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今年二月二龙抬头是几月几号>>
新华社天津3月12日电 3月14日,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天文专家表示,这一说法与古代天文学有关,“龙抬头”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角宿(象征“龙角”)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
2021年龙抬头日期时间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中国古代为了认识星辰、观测天象和判断季节,把天球赤道和黄道一带(即月球和太阳视运动的天区部分)的若干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组,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每七宿组成一象,共分四象,也就是: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东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角宿象征龙角,亢宿象征龙颈,氐宿象征龙胸,房宿象征龙腹,心宿象征龙心,尾宿、箕宿象征龙尾。和国际通用的星座对应来看,“苍龙七宿”分布在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和人马座。其中,角宿和亢宿在室女座,氐宿在天秤座,房宿、心宿、尾宿在天蝎座,箕宿在人马座。
“在冬季,‘苍龙七宿’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每到农历二月初以后,黄昏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仍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有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赵之珩说。
二月二这天,如何在夜空找到“龙抬头”?赵之珩说,当日21时以后,角宿上的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的两只犄角)从东方的地平线上浮出。其中,角宿一是明亮的一等星,放射着蓝白色光芒,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升越高。
赵之珩表示,二月二之后,随着一天天过去,“苍龙七宿”升起的时间会越来越早,天黑后露出地面的部分也会越来越多。
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土壤解冻,春风化雨,大地返青,全国的春耕生产由南向北渐次展开,因此,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这一天,非常重要的一项习俗活动是理发,亦称“剃龙头”,有鸿运当头之意。(记者 周润健)
来源:新华网
中新网河南新闻3月11日电 (记者 韩章云)“二月二,龙抬头。”3月11日是中国农历二月初二,人们祭龙祈福、理发“剃龙头”,以多种多样的活动庆祝这一天。那么历史上的“二月二”是什么样的?古人怎样仪式感满满地过“二月二”?记者就此采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波。
图为河南许昌灵井镇村民制作舞龙道具。(资料图) 韩章云 摄
“二月二”由来已久
杨波向记者表示,一般认为,“二月二,龙抬头”的传统节日礼俗,实际上与天时、物候、季节的周期性转换密不可分,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春季祭祀也密切相关。
“作为中国民间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隋唐时期农历二月二日已成为一个固定日期,活动内容主要包括龙抬头节、社日节等。”杨波表示,这一时期北方和南方的活动内容稍有侧重:北方以龙抬头节为主,南方以社日为主。
例如,隋唐时期“二月二”的节俗活动形式,以春游踏青、挑菜采菜、迎富祈福等活动为主。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诗:“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诗人韩琮在《二月二日游洛源》诗中写道:“旧苑新晴草似苔,人还香在踏青回。”
杨波表示,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岁纪篇》:“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
“总之,无论是唐人文学作品中关于‘二月二’节俗活动的描写,还是其他文献材料中关于‘龙抬头’的记载,其中祭祀龙神或土地神、祈求家人幸福安康是始终不变的主题,寄托着古代先民们最朴素、最自然、最接地气的美好愿望。”杨波说。
“二月二”与龙有何关系?
在中国人心目中,“二月二”是个吉利的日子,那么这一天为何与龙有关?杨波介绍说,此时已进入春季,“春雨贵如油”,古人认为龙主水,所谓“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春天雨水增多,对于农耕是好事,所以与宋代以前“二月二”主要以春游踏青、挑菜采菜、迎富祈福等传统形式不同,元明清以后,“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逐渐深入人心,全国各地出现了种种以崇龙、媚龙、祀龙等为代表的“龙主题”活动。
在中国古代,“二月二”这一天,一些地方有引龙祈雨、摊煎饼贴符、以灶灰(或草木灰)围屋子、打扫卫生、炒玉米或者炒黄豆、忌做针线等习俗。“这些习俗的主要内容是配合惊蛰、‘雷始发声’的时序季节,在春耕节祭土地爷,意思是在引龙祈雨的同时,以灶灰、煎饼等驱除害虫,最终实现风调雨顺。”杨波表示。
现在,普通人过“二月二”的“仪式”,就是一早去理发店排队理发“剃龙头”。“二月二”为何要理发?杨波认为,“剃龙头”的习俗或源于古人对龙图腾的崇拜,所谓“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都剃头,讨个好彩头。”取谐音双关之意,意思是当天理发能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预示着新的一年有一个好的开始。
“跟古代非常隆重或相对严肃的庆祝仪式稍有不同,今天这些仍在流行的庆祝‘二月二’的俗谚俗语和日常做法,听起来脍炙人口,说起来朗朗上口。”杨波表示,“二月二”呈现出的不仅仅是满满的仪式感,更是一代代中国人烙在骨子里的对中华农耕文明精髓的认识、体悟、传承与纪念。(完)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