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吴含生平简介百度百科(吴含)

发布时间:2024-06-14 01:33:20作者:谁为谁伤来源:网友投稿

吴含生平简介百度百科(吴含)

本文目录一览:

1949年,吴晗当选北京副市长后,找周总理谈心:我想辞职

1949年11月,清华大学历史教授吴晗应邀去苏联出席活动,在那里他领略了异国风情,心情十分愉悦。与此同时,一个好消息从国内传来。

“老吴,恭喜你当选北京副市长!”

“吴市长,一会儿请大家吃饭呗!”

吴晗在同事面前装出一副很高兴的样子,藏起忧愁和烦恼,回国的火车上,他头靠车窗,一脸惆怅。

回国后第二天,吴晗走进周总理的办公室。

“吴晗同志,请坐,最近工作顺利吗?”

“总理,打扰您工作了。我今天来,是想求您答应我一件事。”

“什么叫求?我周恩来是人民的公仆,不是旧时代的地主!”

周总理暂时放下手头工作,走到吴晗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看得出来,周总理对这位历史教授很是重视。

“总理,我想辞去北京市副市长一职,请您答应!”

周总理被这句话搞懵了。辞职?吴晗为什么要辞职?

见周总理一脸疑惑,吴晗说出自己想要辞职的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自己从来没当过官,一上来就让自己当副市长,有点揠苗助长的意思,很可能闹出笑话。

吴晗很清楚自己不是搞政治的料,干这一行不光需要文凭,更需要天赋。他性格沉稳,不善言辞,根本不是搞政治的料。

第二个原因:副市长需要综合素养高的人来当。吴晗虽然是清华教授,但自幼偏科,数学多次考过零分。要是让老百姓知道副市长数学考零分,那岂不成了笑话?

第三个原因:吴晗自从大学毕业后,就决心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历史,他做学问一不求官,二不求名,只求弄清史实,对子孙后代负责。

现在,吴晗的研究刚进入到重要阶段,他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事情,担任北京副市长,只会分担多余的精力,让他感到疲惫。

听完吴晗的解释后,周总理先夸他是当代大师,情操高尚,然后希望他继续担任北京副市长。

“吴晗同志,我有两个理由必须让你当北京副市长!”

第一个:新中国刚刚成立,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急需人才。吴晗作为大知识分子,有义务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个:研究历史要做到博古通今。只研究古代,视角会被局限,思路很难打开。只要做到古学今用,融会贯通,才能升华境界,更上一层楼。

听完周总理的劝说后,吴晗恍然大悟,对自己之前的言行感到后悔。

“总理,是我格局小了。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我应该为国家做贡献啊!请您放心:我一定当好北京副市长!”

“吴晗同志,你淡泊名利,做事专心。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担任北京副市长期间,吴晗既没突出政绩,也没有大过。用两个词评价就是“无功无过”、“勉强及格”。

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历史研究上,写了许多明史著作,成为一代名家,留下美谈。

谨以此文,纪念历史。

1949年,吴晗当选北京副市长后,找周总理谈心:我想辞职

1949年11月,清华大学历史教授吴晗应邀去苏联出席活动,在那里他领略了异国风情,心情十分愉悦。与此同时,一个好消息从国内传来。

“老吴,恭喜你当选北京副市长!”

“吴市长,一会儿请大家吃饭呗!”

吴晗在同事面前装出一副很高兴的样子,藏起忧愁和烦恼,回国的火车上,他头靠车窗,一脸惆怅。

回国后第二天,吴晗走进周总理的办公室。

“吴晗同志,请坐,最近工作顺利吗?”

“总理,打扰您工作了。我今天来,是想求您答应我一件事。”

“什么叫求?我周恩来是人民的公仆,不是旧时代的地主!”

周总理暂时放下手头工作,走到吴晗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看得出来,周总理对这位历史教授很是重视。

“总理,我想辞去北京市副市长一职,请您答应!”

周总理被这句话搞懵了。辞职?吴晗为什么要辞职?

见周总理一脸疑惑,吴晗说出自己想要辞职的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自己从来没当过官,一上来就让自己当副市长,有点揠苗助长的意思,很可能闹出笑话。

吴晗很清楚自己不是搞政治的料,干这一行不光需要文凭,更需要天赋。他性格沉稳,不善言辞,根本不是搞政治的料。

第二个原因:副市长需要综合素养高的人来当。吴晗虽然是清华教授,但自幼偏科,数学多次考过零分。要是让老百姓知道副市长数学考零分,那岂不成了笑话?

第三个原因:吴晗自从大学毕业后,就决心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历史,他做学问一不求官,二不求名,只求弄清史实,对子孙后代负责。

现在,吴晗的研究刚进入到重要阶段,他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事情,担任北京副市长,只会分担多余的精力,让他感到疲惫。

听完吴晗的解释后,周总理先夸他是当代大师,情操高尚,然后希望他继续担任北京副市长。

“吴晗同志,我有两个理由必须让你当北京副市长!”

第一个:新中国刚刚成立,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急需人才。吴晗作为大知识分子,有义务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个:研究历史要做到博古通今。只研究古代,视角会被局限,思路很难打开。只要做到古学今用,融会贯通,才能升华境界,更上一层楼。

听完周总理的劝说后,吴晗恍然大悟,对自己之前的言行感到后悔。

“总理,是我格局小了。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我应该为国家做贡献啊!请您放心:我一定当好北京副市长!”

“吴晗同志,你淡泊名利,做事专心。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担任北京副市长期间,吴晗既没突出政绩,也没有大过。用两个词评价就是“无功无过”、“勉强及格”。

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历史研究上,写了许多明史著作,成为一代名家,留下美谈。

谨以此文,纪念历史。

清华为吴晗立塑像,怎么不给叶企孙建一座雕像?

为什么要去为吴晗立塑像,叶企孙被折磨成了疯子,怎么不去为叶企孙立塑像。1984年,清华大学为吴晗立塑像,结果有些人感到不满,便说道,论社会名望和地位,吴晗比不上梁启超和叶企孙,为什么不给他们立塑像,偏偏要给一个吴晗立塑像,如果要比那些年里受到的磨难,叶企孙进了多年大牢,被折磨成了疯子,他比吴晗还要惨,可是面对这些反对意见,清华不仅为吴晗立了塑像,还修建了一座纪念亭,以此显示对吴晗的特别尊崇。

几年后,也就是1992年,海内外127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写信,恳请为叶企孙建立一座铜像,这些人的平均年龄高达72岁,包含赵忠尧,王淦昌,吴健雄这样的顶级学者,他们甚至几乎都是院士,但是无奈,依旧有人跳出来唱反调,威胁说道,如果你们敢为这个人塑像,我就去他的头上泼尿,直到1995年,叶企孙的铜像才在清华矗立,但是没有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而是一栋不知名的普通教学楼,为什么吴晗不仅立塑像还有纪念亭,而叶企孙却只能被放置在教学楼内,关键原因就是在于吴晗的政治身份不一样,他置身于光芒之中,而叶企孙又算得了什么呢。

1918年叶企孙毕业于清华学堂,1923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叶企孙选择回到清华,在清华,他创建了清华理学院,为清华请来一流的学者,如果梅贻琦是清华的代表,那么叶企孙就是清华的灵魂。1949年梅贻琦为叶企孙办理好了前往美国的手续,结果收到哈佛大学的邀请后,叶企孙又陷入了沉默,他选择留在清华园,他一生未婚,无儿无女,早就把清华当做自己的孩子。时代风暴还没有开始,叶企孙便看到了社会的乱象,他忧心忡忡的对朋友说道,如果让清华的教授们进行自我批评,或许很多人会选择自杀,一语成谶,果然有很多学者没有熬过时代风暴的摧残。有人统计过,在叶企孙教导的学生中,走出了72名共和国院士,其中包含1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1968年,叶企孙被逮捕入狱,面对残酷的审讯,他身心疲惫,喃喃自语说道,我是一个科学家,我从来不说假话

吴晗与结核病妻子袁震,病榻前相爱,相濡以沫,一生未能同纱帐

中学时代知道吴晗的大多是通过学习他的《谈骨气》一文。文章开头引用了战国时代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不仅是国家、民族大义面前,吴晗的个人生活也践行着他文中的大丈夫,骨气。

吴晗,1909年,出生在浙江义乌,历史学家,曾任北京市副市长,他的著作《朱元璋传》得到了毛主席的当面点评。相比与事业的成就,吴晗的家庭生活也是圈内的一段传奇,与妻子袁震的爱情更成为至死不渝的佳话。

父亲吴声,祖上留了一些田地,房屋下来,自己考上秀才,给家里挣了一些财产,后期因不善经营,赔的多,到1934年去世,留给儿女们的只有几千元巨债。

母亲蒋山荫,是贫农家的女儿,没有田地,没上过学。但是父母教育子女都是非常严厉,不好好学习,少不了一顿揍。

十几岁读初中的时候,吴晗就凸现出国文历史成绩特别好,因为家庭情况越来越不好,经常出于半工半读状态,然而入清华历史系读书之前的一篇论文《西汉经济状况》颇得胡适的赏识。

插班进入清华读历史系二年级,因没有钱读书吃饭,胡适就介绍他到系主任蒋廷黻处,吴晗每天整理清代档案两小时,一个月可以拿25元工资。

1934年,父亲去世,家里的重担全都落到了吴晗身上,供弟妹读书,帮父亲还生前的债务,不得已典卖老家的一所房子,就在这一年他在医院的病床前认识了终身伴侣袁震。

胡适

袁震,原名袁震之,1907年出生于湖北光化,比吴晗大两岁,两人认识的时候她27岁,吴晗25岁,也是姐弟恋。袁家也是书香门第,父亲16岁考上秀才,当地有名的才子,国难当头,担任了“国货维持会”会长,女儿袁震也小小年纪也去帮忙。

1930年,袁震23岁,考上了清华大学,同龄的女孩子很多都已结婚生子,而她一心读书,心无旁骛专研学问,也是清华园里有名的才女。

可惜,天不遂人愿,就在她快毕业的时候,袁震得了严重的肺结核,起因是回家看望肺结核的父亲所致,加上平时刻苦学习,条件艰苦免疫力低下,一病就很严重。

因为不能上学,清华大学不得不取消她的学籍,在北平养蜂夹道的肺病医院里,袁震孤零零一人,但还是不断的阅读各种书籍。

1939年吴晗袁震在昆明的结婚照

蒋恩钿,袁震的清华同学,后来因为家乡的月季事业做出了贡献,而有“月季夫人”的美誉。一天蒋恩钿去医院看望袁震,作为蒋的朋友,吴晗也跟着来了。蒋恩钿介绍他们认识。

两人虽然未曾见过面,但是都听说过对方的大名。蒋廷黻请吴晗留校任教,而北京大学的胡适也聘请吴晗毕业后去北大任教,为了让吴晗留下,蒋廷黻直接提拔吴晗为教员,一般人是从助教做起。所以吴晗的大名在学校也是不胫而走。

第一次见面,袁震是在病中,但说起话来却不是病病怏怏的样子,此前看过吴晗的一些文章,于是开玩笑说:“吴先生,你真是春风得意啊!”

吴晗谦虚自己的文章是“拙作”,还请袁震谈谈对文章的看法。袁震也诚恳的说了自己的观点,因为受过董必武、陈潭秋等人的影响,发表的观点独到,令吴晗连连称赞。

自那以后,吴晗每隔几天就去医院看望袁震,有新的著作也请袁震评价,每次回来都如获至宝,仿佛思路又开阔了许多。吴晗对袁震有了依赖和爱慕之情,于是就托蒋恩钿向袁震传达了自己的意思。

袁震当即拒绝了,不是吴晗哪里不好,而是因为她的身体状况实在太差,不能连累他的远大前途。

吴晗被婉拒后,跑医院的次数更多了,并在袁震的床前发誓:这辈子非她不娶!从吴晗嘴里说出这句话含金量有多高,在此后三十年的岁月得到了扎实印证。

危难之际,为自己遇到这么优秀的男士感到庆幸,但袁震更多的是担心连累他人,拒绝无果,劝也白劝,也就默默的接受了吴晗的照顾。吴晗高兴的像个孩子,去买了一束花回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袁震的肺结核又引发了骨结核,为了防止传染和病理性骨折,被石膏固定在高高的病床上,有可能瘫痪,绝望之际,提出了分手,此时吴晗被清华大学破格提拔为教授。

吴晗理解袁震的心情,说道:“……既然你已经答应我了,就不能再生悔意,我同样会至死不渝。”

为了转移袁震对病痛的注意力,吴晗经常来医院陪她说开心的话题,因为床很高,每次总是站着。袁震劝他坐下,他也不肯,没得办法,袁震开玩笑道:“难道怕我俯视你吴生?”

吴晗也幽默答道:“你不是主张男女平等吗?我只有站着才能和你平等!”纵观他们一生,吴先生的心中,一直仰视着袁震的优秀。

俗话说:“穷不可怕,生病才可怕,更可怕的是没钱治病。”袁震长年住院治病,是一笔巨额开销,她自己也没钱,山穷水尽之时,就出院搬到四太安候胡同,自己养着。吴晗给她钱治病,她也不要,没得办法,吴晗叫袁震的姐姐袁溥之帮忙抄新著《李朝实录》等文字工作,每月薪水40大洋,这是吴晗每个月薪资的一半。袁溥之前后照顾袁震五年,后来去了延安。

妹妹袁熙之来北京,吴晗给介绍了交通大学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每月薪水60大洋,如此三姐妹的生活算是有了着落。

吴晗追求瘫痪在床的女子,清华园里传开了,有人不解地问他缘由,吴晗的答案是:“袁震虽然身体瘫痪了,但是我追求的是她的人品和学识,她的人品、学识没有瘫痪……。”

远在浙江老家的母亲知道儿子学业有成又谈了女朋友,高兴的合不拢嘴,可是不多久又听到传闻:儿子的对象有肺病,不仅传染还瘫痪在床。老太太急得上火,裹着小脚,一路颠簸辗转跑到了北京,想一探究竟。

没成想,儿子告诉她,袁震出差了,其实是吴晗和弟弟吴春曦合伙蒙老太太,把袁震藏了起来。老太太觉得还能出差,应该没什么大碍,传言不实,于是又回到了老家。

没多久,吴晗也染上了肺结核,住院疗养,朋友罗尔纲来劝他,重新看待他和袁震的问题,是否要考虑一下老母亲的意见……,罗尔纲说了很多,吴晗也眼含泪水,好久不说话,最后只说了句:袁震有病,卧床不起,需要我照顾呀!

袁震在清华读书时,也不乏追求者,其中还有一位是年轻的留美博士。袁震与吴晗的恋爱正稳定,也得到了朋友们的祝福时,抗日战争爆发了,吴晗担心家人安全,全部接到了大后方昆明。

袁震正式和母亲照面,老母亲见到未来的儿媳需要打着石膏,躺在床上,靠人抬着,伤心过度晕了过去。

有空袭警报的时候,吴晗催弟妹出去躲避,而他陪着袁震和小脚跑不动的老母亲坐在屋里,生死由命。1938年,昆明的空袭愈来愈多,吴晗带着一家人搬到了昆明郊外。

母亲劝不动儿子,整天哭泣,袁震不能恐怕也不能生育了,儿子要做一辈子“和尚”,伤心时分,就让家中的其他子女去劝劝他们这个大哥,最后都被大哥吴晗教育了一番,告诉他们太年轻不懂,他和袁震在学术上,政治上,许多问题上看法一致,有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感情。

母亲也知道袁震是个好姑娘,可是她也不想因此失去抱孙子的机会,她愿意把老家的房子田地都变卖了给袁震治病和生活,但是不能和吴晗结婚。吴晗青年才俊,事业不断上升,追求他的姑娘也很多。

吴晗劝老母亲安享晚年,不要为儿女的婚事操心,见劝不动,母亲蒋氏和二儿子二儿媳回浙江义乌老家了。

1939年吴晗、袁震结婚了,袁震还是不能起床自理,家务全由吴晗包了,忙的顾不上吃饭,只有每天夫妻二人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时候,能休息一会,晚上,安排好袁震睡下,吴晗又开始奋笔疾书的写作。

在吴晗的照顾下,袁震的身体有了起色,开始能下床自理,也能照顾一些吴晗的生活,充当丈夫的助手。

吴晗曾说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妻子袁震的心血。吴晗正式参加党的工作也是通过袁震,介绍给董必武等人。

1946年,袁震又得了子宫瘤,出血止不住,昆明医院不能治,每天吴晗下完课就跑航空公司买飞机票,准备前往北京治疗,可是买了一个月也没买到。

正好碰到了重庆回昆明的罗隆基,罗隆基给他出了一个取巧的注意,让吴晗给航空公司经理写信,说张学良要学明史,莫继惠让他去教,立刻飞往重庆。这一招还真管用,当天就买到了飞机票,第二天到了重庆,之后辗转上海,在上海做了切除手术。手术费不够,朋友们帮忙接济。夫妻二人生活还是非常艰苦。

北平解放了,吴晗参与到了北京市建设工作中,一次军管会的几位领导在一起喝庆贺酒,吴晗高兴就多喝了几杯,结果计划好第二天和袁震商定一篇文章的事就泡汤了。为此,袁震给当时军管会主任聂荣臻写信关于切勿喝酒误事的建议。聂荣臻称赞吴晗有位好夫人。这是他们几十年婚姻中袁震唯一一次干预外事。

建国后,袁震放弃了去大学任教和机关工作的机会,一心帮助吴晗整理书稿。

因为袁震不能生育,夫妻二人先后领养了一子一女,女儿:吴小彦,儿子吴彰。

直到十年浩荡来临,1969年夫妇二人被迫害至死,前后相差半年。养女吴小彦四处奔走为父母洗冤,后因压力过大精神出现了问题,1976年自杀,年仅22岁,生前写道:

“我的父亲是革命的,道德最高尚……我的父母生前未能同纱帐,死后不能共墓穴。”

吴晗在事业上升期,义无反顾的选择瘫痪的袁震陪伴一生,冒着被传染的风险,面临不能生儿育女,生不能同眠的痛苦,这样坚定的意志,这份情谊世间难得。再读《谈骨气》时,又多了一份理解。

【党史今日】1991年12月27日 著名作家廖沫沙逝世

1991年12月27日,“三家村”的唯一幸存者廖沫沙同志逝世了。廖沫沙是湖南长沙人,早年参加革命,1930年入党。

廖沫沙

从1966年5、6月份起,他连续遭受批斗,1968年初到1975年他在狱中整整被关了8年,后又被送到江西一个林场劳动3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平反。廖沫沙不仅是一位老革命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杂文作家。他一生与“书”打交道,廖老曾说:“书是老师,是朋友。一个刻苦奋进、顽强求知的年轻人,如果与书结成血肉般的联系,就会变得聪明、博学、有道德、有修养。随着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越学越想学,各方面的知识便相互补充,不可穷尽”。

1980年12月12日,特别法庭第一审判庭第五次开庭审问。这是受害人廖沫沙出庭作证。

1980年12月12日,特别法庭第一审判庭第五次开庭审问。这是受害人廖沫沙出庭作证。

廖老自1932年起先后在《云中日报》、《抗战日报》、《救亡报》、《新华日报》等新闻机构做编辑,工作要求于他的不仅是敏捷的才思,还要有广博的知识。抗战爆发后,报上的战况报道剧增,廖老便埋下头来学军事,从中国古代的兵书《孙子》,的《论持久战》、《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军事著作,到德事家克芬维茨的《战争论》、鲁登道夫的《全民战争》,他了解和懂得了许多军事学中的名词、术语,并很快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来分析、综合战争形势,探索战争发展规律,为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开辟了新途径。

1983年春节后廖沫沙先生与王力教授在一起

廖老曾深有感触地说:“学习要勤奋,贵以恒。任何一门知识都是无限的,人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内达到路路通。”

吴晗人品到底如何?他惨死后,钱钟书云淡风轻的这句话就是答案

余秋雨先生说:“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正视别人的错误我们能得到生命的领悟,才能更好的走好自己的路。

1909年吴晗出生于浙江义乌,少年时代吴晗就展现出了他异于常人的才华,自小就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12岁时到金华求学博览群书。一边饱读着古今史书,一边吸收着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新思想。此时的吴晗已经犹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了自己的理想抱负。1925年吴晗中学毕业由于家道中落无奈做了一名小学老师,但是他深知自己志不在此。1927年考入了杭州之江大学,然而一年后该校却突然停办,幸运的是一年后他又考入了中国公学。

1930年是吴晗一生的转折点,他有幸结识了胡适并深得胡适的喜欢,在吴晗整理《佛国记》时遇到问题时,他第一时间写信给了胡适:“我知道您很忙,但除了您我再也想不出还有谁能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在吴晗学术的道路上受到了胡适极大的影响。1932年胡适前往北京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吴晗得知后立马北上追随恩师的脚步。

然而由于他数学偏科严重而未能被北大录取,不过在胡适的力荐下被清华录取。在之后清华的学习中胡适不但帮他解决学术上的难题,还主动帮他联系勤工俭学帮他解决生活上的难题。可以说胡适是吴晗一生的贵人,是吴晗迷茫黑暗中的一盏引路灯。

抗战爆发后,作为热血青年的吴晗也是难凉心中的热血,1937年他应聘西南联大教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继续自己对明史的研究。但在国难当头之时有关政府贪污的丑闻传的沸沸扬扬,吴晗逐渐对有关当局产生不满的思想,加上他的好友张荫麟的不幸去世,更加加深了他对当局的愤恨。

胡适

1943年7月吴晗正式加入民盟这标准着他正式与胡适的“读书救国论”彻底分道扬镳。吴晗从一名历史学家摇身一变成了社会活动家。开始投身于各种反蒋活动,批判越来越激烈,从此以后吴晗再也没写出一本书像样的史学著作。

抗战结束后,吴晗回到上海,见到此时的胡适由于两人的思想不同,最后难免不欢而散。

回到清华之后吴晗大力宣扬的主张,许多知名教授都受到他的影响思想渐渐转变。吴晗此时已经成为值得信赖的朋友。

建国后吴晗担任北京市副市长,随后主持了明十三陵的发掘工作,1957年吴晗加入了我党,1960年编写历史新剧《海瑞罢官》提倡讲真话的精神。1965年他的代表作《朱元璋传》改版发行,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达到了新的高度。

1965年姚文元指责吴晗的《海瑞罢官》是主义的毒瘤,于是吴晗被扣上了“叛徒”,“特务”等罪名。1966年特殊时期全面开始吴晗从精神到肉体受到了全面的摧残,在“三家村”的日子里吴晗的家人经常在夜里被急促的敲门声惊起。

1969年3月19日吴晗的妻子遭到迫害致死,同年10月11日吴晗也被迫害致死。死前他的头发全被扒光,自今仍下落不明。不久后他的孩子也在监狱中自杀。1980年,吴晗好友、“三家村”作者之一廖沫沙,在吴晗一张摄于1964年的照片上题写了一首诗:“鬼蜮为灾祸已萌,天真犹自笑盈盈;可怜一觉金陵梦,留得身前身后名。”

那么吴晗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1990年在一次文学家的聚会上,茶余饭后有人谈起了吴晗的事迹,一向不发表言论的钱钟书云淡风轻的说到;“57年那会他整别人也挺狠。”从钱钟书的话里我们可以感到虽然吴晗的一生结局受人陷害比较悲惨,但是他的所作所为不会被历史忘记,是非是过自有后人的评论。

纵观吴晗一生说不上传奇,但也算的上是波澜壮阔了。那么吴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现在人们对他的评判大多数是正面的评价,国家也为他在特殊时期中莫须有的罪名昭雪平冤。不过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前半生平平淡淡励志求学求文化,诚然吴晗作为一代文人着实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一点是无法抹去的,但作为一个革命家他由于夹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因素加上其本身严重的左倾思想,最终落下了个欺师灭祖让人不齿的名号。

胡适远走他乡登机南下前,不禁感叹道:“吴晗可惜啊,他走错了路。”当年吴晗与胡适决裂走上了另一条路,胡适从心里还是感到惋惜的,胡适知道吴晗是个有才的文人,却不是一个开明的革命者。

告别胡适后吴晗也是在各方面与胡适划清界限,对外大肆宣扬自己的成就与胡适没有任何关系,如此无情的对待自己的老师也难怪后人会评价他欺师灭祖。遥想当年那个年轻的学生对知识包含热情的向胡适求学,为了贯彻老师思想熬夜埋头苦干的学者,随着与胡适的决裂,那个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的文人吴晗一去不复返了。

胡适

初从革命吴晗还是个满怀抱负的热血青年,但少年时经历了家道中落的他,太渴望通过革命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了,为了荣华富贵完全抛弃了文人的傲骨,在权利面前吴晗快速转变成了一个阿谀奉承的模样。成功坐上北京市副市长的位置之后,为了加快他革命的进度,他不顾曾经的朋友情谊,将之前朋友的书信做为伪证一口咬定一个反特殊,给予这些昔日好友们最致命的打击。

在民间还流传着吴晗用极低的价格强行收购他人私自的藏品,这一行为实在是有辱历史学家的名号。关于考古方面他为了自己个人的功绩不顾他人劝阻挖掘明代皇陵这一举动给后来的考古届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种种行为真实的反应了吴晗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面孔,更不用骇人听闻的为了证明自己的史学不惜篡改历史,强行拆除北京城墙等让人愤恨的行为,一向温和的林徽因在一次会议上实在气不过直接在饭桌上骂他。所以世人对吴晗的谩骂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在从政的那些年吴晗确实做过太多令人发指的丑事。

抛开世俗评论,平心而论的讲吴晗是有重大的问题,但也不至于遭世人痛骂,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又有多少人能坚持自己内心的信念不为世俗的功名利禄所动?在人品上急功近利,诬陷他人,伤害了许多人,也行吴晗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自知自明走上了一条本不该属于他的路吧。

翻开吴晗留下的书籍我们可以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史学家,独特犀利的眼光往往能一针见血面面俱到的分析历史。我们常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家中摆满史书的吴晗最终走上了一条错误的路,实在是让人感叹那些史书白读了。

回忆往昔,那个混乱的年代已经走远,我们迎来了新时代的盛世,翻开岁月的史书,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像吴晗这样前半生励志典范,后半生身败名裂的典型人物可以给予我们足够的警醒。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内心深处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

文/风吟枪啸

吴晗人品到底如何?他惨死后,钱钟书云淡风轻的这句话就是答案

余秋雨先生说:“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正视别人的错误我们能得到生命的领悟,才能更好的走好自己的路。

1909年吴晗出生于浙江义乌,少年时代吴晗就展现出了他异于常人的才华,自小就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12岁时到金华求学博览群书。一边饱读着古今史书,一边吸收着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新思想。此时的吴晗已经犹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了自己的理想抱负。1925年吴晗中学毕业由于家道中落无奈做了一名小学老师,但是他深知自己志不在此。1927年考入了杭州之江大学,然而一年后该校却突然停办,幸运的是一年后他又考入了中国公学。

1930年是吴晗一生的转折点,他有幸结识了胡适并深得胡适的喜欢,在吴晗整理《佛国记》时遇到问题时,他第一时间写信给了胡适:“我知道您很忙,但除了您我再也想不出还有谁能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在吴晗学术的道路上受到了胡适极大的影响。1932年胡适前往北京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吴晗得知后立马北上追随恩师的脚步。

然而由于他数学偏科严重而未能被北大录取,不过在胡适的力荐下被清华录取。在之后清华的学习中胡适不但帮他解决学术上的难题,还主动帮他联系勤工俭学帮他解决生活上的难题。可以说胡适是吴晗一生的贵人,是吴晗迷茫黑暗中的一盏引路灯。

抗战爆发后,作为热血青年的吴晗也是难凉心中的热血,1937年他应聘西南联大教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继续自己对明史的研究。但在国难当头之时有关政府贪污的丑闻传的沸沸扬扬,吴晗逐渐对有关当局产生不满的思想,加上他的好友张荫麟的不幸去世,更加加深了他对当局的愤恨。

胡适

1943年7月吴晗正式加入民盟这标准着他正式与胡适的“读书救国论”彻底分道扬镳。吴晗从一名历史学家摇身一变成了社会活动家。开始投身于各种反蒋活动,批判越来越激烈,从此以后吴晗再也没写出一本书像样的史学著作。

抗战结束后,吴晗回到上海,见到此时的胡适由于两人的思想不同,最后难免不欢而散。

回到清华之后吴晗大力宣扬的主张,许多知名教授都受到他的影响思想渐渐转变。吴晗此时已经成为值得信赖的朋友。

建国后吴晗担任北京市副市长,随后主持了明十三陵的发掘工作,1957年吴晗加入了我党,1960年编写历史新剧《海瑞罢官》提倡讲真话的精神。1965年他的代表作《朱元璋传》改版发行,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达到了新的高度。

1965年姚文元指责吴晗的《海瑞罢官》是主义的毒瘤,于是吴晗被扣上了“叛徒”,“特务”等罪名。1966年特殊时期全面开始吴晗从精神到肉体受到了全面的摧残,在“三家村”的日子里吴晗的家人经常在夜里被急促的敲门声惊起。

1969年3月19日吴晗的妻子遭到迫害致死,同年10月11日吴晗也被迫害致死。死前他的头发全被扒光,自今仍下落不明。不久后他的孩子也在监狱中自杀。1980年,吴晗好友、“三家村”作者之一廖沫沙,在吴晗一张摄于1964年的照片上题写了一首诗:“鬼蜮为灾祸已萌,天真犹自笑盈盈;可怜一觉金陵梦,留得身前身后名。”

那么吴晗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1990年在一次文学家的聚会上,茶余饭后有人谈起了吴晗的事迹,一向不发表言论的钱钟书云淡风轻的说到;“57年那会他整别人也挺狠。”从钱钟书的话里我们可以感到虽然吴晗的一生结局受人陷害比较悲惨,但是他的所作所为不会被历史忘记,是非是过自有后人的评论。

纵观吴晗一生说不上传奇,但也算的上是波澜壮阔了。那么吴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现在人们对他的评判大多数是正面的评价,国家也为他在特殊时期中莫须有的罪名昭雪平冤。不过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前半生平平淡淡励志求学求文化,诚然吴晗作为一代文人着实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一点是无法抹去的,但作为一个革命家他由于夹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因素加上其本身严重的左倾思想,最终落下了个欺师灭祖让人不齿的名号。

胡适远走他乡登机南下前,不禁感叹道:“吴晗可惜啊,他走错了路。”当年吴晗与胡适决裂走上了另一条路,胡适从心里还是感到惋惜的,胡适知道吴晗是个有才的文人,却不是一个开明的革命者。

告别胡适后吴晗也是在各方面与胡适划清界限,对外大肆宣扬自己的成就与胡适没有任何关系,如此无情的对待自己的老师也难怪后人会评价他欺师灭祖。遥想当年那个年轻的学生对知识包含热情的向胡适求学,为了贯彻老师思想熬夜埋头苦干的学者,随着与胡适的决裂,那个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的文人吴晗一去不复返了。

胡适

初从革命吴晗还是个满怀抱负的热血青年,但少年时经历了家道中落的他,太渴望通过革命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了,为了荣华富贵完全抛弃了文人的傲骨,在权利面前吴晗快速转变成了一个阿谀奉承的模样。成功坐上北京市副市长的位置之后,为了加快他革命的进度,他不顾曾经的朋友情谊,将之前朋友的书信做为伪证一口咬定一个反特殊,给予这些昔日好友们最致命的打击。

在民间还流传着吴晗用极低的价格强行收购他人私自的藏品,这一行为实在是有辱历史学家的名号。关于考古方面他为了自己个人的功绩不顾他人劝阻挖掘明代皇陵这一举动给后来的考古届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种种行为真实的反应了吴晗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面孔,更不用骇人听闻的为了证明自己的史学不惜篡改历史,强行拆除北京城墙等让人愤恨的行为,一向温和的林徽因在一次会议上实在气不过直接在饭桌上骂他。所以世人对吴晗的谩骂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在从政的那些年吴晗确实做过太多令人发指的丑事。

抛开世俗评论,平心而论的讲吴晗是有重大的问题,但也不至于遭世人痛骂,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又有多少人能坚持自己内心的信念不为世俗的功名利禄所动?在人品上急功近利,诬陷他人,伤害了许多人,也行吴晗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自知自明走上了一条本不该属于他的路吧。

翻开吴晗留下的书籍我们可以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史学家,独特犀利的眼光往往能一针见血面面俱到的分析历史。我们常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家中摆满史书的吴晗最终走上了一条错误的路,实在是让人感叹那些史书白读了。

回忆往昔,那个混乱的年代已经走远,我们迎来了新时代的盛世,翻开岁月的史书,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像吴晗这样前半生励志典范,后半生身败名裂的典型人物可以给予我们足够的警醒。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内心深处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

文/风吟枪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