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寅年》是为了庆祝农历春节,于1998年1月5日发行的,志号为1998-1的特种邮票。全套2枚,第一枚是黎城布老虎的正面肖像,第二枚是草书“虎”字。
第一枚名为“虎虎生威”,图案采用了山西省黎城县城关谷驼村一位五十多岁普通农妇高秋英缝制的布老虎“黎侯虎”。图案中的这只布老虎是黎城布老虎的正面肖像。布老虎在中国民间是一种广泛流传的传统工艺品,很多小朋友小时候都有一只布老虎玩具,或者是虎头帽,虎头鞋。它象征着健康、强壮、勇敢。我小的时候,也有一只红色布老虎枕头,是姥姥亲手缝制的,大眼睛长尾巴,虎头虎脑,甚是可爱。由于布老虎大多都是手工缝制,风格外形大为迥异,但都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
第二枚名为“气贯长虹”,取自于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裴将军诗》中的草书“虎”字为图。一笔连贯,寓意着新的一年通达畅顺。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同时,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一度光复河北,可谓是文武全才了。
戊寅年,也就是1998年,这一年也是发生了许多大事,至今还有一些让人记忆犹新,
作为一个生在长江边的孩子,对一年的洪水实在是印象太深刻了。这一年还举行了世界杯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届法国世界杯,那一年法兰西之夜群星璀璨。也是这一年,成为第一位因为私生活被弹劾的美国总统,哈哈![捂脸]
山西以及京师附近的地界向来是少雨多旱。但是从1867年开始,这里的天气就显得很不寻常——多是笼罩在阴雨天气之中。而那条流经现山西、内蒙古、河北以及北京等地的永定河更是从1867年开始就连年决口,到1875年为止,九年间连续决口十一次。
这种极端反常的现象正是——厄尔尼诺。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仿佛预示着接下来的年份一定很不寻常。
果然,就在1875年的时候,在广大的中原地区爆发了一场特大干旱。由此拉开了持续四年之久波及整个北方的灾难序幕。因为1877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所以被称为“丁戊奇荒”。
1、灾难之下的惨状
旱灾最先出现在1875年京畿地区的仲春时节“夏四月,京师大旱”、“畿甫旱,日赤色”。然后这场灾难便像在广大的清王朝的腹地扔下了一颗炸弹,刚一落地就被轰然引爆。
这场灾难波及直隶、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皖北等地,类似于“直隶、山东久旱”、“河南旱势甚于直隶”、“晋省亢旱”、“陕、甘亦复苦旱”等等记载见于诸多的历史记载之中。
这场旱灾北至辽东,南至苏皖地区,东至大海,西到甘肃,涉及范围之广,在中国历朝历代都实属罕见。
这仿佛就是上天给清朝开的一个玩笑。在这场灾难之前,清朝刚刚平定延续十余年的太平天国与捻军的内乱,洋务运动也已经开展了十余年,一切都仿佛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那时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清王朝的“回光返照”。这场灾难的来临仿佛就是在预示着清朝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最终会化为泡影。
但是灾难却将全国上下所有的力量都团结到了一起,在空前团结的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渡过了这场灾难。
这场灾难过了两年,在1877年的时候达到顶峰,其中又以山西和河南受灾最为严重。有人曾这么描写过当时的惨状:天祸晋豫……贫者饥,贱者饥,富者饥,贵者饥,老者饥,壮者饥,妇女饥,儿童饥,六畜饥……食草根,食树皮,食牛皮,食石粉,食泥,食纸,食死人肉……食人者死,忍饥致死,疫病死,自尽死,……饿殍载途,白骨盈野。
在这场灾难持续的年间,仅山东、山西、直隶受灾的州县就达到了955个,其中山东222个,山西402个,直隶331个。
而受灾的地区又是当时人口稠密的地区,受影响的百姓据后来估计在1.6亿到2亿之间,占到了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左右;死于饥荒和后续瘟疫的人数大约在一千万人以上。
其中山西又是人口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最起码有一半的人口都受到了影响。时任陕西巡抚的曾国荃曾经在奏章中写道: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古所未见。
在受灾之前,山西共有人口一千六百多万,但是等到灾难过去之后,仅仅是饿死的人数就达到了五百多万,还有几百万人背井离乡,逃到外地。
曾经有人在这个时候路过山西灾区,写道:车行历碌中时,觉双轮所过,脆折有声,异于沙石,谛视之乃人骨也……孰知风尘飞动,蓬松乱卷……妇女之髻,长者男子发辫也。
车轮随便一碾过便是白骨,从死人身上脱落的毛发随风飞舞,漫天都是。其惨烈之状可见一斑。
人间地狱也不过如此吧。
2、空前的救济与灾民自救
在这场灾难中,清政府为了平息天灾之下动荡的局面。
一方面按照正常的就在模式开始救济,另一方面火速遣派在当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曾国荃到受灾最严重的山西任职巡抚。
曾国荃用自己的影响力向各省借贷银钱,组织募捐,又从朝廷要了两千张可卖官鬻爵的空白“支票”,可以说是用一己之力撑起了“官赈”。
而得益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这个时候以东南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已经逐渐发展起来,涌现出无数的民族企业与资本家。在得知“丁戊奇荒”爆发之后,这些忧国忧民的资本家便打起“我等同处宇内,有分地无分民”的口号,纷纷慷慨解囊,积极投身到救济灾民的活动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义赈”。
无锡富商李金镛与江浙富商胡雪岩率先倡导发起义赈活动,在山东设立江广助赈局,发放的赈灾款达到了五六十万金。
在他们的号召下,更多的爱国商人投入到了救灾活动中。上海仁元钱庄董事经元善与李麟策、屠云峰等人也在上海创立上海公济同人会,之后又创立上海协赈公所,专门救助受灾严重的山西、河南等地。
经元善为了经营好公所,甚至毅然将自己的仁元钱庄关门歇业。在这场持续三年的救济活动中,他们一共募集到“百十万之银”,拯救了“百十万之命”。
不光有“官赈”和“义赈”,当时各个受灾地区民众、富商也心怀百姓。在受灾最严重的山西,如掌管日升昌的李家前前后后捐银五万多两;榆次常家向受灾民众打开了自家的粮仓;还有祁县的乔家、太谷的曹家等等。
除了捐钱开仓,商人们还自发组织买粮的队伍,在曾国荃等人的建议下,朝廷甚至还派兵护送,一路开绿灯“广招来而济民食”。
而在基层的乡村一级,也纷纷展开自救。有的还以村为单位建立了快速应急组织,募集粮食、以工代赈,以血缘为纽带,将村民牢牢的团结在了一起。为了应对突发状况,还建立了严格的巡查制度。太谷县的谷恋村就是因为这一整套措施,在灾害持续的四年间创下了无一人因灾害而死亡的记录!
时间到了1879年七月,这场噩梦般的灾难随着受灾地区普降甘霖而终于快要过去。
随着这场灾难的过去,它在人们心头停留的印记也渐渐消失,以至于到现在对这场灾难有所了解的人寥寥无几。
或许是太过惨烈而使人不愿意重新回想吧。
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总是有无数的“英雄”在替受灾群众“负重前行”。中国从来都是一个英雄的国度,无论什么样的灾难都没有将我们打倒,从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依然会是这样。
文:路迷侯
参考文献:
[1] 夏明方 《清季“丁戊奇荒”的赈济及善后问题初探》 1993年《近代史研究》
[2] 王乃德、翟相卫《“丁戊奇荒”与晋商捐赈》 2017年5月《史志学刊》
[3] 范维令、郭继荣《祁县谷恋村“丁戊奇荒”义赈奇迹考》2012年10月《晋中学院学报》
[4] 郝平 《丁戊奇荒》
[5] 刘仰东、夏明方《百年灾荒史话》
[6] 赵尔巽《清史稿》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班固汉志在五行之水名下,有黑眚黑祥一项,所谓“水色黑,故有黑眚黑祥。”《新唐书》占曰:“法严刑酷,伤水性也。五行变节,阴阳相干,气色缪乱,皆败乱之象。”前文已记《晋书》《宋书》《魏书》《隋书》《新唐书》故事,现续记如下:
《宋史》有黑眚黑祥十段:
其一,淳化三年六月,黑风昼晦。
其二,景祐四年七月,黑气长丈余,出毕宿下。
其三,康定元年,黑风昼晦。
其四,元丰末,尝有物大如席,夜见寝殿上,而神宗崩。元符末,又数见,而哲宗崩。至大观间,渐昼见。政和元年以后,大作,每得人语声则出。先若列屋摧倒之声,其形廑丈余,仿佛如龟,金眼,行动硁硁有声。黑气蒙,。不大了了,气之所及,腥血四洒,兵刃皆不能施。又或变人形,亦或为驴。自春历夏,昼夜出无时,遇冬则罕见。多在掖庭宫人所居之地,亦尝及内殿,后习以为常,人亦不大怖。宣和末,浸少,而乱遂作。
其五,政和三年夏至,宰臣何执中奉祀北郊。有黑气长数丈,出自斋宫,行一里许,入坛壝,绕祭所,皆近人穿灯烛而过。俄又及于坛,礼将毕,不见。
其六,宣和中,洛阳府畿间,忽有物如人,或蹲踞如犬。其色正黑,不辨眉目。始,夜则掠小儿食之后,虽白昼,入人家为患,所至喧然不安,谓之“黑汉”。有力者夜执枪棒自卫,亦有托以作过者,如此二岁乃息。已而北征事起,卒成金人之祸。三年春,日有眚,忽青黑无光,其中汹汹而动,若鉟金而涌沸状。日旁有黑正如水波,周面旋绕,将暮而稍止。
其七,建炎三年二月甲寅,日初出,两黑气如人形,夹日旁,至巳时乃散。
其八,乾道四年春,舒州雨黑米,坚如铁,破之,米心通黑。
其九,淳熙十一年二月,临安府新城县深浦天雨黑水终夕。十六年六月,行都钱塘门启,黑风入,扬沙石。
其十,庆元元年,徽州黄山民家古井,风雨夜出黑气,波浪喷涌。
《元史》记载黑眚黑祥一段:
其一,至正元年四月戊寅,彰德有赤风自西北来,忽变为黑,昼晦如夜。十三年冬,袁州路每日暮,有黑气环绕郡城。十七年正月己丑,杭州降黑雨,河池水皆黑。二十八年七月乙亥,京师黑雾,昏暝不辨人物,自旦近午始消,如是者旬有五日。
《明史》记载黑眚黑祥十段,此处录三段:
其一,洪武十年正月丁酉,金华、处州雨水如墨汁。十四年正月,黑气亘天。十一月壬午,黑气亘天者再。二十一年二月乙卯,黑气亘天。
其二,宣德元年二月戊子,北方黑气东西亘天。八月辛巳,乐安城中有黑气如死灰。
其三,正统元年九月辛亥,未刻,黑气亘天,自西南属东北。二年八月甲申,北方黑气东西亘天。十四年十一月己丑,晡时,西方有黑气从地而生。
胤(yìn)恭(ɡōnɡ)勤(qín)不(bù)倦(juàn),博(bó)学(xué)多(duō)通(tōnɡ)。
家(jiā)贫(pín)不(bù)常(chánɡ)得(dé)油(yóu),
夏(xià)月(yuè)则(zé)练(liàn)囊(nánɡ)盛(shènɡ)数(shù)十(shí)萤(yínɡ)火(huǒ)以(yǐ)照(zhào)书(shū),
以(yǐ)夜(yè)继(jì)日(rì)焉(yān)。
译文: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注释:
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
囊: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
胤恭勤不倦: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
恭:谨慎的意思。
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
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
以夜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囊萤读书》启示:
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日后必有成就。
拓展资料:
房玄龄(579年~648年)唐朝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以字行。唐代齐州临淄(今山东济南)人,房彦谦之子。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谋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贞观十一年(656年)封梁国公;贞观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唐高宗永徽三年,玄龄次子遗爱与其妻高阳公主被指谋反,遗爱被处死,公主赐自尽,诸子被发配流放到岭表。玄龄嗣子遗直也被连累,被贬为铜陵尉。因房玄龄善谋但有些优柔寡断,而杜如晦处事果断不善谋略,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唐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政治家、书法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骑常侍。褚遂良在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唐高宗欲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坚决反对。武后即位后,遭贬斥而死。
许敬宗(592年~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其父许善心,为隋礼部侍郎。敬宗性轻傲,善属文,少有文名。隋时官直谒者台奏通事舍人事。江都之变,许善心为宇文化及所杀。依瓦岗军李密为记室。瓦岗军失败后降唐,初为秦王府学士,贞观中,任著作郎,兼修国史。不久贬洪州司马,累迁至检校中书侍郎。复修史,迁太子右庶子。高宗即位,擢礼部尚书,与李义府等阿附武皇后,助她逐褚遂良,杀长孙无忌、上官仪。历侍中、中书令,显庆四年(659年),洛阳人李奉节状告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使李巢朋比为奸,唐高宗派许敬宗审理此案。龙朔二年(662年)任右相,加光禄大夫。三年(663年),拜太子少师。卒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年八十一岁卒,谥曰恭。编纂《文馆词林》。
李淳风(602年~670年),唐朝初年岐州雍(今陕西省凤翔县)人。唐朝政治人物、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李淳风父亲李播是隋高唐尉,后为道士,道号黄冠子,著有《天文大象赋》。李淳风早年学道于天台山,通晓天文星象,最早是隋炀帝的司监官。唐初,指出《戊寅元历》的错误,麟德二年(665年),改用李淳风的《麟德历》。李淳风在贞观十五年(641年)任太史丞,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任太史令,奉诏注释《算经十书》。唐高宗时,李淳风以刘焯的《皇极历》为据,编成《麟德历》。又有《推背图》、世界最早的气象学专著《乙已占》。
令狐德棻,唐初著名史学家,曾主编过《周书》,并负责具体指导《梁书》、《陈书》、《北齐书》、《隋书》编写中的协调工作。令狐德棻是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于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出生于名声显赫的士族之家。青年时代便以博学多才而知名当世。隋朝末年他被任命为药城长,因世道混乱没去就职。反隋义军兴起之时,他在李渊从弟手下任记室参军。李渊入关后,他担任大丞相府记室。高祖称帝,任他为起居舍人,又升为秘书丞。唐太宗贞观年间,他任过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后转任太子右庶子,受废太子李承干牵连,他被免职。后被召回参加修《晋书》工作。书成后升为秘书少监,以后又任过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太常卿、国子祭酒、崇贤馆学士等职,并被进爵为公。年近80岁致仕之时,加金紫光禄大夫。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逝世,年84岁。令狐德棻的一生为史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初唐史学的第一要人。在唐朝初建时期,针对丧乱之后书籍严重缺乏的情况,他向高祖建议购求天下遗书,统一组织抄写。这一建议得到高祖批准,使数十年间,群书毕备,为唐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条件。唐初史学堪称繁荣,这个繁荣局面,发端于令狐德棻修撰前代所缺各史的建议。武德五年(622年)令狐德棻向高祖进言,提出近代以来各朝正史大多缺略,应该趁周、隋等朝灭亡未久,材料还好收集,抓紧修出这些朝的史书,以备鉴戒。他的建议得到唐统治者的重视,高祖下达了著名的《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做出了由萧瑀等人修魏史,陈叔达、令狐德棻等人修周史,封德彝等人修隋史,崔善为等人修梁史,裴矩、魏征等人修北齐史,窦琎、姚思廉等人修陈史的安排。可惜这次修史工作没有取得什么成果。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重提修史之事,下诏由房玄龄和魏征任总监修,由诸大臣分别撰写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其中周史的修撰由令狐德棻和岑文本负责,令狐德棻还负责对五代史作总的协调工作。《周书》的修撰工作后来又加入了一个助手崔仁师,但是岑文本只是写了全书的史论,崔仁师也只是协助令狐德棻工作而已,全书的修撰工作基本上是令狐德棻一人完成的,贞观十年(637年),《周书》与其他各史全部完成。令狐德棻由于修史有功,得到了赐绢400匹的赏赐。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又做出重修《晋书》的决定,并组成了一个由20余人组成的写作班子,令狐德棻和敬播担任着实际主编之职,全书的体例均由他们二人裁定。令狐德棻参加编修的著作还有《艺文类聚》、《氏族志》、《五代史志》、《新礼》、《太宗实录》、《高宗实录》、《唐律令》等。此外《北史》和《南史》两部重要史著,也是经他之手推荐行世的。来济来济(610年~662年),字不详,扬州江都人。生于隋炀帝大业六年,卒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年五十三岁。
李义府(614年~666年),字不详,瀛州饶阳人。生于隋炀帝大业十年,卒于唐高宗乾封元年,年五十三岁。太宗时,以为监察御史,诏侍晋王。王为太子,除舍人,崇贤馆直学士。李义府出身微贱,虽官居右相不得人士流。因此,其曾奏请重修《氏族志》,主张不论门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人士流,并收天下旧志焚之。李义府颇具文才,太宗时曾受诏与他人共修《晋书》。高宗时又3次受诏监修国史。当时,和太子司仪郎来济俱以文翰见重,时称来李。著有《古今诏集》100卷、《李义府集》40卷传于世,又着《宦游记》20卷,未完成即亡。李义府虽有文才,但为人狡诈,因他善于吹拍武则天,对人笑里藏刀,以柔害物,故时人称之为“李猫”。
薛元超,唐蒲州汾阳(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生于武德四年(621年),卒于弘道元年(683年)。薛元超祖父薛道衡仕隋,官至内史诗郎,父薛收,唐初曾为秦王李世民的记室参军,颇受崇重,但不幸早逝。那时,薛元超仅三岁,幼年的薛元超生活是孤独的。薛元超9岁得袭父爵,及年长,好学善于文辞,很得唐太宗的器重,并令他尚唐太宗故弟巢王李元吉女和静县主为妻。这时,薛元超也已不断迁升至太子舍人,参与《晋书》的修撰。唐高宗即位以后,薛元超迁转绐事中。给事中为谏官,任内他多次上书指陈时政得失,受到唐高宗的称赞和采纳。不久,他又转迁中书舍人,并加授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永徽五年(654年),薛元超因母丧去职。第二年,他被起用为黄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任内曾引荐寒士任希、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10余人,都是一时人选,颇为人们所称道。之后,他出任为饶州刺史。上元元年(674年),薛元超遇赦还归京师,拜正谏大夫。上元三年(676年)又迁升小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当时,唐高宗常到骊山温泉一带狩猎,届时各蕃国酋长持弓箭跟从的很多,薛元超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于是上疏切谏。唐高宗接受了他的谏劝。这一时期,薛元超很为唐高宗所宠信,经常被召入宫中参加唐高宗与诸王的私宴。唐高宗还很推重薛元超的文学和理政之才,有一次他骨对薛元超说;“长得卿在中书,固不藉多人也。”之后不久,唐尚宗就拜薛元超为中书令(宰相),兼左庶子。弘道元年(683年),薛止超因病致仕,朝廷特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当年冬他就去世了,终年62岁,他死后,朝廷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
上官仪(约608年~664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家于江都。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他常参加宫中宴会,又曾参预《晋书》的编撰工作。唐太宗每属文,遣仪视稿,私宴未尝不预。唐高宗即位,上官仪为秘书少监,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刚直肯谏,因建议高宗废武则天,遭武氏嫉恨。麟德元年(664年),被告与废太子梁王李忠通谋,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同时被处死,籍没其家,其孙女上官婉儿后为唐中宗李显妃嫔。唐中宗李显即位时,才得平冤,被追赠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以国礼改葬。肖像列入凌烟阁,牌号是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楚国公。上官仪长于南方寺院中,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影响,"文并绮艳"。仪擅五言,格律工整,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辞藻华丽,绮错婉媚。因其位显,时人多仿效,世称上官体。他又归纳六朝以后诗歌的对偶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代表了当时宫廷诗人的形式主义倾向,但对律诗的定型有促进作用。《入朝洛堤步月》是上官体较好的代表作。而《八咏应制》则是典型的宫体诗。《全唐诗》录其诗1卷。 是初唐宫廷作家,齐梁余风的代表诗人。崔行功崔行功,恒州井陉人,北齐巨鹿太守伯让之曾孙。伯让法家由博陵(今定县)迁移井陉。行功自幼聪颖好学,少时表现出非凡的文才。中书郎唐俭喜欢他的文学才能,遂将女儿嫁给他。行功跟随唐俭前后征讨,军中所有檄文、奏章都出自行功之手。到高宗时,行功的官职逐步升到吏部郎中,因他长于综合上报各类春意和善于辞令,还曾兼任通事舍人,在皇帝身边负责上传下达,代表皇帝慰劳有功人员,向皇帝举荐人才等。又因他能写善辩,思路敏捷,还曾兼任内供奉之职,在宫内左右,办理具体事宜。因唐俭“款兵误国”,行功受株连被免职,贬这游安县令。后又奉诏回朝,命为司文郎中,为皇帝起草文件、诏书,当时朝廷的重要文章,多出自行功和兰台侍郎李怀俨之手。后行功与怀俨受命校理四部群书,行功仍专知御集。迁兰台侍郎。咸亨中,官名复旧,改为秘书少监。上元元年(公元674年)行功博学多识,一生留下不少著作。据《唐书.艺文志》记载,他除参与四部群书、《晋书》的校理、编写工作外,还与人合作撰写了《文思博要》十二卷。他的著作有《崔行功集》六十卷,医学著作《崔氏纂要方》十卷、《千金秘要备极方》一卷(见《宋书.艺文志》)
李延寿,唐代史学家。安阳市人。贞观年间,做过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后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玺郎,兼修国史。他曾参加过官修的《隋书》、《五代史志》(即《经籍志》)、《晋书》及当朝国史的修撰,还独力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南史》和《北史》所依据的历史文献,主要是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代“正史”,但并未拘泥于此,另外还参考了各种“杂史”千余卷。从搜集史料到完成,用了长达30年的时间。“二史”后来被列入“二十四史”中,在我国史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敬播,唐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有一则典故“只问刀子”就是讲敬播的:唐时,崔行功与敬播行路,敬播腰佩着棕榈木柄的刀子,走得较慢。崔行功问:“这是什么木?”敬播说:“棕榈木”崔行功说:“我只问刀子,不是问谁佩的。”(意为嘲讥敬播像木头一样。)
刘胤之,字不详,徐州彭城人,刘帏之之孙。生卒年均不详,约隋末唐初间前后在世。少有学业,与隋信都丞孙万寿、宗正卿李百药为忘年友。
李安期(?年~约670年),字不详,定州安平人,李百药之子。生年不详,约卒于唐高宗咸亨初年。
刘子翼,字小心,常州晋陵人。生年不详,卒于唐高宗永徽初。
张文恭,李怀俨,陆元仕,卢承基,杨仁卿,辛丘驭等资料不详。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