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龙的男宝宝起名改名:沉稳霸气的男孩名字最优选择
在选择孩子的名字时,很多父母都希望能够给孩子取一个有特色、有个性的名字。特别是对于男孩来说,希望能够取一个既沉稳又有霸气的名字,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展现出自信和魅力。天赐佳名取名老师为大家推荐一些属龙的男孩名字,希望能够给您一些灵感和帮助。
精选男孩属龙沉稳霸气名字最优
奕滔(yì tāo)
奕字字型结构为上下结构,用来取名意指风度、有神采、如花似玉之义;
“滔”字的部首为氵,属于龙年取名宜用字,本意有滔滔不绝、滔天、滔窕、充满的意思。
奕滔这个名字寓意着充满活力和无限潜力,是一个非常有气质的名字。
皓惟(hào wéi)
“皓”字的部首为白,属于龙年取名宜用字,用来取名意指光明、纯洁、活力之义;
惟字读音为wéi,用作龙年男孩名字意指奋发向上、有远见、缜密之义;
皓惟这个名字寓意着清澈明亮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令人难以忘怀。
云儒(yún rú)
云字读音为yún,字义可延伸为云中、云霄、云彩、云朵等。
“儒”字的部首为亻,属于龙年取名吉祥字,宝宝取名意指睿智、智者、博学多才之义;
云儒这个名字寓意高雅,充满智慧,让人不禁想起云卷云舒、儒雅风流的诗意。
瀚武(hàn wǔ)
“瀚”字的部首为氵,属于龙年取名吉祥字,形容广阔、广大、浩瀚、瀚漫的意思。
武字字型结构为右上包围结构,字义有武林、勇猛、武艺、勇猛之意。
瀚武一名,寓意志向远大、扶摇直上。
昊皓(hào hào)
昊字五行为火属性,本义是指广阔、胸襟、开朗、英俊的意思。
“皓”字的部首为白,属于龙年取名吉祥字,字义可延伸为光明、洁白、朝气、活泼等。
昊皓这个名字寓意着天空广阔,光芒耀眼,是一个非常有气质和个性的名字。
轩皓(xuān hào)
轩字笔画为7画,用来取名意指高大英俊、气度不凡;
“皓”字的部首为白,属于龙年取名吉祥字,字义可延伸为光明、洁白、朝气、活泼等。
轩皓这个名字寓意着高贵、明亮和光辉,是一个非常有气质的名字。
瀚文(hàn wén)
“瀚”字的部首为氵,属于龙年取名宜用字,本义是为广阔、广大、浩瀚、瀚漫。
文字五行为水属性,字义有文采、智慧、文学、文化之意。
瀚文这个名字非常有气质,寓意着广阔的学识和博大的文化。它不仅富有深意,而且非常优美动听,是一个非常值得称赞的名字。
皓南(hào nán)
“皓”字的部首为白,属于龙年取名吉祥字,本义是为光明、洁白、朝气、活泼。
南字五行为火属性,用作龙年男孩名字意指朝气、聪明、顺利、温暖、光彩;
皓南这个名字寓意着清澈明亮的南方之光,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感觉。
赫铭(hè míng)
赫字读音为hè,用来取名意指名声、财富、权力很高大之义;
“铭”字的部首为钅,属于龙年取名宜用字,宝宝取名意指博闻强记、才华横溢、杰出之义;赫铭这个名字非常有气质,寓意着光芒万丈、铭记于心,是一个非常优雅的名字。
翌铭(yì míng)
翌字读音为yì,用来取名意指一鸣惊人、有才能、有谋略之义;
“铭”字的部首为钅,属于龙年取名吉祥字,本意有铭记、铭刻、格言、杰出的意思。
翌铭这个名字非常有气质,寓意着未来的辉煌和铭记于心的重要性。
晨儒(chén rú)
晨字字型结构为上下结构,宝宝取名意指希望、活力、开朗、温暖之义;
“儒”字的部首为亻,属于龙年取名吉祥字,本义是为学者、智慧、学识、修养。
晨儒这个名字简洁明快,寓意着清晨的阳光和学识渊博的智者,令人不禁心生敬意。
睿锋(ruì fēng)
睿字读音为ruì,字义有明智、睿见、通达、睿智之意。
“锋”字的部首为钅,属于龙年取名宜用字,宝宝取名意指锐不可当、顶天立地、一往无前;
睿锋这个名字非常有气质,寓意睿智聪明、锋芒毕露,充满了阳刚之气,非常适合有志向、有担当的男性。
善皓(shàn hào)
善字读音为shàn,用来取名意指吉祥、聪明、向上、慈眉善目之义;
“皓”字的部首为白,属于龙年取名吉祥字,字义有光明、洁白、朝气、活泼之意。
善皓这个名字寓意着善良和光明,给人一种温暖和清新的感觉。
清聪(qīng cōng)
“清”字的部首为氵,形容明白、公正、廉洁、清白的意思。
聪字笔画为15画,宝宝取名意指聪明、有智慧、有谋略之义;
二字结合为名,显舒然之意,清新自然、意境雅致。
璟铭(jǐng míng)
璟字字型结构为左右结构,宝宝取名意指光彩、漂亮、吉祥如意之义;
“铭”字的部首为钅,属于龙年取名宜用字,用作龙年男孩名字意指博闻强记、才华横溢、杰出之义;
璟铭这个名字寓意着光彩照人、铭记于心。它不仅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还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高贵、精致的气质。
属龙的男宝宝起名改名:沉稳霸气的男孩名字最优选择
在选择孩子的名字时,很多父母都希望能够给孩子取一个有特色、有个性的名字。特别是对于男孩来说,希望能够取一个既沉稳又有霸气的名字,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展现出自信和魅力。天赐佳名取名老师为大家推荐一些属龙的男孩名字,希望能够给您一些灵感和帮助。
精选男孩属龙沉稳霸气名字最优
奕滔(yì tāo)
奕字字型结构为上下结构,用来取名意指风度、有神采、如花似玉之义;
“滔”字的部首为氵,属于龙年取名宜用字,本意有滔滔不绝、滔天、滔窕、充满的意思。
奕滔这个名字寓意着充满活力和无限潜力,是一个非常有气质的名字。
皓惟(hào wéi)
“皓”字的部首为白,属于龙年取名宜用字,用来取名意指光明、纯洁、活力之义;
惟字读音为wéi,用作龙年男孩名字意指奋发向上、有远见、缜密之义;
皓惟这个名字寓意着清澈明亮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令人难以忘怀。
云儒(yún rú)
云字读音为yún,字义可延伸为云中、云霄、云彩、云朵等。
“儒”字的部首为亻,属于龙年取名吉祥字,宝宝取名意指睿智、智者、博学多才之义;
云儒这个名字寓意高雅,充满智慧,让人不禁想起云卷云舒、儒雅风流的诗意。
瀚武(hàn wǔ)
“瀚”字的部首为氵,属于龙年取名吉祥字,形容广阔、广大、浩瀚、瀚漫的意思。
武字字型结构为右上包围结构,字义有武林、勇猛、武艺、勇猛之意。
瀚武一名,寓意志向远大、扶摇直上。
昊皓(hào hào)
昊字五行为火属性,本义是指广阔、胸襟、开朗、英俊的意思。
“皓”字的部首为白,属于龙年取名吉祥字,字义可延伸为光明、洁白、朝气、活泼等。
昊皓这个名字寓意着天空广阔,光芒耀眼,是一个非常有气质和个性的名字。
轩皓(xuān hào)
轩字笔画为7画,用来取名意指高大英俊、气度不凡;
“皓”字的部首为白,属于龙年取名吉祥字,字义可延伸为光明、洁白、朝气、活泼等。
轩皓这个名字寓意着高贵、明亮和光辉,是一个非常有气质的名字。
瀚文(hàn wén)
“瀚”字的部首为氵,属于龙年取名宜用字,本义是为广阔、广大、浩瀚、瀚漫。
文字五行为水属性,字义有文采、智慧、文学、文化之意。
瀚文这个名字非常有气质,寓意着广阔的学识和博大的文化。它不仅富有深意,而且非常优美动听,是一个非常值得称赞的名字。
皓南(hào nán)
“皓”字的部首为白,属于龙年取名吉祥字,本义是为光明、洁白、朝气、活泼。
南字五行为火属性,用作龙年男孩名字意指朝气、聪明、顺利、温暖、光彩;
皓南这个名字寓意着清澈明亮的南方之光,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感觉。
赫铭(hè míng)
赫字读音为hè,用来取名意指名声、财富、权力很高大之义;
“铭”字的部首为钅,属于龙年取名宜用字,宝宝取名意指博闻强记、才华横溢、杰出之义;赫铭这个名字非常有气质,寓意着光芒万丈、铭记于心,是一个非常优雅的名字。
翌铭(yì míng)
翌字读音为yì,用来取名意指一鸣惊人、有才能、有谋略之义;
“铭”字的部首为钅,属于龙年取名吉祥字,本意有铭记、铭刻、格言、杰出的意思。
翌铭这个名字非常有气质,寓意着未来的辉煌和铭记于心的重要性。
晨儒(chén rú)
晨字字型结构为上下结构,宝宝取名意指希望、活力、开朗、温暖之义;
“儒”字的部首为亻,属于龙年取名吉祥字,本义是为学者、智慧、学识、修养。
晨儒这个名字简洁明快,寓意着清晨的阳光和学识渊博的智者,令人不禁心生敬意。
睿锋(ruì fēng)
睿字读音为ruì,字义有明智、睿见、通达、睿智之意。
“锋”字的部首为钅,属于龙年取名宜用字,宝宝取名意指锐不可当、顶天立地、一往无前;
睿锋这个名字非常有气质,寓意睿智聪明、锋芒毕露,充满了阳刚之气,非常适合有志向、有担当的男性。
善皓(shàn hào)
善字读音为shàn,用来取名意指吉祥、聪明、向上、慈眉善目之义;
“皓”字的部首为白,属于龙年取名吉祥字,字义有光明、洁白、朝气、活泼之意。
善皓这个名字寓意着善良和光明,给人一种温暖和清新的感觉。
清聪(qīng cōng)
“清”字的部首为氵,形容明白、公正、廉洁、清白的意思。
聪字笔画为15画,宝宝取名意指聪明、有智慧、有谋略之义;
二字结合为名,显舒然之意,清新自然、意境雅致。
璟铭(jǐng míng)
璟字字型结构为左右结构,宝宝取名意指光彩、漂亮、吉祥如意之义;
“铭”字的部首为钅,属于龙年取名宜用字,用作龙年男孩名字意指博闻强记、才华横溢、杰出之义;
璟铭这个名字寓意着光彩照人、铭记于心。它不仅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还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高贵、精致的气质。
作者 黄饮冰
核心内容:
一、双槐树遗址距今5300年,遗址处于河洛地区中心位置,称之为“河洛古国”当之无愧
1.双槐树遗址东距洛伊河4公里,北距黄河南河2公里,处于河洛交汇中心位置。
2.考古发现的双槐树城池遗址距今5300年(公元前3300年),应该够“古”,此时正处于上古中国地域的城国林立和城邦对峙的历史时期。
3.双槐树遗址的城池具有相当的规模,城池规划和功能布局科学,处于同期发现的古城规格最高位置。
4.双槐树遗址具超地域中心王都性质
二、双槐树遗址可见中华文明的诸多要素的雏形,称之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也当之无愧
三、双槐树遗址并非黄帝城,没有必要把轩辕黄帝拉到距今6000年的河洛地区
四、双槐树古城遗址所处的时代是庙底沟文化晚期,女娲仍然以神农氏为伏羲,所以说双槐树遗址是女娲神农伏羲氏都城,即古夏王朝在距今5300年时期的都城
五、再谈以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庙底沟二期文化为载体的古夏王朝及其权力转换
中心词 女娲帝都 双槐树遗址 神农伏羲氏
双槐树遗址是一个怎样遗址呢?从5月7日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查找资料,试图搞清楚双槐树遗址的历史脉络,给其一个合理的历史定位。到5月16日,才动笔写作。一家之言,贻笑大方了。
一、双槐树遗址距今5300年,遗址处于河洛地区中心位置,称之为“河洛古国”当之无愧
1.双槐树遗址东距洛伊河4公里,北距黄河南河2公里,处于河洛交汇中心位置。
下图就是从网络上搜寻到的双槐树遗址位置示意图:
双槐树遗址位置图
2.考古发现的双槐树城池遗址距今5300年(公元前3300年),应该够“古”,此时正处于上古中国地域的城国林立和城邦对峙的历史时期。
根据5 月7日河南文物考古部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经考古勘探发掘和科学测年确认,位于河南巩义的双槐树遗址年代为距今5300 年前后(公元前3300年)。
距今5300年(公元前3300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因为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小冰期结束了,古华夏文明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就是城国和城邦时代。我有一篇文章叫做《公元前3300年,上古中国整体跨入城国与城邦新时代》,就是专门讲上古新时代的。在《公元前3300年,上古中国整体跨入城国与城邦新时代》,我讲过以下观点:公元前4300年(距今6300年),城头山率先进入城国时期;公元前3300年(距今5300年),上古中国整体进入城邦国家时代,呈现城国林立和城邦对峙状态。
距今5300年,上古中国已经形成了六大种族集团:北部是处于西北到的炎帝姜种族集团,处于东北到河北北部的是黄帝姬种族集团,处于海岱和江淮的太昊凤种族集团,处于东南到江淮的是虞鸠种族集团,处于两湖地区的西王母尸(夷)种族集团,处于中原到鄂东北的是女娲神农华夏种族集团。除了炎帝姜种族集团所在区域没有发现距今5000年前的城池外,其他的五个集团都以城国为基础形成城邦。这六大集团,也就是六大种族联邦。这六大种族联邦,可以看作是同期并存的超地域性王朝,但非全域性王朝。
3.双槐树遗址的城池具有相当的规模,城池规划和功能布局科学,处于同期发现的古城规格最高位置。
双槐树遗址功能布局示意图。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制图
(1)遗址呈现不规则圆形,被三重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并均发现有对外通道。防御功能突出。
内壕周长约1000 米,上口宽约7.5米,深6.15米。发现有疑似吊桥的内壕出口遗迹。中壕周长约1500余米,上口宽30.5米,深9米。在其北部发现有宽达10米的道路出口。外壕残存周长约1600余米,上口宽17.2米,深10.5米。在外壕的东南、西南分别发现外壕出口的道路各一条。宽大的壕沟显然具有防御外敌入侵的功能。
夏代城池遗址新砦遗址就明显地继承了双槐树城池的三重防卫设计。新砦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东23 公里的刘寨镇新砦村西部,面积约100 万平方米,主要遗存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已初步确定新砦遗址设有外壕、城壕、内壕共三重防御设施,中心区建有大型城址。其参考时代为公元前2050 到公元前1750 年。
(2)功能布局的科学性和规划性
在居址南部修建有两道围墙,主体长约370 多米,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封闭的半月形结构,面积达18000多平方米。两道墙体在中心居址的东南端呈拐直角相连接,在拐弯处和东端35米距离范围内各发现门道1处,两处门道位置明显错位,形成较为典型的瓮城建筑结构。
此区域内目前发现4 排带有巷道的大型房址,房址之间建有通道;房址前均分布有两排间距、直径基本一致的柱洞,应为房屋前的廊柱遗存。特别是第二排中间的房址F12,面积达220平方米,在房子的前面发现了以9个陶罐摆放的北斗九星图案遗迹,在建筑中心发现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位置在北斗九星上端,北极附近。
大型夯土基址。该基址位于内壕中部,大型居住中心基址前面。该基址建设使用具有相当的时间跨度,其中第一层建筑基础面积至少有2400 多平方米,第三层有一座建筑基础面阔竟达15间。
大型版筑遗迹夯土保存较好,部分夯土厚度达2 米多,残存的夯土最宽处仍有9米左右,已发现的部分长度达100多米。该遗迹采用了当时中国最为先进的土木工艺法式——版筑法。该版筑遗迹与大型夯土基址的具体关联为何,值得下一步发掘工作高度关注。
遗址内发现3 处墓葬区。共有1700多座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分布在遗址西北部、内环壕内侧、外壕与中壕之间3个区域,均呈排状分布。墓葬为东西向,墓主人仰身直肢,头向西。这批墓葬是目前已知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布局结构最为完整、最具规划性的墓葬区。双槐树遗址的墓葬区与同时期遗址的相比规划性质十分明确:墓葬区由北至南分为九排,排与排之间相距15米左右,这显然是经过人为严格的规划,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进行埋葬。
墓葬区内发现夯土祭台遗迹3 处。特别是第二区祭坛,是该遗址3座祭坛面积最大的。其位于整个遗址的中轴线,该遗址目前发现的规模较大的墓葬均位于这一夯土祭台附近,从土台上有两个柱础等现象判断,祭坛上原来可能埋藏有两个高大木柱。
4.双槐树遗址具超地域中心王都性质
从目前河洛地区及周边地区的考古发现看,通过对比周边遗址可以发现,双槐树遗址的确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周边有同时期的杨管寨、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青台、汪沟、秦王寨、伏羲台和洛阳的苏羊、土门、妯娌等多个遗址,特别是杨管寨、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遗址形成拱卫之势,让双槐树遗址呈现出古国林立时代超地域的王都气象。
在青台遗址发现九星北斗,可以与双槐树遗址九星北斗相呼应,说明九星北斗不是孤证,这也是我愿意写本文的原因。双槐树遗址圆形城池布局,也与郑州西山古城的圆形城池布局具共同性,可以肯定双槐树古城与西山古城姊妹城的性质。
二、双槐树遗址可见中华文明的诸多要素的雏形,称之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也当之无愧
双槐树遗址距今5300年(公元前3300年),处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中晚期,这一时期正是古华夏文明形成的初期,发现的双槐树遗址与周边遗址相比较规格最高,是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我们中华文明的诸多因素,可以在这里见到胚形。
1、农桑文明
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家蚕王羿摄。
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文明要素就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家蚕,与青台遗址、汪沟村等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丝绸实物一起,可以实证距今5300 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从事养蚕缫丝产业。考古中可见这一时期各地代表性的农业文明都较为发达,但并没有与桑蚕纺织业有关的确切发现。双槐树牙雕家蚕和周边丝绸实物的出土,证明了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聚邑群,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早期时代的代表。
双槐树遗址是最早的农桑文明的代表吗?不是。1926年在山西挖出一座上古遗址,出土了一件特殊文物,不仅颠覆了丝绸起源的历史,还将中国丝绸起源向前推进到距今6000年(公元4000)前!
1926 年,在山西运城市夏县尉郭乡西阴村,考古专家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有6000余年。在这一遗址中,考古专家收获很大,挖出了很多惊人的文物,其中最让人震惊的,是找到了一件特殊的文物:半个蚕茧(见下图),茧壳长约1.36 厘米,幅宽约1.04厘米。
山西运城市夏县尉郭乡西阴村出土的半个蚕茧
显然,这半个蚕茧足以说明一点,远在6000 年前,山西运城这一带就已经出现了植桑、养蚕业。
把黄帝妻嫘祖神化成养蚕业的创始人,是巩固黄帝的圣主地位的需要,与考古不对应。
2、房压(脚踏)北斗,帝君所居,天命所归
双槐树遗址用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它位于中心居址内代号为F12 房址前。
河南荥阳青台遗址北斗九星
河南巩义的双槐树遗址和河南荥阳青台遗址的“北斗九星”遗迹,表明在距今5300年的时代,北斗九星崇拜已经是普遍的崇拜。北斗九星演绎出九皇。《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三皇分成前三皇、中三皇、后三皇,合成九皇,九皇崇拜到现在还可以在某些地区看到。
河南巩义的双槐树遗址“北斗九星”遗迹与中心房基融合现象,要表达的不仅仅是远古的“北斗九星”的天文含义,而是要表达特殊的人文含义。双槐树遗址“北斗九星”遗迹与中心房基融合现象,应做“脚踏北斗”解释,体现的是房屋主人的帝君身份。
在中国传统命相学中有“脚踏七星格”。俗语说" 脚踏一星,能掌千兵"。“脚踏七星,掌管天下兵,天生帝王命”。“脚踏七星”认定为皇帝命,还要这七颗痣是按照“北斗星”状排列,如此“脚踏七星”者才是紫微帝君下凡命格。所以“脚踏七星格”实际指“脚踏北斗格”。“脚踏北斗”,只有帝君才配。至于脚踏九星还是七星,是北斗自身的变化,不影响“脚踏北斗”的人文学含义。这样推理,“脚踏北斗”的双槐树遗址F12房,是帝君所居,非帝君是不敢进入此房间的。脚踏北斗的帝君,是神而帝者,集神权和军权于一身,即德合于天,天命所归。这实际是就是早期国家秩序、礼仪制度的托天设计,北斗就是天的代表。
在《史记·天官书》中,【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外夷狄,分中国为十有二州,仰则观象於天,俯则法类於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三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这是对《天官书》人文意义的总结,体现的就是礼仪、制度与秩序的托天设计和建构思想。“天人合一”(" 天人合德"、"天人相应")哲学设计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而“天人合一”(" 天人合德"、"天人相应")的设计,来源于“历日月星辰”“仰则观象於天,俯则法类於地”之感应。如《黄帝内经》所述五运六气的种种感应之道,统统建立在这个感应性上。这种感应性,都属于无形的能,在中医名之曰" 气"。
3、城池建设体现的诸多中华文明因素之雏形
大型中心居址区位于内环壕的北部正中,“中”“主”的思想突出,这是正(政)的开始;瓮城建筑结构,可见后世瓮城的源头;大型房屋和大型夯土基址及甬道和回廊遗迹,可见后世宫殿雏形;北斗九星和完整麋鹿,体现敬天礼地思想,可见国家礼仪和国家制度;大型版筑遗迹,可见筑城技术由夯筑到版筑的进步和后世城墙版筑技术的源头;墓葬和墓葬区的祭台,体现丧葬制度,可见早期对生命的尊重,体现的是人文;墓葬分区、祭台分规模和墓葬分大小,体现等级制度,可见到权力分级和顶级君权的存在。
4、“北斗”天象与“斗柄授时”
距今5300年就有北斗天象遗迹,表明在距今5300年以前河洛地区的先民们就认识“北斗”,认识“北斗”就一定掌握了“北斗”运行规律,并进入生产生活的应用。季节不同,北斗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尽相同。因此,中国古代人民就根据它的位置变化来确定季节。
北斗四季位置图
《鹖(hé)冠子》有语:“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就是北斗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科学总结。距今5300年前,河洛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开始“斗柄授时”,确定季节。
《史记.天官书》对北斗在礼仪、制度、秩序、天文、历法、宇宙观、哲学观的设计与建构的功用有更全面的记载: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昏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也。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於斗。
认识北斗天象,是中华文明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三、双槐树遗址并非黄帝城,没有必要把轩辕黄帝拉到距今6000年的河洛地区
1.有“三代居河洛”的记载,无“五帝居河洛”的记载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黄帝“居有熊”;帝颛顼高阳氏“居濮”;帝喾高辛氏“居亳”;帝尧陶唐氏“居冀”;帝舜有虞氏“居冀”‘帝大禹夏后氏“居冀”。《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邑于涿鹿之阿”(【正义】:广平曰阿。涿鹿,山名,已见上。涿鹿故城在山下,即黄帝所都之邑於山下平地。【正义】: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帝颛顼高阳氏(【集解】:皇甫谧曰:“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帝喾高辛氏(【正义】:帝王纪云:“......三十登位,都亳,以人事纪官也。);帝尧陶唐氏(【正义】:徐广云:“号陶唐。”帝王纪云:“尧都平阳,於诗为唐国。”),帝舜有虞氏(【集解】:皇甫谧曰:“舜所都,或言蒲阪,或言平阳,或言潘。潘,今上谷也。”【正义】:括地志云:“平阳,今晋州城是也。潘,今妫州城是也。蒲阪,今蒲州南二里河东县界蒲阪故城是也。”)
根据以上记载,五帝都未居河洛。当然,根据《竹书纪年》,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也有“雾既除,游于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于海,得图书焉。《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接万神于明庭,今塞门谷口是也。”的记载,说明黄帝游历过洛水而不是“居于洛”。
2.轩辕黄帝出现于历史记载,是“代神农氏为天子”,即轩辕黄帝之前还有神农、神农之前还有女娲伏羲,神农和黄帝是承前启后。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轩辕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神农氏是天子,只是神农氏的统治力已经是一代不如一代了。神农集团内部,诸侯国之间相互混战,对百姓残暴无度,神农氏没有能力以武力征伐诸侯来平息诸侯混战。这就给了轩辕露头的机会,轩辕整训军队,对那些不服从神农氏统治的诸侯进行征伐,诸侯都重新回到神农治下重新服从神农氏的统治。只有一个叫做蚩尤的诸侯力量强大,轩辕氏力量不能够征服他。这个时代背景,就是在神农氏集团中,神农氏是最高统治者,神农氏统治了很多诸侯国,轩辕和蚩尤都处于神农氏的统治下。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炎帝显然是一个神农集团外部的威胁势力,炎帝不是神农,如果这个炎帝是神农的话,就不会有后文的“代神农氏为天子”,因为黄帝战胜炎帝的时候就已经代替了。通过阪泉之战,轩辕战胜了炎帝。根据这个记载,轩辕战胜的是炎帝而不是炎帝之后。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蚩尤作乱”和“不用帝命”,进一步证明了蚩尤是神农集团的叛乱者,蚩尤和神农原本就是臣属关系;轩辕也已经有了黄帝称号,通过涿鹿之战,黄帝轩辕氏诛杀了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在完成以上战功后,轩辕被诸侯尊为天子,代替了神农氏的统治地位,成为了天子黄帝,以黄帝的名号号令天下诸侯。
3.轩辕黄帝纪年,当以《古本竹书纪年》为参照,不能以现代专家流言为标准,距今5300年的双槐树遗址处于轩辕黄帝为天下共主之前,即神农时期。
根据《古本竹书纪年》和《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范祥雍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都有“帝尧元年丙子”的记载,说明帝尧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甲子纪年,中国有编年历史从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向前推移到帝尧时代(公元前2145年)。再逆推到黄帝元年,大约在公元前2494年。无论黄帝的历史有多长,但是作为天下共主的黄帝元年,大约在距今4500年左右才是比较可信的。距今4500年以前,黄帝的称号也是存在的,但是其影响力仅限于黄帝族群内部。
《竹书纪年》表。共工霸九州与少昊青阳氏势衰同时。此表黄帝是轩辕黄帝
4.黄帝与北斗、景星的关系有记载,但并不能说北斗、景星与黄帝有必然的联系,以北斗、景星来定位遗址和黄帝的关系是牵强附会。
(1)黄帝时代继承了北斗崇拜。《古本竹书纪年》 记载:黄帝轩辕氏, 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三家注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案:黄帝有熊国君......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这是黄帝承天命而生的意思。还有记载:【(帝尧)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这是表达其子帝尧的天生帝王命格。总之是“承天命”思想的神化传承。
(2)景星是黄帝王朝的祥瑞之星,在黄帝王朝多次出现。《古本竹书纪年》记载,【黄帝轩辕氏二十年,景云见,以云纪官。】,【帝(尧)在位七十年,景星出翼,凤皇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润,醴泉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帝舜)即帝位,蓂荚生于阶,凤凰巢于庭,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景星出于房,地出乘黄之马。】但并不代表黄帝王朝以前景星就不出现。
(3)河南荥阳青台遗址北斗九星实际上是10星,人文意义需要继续探讨。看下图:
河南荥阳青台遗址北斗九星实际上是10星,黄色所圈就是第10星
我用黄线所圈的那颗星,就是第10颗星。对于这颗星的存在,有人解释说道教的北斗九星三公之位就在黄线所圈星星的位置,意思是北斗是九星,青台遗址北斗九星是把道教九星和原本北斗九星综合摆在一起了。北斗七星(承天命的百王之王)加辅弼二星(左右辅臣)加三老,这就是一幅远古国家体制设计图。如果的确如此,则中国道教的历史和国有三公(乡有三老)的体制设计要提前到距今5300年了。
也有人解释黄线缩圈的星是“景星”。何谓景星呢?景星又称德星。瑞星之一。《古本竹书纪年.黄帝轩辕氏》说【有景云之瑞,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赤方中有两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黄色,以天清明时见于摄提,名曰景星。】《史记•天官书》记述:“天 精而见景星。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于有道之国。”《史记集解》注解 为:“孟康曰:精,明也。有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赤方中有两黄星,青方中一黄星,凡三星合为景星。”《史记正义》则 说:“景星状如半月,生于晦朔,助月为明。见则人君有德,知明圣之庆也。”《晋书•天文志》将其放在瑞星一类中:“一曰景星,如半月,生于晦朔,助月为明。或曰,星大而中空。或曰,有三星,在赤道方气,与青方气相连,黄星在赤方气中,亦名德星。”根据以上所述,景星有“三黄星合为”或“如半月”或“星大而中空”的特征,第10颗星是景星之说在特征上不对应。正因为如此,我一度是怀疑青台遗址“北斗九星说”的。
四、双槐树古城遗址所处的时代是庙底沟文化晚期,女娲仍然以神农氏为伏羲,所以说双槐树遗址是女娲神农伏羲氏都城,即古夏王朝在距今5300年时期的都城
1古籍记载的建筑城池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女娲伏羲时代,中国上古的城池建设,从伏羲开始,经神农、炎黄、到鲧和禹,遇到城池遗址,不能心中只有黄帝而没有女娲(伏羲)。
在《文明的线索》一文中,我对古城建设的历史记载进行过清理:
神农之世之城池记载。如《汉书·食货志》载晁错言论:“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汜胜之农书》亦云:“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弗能守也。”。
炎黄之时建筑城邑记载。如《路史·后纪》云:“[炎帝]乃课工定地,为之城池而守之。”《史记·封禅书》谓:“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事物纪原》引《黄帝内传》说:“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阙。“又引《轩辕本纪》云:“黄帝筑邑造五城。”《汉书·郊祀志》载:“黄帝为五城十二楼”。《淮南子·原道训》云:“黄帝始立城邑以居。”
鲧或禹作城廓的记载。如《水经·河水注》引《世本》云:“鲧筑城。”《广韵》卷五引《世本》谓:“鲧作郭。”《礼记·祭法》正义引《世本》云:“鲧作城郭。”《路史·后纪一》注引《世本》谓:“鲧置城郭。”《吕氏春秋·君守篇》说:“夏鲧作城。”《淮南子·原道训》说:“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初学记》卷二十四引《吴越春秋》云:“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通志》说:“尧封鲧为崇伯,使之治水,乃兴徒役,作九仞之城。”《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二引《博物志》载:“处士东里隗责禹乱天下,禹退作三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盖禹始也。”《艺文类聚》卷六十三引《博物志》云:“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自禹始也。”
有伏羲氏之时建城池的记载吗?当然有,如《古三坟》: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风姓。末甲八太七成,三十二易草木,草生月,雨降日,河泛时,龙马负图,盖分五色,文开五易,甲象崇山。天皇始画八卦,皆连山,名《易》。君臣民物阴阳兵象,始明于世。图出后二成三十二易草木,木枯月,命臣飞龙氏造六书。后草木一易,木王月,命臣潜龙氏作甲历。伏制牺牛,治金成器,教民炮食。易九头为九牧,因尊事为礼仪,因龙出而纪官,因风来而作乐。命降龙氏何率万民,命水龙氏平治水土,命火龙氏炮治器用,因居方而置城郭。
2.伏羲曾居河洛,受河图,这是伏羲与河洛地区的联系证据
(1)抛开南北洛河之争。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 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河图而演成八卦,八卦为《周易》来源。伏羲用12 条长线和24条短线进行排列组合,构成8种图形,这些用长短不同的线条构成的图案,就是八卦。
汉代学者刘歆在《汉书·五行志》中亦称:"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 汉代及汉代以下学者多从刘歆之说,认为伏羲创立八卦是受了河图的启发。至少自汉代以下多数学者都认可河图是早在伏羲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圣人依此创立八卦。我也认为河图是伏羲之前的文明创造,应该是燧皇文明遗迹,启迪了伏羲的思维。
观察双槐树遗址功能布局图,城池的规划性很明显,而且双槐树古城的三重防卫结构,与河图十分相似,这与伏羲受河图是对应的。
(2)伏羲创立的八卦导出九宫,但《史记·天官书》把全天分成“五宫”,这五宫的划分非常古老,所以在伏羲之前,“中”的思想就存在,“阴阳五行”的思想也存在了。伏羲也没有某些人创造的早。我早说过,第一代伏羲出生年代在距今6800年到6300年,最大可能在距今6300年。
“五宫”还是一套古老的历法,就是“阴阳五行十节历”。《史记·天官书》中,“中宫”是指北极周围的天区,象征以天帝为代表的中央朝廷;而东、南、西、北四宫,是以北斗运行的四个位置为中心建立起来,与四季相对应,象征天帝巡行天下的四季行宫,中宫也为一季。这就是阴阳五行十节历:五季就是木(东)、火(南)、土(中)、金(西)、水(北),对应的是五宫;每季以阴阳分两节,共十节。木分阳木和阴木,火分阳火与阴火,土分阳土和阴土,金分阳金和阴金,水分阳水和,形成10节;每季72天,每节36天,一年360天。每12天为一个节气,一年30个节气。这套历法《管子》有记载。这套历法不是太阳历,而是北斗历。
3、伏羲原本是夫婿,帝君其实是女娲,这是女娲伏羲关系的实质
(1)关于伏羲的历史和贡献,古籍早有定论。《易经·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说:伏羲“继天而王”“作八卦”“造书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供庖厨”等。
《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记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三皇本纪是唐司马贞补)
(2)伏羲文化的本质是夫婿文化,这是我一直在强调的,也是我一直坚持“女娲(伏羲)”叙事模式的原因。我一直认为,第一代伏羲产生于大洪水时期的鲁西南,由于洪水和海浸,鲁中、鲁西南、胶东均在东海中,东部平原地区均在海中,只有丘陵、山区露出海面。鲁西南的凫山地区就是海中陆地之一,伏羲女娲正好漂流到这里,这就是产生兄妹成婚的历史条件。这个时代处于母系时代。兄妹成婚,妹妹尊重哥哥,所以哥哥权力大一些;以后就还是女性的权力为主。所以皇甫谧说:“女娲氏……承庖牺制度。”
在母系时代是没有男系存在的,所以第一代伏羲之后,没有一个直系的伏羲氏族存在,只有母系的女娲氏族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父系时代的到来。但是因为伏羲的伟大,在女性时代,也形成了敬伏羲的习俗,所以伏羲没有泯灭。
皇甫谧还说:“及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浑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这是站在与女娲氏建立婚姻关系上来看的。伏羲死后,女娲承袭伏羲制度治理女娲氏族;后14氏族,先后与女娲氏族结成婚姻之族,承袭伏羲之氏号,与女权大族女娲氏族一起,执掌天下。其中就有被历史掩盖的体制——“帝-后”体制的痕迹,即在女娲氏族,历代女娲为帝,历代夫婿(伏羲)为后。
为什么说伏羲文化的本质是夫婿文化呢?因为在女性社会中晚期,盛行“女婚男嫁”的风俗,从野合、走婚到男到女家,人类终于进入到婚姻的文明阶段,婚姻关系明确,父母兄弟姐妹关系和姻亲关系清明,人伦完备。女婚男嫁,嫁到女家的男人,给予夫婿的地位,与女家一起生活。在女娲氏族,伏羲之前有夫婿;大洪水前期独特的环境导致没有外族夫婿嫁入,伏羲就成了夫婿;大洪水后期及以后,各族之间恢复联系,外族夫婿嫁入,夫婿被称作伏羲。所以伏羲的本质是夫婿,伏羲文化依附于女娲氏族的夫婿文化而延续。
(3)我也说过,女娲是双系神。在伏羲女娲出现前,女娲本身就是女性社会的第一大创世女神。伏羲女娲在大洪水中是再次创世,所以伏羲女娲之神功盖过了创世神女娲,成为中原地区的“神而帝”者,即集神权和君权于一身的最高统治者——帝君。
(4)南北方对于女娲的叙事有些不同。北方是燧人【华胥,即弇兹氏(yǎn zī shì) 】——雷神【华胥】——伏羲【女娲】——少典【有蟜氏】——黄帝(嫘祖)。神农来自南方,在伏羲【女娲】时期嫁接入伏羲【女娲】谱系,形成伏羲【女娲】神农集团——夏后氏,夏后氏嫁接入黄帝系统;南方是盘古——女娲【王母】——西王母。女娲成为唯一正宗女娲神帝后,南方的女娲演变成了王母。
华胥在距今1.8万年到1.3万年间由泛滇黔地区北迁到甘南秦安大地湾,在1.25万年到1.15万年间(新仙女木事件期间)迁出甘南入秦并沿高原继续向东迁徙到河北。
华胥本属于南方女娲神祇族群。在华胥北迁到甘南时,北方是燧皇神祇统治,华胥的女娲崇拜被压制。华胥到东方时恢复自己原本的女娲神祇,所以太行山古称“女娲山”。华胥把自己的女儿命名为女娲,就是恢复女娲神祇,华胥之女也完成了恢复女娲神祇的使命。
4、双槐树遗址是女娲神农伏羲氏都城,即古夏王朝在距今5300年时期的都城
从目前考古来看,庙底沟文化区域的城池建设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之间,我的判断是不晚于距今5300年。距今5600年到5300年是一个小冰期,降温引起的是北方高纬度区和西方高寒地带的居民南下和东进,这样北方和西方的居民南下和东进,对生活于中原地区的女娲神农族群产生挤压效应,所以中原地区在庙底沟文化中期兴建了很多古城,如西边的关中杨官寨古城、东边的郑州西山古城,中部就是双槐树古城,都在庙底沟文化区域。这些古城中以双槐树古城形制最顶级,所以双槐树古城是庙底沟文化中期都城性质。
庙底沟文化前期和中期,女娲氏以神农氏为夫婿,称神农伏羲氏。双槐树古城时期,女娲依然以神农氏为伏羲(夫婿),帝君女娲与后王神农伏羲氏共处一城,所以说双槐树古城就是女娲神农伏羲氏帝都,因为庙底沟文化中期神农以伏羲氏而存在。
在庙底沟文化晚期,女娲氏族与神农氏族的婚姻关系随着神农氏族的南迁而断绝,神农氏族在南迁的过程中去掉了伏羲的称号,恢复了神农的称号,建立了男帝双王体制。大约距今5000年前,神农氏族在江汉平原东北部的澴川平原建立寰城(叶家庙古城)。
女帝时期的古城,有通行的圆形城池建制,城头山古城就是圆形建制。双槐树古城、西山古城都呈圆形建制,这可能就是此时女性时代还没有结束的证明。
叶家庙古城遗址平面呈较规整的长方形,东西长约870米,南北宽约640米
五、再谈以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庙底沟二期文化为载体的古夏王朝及其权力转换
在去年我发出过一篇文章,叫做《庙底沟文化控制区域是女娲神农氏国联邦,即古夏王朝》,庙底沟文化影响长达1000多年,这个文化在距今6000年到4900年期间,影响力北到晋中,西到甘南关中,东到豫东鲁西和淮河中游,南越长江到湘北。所以庙底沟文化是跨越地区的。跨地域、跨时空存在的庙底沟文化,应该是一个超地域的一个所创造和秉持的文化。我把以庙底沟文化和继承庙底沟文化的庙底沟二期文化为载体的这个,命名为古夏王朝;古夏王朝统治的区域,当然可以命名为古夏帝国。
古夏帝国的范围,我借助下图进行表达:
古夏帝国最盛期范围图
古夏帝国的基本族群,是女娲族群和神农族群,神农承袭伏羲称号,称神农伏羲氏。
中原女娲族群属古夏人东进支。大洪水期间女娲族群被阻隔在鲁西南的凫山地区。大洪水后女娲族群进入鲁西南、豫东、淮河中游平原地带,并逐渐沿淮河西迁,经南阳入河洛。进入河洛的时间大约在距今6000年前,所以庙底沟文化、西阴村文化等出现。在距今5300年建立双槐树古城(河洛古城),同时建立了关中杨官寨古城、郑州西山古城、在鄂东北建立门板湾、叶家庙等古城。
神农族群起源于南方的农神稻作族群,属古华人(古尸人)糯农部,演变成古夏人一部。大洪水期间两湖古湖扩展到极致,广大平原被淹没,古人群向山地迁徙。其中一支在鄂西山区沿西汉水到甘南、关中、豫西。半坡文化是这一支创造的。因为善于农耕,所以被称为神农氏族。半坡文化也是夏族徽(人面鱼纹图)最早的形成地。在距今6000年前后神农族群也进入到河洛地区。
庙底沟文化,有西边半坡文化(神农文化)底蕴,也有东边大汶口文化(太昊文化)底蕴,原因就在于神农从西边半坡地区而来、女娲携太昊伏羲氏从东边凫山地区而来。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女娲与神农结成婚姻联盟,神农承袭伏羲称号,为神农伏羲氏。
古夏王朝有一个权力转换的事件存在,就是女帝女娲向男帝神农的权力转换,即权力从女娲氏转移到神农氏。
距今5600年到5300年是一个小冰期,北方族群向黄河流域迁移,在北部人口南下挤压下,处于中原的古夏帝国的人口在这个期间也逐步南移,在距今5500年的时候,江汉平原东北部的大富水,就有人动的痕迹,这批人就是古夏王国的早期南迁者,到距今5000年前,他们建立了门板湾古城。同期大富水西边的石家河也建立起来一个古城,不过这个石家河古城非古夏帝国人民所建,而是以城头山为都城的西王母国人民所建立。古夏帝国的南迁者,可能主要是神农族群,他们把大富水命名为夏水,把大别山命名为华山。
在庙底沟文化晚期(即距今5300年到5000年),是屈家岭文化和晚期庙底沟文化的竞争期,交锋的地点就在南阳。可能神农伏羲氏对斧燧氏的战争就发生在南阳地区,这场战争是权力转换的关键节点。男人们通过战争取得了王权(军权),间而获取了君权和掌握了神权,成为了集神权、君权和军权于一身的男帝,女帝就消退了,退入到家庭。历史大势,在庙底沟文化晚期,古夏王朝的最高权力转移到神农氏。神农伏羲氏南下走的是枣随古道。在华山和夏水之间的随州历山出生了一个著名的男婴,他长大之后不再承袭伏羲的称号,承袭了神农称号,作为古夏帝国的帝君的神农称号,开始统领天下。
所以我认为门板湾古城、叶家庙古城是南迁的神农氏所建立。由此推测,权力的转移发生在距今5300年以后、距今5000年前,即庙底沟文化晚期。这里就还有一环缺失,就是从双槐树遗址到江汉平原东北的门板湾、叶家庙之间,应该还有遗址,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就填补了这个空白,据新的考古信息,南阳黄山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年前的石匠大墓。石匠就是历史记载的斧燧氏。以前以为斧燧氏在山东,现在看来斧燧氏在南阳。
权力的转移并没有导致古夏帝国的崩溃,因为距今5000年后,神农氏又转向北部,距今5000年后叶家庙古城的衰落和距今49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出现就是证明。距今4800年神农氏再次南归,直接摧毁了石家河的西王母国城池,就地建立石家河新城。距今4800年到距今4600年河南古文化处于一个空白期,就说明神农在此期间又到来南方。到距今4600年后,一个综合性或者说集史前诸文化大成的石家河文化就出现了,同时南部的城头山城池走向了历史的尽头,证明湖南被纳入到石家河的统治范围,即纳入了神农氏的统治范围。
女娲氏与神农氏的婚姻关系破裂,社会转型为男性氏族社会,中原女娲氏族逐渐演变成了有蟜氏。但女娲氏的后裔有蟜氏作为中原母族的地位依然牢固,南下中原的北方族群,如炎帝姜族、黄帝姬族,都分别与女娲氏族的后裔有蟜氏建立婚姻关系,有蟜氏成为了炎帝姜族、黄帝姬族的母族,通过这样婚姻关系,这些南下中原的族群,被纳入了神农体系。
我以前就阐述过:黑崇拜起源于崇黑习俗,作为农业族群的神农氏是崇黑的。神农文化起源于崇黑习俗,崇拜黑色(古人谓之玄),在器物上钟爱于玄玉(黑玉)、黑陶。黑陶的统一,就是神农对诸文化的统一,就是神农的统一。以黑陶为文明标志,史前的屈家岭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均统一在黑陶文化之下,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奉神农氏为共主,尊神农氏为天子,这些都是天子神农氏的统一的标志。承接神农天子的轩辕黄帝的功劳是建立了更加统一的血亲体系。
神农为天子的时间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传天子之位给轩辕黄帝的时间大约在距今4500年。史载神农历八代五百二十年,当指的是天子神农。
黄饮冰2020年5月21日星期四完稿。2020年5月23日星期六修稿。2021年6月6日星期日再次编修。本文原标题:双槐树遗址为女娲神农伏羲氏时期古城,即古夏王朝在距今5300年时期的帝都。
转自:搜狐号.姑苏城外念史书
注:本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或有疑问请联系本平台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