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1362年是哪个朝代(1362年)

发布时间:2024-06-13 23:09:27作者:舍我其谁来源:网络

1362年是哪个朝代(1362年)

本文目录一览:

对朱元璋而言,1362年无疑是令人心烦的一年

对朱元璋而言,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无疑是令人心烦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他不仅被东西频发的叛乱所困扰,还被张士诚和陈友谅不时发动的进攻所擎制。内忧外患让他疲于应对,因而在开疆拓土上未能取得什么成果。

二月初七日,叛乱首先在东线爆发。金华苗军元帅蒋英、刘震、李福叛乱,杀害镇守金华的参政胡大海、郎中王恺、总管高子玉,举金华而叛。

金华全城被叛军占据,整个浙东中书分省无疑都受到震动。金华城中,躲过一劫的典史李斌知道情况紧急,于是“怀省印,缒城走严州,告变于朱文忠(即李文忠)”。李文忠听说金华叛乱,立即派遣元帅何世明、掾史郭彦仁等率军讨伐金华。何世明兵至兰溪,蒋英知道自己不是对手,于是驱掠城中子女向西投降了张士诚,何世明得以顺利进入金华。此时,还在城中的张斌、吴德珍再次至何世明马前请降。何世明知道王恺死于吴德珍之手,想要杀了他,张斌力劝何世明说:“杀一得珍则降者皆惧,后人不复来降矣!”吴德珍才捡回一条命,金华之乱被平定了下来,胡大海的养子胡德济也终于得以为养父奔丧,朱元璋称帝后大封功臣时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以示纪念。

胡大海被杀,金华不能无人镇守,于是朱元璋命左司郎中杨元杲前往金华总理军储,李文忠也亲自前往金华安抚军民。当李文忠进入金华时,“父老遮道诉曰:‘士民不幸遭叛寇屠戮,日夜望王师以解倒悬,今将军至,吾属无患矣!’”在李文忠的亲自主持下,金华地区终于又安定下来,朱元璋改浙东中书分省为浙东等处行中书省,升同佥李文忠为浙东行省左丞。金华之乱让朱元璋失去了包括胡大海在内的一批重要将领,也造成了整个金华地区的骚动,但好在没有让金华落入敌手。李文忠以大军压境,金华很容易地就收复了。

然而金华的叛乱只是开始。随着蒋英于金华叛乱,他此前联络过的处州苗军元帅李祐之、贺仁得等也于二月十一日杀掉院判耿再成、都事孙炎、知府王道同及朱文刚等跟随作乱,据守处州城。李文忠才处理了金华叛乱,又遇上处州出事,只得再派出元帅王祐等率军屯于缙云山以图恢复。三月初一日,朱元璋得知了处州叛乱的消息,丝毫不敢掉以轻心,立即派出平章邵荣率军前去讨伐。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邵荣还没抵达处州,张士诚就已经找上门来。三月初七日,张士诚乘蒋英叛乱之机,派遣其弟张士信率军一万余人包围了诸全。诸全守将谢再兴与张士诚军鏖战二十九日未能分出胜负,于是只能向浙东方面此时的最高负责人——浙东行省左丞李文忠求援。

李文忠此时还在处理金华叛乱的善后,同时又要派兵前往处州,手上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调动的兵力了。但诸全方面又不能不援救,李文忠只能又派出同佥胡德济前去援救诸全。胡德济的援军无异于杯水车薪,谢再兴果然很快就“复以援兵少而敌众,请益兵1”,即请求增加援兵。面对谢再兴的增兵请求,李文忠面临的却是“是时,金华叛寇初定而严州逼近敌境,处州又为叛苗所1”的局面,他已经拿不出更多的军队了。

李文忠与都事史炳讨论后认为,虽然已经无法派出更多援军,但邵荣率大军前往处州所造成的声势却可以利用。于是,李文忠等便开始扬言:“右丞徐达、平章邵荣领大军至严州,克日进击。”1并使间谍将之揭榜张贴于义乌古朴岭上。这一消息真假掺杂,张士信手下的士兵看见,果然发生动摇;加之张士信生活骄侈,不能约束士卒,于是士兵们开始计划乘夜撤退。胡德济掌握了这一情报,和谢再兴秘密商定,乘夜由谢再兴开城出击,自己也“鼓噪从之”,形成内外夹击的声势。张士信被击败,“寇兵乱走,自相蹂践及溺死者甚众”。

诸全之围方解,邵荣正待对处州用兵,西线又燃起了烽火,朱元璋用心甚多的洪都被叛军攻陷了。三月十七日,在康泰的策动下,祝宗于江西举兵叛乱,攻陷了洪都府。祝宗、康泰当初跟随胡廷瑞归降朱元璋时,本就和胡廷瑞不是一条心;他们虽然被迫归降,但仍旧不时对胡廷瑞抱怨,胡廷瑞也只能不断开解二人。由于此时朱元璋身在洪都,两人未能立即反叛。

朱元璋返回应天后,胡廷瑞对祝宗、康泰二人越来越不放心,于是向朱元璋暗示性地陈述了两人的叛意,朱元璋立即派遣使者至洪都,让两人率军前往湖广听徐达调遣。这显然是要解除两人的兵权,让他们身处徐达麾下大军之中,从而动弹不得。两人率军乘船行至女儿港,终于决定横下一条心,举兵叛乱。他们劫掠了一艘运布的商船,“掠其布为旗号,反兵劫洪都”。他们在当天日暮时分就抵达洪都城下并立即展开攻城,很快攻破了新城门。此时邓愈正在洪都城中原来的廉访司中居住,听闻叛军已经进城,在数十名骑兵的保护下仓促出走;他们一路上且战且走,几十名骑兵多数遇难,邓愈连续换了三匹马,最后用其养子的马才得以从抚州门逃脱,奔回应天向朱元璋报告了洪都失陷的消息。洪都城中的都事万思诚、知府叶琛全部死难。

三月二十五日,朱元璋听完邓愈的汇报,立即命身在汉阳的徐达回师讨伐洪都叛军。至此,南面的处州和西面的洪都均陷入叛乱之中,朱元璋又同时陷入了两场战事。

三月二十七日,邵荣终于抵达处州,他没有犹豫,立即命院判张斌等人对处州四门同时展开进攻。四月,邵荣与手下元帅王祐、胡深等人放火烧毁处州东北门,终于攻州。李祐之自杀,贺仁得逃往缙云山,但被当地百姓擒获并送往应天,后被朱元璋诛杀。邵荣平定了处州叛乱,留下王祐镇守后班师返回了应天。

同月,徐达也以绝对优势夺回了洪都,祝宗逃往新淦投奔邓志明,最终被邓志明所杀。康泰在逃往广信途中,被追兵抓获送往应天;但与贺仁得的待遇不同,因为康泰是胡廷美的外甥,所以朱元璋宽恕了他。洪都在朱元璋刚刚离开不久就爆发如此严重的叛乱,让朱元璋意识到必须派遣得力将领镇守洪都。于是,在徐达夺回洪都后,朱元璋命大都督朱文正协同元帅赵德胜、参政邓愈等人共同镇守洪都。朱文正在洪都“增浚城池,严为守备1”,为后来抵抗陈友谅的围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内部频发叛乱,敌对势力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张士诚反扑诸全就是先例。五月,福建元军趁机攻打建昌,身在处州的张斌、王德明立即前去策应建昌,他们先攻克金溪,然后进取韩婆关,与福建都镇抚赵珍交战;虽然王德明于此战死,但濠州红巾军还是顺利进至建昌城下,解除了元军对建昌的进攻。

到了六月前后,陈友谅也发动了对安庆的又一次进攻。安庆守将院判赵伯中和元帅陈八弃城而逃,知府谭若李见主将逃跑,也跟随逃离安庆,汉军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就再度占领了安庆。但汉军此时已经失去了洪都,因此也不能稳固控制安庆,不久主动退走。谭若李于是召集幕僚入城安民,希望能够有所弥补。对于赵伯中、陈八、谭若李等人不战而失安庆,朱元璋大怒,认为“主将不能固守,城陷远遁避之。知府不能远走,寇退乃能入城安民。将伯仲(中)等照失陷城池诛之”。

常遇春此时劝说:“伯仲等系渡江旧人,姑用赦之。”朱元璋则说:“不依军法,无以戒后。”于是“俱令绞死,暴于道以示众2”。刘辰在《国初事迹》中记载,朱元璋给予失守将领们的妻子各一条弓弦,令他们自缢而死。朱元璋对于失守安庆的将领,无论是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七月失守安庆的余元帅,还是本年失守安庆的赵伯中等人,都是杀掉以正军法,一方面有严肃军纪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安庆极端重要的地理位置;对于将领不能固守这里,朱元璋是非常愤怒以至于不能容忍的。八月,陈友谅进一步趁机攻陷了吉安。而安庆最终在九月被徐达重新控制,并被修缮了城池。

十月,本年规模最大的一次叛乱在池州爆发。根据刘崧《槎翁文集·孙先生传》的记载,池州元帅“罗友贤复据贵池、东流、太平、石埭、祁门、黟县、余干、乐平诸县以叛,屡招之不下”。因为邵荣已经于此前八月因为一场奇怪的“谋反”案而被杀,为了平定这场叛乱,朱元璋不得不派常遇春率应天主力前去平叛。常遇春于十一月攻占罗家山寨、高家山寨和麻城,但直到次年正月才占领罗友贤的根据地神山寨,擒杀罗友贤,彻底平定了此次叛乱。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就在频繁的内忧外患中度过了。不过比起这些军事行动,当年最具轰动性的事件仍旧是朱元璋清洗军中二号人物邵荣的所谓“谋反案”,这起案件对朱元璋最终建立起自己的绝对权威非常重要。

本文摘自《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

对朱元璋而言,1362年无疑是令人心烦的一年

对朱元璋而言,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无疑是令人心烦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他不仅被东西频发的叛乱所困扰,还被张士诚和陈友谅不时发动的进攻所擎制。内忧外患让他疲于应对,因而在开疆拓土上未能取得什么成果。

二月初七日,叛乱首先在东线爆发。金华苗军元帅蒋英、刘震、李福叛乱,杀害镇守金华的参政胡大海、郎中王恺、总管高子玉,举金华而叛。

金华全城被叛军占据,整个浙东中书分省无疑都受到震动。金华城中,躲过一劫的典史李斌知道情况紧急,于是“怀省印,缒城走严州,告变于朱文忠(即李文忠)”。李文忠听说金华叛乱,立即派遣元帅何世明、掾史郭彦仁等率军讨伐金华。何世明兵至兰溪,蒋英知道自己不是对手,于是驱掠城中子女向西投降了张士诚,何世明得以顺利进入金华。此时,还在城中的张斌、吴德珍再次至何世明马前请降。何世明知道王恺死于吴德珍之手,想要杀了他,张斌力劝何世明说:“杀一得珍则降者皆惧,后人不复来降矣!”吴德珍才捡回一条命,金华之乱被平定了下来,胡大海的养子胡德济也终于得以为养父奔丧,朱元璋称帝后大封功臣时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以示纪念。

胡大海被杀,金华不能无人镇守,于是朱元璋命左司郎中杨元杲前往金华总理军储,李文忠也亲自前往金华安抚军民。当李文忠进入金华时,“父老遮道诉曰:‘士民不幸遭叛寇屠戮,日夜望王师以解倒悬,今将军至,吾属无患矣!’”在李文忠的亲自主持下,金华地区终于又安定下来,朱元璋改浙东中书分省为浙东等处行中书省,升同佥李文忠为浙东行省左丞。金华之乱让朱元璋失去了包括胡大海在内的一批重要将领,也造成了整个金华地区的骚动,但好在没有让金华落入敌手。李文忠以大军压境,金华很容易地就收复了。

然而金华的叛乱只是开始。随着蒋英于金华叛乱,他此前联络过的处州苗军元帅李祐之、贺仁得等也于二月十一日杀掉院判耿再成、都事孙炎、知府王道同及朱文刚等跟随作乱,据守处州城。李文忠才处理了金华叛乱,又遇上处州出事,只得再派出元帅王祐等率军屯于缙云山以图恢复。三月初一日,朱元璋得知了处州叛乱的消息,丝毫不敢掉以轻心,立即派出平章邵荣率军前去讨伐。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邵荣还没抵达处州,张士诚就已经找上门来。三月初七日,张士诚乘蒋英叛乱之机,派遣其弟张士信率军一万余人包围了诸全。诸全守将谢再兴与张士诚军鏖战二十九日未能分出胜负,于是只能向浙东方面此时的最高负责人——浙东行省左丞李文忠求援。

李文忠此时还在处理金华叛乱的善后,同时又要派兵前往处州,手上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调动的兵力了。但诸全方面又不能不援救,李文忠只能又派出同佥胡德济前去援救诸全。胡德济的援军无异于杯水车薪,谢再兴果然很快就“复以援兵少而敌众,请益兵1”,即请求增加援兵。面对谢再兴的增兵请求,李文忠面临的却是“是时,金华叛寇初定而严州逼近敌境,处州又为叛苗所1”的局面,他已经拿不出更多的军队了。

李文忠与都事史炳讨论后认为,虽然已经无法派出更多援军,但邵荣率大军前往处州所造成的声势却可以利用。于是,李文忠等便开始扬言:“右丞徐达、平章邵荣领大军至严州,克日进击。”1并使间谍将之揭榜张贴于义乌古朴岭上。这一消息真假掺杂,张士信手下的士兵看见,果然发生动摇;加之张士信生活骄侈,不能约束士卒,于是士兵们开始计划乘夜撤退。胡德济掌握了这一情报,和谢再兴秘密商定,乘夜由谢再兴开城出击,自己也“鼓噪从之”,形成内外夹击的声势。张士信被击败,“寇兵乱走,自相蹂践及溺死者甚众”。

诸全之围方解,邵荣正待对处州用兵,西线又燃起了烽火,朱元璋用心甚多的洪都被叛军攻陷了。三月十七日,在康泰的策动下,祝宗于江西举兵叛乱,攻陷了洪都府。祝宗、康泰当初跟随胡廷瑞归降朱元璋时,本就和胡廷瑞不是一条心;他们虽然被迫归降,但仍旧不时对胡廷瑞抱怨,胡廷瑞也只能不断开解二人。由于此时朱元璋身在洪都,两人未能立即反叛。

朱元璋返回应天后,胡廷瑞对祝宗、康泰二人越来越不放心,于是向朱元璋暗示性地陈述了两人的叛意,朱元璋立即派遣使者至洪都,让两人率军前往湖广听徐达调遣。这显然是要解除两人的兵权,让他们身处徐达麾下大军之中,从而动弹不得。两人率军乘船行至女儿港,终于决定横下一条心,举兵叛乱。他们劫掠了一艘运布的商船,“掠其布为旗号,反兵劫洪都”。他们在当天日暮时分就抵达洪都城下并立即展开攻城,很快攻破了新城门。此时邓愈正在洪都城中原来的廉访司中居住,听闻叛军已经进城,在数十名骑兵的保护下仓促出走;他们一路上且战且走,几十名骑兵多数遇难,邓愈连续换了三匹马,最后用其养子的马才得以从抚州门逃脱,奔回应天向朱元璋报告了洪都失陷的消息。洪都城中的都事万思诚、知府叶琛全部死难。

三月二十五日,朱元璋听完邓愈的汇报,立即命身在汉阳的徐达回师讨伐洪都叛军。至此,南面的处州和西面的洪都均陷入叛乱之中,朱元璋又同时陷入了两场战事。

三月二十七日,邵荣终于抵达处州,他没有犹豫,立即命院判张斌等人对处州四门同时展开进攻。四月,邵荣与手下元帅王祐、胡深等人放火烧毁处州东北门,终于攻州。李祐之自杀,贺仁得逃往缙云山,但被当地百姓擒获并送往应天,后被朱元璋诛杀。邵荣平定了处州叛乱,留下王祐镇守后班师返回了应天。

同月,徐达也以绝对优势夺回了洪都,祝宗逃往新淦投奔邓志明,最终被邓志明所杀。康泰在逃往广信途中,被追兵抓获送往应天;但与贺仁得的待遇不同,因为康泰是胡廷美的外甥,所以朱元璋宽恕了他。洪都在朱元璋刚刚离开不久就爆发如此严重的叛乱,让朱元璋意识到必须派遣得力将领镇守洪都。于是,在徐达夺回洪都后,朱元璋命大都督朱文正协同元帅赵德胜、参政邓愈等人共同镇守洪都。朱文正在洪都“增浚城池,严为守备1”,为后来抵抗陈友谅的围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内部频发叛乱,敌对势力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张士诚反扑诸全就是先例。五月,福建元军趁机攻打建昌,身在处州的张斌、王德明立即前去策应建昌,他们先攻克金溪,然后进取韩婆关,与福建都镇抚赵珍交战;虽然王德明于此战死,但濠州红巾军还是顺利进至建昌城下,解除了元军对建昌的进攻。

到了六月前后,陈友谅也发动了对安庆的又一次进攻。安庆守将院判赵伯中和元帅陈八弃城而逃,知府谭若李见主将逃跑,也跟随逃离安庆,汉军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就再度占领了安庆。但汉军此时已经失去了洪都,因此也不能稳固控制安庆,不久主动退走。谭若李于是召集幕僚入城安民,希望能够有所弥补。对于赵伯中、陈八、谭若李等人不战而失安庆,朱元璋大怒,认为“主将不能固守,城陷远遁避之。知府不能远走,寇退乃能入城安民。将伯仲(中)等照失陷城池诛之”。

常遇春此时劝说:“伯仲等系渡江旧人,姑用赦之。”朱元璋则说:“不依军法,无以戒后。”于是“俱令绞死,暴于道以示众2”。刘辰在《国初事迹》中记载,朱元璋给予失守将领们的妻子各一条弓弦,令他们自缢而死。朱元璋对于失守安庆的将领,无论是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七月失守安庆的余元帅,还是本年失守安庆的赵伯中等人,都是杀掉以正军法,一方面有严肃军纪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安庆极端重要的地理位置;对于将领不能固守这里,朱元璋是非常愤怒以至于不能容忍的。八月,陈友谅进一步趁机攻陷了吉安。而安庆最终在九月被徐达重新控制,并被修缮了城池。

十月,本年规模最大的一次叛乱在池州爆发。根据刘崧《槎翁文集·孙先生传》的记载,池州元帅“罗友贤复据贵池、东流、太平、石埭、祁门、黟县、余干、乐平诸县以叛,屡招之不下”。因为邵荣已经于此前八月因为一场奇怪的“谋反”案而被杀,为了平定这场叛乱,朱元璋不得不派常遇春率应天主力前去平叛。常遇春于十一月攻占罗家山寨、高家山寨和麻城,但直到次年正月才占领罗友贤的根据地神山寨,擒杀罗友贤,彻底平定了此次叛乱。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就在频繁的内忧外患中度过了。不过比起这些军事行动,当年最具轰动性的事件仍旧是朱元璋清洗军中二号人物邵荣的所谓“谋反案”,这起案件对朱元璋最终建立起自己的绝对权威非常重要。

本文摘自《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

对朱元璋而言,1362年无疑是令人心烦的一年

对朱元璋而言,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无疑是令人心烦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他不仅被东西频发的叛乱所困扰,还被张士诚和陈友谅不时发动的进攻所擎制。内忧外患让他疲于应对,因而在开疆拓土上未能取得什么成果。

二月初七日,叛乱首先在东线爆发。金华苗军元帅蒋英、刘震、李福叛乱,杀害镇守金华的参政胡大海、郎中王恺、总管高子玉,举金华而叛。

金华全城被叛军占据,整个浙东中书分省无疑都受到震动。金华城中,躲过一劫的典史李斌知道情况紧急,于是“怀省印,缒城走严州,告变于朱文忠(即李文忠)”。李文忠听说金华叛乱,立即派遣元帅何世明、掾史郭彦仁等率军讨伐金华。何世明兵至兰溪,蒋英知道自己不是对手,于是驱掠城中子女向西投降了张士诚,何世明得以顺利进入金华。此时,还在城中的张斌、吴德珍再次至何世明马前请降。何世明知道王恺死于吴德珍之手,想要杀了他,张斌力劝何世明说:“杀一得珍则降者皆惧,后人不复来降矣!”吴德珍才捡回一条命,金华之乱被平定了下来,胡大海的养子胡德济也终于得以为养父奔丧,朱元璋称帝后大封功臣时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以示纪念。

胡大海被杀,金华不能无人镇守,于是朱元璋命左司郎中杨元杲前往金华总理军储,李文忠也亲自前往金华安抚军民。当李文忠进入金华时,“父老遮道诉曰:‘士民不幸遭叛寇屠戮,日夜望王师以解倒悬,今将军至,吾属无患矣!’”在李文忠的亲自主持下,金华地区终于又安定下来,朱元璋改浙东中书分省为浙东等处行中书省,升同佥李文忠为浙东行省左丞。金华之乱让朱元璋失去了包括胡大海在内的一批重要将领,也造成了整个金华地区的骚动,但好在没有让金华落入敌手。李文忠以大军压境,金华很容易地就收复了。

然而金华的叛乱只是开始。随着蒋英于金华叛乱,他此前联络过的处州苗军元帅李祐之、贺仁得等也于二月十一日杀掉院判耿再成、都事孙炎、知府王道同及朱文刚等跟随作乱,据守处州城。李文忠才处理了金华叛乱,又遇上处州出事,只得再派出元帅王祐等率军屯于缙云山以图恢复。三月初一日,朱元璋得知了处州叛乱的消息,丝毫不敢掉以轻心,立即派出平章邵荣率军前去讨伐。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邵荣还没抵达处州,张士诚就已经找上门来。三月初七日,张士诚乘蒋英叛乱之机,派遣其弟张士信率军一万余人包围了诸全。诸全守将谢再兴与张士诚军鏖战二十九日未能分出胜负,于是只能向浙东方面此时的最高负责人——浙东行省左丞李文忠求援。

李文忠此时还在处理金华叛乱的善后,同时又要派兵前往处州,手上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调动的兵力了。但诸全方面又不能不援救,李文忠只能又派出同佥胡德济前去援救诸全。胡德济的援军无异于杯水车薪,谢再兴果然很快就“复以援兵少而敌众,请益兵1”,即请求增加援兵。面对谢再兴的增兵请求,李文忠面临的却是“是时,金华叛寇初定而严州逼近敌境,处州又为叛苗所1”的局面,他已经拿不出更多的军队了。

李文忠与都事史炳讨论后认为,虽然已经无法派出更多援军,但邵荣率大军前往处州所造成的声势却可以利用。于是,李文忠等便开始扬言:“右丞徐达、平章邵荣领大军至严州,克日进击。”1并使间谍将之揭榜张贴于义乌古朴岭上。这一消息真假掺杂,张士信手下的士兵看见,果然发生动摇;加之张士信生活骄侈,不能约束士卒,于是士兵们开始计划乘夜撤退。胡德济掌握了这一情报,和谢再兴秘密商定,乘夜由谢再兴开城出击,自己也“鼓噪从之”,形成内外夹击的声势。张士信被击败,“寇兵乱走,自相蹂践及溺死者甚众”。

诸全之围方解,邵荣正待对处州用兵,西线又燃起了烽火,朱元璋用心甚多的洪都被叛军攻陷了。三月十七日,在康泰的策动下,祝宗于江西举兵叛乱,攻陷了洪都府。祝宗、康泰当初跟随胡廷瑞归降朱元璋时,本就和胡廷瑞不是一条心;他们虽然被迫归降,但仍旧不时对胡廷瑞抱怨,胡廷瑞也只能不断开解二人。由于此时朱元璋身在洪都,两人未能立即反叛。

朱元璋返回应天后,胡廷瑞对祝宗、康泰二人越来越不放心,于是向朱元璋暗示性地陈述了两人的叛意,朱元璋立即派遣使者至洪都,让两人率军前往湖广听徐达调遣。这显然是要解除两人的兵权,让他们身处徐达麾下大军之中,从而动弹不得。两人率军乘船行至女儿港,终于决定横下一条心,举兵叛乱。他们劫掠了一艘运布的商船,“掠其布为旗号,反兵劫洪都”。他们在当天日暮时分就抵达洪都城下并立即展开攻城,很快攻破了新城门。此时邓愈正在洪都城中原来的廉访司中居住,听闻叛军已经进城,在数十名骑兵的保护下仓促出走;他们一路上且战且走,几十名骑兵多数遇难,邓愈连续换了三匹马,最后用其养子的马才得以从抚州门逃脱,奔回应天向朱元璋报告了洪都失陷的消息。洪都城中的都事万思诚、知府叶琛全部死难。

三月二十五日,朱元璋听完邓愈的汇报,立即命身在汉阳的徐达回师讨伐洪都叛军。至此,南面的处州和西面的洪都均陷入叛乱之中,朱元璋又同时陷入了两场战事。

三月二十七日,邵荣终于抵达处州,他没有犹豫,立即命院判张斌等人对处州四门同时展开进攻。四月,邵荣与手下元帅王祐、胡深等人放火烧毁处州东北门,终于攻州。李祐之自杀,贺仁得逃往缙云山,但被当地百姓擒获并送往应天,后被朱元璋诛杀。邵荣平定了处州叛乱,留下王祐镇守后班师返回了应天。

同月,徐达也以绝对优势夺回了洪都,祝宗逃往新淦投奔邓志明,最终被邓志明所杀。康泰在逃往广信途中,被追兵抓获送往应天;但与贺仁得的待遇不同,因为康泰是胡廷美的外甥,所以朱元璋宽恕了他。洪都在朱元璋刚刚离开不久就爆发如此严重的叛乱,让朱元璋意识到必须派遣得力将领镇守洪都。于是,在徐达夺回洪都后,朱元璋命大都督朱文正协同元帅赵德胜、参政邓愈等人共同镇守洪都。朱文正在洪都“增浚城池,严为守备1”,为后来抵抗陈友谅的围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内部频发叛乱,敌对势力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张士诚反扑诸全就是先例。五月,福建元军趁机攻打建昌,身在处州的张斌、王德明立即前去策应建昌,他们先攻克金溪,然后进取韩婆关,与福建都镇抚赵珍交战;虽然王德明于此战死,但濠州红巾军还是顺利进至建昌城下,解除了元军对建昌的进攻。

到了六月前后,陈友谅也发动了对安庆的又一次进攻。安庆守将院判赵伯中和元帅陈八弃城而逃,知府谭若李见主将逃跑,也跟随逃离安庆,汉军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就再度占领了安庆。但汉军此时已经失去了洪都,因此也不能稳固控制安庆,不久主动退走。谭若李于是召集幕僚入城安民,希望能够有所弥补。对于赵伯中、陈八、谭若李等人不战而失安庆,朱元璋大怒,认为“主将不能固守,城陷远遁避之。知府不能远走,寇退乃能入城安民。将伯仲(中)等照失陷城池诛之”。

常遇春此时劝说:“伯仲等系渡江旧人,姑用赦之。”朱元璋则说:“不依军法,无以戒后。”于是“俱令绞死,暴于道以示众2”。刘辰在《国初事迹》中记载,朱元璋给予失守将领们的妻子各一条弓弦,令他们自缢而死。朱元璋对于失守安庆的将领,无论是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七月失守安庆的余元帅,还是本年失守安庆的赵伯中等人,都是杀掉以正军法,一方面有严肃军纪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安庆极端重要的地理位置;对于将领不能固守这里,朱元璋是非常愤怒以至于不能容忍的。八月,陈友谅进一步趁机攻陷了吉安。而安庆最终在九月被徐达重新控制,并被修缮了城池。

十月,本年规模最大的一次叛乱在池州爆发。根据刘崧《槎翁文集·孙先生传》的记载,池州元帅“罗友贤复据贵池、东流、太平、石埭、祁门、黟县、余干、乐平诸县以叛,屡招之不下”。因为邵荣已经于此前八月因为一场奇怪的“谋反”案而被杀,为了平定这场叛乱,朱元璋不得不派常遇春率应天主力前去平叛。常遇春于十一月攻占罗家山寨、高家山寨和麻城,但直到次年正月才占领罗友贤的根据地神山寨,擒杀罗友贤,彻底平定了此次叛乱。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就在频繁的内忧外患中度过了。不过比起这些军事行动,当年最具轰动性的事件仍旧是朱元璋清洗军中二号人物邵荣的所谓“谋反案”,这起案件对朱元璋最终建立起自己的绝对权威非常重要。

本文摘自《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