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气象部门预计,今天晴热依旧,很有可能成为今夏第5个高温日,全天气温在28-36℃。自6月12日入梅以来,上海连续多天没有大范围的降水天气,并且连日高温,体感炎热。徐家汇气象站常年6月份的平均高温天数才1.5个。
不过这波高温势头可能很快就要终结。今明午后梅雨会杀个回马枪,届时有强对流天气,出行需携带雨具。周四主雨带又将北抬,上海转为多云天气,仍有可能触及高温线。今年的黄梅天很大几率会被定义为“空梅”。
上海在梅雨季里少雨而且还是连续高温,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气象上会把黄梅天分为几种。其中,“枯梅”是指梅雨天的降雨量比往年低一半以上;“空梅”指不出现梅雨,或者只有很少几天降水,降水量也寥寥无几;“二度梅”顾名思义“梅开二度”,梅雨好像已经快要结束,过了几天以后又重新进入梅雨季;“倒黄梅”则是出梅后已进入盛夏数日,又出现一段时间连阴雨的天气。
上海常年7月10日出梅,今年预计何时可以出梅呢?
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邬锐分析称,梅雨有江淮梅雨和江南梅雨,江南梅雨目前已基本结束,而江淮地区有些地方近日刚宣布入梅,也就是说江淮梅雨开始了。上海正好处于江南梅雨的北面、江淮梅雨的南面,雨带还是有可能会摆动。
“出梅的条件也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取决于天气形势是不是直接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了。其实我们现在的天气形势比较像出梅,但还要考虑雨带摆动的可能,综合其它情况来考虑。至于上海何时出梅,目前我们还在研判。”邬锐说。
此外,6月底7月初,西北太平洋区域可能会有1-2个台风生成。受台风外围环流影响,7月初上海多阵性降水,高温天气也将有所缓解。
编辑:范菁
昨日雨水依然不断,孩子玩水也挺快乐。(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本报讯(记者 朱道衡)持续多日的雨水终于要步入收尾阶段了!气象部门预测,今起三天,我市进入降水间歇期,以多云天气为主,白天最高气温缓慢回升,但受冷空气影响,夜晨最低气温维持在15℃左右。
闽台向来有“梅雨四月天”之说,农历四月又被称作“梅月”,近期鹭岛降雨、降温的天气,又一次印证了这个说法。前日开始,我市降水逐渐减弱,城区最低温也保持在15℃左右,一扫之前的闷热暑气。
气象专家介绍,梅雨是冷暖气团之间“战略相持”的产物。在梅雨前期,冷气团更为强势,暖气团只能“招架”,天气变得湿凉,被称为“黄梅寒”或者“冷水黄梅”。
闽南民谚说“未食端午粽,寒衣不可送”,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黄梅寒”有关。有些年份,入夏后副热带高压非常强势,一路向北扩张,梅雨带就会往北走,出现在江南一带,我市因此就会从春季直接进入夏天,出现“空梅”的现象;而在近段时间,冷空气实力强劲,突破重重暖湿气流的阻拦抵达我市,暖湿气流无法与之匹敌,因此市民会感觉到天气由夏入秋了。
【链接】
暴雨雷电大风
上周轮番登场
回顾上周,雨水在全市“唱大戏”,暴雨、雷电、大风也轮番登场。受冷暖气流交汇影响,昨日我市阴云密布,全市普降中雨,局部有大雨,相较于5月12日的局部大暴雨,雨势“温柔”了许多。
据统计,从前日晚8时至昨日下午5时,全市累计降水量最大的站点在海沧区大屏山公园,为29.6毫米。由于冷空气强劲,昨日我市气温走低,午间最高温只有17℃-19℃,市民普遍感觉湿冷。专家提醒市民,昼夜温差较大,市民应及时添衣保暖,避免受凉。
今日白天,我市天气阴天到多云,但空气相对湿度仍较大,达到80%-95%,城区和沿海地区风力也有所减弱。明后两天,我市以多云天气为主,最高气温逐步攀升,5月19日最高气温将回到27℃。
气象部门预测,新一股冷空气正在南下,预计在5月20日“到货”,届时“冷暖大战”将会再次上演,我市将迎来新一轮降水,气温也将有所下降。
厦门天气
今天
阴天到多云
有阵雨 夜晨有轻雾
15℃~20℃
明天
多云
15℃~24℃
后天
多云
15℃~25℃
数据来源:
厦门气象
微信公众号
省内城市今日天气
福州 小雨转多云 13℃-18℃
宁德 小雨转多云 13℃-18℃
莆田 小雨转多云 14℃-19℃
泉州 小雨转多云 14℃-20℃
漳州 小雨转多云 15℃-22℃
龙岩 小雨转多云 13℃-21℃
三明 小雨转多云 13℃-20℃
南平 阴转多云 13℃-20℃
数据来源:中国天气网
海洋预报
■ 高潮时:00时06分和12时04分
■ 低潮时:06时09分和18时29分
■ 表层水温:20.5℃至23.0℃
■ 厦门岛南部海域浪高: 1.0米至2.0米 中浪
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发布
来源: 厦门日报
在文学的字面意思之下,其实隐含了非常深刻的内涵。比如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很多人对这首诗非常熟悉,也觉得最后一句理所当然。然而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被问到的人总会哑口无言——因为他不知道,也没有想过,为什么王维会有最后那一句提问。
为什么久别重逢的时候,王维问的是,冬天的梅花开了没有?他为什么会问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
我们会有一个常态的心理反应,它应该比较像初唐诗人王绩所写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里的表达方式。我们会觉得理应迫切询问家乡是否安好,父母是否健在,然后问庭院、书斋等,家乡的一切是否依然如昔。
相较之下,王维的提问就非常奇怪。可是奥妙就在这里。
首先,请注意一处小小的训诂,就是“来日绮窗前”的“来日”。这个“来日”,指的是这位从故乡来的亲友来这里的那一天。换句话说,他问的是这位亲友所能够掌握到的关于家乡的最新的信息。王维传达出他确实非常渴望知道故乡最新状况的心意。
但是他为什么要问“寒梅著花未”?花开了没有,这究竟关乎什么呢?这跟我们心里最迫切的担忧似乎是没有关系的,然而它却深深触动了1000多年来许多游子的心灵。它的奥秘在哪里?
我非常幸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一位老师揭开了这个奥秘。
1983年,那时候我是一名高中生,这位老师是1949年到达台湾的。他曾讲过一个故事,让我终于找到理解王维这首诗的钥匙。
两岸的阻隔历经了不同阶段的变化,首先是彻底的隔绝,然后是两岸的人可以通信,之后就是允许两岸的人在第三地见面。而众所周知,关于第三地,从地理优势上来说,香港一定是首选之地。于是,他终于跟弟弟约定,他们在香港见面。
他说,心里的焦急、忐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可是当重逢的那一天终于到来时,在终于见到弟弟的那一瞬间,内心的千言万语却无从诉说。就在那一刻,连自己都没有办法理解的是,他脱口而出的是一个自己根本没有想过的问题,他也根本不想知道那个问题的答案,那个问题就是,家乡现在有没有电?
阻隔会造成很多误会,他可能觉得家乡的发展水平还停留在30多年前吧。其实对这个当事人来说,他根本不关心这个问题,因为有没有电无关紧要,这跟亲人健在与否、安好与否完全无关。
我在台下听了这个故事后,心里百感交集。
这位老师通过他作为一名老师的敏感以及这么难得的体验告诉了我,原来,1000多年前王维在提问“寒梅著花未”时,是在一种很特殊的状态下,那个特殊的状态是,王维捕捉到了久别重逢最初的那一瞬间。
那一瞬间是理性停摆,问的问题微不足道,因为微不足道所以才会脱口而出,因为它在帮你争取内心自我建设的一个安全的防备。你的心里知道自己很脆弱,所以一开始其实并不会问最重要的问题,因为你不一定能够承受那样的打击。
王维太敏锐,他比其他的诗人更敏锐地捕捉到了稍纵即逝的那一瞬间。我认为这是王维这一首短短的小诗会那么吸引1000多年来的游子的原因。
我们会被触动,甚至是在一种潜意识的状态中。我们知道我们被这首诗打动,可是不知其所以然。诗人真的是人类的感官,而优秀的诗人会比我们更了解人性中最纤细、最幽微、最难以捕捉到的那一瞬间。
来源:《阅读时代》2022年第01期
作者:欧丽娟
责编:王晓静、编辑:邓汝濛
“寒梅傲雪”----一个形容意志体味坚毅令人钦佩的词汇。
梅花,素以冷傲刚毅为世人赞之。寒冬之际,花草大多枯萎绝迹,然而艳梅迎风,火热绽放,远远望去,在漫漫飘雪之中好一片映红。
梅花绽放,满目鲜活,其状如圆盘,随娇小却喜人;其色如浓粉妆,虽艳丽而不妖娆;其味如清茶,既素香而又回味深远。满树梅花,无叶相衬,其未感孤立寂寞,而群朵争艳,令人甚感活泼热闹。
梅花固御寒,无不令人钦之羡之,故世人多以梅花而赞誉坚韧挺拔之士,英武之才,众多名家志士也以梅花而为榜样。敬爱的陈毅元帅曾赋诗数首以赞之,吾无何敢以此,但不耐寂寞,亦作诗慨叹----
傲然迎雪寒中俏,
美不胜收无人逃。
映玉连绵香如故,
莫不赞叹用心瞧。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