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荆,形声字,读作jīng。荆字的甲骨文字形尚未发现,最早的字形为金文,象形字,一根枝条分出的两根带刺的枝条,指一种在山野丛生的带刺小灌木。荆的异体字有荊。
一、字形演变
荆字由简到繁而演变。最初为象形字,形似一枝生两个带刺的杈,当是棘的初文。
荆字的演变(《国学大师》网络版)
这一字形出现在西周早期“鼒[zī]簋”上。其铭文曰:“鼒从王伐荆,孚,用乍(作)饙[fén]簋。”记载的是第三代周王昭王伐楚时,一个叫鼒的人跟随周王讨伐荆(楚)国,用缴获的青铜制作了“鐼簋”以作纪念。
鼒簋(网络图片)
鼒簋金文拓片
周昭王时期,荆字从一枝生两个带刺的杈的象形独体字开始繁化,成为左右结构,左为井字,右为象形的带刺枝条,但枝条上的刺简化为似刀字加两个点,可写作刱,读作chuàng,同创,指用带刺的荆条抽打造成的创伤。刱是刑的初文。刑的本义就是用荆条抽打犯人或者奴隶,以示惩罚,这就是刑罚的来历。
妾簋(金文拓片)
这一字形出现在周昭王时期的“{言妾}[qiè]簋”(又称{工隹}[hóng]簋)上:“唯九月,{工隹}(同鸿)叔从王员征荆楚,才(在)成周,{言妾}乍(作)宝簋。”记载了鸿叔在当年九月跟随周昭王征伐楚国之后,在成周洛阳制作簋以作纪念。
而同时期的“过伯簋”:“过白(伯)从王伐反刱(荆),孚金,用乍(作)宗室宝(尊)彝。”记载的是周昭王伐楚时,过国君主跟随昭王伐楚后制作簋以作纪念。
周共王元年的“师虎簋”中,荆的字形与周昭王时期的基本相同。
但,周共王时期的“墙盘”中,荆的字形稍微简化,刅[chuāng]字的两点消失,变成了刀,可看作是㓝的金文字形,后演变为刑。
周懿王时期的“埶[shì]驭簋”中的荆字,又使用了周昭王时期金文字形。
这个井字当是带刺的荆条抽打在人身上留下纵横交错的印记,形如“井”字。这种刑法,与今天新加坡的鞭刑类似。由于这种带刺的植物成为抽打罪犯或者奴隶的工具,因此,刱字成为刑字的初文。
由于刑字后来成为专指行为人因违法而受到国家机关强制处分,因此另在刑字上加草字头来表示这种带刺的灌木,写作荆或荊,后规范为荆。
二、引申义
从甲骨文字形看,荆是一种带刺的枝条。
1.泛指带刺的小灌木。唐·刘湾《虹县严孝子墓》:前有松柏林,荆蓁结朦胧。如,披荆斩棘,荆草,荆榛(同荆蓁)。
2.泛指丛生且柔软的枝条。或许,当时人们把枝条上的刺去掉之后编筐篓等生产生活用品。于是,各地的人就把一些丛生且柔软的枝条统称为荆。如,荆门(荆条做的门),拙荆(女子用荆条用钗,因此丈夫对外人谦称妻子为拙荆),山荆(同拙荆)。
3.人们把带刺的枝条用来行刑,引申为刑杖。《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如,负荆请罪。
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网络图片)
4.西周、春秋时楚国也称荆。《诗经·小雅·采芑[qí]》:蠢尔蛮荆,大邦为仇(你这愚蠢不开化的荆蛮人,胆敢跟我泱泱大国作对头)。如,荆楚,楚荆。
三、荆与楚辨析
荆与楚经常连用,写作荆楚或者楚荆。各类字典对荆和楚的解释大同小异,认为荆就是楚,楚就是荆。但从荆字和楚字最早的字形可以看出,这两个字是完全不同的,就是说荆和楚的本义是不同的。
1.荆的最早的金文字形是西周第三代王周昭王时期的“鼒簋”,字形就是一根枝条分出的两根带刺的枝条,指一种带刺的植物。
同时期的金文繁化,在带刺的枝条基础上增加了“井”字,表示这种带刺的枝条已经成为一种刑具。为了区别刑具与荆条,另在刑字上增加草字头,写作荆。从此,荆字开始定型,经过小篆、隶书到楷书。
2.楚字,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大致有两种:(1)两个或三个木,中间一个口,口下一个止;(2)两个木,中间一串长点,点下一个止。人穿行树林留下一串脚印,会意明显。
楚字演变(《国学大师》网络版
西周伊始的金文楚字,模仿甲骨文字形。随着时间的流逝,后来做青铜器的人并不理解楚字的本义,于是把作为足迹的口字和止连写在一起,写作上下结构,上为林,下为足,即䠂。
经过小篆、隶书到楷书,逐渐演变成为楚字。
《说文解字》:“楚,一名荆也。”这个解释不正确。
楚与荆虽然不是同义字,但并非没有关系。从楚字的引申义看,楚字甲骨文中的林字,或指带刺的丛林。人穿过丛林时,身体会被丛林中带刺的枝条剌伤,非常疼痛。这就是痛楚的来历。人们知道穿过带刺的丛林会刺伤身体,因此就怕去,发憷。
四、荆姓的来源
荆,本指生长在今荆山上的一种带刺的灌木,因此这座山就被叫做荆山。我国被称为九州,其中一州就是荆州。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至少在西周之前,荆已经存在,他们以荆为氏族的族徽,后来发展成为以荆为氏的族群。
据文献记载,荆姓来源有:
1.源于芈姓。(1)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今湖北荆州),国号为荆,君主称为荆君。在楚成王继位改荆为楚以后,以前历代荆君的庶出子孙者,即有以原国号为氏的,称荆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荆氏正宗。(2)芈姓之后原有以国为姓的楚氏,其中有一支楚氏族人居于秦国。后因避秦庄襄王嬴子楚的名讳,改以原国名“荆”为姓氏,称荆氏,世代相传至今。以上荆氏皆尊奉楚君熊绎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荆氏合谱。
2.源于姜姓。春秋时,齐桓公之子姜无亏的儿子公孙庆克,其子庆封。齐庄公时,庆封独掌朝政。其后庆封将政事交儿子庆舍处理,自己荒淫无度,引起齐国君臣不满。后庆封逃至吴国,其后裔有改音近字荆为氏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刺秦王的荆柯。这支姜姓荆氏尊奉公孙庆克为得姓始祖。
3.源于祁姓。汉高祖刘邦家族源自帝尧的后裔刘累。刘邦的从兄刘贾跟随刘邦破秦击楚,特别是在围歼项羽大军的“垓下之战”中,他带领先头部队挺进淮北,为建立西汉王朝立了大功,被刘邦封为荆王。荆王刘贾的子孙,有以先祖的封号为氏的,称荆氏。
现如今,荆姓人口约25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291位。
诗曰:
荆指带刺细枝条,
曾作刑具编筐料。
负荆请罪将相和,
披荆斩棘立功劳。
参考文献:
1.《辞源》,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现代汉字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三版。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
6.《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编,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7.《说文解字》(最新整理全注全译本),孙永清编著,中国书店,2011年版。
8.《字源》,李学勤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9.《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
10.《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版。
11.《实用甲骨文字典》,陈年福编著,四川辞书出版社,2019年版。
12.《国学大师》(网络版)。
13.《新华字典》(网络版)。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名字可谓是一个人行走的名片。
现在的父母给孩子起名字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父母钻研《诗经》、《楚辞》,希望给孩子起一个文雅好听又有意义的名字;有的父母跟风网络,觉得大家说的好名字就一定是好名字;有的父母觉得,孩子的名字越难写,越显得有文化;还有一部分父母,给孩子起名全靠幽默感。
给孩子起名字这回事,家长用心了也开心了,但是孩子可就难受了。普通的姓氏还简单,但是碰上不常见的姓氏,再遇上不靠谱的家长,孩子可真的就“哭笑不得”了。
荆先生最近的最近妻子为他诞下了一对龙凤胎,这可把荆先生乐坏了,连忙通知家里的所有亲戚,弟弟的一句“快给孩子起个名”却把荆先生难住了。
因为荆这个姓氏本来就不多见,当初他的爸爸给他起的名字,因为没用心,导致荆先生后来上学一直被同学笑,所以荆先生决定给俩孩子起个文雅的名字。
荆先生回家翻了一夜的词典,绞尽脑汁,给儿子起了个“礼”字,给女儿起了个“懋”字,谐音“礼貌”,希望两个孩子能够成为谦逊有礼的孩子。
但是到了孩子上学的时候,荆先生问孩子老师有没有经常问问题,孩子却说没有。荆先生气急败坏地去找老师理论,听完老师的话,荆先生更加不淡定了。
老师说,每次叫“荆礼”,总觉得自己是个助理,而且全班同学会莫名其妙地突然敬礼,这让老师很苦恼;至于荆懋,这个“懋”字真的太少见了!个别老师都不知道这个字的念法,很难叫出口,自然不会提问了!
听完荆先生的经历,很多网友都认同,给孩子起名确实是个学问。
给孩子取名应该避开哪些“坑”呢?
1. 难字、繁体字、生僻字
很多家长为了追求文雅,会给自己的孩子起看起来比较难的字,或者是一些生僻字,这样显得比较特别。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可真的就是输在了“起跑线”啊!假设写个卷子,别家孩子已经开始答卷了,自家孩子还在勤勤恳恳地写名字,这不是耽误时间嘛!
再者,有的老师对于生僻字或是繁体字的认知没有那么全面,所以肯定不会提问的。
2. 跟风网络
前段时间有关名字的调查,“涵”、“萱”、“梓”等成了热门名字的必备,导致一个班出现了好几个“梓萱”、“梓涵”,不止老师头打,孩子也很迷茫,这到底叫的谁啊!
其实,给孩子起名字,还是简单一些为好,只要寓意是好的,也不必要追求太多的复杂或是流行,万一孩子以后也不一定喜欢呢!
今日互动话题:你给孩子起名的时候经历了哪些趣事?你是如何给孩子取名的?欢迎下方留言交流。
————————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名字可谓是一个人行走的名片。
现在的父母给孩子起名字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父母钻研《诗经》、《楚辞》,希望给孩子起一个文雅好听又有意义的名字;有的父母跟风网络,觉得大家说的好名字就一定是好名字;有的父母觉得,孩子的名字越难写,越显得有文化;还有一部分父母,给孩子起名全靠幽默感。
给孩子起名字这回事,家长用心了也开心了,但是孩子可就难受了。普通的姓氏还简单,但是碰上不常见的姓氏,再遇上不靠谱的家长,孩子可真的就“哭笑不得”了。
荆先生最近的最近妻子为他诞下了一对龙凤胎,这可把荆先生乐坏了,连忙通知家里的所有亲戚,弟弟的一句“快给孩子起个名”却把荆先生难住了。
因为荆这个姓氏本来就不多见,当初他的爸爸给他起的名字,因为没用心,导致荆先生后来上学一直被同学笑,所以荆先生决定给俩孩子起个文雅的名字。
荆先生回家翻了一夜的词典,绞尽脑汁,给儿子起了个“礼”字,给女儿起了个“懋”字,谐音“礼貌”,希望两个孩子能够成为谦逊有礼的孩子。
但是到了孩子上学的时候,荆先生问孩子老师有没有经常问问题,孩子却说没有。荆先生气急败坏地去找老师理论,听完老师的话,荆先生更加不淡定了。
老师说,每次叫“荆礼”,总觉得自己是个助理,而且全班同学会莫名其妙地突然敬礼,这让老师很苦恼;至于荆懋,这个“懋”字真的太少见了!个别老师都不知道这个字的念法,很难叫出口,自然不会提问了!
听完荆先生的经历,很多网友都认同,给孩子起名确实是个学问。
给孩子取名应该避开哪些“坑”呢?
1. 难字、繁体字、生僻字
很多家长为了追求文雅,会给自己的孩子起看起来比较难的字,或者是一些生僻字,这样显得比较特别。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可真的就是输在了“起跑线”啊!假设写个卷子,别家孩子已经开始答卷了,自家孩子还在勤勤恳恳地写名字,这不是耽误时间嘛!
再者,有的老师对于生僻字或是繁体字的认知没有那么全面,所以肯定不会提问的。
2. 跟风网络
前段时间有关名字的调查,“涵”、“萱”、“梓”等成了热门名字的必备,导致一个班出现了好几个“梓萱”、“梓涵”,不止老师头打,孩子也很迷茫,这到底叫的谁啊!
其实,给孩子起名字,还是简单一些为好,只要寓意是好的,也不必要追求太多的复杂或是流行,万一孩子以后也不一定喜欢呢!
今日互动话题:你给孩子起名的时候经历了哪些趣事?你是如何给孩子取名的?欢迎下方留言交流。
————————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荆,形声字,读作jīng。荆字的甲骨文字形尚未发现,最早的字形为金文,象形字,一根枝条分出的两根带刺的枝条,指一种在山野丛生的带刺小灌木。荆的异体字有荊。
一、字形演变
荆字由简到繁而演变。最初为象形字,形似一枝生两个带刺的杈,当是棘的初文。
荆字的演变(《国学大师》网络版)
这一字形出现在西周早期“鼒[zī]簋”上。其铭文曰:“鼒从王伐荆,孚,用乍(作)饙[fén]簋。”记载的是第三代周王昭王伐楚时,一个叫鼒的人跟随周王讨伐荆(楚)国,用缴获的青铜制作了“鐼簋”以作纪念。
鼒簋(网络图片)
鼒簋金文拓片
周昭王时期,荆字从一枝生两个带刺的杈的象形独体字开始繁化,成为左右结构,左为井字,右为象形的带刺枝条,但枝条上的刺简化为似刀字加两个点,可写作刱,读作chuàng,同创,指用带刺的荆条抽打造成的创伤。刱是刑的初文。刑的本义就是用荆条抽打犯人或者奴隶,以示惩罚,这就是刑罚的来历。
妾簋(金文拓片)
这一字形出现在周昭王时期的“{言妾}[qiè]簋”(又称{工隹}[hóng]簋)上:“唯九月,{工隹}(同鸿)叔从王员征荆楚,才(在)成周,{言妾}乍(作)宝簋。”记载了鸿叔在当年九月跟随周昭王征伐楚国之后,在成周洛阳制作簋以作纪念。
而同时期的“过伯簋”:“过白(伯)从王伐反刱(荆),孚金,用乍(作)宗室宝(尊)彝。”记载的是周昭王伐楚时,过国君主跟随昭王伐楚后制作簋以作纪念。
周共王元年的“师虎簋”中,荆的字形与周昭王时期的基本相同。
但,周共王时期的“墙盘”中,荆的字形稍微简化,刅[chuāng]字的两点消失,变成了刀,可看作是㓝的金文字形,后演变为刑。
周懿王时期的“埶[shì]驭簋”中的荆字,又使用了周昭王时期金文字形。
这个井字当是带刺的荆条抽打在人身上留下纵横交错的印记,形如“井”字。这种刑法,与今天新加坡的鞭刑类似。由于这种带刺的植物成为抽打罪犯或者奴隶的工具,因此,刱字成为刑字的初文。
由于刑字后来成为专指行为人因违法而受到国家机关强制处分,因此另在刑字上加草字头来表示这种带刺的灌木,写作荆或荊,后规范为荆。
二、引申义
从甲骨文字形看,荆是一种带刺的枝条。
1.泛指带刺的小灌木。唐·刘湾《虹县严孝子墓》:前有松柏林,荆蓁结朦胧。如,披荆斩棘,荆草,荆榛(同荆蓁)。
2.泛指丛生且柔软的枝条。或许,当时人们把枝条上的刺去掉之后编筐篓等生产生活用品。于是,各地的人就把一些丛生且柔软的枝条统称为荆。如,荆门(荆条做的门),拙荆(女子用荆条用钗,因此丈夫对外人谦称妻子为拙荆),山荆(同拙荆)。
3.人们把带刺的枝条用来行刑,引申为刑杖。《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如,负荆请罪。
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网络图片)
4.西周、春秋时楚国也称荆。《诗经·小雅·采芑[qí]》:蠢尔蛮荆,大邦为仇(你这愚蠢不开化的荆蛮人,胆敢跟我泱泱大国作对头)。如,荆楚,楚荆。
三、荆与楚辨析
荆与楚经常连用,写作荆楚或者楚荆。各类字典对荆和楚的解释大同小异,认为荆就是楚,楚就是荆。但从荆字和楚字最早的字形可以看出,这两个字是完全不同的,就是说荆和楚的本义是不同的。
1.荆的最早的金文字形是西周第三代王周昭王时期的“鼒簋”,字形就是一根枝条分出的两根带刺的枝条,指一种带刺的植物。
同时期的金文繁化,在带刺的枝条基础上增加了“井”字,表示这种带刺的枝条已经成为一种刑具。为了区别刑具与荆条,另在刑字上增加草字头,写作荆。从此,荆字开始定型,经过小篆、隶书到楷书。
2.楚字,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大致有两种:(1)两个或三个木,中间一个口,口下一个止;(2)两个木,中间一串长点,点下一个止。人穿行树林留下一串脚印,会意明显。
楚字演变(《国学大师》网络版
西周伊始的金文楚字,模仿甲骨文字形。随着时间的流逝,后来做青铜器的人并不理解楚字的本义,于是把作为足迹的口字和止连写在一起,写作上下结构,上为林,下为足,即䠂。
经过小篆、隶书到楷书,逐渐演变成为楚字。
《说文解字》:“楚,一名荆也。”这个解释不正确。
楚与荆虽然不是同义字,但并非没有关系。从楚字的引申义看,楚字甲骨文中的林字,或指带刺的丛林。人穿过丛林时,身体会被丛林中带刺的枝条剌伤,非常疼痛。这就是痛楚的来历。人们知道穿过带刺的丛林会刺伤身体,因此就怕去,发憷。
四、荆姓的来源
荆,本指生长在今荆山上的一种带刺的灌木,因此这座山就被叫做荆山。我国被称为九州,其中一州就是荆州。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至少在西周之前,荆已经存在,他们以荆为氏族的族徽,后来发展成为以荆为氏的族群。
据文献记载,荆姓来源有:
1.源于芈姓。(1)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今湖北荆州),国号为荆,君主称为荆君。在楚成王继位改荆为楚以后,以前历代荆君的庶出子孙者,即有以原国号为氏的,称荆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荆氏正宗。(2)芈姓之后原有以国为姓的楚氏,其中有一支楚氏族人居于秦国。后因避秦庄襄王嬴子楚的名讳,改以原国名“荆”为姓氏,称荆氏,世代相传至今。以上荆氏皆尊奉楚君熊绎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荆氏合谱。
2.源于姜姓。春秋时,齐桓公之子姜无亏的儿子公孙庆克,其子庆封。齐庄公时,庆封独掌朝政。其后庆封将政事交儿子庆舍处理,自己荒淫无度,引起齐国君臣不满。后庆封逃至吴国,其后裔有改音近字荆为氏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刺秦王的荆柯。这支姜姓荆氏尊奉公孙庆克为得姓始祖。
3.源于祁姓。汉高祖刘邦家族源自帝尧的后裔刘累。刘邦的从兄刘贾跟随刘邦破秦击楚,特别是在围歼项羽大军的“垓下之战”中,他带领先头部队挺进淮北,为建立西汉王朝立了大功,被刘邦封为荆王。荆王刘贾的子孙,有以先祖的封号为氏的,称荆氏。
现如今,荆姓人口约25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291位。
诗曰:
荆指带刺细枝条,
曾作刑具编筐料。
负荆请罪将相和,
披荆斩棘立功劳。
参考文献:
1.《辞源》,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现代汉字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三版。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
6.《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编,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7.《说文解字》(最新整理全注全译本),孙永清编著,中国书店,2011年版。
8.《字源》,李学勤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9.《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
10.《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版。
11.《实用甲骨文字典》,陈年福编著,四川辞书出版社,2019年版。
12.《国学大师》(网络版)。
13.《新华字典》(网络版)。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