7,看结果的余数,来推出那天是星期几。

这个牛年为何只有354天?

牛年春节假期已经结束,我们新一年的工作正式开启。辛丑牛年从2021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至2022年1月31日(腊月二十九,没有三十),总共354天。我们不是说一年365天吗?怎么少了11天?其实,这是计算方法不同导致的。

《日月合璧 五星连珠图》所绘为天文现象,卷中人物在贺岁拜年。(清) 徐扬

元旦与春节的来源

我们常说的一年365天或者有时候366天,这是公历,也就是西历,这是辛亥革命之后,才逐渐采用的一种历法,中西历最大的不同,就是哪一天为新年第一天,西历以1月1日为新年伊始,而中国传统农历是以正月为岁首,即正月初一,古代称之为“元旦”或“元日”,元即是第一的意思,旦是初一的意思。王安石《元日》也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描绘了元旦的习俗,在爆竹声中旧的一岁结束了,新的一岁开始了。于1912年1月13日规定公历的1月1日为“新年”,此时还不叫元旦。到了1914年1月,袁世凯批准,公历的1月1日称为“新年”或“元旦”,而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因为离着“立春”比较近而得名,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往往与春节相距十来天)。到了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正式决定,将农历正月初一叫作“春节”,而将公历的1月1日叫作“元旦”。“元旦”这个本属于中国农历新年的称谓就此而成为了公历的1月1日新年的称呼。

公历是太阳历,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所用的时间,差不多为365.2422天,一般取整数,按一年365天计算,这样每年少0.2422天(5时48分46秒),四年差不多就是一天,所以过四年加一天,弥补上,这就是二月闰日。

中国古代也是有“阳历”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是一年,将地球公转的轨道即黄道二十四等分就是二十四节气。那么,古代没有如今这么发达的科技手段,他们是怎么制定出二十四节气的呢?实际上这与古人,尤其是生活在中原地带以及黄河流域的人们的生活经验以及细致的气象、物候观察息息相关。人们最初制定出来的大概是夏至和冬至,因为通过对圭表以及日晷长时间的观察,人们发现在一年之中,夏至的白天最长,冬至的白天最短,于是一年就被分成了二等分。后来又加入了春分和秋分,人们发现,这两日白天与黑夜等长。人们通过观察农作物以及气温等变化,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到了秦汉的时候,就基本确立了二十四节气。《淮南子·天文训》最早提到了二十四节气的说法,而《太初历》的颁定是官方最终将二十四节气进行的确认。我们生活中一直流传着一首二十四节气歌,即:“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歌诀中的前四句是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后四句是二十四节气与阳历日期的固定关系。记住这首歌诀,节气的前后次序和它们的大概日期就知道了。因为都是太阳历,所以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西历往往有稳定日期的对应性。“二十四节气”一个巡回差不多等于365.2422日,2021公历的2月3日(腊月二十二,距离2月12日正月初一还有9天)就已经是立春了,到下一个立春是2022年2月4日(正月初四),365天。

牛年为何少了11天?

种地的有自己的历法指导了,打鱼的怎么办呢?还有阴历,它是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月亮会引起潮汐的变化,而且非常准时,在满月和新月时,太阳、地球、月亮处于同一线上,此时地球受到的太阳引力和月球引力正好处于两个相反的方向或同一方向,产生高潮,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差不多平均日数为29天12小时44分2.86秒。

一个是以太阳运转为参照的“二十四节气”,一个是以月亮运转为参照的阴历,中国古代采用的是阴阳合历。按照二十四节气,一年365.2422日,12个月,每个月两个节气指导农事,而阴历,月亮一个圆缺周期是29天12小时44分2.86秒,29.5306×12=354.3672日。

365.2422-354.3672=10.875天,约为11天,这就是我们开头所说的,为何牛年少了11天,因为阴历本来就很多时候不是365天,那是太阳历的算法。

阴历老这样少下去会有一个麻烦,三四年就将近少了一个月了,二十四节气就容易跟阴历对不上,人们虽然根据太阳、物候定下来二十四节气,但其运用,人们往往还是按照阴历来的,因为不可能每次都靠观察天气、动物的反映来确定到哪个节气了。但因为阴历比“二十四节气”的循环周期短,这就有一个麻烦,过个几年,可能就会少好几个月,很可能会出现阴历六月,都夏天了,而对应着“春分”的情况,怎么办呢?为了使得阴历跟“二十四节气”分列的春夏秋冬保持对应,人们想了个办法,每过一段时间,就在阴历中加入一个月,所以有的年份,你可能会过两次阴历生日,也就是说会出现阴历13个月的情况,这就是咱们的传统闰年。

去年鼠年就有13个月,有个闰四月,也就是过了两个四月,所以去年阴历鼠年有384天,比公历的366天,多出来18天。

古人智慧“十九年七闰”

有没有某一年,阴历,因为闰月的加减,使其再次正对应上阳历了呢?有的,每过19年,加进去7个闰年,就会出现一次阴阳历重合,这就是古人的智慧“十九年七闰”。

阳历:19年乘以太阳一回归年天数:19×365.2422=6939.6018天

阴历:19年乘以12月再加上7个闰月,然后乘以一个月的平均天数:(19×12+7)×29.5306=6939.691天。

每过十九年,阴阳历天数差不多会重合,相差只有0.0892天,即2小时8分钟。

也就是说19年前的今天,阴历对应的阳历(我们暂以西历为准)与今日相差无几,比如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五,对应阳历2021年2月16日,19年前就是2002年,正月初五,也是阳历2月16日,要想阴历正月初五与阳历2月16号再次对应上,需要19年,也就是说每过19年,你的阴历生日与阳历生日在同一天(可能会有1天左右偏差,2月29日出生的除外,这一天出生的可能需要76年),19年恰好一个阴阳历重合的轮回。

早有学者指出,以这样的阴阳历重叠周期来看一些文学作品,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庄子·庖丁解牛》庖丁说自己的刀用了十九年了,“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红楼梦》最后一回,宝玉出家,贾政说贾宝玉哄了老太太十九年,“我心里便有些诧异,只道宝玉果真有造化,高僧仙道来护佑他的。岂知宝玉是下凡历劫的,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教我才明白。”(赵九九)

王老师解题策略~日期问题,首先要算出两个日期间过了几天?

因为题目不太严谨,如果问的是2016年3月13号就是星期天。这是一道日期问题,我是王老师,专注于小学数学!今天带大家学习下遇到日期问题该如何应对。

解日期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星期的周期和什么有关系!

日期问题-过几天一周期

比如今天是星期一。

过1天是星期二,过2天是星期三,过3天是星期四,过4天是星期五,过5天是星期六,过6天是星期天,过7天是星期一。过七天一个周期。如图:

所以知道过了几天,算算有多少个周期,通过余数就可判断是星期几了?

日期问题-两个日期间过了几天

题目中今天是2016年2与8日,到2016年3月13日过了几天呢?

2016年是闰年,2月有29天。

① 2016年2月8日 → 2016年3月8日

我们发现正好过了2月份总共的天数29天。

② 2016年2月8日 → 2016年3月13日

从3月8号到3月13号,同月内就比较好算了,直接减。

→ 两个日期间过了34天

→ 34÷7=4……6,相当于过了6天,差一天一周期。

→ 2016年3月13日是周日。

结语

① 日期问题关键要算出过了几天;

② 同月内过了几天直接减;

③ 整月要看月尾考虑大月小月,需要注意2月;

→ 大月(1,3,5,7,8,10,12月)每月有31天

→ 小月(4,6,9,11月)每月有30天

→ 闰年2月有29天,全年有366天;平年2月有28天,全年365天。

④ 不是整月,按一个月一个月过;

⑤ 跨年考虑闰平年。

举一反三

你学会了吗?做下思考题吧!

2017年3月13号是星期几呢?2020年3月13号呢?

欢迎关注王老师头条号及数学专栏

学习更多好玩有趣的数学干货知识

阴历 阳历 阴阳历(二)

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为计年依据,天文学称为回归年。一个回归年的实际长度是365.2422天,合365天5小时48分46秒。

阳历把历年的长度定为365天,比回归年的长度要短0.2422天,积累4年后的误差约为一天。因此,人们规定每经4年就追加一天,也就是说第四年不是365天,而是366天,这一年叫做闰年,这样历年的平均长度便和回归年很接近。

每4年闰一次后,历年的平均长度为【(365×3)+366】÷4=365.25,和回归年的365.2422天仅差0.0078天。为了使平均历年更接近于回归年,我们还需要通过计算确定多少年中有多少个闰年最为合适,现在世界通行的公历定为400年为一个周期,在400年中闰年又是如何安排的呢?这个问题关系到阳历历月的安排。

阳历的历月是历年的分割,和朔望月没有关系,仅仅是沿用了阴历的办法,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的平均长度是30.4368天(365.2422天÷12),也不是一个完整的天数,因此必须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1天,小月30天,平年时应该有5个大月和7个小月,闰年是应该有6个大月和6个小月,但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并没有采用这个合理的办法,它的历月有28、29、30、 31四种不同的天数,不论在平年或闰年都有7个大月和5个小月,所差的不过是在2月增加或减少一天。

阳历规定每年为365天,一年分为12个月,单月为大月是31天,双月为小月是30天,这样一来一个历年就有366天了,需要去掉一天,在那一月去掉这一天呢?罗马统治者最后从2月份减掉了一天,为了将小月的8月份改为大月,再从2月份减掉一天加在了8月份,这样2月就变成现在的28天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虽然有多种说法,但一点科学道理也没有,完全是罗马统治者滥用权力的结果。

公历规定,公元年数凡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如公元2000年、2004年、2008年等等,凡不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平年,如公元2001年、2002年、2003年等等,这样400年中有100个闰年和300个平年,闰年增加的那一天放在2月的最后一天,即闰年的2月有29天。但400年中只能有97个闰年,因为每4年一闰后,阳历历年的平均长度比回归年多出0.0078天(365.25—365.2422=0.0078天),相当于11分14秒,过400年后就多出了三天,所以在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决定改革历法,改革后的历法称为“格里历”,即现在国际通用的公历。改革历法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规定不能被400整除的世纪年是平年,能被400整除的世纪年是闰年,如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四年中,只有1600年是400的倍数属于闰年,其它三年则为平年。

按以上办法置闰后平均历年长度为365.2425天【(365×303+366×97)÷400】,和回归年的长度相比差0.0003天,合26秒。400年中的误差为2小时53分,这个误差虽然很小,但还是不准确,过大约3200年后误差就是一天。按照之前的逻辑,为了消除这个误差,应该规定被3200整除的年份应该是平年。

当然,绝对精确的历法是不可能有的,由于地球和月球的公转周期不是整数,所以这个算法还会继续下去,另外公转周期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至于3200年后到底应该是平年还是闰年,还是留给后人去回答吧。

我国在1911年推翻满清统治者以后,于1912年1月1日开始使用公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